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王功山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少年儿童健康消费普法知识讲稿
王功山
同学们好!
今天,我借此机会,给同学们讲一些与你们密切相关的有助于你们健康消费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流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麽是合法,什麽是违法,才能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才能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公民,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二、目前少年儿童消费存在的问题。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少年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儿童消费产品就成了众多商家纷纷抢占的商机,可是同学们,你们会花你们手中的钱吗?可能同学们一听有些不服气,有钱还有不会花的。那好,下面我就我们统计的青少年儿童消费不良现象给同学们说一说,大家听一听,看看大家平时消费或者家长帮着消费有没有出现过下列情况: 青少年消费九大不良现象:
(一)、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是中小学生难以抵抗的诱惑。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精品屋”、“服装城”里,专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麽?说明了孩子们的消费存在盲目性。少年儿童与成熟的消费者相比较,不仅缺乏识别伪劣产品、讲价、货比三家等消费常识,而且由于天真幼稚很容易受到个别不良商家的诱惑和欺骗,商家说什麽好儿童就认为什麽好,看着别人有,自己就想要。在这个消费群体中,高消费、盲目消费、被动消费、“不自觉”消费,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而,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上来说,少年儿童是最容易受到消费侵害的一个群体。所以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少年儿童学会健康消费就自然很重要了。
三、少年儿童消费者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如果你们买到了假的、过期的、劣质的商品怎麽办呢?比如玩具、小食品、文具等等出问题了,咋办?或者说你们这些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了怎麽办?对了,拨打12315,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我们会帮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一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法律就是用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这部法律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六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法》还给你们赋予了九项权利:(1)安全权,消费者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被侵犯的权利;(2)知情权,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3)选择权,消费者享有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5)求偿权,消费者在受到人身损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依法享有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受教育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9)监督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所以呀,你们的合法权益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方面呢,你们要学习法律,自己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呢,就是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或者电话投诉,或者请爸爸妈妈写好投诉材料到工商局或当地工商所投诉。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提到3.15这个字眼。3.15的全称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上首次提出消费者“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被后人称为安全的权利、了解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意见被尊重的权利“四项权利”。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为了使全世界都来重视消费者的权益,把3月15日确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从此,每年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活动,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
四、消费常识。
(一)、购买商品、接受服务应注意些什麽。一是索要发票或购货凭证;二是要注意商品和包装上的标志,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和说明的商品,对有的商品还要注意是否有价格、质量、有效期限等标志,不要购买一些劣质、过期的“三无”食品,如桔子水、饼干、方便面、棒冰、辣子条等小食品;三是不要购买用废油炸制的垃圾食品。早餐尽量吃鸡蛋喝牛奶,既健脑益智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
(二)、不要购买“问题玩具”。现在市面上的“问题玩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乱用填充物。一些低档的长毛绒玩具甚至采用黑心棉,儿童接触这类玩具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二是一些玩具颜色过于鲜艳。有些孩子喜欢用嘴啃玩手中的玩具,其中的颜料容易使儿童患上慢性铅中毒;三是一些玩具棱角过于锋利或具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此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儿童在食品中还加入未经检验合格的玩具,这样盲目诱导消费的做法对孩子的身体极为有害。
(三)购买文具小心被“污染”。易受“污染”的文具主要有:涂改液。有关人员篇二: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
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篇三:普法教育演讲稿
法律在我心中
(普法教育演讲稿)
作者 五年级 岳小芊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岳小芊,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律在我心中》。
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
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更美好。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我们是青少年,明天我们就是国家的建设者。现在不仅要学好知识,练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要树立法律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懂法、知法、守法。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也是做为一个小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清楚了,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他既惩治坏人,也约束自己,他既赋予你权利,也让你肩负责任,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心中。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四:普法演讲稿
青少年普法知识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侵害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能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你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足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
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篇五:普法教育演讲稿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xx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作为一个青少年,我有责任遵守国家规定的任何措施。老师,家长从小教育我们要有自己正确的观念,遵纪守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爸爸妈妈经常抓住任何机会,通过社会上的下流人物,和发生车祸的悲惨景象,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乱闯红灯等等。而我,也是
按照他们的教导,努力做到遵纪守法,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最近,我们班有个别学生放学后聚在一起,天黑都不回家,急得家长团团转,就连老师也为他们操心。老师曾多次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也不知道他们听到心里去了没有。虽然他们现在也没有干什么坏事,但我希望他们不要误入歧途。现在,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业,保持健康的身体,努力学习,比什么都好。
我通过电视,书籍,父母的谈话中也听到,看到过一些事件,有些不良分子在大街上偷、抢,还会伤害一些无辜的行人。同样是人,同样有脚有手,为什么有些人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在努力地为目标奋斗,而有些人却整天游手好闲,对生活是一片茫然呢?这就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差距。如果一个人从小偷、抢,长大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那时候,谁也救不了他,后悔也就晚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阳光照耀我们,雨水滋润我们,但我们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也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用好的思想去洗净我们内心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
第二篇: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 与法同行》。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今年也是宪法成立34周年,21世纪更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但是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这段时期都是离不开法律的。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息息相关,从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给遵守者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如同交通,如果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下面我向大家宣传守法的典范:有一次周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向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并说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直到交警放行总理才离开。周总理的事例深深的教诲着我们,值得每个人学习。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则没有自由,讲自由则不能受到纪律的约束。他们在课堂上不守纪律,高声谈笑,干扰其他同学听课,影响老师的讲课;有些人更是无法无天,强行索取他人的个人财产,与他人斗殴,最终铸成大错,害人害己。其实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因为如果不遵守法律,人格基础就不牢固,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人生的万丈高楼,可能随时会毁于一旦。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所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重在宣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只有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头脑清醒、知荣辱、明是非:
1.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积极学习实用的法律知识和技巧,提高法律意识与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增强自己自身免疫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态度,作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同学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法用法,与法同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争做新世纪的遵纪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第三篇: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王功山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少年儿童健康消费普法知识讲稿
王功山
同学们好!
今天,我借此机会,给同学们讲一些与你们密切相关的有助于你们健康消费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一、学习法律很重要。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流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麽是合法,什麽是违法,才能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才能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公民,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二、目前少年儿童消费存在的问题。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少年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儿童消费产品就成了众多商家纷纷抢占的商机,可是同学们,你们会花你们手中的钱吗?可能同学们一听有些不服气,有钱还有不会花的。那好,下面我就我们统计的青少年儿童消费不良现象给同学们说一说,大家听一听,看看大家平时消费或者家长帮着消费有没有出现过下列情况:
青少年消费九大不良现象:
(一)、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是中小学生难以抵抗的诱惑。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精品屋”、“服装城”里,专拣名牌服装买,不论价钱。
(三)、娱乐消费,跟着心潮走。无论游戏厅或歌舞厅,不难发生中小学生的身影。尽管学校对此明令禁止,可部分学生仍难以拒绝诱惑,甚至不惜以逃学为代价。
(四)、人情消费,跟着大人学。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
(五)、促销消费,跟着赌博走。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的促销,总是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促销一是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二是滋长急功近利思想,三是诱发赌博心理。
(六)网吧消费,越陷越深越受伤。中小学生自控力较差,抗拒游戏诱惑能力较弱。隐藏在居民楼等地的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网吧,令一部分学生迷恋不归。
(七)、重复消费,不再是老土。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只有新的才好。孩子们的道理是,虽然还能用,同学都换了流行的,我不换就太老土了。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麽?说明了孩子们的消费存在盲目性。少年儿童与成熟的消费者相比较,不仅缺乏识别伪劣产品、讲价、货比三家等消费常识,而且由于天真幼稚很容易受到个别不良商家的诱惑和欺骗,商家说什麽好儿童就认为什麽好,看着别人有,自己就想要。在这个消费群体中,高消费、盲目消费、被动消费、“不自觉”消费,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而,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上来说,少年儿童是最容易受到消费侵害的一个群体。所以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少年儿童学会健康消费就自然很重要了。
三、少年儿童消费者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如果你们买到了假的、过期的、劣质的商品怎麽办呢?比如玩具、小食品、文具等等出问题了,咋办?或者说你们这些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了怎麽办?对了,拨打12315,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我们会帮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一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法律就是用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这部法律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六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法》还给你们赋予了九项权利:(1)安全权,消费者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被侵犯的权利;(2)知情权,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3)选择权,消费者享有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5)求偿权,消费者在受到人身损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依法享有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受教育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9)监督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所以呀,你们的合法权益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方面呢,你们要学习法律,自己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呢,就是到工商部门去投诉,或者电话投诉,或者请爸爸妈妈写好投诉材料到工商局或当地工商所投诉。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提到3.15这个字眼。3.15的全称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上首次提出消费者“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被后人称为安全的权利、了解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意见被尊重的权利“四项权利”。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为了使全世界都来重视消费者的权益,把3月15日确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从此,每年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活动,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
四、消费常识。
(一)、购买商品、接受服务应注意些什麽。一是索要发票或购货凭证;二是要注意商品和包装上的标志,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和说明的商品,对有的商品还要注意是否有价格、质量、有效期限等标志,不要购买一些劣质、过期的“三无”食品,如桔子水、饼干、方便面、棒冰、辣子条等小食品;三是不要购买用废油炸制的垃圾食品。早餐尽量吃鸡蛋喝牛奶,既健脑益智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
(二)、不要购买“问题玩具”。现在市面上的“问题玩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乱用填充物。一些低档的长毛绒玩具甚至采用黑心棉,儿童接触这类玩具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二是一些玩具颜色过于鲜艳。有些孩子喜欢用嘴啃玩手中的玩具,其中的颜料容易使儿童患上慢性铅中毒;三是一些玩具棱角过于锋利或具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此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儿童在食品中还加入未经检验合格的玩具,这样盲目诱导消费的做法对孩子的身体极为有害。
(三)购买文具小心被“污染”。易受“污染”的文具主要有:涂改液。有关人员在市场上抽样发现,标注“无毒环保”的涂改液,苯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8倍;在无中文标识的每公斤苯含量达到标准的100多倍。抽检样品有很强的致癌性,特别对人体的肝脏损害很大。国家标准对涂改液中苯、铅、镉、汞等有害物质含量做了强制性的规定,其中对于有机溶剂苯的含量规定每公斤不超过10毫克,并且不得含有氯带烃。蜡笔:市场上个别蜡笔的重金属可溶性铅含量超标,其原因由于部分生产企业为使蜡笔颜色鲜艳、不褪色,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添加铅盐助剂以及使用了劣质廉价的铅盐助剂制造的。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影响较大。铅笔:市场检查发现,假冒“中华牌”、“三角牌”、“选择牌”等铅笔较多,有的铅笔笔芯硬度和浓度等主要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真品“中华牌”2B铅笔木质软硬适中,质地表里如一,呈暗红色,而假冒产品只在笔端涂红色,削开后木质是白色或者是浅黄色。2B铅笔笔芯直径为2.4毫米,假的一般都低于这个数值。另外,假冒铅笔一般因为使用原料石墨中含碳量偏低,再加上生产中石墨粉细碎度不够,因此书写时会有不流畅甚至落粉掉渣现象,还有的造成笔芯石墨含量浓度、硬度等达不到有关标准要求,很难被计算机识读。
(四)、如何选购水果更安全?应注意三点:
1、表皮光滑的水果,农药不易残留于果皮。生长过程中套袋的水果,药剂附着的机会较少。
2、尽量购买当季水果。吃的时候不仅要洗干净,而且要尽可能地去掉表皮。
3、进口水果的运输期较长,因为价位高等原因,货品周转期较慢,常以药剂、打蜡等方式来延长其贮存期,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辨认。
(五)、乳饮料不是牛奶。在商店、超市的货柜上摆满了各种乳饮料,不少消费者以为乳饮料就是牛奶。有些孩子片面追求口感,喜欢喝乳饮料,而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喝了乳饮料就不必再喝牛奶。其实,乳饮料绝不等于牛奶。因为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很低,其它营养成分也不能与牛奶相提并论。如果家长一直把乳饮料当成牛奶给孩子喝,很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人错误地认为,酸奶也是乳饮料,其实,酸奶是牛奶接种乳酸菌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而成,其营养成分与牛奶相似,且风味更好,更易消化。对牛奶过敏者可喝酸奶。
辨别乳饮料和牛奶的方法是:看包装上的蛋白质含量。我国标准规定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应≥1.0%,牛奶的脂肪应≥3.1%,蛋白质应≥2.9%。
(六)、消费者应该怎样选购食品?消费者选购食品切记看标签。标签上应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配料表、保质期或者保存期,食用方法以及产品的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等等。
凡在中国境内生产或销售的食品都应有中文标签。
食品标签与包装容器不得分开。标签上的计量单位必须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如g或克;kg或千克;ml、l或毫升、升。
(七)、消费者采购食品以后存放时应注意什麽?
1、对包装食品要注意标签说明,存放条件是什麽(存放环境、存放温度)。
2、一定要在保质期内食用。
3、新鲜的蔬菜、鱼、肉等应尽量保持新鲜时食用;采购和放置时不要和家用的洗衣粉、灭害灵、蚊香……等家庭常用日化品混放;农村中切忌把采收的粮食、蔬菜与农药放在一起。
以上我给同学们讲了如何健康消费和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方面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我所讲的只是给同学们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要真正做到科学消费,健康成长,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靠大家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争取做一名知法懂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优秀人才。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
王功山
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讲二个问题:
1、未成年人为什么必须学习法律知识?
2、“违法”“犯罪”的概念与区别;
一、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犯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龄相对提前,据专家预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犯罪高峰年龄还会提前,10岁左右的人沾上恶习并有劣迹行为的人,比以往增多:11岁至13岁将是违法行为(应称越轨行为)高发年龄段。14岁至16岁将是第一个犯罪高发年龄段。17岁至18岁将是另一个犯罪高发年龄段。仅从我县今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来看,截止今年8月,我局已侦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16起,比去年同期增加16。3%,其中致死人命的案件2起。涉案未成年人45人,其中批捕31人,治安拘留14人。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相当一部份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在我局办理的未成年人盗窃案、抢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案例,被告人刘某年仅15周岁,是中学缀学的学生,刘某缀学后,一直沉迷于游戏机,但父母不给钱,于是他就想到向同学下手敲钱,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原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已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你,方某很怕,将自已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其中有一次,刘某逼方某带他到方某父亲那骗借了三十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从这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一方面,刘某对违法和犯罪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被害人方某也不懂得合法与违法犯罪的界限,以至于三番五次的被抢劫。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未成年人必须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自己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哪些行为构成违法与犯罪(也就是要使自己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时,知道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违法”“犯罪”的概念与区别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个案例,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的六月份某天凌晨二点,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6岁,被抓前系桃一中高一的学生)因上网没有钱了,就邀了三个同学到河边抢了一对青年男女的一部手机和100多元钱,今年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后,张某在接受公安民警的审讯时,还天真地对办案民警说,“叔叔,你们快点问,我还要去上晚自习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办案人员能让他回去上晚自习吗?
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什么是违法呢?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从广义上讲,违法是指违反一切现行法律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刑法、违反义务教育法等等。违法行为,又称为“非法行为”“不法行为”。从狭义上讲,所谓违法是指违反刑法以外法律的行为。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干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什么是犯罪呢?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第17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还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例如《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第2款还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动、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已具有事实上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知识,还不具有完全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应当受他们刑事责任能力的限制,不能要求他们对一切犯罪都负刑事责任,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以上规定的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在这里,我给同学们举个案例,2005年6月20日早晨7时许,木塘垸乡的文某某(男、17岁)、文某(男、15岁)在木塘垸乡墟场“李军网吧”上网后,将受害人胡某挟持至网吧旁一个无人巷口后对其强行搜身,抢去胡某人民币19元后离开现场。此案例中的文某已满15周岁,且实施的是抢劫行为,也就是刚才给同学们讲的八种犯罪之一,文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应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理。”第4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岁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另外,依照我国刑法第43条的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些规定都是依据未成年人还在成长过程中,辩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感染,并且主观恶习不深,易于接受教育改造这一基本特点而规定的。
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讲稿
王功山
着火时自救逃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1、面对刚燃起的小面积一般火灾,你大可不必惊慌,在无灭火器时,可用锅盆等盖住火苗,或用浸湿的麻袋、棉絮等盖住火团猛踩。余火星可用水壶、鱼缸等器具里可急取之水扑灭。
2、被大火围困,防烟是至关重要的。火灾中被烧死的人,大多是先被浓烟窒息昏迷,尔后被大火吞噬的。所以,应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呼吸应小而浅。应半蹲或匍伏前进,以呼吸残留地面的尚未污染的新鲜空气,赢得宝贵的获救时间。
3、当被困在燃烧范围还不大的楼梯或房间时,要果断、快速淋湿全身,头顶湿麻袋或湿棉絮从火海中冲出,不可忙于去抢东西而贻误脱险时间。火场逃生的原则
确保安全,迅速撤离,顾全大局,救助结合。“确保安全,迅速撤离”
是指被火灾围困的人员或灭火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就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物品,想方设法迅速撤离火灾危险区。一个人的正确行为,能够带动更多人的跟随,就会避免一大批人的伤亡。不要因抢救个人贵重物品或钱财、存折而贻误逃生良机。这里需强调的是,如果逃生的通道均被封死时,在无任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要急于采取过急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顾全大局,救助结合”
自救与互救相结合。当被困人员较多,特别是有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在场时,要主动积极帮助他们首先逃离危险区,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自救与消除险情相结合。火场是千变万化的,如不扑灭火灾,不及时消除险情,就会造成人员伤亡,给国家财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在能力和条件可能时,要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奋不顾身地消除险情,延缓灾害发生的时间。
当逃生的途径被火灾封死后,要注意保护自己,等待救援人员开辟通道,逃离火灾危险区。
有两种方式可根据当时情况采用:
1、自救
2、互救
火场逃生应注意事项
火场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切不要为穿衣服或寻找贵重物品而延误时间,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逃生第一的思想。
逃生时要注意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门窗,以阻止和延缓烟雾向逃离的通道流窜。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避,如墙角、桌子底下、大衣柜里等。如果身上衣服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如果来不及脱掉可就地翻滚,将火压灭,不要身穿着火衣服跑动,如附近有水池、河塘等,可迅速跳入水中。如人体已被烧伤时,应注意不要跳入污水中,以防感染。
第四篇:普法知识演讲稿
普法知识演讲稿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
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第五篇:普法知识
法律知识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制定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3、1954年9月20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1197名代表全票赞成,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为我国法制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5、1979年3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成立法制委员会,迅速起草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七部重要法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
6、2011年3月10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2月,除现行宪法外,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238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7、“一五”普法(1986-1990年),重视“十法一条例”的法制启蒙教育。
8、“二五”普法(1991-1995年),强调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为重点。
9、“三五”普法(1996-2000年),重点宣传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并将普法向依法治理延伸。
10、“四五”普法(2001-2005年),提出“努力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
11、“五五”普法(2006-2010年),首次提出将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
12、“六五”普法(2011-2015年),强调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3、“大普法”工作格局的基本含义: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
14、《宁波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由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15、基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四个民主”指的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6、农村普法“六个一”建设,是指一个法制宣传栏、一所村民法制学校、一支普法队伍、一套普法制度、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律援助联系点。
17、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其来历,是为纪念“82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的颁布实施。
18、现代宪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民主、法治、人权,宪政的四要素则是民主、法治、人权和宪法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