第一篇: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第二十章
祛痰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2.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适应证】
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痰的成因】
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分类】
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君 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
臣 白茯苓―――健脾渗湿
佐 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
使
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方以“二陈”为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主治湿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本方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3.随证加减 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风痰,可加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4.现代运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酸症、小儿疳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伤食咳嗽、咳甚遗尿、肾炎蛋白尿、药物性肝损害、高脂血症、声带小结、原发性面肌痉挛、头痛、肩关节周围炎、闭经、产后缺乳、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下肢慢性丹毒等病症。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温胆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命名】本方原治胆寒之证,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但方名仍称温胆。【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君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臣 枳实、橘皮――理气化痰
佐 茯苓――健脾利湿
佐
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
使 生姜、大枣――和脾胃、制半夏之毒
使
本方是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痰热上蒙清窍,而发癫痫。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
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诸药相伍,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带数者为证治要点。2.使用注意 无热象者慎用,虚寒者忌用。3.随证加减 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以神经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者。
温胆汤中芩半夏,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20.2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痰火之证。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口干舌燥,面赤烦热,舌苔黄腻,脉数,或为惊痫,或为癫狂等。常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胆南星等为主,配伍苦寒清热之品如黄芩、黄连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若痰热蒙蔽清窍,致成神昏抽搐者,则应与清热开窍剂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配伍应用。
清气化痰丸#
【来源】录自《医方考》 【命名】以功用命名。【组成与方解】
胆南星――清热化痰
君 瓜蒌仁、黄芩――降肺火,化热痰
臣 枳实、陈皮――下气消痞,化痰散结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宣利肺气 制半夏――燥湿化痰
本方是为痰热壅肺之证而设,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故见咳嗽痰稠色黄,胸膈不快,气急呕恶诸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为法。《医方集解》说:“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方中以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以瓜蒌仁、黄芩为臣,瓜蒌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善能清肺泻火,两者合用,泻肺火,化痰热,以助胆南星之力。治痰当须理气,故佐以枳实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癖”;陈皮理气宽中,亦可燥湿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是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剂,以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苦燥,阴虚燥咳者忌用。3.随证加减 若身热口渴,肺热较甚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痰多气急而喘者,可加桑白皮、鱼腥草等以下气祛痰。
4.现代运用 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咯血、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癫症等。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芩枳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命名】本方根据治疗结胸证而命名。因结胸有大小,邪结高下。故有大、小陷胸汤之剂。本方治小结胸证,故名小陷胸汤。
【组成与方解】
瓜蒌――清热化痰,理气宽胸
君
黄连――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
臣 半夏――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
臣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伤寒论》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
方中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以黄连、半夏为臣药,取黄连之苦寒,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辛开苦降,与瓜蒌相伍,则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方仅三药,配伍精当,是为痰热互结,胸脘痞痛之良剂。不仅可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对于内科杂病属于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腻,脉滑数。【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的著名方剂。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若兼胁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化痰之力。3.现代应用 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肋间神经痛及急慢性胃炎等。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滚痰丸
【来源】王隐君方,录自《丹溪心法附余》
【命名】本方药力峻猛用于实热老痰。滚为速去,方中礞石驱逐顽痰,力甚猛峻,故名为滚痰丸,又名礞石滚痰丸。【组成与方解】
礞石――攻坠老痰
君 大黄――荡涤实热
臣 黄芩――苦寒泻火
佐 沉香――降逆下气
佐
本方是治疗实热老痰之峻剂。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动心神,则为惊悸怔忡,梦寐怪状;内壅于肺,则为咳嗽痰稠甚则噎息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为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或绕项结核等。治宜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方中以礞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之性,善能攻坠陈积伏匿之老痰,与焰硝同煅,其攻逐下行之性尤强。《本草纲目》说:“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臣以大黄之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黄芩苦寒泻火,专清上焦气分之热;复以沉香降逆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四药相伍,泻火逐痰之力较猛,可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对于形气壮实,痰火胶固为病者,用之最宜。【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所治诸证均属实热顽痰为患。以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本方药力较峻,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者以及孕妇,皆应慎用。
3.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单纯性肥胖等属痰火内闭者。尚有治疗中风、肺心脑病、久泄、偏头痛、眩晕、夜游症、失眠、惊惕不安症、胆道结石等的报道。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皆因痰作祟,顽痰怪证力能匡。
20.4 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痰清稀色白,口中自觉有冷气,身寒,手足不温,大便溏泄,舌苔水滑,脉沉。本类方剂多以辛热温阳之品如干姜、肉桂与化痰药半夏、南星等配合组成。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来源】《金匮要略》
【命名】以本方的组成药物来命名。【组成与方解】
干姜――温肺散寒化饮,温运脾阳祛湿
君 细辛――温肺散寒
臣 茯苓――健脾渗湿
五味子――敛肺止咳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寒饮乃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则停湿而成饮。加之肺寒,津失敷布,则液聚为饮。进而肺失清肃,宣降失和,而致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膈不快。治当温阳化饮。
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为臣,以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渗湿,不仅化既聚之痰,又能杜生痰这源。佐以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与细辛、干姜相伍,散中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能调和肺司开合之职。使以甘草和中,调协诸药。综合全方,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化寒饮之良剂。【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痰稠粘者慎用,痰黄者忌用。
3.随证加减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呕;兼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温中降冲;咳甚颜面浮肿者,杏仁宣利肺气而止咳。
4.现代运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病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20.5化痰熄风
化痰熄风剂,适用于内风挟痰证。症见眩晕头痛,甚则昏厥,不省人事等。常用化痰药如半夏、陈皮与平肝熄风药如天麻等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医学心悟》 【命名】以方中主要药物来命名。【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君 天麻――化痰熄风
白术――健脾燥湿
臣 茯苓――健脾渗湿
佐 橘红――理气化痰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的常用方剂。其病缘于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则头眩物摇;复因湿痰上犯,浊阴上逆,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呕吐恶逆。治宜化痰熄风之法。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两味一祛其痰,一熄其风为君药。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药和中,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俾风熄痰消,眩晕自愈。【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对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应用。
3.随证加减 若痰湿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风上述证候者,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4.现代运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呕吐、风痰头痛、脑血栓形成、癫痫、甲状腺囊肿、突发性耳聋、食道喷门失弛缓症、鼻窦炎、高血压病、癔病性失明等病症。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第二篇:“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的妙用
崔叶敏2015.02.05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 ,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使用温胆汤掌握6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音。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0g、金钱草15-30g。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15-20g。取效技巧:
1、辨寒热:痰黄痰粘,舌红,苔黄腻,属热痰,加黄连5-10g、生栀子10-15g、公英10-20g、黄芩10-15g、白花蛇舌草30g、生苡仁20-30g;痰稀苔白属寒痰,选加白芥子5-10g、半夏10g、桂枝10g;狭义之痰重在消导,选加焦三仙15-30g、生内金15-30g、莱菔子10-15g、生山楂10-15g;广义之痰重在透豁,选加桔梗10g、柴胡5-10g。
2、辨证加减:气虚痰浊选加补气的白扁豆10g、仙鹤草10g、黄芪10-20g;气滞痰浊选加木香10g、柴胡5-10g、香附10g;痰瘀互结选加牛膝10-15g、丹参30g、苏木10g、泽兰10g、地龙10g、水蛭3-5g、三七粉3-5g。
3、给痰以出路:分利二便祛痰邪,利小便选加车前草30g、泽兰1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0-20g、萹蓄10g、竹叶5-10g、白茅根10-20g、芦根10-20g、冬瓜皮10-20g;润肠选加白菊花10g、当归10-20g、草决明10-30g、桃仁10g,制大黄10g、荷叶5-10g、莱菔子10g。
4、重视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聚而为痰,故祛痰同时配以健脾醒脾之品。寒痰配伍健脾的半夏10g、化橘红5-10g、木香10g、白扁豆10g、白术10-15g;热痰配伍醒脾的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生苡仁20g、连翘15g。
5、重视痰瘀互根:在临床往往容易出现痰瘀互结证,故而治疗痰邪做崇的疾病时配合化瘀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清肝疏肝理气,行气化瘀,选加生栀子10g、菊花10g、薄荷5g、夏枯草10-15g、蝉衣5g、地龙10g等;活血化瘀选加丹参30g、三七粉3-5g、川芎10g、苏木10g、桃仁10g、红花5-10g、泽兰10g等。常用的祛痰效药:竹茹、天竺黄、枳壳、全瓜蒌、薤白、半夏、浙贝、桔梗、海藻、昆布、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苍术、厚朴、云苓、陈皮、茵陈、泽泻、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化橘红。辨病辨证加减:
1、高血压病:钩藤(后下)15-20g,川芎10g,泽泻10g,莱菔子10-20g,夏枯草15g,海藻10g,罗布麻10g,牛膝10-15g,丹参30g。
2、脑血管病:升麻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牛膝10g,丹参30g,草决明10-30g,路路通10g,白扁豆10g,仙鹤草10g。
3、冠心病:瓜蒌15-30g,薤白(酒浸泡)10-20g,丹参30g,苏木10g,葛根10-20g,赤芍10g,白扁豆10g,仙鹤草10g。
4、胃肠疾病:白花蛇舌草30g,公英20g,木香10g,砂仁5-10g,焦三仙30g,生内金30g,连翘10-20g。
5、妇女病:柴胡10g,香附10g,益母草10g,伸筋草10g,丹参30g,川楝子10g,元胡10g。
6、良性肿瘤:夏枯草10-20g,海藻10-15g,生牡蛎30g,山慈菇10g,丹参30g,莱菔子10-15g,生山楂10-15g,浙贝粉5g。
7、恶性肿瘤:白花蛇舌草30g,公英20g,山药10-15g,生苡仁20-30g,丹参30g,白扁豆10g,仙鹤草10g,三七粉5g。
8、癫痫:海参肠3-10g,白矾10g,钩藤15g,野菊1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炒枣仁20g。
9、发热:青蒿(后下)15-20g,银柴胡10-20g,桑白皮10g,车前草30g,竹叶10g,芦根10-20g,白茅根10-20g。
10、颈项部疾病:升麻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引药到达颈项部、头部,用于颈椎病、脑部疾病。
11、痰瘀互结:升麻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牛膝10g,丹参30g。6味药为沈老升降理论的体现。冠心病从痰论治冠心病实证从痰论治,要抓住主症:苔腻或黄腻,脉滑,舌下络脉紫或紫粗曲张,胸闷痞痛,口粘纳呆,头重肢困,体胖痰多,苔腻或黄腻一锤定音。治则:祛痰化瘀,通络。方药:温胆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活血化瘀药。竹茹10 云苓10g 陈皮10g 枳壳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野菊10g 全瓜蒌30g 薤白(酒浸泡)10g 葛根10-15g 川芎10g 泽泻10g 草决明30g 牛膝10-15g 丹参30g 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辨证加减:胸憋闷加苏木10g、路路通10g、三七粉3-5g;浮肿加白花蛇舌草30g、车前草30g、王不留行10-20g、葶苈子10g;纳呆加焦三仙15-30g、生内金15-30g、木香10g、砂仁5-10g、苏梗10g、连翘10-15g;失眠加夜交藤30g、生牡蛎30g、炒枣仁20-30g、肉桂3g、黄连5g、琥珀粉(冲服)5-10g;瘀血重加三七粉3-5g、桃仁10g、红花5-10g、地龙10g。化瘀序贯四法:第一步:行气化瘀:选加石菖蒲10g、郁金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第二步:活血化瘀:川芎10g、丹参3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5-10g。第三步:剔络以化瘀:地龙10g、水蛭3-5g、土元10g、甲珠3-5g。第四步:奇药以化瘀:三七粉3-5g、泽兰10g、苏木10g、鸡血藤10-20g。高血压从痰论治社会环境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等的原因同样造成现代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现在高血压患者苔腻的比较常见,同时患者容易出现舌质紫暗,有瘀斑点,舌下络脉紫粗等,痰瘀互结的比较多见。我的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韩学杰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证实了现代高血压患者的证型以痰瘀互结者多见。研究结果证实,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长,证候复杂,涉及多脏腑,病机以痰瘀互结,损伤络脉为核心病机。同时研究结果证实痰瘀同治有利于镇肝熄风、滋水涵木治疗高血压。气血运行逆乱是肝阳上亢、化火动风的病机基础,镇肝熄风可以促使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而痰瘀同治也可以是气血运行流畅,是镇肝熄风的基础。同样,痰瘀同治也有利于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滋水涵木等法治疗高血压,须以痰瘀同治为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证治相对,取效快捷。初期治疗先祛痰后化瘀。高血压患者初期或治疗的初期,容易出现眩晕、头重足轻、苔腻脉滑,治疗以祛痰为主,佐以化瘀通腑,用温胆汤加沈老的祛痰平肝汤加减,选加车前草、草决明、丹参。祛痰平肝汤有钩藤15-20,川芎10,泽泻10,莱菔子10组成,钩藤平肝治肝风,川芎化瘀、升清透窍,莱菔子导邪从大便排出,泽泻导邪从尿排出。中期痰瘀同治。患者出现苔薄黄或薄腻,眩晕耳鸣,烦躁易怒,胁肋胀满,为肝阳上亢,选用祛痰平肝汤加温胆汤、珍珠母30、菊花
10、草决明15-30。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明目平肝;草决明滋水涵木,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血脂、降血压。脑血管病从痰论治脑血管病的治疗多为平肝熄风和补气活血,然而现代患者饮食习惯等等多种原因造成患者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患者多体型肥胖,临床症见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纳呆乏力,苔腻或黄腻,脉滑,故临床治疗以平肝熄风、补气活血为治,效不明显,因为痰浊不去,造成肝风难熄,瘀血难去,故而沈老提出了“豁痰醒神”之法治疗脑血管病属痰瘀互结之证型,效果显著。温胆汤加减:竹茹10g 云苓10g 陈皮10g 枳壳10g 石菖蒲10 g郁金10g 升麻10g葛根10g 川芎10g 泽泻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 路路通10g。痰和瘀是脑血管病两大致病因素,也是人体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互为因果,互相关联,脑血管病有痰必有瘀,患者会出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紫粗等瘀血表现,因此治疗脑血管病祛痰化瘀活血,可以通过临床疗效。化瘀序贯四步:第一步:活血养血:选加当归10g、丹参30g、生地10-15g,三七粉(冲服)3-5g。第二步:活血化瘀:选加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红花5-10g、苏木10g。第三步:活血通络:选加鸡血藤10-20g、桑枝10-2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第四步:活血破瘀:选加地龙10g、水蛭3-5g、土元5-10g。脑血管病急性期或稳定期容易出现便秘便干,治疗时配以通腑之法,可以使患者症状很快好转。通腹泻热分三种情况:(1)润肠通便:选加全瓜蒌30g、桃仁10g、火麻仁10g、制何首乌10-15g、当归10-20g、白菊花10g;(20泻热通腑:选加制大黄10-15g、草决明15-30g、莱菔子10-20g、知母10g、生栀子10gg;(3)峻下泄火:元明粉(后下)5-10g、番泻叶1-3g、生大黄(后下)5-10g。【本文由经方家园(微信号jfjyvip)编校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投稿邮箱:lichongyu103@163.com,跟帖交流请点击文章下面的“阅读原文”进入经方家园论坛和网友们面对面交流跟帖切磋互动或者给本微信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