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20:1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

第一篇: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

正说纪晓岚

(五)纪晓岚相貌之谜

【画外音】在前面的几期节目中,我们了解到,幽默风趣的纪晓岚,是一位在清朝的正史和野史中都备受关注的人,而且,从清朝以来,就一直对纪晓岚的相貌争论不修,有人说,纪晓岚长相英俊,但又有人记载说,真实的纪晓岚,不但貌丑、近视,而且口吃、嗜肉,如今借助一部电视剧,纪晓岚、乾隆与和珅这三位历史人物,在荧屏铁三角,张国立、张铁林和王刚的演绎之下,又让纪晓岚那“铁齿铜牙”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电视剧中的这个“风流倜傥、铁齿铜牙”的纪晓岚,是否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电视剧中的许多说法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有着很多的差异,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真实的纪晓岚在乾隆皇帝的眼中,远不如电视连续剧中那样受宠,纪晓岚对待和珅的态度,他也只是圆滑应对,处处都是小心翼翼,面对如此众多的说法,我们已经越来越迷惑,那么,向来以“铁齿铜牙”著称的纪晓岚,又怎么会是“口吃”呢?在清朝严格的科举制度面前,貌丑、口吃的纪晓岚,又如何过得了“身、言、书、判”的审查关,而成为乾隆朝的一位重要的大臣?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他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呢?

【纪连海】我们可以看到荧幕铁三角之间的关系,纪晓岚英俊潇洒,而且有史书记载着,史书上记载着纪晓岚英俊潇洒,比我们现在张国立演的还要英俊潇洒呢。的确是有上述记载,说他长得非常的英俊、潇洒、诙谐、幽默。但是,史书上还有另外一种记载,说他长相长得丑,貌丑,说他近视,说他口吃。那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呢?他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面就来揭示一下纪晓岚的相貌之谜,这就是这一讲我们所要谈到的内容。

【画外音】以纪晓岚的地位和成就,如果是探讨他的政治见解,或者是学术观点,依据自然是充分而又详实的,但是,说起纪晓岚的相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流传给后人的,除了手工绘画,也只能是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了,风流才子怎么会是貌丑,铁齿铜牙又怎么会是口吃,两种截然相反的描述,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提出这两种说法的又是什么人呢? 【纪连海】首先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第一种说法它是真是假。要判断纪晓岚的相貌到底如何,是美是丑,就得有一个标准,这就需要一个严谨的历史考据学,一点差错都不能有。那历史考据学,它有很多标准,我们在这儿介绍简单的两条标准。第一条标准叫【第一手材料原则】。你说纪晓岚长得不好看,你是听人家说的,这个不作数,必须得是这个人,当时记载的这个人,他见到以后立即写下来,这个就成书了,然后这个材料才作数,不能是转引自别人的,你拿到的必须是第一手材料,才作数。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孤证不立原则】。什么叫孤证不立呢?我发现了,这记载着说,这纪晓岚很英俊,很漂亮,结果,我们翻开中国古代典籍,一共有一百种记载纪晓岚相貌的,有一种说他好看,有九十九种说他不好看,那么我们就认定他不好看,那一种就不作数,这叫孤证不立。一个人作证不算数,我人并不能法院也是这样,打官司告状也是这样,孤证不立,必须提供两种以上的证据。这个在打官司告状的时候是这样,在历史考据学上也是如此,依照两种原则,我们来简单地排除一下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真的。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别说,如果我们按照这两条原则卡,去筛选历史材料,我人还真能够证明,纪晓岚长得英俊潇洒、诙谐幽默,有诸多的优点,我们能够证明。我下面就给大家出示两个,不能出示太多限,就出示两就可以了,既是第一手材料,又不是孤证,就可以证明它了。第一个材料最为典型的,是一个叫江藩的人,清朝人。江藩这个人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这个国就是清,清朝。他这个学汉学的,学这个儒家学说的,分成几派,其中一派叫汉学,还有一派叫宋学。学汉学的,就是严谨的考据学的,汉学跟宋学有区别,汉学是考据,宋学是讲微言大义,讲孔夫子的说法是什么意思,汉学讲的是它这个字,是这么写的不是,它应该怎么写,原来怎么写,后来怎么写,是严谨的考据。清朝的时候很流行汉学,他写《国朝汉学师承记》,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是这么一本书,江藩写的。江藩这个人,出生于1761年,纪晓岚出生于1724,年,比他小37岁。江藩这个人呢,他后来考中进士,考中进士以后,一直在纪晓岚手下工作,协助纪晓岚修撰了《四库全书》。关于纪晓岚修撰《四库全书》,我们后面再讲。协助他修撰《四库全书》,除了修撰《四库全书》之外,他还写了两本书,一个就是《国朝汉学师承记》,另外一个,他写的是《宋学渊源考》。你看,他既重视汉学,又重视宋学,他对儒家,后来的渊源应该说,有很深的研究。那么,我们引用的呢,就是他这个《国朝汉学师承记》,在这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国朝汉学师承记】。说的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人胸怀坦荡,滑稽,幽默,诙谐,说话的时候,刚开始大家一乐,乐完了以后,等过两天再一想,说的真是至理名言。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材料说的是什么呢?他是诙谐幽默,风趣,体现这个特点。但是光指出这一个材料,我们知道,只能第一手材料它符合,但是它不符合他(纪晓岚)对于孤证不立这个原则,就把它给否定了。所以,我们还要出示第二个,第二段材料,这第二段材料,也是当时清朝一个人,也认识他,清朝的一个人叫洪亮吉。洪亮吉这个人,出生于1746年,比纪晓岚小22岁,不过洪亮吉这个人考中进士很晚,到1790年才才考中进士,1790年,44岁才考中进士。考中进士以后,又把皇帝给得罪了,得罪以后,皇帝就把这个人给发配了,发配到新疆了。诸位,可以看到洪亮这个人和纪晓岚这个人有很多共同点,一个共同点,两个人都没有跟基,两个人的祖辈在清朝都不是大官,没有根基。第二个共同点,就是两个人都发配过新疆,只不过一个被发配到了新疆乌鲁木齐,纪昀,另外一个被发配到了新疆伊犁,就是这个洪亮吉,洪亮吉回来以后,又在纪晓岚手下工作。所以他也写过一些书,这个人对于西域的水道特别有研究,他写过很多诗。洪亮吉这个人在文坛上以写《北疆诗话》闻名。我们引用他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续怀人诗十二首·咏纪尚书昀】。诗写得很有意思,他这个诗是这样写的,“子云笔札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什么意思呢?子,孔子,咱们一般的,一说话,不就是“子曰:诗云”吗?他把“子曰:诗云”给搁一块儿了,子云,孔子说的话,笔札,笔记,孔子的笔记,《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孔子后人写的。就是说,一个是孔夫子的《论语》,一个是君,这个君是尊称,纪晓岚君卿舌,一个就是纪晓岚的舌头。孔夫子的《论语》和纪晓岚的舌头在当代没人能比,谁也比不了。这个孔夫子的《论语》是几千年前的了,所以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地来夸纪晓岚这个人舌头是天下第一。那么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我们能够论证出来,纪晓岚这个人应该是英俊潇洒,诙谐幽默,应该是两个原则都符合,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得出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他就英俊潇洒了?你看我前面说的,哪儿提到他英俊潇洒,只说到他诙谐幽默,只说到他舌头,只说到这个,没有说到他的相貌本身,这是第一。第二,即使他们说到了相貌本身,他们说的也不可信,即使说这两个人说,这两个人都是同时代的人啊,说纪晓岚长得很好看,也不可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违背了另外一个原则,你考据学你还得有第三个原则,您是他的部下啊,这两个人长期都纪晓岚的部下。所以这个原则就得有第三个,近亲,部下,说话不算的这么一个原则。您直系亲属和亲朋好友说的话不算数,都找论据不能找你们的,你产能找纪晓岚的部下他说的,你得找他的和他认识,就是有简单的一两面之缘的人记载的才可信。因为这个部下在人家生前的时候写的诗,人家还活着,你敢说他长得不好看?你就得会出现什么,撒谎、为名人讳。你不能那么说,长得不好看,你还得换一种方法,说人别的方面。所以这两个人说的还不太可信。那记载说纪晓岚长相好的,然后剩下的都是他的亲戚,都是他们家人说他长相好看,再找不到比这两个人说得更好的,所以,说纪晓岚长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我找不到了。那我们现在再来说这个第二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说纪晓岚这个人长相有三大缺点。第一个缺点:貌丑。这个貌丑,我没有看到说纪晓岚貌丑的材料,但是我相信别人的材料,虽然我也违背了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但是,我现在来论证他貌丑。这个人是一个史学大家,叫邓之诚,这个人1887年出生的,一生看书无数,在1921年,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那年,邓之诚先生30几岁就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他主教的就是清史,从那以后,一直到1960年,邓之诚老先生去世,一直是,咱们不能说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因为北京大学有一阵迁走了,变成西南联大了,他没有走,所以他就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当教授,后来1952年院系调整,他又回到了北大,他是北京大学清史系的主任,一生看清史的书无数,绝不是我们这种小字辈的人能比得了的。所以据他考证说,纪晓岚这个人貌寝,他用的字叫貌寝,寝就是丑的意思。后来就有一些著作来据此敷衍说,纪晓岚是个黑胖子,长得又黑,又胖,虽然说这个黑胖子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是,凡是说他黑胖子的,一般而言,这些人都是受到了邓之诚先生说的貌寝的影响。邓之诚先生考证,他不光是貌寝,考证纪晓岚。第二点,说他是近视,这是邓之诚先生考证的,说他近视。他用的呢,不叫近视,是短视,短视就是近视。我这里引用的是邓之诚先生的观点,不符合第一手材料原则,但是我们这样的小字辈想看到第一手材料,我想还得过若干年,我个人相信邓之诚先生说的应该有他的道理。

【画外音】荧屏上的纪晓岚,斡旋于乾隆与和珅之间,可谓是巧舌如簧,一副“铁齿铜牙”,常常搞得和珅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而纪晓岚口吃的说法,和这个形象格格不入,也许真实的纪晓岚果真就存在着这样的缺陷,那么,这口吃的说法又是出自何处,依据又何在呢? 【纪连海】第三个缺陷是说他口吃。那第三个缺陷呢,不是邓之诚说的,是什么呢?纪晓岚,我们电视上给他起的题目叫“铁齿铜牙”,我这里可有确凿的材料,说他这个人口吃。这口吃谁说的呢?是他的特别好的朋友,这个朋友还就是北京人,北京大兴人,叫朱珪。朱珪这个人,咱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他培养了一个皇帝,他是帝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正是在朱珪的授意下,嘉庆皇帝在亲政十五天就杀掉了和珅。这个纪晓岚,和朱珪的哥哥朱筠,他们两个人是同一年考中进士,这个朱珪就是北京人,当时纪晓岚住在南城外,住在宣武,离大兴很近,所以经常去,朱珪他们家去玩儿吧,两个人是莫逆之交,几十年的朋友,所以,朋友之间说话就不像晚辈说话那么客气了,所以我这里引用一段朱珪的一个材料,这个材料可不是纪晓岚死后说的,是纪晓岚活着的时候,人家就写出来的诗,一共两首诗,都说到了他口吃,我这里就引用其中的一首就可以了,这一首叫【知足斋诗集·续集】中的一首诗,诗很长,我们挑几句,关于他相貌的来介绍。“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后面还有,再介绍两句他爱吃的,“食肉不食粟,清浊同一盂”。诗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句话,“宗伯”,“宗伯”这都是尊称,老先生,“河间”,“河间”是个地名,说纪晓岚是直隶河间人,直隶就是现在的河北,“姹”,叱咤风云,在那里头威风凛凛,头一号,没有特别的意思,就是夸他,说河间有个纪晓岚公,很有名气,就这么个意思,然后后面这句,“口吃”,说他结巴,虽然结巴,但是这个人写书很好,写了什么书呢?两本,一个编了《四库全书》,沉浸《四库》间,《四库全书》好几万本,写得挺辛苦,看的人,没有几个能看得完了,怎么办呢,您只能去查阅,所以纪晓岚晚年还写了两本书,一本书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提要就200卷,你要想看《四库全书》什么样,你看哪一本书在哪儿,我这儿有一本书,专门介绍哪本书在哪儿的,有一本书,200卷的一本书,这个是纪晓岚写的。给皇上看,皇上说你这叫总目提要?不行,再写一本,太长了。后来没办法,纪晓岚又写了一本书叫《四库全书简明提要》,60卷。想看完《四库全书》太难了,所以这就是他沉浸《四库》间和《提要》万卷余,说的是这个意思。后面那句话咱懂,说他食肉不食粟,纪晓岚这个人特别爱吃肉,我估计乾隆皇帝如果要有一点喜欢他,肯定喜欢他吃肉,然后这还有一句,“清浊同一盂”,“盂”,痰盂,管它脏不脏的,反正我都给吃了,见到肉就不顾着干净脏了,就这么个意思,反正都进我肚子了,有肉吃还管干净不干净啊。你看,所以这首诗,他有两首都是这个意思,就是证明他口吃,能够证明他口吃的材料就这么一个,就是朱珪写的。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刘墉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因为刘墉有人说驼背,刘罗锅,我们曾经专门来考证清朝的科举制度。他要想录取一个人,他要有一个录取资格,他得有一个报名资格,这个报名资格有四个字,“身、言、书、判”。身,长得仪表堂堂才可以进去,当官得有官威。长得让人害怕,长得貌丑,把人吓着了,这个不可以。言,语言流利,这都得有一个规矩,口啮清晰。书,文字写得一手好的小楷字,必须是小楷写的。判,给你个案子,你还没上这个学校,先给你个案子,先审,你自己先通过这个材料里,你先分析出来。必须得符合“身、言、书、判”这四个原则,这是一个报名的基本条件,专门有人来审查您的“身、言、书、判”。您想“身、言、书、判”四个字,“身”居第一位,“言”居第二位。【画外音】一个嗜肉的纪晓岚,一个貌丑的纪晓岚,一个口吃的纪晓岚,把这些特征综合到一起,与荧屏上的纪晓岚相比较,自然要大打折扣了,如果说纪晓岚喜爱吃肉的习惯还可以容忍的话,那么,面对清朝严格的科举制度,貌丑并且口吃的纪晓岚,又怎能过得了“身、言、书、判”这几道资格审查关呢?以这样的容貌,即使步入了仕途,难道对纪晓岚就没有什么影响吗?

【纪连海】您说他是个黑胖子,他们家又不是刘墉家,刘墉,假设他驼背,也能蒙混过关,毕竟朝廷里有那么多人,纪晓岚何许人也,人家就把他放进去了?貌丑,不敢说,口吃,结巴颏子就给放进去?这个审查,管审查这个人明天还想不想工作了?肯定有问题啊。所以,说他貌丑,说他口吃,有问题,说近视,我觉得没多大问题,有学问的人,那个时候看书多了,可能不注意用眼卫生,近视,我觉得应该说问题不大。所以呢,那到底应该信谁的呢?我觉得您还得信我的。所以第一,我觉得相貌纪晓岚长相一般,但是,长相一般绝不是貌丑,是鉴于乾隆皇帝身边都是长得漂亮的,所以您长相一般,没有点特殊之处,在乾隆爷那儿一看,这个人,长得一点特点没有,一点都不好看,乾隆爷身边都是漂亮的啊。所以,他把本来长相一般的人就变成了人为地放大为长相不好看,这人长得太难看。所以就有人记载,他貌丑,近视,我认为是真的,口吃但不严重,爱吃肉我相信,所以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一个人,长相一般,不帅气,有点口吃,有些近视,您说这样的一个人,放皇帝身边皇帝爱看吗?皇帝他肯定不爱看,不爱看怎么办?你说他考上了,考上进士了,本来人家考得是二十名,结果这二十四名密封试卷之后,交给皇帝那儿,皇帝一看文章写得好,就给点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名,给他点上第七名了,点上了吧,一瞅这个人,长得太没特点,怎么办?皇帝肯定不爱看,就天天把他发到外面去,你就别在北京待着了,你上这儿主持考试,上那儿主持考试,就不让这纪晓岚在北京待着。咱们还说他这个长相一般,长相一般的人我们刚才说了,他不受皇帝重视啊,那人家就觉得你这个人没特点,长得也不好看,一般就变成不好看,不好看就变成貌丑了,貌丑就变成黑胖子了,所以这样就造成结果是什么呢?那你说,如果您是纪晓岚的话,您长久以来生活在这个圈子,人家皇上身边,你的周围都是漂亮的人,都是相貌英俊的人,您是不是要有自卑心理,自卑他会反映在纪晓岚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他就会有一种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当您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您会怎么回击别人?我们现在来探讨,他的长相一般给他带来的影响之谜。

他(纪晓岚)的长相一般,有点口吃,有些近视,这种相貌上带来的先天的,人家认为是先天不足,给他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形成了纪晓岚这个人日后的一个巨大的缺点:尖酸、刻薄。对人、待物,讽刺多于幽默,话里话外,您听吧,都是骂人的话,您一跟他说,没三句,他把您给绕里头了。像这类的事,他身边可是太多了。说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有证据吗?有证据特别多,我们也是按考证原则。一个证据说的是什么?一个人叫牛应之,又叫朱克敬,他同时代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雨窗消意录》。在《雨窗消意录》里面,牛应之,朱克敬这个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这个,一个材料不作数。再找另外一个材料,另外一个材料是,也是他同时代的人,钱泳,写一本书叫《履园丛话》。我们以后会经常引用他这个书,钱泳的《履园丛话》这本书,写“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我们把这两句话组合成一块儿,“河间纪相国善谐谑,朝士多遭侮弄”。您看看,这就是纪晓岚这个人,这是史实上记载的材料。还有一些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我引用的下面这个故事都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虽然记载的野史上,但是应该真实存在两个。一个说的是什么呢?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履园丛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说乾隆年间水部,京城的工部衙门着火了,乾隆皇帝命令大司空金简去救火,结果召集民工重建,这样当时有一个无聊的一个朝廷的大臣,闲来没事写了一个对子:“水部失火”,其实是工部,工部也管水,“水部失火,金司空兴土木”,上联。下联他也没想起来。当时朝廷里头有一个官,他是一个中书科,中书科是一个什么官呢?过去管考试,内阁中书官管考试,管抄那个,就是抄谁考上上谁没考上那个人,中书科。他人是南方人,在那个时代南方人一般的个儿都比较矮,但是他是个儿最高的一个,所以他天天说,我长得南人北相。这个中书科就天天想,我怎么对上,对不上,就找纪晓岚去了,结果纪晓岚说,这个好对,就一样,就是我对完了,对您有点妨碍。没事没事您对吧。结果对出来就是:“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这就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你看上句、下句都挺好,上句写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下句写的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得多工整啊,但是加在一块儿呢?加在一块儿,人家好心好意求您来,您接过来告诉人家南人北相,中书科你是什么玩意。您说,这事要发生在您身上,什么事就怕想。还有一个,说有一个小太监找他去,觉得特羡慕他,然后说您给我讲个故事吧,听说您故事挺多,讲一个。我给你讲一个,从前,有一个太监,没了。他不说话了,这个太监就说,下面呢?下面没了。闻者大笑。但是诸位,现在我们拉进来,如果您就是那个中书科,如果您就是那个太监呢?这个事就怕想,如果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当事人,而且史书上记载,他经常对所有的朝臣都是如此,我们会怎么想,我们会怎么做,我们在皇帝面前会怎么说,我们在皇帝面前会怎么做?

【画外音】关于纪晓岚的讲述,我们今天将告一段落,但我们在过去的几集中,只是刚刚认识了纪晓岚,他的聪明与幽默,更是远远没有结束,此时的纪晓岚刚刚回到北京,开始编纂《四库全书》,而他的顶头上司,即将就是比他年轻三十多岁的和珅,一贯就以讽刺挖苦其他大臣为乐的纪晓岚,会服气吗?纪晓岚的讽刺与幽默,和珅的老谋与深算,当这两个乾隆朝的显赫人物遇到一起的时候,将会上演怎样的一出历史活剧呢?纪晓岚究竟会怎样智斗和珅呢?乾隆皇帝还会找发配过的纪晓岚来写灯谜,作对联吗?纪晓岚还会写了什么绝妙的对联和灯谜呢?这一次,纪晓岚还敢出那种让皇帝都猜不出来的灯谜吗?还有,编纂《四库全书》这样一个几十万卷的超级大书,纪晓岚有这个能力吗?他这个一贯孤傲的人,怎么可能让几百人共同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工作呢?纪晓岚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

第二篇: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六)纪晓岚“竹苞”之谜

正说纪晓岚

(六)纪晓岚“竹苞”之谜

【画外音】在以前的《正说纪晓岚》节目中,我们说到,纪晓岚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发配新疆生涯,终于回到了北京,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竟然就是那个比他年轻将近三十岁、而且不可一世的和珅,一贯就以挖苦讽刺其他大臣为东的纪晓岚会服气吗?纪晓岚的讥讽与幽默,和珅的老谋与深算,当这两个乾隆朝的显赫人物遇到一起的时候,将会上演怎样的一出历史活剧呢?纪晓岚究竟会怎样智斗和珅?还有,那个历史上流传广泛,说纪晓岚讽刺和珅“竹苞”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

【纪连海】在纪晓岚与和珅这两个人传说中的故事当中,有两个故事最为闻名,其中的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说纪晓岚在1768年发配之前,他是为他的亲家、姻亲,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通风报信,那么在这个故事中说,我们看很多的书上,包括《纪晓岚大传》,包括现在的一些回忆文章,网上登载的一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登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这个纪晓岚通风报信是被谁查知的呢?是被和珅查知的。那么这个故事我们在前面给大家介绍的时候已经批驳了。我们说卢见曾,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污案属实,实有其事,那么纪晓岚为他的姻亲通风报信案属实,实有其事,那怎么通风报信的?如果说和珅是侦查者,这个就纯属胡说八道了,纯属胡云了。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和珅刚刚结婚,他还没有从政,没有踏上政治舞台。所以这个我们前面已经给大家揭示了,它不是真的。那么另外一件事,第二件事也是网上或者是书里面记载最多的。这有一本书叫《清朝野史大观》,编纂者叫小横香室主人,他这里面第六卷有一个叫《清人逸事》,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纪晓岚之机警》。这个故事里面就说,乾隆皇帝晚年非常宠幸和珅,那么当时周围的大臣,也都拍马逢迎、溜须,也都干这种事,一时之间,说和珅的府邸前前后后 每天都是车水马龙。那么,在这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的人群当中,您看不到纪晓岚的身影。故事里面就说,有一年,和珅给自己盖了一栋房子、别墅,那么这个房子也好,别墅也好,我们现在能够判断出来,我们知道它就应该是后来的恭王府。那么他盖了这个房子以后,他开始附庸风雅,他就觉得我这个房子不能空空洞洞的,我总得题点字。在这个时候,附庸风雅的和珅就想到了当时被誉为一代文宗的纪晓岚,想起来说,纪晓岚的墨宝是很难求的。所以他就决定求纪晓岚给他写几个字,结果没有想到,一直以来非常不喜欢和珅的这个人,跟和珅没话的纪晓岚,这次非常痛快,提笔就写下了两个大字:“竹苞”,而且纪晓岚还告诉和珅,说我给你题的这两个字是取自《诗经·小雅·斯干》。这首诗的意思,你可以去查这个诗,说这个诗它就是讲人家新房落成的,新房落成时的吉庆话。那么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画外音】如果庆贺别人喜迁新居,可以有很多样式的吉利话可以说,但为什么纪晓岚就偏偏选择这个奇怪的“竹苞”二字?不过,我们在以前的节目中,早已领教了纪晓岚玩儿文字游戏的厉害,这奇怪的“竹苞”就真的像纪晓岚所说的出自《诗经》,而且真是庆祝新房落成的吉利话吗?看样子,我们还得先去《诗经》里查它一查。

【纪连海】《诗经》是我们国家一个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我们国家诗歌成熟的一个象征。《诗经》都是人家写的,把这些所有的诗收集起来的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诗经》分成《风》、《雅》《颂》三部,《诗经》中的精华,一般认为,都是在“风”里面,“风”分成十五国风,一共有160篇,都是取自下层劳动人民的诗歌,《诗经》中的“风”中的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诗都是劳动人民的一些诗。“颂”是一种什么呢?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的一种乐曲,一共有40篇。剩下105篇就是“雅”。“雅”原来是一种音乐,一种音乐的乐曲,曲调叫“雅”。这个曲调是因为它前面有一种乐器叫“雅”,现在这种乐器没有了。原来有两种乐器,一种乐器叫“大雅”,一种乐器叫“小雅”。大雅弹奏出来的曲子就叫“大雅”,小雅弹奏出来的曲子就叫“小雅”。这个大雅这种乐器和小雅这种乐器在哪儿比较流行呢?就是在我们今天讲的西安,那个时候叫沣、镐,西周的两个都城,一个叫沣京,一个叫镐京,在沣、镐这两个地儿。那么“大雅”它适合什么环境下弹唱的呢?这个乐曲是国家的礼仪大典的时候弹唱的,所以“大雅”它的诗,在《诗经》中记载的“大雅”一共有35首。“小雅”与“大雅”不同,“小雅”一般用于贵族宴会,在贵族的宴会上需要弹奏的曲子,那就跟国家的礼仪大典不一样,礼仪大典需要很庄重,那么“小雅”这个诗,贵族的宴会就需要的是一种诙谐、幽默,曲子就需要一些轻柔的曲子,那么这就是“小雅”。“小雅”一共有70篇。那么我们刚才说的“竹苞”这个词,就出自《小雅·斯干》这首诗。说起来《小雅·斯干》这首诗太长了,我看了《诗经》中的诗,这诗是其中比较长的一段。它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说怎么盖房子,房子盖在哪儿;第二部分说的是,房子盖完了什么用途。这第二部分,是至今为止受到全世界的女权主义者极力抨击的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没有不知道《小雅·斯干》这首诗。它说盖了房子干嘛使呢?盖了房子的目的是给儿子讨老婆的,讨了老婆怎么办,要结婚,结完婚生孩子,生了男孩怎么办呢?生了男孩给他放床上,给他买好玩儿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随便让他玩儿,将来给他培养成贵族,然后再让他讨老婆。如果生的是女孩,给她扔地下,猪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这个女权主义者因此得出,中国这个重男轻女在世界上是最长的,从西周初年就开始重男轻女。不过“竹苞”这个词是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前几句,我给大家念一下。“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这讲的是他盖房子,房子盖在哪儿呢?第一句“秩秩斯干”,“秩秩”是流水的声音,由上往下,流水的声音,也指一种顺序,依水而建的意思。“斯干”的“斯”是连接词,没有意思,“干”是河岸的意思,水边的意思,这个房子要建在水边。“幽幽南山”,这房子要建在水之南,然后南边是什么?我们知道是秦岭的支脉终南山,我这个房子要建在山北水南,这是一个别墅。“如竹苞矣”,“竹”是竹子,“苞”是草木。“如松茂矣”,“松”是松树,“茂”是茂盛。那么,“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连起来就是说,这家的后代,这个房子及其后代应该像竹子那样繁衍,应该像草木那样生生不息,应该像松树那样种哪儿(在)哪儿活,好养活,孩子要养活一大堆,房子也要盖一大片,是这么个意思。“兄及弟矣”,这没有什么意思,就是兄弟,这一句连起来就是说,兄弟之间永远要和睦。“无相犹矣”,“犹”是过错,“无相犹”是说不要打架,兄弟之间要永远友好。“似续妣祖”,是说要继承祖宗家业。“筑室百堵”,要盖很多房子,要发扬光大,是这么个意思。和珅也拿过来一看,是这么回事,他这儿也有《诗经》啊,一翻,确实这么回事,特别高兴,立马让人家给装裱起来,挂在他亭台楼阁中最显眼的地方,每天人来人往的时候,只要一到这儿,谁一到他们家参观,他都领人家看,这是纪晓岚先生给我题的字,似乎这个时候,每当他带着人家看这个字的时候,他身上的铜臭味也少了很多,似乎是这种感觉。但是话说这个故事中说,故事就没记清楚,他说直到有一天,乾隆皇帝来,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直到有一天是刘墉来。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来,一种说法是刘墉来,看着“竹苞”,什么意思呢?开始是不理解,后来一看,恍然大悟,哈哈大笑,为什么笑呢?“竹苞”就指的四个字,你看我给你念,和珅,“个个草包”。他把“竹苞两个字”给分解了,说和珅,纪晓岚骂你呢,说你们家个个都是草苞。和珅这回恍然大悟,气得把“竹苞”两个字给拽下来不说,牌匾拽下来砸碎了不说,而且还特别生气。从此以后,就跟纪晓岚记仇了。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待会儿再考证。有好事者把这两个故事给拴一块儿了,把我刚才这个故事和前面咱们说的那个故事给拴一块儿了,说什么呢?从此以后,(和珅)不是怀恨在心吗,怀恨在心以后,每天盯着纪晓岚的作为。终于找了一个茬,就是卢见曾贪污案,就是纪晓岚通风报信案,他抓到以后告诉皇帝,最后纪晓岚被发配。把这两个故事给结合得天衣无缝,典型的就是《纪晓岚大传》,不过人家那是文学作品,本身就可以虚构。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真的。【画外音】这可有些奇怪了,“竹苞”的故事听起来似乎很合乎逻辑,好像没有什么漏洞吧,这也好像是纪晓岚一贯的做事风格,怎么突然就说这个故事是假的呢?我们倒是很想知道,纪老师,您说这个故事是假的,有什么证据没有?

【纪连海】因为故事中的漏洞太多了。纪晓岚,我说一个有点过分的话,您打死他他也不敢给和珅写两个字:“竹苞”,他没这个胆,他没有这个胆量。我为什么说他没有这个胆量?我有两个证据。这个故事漏洞太多,主要的漏洞,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对。也就是说,如果有这个故事,那么故事不应该是纪晓岚,给和珅写字的,绝对不应该是纪晓岚,应该是另有他人,那么这个他人会是谁呢?我们依据下面的三点来判断。第一,我们从墨宝的角度判断。说纪晓岚的墨宝,故事中说,纪晓岚是一代文宗,“宗”,祖宗,“宗”的意思就是头儿,“文宗”,文化界的头儿。说纪晓岚是当时文化界的头儿,这点我同意,我也承认,确实在当时的中国,说读书比纪晓岚多的,在那个时候少,没有人在纪晓岚面前叫板。如果有人在纪晓面前叫板,那肯定他就去修《四库全书》,他就去当那个总纂官了。所以说他是一代文宗,这是真的,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你要说他的字好,这个我可不同意,因为是一代文宗就天天每个人找他求字,找他签个名我觉得可以,求他写个字挂上,他的字并不好看.那么在当时的中国谁的字好看?最好看的还得说是乾隆皇上,他的字好看。除他之外,咱们不说他,当时乾隆朝一共有五个人的书法都不错。这五个人,一个是刘墉,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他当了很多官,相当于宰相,所以人家(叫他)宰相。宰相是明朝就没了,但是他的官职相当于宰相,所以刘墉的字被称为“浓墨宰相”。与他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人,是在科举考试制度中考了第三名,叫“淡墨探花”,那人叫王文治。王文治这个人曾经跟着修过《四库全书》。出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当时著名的作家,著名的书法家还有三位。一位是翁方纲,翁方纲这个人是著名的宋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宋学,我们等到第九讲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此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满州人,叫铁保,铁保的字、书法很好。最后一个人,就是乾隆皇帝的儿子,成亲王永瑆。这几个人的字都是不错的。如果说和珅要请人题字,给我的感觉,请这五个人可以。那么在这五个人中间,我们再来判断,谁能够给他写“个个草包”呢?这五个人当中,应该说能写的,给我的感觉,两个人。一个人是刘墉。为什么说刘墉可以给他写?刘墉一个汉人,不能跟满人斗,但是你要记得刘墉他不敢得罪,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当过三部尚书,当过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当过首席军机大臣,当过尚书房的总师傅。那么,以他的家庭、背景来说呢,应该来说,刘墉有这个胆量,可以写,而且以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我们前面在讲刘墉的时候,应该说刘墉也有这种可能。第二个敢给他写的,就是成亲王永瑆。成亲王这个人,出生于1752年,比和珅小两岁,也就是说两个人差不多,但是成亲王字好,他还有一点是什么,他毕竟是皇上的儿子,皇帝的女儿又嫁给和珅他们家,所以从成亲王永瑆这儿,他可以开和珅的玩笑,而且和珅不会当真。所以,单纯从墨宝的角度来讲,单纯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我判断写这人字的人或刘墉,或成亲王永瑆还可以,但是从刚才的故事里面,说是刘墉戳穿的,那么刘墉的嫌疑就排除了。这是所以我说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对。这是第一个,从墨迹,从书法角度来讲,不应该是纪晓岚。第二,从家庭背景角度判断,那你敢写和珅是“个个草包”的人,你的家庭背景应该是来历不凡,世代高官,最基本的你可以做到这一点。纪晓岚的家庭背景跟和珅的家庭背景差不多,两个人你看都没有凭借祖先,稍微来讲纪晓岚好一点点,他爸爸当过知府。和珅他父亲当过都统,但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所以两个人应该说,能熬到有当时那种境界,能熬到当时的官,都没有通过自己的祖宗,都应该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所以呢,从这点来讲,我们从和珅他的为官之道来讲,这样的人正是他拉拢的对象。从纪晓岚他本人年轻的经历来讲,他与和珅一见面应该是惺惺相异惜才对,应该是觉得咱们相见恨晚,他不应该开这种玩笑。那么从家庭背景来看,第一,我得是世代为官,第二,是我跟本就看不起你,第三,你还不敢得罪我,你办什么事都得请我。这样的人,我们再来看一看,那能写这个字的人,我觉得就换了。一个,刘墉不换,他们家也很厉害,符合这个道理。第二个,就是阿桂。阿桂的父亲阿克敦我们前面讲过,所以阿桂也是可以的。第三,福康安。而且最有可能的这三个人来讲,我觉得福康安可以,福康安的家庭背景很好,福康安老杨收拾和珅这个贪官,但是收拾不了,为什么?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他把福康安的弟弟给拉下水了,所以他很有可能借故写四个字,说叫“个个草包”,我损损你,你这个人太可恨了。这三个人都是有可能的,这是从我们讲的第二个角度,从家庭背景来讲。

【画外音】即便是纪晓岚与和珅有着相似的经历,即便是纪晓岚的书法也不怎么样,但是他为乾隆皇帝写了那么多绝妙的对联和灯谜,因此,和珅会不会也依照乾隆皇帝,还是会找纪晓岚给他的新家题字,纪晓岚是不是也有可能趁机写下“竹苞”二字来戏弄和珅呢?

【纪连海】如果从第三个角度,就是从与和珅的密切关系来讲,我们说,那就得是跟和珅有点过节的人。与和珅有过节的人,前面我们讲了,阿桂,福康安,这都与他有过节,如果是他们两个人写的,还可以,如果说是从关系密切的程度来讲,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纪晓岚跟和珅的关系好着呢,很好。有的人就觉得,这不会吧,这不会很好吧。我还真是有证据,咱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说在修《四库全书》修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和珅是总裁,当然不是当了十多年总裁。在这中间,和珅对纪晓岚是很照顾的,从这一点来讲。但是我们要清楚,人一走了“背”字,你就倒霉了,所有你的朋友都会离你而去。嘉庆皇帝一处死和珅,和珅这个人就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你就是中国第一大贪官,谁还敢在自己的笔记,或者是事后,后来家人的回忆录上写着,我父亲跟和珅关系挺好,谁敢写。但是你不敢写,别人敢写。我这儿就给大家介绍两个证据。一个是出自清朝的一个皇族,姓爱新觉罗,这个人叫舒坤。他看着人家写一本书叫《随园诗话》,他看着,不对,《随园诗话》里经常说纪晓岚这么好,那么好。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批本<随园诗话>补遗》——“晓岚少年纨绔,无恶不作,尝考四等,为乃父所逐出,中年狡猾,为和珅文字走狗,所著《阅微草堂》诸种,大抵忏悔平生,惧有报应”。他这个《批本<随园诗话>补遗》中有一句话,“晓岚少年纨绔,无恶不作”,这个过分了,但是这个纨绔,如果我们理解成为贪玩,比较劳神,你看聪明的孩子,纪晓岚很聪明,小的时候比较劳神,这是真的。然后下面还有呢,“尝考四等,为乃父所逐出”,什么意思呢?有一次他爸爸让他写作文,结果他写一篇文章,分成五等文嘛,一等是最好的,他写了一个四类文,他爸爸就生气了,把他轰出去。这个也有可能是真的,谁没有个淘气的时候,这个是一个。然后说,“中年狡猾”,说纪晓岚这个人到中年越来越狡猾了,然后“为和珅文字走狗,所著《阅微草堂》诸种,大抵忏悔平生,惧有报应”,这个文章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段,说他是和珅的文字走狗,和珅让他写什么字他就写什么字,俩人关系可好了。还有一本书,叫《清人逸事》,《清人逸事》中也介绍了,“和珅有所做,私倩彭文勤元瑞,纪文达昀为之润色,二公虑被齿奇,恒为捉刀”。“和珅有所做”,和珅每当写了出一本什么书来的时候,现在你都见不着和珅的书,那时候和珅也是一个满族人写书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私倩彭文勤元瑞,纪文达昀为之润色,二公虑被齿奇,恒为捉刀”。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和珅每当有什么作品发表的时候,就私下里找来一个人,叫彭元瑞,彭元瑞这个人死了以后,皇帝给他的谥号叫“文勤”,说他也是一个写文章比较多的人,给他的谥号叫“文勤”,看来这个人是一个翰林院出身的,他这个人是当时《四库全书》的十个副总裁之一,和珅是当时的十六个正总裁中的头儿,这是一个。然后,“纪文达昀”,“文达”是他死了以后皇帝给他的谥号,所以过去的人叫名字是可以这么叫的,说每当他一有文章的时候就会找彭元瑞和纪晓岚给他润色,两个人“恒”经常给这个人,“捉刀”是什么,代笔,都两条了。一个说他文字走狗,一个说经常捉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历史上,我们说以纪晓岚他个人的特点,年轻的时候,也是疾恶如仇,也很偏激,最后终于吃了亏了,两年零八个月之后,纪晓岚这个人的风格已经大大改变。他回来以后,和珅就是他的上级,面对这个上级,年轻有为的,和珅这个人的脾气跟他当年的脾气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如出一辙,两个人呢,纪晓岚经常会有意识地提醒和珅,你这个做得不对,你那个做得不对,你应该改。所以两个人应该说是朋友关系,很好的关系。和珅死了以后,你看到的是别人落井下石,你找不到一个材料,说纪晓岚在和珅死了以后说一些怪话,您找不到。别人可以做到,纪晓岚做不到,人不能灭了良心。他贪污的是朝廷的,自然有朝廷来处理,他对我不错,我不能在他死后落井下石,落井下石是别人的风格,不是我纪晓岚的作为,我也有过患难的经历,我也有过不幸的经历。所以这是我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对,换谁都可以,就是不能是纪晓岚。

【画外音】既然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纪晓岚,那么这个关于“竹苞”二字的传说究竟又来自于哪里呢?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人写过“竹苞”二字来戏弄和珅?这样具有非凡勇气的人又会是谁呢?和珅一家真的如同“竹苞”所暗示的那样是“个个草包”吗? 【纪连海】第二,就是说,这个故事的时间背景不对。那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背景说是和珅盖房子,我们历史上记载,和珅就盖了一回房子,就是后来的恭王府,就盖这一回房子。那么这个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如果我们来判断,说这个房子是给谁盖的,那肯定是给他儿子盖的,那么他儿子是哪年结的婚,1789年结的婚。那这个房子就是在1789年或者是在1788年盖的,新房,新人,是在这种情况下盖的,这人房子应该是在1788年到1789年间盖的。实际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可不是给自己盖的,他是给谁盖的,他是给他的儿媳妇盖的对不对,是给人家固伦和孝公主盖的,是给皇帝的女儿和女婿盖的,他不是给自己盖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不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纪晓岚,你会写“个个草包”吗?你能写吗?你敢写吗?这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事。这是我介绍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他不敢写,从时间背景上来讲,为什么?因为这个家真的没有一个草包,你怎么能说人家是“个个草包”呢。咱们来看看这家到底有哪些人,到底和珅这一家谁是草包,这句话是给谁题的。第一个,和珅。和珅家,第一个人就是和珅,咱别人不说,先说和珅,那和珅是草包吗?一个皇帝,虽然说老了点,老年的乾隆皇帝也看过了那么多人,一下子给和珅压了五十个官当,五十多个官职都让和珅一人兼任,您说和珅是草包,那活儿都是您干的,这个不对。再说了,您要说和珅是草包,那提拔和珅是草包这个人是谁,那肯定是傻瓜呗。您这明着说和珅是草包,您暗着不是说皇上是傻瓜吗?你敢写,皇上看了还高兴?不可能。第二个,这家里的第二个人就是和珅的妻子冯氏。冯氏可是又有文才,又有相貌的一个人。你看和珅跟冯氏生的孩子,丰绅殷德刚五岁,不就被皇上看中了吗?你说和珅的妻子是草包,肯定是你纪晓岚看着人家,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肯定是这样。再说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嘛!没有笑话女人是草包的,你要笑话女人是草包,你是什么人?这是第二个人。那么这家里的第三个人,就是丰绅殷德。要说起来,丰绅殷德这个人还真有可能是草包。要提出来说写四个字“个个草包”送丰绅殷德还真可以,但是,咱别忘了丰绅殷德的身份,他是和珅的儿子不假,但更重要的,他是皇上最小的女儿的丈夫,他是皇帝最小的女婿。过去我们叫驸马,是皇帝的驸马,你敢说皇帝的驸马是草包?太不可能了吧。这家的第四个人,就是丰绅殷德的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如果说,你说丰绅殷德的老婆是草包,这我还真信,但是如果您敢说皇帝最小的那个女儿是草包,我们前面关于这个固伦和孝公主可说过多次,说在皇上所有的儿女当中,乾隆皇上养了三十四个孩子,其中长大成人的儿子有二十来个,女儿只有十人,在这十个女儿当中,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也是长得最像他的,也是他最疼爱、最喜欢的,所以呢,在他晚年曾经说过一句话:可惜你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呢,我一定让你来继承皇位。原话是说,“若汝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一定要让你来继承皇位。您敢说这个人是草包?第五个人,和琳,和珅的弟弟。和琳这个人长期在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一生征战无数,为国家的稳定,为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死后被封为“公”。看来经过我前面的考证,“个个草包”这个故事,不是纪晓岚的事。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个个草包”这个故事呢?还真有,比这本书,什么书呢?《清朝野史大观》更早的有一本书,是徐珂写的,叫《清稗类钞》。“稗”是野草。这里的“稗”指的是野史,我给你抄几段野史。在《清稗类钞》里头有个条文,有一个故事,故事特简单,故事的题目就叫“个个草包”。故事的内容一共就两行字,这两行写的是什么呢?“某名士给某总兵题匾曰:竹苞”。完了,这故事就完了。就是说有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给一个总兵写了两个字“竹苞”,人家一看,“个个草苞”,哈哈一笑,这故事就完了。还真有这个故事,但不是发生在纪晓岚身上。看来是别人把这两个故事给搁一块儿了,算成了纪晓岚的机警故事。那么我们这一集考证了“个个草包”它的来由,那真正意义上的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次再讲。

第三篇: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二)纪晓岚入仕之谜

正说纪晓岚

(二)纪晓岚入仕之谜

【画外音】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纪晓岚从小就是无比地聪明伶俐,这一集,我们将一同随着此刻还是普通平民的纪晓岚一步步地走进乾隆朝的官场,走到乾隆皇帝的身边,和纪晓岚一起作对联、猜灯谜,看看他是如何难倒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的。还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给我们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风流倜傥、铁齿铜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史书上记载说,纪晓岚长得却不怎么样,更让人吃惊的是,纪晓岚不仅不是铁齿铜牙,甚至是一个口吃的人。那么,一个可以难倒乾隆皇帝的人,怎么会是个结巴呢?他究竟又是怎样博得乾隆皇帝的喜欢呢?

【纪连海】1740年,在纪晓岚16岁这一年,他参加了当年的童子考试,他从北京回到了老家,献县的崔庄,他到老家所办的第一件事,不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奉命完婚。因为他的父母给他定了一门婚事,他们家的邻县东光县,有个马永图,马永图的女儿比他大一岁,在这一年嫁给了他,新婚的纪晓岚已经无力再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业。转眼之间,他的儿子就出生了。纪晓岚本人结了婚,有了老婆,有了孩子,他已经无力专心他的学业。在这个时候,他参加童子考试,其结果显然是失败的,他没有考中,没有考中之后,他自己也很伤心,无可奈何地在后来他写的书《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四五岁的时候,我特异功能很强的,能够夜间见物,跟白天一样,但是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逐渐昏阍了。他的原话说,“七八岁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这个时候,被人称为“神童”的他,只能加倍努力,还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在1747年的时候,他终于考中了第一名。那么他在1744年的时候,他应了童子考试,过了关,成为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个秀才,而1744年的时候,他已经是20岁了,20岁他应试童子试过关之后,1747年,23岁的纪晓岚参加了乡试,结果参加乡试的时候,他很有幸,取得了第一名,那么,这一年乡试的主考官是谁呢?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满洲人,阿桂的父亲阿克敦;一位是汉族人,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这两个人对他的试卷一看以后,非常地欣赏,立即两个人工共同点这张试卷为第一名。所以我们说连中三元,这是很难的。但是第一元,解元,1747年,纪晓岚中了解元,第一名,他非常高兴,第二年很愉快地便去参加会试,也就是正式考试的第二级,如果他再中一元的话,那么叫会元。【画外音】我人知道,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如果能够在乡试中考中解元,在会试中考中会元,在殿试中考中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于聪明、神奇的纪晓岚来说,他是不是可以创造奇迹呢?

【纪连海】非常遗憾,他高兴得太早了,在这一年,他会试失败,没有考中。没有考中不要紧,我们说,失败了还可以重来,但是重来的机会给的并不多,因为什么呢?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规矩,如果父母去世,自己要丁忧、守孝三年,三年之后,才可以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从他24岁参加会试失败,到他29岁这整整的六年间,他一无所获,留给他的就是失意,留给他的就是漫长地等待。六年啊,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认识了一个他的朋友,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这个朋友对他将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朋友姓董,叫董元度。董元度这个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董元度在1751年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以后进了翰林院。董元度这个人考中进士这一年,恰恰是刘墉这个人考中进士这一年。所以董元度和刘墉是好朋友。那我们讲刘墉的父亲是刘统勋,这样,纪晓岚就认识了董元度。因为这个人特别好玩儿,特别好旅游,所以,后来朝廷封给他一个工作,在翰林院做编修的工作,给了他以后,他经常借故请假,到祖国各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游山玩水。所以,这个人给他的影响就是: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呢。那么,董元度这个人,晚年非常凄凉,后来他的工作不顺心,没办法顺心,因为他不专心工作。工作不顺心的他,后来穷困潦倒而死。

接下来我们说,1754年三月,纪晓岚又参加了一次会试,结果这次会试考得很好,他考中了会试的第22名,进入了前24名。因为前24名是要交由皇帝钦点的。那么主考官确定他这张试卷是第22名,但是还要经过殿试,在这一年的殿试时间是四月二十一日,皇帝另行出题,那么在这个殿试中,他很有幸,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一甲一共就三名,二甲一共有七名,也就是他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这个时候他已经30岁了,不过还不晚,3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终于圆了他的进士梦。在这个时期,他又认识了他的另外一个好朋友,也是终生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叫戴震。戴震跟他是隔壁的考场,很有幸,他考上了,戴震没有考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说戴震对他的影响很大呢?戴震可跟他不一样,戴震是在村子里跟人打架,人家追杀,他跑出来的,他不应该正常科考。他从老家跑出来以后,身上还带着很多书,一边逃命,一边都不忘记学业,所以这个时候,戴震给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戴震给他的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戴震这个人给他的影响还不仅仅是这些,戴震对纪晓岚的影响还是思想上。戴震本人读书无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尤其是他对于当时社会上主流思想“程朱理学”进行了彻底地批判。“程朱”是北宋的两位著名的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到了北宋以后发展的一个产物,“程”是指程氏兄弟程颐和程颢,“朱”是指朱熹,他们讲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对于这种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抨击,而他的抨击深深地影响到纪晓岚,后来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的著作里面不管是《阅微草堂笔记》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有对“程朱理学”批判的话语,这是戴震对于纪晓岚来说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好朋友。引人注意的是纪晓岚这一年不是考中了进士吗,他考中进士这一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成功的一年,那当时录取的人,全是日后闻名中国的人士,这中间有榜眼王鸣盛,王鸣盛这个人我们可能不熟悉,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叫《十七史商榷》。他是著名的史学家,著名的考据学家,著名的经学家。王鸣盛是榜眼,这个人大家注意,我们后面还要介绍这个人。

那么在这一年,录取的人当中还有另外一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这个人也写了一本非常有名气的书,叫《二十二史考异》,这个人叫钱大昕。在这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当中,还有北京大兴的人,他叫朱筠,朱筠的弟弟便是嘉庆皇帝的师傅朱珪。在这一年与他一同考中的进士的人当中,还有纪晓岚的同乡戈源,同年,同乡,戈源,两个人一块儿从小长大的。在这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当中,还有一位跟纪晓岚是终生的朋友的一位,叫王昶,这个人在纪晓岚一生当中可以说影响非常大。这个纪晓岚,长相不太好看的这么一个人,终于考中了进士,他来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他终于有了和乾隆皇帝接触的机会,那么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画外音】此时此刻,纪晓岚在考了十几声场科举考试之后,终于可以走进紫禁城见到乾隆皇帝了,一边是一贯就喜欢挖苦耍弄别人的纪晓岚,另一边是喜怒无常的乾隆皇帝,以及侯门深似海的官场,纪晓岚这一次进京做官,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纪连海】他非常清楚,我要想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就必须要用到我的聪明才智,但是我们非常清楚,你想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一看,长相太一般了,连理都不理你,你的聪明才智哪里能够得到发挥,太困难了。因为赏识你与否,这个机会是乾隆皇帝赐给你的,他不赐给你,你就没有机会得到他的赏识。皇天不负苦心人,他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就是说转过年来,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我们知道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宫廷里,不以元宵节来过,而是以灯节来过,在灯节的前夕,乾隆皇帝命令翰林院的所有翰林们,所有进士们,你们一个人给我出一个谜语,给我挂到紫禁城,每一个地方都要有谜语,你人一个人写一个自己创的,不能是抄的,自创一个谜语,给我挂那儿,由我乾隆皇帝和我这整个一个院子里的,紫禁城一个院子里的嫔妃、应蔷啊,皇上皇后啊,老婆孩子啊,一块儿来猜谜语。那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见多识广,哪个谜语能难倒他呢。这个时候,纪晓岚登场了,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这个谜语,乾隆皇帝费了两个小时也没猜出来。这个谜语是什么呢?我给大家念一下。他这个谜语,是一个对联谜,是分成上下两句的。第一句是:“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第二句是:“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小品,也是妙文。”——打两个字。当时乾隆皇帝费了俩时辰没猜着,什么字呢?诸位,这个谜底要猜,还得费一番思量,上下联各打一字,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上联和下联都是由两个半句构成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一个字要由两个字拼接而成,他是怎么猜的呢?那么这个谜要怎么猜呢?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上半句是指“青”,下半句是取“狐狼狗猫”的偏旁“犭”,合起来猜一个字念“猜”。下联呢,前半句取“诗词论语”的偏旁“言”,下半句是指“迷”,“言”字旁加一个“迷”,仍然是“谜”。所以,这个谜底就是“猜谜”。自以为聪明的乾隆皇帝没有猜出来,所以他命令,把这个谜的制作人给我找来,结果长相不太好看的纪晓岚来到了皇帝的身边,皇帝一问,他告诉说这是“猜谜”。皇帝很为欣赏,当时在皇帝身边还有一个人,就是陪着皇帝猜谜的刘统勋,刘统勋明明猜出来了,但是他不说,他不能说,不能表示说我比皇帝还聪明。所以,当皇帝把纪晓岚叫来,纪晓岚揭开了谜底以后,刘统勋大家赞赏,皇上您看,我给您点的门生很好吧,天子门生很聪明吧。所以从此以后,纪晓岚就以他的聪明才智而享誉朝廷。纪晓岚的聪明才智还远远没有结束,那么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第二个印象,也是一个很巧合的事件。我们知道,南书房要有很多人来值班,皇帝经常会在南书房办公,恰巧这一天是翰林院的翰林纪晓岚在旁边值班,乾隆皇帝看着《论语》,《论语·为政》篇有一句话是《子夏问孝章》。这子夏是一个孔子的学生,他问孔夫子,怎么样才能做到孝顺,当时孔夫子回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是什么意思呢?朱熹给他做的注解,是这样写的,【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这个意思再翻译成我们现代的汉语意思就是,你伺候你的父母,最难的是看你父母的脸色。什么叫做到孝顺,你如果能做到让你的父母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都高兴,那你就做到彻底孝顺了。他说这个太难了。乾隆皇帝看这段话,他没看进去,他看的是“色难”,当即就说,这两个字,要做一个上联的话,这个下联太难了。结果呢,当时的纪晓岚就在旁边值班啊,说容易,皇上说,容易?对这个词那么容易呢?容易你来,你来给我对一个下联。纪晓岚说,皇上,我不是告诉您了嘛?上联是“色难”,下联是“容易”啊。乾隆皇帝一想,我怎么没想起来,这“容易”的确就是“色难”的最佳妙对,再也没有比它更恰当的了。但是,皇帝就感觉到这个人是比较聪明。说到这儿的时候,您会想起来一位什么古人呢?我想起来的是,曹操手下的一位谋士,杨修。所以您尽表现出您高超的才能了,但是您可能忽视了别人,忽视了乾隆皇帝的想法,这也是为日后倒霉埋下了一个伏笔。

【画外音】纪晓岚这一功高盖主的举动,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灾祸,我们也在为纪晓岚深深担忧,但是,危险似乎还没有来临,纪晓岚的聪明与机智,还是给喜欢灯谜与对联的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不知在此后许多的灯谜与对联中,纪晓岚先生还会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呢? 【纪连海】当然,皇上还是很高兴,最让皇帝高兴的是乾隆爷五十圣寿那一年,也就是1760年,这个五十圣寿实际上是虚岁,周岁应该是四十九。乾隆皇帝五十圣寿那一年,那么他要让大小臣公作对子,大小臣公每个人都要上书皇帝,给皇上写一些个祝寿词,但是这些文臣武将们上书的无非就是敬祝皇帝万寿无疆之类的,非常简单的一些词,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当时纪晓岚给皇帝留下的一幅长联,也是一个对联,非常好,让皇帝一看,太好了。他的对联是这么写的,【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上联说的是什么呢?在大清朝的江山,西起葱岭,东到大海,北起外兴安岭,南到南海,东西南北各四万里,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当然,我们知道,纪晓岚这儿有点夸张了,据我所知,元朝的疆域,就比这个大,但是纪晓岚这儿有点夸张,皇上很高兴。这上联的意思是什么?乾隆皇帝的统治国家,疆土没有边,简称“无疆”,没说无疆。下联,从这以前到以后,还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加一块儿是什么,“万寿无疆”。所以这一幅对联没有出现“万寿无疆”四个字,但是它的结论就是——恭祝乾隆皇帝万寿无疆。所以这个对联,乾隆皇帝一看,立即将纪晓岚升官,纪晓岚就升官了,但是说实话,纪晓岚长得实在是皇上不喜欢,是喜欢这个对联才让你升官的,不是喜欢你这个人,是喜欢你这个对联的话。这个时候,乾隆皇帝既要将纪晓岚升官,还要不让他在自己身边,还要让自己随时能见到他,怎么办呢?乾隆皇帝有个很好的办法,什么呢?让他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所以,从1759年这一年,也就是说纪晓岚35岁这一年,到纪晓岚去世,这中间,纪晓岚前后主持了省级的、地级的、全国级的各种考试10多次之多,在当时的朝廷上,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主持全国考试,也就是科举考试,最多的就是纪晓岚,没有人敢跟纪晓岚比,说我主持的考试比你还多。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您应该听明白。那么在全国,每一次考试录取的名额是固定的,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他的学生,他的门生比纪晓岚多。纪晓岚经常主持考试,一说今年纪晓岚主持考试,这是正常的,一说不是纪晓岚,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您想,纪晓岚长相虽然不行,但是他这个位置很了不得,他的门生遍及中国,所以为什么你看日后纪晓岚的名声能火起来,比刘墉,比阿桂,都能够火。纪晓岚形成一个正面形象,他的门生太多了,门生一多,朋友也多,真朋友多,假朋友也多,因为有的时候,人家纯粹是想求你办事,人长得苛碜点,不太好看,位置很了不起,咱这年头,谁求不着谁啊,谁家孩子不想往高里考啊,谁不去纪晓岚家啊,谁敢不去。纪晓岚的门生多了,他们的回忆录中,往往就会记载下他们老师的无量的公德,我点了你,你要清楚,“天地君亲师”啊,也有的人说叫“天地君师亲”,再生父母啊,你的一切前程都是我给你的,你永远不能背及师门啊,过去不是有“株连十族”吗,这第十个族就是学生。所以从此以后,纪晓岚他本人的一些聪明才智留下的事迹,便传扬到了祖国大陆的各个角落。

【画外音】既然纪晓岚主持了如此之多的科举考试,我们突然想到,会不会有许多打算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学子,要去拜访纪晓岚呢,纪晓岚家的门槛岂不是要被踩烂了?面对这无数可能登门造访的人,纪晓岚该怎么办呢?

【纪连海】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他主持考试,我们就赶紧敲敲纪晓岚家的门,对不对,敲敲纪晓岚家门,我这有一篇文章您给指点指点,当然也有不开眼的,自命不凡,觉得我比纪晓岚还牛的,纪先生,您瞧瞧我这文章。到那儿,结果纪先生一看,实在是,说难听点,狗屁不通的一篇文章。但是纪晓岚都会给他们以善意的批评,对于小辈的,都会给予善意的批评,不是像对于平辈似的那么尖酸刻薄,毕竟是小辈的嘛。善意的批评里面,也能够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纪晓岚一看,行,我给你拿一笔,批上一段批语,你满世界招摇去吧。这个批语写到,【此文有双锤擂鼓之风】。如双锤擂鼓一般,这个学生满世界宣扬去,你看,纪先生说我这个文章双锤擂鼓。当时有很多纪晓岚的门生,我说纪公,您为什么给他写“双锤擂鼓”?纪晓岚哈哈大笑,你就没锤过鼓,你就没打过鼓,你打鼓试一试,一个锤打鼓,咚咚咚,它的字是通通通,俩锤打,不通不通不通,他很高兴啊。最后让人知道以后,他知道以后,也是回去就修改了,他最起码高兴了一段日子,没遭到人家的公然耻笑。这就表现了纪晓岚的聪明才智。那纪晓岚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多,其中很多聪明才智的故事都是他自己记录的,问题在于什么?他自己记录的聪明才智跟他的门生记录的不一样,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年,一个姓王的翰林,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这个姓王的翰林,《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就说是王翰林,正史里没有这种故事,那么纪晓岚的门生记载的也是王翰林,这个王翰林是谁呢?我考证了一下,我觉得就应该是《十七史商榷》的作者,榜眼王鸣盛。为什么呢?当时朝廷里的翰林院,满汉的翰林就那么多,那么翰林里姓王的本身就不多,而且他的母亲要八十大寿,这个人要能请得动纪晓岚。纪晓岚这个人,很孤傲的一个人,在和他同时代的人,朋友有,但是不是跟人家深交,不是谁都能请得动的,这个人还要请得动纪晓岚,那肯定纪晓岚对他有点某些服气的地儿,所以我的感觉,这个人就应该是王鸣盛。我们说,王鸣盛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请纪晓岚写祝寿词,而且祝寿词要一边说一边写。纪晓岚拿起笔,一边说一边写。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当时,人家母亲八十大寿,脸一下就白了,当时这个王翰林,他自己记载的,王翰林脸色煞白,腿都打哆嗦了。我怎么请这么一个人啊,你怎么胡说八道啊,人家都说你这个人尖酸刻薄,你也不能在我母亲八十大寿这儿,你太过分了吧!写完了,接下来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很高兴啊,那是不是人啊,我是神啊,人哪儿能当神,很高兴。这个王翰林也转怒为喜,大家正高兴,还没高兴过闷儿呢,结果又有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说王鸣盛是个贼,是一个小偷。全场立即就冷下来了,但是谁都知道,纪晓岚的聪明才智,刚才第一句到第二句,人们就知道后面那句,咱们等好吧。然后,他上面最后一句说,“偷得蟠桃献母亲”。这不成孙悟空了吗?这四句话一出来,全场叫好,这是纪晓岚自己记载的。到他的学生那儿,故事没变,这个题词完全变了,他的提词是这样的,“八旬老太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三个儿子都做贼,天宫偷桃献母亲。”到他的门生这儿,这个故事没变,词就变了。像这样的事多极了。

【画外音】纪晓岚总是在与同辈官员们开着这样的玩笑,但是,当他给皇帝写点儿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知道讽刺挖苦成性的他还敢不敢这样做?很快,又把纪晓岚叫到宫中,这一次,乾隆要让纪晓岚做什么呢?

【纪连海】当然皇帝有的时候也知道,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有很多扇子,乾隆皇帝的字很好,满世界题,但是自己用的扇子没有一把是他自己写的字,都得找翰林院的翰林:你给我写一个字,这个你给我写一首词,那个你给我写一首词。让属下人给他题。你看我多牛啊,我这扇子都是人家送我的,都是人家给我题词。这天他就找到了纪晓岚:你把《出塞》给我写好,给我写一首词,在扇子里头。结果纪晓岚下笔如飞,虽然字写得不好看,但字写得很快,转眼之间就写完了。王之奂的《出塞》诗,原来是这样念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果,纪晓岚写得太快了,快得就丢了字了,把其中的一个字“间”字弄丢了。写完了,他给皇上,皇上说你休息,喝点水,我瞧瞧。结果他一端茶杯,刚一端起来,这水还没喝呢,乾隆皇帝就问他,我说纪晓岚,你写的是什么字。纪晓岚赶紧拿过来一看,哟,丢一字。他很机敏,立即就说,启禀陛下,我写的不是王之奂的《出塞》诗,我写的是《出塞》词,您看,我给您念:“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好,那个时代的诗也好,词也好,他没有标点,如果有标点,你纪晓岚这个脑袋不搬家了?我们都知道,这个纪晓岚聪明,很聪明的一个人,很睿智的一个人,但是,是不是说他什么事情都反应那么机敏呢?也不尽然,也有让他露怯的时候,让人挤兑得,人家前面走,自己屁颠儿屁颠儿跟后面等着的时候,也有让他很不开心的时候,他的聪明才智也有不行的时候,他自己的书里就记载了,说有一回我露怯,怎么露怯?说他在1762年到福建主持考试,他先得走京杭运河,去的路上,一开船,结果正好赶上一个老者也上南方,这个老者是一个武将,结果京杭运河很窄,不能两艘大船同驶,谁也不相让,船是挨着的,老者在一张纸上写了一段话,送给纪晓岚,让摇船的人送过去,蹦着船帮就过来了,结果纪晓岚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段话,说我一个老者,给你出一副对子,你对上来,您先走,你对不上来,对不起,您后边待着,我走,你后面待着。这个对子是这么写的,“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表面上纪晓岚一看,“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表面说的是橹不如帆,实际上“橹速”指的是三国的人物鲁肃啊,“帆快”,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啊。他的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你必须得用人来给我对。纪晓岚跟那儿待了一个时辰,没有对上来,人家船早走出好几十里地去了,你就是不能走,对不上来,对不上来也要走。一直等到福建,神州,考场考试,考试的时候乐声齐鸣,这个时候,他突然之间才想出来,我当初要是对出来多好,“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何。”可是,人家已经走得没影了,这好说晚了。这就是我们介绍的纪晓岚,他这个人,也有的时候聪明让人露怯的时候。那纪晓岚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那皇上不太喜欢他的相貌,但是又很欣赏他的文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就决定,这个人这么聪明,还是调到我身边来吧,别老在外面飞着了。因为乾隆皇帝老让他主持地方考试,算了,还是把他调到北京来吧,这样1767年,纪晓岚就奉皇帝之命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的纪晓岚,这回真正开始了他直接和皇帝接触的生涯,到了北京的纪晓岚,与乾隆皇帝能够每天接触,这对于纪晓岚来讲,是福还是祸呢?我们下次再讲。

第四篇: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九)纪晓岚辅助嘉庆登极之谜

正说纪晓岚

(九)纪晓岚辅助嘉庆登极之谜

【画外音】在上一集中,纪连海先生说到,纪晓岚在六十岁的高龄,终于完成了七部《四库全书》编纂工作,但是不久之后,走出书斋的纪晓岚,就卷入了一场紧张的宫廷继位斗争。嘉庆皇帝的继位本来似乎毫无悬念,但恰恰就是在权臣和珅的阻挠之下,一切都突然变得扑朔迷离,那么,纪晓岚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智慧,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打破沉默,力挽狂澜,确保了嘉庆皇帝的顺利登极?还有,纪晓岚究竟是凭借着什么,竟然赢得了乾隆、嘉庆两任皇帝非比寻常的信任?而在此之后,纪晓岚的性格又为何发生了深刻地变化?这样的变化究竟又会是什么呢?

【纪连海】我们首先来看,他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是怎么回事。那么,编成《四库全书》以后,纪晓岚仍然面对乾隆皇帝,仍然是每天小心翼翼,苦心经营。那么,他苦心经营有两件事情最为有名。第一件就是,乾隆五十年,君臣对句。前面我人曾经说到过,17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修成,1784年,七部《四库全书》完全抄录完毕,恰好1785年这一年,是乾隆皇帝继位五十周年。五十年,古今中外能做到五十年太平天子的有几人?我统计了一下,至少有六个人左右。第一个,作为继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也就是乾隆的爷爷。第二,就是乾隆本人,他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第三,就是商朝的一个皇帝,那时叫商王,武丁,武丁从公元前1250年开始做商王,一直到公元前的1192年,前后做了五十八年多的商王。第四位就是西周的周穆王,从公元前976年做皇帝,做周王,到公元前922年,这前后是五十四年多。紧接着就是汉武帝,做了足足五十三年的皇帝。下面还有东周的周平王,周平王做了五十余年的皇帝,五十年多一点,也就是说,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能做到五十年太平天子的人,简直是少而又少。所以,乾隆皇帝自己也很高兴,命令大宴群臣,那么这一年他就办了著名的“千叟宴”。“叟”是老头的意思,请中国所有60岁以上的老头都到北京,由他来亲自请客吃饭,前面我们讲过,这一次他请了全国的60岁以上的老头3900多人,其中有一人自报家门说我141岁。诸位,您听到这141岁的时候,您有什么想法没有?您觉得这个141岁是真还是假呢?如果是真也太巧了吧,如果是假,我要说,这个老头撒谎的本事非常高超,他为什么不说140岁,为什么不说139岁,为什么不说142岁?他偏偏说了一个141岁。1785年他141岁,听出点眉目没有,1785减去141等于1644。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人见证了整个大清朝入关以来141年的历史,所以他说他141岁。那乾隆皇帝一听就非常高兴,你活了141岁,你就是大清朝由入关到今天繁荣昌盛的最好见证。所以乾隆皇帝异常高兴,立即命令属下,你们所有的大臣推举出一个人来跟我对句,群臣恭推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句。乾隆皇帝转眼之间就说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什么意思呢?花甲,中国人以60岁为一花甲,60年一个甲子,花甲也就是60岁,“花甲重逢”,60乘2,120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120加21,整好141岁。纪晓岚思考片刻之后,马上就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便是古稀之年,“古稀双庆”,70乘2,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是141岁。这副对联,是对仗非常工整的一副对联,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在祝这位老者高寿,祝愿他长寿,实际上他更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祝愿大清朝繁荣昌盛,永远兴旺发达,所以纪晓岚这副对联深合乾隆皇帝的心思。

【画外音】这样一副绝妙的对联,让喜欢对联的乾隆皇帝满心欢喜,他对纪晓岚的态度,也在这样的一副副对联中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纪连海】转眼之间,又是五年过去。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这一年又正赶上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所以乾隆皇帝很高兴,他命令大宴群臣,群臣每个人也不能白着啊,您总得给乾隆皇帝送点礼,或山珍,或海味,乾隆皇帝都吃够了,您拿的什么礼物皇上没见过?您再说给皇上祝寿,您祝什么寿啊!乾隆皇帝40岁的时候,您就祝寿,50岁,60岁,70岁,所有的好词、佳句,乾隆皇帝都听过了,我送您点儿什么好呢,每个人都很着急啊,都在想我怎么送。皇上也很着急,你看,这个人送的礼,见过,那个人说的话,听过,烦,看了纪晓岚,他慢悠悠的,什么事没有,天天不着急。终于熬到了祝寿的这一天,乾隆皇帝终于逮着了纪晓岚,我说纪爱卿,人家都给我祝寿,你怎么不说话呢!这个时候的纪晓岚说,微臣做一个秀才人情吧。我就是一个读书人,别的没有,我就送您一副对子。那好,你说吧。然后,纪晓岚就念出了他这副秀才人情的对联,对联很长,他说:“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下联:“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代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乾隆皇帝一看,不愧是秀才,你这个对联很好,赏银千两。一副对联有什么好,值一千两?您没读明白,这是一个联中联,表面上,这是一副对联,他上联说的是什么,给皇帝祝寿,皇帝不是八十岁吗?所以,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正好乾隆皇帝的生日是八月。表面上,他用了六个“八”。那么下联说的是,他做皇帝正好是五十五年,他双用了六个“五”,表面上是一个非常工整的联,我们把所有的最后一个字,所有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您联读起来,“春秋和寿月,天地备期年”。您的寿辰与春秋(春秋就是时间),与时间同在,与天地同在,天地都在等着您,备期年,“期”,期望。这是一副联中联,所以,无怪乎乾隆皇帝要赏纪晓岚千两白银了。纪晓岚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那嘉庆皇帝又为什么喜欢他呢?

【画外音】纪晓岚的智慧与幽默,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赢得了乾隆的喜欢,但是我人前面说过,纪晓岚不仅深得乾隆的喜爱,而且新任的嘉庆皇帝,对他更是信任。纪晓岚有什么绝招,竟然可以获得两任皇帝的喜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在纪晓岚的身上失灵了吗?

【纪连海】说起纪晓岚得到了嘉庆皇帝的赏识,话还要从乾隆六十年说起。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85年,在这一年,乾隆皇帝突发奇想,想把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要学习尧舜禅让的例子,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那么传位给哪个儿子?在乾隆皇帝的成年的儿子当中,有这么几个人比较有名气:一个,第八子永璇,性情乖戾,屡失上意,不行。第二,第十一子永瑆,永瑆我们前面在《正说和珅》里介绍过,柔而不断,也不能成就大事,永瑆写的字很好看。第十七子永嶙,轻佻无威信,也不能继承大统。所以,乾隆皇帝最终就把眼光落到了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身上,他觉得永琰可以继承皇位。这样他就找到了和珅,去跟和珅商量,我把皇位准备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和珅你看怎么样。这个时候的和珅觉得好,表面上在说好,心中在盘算着,我是天下除皇帝之外第一个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的人,我赶紧给他报信去。这样,和珅就拿了一个玉如意给皇十五子永琰报喜信去了。如意在现在,我们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中国古代,如意这个东西用处可大了,尤其是在宫廷中,比如说皇上选妃子,原来你是秀女,转眼之间明天把你定成妃子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别的妃子要是事先知道的话,就会给你送一柄如意,你一看到如意,就知道,哦,我有一件喜事,你就会问来人,喜从何来,人家就会告诉你,恭喜恭喜,喜从何来。也有的比如你是妃子,晋升为贵妃、皇后,也是同样的道理,都要给人家送如意。所以这个时候呢,和珅他就选择给皇十五子永琰送一柄如意,那么,他敲了敲,来到了皇十五子所住的毓庆宫,到了毓庆宫这里,他敲了敲门,永琰一看,和珅他大驾光临,从来不来我这儿,相国大驾光临,你有什么事吗。和珅赶忙把如意掏出来,这个时候的永琰说,小王有什么喜事烦劳和相国亲自禀报,这一天是九月初二。那么,这个时候,和珅把自己从乾隆皇帝那儿听到的原原本本跟皇十一子永琰 叙述了一番。永琰心中暗中说,好你个和珅,竟敢大胆到了参与我家的家事来了,等着吧,等我继承皇位以后,有你好瞧的。本来这个永琰就对和珅是一脑门子官司,很不待见,知道他平时是贪赃枉法,就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送礼,表面上不做声张,但是暗地里却下了决心要除掉和珅。和珅不知就里,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皇十五子永琰的家毓庆宫而去。果然,到了第二天,乾隆皇帝在群臣面前公布了他的圣旨:朕继位之初,便对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之数,便把皇位传位给太子,不敢和圣祖在位六十一年之数相同,如今,已是六十年之数,遵照列祖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写好,预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那关于清朝传位给太子指定继承人的办法,我们将在《正说多尔衮》里面有详细地介绍,这里我们就不介绍了。到乾隆年间,太子的名位都是写在大清朝的正大光明殿的匾额后面,有一个子盒子:锦盒,里面写一个名字,然后乾隆帝命令左右,命令奴才把锦盒请来,锦盒请来以后,当堂打开,宣旨。那么,承宣官当即宣旨:策立皇十五子嘉庆王永琰为太子,以乾隆六十一年为嘉庆元年。群臣立即向乾隆皇帝朝贺完毕之后,纷纷赶到了嘉庆皇帝——未来的嘉庆皇帝所住的毓庆宫,再次道贺去了,和珅混在人群当中,好不得意,他心说,你看,我先知道的,而且我事先都报告给未来的皇帝了,将来的皇帝肯定会跟我好的。诸位注意,这是九月,真正的禅让还要等到正月初一,所以还有四个月之数。和珅慢慢感觉到了形势不对,为什么不对?他看到嘉庆皇帝经常去找纪晓岚,找刘墉,找董诰,商量一些事情,从来就没找过和珅自己。和珅想到了,形势不对,心里想,我要做两手打算了,一,好的一手,二,坏的打算。好的一手我怎么做,我就要限制这个未来的嘉庆皇帝,把他拿在我的手里。这个方面详细的做法,我们在《正说和珅》中已经有所介绍,除此而外,他还办了一件事,什么事呢?他跟乾隆皇帝嘀咕,说您最好是传位不传玺。您让您的儿子当皇帝,玉玺您可千万别给他,您给了他,万一他要学坏了,您可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您还活着呀。和珅这个人,何其阴险狡诈啊。这个时候他给乾隆皇帝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传位不传玺”。乾隆皇帝也是,我当了60年皇上,这玉玺我握了60年,从今儿开始就没了,心里面也是别扭。于是暗暗地又写下一道圣旨:传位不传玺。坏的打算,和珅心想,大不了将来太上皇不顶用了,我来个辞官不做,还有什么,我不当官了,我们家这么多钱,我哪儿不能生活,非得在你这儿当官。和珅就做了两手打算。

【画外音】和珅的如意算盘打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老而不服老的乾隆皇帝,因为和珅的建议,依然掌握着玉玺,他依然是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但是,我们知道,玉玺是皇位传承的标志,继位大典中,没有玉玺,这个典礼该怎么进行?嘉庆皇帝将面临怎样的尴尬?

【纪连海】结果,话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果然到了传位的时候,一切礼仪都照着纪晓岚拟定的顺序进行的时候,为什么纪晓岚拟定?纪晓岚这个时候的官位是礼部尚书,所以正好就应该归他拟定。他仿照过去禅让的大礼,拟定的一个详细的规章、规程。正在一切按部就班的时候,突然,和珅宣读圣旨,说“传位不传玺”。这个时候,群臣立即乱作一团,就连刚刚继位的嘉庆皇帝都坐在他的皇帝宝座上呆呆地发愣,我没有玉玺,我算什么皇上。就在群臣乱作一团的时候,突然之间就在群臣的最后面传来了一声大喝:当今安有无大宝之天子。大宝指的就是这个玉玺。群臣放眼望去,一看,正是刘墉。纪晓岚心中正在烦闷,怎么突然之间有个圣旨,传位不传玉玺,那我后面的礼仪怎么进行下去。正在他乱作一团的时候,他听到刘墉的话,立即镇定下来,马上说:“传位不传玺,于古制有违,传位之礼暂停”,等我和刘兄一起面见太上皇,请了玉玺,咱们再继续朝贺。这个时候,两个人一前一后就离开了太和殿,直奔乾隆皇帝此时的住地而去,两个人面见太上皇,朝贺完,低头跪那儿说完了万岁万万岁之后,一句话不说,就跟那儿等着了。乾隆皇帝面见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自己也不说话,形势就僵在那儿。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发话了,他说:“启奏陛下,传玺一节改行颁礼,群臣议论纷扬,言说不合古制,纪昀以礼部之责,奏请陛下授玺,陛下英明万古,早做决断,以平文武百官之议”。这个时候,刘墉也接着纪晓岚的话茬,继续说道:“陛下监御六十载,亲政爱民,国泰民安,今日陛下不能绝系恋王位之心,则传禅可止,传禅而不与大宝,则天下闻之,为陛下何如?蒙请陛下圣裁”。乾隆皇帝面见大臣,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大臣,跪在那儿,自己心中也想,我做得是有点过了,我怎么能听和珅的呢,传位不传大宝,这天下成什么样子。所以,还是乖乖地把玉玺送给了纪晓岚和刘墉。两个人抱着大宝就出来了,群正在乱作一团的时候,突然之间看到,两个人果然把玉玺给请出来了,于是乎,山呼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又继续向新任皇帝嘉庆皇帝祝贺去了。这就是嘉庆皇帝之所以喜欢纪晓岚的原因,是真心的喜欢,所以呢,嘉庆皇帝继位以后,对纪晓岚是宠爱有加。【画外音】纪晓岚不仅修成了旷世奇绝的七部《四库全书》,而且还为嘉庆皇帝的顺利登极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的纪晓岚应当是该如日中天了吧?然而,奇怪的是,纪晓岚的性格与为人却在此时此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发生的变化会是什么呢?

【纪连海】修成《四库全书之后》的纪晓岚,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上,纪晓岚更加超脱,在生活方式上,纪晓岚更加自由。在这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做观弈道人。“弈”是棋的意思,是围棋的意思。那什么是别号呢?在封建社会,大凡中上层人物都会为自己,或者是为自己的书斋,或者是为自己的卧室起一个名字,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别号”。别号与名、字不一样,它可以不受行辈,不受排序的限制,可以任其自由地发展。比如说最著名的,就是六一居士欧阳修。“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洒,外加自己一老翁。这是居士。叫“山人”的,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在明朝末年,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朱耷,他在明朝灭亡以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做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为明朝灭亡,使得他哭笑不得之意,这是八大山人。【画外音】无论是“六一居士”,还是“八大山人”,都是在奇怪之中蕴藏着主人无穷的智慧,只是不知道纪晓岚的这个“观弈道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纪晓岚究竟想通过这个别号告诉我们什么呢?“观弈道人”

【纪连海】纪晓岚晚年的别号有很多,其中他用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观弈道人”。“观弈道人”正是他本人一生的一种写照。纪晓岚一生很好下棋,尤其是到晚年更好下棋,他为了下棋,还特意请人给他画了很多幅有关下棋的画,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说有两幅,其中的一幅叫《桐荫观弈图》。1784年,《四库全书》修成,1786年,他请当时著名的画家沈云浦给他做了一幅画,叫《桐荫观弈图》。那么在这张图上他自己题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终日几输赢,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题《桐荫观弈图》。这里有几个字,一个是“纹楸”,“纹”是木头的纹理,“楸”是一种木,木材。那么过去的围棋的棋盘都是用楸木做的,用上好的楸木做的,这里,“纹楸”指的也就是棋盘的意思,那么,“木末”,我们知道,“本末”,“本”是树根,“末”是树梢,所以这里的“木末”指的就是树梢的意思。在这里,他以观弈道人自比,闲看世间风云变化。七年以后,也就是1793年的时候,这一年离乾隆皇帝退位还差两年,七年以后,再次看他的《桐荫观弈图》的时候,又有了感叹,他认为,当初他请人为他画《桐荫观弈图》,画中表现的是:两个人下棋,一个道人在旁边看。他觉得,当初他这个道人,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道人自己不参与双方下棋的胜负,但是心中仍然有胜负之概念,所以他本人觉得,七年前自己的做法仍然是很可笑的,最好办法,应该是连看都不看,所以在他这个《桐荫观弈图》上,他又题诗一首,“桐荫观弈偶传神,已怅流光近四旬,今日鬓鬓头欲白,画中又是少年人,一枰何处有成亏,世事如棋老渐知,画里儿童会长大,可能早解半山诗”——题《桐荫观弈图》。他的这首诗,有几个词,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一个就是“四旬”,我们注意他说的近“四旬”,1793年近四旬,减去40岁,也就是1753年,我们注意,这个“四旬”指的是,1754年他考中进士为官,到1793年,已经接近四十年了,那么四十年他的所悟所得是什么呢?四十年以后他的两鬓斑白,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鬓鬓头欲白”,而画中的人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少年人,在那儿看棋,所以他这里面“枰”,“枰”是棋盘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半山”,“半山”是谁呢?“半山”是王安石晚年的别号。我们注意,王安石本人一生以王安石变法而闻名。1069年,宋神宗继位以后,王安石开始变法,但是他的变法由于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终在1086年宋神宗去世以后,王安石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变法失败,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只能隐居在江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京。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半山”。那么,作为王半山,他的诗在晚年诗风发生了变化,最重大的变化,就是离开了政治舞台,他的诗都写的是什么呢?山野乡村的风物,而且所有的诗几乎都是七言绝句,非常讲究对仗工整,写的是七言绝句,写的是山野乡村,写的是出世而不是入世。所以他这里面有这么一句,叫“画里儿童会长大,可能早解半山诗”。意思是他本人也在长大,现在他才知道,过一个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是多么地逍遥自在。他的这首诗,恰恰与他二十多年前的另外一首诗形成了鲜明地对应,那么二十多年前的一首诗也是和他另外的一幅画相配套,这幅画是他在从新疆发配回来以后人家送的一幅画,这幅画画的是《八仙对弈图》。我们知道,八仙。《八仙对弈图》里面,有两个仙人在对弈,对弈的人是韩湘子和何仙姑。那么两仙对弈,五仙围观,这围观的五个仙都在那儿盯着那个棋,看到底是谁输是谁赢,而只有一个人,不但没有看,反而是在旁边睡着了,这个人就是铁拐李,他在旁边的一个石头上,枕着自己的大葫芦,酣然入睡。在这幅画的旁边,纪晓岚给它题了两首诗,其一,“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春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题《八仙对弈图》;其二,“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题《八仙对弈图》。那么这里,他自己以“顽仙”仙自比,这个“玩仙”,既指铁拐李,也实际上指的就是纪晓岚,他非常羡慕,非常欣赏铁拐李在旁边熟睡不醒的样子,他根本连这个棋连看都不看,最后一句,有个,他这个“春风化蝶”取材的就是庄子春风化蝶的故事,所以庄子白天是人,晚上是蝶,根本就不在看世间变幻。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表现了他超脱世外的一种心思,一种神情。1805年,纪晓岚病逝于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上,享年81岁,死后谥号“文达”。

第五篇: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

一说起刘备,大家印象当中,他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是鲁迅曾经批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似伪。”“欲显”想要显示,“长厚”就是忠厚,忠厚长者。这个“似”就是似乎,有点象虚伪,有点接近虚伪。那么鲁迅这个批评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他根据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作的注,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写的。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发生了三大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全面地来了解刘备的为人,全面地看待由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断刘备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刘备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他勇猛的一面被削弱了。在咱们的印象里边,看小说《三国演义》也好,看戏曲特别是京剧也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性情温顺,善待下人,脾气非常好,有时候还显得有一点软弱。

可是刘备在《三国志》里面可不完全是这样。在《三国演义》里头,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它说了这个话,但是因为在具体描写当中,这方面削弱了,读者也不太注意,在影视里头,在戏曲里头,这种勇猛的一面,就进一步被削弱,抹掉了,所以大家没印象。《三国志》里头,周瑜讲到。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雄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刘备以枭”象枭雄那样,他本人是枭雄,手下还有关张两位熊虎大将,刘备这个人,必定不是一个能够长久地屈居于人下的。那么一个人,他一定要独立地干一番大事业,要跟咱们东吴争天下。鲁肃也讲道,刘备是枭雄。我们看一下词典,解释“枭雄”,是“智勇,杰出的人物”,有个“勇”在里面,我们也可以这么想一想,刘备如果光有仁义,忠厚,他缺乏智勇,特别是勇猛,神武的那一面,那么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那么一个乱世,他怎么可能在群雄之中立足,更不要说冒尖哪,是不是?所以武勇是刘备的一个基本特点。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先生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生。”意思是说,刘备小时侯父亲去世了,生活贫穷,只能与母亲一起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此可见,当时的刘备已经非常穷困潦倒,那么刘备是怎样起来的呢?谁先赏识他呢?)

刘备出道

最早的时候,有个人叫刘子平,《三国志》里面就记载,刘子平知刘备有武勇,“武装”的“武”,这个“武”就是武艺高强,这个“勇”就是“勇敢”,敢打敢拼,所以推荐他出来的,提拔他,当然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头,现在我们如果仔细看,也能发现一些,就是刘备在武勇方面的特点,因为《三国志》里头,它有这方面的记载。你看《三国志》里头记载的一件事很有意思,就是刘子平把他推荐出来以后,带兵打仗,当然一开始人很少。有一次刘备打仗受伤了,受重伤,他就装死,结果敌人没有发现他。因为如果他还在那儿动的话,别人再给他一刀,不就杀了吗?他装死,结果就活下来了。后来他的友军来了,就把他装到车上,因为他走不了道了,这样他才活了命。《三国演义》里边还写到,大家都很熟悉了,“三英战吕布”。

吕布一开始和张飞打,大战五十余回合,五十余个来回,不分胜负,然后关羽上去了,关羽上去以后,两个打一个,又打了三十余回合,三十个回合,还是没有战胜吕布,这时候刘备出场了,刘备的兵器是双股剑,两把剑。刘备上去以后,吕布不支,败退回城。你不管怎么说的话,主力可能是张飞和关羽,那说明刘备还是有两下子,是不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三国演义》它还是基本按照《三国志》,刘备有武勇这一面,但是总体上来说,刘备武勇的方面是被削弱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面它要写到很多很多人物。它必须突出这个人物最基本的最鲜明的特点。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曹操手下,孙权手下都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

所以作者没有过多地写刘备的武勇,他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我刚才就讲了刘备的武勇,还可以从哪儿看得出来,还有,就是“三英战吕布”。在那个前后,曹操手下有六员大将,围攻吕布,这才把吕布打败,那是六比一,这是三比一。所以从这个地方也看得出来刘备在武艺上确实有两下子。那么你看我们很熟悉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不是讲了八大诸侯吗?当时刘备提出来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曹操把八大诸侯都贬得一钱不值。最后说,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曹操那么看得起刘备,对刘备评价如此之高,就是因为看重刘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领袖型人物,只有这个人将来有可能会对他构成威胁。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刘备有一定的潜力,对他很不放心,好在刘备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掩饰的非常好,使得曹操放松了戒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刘备确实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智慧。由此看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突出刘备明君的特点,削弱他勇猛的一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弱化勇猛的原因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突出突出刘备明君的特点,削弱他勇猛的一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讲的,因为三国人物很多,而且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很多,比如“领袖型”,就有好几个,除了曹操,孙权以外,董卓,袁绍等等都是属于“领袖型”人物。武将那就更多了,好几十了。所以《三国演义》它的作者他注意就是在同一类型的人物当中要写出同中有异,不同人物当中要写出异中有同。比如,刘,关,张这三个人不一样,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一面。要不然,他们不可能“桃园三结义”,是不是?诸葛亮跟刘备很明显不一样,但是它异中有同,所以他们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合作那么长时间哪。因此作者他要突出人物的基本个性,有时候就不得不把他的一些次要的方面要加以淡化。第二个原因呢,是为了让有的人物形象丰满,所以就采取了一些移花接木的手法。我们印象当中刘备是一个脾气非常好的人。他大概除了发动彝陵之战,知道关羽被杀,当时他情绪控制不住了发动彝陵之战。除这件事情以外,几乎想不起刘备有大怒。大发脾气的时候,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他有性格刚烈甚至暴烈的一面。有一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张飞怒打督邮”那个故事,是不是?那个督邮是个什么官呢?他是州或者郡,相当于特派员,相当于咱们省或者专区的特派员。

当时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战争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混乱了,不需要那么多官了,所以要淘汰掉一批官员,这个特派员他就有这个权,他瞧你不顺眼,你不给我贿赂,行了,你这个官甭当了,就是他一句话的事情。那么在《三国演义》里头,是因为这个督邮索取贿赂不成,张飞大怒,打他,是不是,柳条打断好几根哪。而督邮当时训斥刘备的时候,刘备喏喏而退。张飞打督邮的时候,小说里面写刘备先进去,督邮训斥他,喏喏而退,显得很胆小,懦弱,然后张飞急了,进去以后就把他绑在树上就打。当时张飞这样做的时候,刘备是怒呵,制止他。可是实际上这个故事确是实有其事。《三国志》上有记载,不过,打督邮的不是张飞,是刘备,刘备当时要求见督邮,门口不让通报,不通报,不见。另外,还有一个记载,是说,这个督邮“称疾”,就假装生病,说,有病,不见,刘备当时就大怒,冲进屋里,把督邮从床上提了起来,打二百杖。这个督邮真经得起打啊。二百杖就是两百棍啊,是不是?

我想《三国志》上这个记载恐怕有点传说了,两百棍还不打扁了!像我这样有两棍子就变成五段了。一个记载是两百杖,一个记载是一百多杖,而且这督邮打了那么多杖,他还挺清醒,哀求饶命。本来刘备准备要杀了他,他哀求饶命,还没打晕,你看,所以这是刘备干的。所以刘备性格当中有非常刚烈,甚至暴烈的一面。那么为什么把这个细节挪到张飞身上呢?它是这样,就是在《三国志》里头,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三国志》上张飞的故事比较少。现在张飞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里头来的。当然《三国演义》里面张飞的主要故事,比如说,长坂坡等等。这个确有其事。但是总的讲,张飞的事迹比较少,因此把刘备的这个细节挪到张飞身上能够使张飞的性格更加丰满,因为他就是暴烈的那么一个形象,而刘备的故事很多,把这个细节挪走,不影响刘备。

(罗贯中这样来处理一些细节问题,是很高明的做法,这样不仅不影响刘备的形象,同时,还可以使刘备的忠厚明君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那么为了叙述故事等方面的需要,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还有哪些改变呢?)

桃园三结义

刘备形象改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正式成为关羽,张飞的兄长。我们知道,小说一开始,就是“桃园三结义”,那么结义以后,刘备就成了正式的兄长。但是在《三国志》里面,没有明确的记载说,他们三个人是正式结拜的,没有。《三国志》里头,像关于刘备的《先主传》,根本就没有写到这个事。在关,张,黄,马,赵这五个人的合传里面,那是一篇。那么在写关羽的地方,写到了他们的关系。它是怎么说的呢?它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就是刘备,“与二人”就是关张二人,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寝则同床”睡的时候,三个人睡在一个床上,“恩若兄弟”关键是这四个字,感情,恩情“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字,好象亲兄弟。可是他不是亲兄弟,“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就是在很多人的场合下,很多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关,张这两个人“侍立终日”,总是站在刘备身旁,整天站着,一刻都不离开他,保护他,忠心耿耿,感情确实非常好。

“随先主周旋”不管刘备到什么地方,打仗也好,议事也好,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关羽和张飞,总是紧紧地跟随着他。“不避艰险”,刘,关,张三人的关系,简单地说,在《三国演义》里面,是“恩若兄弟”好象兄弟一样,并没有说,正式结拜为结义兄弟,那么为什么要出来个“桃园三结义”呢?第一,是因为他们三个人感情确实非常好,“恩若兄弟”,“不避艰险”,“侍立终日”,跟随左右,所以它有这个基础。那么现在把它写成“桃园三结义”以后,他这个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故事就更好看。第二,就是在《三国演义》,从史书《三国志》经过评话,戏曲到小说,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影响了后来的小说作者,把他写成正式结拜。就是我刚才讲了,正式结拜这种形式主要盛行在元代以后,元代尤其是因为它实行非常残酷的严厉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整个元朝这几十年当中,民间的反抗始终不断。

这样的话呢,它这个民间结社,秘密结社,结成秘密团体,老百姓之间结义这种情况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我们知道,当时推翻元朝统治那些红巾军什么其他的等等,它都跟这种帮派结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间结社,成为老百姓之间一种互相帮助的重要形式。那么写这个“桃园三结义”的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三国演义》它是尊刘贬曹,它要让刘备这方面的主要人物尽快出场亮相,这样的话,就会给读者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桃园三结义”就可以使刘关张三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化,世俗化,平民化,非常符合广大老百姓的这种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实际上,“桃园三结义”效果也确实很好,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有一件事情,就显得有点离谱。不过,它却是史书上记载的史实,就是有人要把自己的地盘让给刘备,但刘备却不肯接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说明刘备真的仁义厚道,还是另有原因呢?)

三让徐州

那么第三个,我就是要来讲这个问题了,就是大大加强了刘备忠厚方面的故事,加强了刘备忠厚,仁义的形象。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刘备“三让徐州”,就是刘备在徐州投靠陶谦,当时刘备力量很弱,他只有一千多人,还有几千饥民,饥饿的老百姓。那么当时陶谦已经63岁了,他身体非常不好,他很看重刘备,所以他就跟刘备讲,他说,我身体不行了,我那两儿子能力也不成,我死了以后,徐州牧,徐州牧那个地位很高了,它要管好几个(郡),附近好几个郡,就相当于一个省的样子。陶谦曾经两次跟他说,而且临终的时候,临死了,陶谦还指指自己的心说我这个是真心话,刘备始终就不答应,推托说:我能力不行,给你儿子,我们看《三国演义》就行了。

那么这个事情在《三国志》上是有记载的。《三国志》上写的,确实陶谦让位于刘备,让他来继任,我死了以后你继任,刘备一开始确实推托,但是刘备在受到别人劝说,一个陈登,一个孔融,就是“孔融让梨”那个孔融。因为刘备说袁绍势力那么大,“四世三公”,他势力那么大,让他来接管徐州,不就行了吗?结果陈登和孔融,特别是孔融,把袁绍说得一钱不植,袁绍确实不成器,这个人确实不行,结果就把刘备说服了,所以陶谦一死,刘备就接管了徐州。可是在《三国演义》里头,陶谦三次跟刘备说,刘备不答应,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我这是真心话,我们知道,中国有句俗语,古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了,它的叫声是听起来很哀伤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陶谦临终的时候,托付他,刘备都不接受,《三国演义》接着写到,陶谦死了,全军举哀,然后陶谦的几个主要助手把代表权力的印信绶带等等交给刘备,刘备还是不受。

第二天全城军民到衙门的大门口路上跪下痛哭,求刘备继任徐州牧,而且关羽,张飞又来动员刘备,刘备这才怎么着。我们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有意思。“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权”就是“权且”,就是暂时我来担当这个职务,如果以后有更合适的人选,你们让别人干。

(根据史料记载,刘备之所不敢贸然担任当时徐州的最高领导,一方面固然有收买人心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备心有顾虑。他担心,一旦担任徐州的最高领导,就等于为别人攻打自己提供了借口。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刘备所料想的那样,附近的军阀袁术还未等他的位子坐稳,便大举进攻。这说明,刘备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那么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是否也会有所体现呢?)

刘备托孤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白帝城托孤所说的那句话,《三国志》上有明确的记载,他就是那么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我的孩子,就是阿斗,能够辅佐,当好这个皇帝的话,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你就自己可以在成都称王,你就当皇帝。也就是说,如果阿斗不成器,必要的时候,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当时毛宗岗就在回前总批里边对刘备这个忠厚感到可疑。“或问,先生令孔明自续,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你以为真就是真,你认为假就是假。实际上毛宗岗的意思就是说,刘备这话不是真心话,为什么呢?因为他了解诸葛亮这个人,所以这件事情确实表现出刘备有虚伪的一面。明末有一位大思想家,学问家李哲,李卓吾。因为他有评点《三国演义》,他在这个地方就写了一句话。

他说:“玄德真奸雄也”。“奸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里头“奸雄”可不止曹操一个,刘备也不止一次。我这儿只举一个例子,被称为“奸雄”。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了,刘备确实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他在历史上,有很多《三国演义》里面我们就不要说了,《三国志》里面就记载他很忠厚的事情,有的《三国演义》就写进去了。比如,有一条,他当时在新野失败以后,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他走啊,有几千辆车,那个车都是手拉的,人推的。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他走,这意味着什么?在三国最后被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不足1300万,那么,也就是说,当时大概全国有1%的人都在跟着刘备走,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刘备的行军速度非常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后面追兵很急,所以手下的谋士和将领都劝刘备,一定要把这些老百姓甩掉,咱们赶紧走,刘备不同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夫”这是发语词,“济”就是“成”,就是成大事,我要成大事。

成大事怎么样?“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人就是老百姓,“归吾”归顺我,跟着我。“吾何忍弃去”我怎么忍心把这些老百姓扔掉,我自己走啊?刘备1800年前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哪!当然啦,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层次,但是1800年前的刘备,能够如此不顾危险,处处想着百姓,了不起啊。古往今来,有多少君主能够做到刘备这一点。所以像这样的细节,还是有不少,因此刘备确实非常忠厚,这是他的事业成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了,有的地方无中生有,有的是被夸大了,因此有的地方就显的刘备不够实在,但这样也有好处,这个人物他色调就比较多了,多侧面,多层次,多色调。这个人物就经得起琢磨了。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这样是很成功的。因此鲁迅说,为了显示刘备的忠厚,而“似伪”,对不对呢?很对,相当准确。鲁迅说的是“似伪”,“似”就是好象,接近。鲁迅没有说刘备很虚伪,对不对?所以说鲁迅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鲁迅毕竟是鲁迅啊!

下载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五)纪晓岚相貌之谜[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