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手机远离校园
让手机远离校园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手机远离校园》。我校是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偷偷的将这些违禁品带到学校。
家长给孩子配手机的目的主要是: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外出或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用电话与家长联系,寻求帮助。看来,家长们给孩子买手机的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确使用手机呢?
教育界的专家们认为,中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带手机到校,有很多危害:
一是影响学习。通过调查,这些偷带手机到校的学生都是在利用手机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qq聊天,看小说,有的玩至深夜,严重影响了学习,事实上这些同学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带手机到校,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其他同学。
二是不安全。目前,手机也算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学校管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在回家途中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恶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时候可能还会伤害了孩子。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可能会引起纠纷。
三是易引发攀比心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们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危害很多,也没有必要将这些物品带到学校来。所以请同学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手机远离我们的校园。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加强自我约束,互相监督,携起手来将一中校园共同营造成一个更为洁净,更为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篇:让孩子远离“手机”
孩子成了“手机控”如何是好
教你怎么让孩子不
沉迷
手机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好玩,它占据人们越来越多时间,侵入你我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智能手机上发微博、打游戏、看小说……不单是成人,还有很多孩子,成了十足的“手机控”。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很多父母无奈又烦躁。
家有“手机控”的孩子,父母到底该如何面对?
讲述
詹女士(初二学生家长(微博))
上厕所儿子都要带手机
这个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孩子。可我现在特别懊悔:就不该为孩子配备手机!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的心思好像都在手机上,只要在家,就能看到他不时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
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若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一定能看到他不时地查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边玩手机,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卫生间里,他会蹲上半天不出来——— 这“臭小子”不是在用手机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里,儿子更是机不离身。那天,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回老家,旅途四个小时,虽然车上颠簸不断,但儿子还是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在我的不断提醒和制止下,他才很不情愿地收起了手机。
反正,儿子着了手机的“魔”!自从买了手机,手机就成了儿子随身携带的一个“玩具”,有时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说的好象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
其实,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儿子就提出了买手机的要求。那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太小,再加上我们家离学校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
上初中,儿子被电脑派位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尽管儿子也曾念叨说班上很多同学都配手机了,但我们总是担心儿子的自制力不够,担心因为手机导致他学习上分心。所以,一直到了这个学期开学前,我们才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毕竟,校园里的手机很普及了,同时,有了手机联系起孩子来的确也更方便。
在配备手机前,我们也与孩子“约法三章”。可是,孩子却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自律。现在,我不仅担心儿子因为手机辐射伤害身体和影响视力、担心儿子老是低头摆弄手机影响关节和脊椎生长,而且还担心儿子对手机产生像“网瘾”一样的依赖。同时,我还担心因为手机依赖影响儿子的心理健康和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成了“手机控”的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点评
自信不足易成“控”一族
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控,取complex(情结)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现代社会流行各种“控”,尤其是年轻人,从美食到时尚到玩偶到明星,无所不能“控”。在种种“控”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成瘾心理在作祟。从詹女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儿子确实对手机过度依赖,是个典型的“手机控”。
为什么会出现“手机控”?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容易对手机等事物着迷上瘾?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本能:一是寻求新经验、好奇的本能;二是寻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是寻求反应(爱情、友谊等)的本能;四是寻求赞扬的本能。凡是能够满足人们这些本能的事物,都具备让人成瘾的条件。而手机本身新颖繁多的功能、网络间接互动的特性、便携隐蔽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愿望。于是,在手机不断普及、功能逐渐完善、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同样用着手机,为什么有人“控”得厉害,有人却能把握得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和人的挫折经历与个性特征有关。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经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乏、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成为“控一族”。相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获得成就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不易为手机这样的身外之物所影响。
詹女士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同,并且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许多不擅长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同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的世代”。他认为,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六英尺屏幕上。经常使用手机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围人的沟通,对父母的要求也更为叛逆。
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让人变得更加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会让人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思考,这对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而言,影响尤其明显。
建议
鼓励孩子多面对面交流
林瑛老师建议:
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来自海峡导报
第三篇:让浮躁远离校园
让浮躁远离校园(班会课)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学习,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
浮躁的表现:
“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或是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浮躁的危害:
(1)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所以,在对他们做咨询的时候,我总是戏称他们都是“撒谎长大的”。
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2)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没有达到预习和复习的目的。(3)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学生很多时候看到题目,没有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4)做完就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就根本检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到问题。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
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5)错了就算 如何杜绝浮躁?
1、学习要循序渐进,量身定制一个学习计划,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具体化,要明确地知道当前的这个小时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把内容目标具体地融入到每一天、每一小时中。但学习目标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效率,任务不可过重或过轻,而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2、专心致志学习,深入地思考,做到手脑并用,因为适时的动作参与,可以集中注意力,降低艰辛智力活动的单调感;
3、要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收获,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得到心理安慰而坚持奋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你所能提高的部分,争取得到高一些考分;
4、生活要有规律,劳益结合,松紧有度,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必要的放松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睡眠要充足,晚上最晚到11点睡,不要开夜车,保证大脑灵活,记忆清晰;
5、加强营养,荤素搭配,膳食平衡,以补足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使自己不生病;
6、遇到心理问题,向家长、同学、老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帮助。
第四篇:让噪声污染远离校园倡议书
——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
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初二(4)班 赵燕妮
在学习上、生活中,大家也许常常被噪声污染所影响,有时,也许会因为噪声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因此,噪声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你是噪声污染的受害者,那么,教你几招减弱噪声污染的小诀窍。
如果,你正被马路边的噪音所困扰——
1、对付噪音的最好办法就是窗户要严封,不管你是单层窗还是双层窗,密封是最主要的。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用塑钢窗来做为密封的手段是最有效的装修方案。对于已经采用铝合金的用户,应该确保铝合金的边框的密封条的完好。相对而言,铝合金窗的密封性要比塑钢窗差。窗户密封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要使其更密封。在塑钢窗中采用中空玻璃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因为最噪人的往往是高音部分,而高音是直线传播的,用玻璃可以使其大部分反射,中空玻璃则可以使其没有反射的部分消耗殒尽。但是要注意奸商把没经过处理的双层玻璃当中空玻璃卖给你。
2、对于振动摩擦这些中低音,我们可以采用地毯,织物甚至吸(隔)音棉等来减弱他们对室内的影响。在床脚加装胶垫也可以减轻一定的振动感。同时床垫采用棕榈垫也要比采用弹簧的席梦思好,当然,硬床板就更不用说了。
3、现在有一些房子采用轻质砖(空心砖)做外墙,这些材料密封性较差,如果你所处公路边对你影响很大的话,还可以在靠马路的墙上做一道木方(轻钢)加纸面石膏板内充吸(隔)音棉的夹层,然后再用墙纸之类的装饰表面(当然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墙漆处理表面)。
如果,你被其他的噪音困扰——
分开摆放——尽量不要将电器集于一室,声压级过高的不要放在或靠近办公室。
及时排障——带病工作的电器的噪音比正常工作的声音大得多,故一旦发生故障,一定要及时排除。
养花草——养花草可消除部分噪音。
如果,你处在噪音很大的环境里,在减弱噪音的同时,也应补充适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b。因为噪音可使人体中的某些氨基酸和维生素b类消耗量增加,从而造成人体功能的平衡失调。所以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类的食物是很重要的。
补充营养——补充适量的,可使人体对噪音的耐受能力增加。专家们建议,长期在噪音严重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应及时而适量地补充一些。
当然,在大家减弱噪声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使自己成为噪声声源,去困扰他人。对于发声,不同场合有不同要求,希望大家能根据不同场合发声。
希望这份倡议书让大家早日走出噪声污染带来的困扰,让噪声污染远离校园。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第五篇: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还不哭闹?
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还不哭闹?
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很多家长也因此头疼想要让孩子远离手机,但是又怕孩子哭闹,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异,父母还是希望孩子与人面对面接触时,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轻松地小聊几句,而不是一见到人就闪,或只是默默地滑手机、不希望别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麻烦的是,边吃饭边看手机等低头族行为,对滑世代小孩来说,并没什么大不了,属“正常”现象。美国《Parents》杂志报道,尼尔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The Nielsen Company)最新资料显示,美国学前儿花在看电视、手机、平板等荧幕时间平均是每日4.6小时。美国常识媒体(Commons Sense Media)调查发现,近4成2—4岁的幼儿和1成1岁以下的宝宝会用智慧型手机、MP3和平板。专家发现,现在很多幼儿无法顺利掌握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或面对面聊天这类基本沟通技巧。当孩子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愈多,花在辨识别人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时间就跟着减少。滑世代的小孩已不像过去没有3C干扰的孩子一样,能够自然地学会人际相处,他们更需要父母刻意制造练习机会,日后才可能自在地与人相处、合作。
1.在孩子的视线范围,跟手机分家
如果你是边看电视边玩游戏的爸妈,要怪孩子手机成瘾恐怕就底气不足。美国西北大学的调查发现,有近4成的成人,下班后平均每天花超过11小时使用电子媒体。据《Parents》杂志调查,超过1/3的 1980年后出生的千禧妈妈,容许家人在用餐时间使用3C产品,有1/3的妈妈坦承,比起当面讲话,她们更常用讯息和先生沟通。
现实是,孩子的确是有样学样,若我们吃饭时看平板,跟别人说话时会滑手机、看讯息,孩子接收到的讯息是:使用电子产品比跟人互动更重要。
因此,跟孩子处在同一空间时,请把手机静音并留在别的房间,也不要开着电视当背景音乐;最好等孩子上床睡觉后,才去看邮件、简讯。更积极帮助全家学会和电子产品分离不焦虑的做法是:要求全家人每天至少关机1小时(做饭、吃饭或做家事都是关机的好时机),每周至少关机1天,每年至少关机一周(去度假时)。
2.全家人一起比赛谁不眨眼的时间最长
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可以帮助孩子自在地与人双目对视。其实多数小孩都对与人“眼神接触”感到不自在,但这是他们学习用眼神表达自己及解读他人情绪的必经之路。父母可以示范用两种方式说话,一是低着头回答孩子的问题,另一种则是看着孩子回答他的问题,再问孩子觉得哪种方式感觉较好?原因是什么?
3.观察嘴巴没说出的事
孩子在看电视影片时,偶尔可以把音量调低,问孩子:“你猜海绵宝宝现在是什么心情?”若孩子答:“他看起来很害怕”,继续问:“你怎么知道他很害怕呢?”如果孩子一时说不上来,可以给他一点提示,例如“是不是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好大,而且他的手在发抖?”引导孩子解读他人的情绪、肢体语言,也是在帮助他了解自己。
若家有像含羞草、见人就回避、飘走的小孩,不妨从基本的入场开始教他。父母可以亲身示范去别人家作客时的两种版本,一种是按电铃按很多次、很用力,进门时低头不看人且弯腰驼背;第二种则是轻按电铃,走进来抬头挺胸,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面带微笑,有精神地打招呼,问孩子觉得哪种感觉较好,请他模仿第二个版本。
4.一起吃饭,练习慢慢聊天
滑时代的小孩,很习惯简讯式的简短沟通,但谈心、长谈式的沟通,是需要放慢速度,花时间倾听、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再做适当的回应。饭桌上的轻松氛围较容易练习这种沟通。父母可以请全家人轮流分享今天发生的一件好玩的事,或是提出一个想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难题;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的谈话,把“说话接力棒”(可以是玩具麦克风或原子笔)递给你想要问的人,好比“爸,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想当哪种动物?”为了炒热气氛,可限定回答至少要10个字以上。
5.找伴玩、点餐时,把第一句话留给孩子说
减少事必躬亲的机会。一旦孩子能掌握基本沟通,多鼓励他自己打电话约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到外面聚会。在餐厅时,让他自己点餐;去图书馆时,请小孩自己问
图书馆员想看的书要到哪一区找?如果孩子会紧张,事前带着他多模拟几次,建立自信;或渐进式的让他接手整个对话,譬如去外头点餐时,让孩子先起头:“您好,我们想要点餐”,你再示范点餐的步骤,下次除了让孩子起头也让他至少点自己想吃的食物,之后再慢慢帮家人点餐。孩子想跟邻居的小孩去楼下骑脚踏车,教他自己问邻居妈妈:“您好,小华可以和我去楼下玩吗?”
至于学前儿或害羞的小孩,可能还无法掌握这类对话,父母可利用跟孩子玩扮家家酒时练习不同主题,好比假设客人到时,请孩子去迎接客人,并说:“阿姨您好,请进”,或是介绍家人“小玉,这是我妈妈”或请问客人“要不要喝水?”
当孩子从幼儿开始就练习这些社交技巧,与人互动很快就会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你的生活也可能变得更温馨,因为孩子不会老是跟你要手机玩,主动关心你“今天过得好吗?”的机率也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