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
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杨林生
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生长有哪些危害?
答:水稻稻纹枯病是长江流域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到茎杆内部,造成贴地倒伏。孕穗期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受害较轻时,出现部分黑褐色秕谷。蔓延至穗部,造成秕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对水稻的产量与米质影响很大。
2、如何识别水稻纹枯病?
答:水稻纹枯病发生时,先在近水面叶鞘处发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常常是几个病斑连合成云状大块斑。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初为墨绿色,后变灰褐色。
3、水稻纹枯病有哪些综防措施?
答: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密植,采用健身栽培技术;
(2)湿润灌溉,适时搁田。做到浅水发棵,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适度搁田。
(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和BB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使水稻达到前期不披叶,后期不贪青,收割时秆青穗黄。(4)选用抗病品种。(5)适时用药防治。
4、如何开展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防治?
答: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真灵和井冈霉素二种,是目前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为理想的药剂,这二种农药均为生物农药,对水稻安全和人畜比较安全,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用药适期,第一次用药时间通常在水稻搁田结束后复水时,防治指标为发病穴率15~20%,以后的防治,视病情发展而定。因该病害发生在水稻的中下部,用药防治时应注意将药液尽量喷在水稻的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5、稻瘟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稻瘟病是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秧苗上发病,降低秧田素质,甚至发生烧苗铲田的现象;分蘖期发病,影响稻田分蘖,降低有效穗数;孕穗、抽穗后发病,重者造成白穗、半白穗,轻者造成秕谷。发病水稻既降低了产量,又降低了品质。
6、稻瘟病可侵染水稻的哪些部位?
答:稻瘟病菌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和植株各个部位都可侵染,引起发病。即从秧苗3叶期就可发病,称为“苗瘟”;以后病菌侵染叶片,引起叶瘟;侵染茎杆节部,引起穗颈瘟;侵染枝梗,引起枝梗瘟;侵染稻谷,引起谷粒瘟。
7、如何进行稻瘟病化学防治? 答:对苗叶瘟和大田叶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消灭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苗用药保护。对发病中心连续用药几次,直到不出现新病斑为止。
对穗颈瘟应牢牢掌握“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在破口初期及齐穗期各喷药1次。
目前可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有: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
8、稻曲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稻曲病对水稻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病粒失收;二是由于病粒影响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输,阻碍了邻近稻谷的发育,使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从而造成减产。三是造成灌浆不足,碎米、青米增加,降低大米的商品价值。
9、目前可用哪些药剂防治稻曲病?
答:目前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药剂有:5%井冈霉素每亩300~400mL或10%真灵120~150ml。
10、如何识别水稻稻恶苗病?
答:水稻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前期的特征主要有:
(1)秆高:病株比健株的茎杆明显高出一头;(2)色淡:病株淡黄绿色,健株深绿色;(3)叶窄:病株叶片和叶鞘窄长;(4)死病株表面覆盖有淡红色或白色粉霉。后期病株的特征:
(1)病株细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分蘖少或不分蘖;(2)有倒生根,在病株地上部二、三节有众多的倒生根;(3)病株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籽粒不实(俗称“望秧青);(4)病谷褐色,不实,或在颖壳接缝处着生淡红色霉层;(5)死病株基部坚硬不软,表面着生淡红色或白色粉霉。
11、水稻恶苗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水稻恶苗病是种子传播的病害,在水稻生长阶段有三个发病高峰:第一高峰出现苗期,第二高峰出现在水稻分蘖期,造成死苗,减少有效穗数;第三高峰出现在水稻抽穗期,病株多数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有的病株剑叶早出,提早抽穗,但穗小粒少或籽粒不实。
12、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
答:水稻恶苗病主要靠种子传播,防治上应以种子消毒为重点。方法是:在风选及泥水选种淘汰秕谷的基础上,进行药剂浸种。药剂可选用17%杀〃乙可湿性粉剂每亩(6公斤稻种)30克浸种48~60小时。在稻谷催芽时禁用稻草覆盖,防治再次感染水稻恶苗病。
13、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哪几种?
答: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和稻管蓟马两种。
14、蓟马对水稻有什么危害? 答: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秧苗期和分蘖期受害严重,圆秆拔节后受害较轻。水稻被害后轻者影响正常生长,重者造成秧苗枯死,或苗不长、根不发、分蘖减少、生育推迟。
15、水稻受蓟马危害后的症状是怎么样的?
答:稻蓟马的嘴像一把锉刀,它锉伤稻叶表面并吸取汁液,留下一点一点的黄白色的刮伤斑,引起叶片向内纵卷,开始是叶尖向内纵卷,称为“叶尖初卷期”;以后纵卷继续向叶片中部延伸,这时称为“稻叶半卷期”;最后,全叶被害呈纵卷发黄,乃至枯萎死亡,称为“稻叶枯焦期”。
16、什么时候用药防治稻蓟马最适宜?
答:实践证明,一般应选择“叶尖初卷期”用药防治最为适宜。因为此时稻蓟马对秧苗危害还很小,虫体又最容易接触到农药,所以防治效果好。防治药剂一般采用防治水稻害虫药剂如杀虫双、卷清和螟蛾杀星等均可。
17、稻纵卷叶螟对水稻有什么危害?
答:稻纵卷叶螟幼虫吐丝将单张稻叶纵缀成苞,并在苞内取食叶片上的表皮和叶肉,仅留下白色表皮。水稻受害后,轻者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推迟成熟;严重时明显降低水稻千粒重,减产两成以上。
18、如何确定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
答: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为每亩虫量达10000头时,需用药防治。
19、防治纵卷叶螟有哪些药剂?
答:目前防治纵卷叶螟的常用药剂有:25%螟蛾杀星每亩80~120克或2%卷清每亩30~40ml或70%金稻丰每亩70~105克,防治药剂的实际用量根据田间虫情发生情况而定。
20、稻飞虱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一是稻飞虱群集在稻丛下部,用针状口器刺入水稻茎秆组织内吸食汁液。稻飞虱在取食时分泌一种有毒物质破坏稻组织使茎杆呈现许多褐色、黑褐色斑点,阻碍水稻生长,致使稻株基部枯鞘死根倒伏。受害早的不能抽穗,迟的灌浆不足,秕粒增加,严重影响产量。二是稻飞虱的产卵管刺入稻株叶鞘与茎杆的组织,造成大量伤口,阻碍了水稻营养物质的输送,增加了稻苗水分的蒸发,使稻叶因营养流失而发黄,茎杆变黑。三是被稻飞虱刺破的伤口十分有利于小球菌核病菌、纹枯病病菌的侵染危害,从而导致水稻病虫并发为害而造成严重减产。
21、稻飞虱有几种?
答:稻飞虱种类很多,主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
22、三种飞虱的发生与为害有何不同?
答:褐飞虱是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它多发生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并造成为害。该虫对水稻的危害具有群集隐蔽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一旦虫龄大、数量多时,可在短短时间内造成水稻成丛成片枯死倒伏。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食性较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三麦、玉米、甘蔗、高粱以及杂草等。白背飞虱同褐飞虱一样,对水稻可直接危害成灾,近年有上升,扩大危害的趋势;灰飞虱对水稻直接危害一般较褐飞虱、白背飞虱危害轻,但它是传播水稻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媒介,因而灰飞虱也是不可忽视的水稻害虫之一。
23、如何进行褐飞虱的综合防治?
答:近年各地实践表明,防治褐飞虱的综合措施一是要浅水灌溉,适时适度搁田,严防长期灌深水,影响水稻根系生长;二是要推广氮、磷、钾合理配方施用,掌握施足基肥、适当追肥的原则,创造有利水稻生长发育的条件、严防水稻前期猛发披叶郁闭,后期贪青迟熟,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有条件的地区要选用和推广抗虫性强的良种;三是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田间蜘蛛、黑肩绿盲蝽、线虫等各种天敌。天敌数量较多的田块可暂不用药,以发挥天敌的制约作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稻田中放鸭食虫,借以控制褐飞虱为害;四是要采取“治前压后”,即“打三压四”的策略,治好危害代(一般是第四代)的前一代。这样既可节省用药次数,又可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大大地减少为害代虫源。
24、如何提高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答: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将药均匀地施放到稻的基部,使虫体接触到农药。褐飞虱大量发生和为害期正处于水稻孕穗抽穗期,此时穗密叶茂,而褐飞虱的习性是喜欢躲在稻株基部进行取食、产卵、繁殖等活动,因此,要防治效果好,必须讲究用药方法。若用喷雾法必须用大水量;若用毒土法,选用的泥土要湿润(手捏能团,抛出能散开),粒度大小适中(似赤豆)。无论喷雾、喷粉或撒毒土,田间都应该保持2~3cm的浅水层2~3天。如在9月下旬使用敌敌畏进行熏杀防治,应选择在气温较高的中午前后进行。施药时间田间足迹塘里要有少许水层,以保证药效的发挥;但田间水不宜过多,过多反而会降低熏杀效果。
25、目前用哪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好?
答:目前常用防治稻飞虱的药剂有:喷雾方法为亩用25%噻嗪酮50克或25%吡蚜酮20克;毒土方法则用80%敌敌畏乳油,每亩用350~400克,拌细潮土20~30公斤田间无水层时撒于稻丛基部。
26、螟虫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螟虫是以幼虫钻蛀水稻茎内取食为害的钻蛀性害虫。如在水稻苗期或分蘖期被螟虫钻入茎内咬断稻芯,造成枯心死苗;如在孕穗初期被侵入,则造成枯孕穗;在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被蛀入为害,则导致穗子干枯,不能灌浆结实,成为折穗;如在灌浆期至乳熟期被侵入,则会造成灌浆严重不足的半枯穗;如在黄熟期侵入,则造成虫伤株。大螟和二化螟初龄幼虫还有群集在叶鞘内为害的习性,可造成稻株全株枯死。因此,螟虫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
27、水稻螟虫主要有哪几种?
答:在本地区对水稻造成严重为害的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其中三化螟对水稻生长影响最严重,在2001年我县部分地区曾大发生,造成不少面积失收。近几年来二化螟和大螟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28、三种螟虫的食性有什么不同?如何识别它们的为害状? 答:(1)三化螟是专食性的害虫,除水稻外,不危害其他作物。水稻被害的蛀孔很小,虫粪干细,呈白色,量少。
(2)二化螟食性很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三麦、蚕豆、油菜、茭白、高粱、玉米、芦苇等多种作物和禾本科植物。被害稻株的蛀孔大而长,虫粪粗且湿润,呈淡褐色。
(3)大螟与二化螟一样的杂食性害虫。三龄以前的幼虫也同二化螟一样有群集在稻株叶鞘内侧蛀食为害的习性,高龄幼虫会分散转株为害,一头幼虫可转株为害三四株的水稻或玉米。蛀孔呈大缺口,虫粪比二化螟细,很潮湿,褐黄色。
29、三种螟虫一年各发生几代?各代发蛾盛期在何时? 答:(1)三化螟在本地,一般年份发生3代,个别气温高的年份可发生不完全4代。各代发蛾盛期是:第一代5月下旬(小满前后);第二代7月上、中旬(小暑前后);第三代8月中下旬对9月上旬(立秋至白露),有的年份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寒露)还可发生第四代,但这代幼虫不能越冬,对水稻危害也不大。一般全年中以第三代发生数量最多,又对单、后季稻危害最重。
(2)二化螟年发生两代,个别年份可发生三代,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各代发蛾期很不整齐,持续时间长,并且有多次明显蛾峰期。第一代从5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立夏至小暑),长达70天左右,但盛期多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立夏至芒种);第二代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小暑至立秋),个别年份在8月底至9月上旬(处暑至白露)还可以发生第三代蛾峰。全年以第二代幼虫危害单季中、晚稻造成枯鞘最严重。发蛾量虽不比三化螟多,但害虫抗逆能力强,成活率也高,又有多次转株为害的习性。因此,危害性相当大,个别受害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3)大螟一年发生4代,各世代也有重叠现象,第一代4月上旬至6月下旬发蛾(谷雨到芒种);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夏至至大暑);第三代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初(立秋至白露);第四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秋分初至寒露)。
30、防治螟虫有哪些农药?
答:目前防治螟虫常用药剂有:20%闪击螟、40%稻康、40%惠螟等。
31、稻象甲对水稻有哪些危害? 答:稻象甲(稻象虫、稻象鼻虫),是单季晚稻秧苗生长期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稻象甲的成虫咬食稻秧苗幼茎和叶片,轻的呈现一横排小孔,重以叶片大部折断,漂浮水面;幼虫多集在稻根取食幼嫩须根。稻(秧)苗遭受稻象甲为害后,一般影响稻(秧)苗生长,严重时,稻(秧)苗嫩茎、叶片全被害虫咬断迫使重新翻耕播种。
32、哪些药剂防治稻象甲较好?
答:目前防治稻象甲效果较好的药剂也有较多,一般用于防治水稻螟虫的农药均可使用。施药时要注意提高防治质量,除田间稻苗受药外,还加强对稻田四周埂边,及杂草上喷施药剂。
33、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什么病害?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一种病毒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水稻一旦染病则很难防治。该病被农民称为水稻的“癌症”,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
34、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之初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
35、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纹枯病有什么区别?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纹枯病虽然都是水稻上的病害,但有根本的区别:一是病原物不同。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病毒病,而水稻纹枯病是真菌病害;二是症状不同。水稻条纹叶枯病造成心叶褪绿条纹(斑)、枯心死苗和畸形穗,而水稻纹枯病主要在茎秆和叶鞘上形成云纹形病斑;三是危害程度不同。水稻植株发生条纹叶枯病后,一般整株枯死或抽穗后不结实,而水稻纹枯病一般只影响结实粒,使千粒重降低。
36、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哪些生育阶段易感病? 答:水稻孕穗期之前均能感染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并导致发病,且秧苗越小,感染病害的可能性越大。
37、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是什么?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白脊飞虱、背条飞虱、白带飞虱也可传播,但这三种飞虱主要寄生在旱地杂草上,在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中作用不大。
38、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有多长? 答:灰飞虱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需要经过一段体内循回期才能传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7~10天,平均为8.3天。通过循回期后带毒灰飞虱可连续传毒30~40天,但也有间歇传毒现象。
39、带毒灰飞虱下一代能传毒吗?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
40、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相关因素是什么?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田间带毒灰飞虱的数量;二是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三是适宜传毒的栽培制度。
41、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常用的农业措施有那些? 答: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杂交水稻寒优湘晴的抗性比目前我县种植的其它品种要高;二是适当推迟播期。实践表明,水稻播栽越早,飞虱传毒就越早,水稻条纹叶枯病就越重。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能有效地避开1代灰飞虱成虫迁入传毒高峰,使其多数成为无效虫源,从而减轻发病程度;三是实施轻型栽培。大力推广小苗机插、抛秧、直播稻等轻型栽培技术;四是轮作换茬。在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实施水稻与其他非寄主作物的水旱轮作,可明显地减轻来年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五是清洁田园。防除秧田和水稻大田田边和四周杂草,破坏灰飞虱生存环境,降低灰飞虱发生基数,减轻发病程度。
42、防治灰飞虱的目的和策略是什么?
答:防治灰飞虱的目的是“切断毒链、治虫控病”。其策略为“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的地区,要结合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控制麦田l代灰飞虱低龄若虫,同时在麦收后做好一代灰飞虱扫残工作;种子处理控制秧苗初期灰飞虱虫量,秧田狠治1代灰飞虱成虫,控制1代成虫传毒;普治大田2代灰飞虱若虫,控制2~3代灰飞虱虫量,减少传毒。
43.如何进行药剂种子处理?
答:用17%杀〃乙可湿性粉剂每亩(6公斤稻种)30克浸种48~60小时。将处理后的种子,沥干水分放于一容器内。将拌种药剂用量的2/3,均匀撒或倒于种子表层,然后充分搅拌,使药剂均匀分布于种子表面。然后再将剩余的药剂按同样的方法均匀搅拌于水稻种子表面,即可进行正常催芽。
44、防治灰飞虱的常用农药有哪些?
答:防治灰飞虱的常用农药有:有机磷类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48%毒死蜱乳油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50%混灭威乳油、20%异丙威乳油、速灭威等;特异性杀虫剂如吡蚜酮、吡虫啉和噻嗪酮等。
45、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点抓好那些环节?
答: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在水稻田耕翻前,使用速效性农药对一代灰飞虱进行全面防治;二是实施科学适期迟播;三是使用10%吡虫啉药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四是适时全面开展水稻大田苗期防治
第二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亩用55%杀单苏粉剂40-50克;亩用杀螟杆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5000~8000倍液,药剂任选一种,常规喷雾或机动喷。在晨露未干时喷施。
第三篇: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顺口溜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顺口溜
由于多数农民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了解不够,防治方法无法掌握牢记,一旦发生病虫害,就滥用农药,毒性越大越好,而且多年使用一个品种,药量越用越大,造病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为了便于农民掌握和记住各种病虫的特点,防治时期及农药对路,特贡献这篇顺口溜,供广大农民防治病虫害时参考。
1. 稻瘟病
病草种子是病根 处理不好苗病生 三月以前草用完 种子消毒才放心 石灰水高三四寸 浸泡 2天不翻身 栽秧以前药浸秧 三十分钟日下闷 三环唑的千倍液 八百倍的稻瘟灵 发病初期细褐斑 到了中期梭子形 后期最怕死吊颈 孕穗齐穗要抓紧 2 次施药不放过 富士一号效果明 2. 稻纹枯病
土壤带菌是病根 俗名花脚烂杆症 炼田过后的浪渣 一定要清除干净 七月中旬初发病 八月上旬病情深 多施磷钾少施氮 晒田要起鸡爪纹 发病初期要用药 井岗霉素效果灵 二到三次隔七天 一般可以脱灾星 2. 水稻二 三化螟
大家叫它钻心虫 稻桩稻草里过冬 年前桩草全沤烂 受点虫害也不凶 产卵叶尖成块状 蛾子黄色小飞虫 幼虫钻进稻秆里 心死叶枯白穗终 蛾子高峰十天后 杀虫双或杀螟松 水稻破肚好时机 施药防治莫放松 3. 稻纵卷叶螟
卷叶虫又白叶虫 万里海南去过冬 五月下雨返稻田 卷叶身藏在筒中 成虫黄褐黑边蛾 卵粒分散难寻踪 幼虫卷叶吃叶肉 留下表皮白网筒 此虫防治需抓紧 卷叶初期用药攻 百丛有虫二十头 锐劲特或杀螟松 4. 稻飞虱
俗名叫做秧猛猛 南方热带去过冬 五月下雨返田中 风大雨急来势凶 成虫只有高粱大 卵块产在片脉中 成若两虫吸植汁 传毒耗养当其冲 百丛小若五六百 用药防治莫误功 叶蝉散或大功臣 秧苗中下该喷通 5. 稻苞虫
俗名又叫裹叶虫 沟塘田边草过冬 成虫是个黑蝴蝶 幼虫卷叶作苞通 白天躲在苞里睡 早晚出来吃叶凶 随着虫龄长大后 多片稻叶苞成蓬 如果时晴又时雨 严重爆发叶吃空 趁虫还小早施药 锐劲特或杀螟松 6. 稻蓟马
针尖尖大的小虫 田边杂草上过冬 秧田禾苗叶受害 叶尖卷起虫其中 远看秧苗似火烧 黄白黑虫在里闹 此时若不消灭它 抽穗扬花莫开交 叶尖被卷有一成 用药防治时间到 敌敌畏或乐果药 对水喷雾效果好 7. 稻曲病
种子土壤是病根 开花时节病菌侵 大家叫它牛屎谷 人畜吃了病痛生 此病好防不好治 关键打好预防针 种子消毒是基础 剪除病穗是本份 施肥切莫氮太迟 灌水不要久长深 齐穗预防好时节 多菌灵或托布津
第四篇: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新化乡农技站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
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发病规律: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气流传播。种子带菌易引起苗瘟。
在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发稻瘟病。
防治: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2)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
晒田。(3)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直接催芽,或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4)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
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
或40%富士1号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
加大用药量。
二、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
要危害叶鞘、叶片,形成云纹状病斑,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发病规律: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
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
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
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
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2)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200毫升,或20%纹霉清
悬浮剂60~10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
部。
三、稻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
发病规律: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
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1)农业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切忌深灌、串灌、漫灌。(2)利用抗病品种。
(3)杜绝病草入田,进行种子处理 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浸种24~48小时。(4)药剂防治: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
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行。药剂有每亩用20%叶青双(川化)。
第五篇: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
一、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不同时期要针对不同的主要害虫进行防治。
(一)稻飞虱:稻飞虱是近年来连续严重爆发的水稻害虫,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以及稻飞虱的迁飞危害,防治需采用“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穗前治虫保苗,压低虫口基数,防后期上穗为害的防治策略。
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ml/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头时开始选用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7.5kg喷雾。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进行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栽培措施为基础、科学用药为关键,压低基数与控制危害相结合的”综合治螟策略。及时做好螟虫冬前与冬后残留情况的调查:在发生期间,做到查虫与查卵相结合、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查虫情与查苗情相结合;准确掌握螟虫发生动态。
防治措施:为及时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密切注意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测报灯下出现高峰日或是田间蛾量急剧上升时,应及时分析发布预报,提出防治适期,做好防治宣传指导,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掌握有利时机,组织农户开展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防治稻纵卷叶螟必须抓住幼虫孵化后未卷苞之前施药。在分蘖期百丛幼虫量≥50头,孕穗期百丛幼虫量时≥30头时要及时防治,抓住虫卵孵化盛期进行施药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在主害代2龄幼虫盛期(大量叶尖被卷)时可选用下列内吸性强、能杀虫杀卵的药剂进行防治:①杀虫双+敌敌畏,②巴沙+敌敌畏,③杀虫双+吡虫啉,④阿维菌素素+毒死蜱,⑤阿维毒死蜱。
(三)水稻螟虫。水稻螟虫的防治要坚持“狠治第一代螟虫,挑治第二、三代重治穗期保丰收”的治螟策略,做好冬前与早春基数调查,重视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加强预测预报以准确掌握螟虫发生消长动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
防治措施: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体实施方法为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对移栽苗、抛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在6月初至6月下旬进行重点防治,一般用药1-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这一阶段,对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进行狠治。7月下旬左右视螟虫发生实况进行重点防治,其它地区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发生区和二代二化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治一次。选用药剂为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锐劲特等。)推荐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
1.防治白背飞虱:噻嗪酮、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虫啉。
2.防治褐飞虱:吡蚜酮、噻嗪酮、噻虫嗪、乙虫腈。
3.防治稻纵卷叶螟: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磷、毒死蜱、阿维菌素、茚虫威、呋喃虫酰肼、甲维·毒死蜱、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两头歼)、甲维·杀。
4.防治二化螟:甲维·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丁烯氟虫腈、虫酰肼、白僵菌(天擒)。
5.防治三化螟: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毒死蜱、毒死蜱。
二、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一)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是真菌性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防治方法: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水稻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常用药剂:20%或4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富士1号)乳油、40%灭病威胶悬剂、20%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穗瘟:叶枕瘟、穗瘟、节瘟和枝梗瘟对产量影响较大,防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孕穗(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常用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1.2%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2%加收米、20%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40%克瘟散乳剂对水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雾一次。
(二)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由病原真菌引起,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最为关键。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防2-3次,间隔期7-10天。
防治方法: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即要用药防治,气候及苗情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的要连续打2-3次药。防治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农抗120水剂喷雾。
(三)水稻稻曲病。稻曲病是真菌病害。根据当地以往发病史,结合天气、品种、苗情进行分析,做出预测预报,选择用药,适时准确防治。
防治方法:防治适期为水稻孕穗后期(抽穗前3-7天)至始穗期。常用药剂:种子消毒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强氯精浸种;大田喷药防治用20%瘟曲灵、35%稻曲清、25%粉锈宁可湿粉、50%DT可湿性粉剂(琥胶酸酮)、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3-5天),用25%富力库乳油、加倍井冈霉素+50%多菌灵。
(四)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病害,又称过火风、白叶瘟。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行。常用药剂:每亩用20%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25克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12%施稻灵悬浮剂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70克等对水75千克喷雾,大田初病期每隔7天连续喷洒2-3次。
(五)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由灰飞虱传毒为主的病毒病害。防治的关键是控制灰飞虱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20克对水5千克浸种5千克、50%二嗪磷乳油、10%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治虫防病。
(六)水稻普通矮缩病。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水稻普通矮缩病毒经黑尾叶蝉、电光叶蝉、二点叶蝉传播。病毒潜存于带毒昆虫体内,并可经卵传递给后代。
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是治虫防病,重点抓传毒昆虫两个迁飞高峰期防治,即抓早稻秧田和本田前期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前期的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喷洒,治虫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