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活》人物分析讲稿
一、创作背景
1、素材来源: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小说以两份真人真事为小说素材,第一个素材是科尼检察官提供的,他说有一天有位上层社会的年轻人把一封信交给他,希望他帮忙把这封信交给狱中一位芬兰的妓女罗扎利亚·奥尼,而罗扎利亚被控告从一个喝醉酒的“客人”那里偷了100卢布,然后把钱藏到女主人那。第二个素材是卡拉布切夫斯基提供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陪审员出于自己的社会观点,要求法院允许他娶一个素不相识的16岁妓女犯人为妻的真实事实。托尔斯泰对这两份素材非常感兴趣。他以此写成道德教诲小说《柯尼的故事》,但初稿完成后,作家自己并不满意,所以这部作品一度被搁浅。
2、社会现实引发作者自身世界观激变
托尔斯泰在参加了赈灾工作后,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巨大鸿沟。农民的贫困是由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揭露批判现存制度上。他的世界观也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他的创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宗法制农民日益增长的抗议和愤怒情绪,批判那个他所憎恶的社会。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植入这部小说中,这就使最初《柯尼的故事》演变成了《复活》这样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政治倾向的伟大长篇小说。
二、故事梗概
小说的开端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先是写在法庭上的一幕,一位名叫玛斯洛娃的妓女因被控偷钱而遭到审判,作为陪审员的涅赫留多夫公爵看到玛丝洛娃后十分震惊,甚至害怕,因为它认出了玛斯洛娃就是他姑妈家的婢女卡秋莎。随之,聂赫留朵夫开始回忆起他和卡秋莎的往事。十六岁那年,聂赫留朵夫来到姑妈家度暑假,他爱上了纯洁美丽的喀秋莎,当时,他们的爱恋十分单纯。两年后,已经在上流社会腐败生活熏陶下堕落了的聂赫留朵夫再次路过姑妈的庄园时,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只塞给她100卢布,自己就到部队去了。被抛弃的玛丝洛娃此后开始了惨不忍睹的生活。她怀孕了,被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沦为妓女。如今又因受一起人命案牵连,受到法庭审判。聂赫留朵夫看到由于自己的罪孽而堕落的玛斯洛娃,良心深深地受到了谴责,决定为被诬告的玛斯洛娃奔走伸冤。他找到审判庭长,希望撤销原判。遭到拒绝后,他又遍访社会名流,在城市间来回穿梭,不辞辛苦地为上诉做着准备。然而正如意料中的那样,上诉失败了。于是他放弃土地,将其分给农民;抛弃优越的贵族生活,陪着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途中,他又极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根本无罪”的囚犯,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玛斯洛娃,开始不自觉地为他改变着:慢慢地开始听他的话,逐渐地学会了保护自己,并且戒掉了抽烟、酗酒的恶习。她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最终拒绝了他的求婚,而同深爱她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福音书》中得到启示。从而使得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三、人物分析:
(一)聂赫柳多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思想探索者,是托尔斯泰所谓“忏悔贵族”形象的发展和总结。
作为艺术典型,聂赫留朵夫身上最突出鲜明的特征就是深刻的内省和精神的觉醒。具体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大学生活时期、从军以后、重遇喀秋莎。
大学生活时期:(精神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热情、诚实、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进步青年。表现在两点:一是他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受英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正义不容许有土地私有”,同时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200亩土地发给农民。二是,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显得十分纯情,没有任何邪恶的杂念。他说过;“如果梦见女人,那个女人必定是他的妻子。”他从内心真诚地爱着卡秋沙,但他没有在肉体上占有她的欲望,而且一想到居然能够跟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反而害怕。从军以后:(“动物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腐蚀了他,他成了一个奢靡、腐化的堕落贵族。他与当时的大部分贵族一样,过着花天酒地,放荡淫逸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寄生生活方式下,使得“动物的人”在他的身上占据了支配地位,才使得他干出了诱奸玛丝洛娃的罪恶勾当。而呢赫柳多夫的罪恶正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一种典型化,天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客观上真实揭示了内赫柳多夫性格形成的阶级原因,也通过这个人物对这个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重遇喀秋莎:(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动物的人)这是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重墨所在。在法庭上重遇喀秋莎后,他受到极大的震动,面对这个被自己推向火坑的妇女,他开始深刻反省。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中,他的世界观开始变化,这个人物的复活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自己十年堕落生活的否定
多年的荒唐生活使聂赫留朵夫厌倦,他意识到自己和阶级的罪孽深重,因而经常自省,进行“灵魂的扫除”,寻求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恰在此时,他重见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对玛丝洛娃的态度几经反复,内心进行着多次复杂的矛盾斗争。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其实也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初期矛盾心情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即由企图开脱到良知逐步发现。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源于玛丝洛娃对他丑恶行径的不断揭露和谴责。“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更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你在尘世的生活力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我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这一阵斥责触动了他的觉醒。
第二层次:对自己阶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否定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沙皇俄国罪恶的愤激的抗议者和见证人。他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述,从外省到莫斯科、彼得堡,最后又陪同玛丝洛娃踏上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们。他知道了监狱的黑幕、司法机构的腐败、政府机关的暴虐,目睹了广大人民的苦难,通过与西蒙松等一些革命者政治犯的接触,他逐步认清现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过,从而痛下决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他为犯人的非人道待遇呼吁,为无辜者力争释放出狱。这一切唤起他精神觉醒,使他终于从统治阶级中分裂出来,“精神的人”“复活”了。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整个社会制度及阶级本身的思考。第三层次:抛弃旧生活,走向以上帝意志为生活目的的道路
在玛丝洛娃拒绝他的求婚,决定与西蒙松结婚时,他一度十分痛苦,但他最终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他一心做基督的忠实仆人,在主的意志里找到了救世药方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得到精神复活。他得出的结论是:改造社会只有靠对仇敌宽恕,对一切人仁爱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即:“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完成了他思想的探索历程,全面宣扬了他的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聂赫留朵夫的觉醒毕竟是有限度的,他虽然一步步背离了本阶级,并决心把土地、财产分给农民,过平民化的生活,但他终究未能真正归附人民,而只是在精神反省、“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皈依了《福音书》。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改造社会方式的探索和对社会出路及人生目的的思索。
如果我们将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与他和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史上优秀贵族分子的典型形象对比,如《叶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贵族之家》里拉夫列茨基等,发现聂赫留朵夫有其自己的时代特征与进步意义。他既概括了19 世纪末期俄国一部分进步贵族人士的思想特征,也包含了托尔斯泰自己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特点,如:否定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封建特权;否定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再将这一形象与托尔斯泰作品中含有作者自传性人物进行对比,如作家自传三部曲里的尼考林卡、《哥萨克》里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安娜可列尼娜》里的列文等,我们可以发现他与这些自传性人物又有质的不同,他的探索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达到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的地步,而且最终与贵族阶级决裂了。这标志着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比托尔斯泰以前塑造的任何一个形象,都具有更为深刻强大的讽刺意义和批判力量。
(二)被侮辱损害者的形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作者笔下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主人公,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首先,从这个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其次,可以感受到作者给予她以深厚的同情和关注,把她作为正面人物重点刻划,这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从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女主人公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A.纯洁
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美丽、纯洁,热爱她所生活的世界上的一切。她天真、乐观、热情、憧憬美好的生活。“眼睛黑得象野李子一样,脸上快活得发光”,那旺盛的生命活力令人看上一眼就会“心神怡荡”。她的出现好象拨开乌云而出现的太阳。但严酷的社会现实很快击碎了她的幻想。作为一个女农奴和一个吉普赛人的私生女,玛丝洛娃从小就过着一半是奴婢、一半是养女的生活,在遭到花花公子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怀孕后,她被她的养母(女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走投无路,沦落青楼,成为社会的牺牲品。B.堕落
她从受到聂赫留朵夫欺骗时开始,再不相信人世间有什么善良的事了。“她想借此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她的人。”长期的妓院生活使玛丝洛娃变得轻佻麻木,产生了职业的病态而畸形的“自豪感”。在六年多的接客生涯中,她完全被酗酒和淫荡的生活所摧残。她常常感到苦闷无告,于是酗酒、吸烟,以解脱苦闷、麻醉自己。“她脸上显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的堕落实质上是对迫害她的贵族社会的血泪控诉。C.复活
即使成为社会牺牲品时,应该说,女主人公也没完全丧失她的善良的品性和反抗精神。由于错误的审判,使她糊里糊涂被判了四年苦役,在狱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管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她对人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先前卖弄风情的迹象了”。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要求和她结婚,玛丝洛娃痛斥他的伪善。这时的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她逐步恢复了少女时代的情怀,不再抽烟、酗酒,不由自主地按聂赫留朵夫要求去做,接着受到革命者西蒙松的薰陶,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走上道德自新复活之路,她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让他与一个女囚犯一起受苦,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把自己的命运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精神层面的复活。
在没有与聂赫留朵夫结合这一问题上,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会使他不幸。”她不想拖累和毁灭聂赫留朵夫,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爱说明了玛丝洛娃开始“复活”了。玛丝洛娃精神最终完全“复活”的内因是她的阶级出身,这决定了她有善良的天性和普通人民的爱。因此,从玛丝洛娃身上,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
集中概括当时社会中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身世是个平平常常的故事。从而对沙皇专制制度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喀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 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
第二篇:人物讲稿
百年少帅----张学良讲稿
各位同学好,相信大家都很喜欢看帅哥吧,今天我们正好可以一起来目睹帅哥的风采了。好了,大家鼓掌欢迎帅哥登场,这位可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 张学良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好男儿,磊落光明度余年 其实并不是缺少帅哥,而是缺少发现帅哥的眼睛
各位认为张学良帅不?帅,看来大家的眼光都不赖。呵呵
不帅,呵呵,没发现不是你的错,等下让你看个够哥几个选择讲少帅,因为他很帅又可爱.虽然我们技术很菜,相信这课件会精彩. 好了,看好了,下面我们来看.....【少帅风采问世间何为帅,且看少帅如何】
嗯知道他很帅 那大家还想知道他的什么呢...好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名族英雄
【张学良简介】
大贡献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2001年10月14日逝于美国,与其妻赵一荻安葬于夏威夷檀香山!
大丈夫活着,顶天立地,得干一番大事业,才不枉在世间走一遭!!
好我们就看看他的事迹
【主要事迹】
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大家知道吗?待我细细道来......【东北易帜】
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张学良功不可没!
关于东北易帜,他在不同场合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们张氏父子不会做东北“土皇帝”,“日本人想控制我,我不会给他们做傀儡”。
大家想一下张学良为什么有此一举呢?
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他要统一东北,以凝力对外。
二是他具有一定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思想。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东北与苏联就是“往日有冤,近日有仇”,宿怨已久。早在1927年4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就曾武装搜查北京苏联大使馆,开创了民国史上搜查外国使馆、逮捕外交人员的先例。同时公布苏联秘密外交文件,杀害了中共重要领导人李大钊,这使得苏联对张作霖留有极恶劣的印象。而张学良又步其父后尘,中东路事件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张学良与苏联的交恶。
但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思想是爱国的,目的是纯正的,虽然战争失败了,但是七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寸土必争的决心,没有失败!!
中东路事件,充分表现了张学良的爱国心。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很想了解这事件,那我们就来看看吧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及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全球经济大恐慌环境下,刚从内战中恢复的华北及东北的统一的中国国家主权和日本的南满铁路的特权,冲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张学良本人的说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维护其南满铁路的特权。事变发生后,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1931年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民众开始了日军统治的14年悲惨生涯。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
这就是传说中的九一八事变。
其实关于九一八事变,很多人度误解了老蒋,在这为老蒋澄清一下啊。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非老蒋的命令。
至于东北军之不抵抗,一方面是由于东北军与日军的军事实力悬殊,况且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东北军的主力刚刚结束中原大战,停留在关内,后来又有部队调入关内剿灭石友三叛变,关外处于军事空虚状态。东北军内部也有很强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问题上会选择倒戈。另外,中国方面也不可能支援东北抗战,故东北军抵抗与不抵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东北必丢无疑。东北军不抵抗的另外原因,就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他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
立足之地。
“九·一八事变”,历史上认为张学良不放一枪,放弃了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就撤到关内,把整个东北拱手出让给了日本人。这成为他的败笔,历史对他的评价肯定是非常差的。
然而,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在一个偶然事件之中会改变,张学良就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改变了我们对他的一些评价。
【西安事变】
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 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南京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书》(同胞简称“八一宣言”),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经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帮助,始信联共抗日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抗日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协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同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政策等六项协议,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走向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在事变后曾说“作为军人,按军法来说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我没做错!我为了爱国、为了救中国,我一定要让蒋(介石)委员长了解,抗日为何重要。”
好汉做事好汉担,所以张学良陪蒋委员长回南京。结果开始了他的软禁生涯。
【一失足成千古恨】
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就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被抓,被定罪,被赦免,被蒋软禁,被要求看书学习反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等地,一直到蒋死为止。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病逝,享年101岁。
【辞世】
二零零一年十月十五日,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张学良与世长辞,享年一百零一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获知张学良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
张学良先生亲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虽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泊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张学良先生千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
民
2001年10月15日
张学良担任过东北大学校长,下面是人们对他的评价,我们一起来瞧瞧
【人们心中的张学良】
东北大学忆老校长:
张学良担任过校长的东北大学,在唁电中深切缅怀老校长的丰功伟绩。唁电说,为了把东北大学办成一流大学,他不惜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扩建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的全体师生校友将永远以老校长为榜样,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前赴后继,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自强不息,不辜负张学良老校长的重望。
张学良为东北大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人们对他印象很不错,而他的部下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旧部不忘桑梓情深】
张学良将军旧部、曾于一九九一年赴美探望过张将军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给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唁电说,张学良将军和我既是桑梓情深,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志在国家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救国救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不顾集团利益和个人身家性命,力挽狂澜,促成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功在民族,彪炳千秋。
成功的少帅手下有一批精兵良将,成功的少帅背后有一个好女人。
且看看少帅如何一片痴情
【痴情少帅】
在张学良将军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赵四小姐与他相濡以沫七十余载,至死分离。去年六月间,张学良陪伴在赵一荻的病榻旁,拉著妻子的手,直到她安然辞世。一个成功的男人,一个伟大的女人。咱们给他们掌声吧
好了,下面我小小结一下
【.盖棺而论】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
帜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一个时代的丰碑,记住他!!
第三篇:《复活书名的含义》讲稿
《复活》书名的意义讲稿
复活,是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的意思。耶稣基督是唯一作为人的肉体复活的例子,这里的复活显然不是这一种。这里是指精神上。
对于一本小说来说,一切都是围绕男女主人公展开的,所以,《复活》这个书名最大的意义恐怕就是对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就如同文中的一句话“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他们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相互抗争,使男女主人公的浮沉、挣扎到最后的醒悟、新生。
其次,这部小说作为托尔斯泰的晚年代表作,创作于他思想转变之后,可以说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思想的复活。而对于当时的俄国黑暗的社会和教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小说中得到了解救和复活。
聂赫柳多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思想探索者,是托尔斯泰所谓“忏悔贵族”形象。他有着深刻的内省和精神的觉醒,承载了托尔斯泰的思想。他的复活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大学生活时期、从军以后、重遇喀秋莎。大学生活时期:(精神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热情、诚实、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思考着思考上帝、真理、财富、贫穷等问题。形象接近现在的文艺进步青年。
在对待土地问题上,他认为:“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正义不容许有土地私有”,同时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200亩土地发给农民。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显得十分纯情,没有任何邪恶的杂念。他说过;“如果梦见女人,那个女人必定是他的妻子。”他从内心真诚地爱着卡秋沙,但他没有在肉体上占有她的欲望,而且一想到居然能够跟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反而害怕。从军以后:(兽性的人)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腐蚀了他,他成了一个典型的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专爱享乐。他与当时的大部分贵族一样,过着花天酒地,放荡淫逸的生活。再也不思考曾经关心的哲学和诗歌,军队的生活让他认为生活的一切已经简单明了,失去了原本快活的热情。一边挥霍赌博,购置高档奢侈品,一边认为女人是他尝试过的最好的享乐工具。兽性的人战胜了精神的人,才使得他干出了诱奸玛丝洛娃的罪恶勾当。重遇喀秋莎:(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动物的人)大部分文笔的集中于重遇之后聂赫留朵夫的改变。在法庭上他受到极大的震动,面对这个被自己抛弃的女人,他开始深刻反省,羞愧自责。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把对于地产的思考付诸实践,并开始用全新的视角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
对自己十年堕落生活的否定 玛丝洛娃对他丑恶行径的不断揭露和谴责,使他意识到自己和阶级的罪孽深重,从而对多年的荒唐生活感到厌倦。他内心进行着矛盾斗争,寻求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
“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更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这一阵斥责触动了他的觉醒。
不完全
聂赫留朵夫的转变是不彻底的,他虽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内心的良知不齿于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是他没有更深层次的去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没有想过要去改变那腐朽背后的东西,抛弃上层生活,成为一名革命者。他的精神复活,只是找回的是自己曾经拥有而后被所谓的上层社会的瘴气蒙蔽住的东西。是局部的,不完全的。他始终是一个个体,追寻的是自身的救赎,甚至在帮助玛丝洛娃的过程中他也在为自己的高尚行为感到自鸣得意,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常人不能企及的。
如聂赫留朵夫在文末去到西伯利亚之后参加将军府宴会的场景,作者在文章即将结尾处插入这样的一段描写,大概也是为了说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不彻底的,是部分的。“这种微妙的奉承和将军府里阔绰的排场是聂赫留朵夫悠然往返,他沉湎于优雅的陈设,品尝着美味佳肴,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同他熟悉的圈子里的文人雅士谈笑风生,他觉得以往几个月的生活仿佛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他又回到现实中”。聂赫留朵夫把他最正直真诚的日子当做梦,而奢靡浮夸对于他来说才是 “又回到现实中”。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受侮辱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她也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A.纯洁
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美丽、纯洁,她天真、乐观地憧憬美好的生活。作者用大量美好干净的词语描写喀秋莎的美好,而她的存在更是给少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带去了许多正能量。B.堕落
但是现实击碎了所有的美好,尽管两人的相识就是经典的灰姑娘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王子没有和灰姑娘冲破重重阻碍,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用100卢布背叛了这段没有开始的爱情。读者们应该都会对玛丝洛娃去车站看望聂赫留朵夫的场景记忆尤深,玛丝洛娃痛哭前的那段内心独自是如此的令人动容,“他在明亮的车厢里坐在天鹅绒椅套的靠椅上,说笑,喝酒,可是我在这里,在泥泞里,在黑暗中,任由风吹雨打,站着哭泣”.她被欺骗被抛弃后虽然多次抗争但是终于失败,成为了妓女,过违背上帝和人类戒律的生活七年。长期的妓院生活中她酗酒、吸烟,以麻醉自己忘掉过去。于是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她想借此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她的人。” C.复活
玛丝洛娃在社会上堕落,反而在监狱中得到复活和拯救。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要求和她结婚,玛丝洛娃痛斥他的伪善,因为恨拒绝了。“绝不容许他像从前在肉体上使用她那样现在又在精神上使用她,绝不容许他把她变成他宽宏大量的对象”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和革命者思想的引导下,唤醒了她潜意识里的朴素与纯洁的品质,不再抽烟、酗酒,在感动中向好的靠近。最终,玛丝洛娃终于可以做出一个属于自己而不会后悔地选择了.她拒绝了与聂赫留朵夫的求婚,选择了爱上现在的自己的西蒙松。他让自己对聂赫留朵夫恨和怨变成了宽恕和爱。但是这种爱不可能再如同之前的爱情一样了,这种爱仅仅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所以她选择了站在革命一方,彻底脱离了聂赫留朵夫的怜悯以及过去的痛苦。
“不管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她对人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先前卖弄风情的迹象了”。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为世袭伯爵,拥有自己的农庄和丰厚的家产。曾经参军24岁发表小说《童年》后成名。与17岁的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平时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誊清和保存文稿。可以说权利金钱家庭他都有,而且还很不错。但就是这么一个悠闲轻松的生活让他感到生无可恋,尝试自杀长达3年之久。
在他的晚年,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他看到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下的肮脏灵魂,那些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借聂赫留朵夫这个十九世纪末期俄国一些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体现他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的觉醒、精神“复活”具有它的必然性和典型意义,从中可见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和高度。
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在《复活》的开卷开始是这样写的:“尽管几十万人聚集在不大的一块地方,千方百计糟蹋所聚居的土地,在底墒铺砌石头,让地上什么都不生长,尽管一见出土的小草就铲除,尽管烧煤炭和石油烧的烟雾腾腾,尽管拼命砍伐树木,驱逐一切鸟兽,然而,就是在城市里,春天依然是春天。阳光送暖,青草蓬勃生长...人们认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春天的早晨,不是为造福万物而生就的人间美景,这是可以激发和睦,融洽,友爱之情的美景,神圣而重要的倒是人们自己的想方设法,实施人对人的统治。”
将永恒善良的大自然和凶恶丑陋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相对比,将春天大自然的面目一新和社会生活面临的除旧布新,作为形象化的对比。草木逢春复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现实生活的变动也是不可截至的历史必然。而紧接这段开场白后,卡秋莎出场了。也就是整部书的安排上是卡秋莎先出场的。卡秋莎是被压榨的劳动人们的典型形象。托尔斯泰在这里没有让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阶级的代表出场,而是让卡秋莎先出场也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放下了自己贵族的架子先从农民写起,以农民为对象,从社会最下层的贫苦百姓写起,先给读者一个心理上的冲击。这里可以看出托尔斯泰转变后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对阶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否定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沙皇俄国罪恶的愤激的抗议者和见证人。他从原本的纯洁善良的进步青年的形象转变为堕落贵族,大部分也是拜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赐。【书P55】社会对于他渴望进步和坚持真理的心的不理解让他无法再坚持自我,最终堕落而不自知。但是在他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述的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们。他知道了监狱的黑幕、司法机构的腐败、政府机关的暴虐,目睹了广大人民的苦难,通过与西蒙松等一些革命者政治犯的接触,他逐步认清现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同时,托尔斯泰也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给当时的社会寻找出路。
对待土地的问题:聂赫留朵夫认为土地和水,空气一样,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不能继续霸占土地,必须把土地交给种地的人。于是他先后采取了两中方法:一是收很低的地租;另一是让农民按地的质量拿出些钱作为农民集体的公用基金。他认识到,地主不收任何地租,所以后者更合理。
对待贵族阶级的态度:贵族阶级的人自以为是比较上等的人,然而聂赫留朵夫看清楚了贵族阶级的肮脏和生活的腐朽。他认识到其实真正的上等人是劳动者和革命者。他自认为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也是很可耻的。托尔斯泰也是这样的。托尔斯泰最终在火车站孤独的死去足以说明了他的立场,和对贵族阶级的背叛。
对待法律和监狱:依照聂赫留朵夫的看法,监狱里的罪犯,一部分是无罪的,一部分是因为精神道德水平高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罢工者,有一部分是犯了罪的,可是社会对他们的犯罪更大。社会剥夺了他们的生产必需品,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犯罪。揭示了俄国的法庭监狱甚至彼得堡最高权利机构的腐朽和堕落。猛烈的抨击了专制制度,对待革命者:聂赫留朵夫认为他们都是很好的人,精神道德水平都很高。虽然先前革命者采取恐怖手段对他们有点反感,但接近了之后,才知道政府对他们的恐怖才是真正的恐怖,他们不得不采取恐怖手段。他在帮卡秋莎时,接触了很多革命者,对他们开始有了解开始知道他们为什么有暴力和恐怖去对待政府。并且最后帮助了这些革命者。
对待宗教:认为官办教会是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维护专制政体的工具。他赞成基督教会的平等博爱的教义,但是在当时社会教会的很多做法是违法基督教义的。《复活》对官办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抛弃旧生活,走向以上帝意志为生活目的的道路
聂赫留朵夫虽然原本信东正教,也祈祷求主的原谅,但是这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理解教义,做出改变。他遵循教义更多的是为了自我满足。在玛丝洛娃拒绝他的求婚,决定与西蒙松结婚时,他一度十分痛苦,但他最终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皈依。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终于从他自己的经历出发,真正理解了福音书的意义。他一心做基督的忠实仆人,在主的意志里找到了救世药方和自己生活的意义。
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完成了他思想的探索历程,全面宣扬了他的宗教——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是托尔斯泰本人宗教思想的复活。
第四篇:人物分析
宋江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以上所述正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矛盾性所在,这些矛盾其实源于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宋江有着满腔报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性格的人物。
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但有事多变的,他慈悲仁爱,救苦救难,却又偶尔表现出残忍狠毒,不择手段;他颇富政治远见,极具雄才大略,有时却有显得目光短视,昏庸糊涂;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他又以尽忠国君为最高行为准则,却创立了梁山,一句话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梗概: 宋江养了个歌姬名,这个歌伎受了宋江的恩惠,开始和宋江好,但是后来贪图美貌看上了一个叫张三的俊俏后生,两人打得火热。宋江和一些江湖豪客有来往,阎婆惜有次翻他公务带找到证据,她正想和宋江翻脸,和他闹将起来。宋江一急之下杀了阎婆惜。后来被阎婆惜其母告发。被发配充军。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林冲
1.《水浒传》第十一回《林教头雪夜上梁山》。
可以看出林冲一直忍辱负重,狗急跳墙,林冲急了上梁山,官逼民反。2.在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时,林冲愤怒之极,可见是一个好夫君。
3.二打祝家庄时,林冲神速生擒扈三娘,救得宋江。可见其有胆有识、武功高强、有情有义。林冲的性格: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浮云蔽白日与压抑人生乍一看,林冲是《水浒》中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林冲身上,似乎有《三国》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如 张飞,身手如赵云,一开始忍辱求全的性格像刘备。
武松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景阳冈大虎 2.斗杀西门庆 3.血溅鸳鸯楼 4.大闹飞云浦 5.醉打蒋门神 6.醉打孔亮
3、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醉打蒋门神)
4、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血溅鸳鸯楼)
鲁智深
主要事迹:大闹野猪林、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拳打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
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粗中有细,扶危济困,疾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3)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杨志
1.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势,但他的精明,跟吴用相比,就略输一筹。
2.杨志更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
事前他没有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规定好,当然无法使大家齐起心来,战胜困难。单靠打骂,最后黔驴技穷,指挥陷于僵局,他们行到黄泥岗时,杨志已彻底陷入孤立。
3.他在押送队伍中没有威信,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侯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1.杨志贬为火头军
2.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3.青面兽北京斗武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4.杨志押送金银担
他身上的那种凛凛然的不俗气质,依然列列可现,难怪他总以“三代将门之后”自称,毫无疑问,他有着将相的风范,敢作敢当,大丈夫也
傅雷家书
是一本书信集,由傅雷写给儿子的很多信构成。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第五篇:党史人物讲稿
王博昌、萧锡明、马道远 ——咱家乡的英雄
(注: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头的背景音乐为引子,引出此次讲课
内容)同学们,大家上(下)午好!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殊的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咱家乡的英雄人物——投笔从戎的抗日英烈王博昌、人民的好区长萧锡明和全国民兵英雄马道远的故事。
同学们知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吗?对,是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我们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关工委组织了这次党史教育进校园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能从中有所收获,受到教育和启迪。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抗日战争的各种场面,哪位同学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场面?(引导学生发言,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八路军战士打鬼子、抓汉奸,民工、民兵抬着担架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救伤员,地方党员干部被日伪军抓去杀害,等等,这些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中见到的、看似很遥远的事情,其实就曾经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咱们家乡的三位英雄人物王博昌、萧锡明烈士和民兵英雄马道远。
投笔从戎的抗日英烈----王博昌
大家可能不知道王博昌是谁?如果时光倒流八九十年,如果你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博兴,你就会知道王博昌是我们县赫赫有名的 风云人物。他是博兴县早期共产党员,博兴县抗日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一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为博兴县党组织的创立、发展及博兴县抗日武装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家先听一首词,“云霞散彩,雾漫横空,整好坚甲砺刀兵。收拾些残枝败叶,准备着抗秋风!”这首词名为《奎山晚照》,是王博昌为激发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而写,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必须起来与敌人进行斗争!从这一首词,就可以看出王博昌的杰出文才和忧国忧民的抗日爱国情怀。
上世纪初,王博昌出生在博兴县博昌街道王楼村一个中等农民家庭,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尤其善长诗赋,深得同学们的赞誉和老师的赏识。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法律学校——北京朝阳大学。这一时期,我们博兴有刘顺元、王绍堂、王博昌相继考取北京名牌大学,人们褒称他们为“博兴三才子”。在读大学时,王博昌一边学习法学等专业知识,一边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影响。1928年暑假,王博昌回到博兴,参加了博兴的农民运动。通过参与领导博兴农民运动,王博昌看到了群众的力量,更加赞同国民政府提出的“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博兴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王博昌经刘顺元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大学毕业时,王博昌已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政治主张表示失望和反对,向往苏联式的社会革命。在得知刘顺元已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当即表示愿意加入共产党。建党10周年之际,也就是1931年,王博昌和马千里经刘顺元介绍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7月,中共博兴特支成立,王博昌是全县12名党员之一。当时,王博昌还是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此后,他就以国民党县党部委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王博昌利用国民政府兴办学校的机会,督促国民党县政府恢复成立了博兴县立师范讲习所,并出任所长。在王博昌领导下的师范讲习所,一成立就成了博兴县宣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极为高涨。经过王博昌等人的努力,博兴学生的爱国热情很快被激发起来。1931年10月,济南中等学校联合发出的《告全国父老书》和《告山东学生书》传送到博兴,师范讲习所的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博兴党组织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定领导师范讲习所的学生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王博昌作为所长不便公开出面,就暗中支持学生开展革命活动。他在当众批评因故请假超期的学生张恩成(共产党员)时故意说:“学生要按时到校,就是死了老人也得来上课!”这句话成为学生闹**的导火索。学生们先向身为一所之长的王博昌“发难”,随后便把怒火转向国民党县政府。全校40多名学生划分成宣传组、联络组、生活组,大张旗鼓地开出县城,从小清河乘船顺流而下,先后到达利城、店子、兴福等地,他们声讨日军侵占中国领土、杀害同胞的滔天罪行,揭露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拱手把东北让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行径,呼吁人们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收复东北失地。游行学生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革命怒潮席卷全县。国民党县政府怕惹出乱子,派人下乡劝说学生回校。王博昌见时机已到,便指示学生提出几项复课条件:一要武装学生,实行军训;二不准开除学生;三要增加学生生活津贴。县长被迫答复了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 运动取得了胜利。当学生队伍胜利返校时,王博昌激动得泪流满面,对学生们说:“你们辛苦了!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我坚决支持!我愿做摇旗呐喊的无名小卒,和同学们心连心,共患难!”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博兴县委组织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但暴动在国民党军队的震压下失败了,王博昌被迫离开博兴,先后到北京、济南等地寻找党组织。后来,他在潍县找到了党组织,正当王博昌计划重新开展革命的时候,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王博昌受尽酷型,什么老虎凳、辣椒水等刑具都受过了,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并和广大狱友与敌人斗智斗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从济南国民党监狱获释的王博昌,受省委派遣,响应党中央“脱下长衫到农村去”领导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号召,回到博兴,投入到抗日斗争中。他回到博兴,即当选为中共博兴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博兴恢复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创建了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积极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开展统战工作,共同打击以人民抗日武装为敌的国民党顽派周胜芳,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作准备。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周胜芳(后投降日寇当了汉奸)出于扩大势力的目的,处处以人民抗日武装为敌,致使博兴形势趋于恶化。为保存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这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王博昌决定率部队离开博兴,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王博昌被任命为八支队十三大队政委,并奉命率部向鲁南抗日前线进军。当王博昌带一个连队到达临淄六天雾村时,看到村内没有什么情况,便向南急速进发。不料,出村2公里就与从张店开来的大股日军遭遇。王博昌带领部队奋勇冲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王博昌当即决定自己带领 5名战士负责掩护,其他人员突围转移。结果大部分战士安全转移,而王博昌和5名战士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1991年6月,在庆祝建党70周年之际,咱们县委、县政府在王楼村修建了王博昌烈士墓,社会各界上千人参加了祭墓仪式。
王博昌的英雄故事咱们讲完了,接下来我们缅怀另一位英雄人物: 人民的好区长----萧锡明
萧锡明,是咱们店子镇大萧村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开着药铺,生活条件比较好,萧锡明读了几年私塾,成为村里的“文化人”。
日本鬼子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没多长时间,山东也沦为日占区。咱们博兴也没能幸免。在离大萧村只有三里远的刘家圈(今大刘村)就有一个日伪军据点。鬼子汉奸们经常到大萧村“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萧锡明家赖以生存的中药铺也让日伪军烧毁了。深怀国仇家恨的萧锡明参加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中,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工作积极,对敌斗争积极勇敢,于1942年3月被任命为博兴五区副区长。
这时候,因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日伪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时常受到游击队的骚扰,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敌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公开投降日本人的国民党周胜芳部进入博兴,控制了博兴南部的大部地区,安设了刘家圈、沙旺、店子等多处据点。1943年7月,萧锡明升任五区区长兼区武装工作队队长。他带领武工队多次袭击小股日伪“扫荡”队伍,也多次被大股日伪军追赶、包围,但他凭自己的机智勇敢,均顺利脱险。日伪军对他既恨又怕,多次到他家中搜查,致使他的家人也不能 在家中居住,只好离家住到亲戚朋友家。
1944秋的一天,萧锡明带几个武工队战士到大萧村活动。驻刘家圈据点的伪军头目得到消息后,带人把大萧村团团转住,把村内的老百姓全部赶到村边的场园里跪在地上,用两挺机枪对准人群,声称:如果不交出萧锡明就向人群开枪扫射。在村内搜查的伪军士兵发现萧锡明藏在一处地窖内,伪军头目知道萧锡明身上有枪,不敢靠近,只好在远处喊话:“只要你缴械投降,就放了全村老少,也不伤害你,否则全部处死!”躲在地窖内的萧锡明深知,自己凭借有利地形开枪打死几个伪军也有逃生的可能,但全村老少就会遭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萧锡明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全村人的平安。在得到不杀害群众的保证后,他主动把随身带的枪支扔出洞外,从容不迫地走出地窖,来到被困的群众面前。他首先要求伪军放过全村群众,然后站到一张方桌上,面向全村父老说:我已得到了他们的保证,用我来换取父老乡亲的生命安全,大家安全回家吧!随后,他和妻子、儿女却被敌人押解到刘家圈据点里。伪军头目知道萧锡明是区长,且深得群众拥护,怕处死他会引来八路军的报复,因此一时也不敢加害于他。
萧锡明在据点内,利用敌人看管不十分严格的机会,开展兵运工作,说服教育敌人为共产党工作。很快就做通了刚组建的伪军新三连的工作,然后,设法托人送信给博兴县独立营,准备带三连的人马作内应,与县独立营里应外合一举拔除刘家圈据点。令人遗憾的是,传递情报的人在路上被伪军抓住,情报落入博兴头号大汉奸周胜芳手中。周胜芳就下令把萧锡明押到其老窠安家庄(今安柴村)。
在周胜芳的营地内,萧锡明大骂周芳胜是认贼作父、甘心当日军走 狗的狗汉奸。被骂得恼羞成怒的周胜芳,先是命手下打掉萧锡明的门牙,又用铁丝勒住他的口舌。萧锡明虽不能说话,但仍怒目圆睁直视着周胜芳。面对大义凛然的萧锡明,阴险毒辣的的周胜芳命手下残无人道地用铡刀把他的头颅铡下,再把他的身体截成两段,抛尸野外。萧锡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听完了这两位革命先烈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有没有想要说的话?(通过提问调动积极性,活跃气氛。只要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对敌人的憎恨,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给予表扬)
我们今天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能在学习之余去各地看看祖国的秀丽山川,这是旧中国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许多革命先烈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没能过上一天好日子就牺牲了。也正是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使我们有了幸福的今天。下面我们来讲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1994年才过世的英雄人物:
全国民兵英雄---马道远
马道远,是咱们博兴县吕艺镇马家村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马道远带领当地民兵武装,同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经历了几十次大小战斗,荣获“一等模范”“一等功臣”“特等功臣”“锄奸模范”称号和“英雄战胜困难”的锦旗。他带领的民兵连在解放战争支援前线工作中,荣获“支前模范连”“钢铁连”“模范小分队”等三次集体荣誉奖;马道远本人被授予“支前英雄”称号。他还被评为山东军区、渤海军区“民兵英雄”。1960年,他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马道远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靠讨饭度日,终年过着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博兴县城,不久又在离马家村不远的石村(属广饶县)和小清河南的刘家圈(店子镇大刘村)安上了据点。据点周围村庄经常受到日伪军的“扫荡”。马道远和村里的几个青年组织了自卫队,拿起了武器,与敌人展开武装斗争。不久,马道远就担任了联防队长,并于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联防队长后,他带领队伍不断寻找战机,配合主力部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不仅维护了村民的秋麦二季的收成,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秋,一天夜里,当时六区区长马俊怡率区中队20多人,到龙河村召集伪军家属开会。马道远受命带领联防队30多人前来保卫。由于村里坏分子的通风报信,日伪军得到了这一消息,从博兴县城集合了四个连的兵力,近700人,配有各种轻重武器,把龙河村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嚣“要活捉共产党的区长”。日伪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就攻入村内,战斗转入巷战。经与区长商量后,马道远率队伍从村西南方向突围。他双手端着机关枪,身背锃亮锋利的铡刀,冲在突围队伍的最前面,日伪军吓得纷纷退却。冲出去以后,马道远一看,区长还被日伪军围困在村里。马道远又带6名民兵返回村里。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区中队被日伪军的火力压在一户小院内。几挺重机枪,朝着院内密集地射击,区中队无法还击,眼看被歼。马道远奋不顾身,扔出一排手榴弹,冒着烟雾,跳进院内,带领区中队全体队员,又一下冲出村外,护送到了安全地带。这次战斗,区中队和联防队无一伤亡,得到村民的高度称赞。1945年7月,广饶县石村的日伪军,不断派特务潜入到根据地边沿地区进行破坏。一天,西范村的自卫团长、农救会长、妇救会长被日伪人员抓走。马道远得到消息后,立即请示六区党委批准带领6名民兵奔向西范村。西范村离石村据点仅半里,住有敌特机关,一有风吹草动,石村守军即来支援,要解救这3名村干部,非常困难。马道远反复权衡各种情况,迅速作出决定:命3名骨干民兵到村外担任警戒,自己带3名民兵悄悄摸进村里,冲进日伪军占据的小院。未响一枪,活捉了特务头子范安仁,解除了特务武装,救出了3名被捕的村干部,并缴获了短枪5只,长枪4枝,子弹数百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道远又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中,率领民兵支援前线,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多次战役。1948年春天,马道远带领民兵连参加了昌潍战役。昌潍战役(又称潍县战役或胶济线中段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上解放军发起的以攻克潍县为中心,而开展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的“敢死队”展开了肉搏战。马道远冲在最前面,与国民党军队士兵拚刺刀。刺死3名,刺伤1名,俘虏15名,缴获步枪19支,子弹数百发,受到昌潍战役总指挥许世友司令员的表扬。
4月,马道远参加昌乐战役,这是华东野战军一部对昌乐地区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攻城打援作战。在攻城作战发起之际,马道远奉命带领19名民兵埋伏在城外,准备伏击突围之敌。战斗打响不久,一股国民党士兵正欲突围,马道远指挥民兵一阵猛打,活捉了国民党将领张天佐的秘书等3人,并缴获匣枪3支。
新中国成立后,马道远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本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曾经担任农业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马道远被选为博兴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博兴县委员会委员。
马道远晚年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博兴县人民武装部给他安排了住房,生活过得愉快幸福。
1994年10月,马道远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生活在和平建设年代,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但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从刚才我们家乡的三个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大家也能体会到。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相互之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不能比吃、比穿、比享受。
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富强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球90%以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而我国许多高端技术还依赖进口,有的甚至受到限制。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场报告,熟悉这段话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谢谢大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