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宣肺平喘,清音止嗽。
挟喉穴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作用:消炎止痛
膻中: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作用:理气顺气,止咳化痰,开胸散结。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作用:和胃健脾,温中化湿。
腹:腹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璇玑: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作用: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作用:止腹痛。
关元:脐下3寸
作用:培补元气,泻浊通淋。
四、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作
用: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和胃健脾,扶正培元。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作
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作用:和胃健脾,化痰利湿。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作
用:健脾利湿,调和肝肾。
涌泉: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
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作用:滋肾益阴,平肝熄风。
五、腰背部穴位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作
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退热。
定喘: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作用:止咳定喘。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清热解表,宣肺理气。
心俞: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镇静安神。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健脾统血,和胃益气。
胃俞: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和胃健脾,消食利湿。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益水壮火,明目聪耳。
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作
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龟尾:尾椎骨端
作用:调理大肠
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
气,清热。
第二篇: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教案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
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三、腹部推拿
1、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下。
2、顺时针揉天突穴、膻中穴20-30下。
3、两手拇指按住鸠尾向下滑到中脘,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中脘,向下滑到神阙穴(脐中),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神阙穴(脐中),向下滑到关元穴,然后滑向两侧;(重复3-5次)
4、按住中脘穴,顺时针揉建里穴(20-30下);按住建里穴,顺时针揉下脘穴(20-30下);按住下脘穴,顺时针揉水分穴(20-30下);按住水分穴,顺时针揉气海穴(20-30下);按住气海穴,顺时针揉关元穴(20-30下);按住关元穴,顺时针揉中极穴(20-30下);
4、顺着任脉从上向下顺气20-30下。
5、横抓肚子20-30下。
四、背部推拿
1、从大椎穴到龟尾穴向下搓20-30下。
2、用两手在脊柱两旁从上向下推风门、肺俞、脾俞
3、捏脊3-5下。
4、在龟尾揉20下左右。
五、头部推拿(如果发热、头痛、流涕)
1、天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自眉心向额上用两拇指交替向上直推50~100下。
2、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自眉心沿眉毛向两旁分推50~100下。
3、用食指和中指夹着耳朵上下推50-100下。
4、迎香揉50-100下。
第三篇:小儿推拿交流会讲稿
小儿推拿交流会
徐灿
Page1 两年前,俊莉姐就鼓励我办一期小儿推拿的讲座,那时候因为场地、时间等问题没有得以如愿。去年下半年我们门诊搬家了,现在的场地宽敞了许多。平常的日常门诊工作中,我们在给孩子做推拿的时候,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认可这种方法,有耐心一点的家长还会跟我们学习几个穴位回去自己在家给孩子按摩。我们吴老师之前每年都会抽出时间给病友们讲讲小儿推拿,现在因为个人的业务繁忙不能亲自给大家讲解,他希望我能够把小儿推拿以及他的一些学术理念推广给大家。作为他的学生,才疏学浅,但愿不辱师命。
Page2-3 是什么吸引我来到正安聚友会呢?最开始是收看一个梁冬主持的《国学堂》电视栏目,了解到黄剑老师采访到了很多国医大师,很多民间中医大师,杏林高手。跟着他的镜头深入,发现像张至顺道长、冰台、林杰、孙曼之、徐文兵等等这些江湖中的武林高手。每一个高手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油麻菜的博客和QQ空间阅读。每个人难免都会有英雄情结,作为中医人,这些杏林高手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聚友会呢是一个中医粉丝群,有专业的医师也有业余中医爱好者,我们在一起交流一些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健康生活理念等。我们湖北群组织了伤寒学习小组,读书会以及黄圣哲老师的定期讲座,活动还是的非常多。我呢今天开始第一期,以后每个月一期跟大家交流一下小儿推拿。
Page4 小儿推拿在北方以及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较为盛行,最为成熟的是青岛,那里的小儿推拿店跟我们这边的按摩馆、足疗店一样多,小儿推拿在当地的认知度非常高,家里孩子有点儿什么小问题直接去推拿几次就解决了。
在我们恩施地区,孩子不爱吃饭了家长会去找当地赤脚医生或者有经验的长辈给孩子按摩,当地好像叫“摸摸孩儿”,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恩施人啊,是不是这样的?前天咚咚妈妈来我这里治疗的时候跟她聊起过这个话题,她是十堰房县人,她们那儿就有这样的民间按摩医师,她上次回老家孩子积食了,去那儿用鱼腥草加蜂蜜等一些什么东西来刮痧按摩,2次就好了,再次见证传统医学的魅力。而且她们当地基本每个村都有这样的民间医师,那里的孩子平均挂水量应该远低于国内平均量吧?功德无量!
在咱们武汉,情况就不一样了,孩子有个什么感冒、咳嗽就送到医院打针,虽然咱们有国内一流的三甲医院同济、协和、省妇幼、市儿童„但任然不能满足这种医疗需求啊,有孩子的家长应该有体会,你去同济挂急诊号有可能你排的是3、400以外。其实小儿推拿在我们这里还是很有基础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挑疳积,特别是老一辈人都知道有这个治疳积的方法,挑疳积挑的是哪里呢?一般是大鱼际、小鱼际、四缝处,这些穴位用推拿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以后在具体食积、疳积病症里面我们再谈。然后还有中暑,有生活经验的人知道,在印堂到鼻根处提痧,这在小儿身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今年全国两会上山东济宁人大代表陈颖提出《关于(尽快推广小儿推拿医术,降低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诊疗费用,确保婴幼儿体质健康)的建议》。现在好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能肌肉注射尽量不要挂水,能口服药尽量不要打针,能外用的尽量不要吃药”,国家卫生部门下达了减少和限制使用抗生素的要求,其实许多家长也知道抗生素打点滴的害处,可孩子流鼻涕感冒了、发烧了、咳嗽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心里纠结而无奈的抱着孩子去医院。
Page5 什么是小儿推拿呢?小儿推拿好不好学?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基础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没有毒副作用,小儿不受痛苦,易于接受;能够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易于学习,常用穴位就4、50个,而且基本都在手上,常用手法一共七八个,容易掌握。但是,易学难精,为什么说这个简单易学呢?你像便秘了,就用泻大肠经;腹痛就按一窝风、天枢,腹泻就推七节骨等等,很多穴位就用这么神奇的功效,你掌握了这个穴位你就会对症处理了,具体的咱们后期再深入了解。那么为什么说这个难学精呢?小儿推拿是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需要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支撑的,辩证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家长来说是个难点。辩证就是它的精髓、它的灵魂,就像上次飞猫老师谈到太极拳一样,练习太极拳 站桩就是它的精髓,把桩站好了,腿稳扎大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是吧。在辩证这方面吴正红老师做了很多的努力,正在开发一款智能设备,经过自主收集和人工填写机体的症状、体征信息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出体质状态、完成辩证过程,而且还帮助完成取穴。类似于我们见过的运动手环一样的东西,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目前还在测试阶段,相信不久即可上市。那么辩证取穴对于家长们来说就简单了。
Page6 推拿代药赋
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既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意芩柏连翘。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指侧推虎口,何殊附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俞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拿足大敦鞋带,实定掣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涌泉左转,类夫砂仁霍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宵十五,不啻仙丹。病知表里虚实,推和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代药五十八,自古无人道及,虽无格致之功,却亦透宗之赋。
Page7 怎样做好小儿推拿?
首先,要有爱心,要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也耐的住孩子的顽皮好动和耍赖。作为孩子的家长,那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特别今天在座的家长,肯定都是非常用心的家长,在本次活动一发布的时候,马上得到大家的响应和支持就可以看得出来。用心的家长在生活中会观察到孩子的点滴变化,那么如果你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病理状态的时候,运用合适的方法给孩子防治,那么你的孩子将会减少很多生病的几率。当然也有些家长过分的关注孩子,孩子咳嗽了一两声,就怎么办怎么办,要不要吃药等等,就乱了神„
第二、正气充盈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病安从来”。如果家长或者推拿医生自己正气都不充盈,自己都是病怏怏的,自己一年四季手都是冰冷的,你怎么去给孩子防治疾病是吧?那样会越推越糟糕。只有用你浩然的正气去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温暖的双手去抚摸,那么孩子的疾病很容易就被你清除了,套用一句广告词“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这里面刚才说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的健康生活方式方法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小孩的,那么小孩还有机会生病吗?估计很少吧„ 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第三、熟练掌握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前面提到小儿推拿穴位总共就4、50个,手法常用的就几种,很容易学习,每个人都能学会,这个大家要有信心。在实用中要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行,手法要均匀柔和,具体的手法咱们以后再讲,为什么说手法要均匀柔和呢?我们都知道小孩的皮肤都是非常娇嫩的,如果你的手法太过僵硬,很容易就弄伤孩子的皮肤。
Page8 小儿推拿能治哪些疾病?
这个应该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儿疾病的特点,1、呼吸系统疾病约占60%,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其中90%以上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可以用小儿推拿来治疗的,比如说感冒发烧咳嗽,在医院要打几天针啊?有小孩的家长应该都有经历,一般都是3-5针吧?那小儿推拿呢,有在我们这儿看过发烧的,很多就只推了1次吧?咳嗽呢,我们常规的3天治疗,大部分3次就结束了。
2、消化系统疾病约占30%,常见的比如食积、便秘、腹泻、呕吐等。这些绝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用小儿推拿来治疗,拿便秘来说,打针挂水起不到作用,开塞露等润滑剂只能对症处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苦涩的中药孩子难以接受,那怎么办?小儿推拿就有绝对的优势了。
3、其他疾病约占10%,比如湿疹、小儿吵夜、遗尿,还有一些先天性疾病(小儿斜颈、脑功能障碍)等。这样看来,小孩的大部分常见疾病都可以用小儿推拿来治疗,那么大家对这门学问有兴趣、有学习的动力吧?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谢谢!
第四篇:小儿推拿材料
1.张席珍原青岛盲校教师。中医世家,相传其祖父是早年燕赵地区名医。张席珍自幼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深得祖父真传。年青时便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医术为百姓治病,是百姓眼中“颇有本领”的草根医生。五十年代,张席珍被派往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盲人按摩培训班。结业后,因其在小儿推拿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技能,被青岛市盲人按摩学校聘为讲师。他全身心扑在小儿推拿事业上,创立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为岛城小儿推拿临床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张寄岗张席珍之子。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小儿推拿,认真学习中医和小儿推拿,18岁即开始独立行医,亦被聘为盲校教师。在40余年的小儿推拿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教学临床相长,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目前日门诊量平均在200人次左右。他明确提出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总结出流派“三快”(操作频率快、时间短、疗效好)特点。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推向新高度。
3.张寄青张席珍之子,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现任青岛市济青中医院院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张寄青学识渊博,理论水平高,早期曾协助父亲张席珍整理出版《张氏小儿推拿》一书,是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理论奠基者和手法传承人。其在不孕不育症治疗方面也颇有成就。【学术思想】
1.切而知病,切推结合:由于该流派的创始人张席珍老师本人为盲人,其教学对象就是盲人(许多流派骨干也是盲人,如张淑华老师等),传统四诊的望闻受限。张席珍根据盲人的特点(识记性强,手感强,触觉灵敏)确立了以切诊为主的学术思想。临床上,该流派只简单了解相关病情,就开始推拿。边推拿,边体味手下感觉,如手脚、额头皮肤的干湿与温度,颈部及寸口动脉的搏动,脘腹的膨隆与凹陷,丹田与命门的冷暖等。通过触觉发现病变所在部位、经络和异样点,确定推拿重点。将切诊发挥极致,将切诊与推拿有机融合一体。同时,也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主要病情,了解发病经过,了解治疗效应。
2.百病归宗,阴阳为本,建立二元论。该流派认为,小儿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阳易耗散,阴易消亡。疾病千变万化不离阴阳,任何病变都可以用八纲来概括,而阴阳则是八纲的总纲,因此,只要把握住了阴阳两纲就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质。本于此,该流派从阴和阳立论,创立阴阳二元论。分别针对阳证(纲)和阴证(纲)特别
设立调节阴和阳的各种组合(见附表2)。创造性地将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其选择的证型深刻反应了儿科实际情况。同时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考虑到单纯补阳常伤阴,单纯补阴多碍阳,该流派又特别注重补阴补阳不宜太过。如常将推上三关和退下六腑,将各种阴阳套路按一定比例联合运用,以调平阴阳。3.天人合一,按时开穴:该流派将盲人擅长的五行和八卦推算与小儿推拿相结合。重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小儿咳嗽、发烧、腹泻,以及每天定时而发的一些病症时,多掐指计算该症状出现时辰所属经络(气)的盛衰,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开合,卦运的推算等。并根据时辰变化、五行生克、八卦演绎等确定穴位、方向、手法等对小儿进行调节。张席珍前辈就根据《内经》“顺之(天)则倡,逆之则亡”的训诫,认为天人关系失调是百病之源(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调节天人关系就成了该流派治疗小儿疾病的基本思路。
4.强调内功,形神合一。该流派除强调基本手法练习外,还特别注重练功。自创“三步练功法”(二元辩证、穴位配伍和手法练习),要求学员内外皆修。练成后,识病准确,成竹在胸,施术自然,动作圆润,呼吸调匀,手感灵敏,探穴准确,易于得气。而具体小儿推拿操作时,则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全神贯注,做到手到、心到、意到、气到,实现形神完美结合。【技法特征】
1.左右对称,全身按摩,完整套路:该流派本为盲人所设,又是为了盲人教学,因而执简御繁。临床以八大套路为主。左右手穴位均推,从头至脚,前后均设计有步骤。寓灵活变化于看似不变之套路之中。
2.手法以推、揉、颤为特色。推法总结出“直推一条线,运推穴相连,分推向两边,合推朝中间,刮推指缝现,搓推往来返”等经验。在穴位或重点部位操作时多行振颤法,或采用揉3振1复合手法。揉以和之,振颤产生波,既有助于推拿信息和能量的深透,又有助于其扩散和传导。
3.手法轻快、柔和。该流派力度较轻,被形容为清风拂云,水波荡漾。患儿大多感觉舒适,一般不会哭闹。其频率特快,常达到每分钟200次以上。4.操作时间短,一般5分钟左右。该流派涉及部位多,穴位多,操作已经覆盖了小儿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等全身部位,但因操作频率特快,故整体小儿推拿操作时间短。少则2-3分钟,多则5分钟。因时间太短,就不需要介质,且小儿更易于接受。
5.特殊穴位定位与推法
(1)肝、心、肺、肾等穴位的特殊定位。该流派与传统小儿推拿的五经穴位于手指螺纹面不同,规定为从指尖到掌指横纹(掌指关节处)的直线。
(2)特殊的肾经推法。该流派认为向心从小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肾阴,反之离心从小指根推向指尖为补肾阳。
(3)突出重点,主穴先推:该流派虽然有一定套路,但推拿时,多根据病情,将适应主要症状的穴位先推。如以清热泻火为目的时先平肝、清心、清肺;如欲滋阴清热则先推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揉总筋等。
6.数字有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该流派在温阳益气操作时多用7的倍数,而在滋阴降火时,多用6或8的倍数。【常用处方】 1.常用套路
该流派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儿科病症主要集中于脾胃和肺系病症,它们各有寒热虚实。《中医儿科学》各大病种之间的证型又互相重叠。因此,只要设计并掌握有针对性的常规推拿套路,再根据临床具体病情作相应增减就能很好地切合病机,取效于临床。这是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
(1)实卫固表套路
症状:小儿四肢欠温 易外感 自汗 哭声无力 神疲乏力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关3腑1 揉太阴(男)太阳(女)虎口入天门 清补肺(为关键穴位)顺运内八卦平肝 外劳宫。
(2)解表发汗套路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
组方:清天河 分阴阳 分阳 关3腑1 顺运外八卦平肝 清肺 一窝风 两扇门 揉太阴(女)太阳(男)外劳宫。
(3)温阳益气散寒套路 症状:小便清长 四肢欠温 腹冷痛喜温喜按 遗尿 大便溏泻 不思饮食 呕吐 腹胀 面黄少华 发育迟缓 唇淡舌淡苔白腻 脉濡弱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合阴阳 关三腑一 顺运内八卦 运土入水平肝 补大肠 清小肠 一窝风 外劳宫 逆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正捏脊 点颤百会(4)清热化积利湿套路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大便频数量少,昼重夜轻,面赤唇红,四肢温,小便短赤,烦躁,夜卧不安,多动,舌苔黄腻。
组方:取天河水、分阴、合阴阳(化湿热)、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清大小肠、清肺、运水入土、清脾胃(利湿热)、顺揉神阙、下推七节骨、点刺长强。
(5)温化寒痰、宣肺止咳套路(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症状:脾虚加肺寒所致之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脾虚,理论上应痰易咳,但小儿不会咳痰,故多流清涕以排痰。
组方:补脾(断痰源)、补肾阳(助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温)、分阳、合阴阳(化寒痰)、顺运内八卦(治寒)、离宫顺掐至乾宫(治寒咳)、平肝、清肺、小横纹、顺揉乾宫(治寒,乾宫对应肺)、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6)清化热痰、肃肺止咳套路(昼重夜轻)
症状:咳声轻扬,痰粘难咳,鼻流浊黄涕,四肢温或伴大便干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和阴阳(化热痰)、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揉内劳宫、小横纹、由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热咳)、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脾胃(利湿热)、运水入土、天门入虎口、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另热咳应配点刺少商、关冲。
如治疗过程中由昼重夜轻转为昼轻夜重,说明用寒过多,应反过来温之。(7)滋阴清热套路
症状:潮热 盗汗 面红目赤 手足心热 四肢温 夜卧不安 便干 咳嗽 溲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取天河水 补肾阴 分阴 清六腑 揉总筋 逆运内八卦 顺揉内劳宫 运水入土 清大肠平肝 清肺 清心、清小肠(小便短赤者用)固膀胱(小便清长者用)顺揉神阙 下推龟尾、七节骨 支沟 照海 注: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当尺、桡骨之间,能清泄三焦,和解少阳,通利胸胁,治热病无汗、便秘、目赤肿痛、口噤、暴喑、呕吐、耳鸣耳聋、胁肋痛、肩背酸痛;照海在内踝尖下一寸,内踝正下缘凹陷处,滋阴补肾,清利下焦,清心宁神。
(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套路
症状:高热难退,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肌肤发斑疮,舌红苔黄,脉数,抽搐
组方:取天河(蘸凉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大寒)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顺运内劳蘸凉水,吹气)、平肝、清心、清肺、总筋、擦百会(泻热效果好)、倒捏脊、点刺静脉(腘、肘静脉)。2.特殊穴位与手法
(1)天河水
1)清法代表:天河天河天上之河,有河就有水,有水就能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该流派承袭传统小儿推拿观点,广泛将其用于一切外感和内伤发热。并认为该穴不仅能清热,还能存阴。尤其是取天河水借助凉水和所吹之凉气的凉润之性更能提高疗效。
2)发散外邪:天上银河,烈日当空,天河之水蒸腾升华。该流派根据这一特性,认为天河水还有蒸腾透邪之功,故亦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流清涕和其他表症(如风疹、湿疹等)、头痛、身痛等。
3)防温燥太过:在补益处方中运用清天河水能防止温补太过。此为反佐用法。如常在补脾经和补肾经的同时配合清天河水。
(2)内八卦
1)内八卦具有开脏腑之闭结,通全身之气血之功。
2)顺运治寒,逆运治热。
3)卦与腑脏相应。坎—水—肾,艮—山—胃,震—雷—胆,巽—风—肝,离—火—心,坤—土—脾,兑—沼泽—小肠、膀胱,乾-天-大肠。
以左手为例:由乾→坎……→兑为顺运;由艮←坎……←震为逆运。顺运时先揉乾宫可增加顺运的功效,逆运时按八卦方向逆运艮宫可增加逆运功效。每一宫都可按顺揉或逆揉调理相对应的脏腑机能。如咳喘者,可揉乾宫(肺);厌食者可揉艮宫(胃);肝胆火旺者,可逆揉巽宫(肝)、震宫(胆)。
亦可根据脏腑之间五行生克关系配伍应用(乾、兑属金,震、巽属木,离属火,坎属水,坤、艮属土)。如火旺时,可由坎宫逆掐至离宫、巽宫、震宫取水克土之意。特殊的八卦配伍应用如离宫掐至乾宫,治疗咳喘效穴;顺掐治寒,逆掐治热。乾坎艮入虎口,为消食导滞效穴。
(3)捏脊:该流派捏脊以轻柔见长。操作时可隔着衣物,轻柔捻推脊旁皮肤。正捏脊由龟尾捏至大椎,功能健脾消积;倒捏脊从大椎捏至龟尾,能退热。均操作6-7遍。
(4)分阴阳
部位:小天心两侧,桡侧为阳穴,尺侧为阴穴。
操作:以两拇指(或单手拇指)从小天心处向两侧(或向一侧)分推称分阴阳(或分阳或分阴)。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热盛分阴(单手拇指推向尺侧)或重分阴,重分阴(分阴阳不均)为分阴多而分阳少;寒盛则分阳或重分阳。疾病治疗本身就是分配阴阳,据天人相应观点,分阴阳以取天河水(分阴)或清天河水(分阳)为前提。热证须补阴,必依次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寒证须补阳,必先清天河水,再依次补肾阳、补脾、分阳。盖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代表著作】
《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地域】
山东青岛地区
第五篇:小儿推拿教学大纲
儿推教学大纲
本校为技能培训学校,不同于学员教学的是:本们课程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理论与实践成4:6的比例,为的是从我校毕业的学员,可在学满结业时,轻松接诊患儿。
本门课程学期为10天,共计80课时,课程设置为四大部分:
一、讲小儿推拿概要:包括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史及前景介绍;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特点;小儿四诊的要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小儿推拿治疗概要讲: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要求推拿处方,常用介质。
二、讲儿推手法,以常用手法为主(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运法、掐法、捏法8法)以复式手法为辅。
三、讲儿推常用穴位,含头面部、胸腹部、上肢部、腰背部、下肢部共计76个。包括取穴,操作方法,主治与临床应用。
四、讲常见病症的治疗:有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婴幼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症、便秘、遗尿、惊风、夜啼、小儿肌性斜颈等十几种临床效果显著的疾病。同时会结合一些病例及临床经验介绍。另外。我们还总结出一套小儿保健手法,用以强身健体,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练功:是专门为从事本行业的人员所设定的一门课程,此课程可历练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技能以及专业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