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场景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讲课稿1
讲课稿
1)案例教学,导入新课;2)设计问题,引出定义;3)经典场景,分析重点;4)自主探索,理解难点;5)课堂小结,巩固提高;6)课外延展,学生也来当“导演”
1、案例教学,导入新课;
《加油吧,明小子》 “女一出场”的场景
老师:停!这一场景就拍到这里,通过了,大家可以准备下一个场景了。大三的同学请过来,大家说一说你们在此前拍摄过什么作品? 学生:我拍摄过电视新闻;我拍摄过电视散文、我拍摄过MV短片 老师:同学们拍摄电视新闻、电视散文等已经初步学会了摄像、剪辑,能够制作简短的视频,这个为我们创作微电影、电影打下基础,但是对于完成一部电影创作来说还远远不够。
学生: 老师,那我们如何创作微电影、电影?
老师:创作电影首先要学习剧本创作,而剧本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场景。刚才我已让大家观摩体验了大四同学拍摄的原创喜剧电影《加油吧,明小子》的部分场景。场景创作是同学们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剧本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他需要我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加工而成。
学生:老师,什么是场景,我们该如何创作场景,场景有哪些构成要素? 老师: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我们回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理解场景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课内:
2、设计问题,引出定义;
同学们,我们通对大四学生电影拍摄现场《加油吧,明小子!》的观摩,对场景及场景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说,优秀的场景造就优秀的电影。当你想到一部好的电影时,你记得的是场景,而不是整部影片。
那么,什么是场景呢?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 悉德 菲尔德说:
场景是电影剧本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是某件事情发生的地点—某些特定事情发生的地点。它是戏剧性(或喜剧)动作的一个特殊单元---在这里你讲述你的故事。
悉德。菲尔德只是对场景的定义提出了事件、地点要素,但是场景不仅仅是地点,还有时间以及场景中的自然氛围。因此我们把场景定义为:
影视剧中,场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主要是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简单地说,是指在一个单独的地点拍摄的一组连续的镜头。
我们如何理解场景的定义呢?
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如村道、场院、屋内、门外等等)内所发生的情节。
场景还是一个时间概念,每一场景的情节都是发生在一个具体且是连续的时间段内,如果空间不变而时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也应区分为不同的场景。
场景中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情节发生时的自然氛围。
3、经典场景,分析重点;
请大家想想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你能回想到哪个场景呢?大家一边观摩,一边思考:剧中有几个场景?你是如何判断场景的变化的?
下面来观摩这一片段。
影片中的这一片段是我的母亲在村口小学等待父亲的归来。地点是村小学,在一个单独的地点拍摄的一组镜头。来看,这有几个场景,为什么? 3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在村头,是内景还是外景?外景,这都是在同一个空间范文内发生的故事。
4、自主探索,理解难点。
我们对场景的定义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场景的构成要素是那些?同学们通过我指导学生拍摄的喜剧电影中的几个场景自主探索、归纳、理解。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数一数由几个场景。
看视频“陈明和苟戴”
采用提问的方式:学生为主。分析 由四个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发生在拳击馆,这一场景的场所是什么?内景还是外景?
第二个走廊陈明和苟戴去上课的路上 第三个场景发生在教室内 第四个场景
场景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场景内所发生的事件、人物的动作以及时间、地点、氛围等等。
5、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场景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场景创作是同学们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剧本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我们在创作场景时必须理解两点。如果正常的话,一部90分钟长度的电影剧本,场景数应该有90---120场。一集电视剧(长度约45分钟)的场景数应该有25---35场。
总结:在设计和构成场景之前,必须理解两点:
1、如果变换了地点或者时间,那就变成另一个新的场景了。
2、为什么?每改变其中一个要素,就需要调整一次场景中的光线,并变换摄影机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照明、摄影机、移动轨道、电力设备及许多其他事物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4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摄制组如此庞大,影片拍摄成本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
6、课外延展,学生也来当“导演”
布置作业前先观摩优秀获奖作品。
请同学们观摩大四同学的获奖作品,体会如何创作场景。教师提问场景在作品中的体现。
要求学生运用场景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尝试写作并拍摄一个场景。通过完成作业,以巩固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运用。
作业:学生运用场景的定义与构成要素,练习写作2-3个场景,并实践 拍摄练习。
要求:理解场景的定义与构成要素,依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艺术创作的需要,对场景进行艺术再现。
第二篇: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似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1.师品,是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力量。
2.师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风,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门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果失去了教书育人,或者只是教书不育人,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教育就是苍白无力的。故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支柱。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似的的核心内容,同时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他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
第三篇:·词的定义、构成
·词的定义、构成
1、定义: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2、词的构成:
词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
单音词
(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火 水 土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语素构成)联绵词双声词彭湃 慷慨叠韵词苍茫 叮咛非双声叠韵芙蓉 玻璃音译外来词幽默 咖啡 巧克力象声词哗啦 沙沙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
并列式门窗 劳动偏正式足球 火柴支配式化石 司机补充式扩大 缩小陈述式日蚀 月食附加式小说 芋头名量式(名词+量词)花朵重叠式娃娃 妈妈第四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给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及行为规范。
1、企业宗旨
企业宗旨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对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向发挥着导向作用。
2、企业的价值理念
企业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员工群体的价值评价和取向,企业精神的核心。通常表现为员工对劳动、为人、处世、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的价值评价。
3、企业道德行为准则
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
第五篇: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主体——传播者
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
传播信息 ——内容
传播渠道——媒介
传播效果——反馈
大众传播的定义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五大先驱
拉斯韦尔的贡献: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倡导并亲身实践了内容分析法
卢因的贡献: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创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的贡献 系统研究了“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 倡导并确立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的贡献: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形成了传播学,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
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美国经验学派: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欧洲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两大学派的比较
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
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②研究方法:经验事实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1.中国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与传媒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文化创意产业: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
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应试型为主,应用型为辅;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脱离市场需求,与社会接触少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
2.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继承和发扬
①儒、释、道三足鼎立
以佛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
3.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如:中国古代的传播思想
当代中国媒体应保持的传播态度
社会主义政治背景下传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