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演讲稿《突破需要创新的力量》
蓝天总在飞翔之上 突破需要创新的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创新,一个我们耳熟目详的词。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词时时撞击我们的耳膜、震撼我们的心灵。可是,什么是创新呢? 创新可能是思维火花的瞬间碰撞,也可能是深刻思考的结果。比别人领先一步是创新,比别人多几个角度看问题是创新,比别人多一份创意是创新。但创新关键是要有创新的胆魄、创新的胸襟、创新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氛围、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成效!遍访西臾父老、踏遍西臾热土,我们发现是创新推动了西臾的发展,是创新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独辟蹊径,用智慧、汗水和激情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弘的创新进行曲。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物质基础最落后、工作效果最突出;我们的土地流转中心,成立时间最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步履最实。我们的民生畅谈活动因为科学把握了问题的根源,综合了群众、村庄、市镇等多项元素,最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门、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的好局面;我们的文化旅游节,大胆克服不利因素、巧妙调动多种资源,办得不断出新、不断出彩!我们的招商引资,顶住金融危机的寒风和压力,咬定发展不放松,招大商、引巨资,我们利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盘活了 150 多亩产生了 2.6 亿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第二篇:突破自我实现创新
突破自我实现创新
开展“十破十立”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如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目前,全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十破十立”活动。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开展“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破”既: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破除坐而论道的思想;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
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
“十立”既: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树立工业主导的意识;树立主动争取的意识。
一是要求我们要有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创造性地工作。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超越。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因此,要破除所有不良的思想,站
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二是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些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体制的弊端,必须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求我们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通过开展“十破十立”活动,就是要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育自己的素质,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与失,不发无谓的牢骚。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和睦相处、与同事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展现良好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创新的力量
创新的力量
摘要:创新造就了华为的神话。华为以其强大的实力阻击了其他跨国企业的攻击,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但这是来之不易的。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创新是其中隆重的一笔。这是华为最大的资本。企业雄厚的实力来自于创新,地区的实力离不开创新,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不可缺少了创新。
关键词:创新实力领先
华为的阻击,面对着大型跨国公司的攻击,华为没有退缩,没有妥协,以其强大的实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战绩,但回头想想,这次的胜利真的值得反思。1987年华为仅有6名员工,注册资金2万元。经过几年代理国外交换器挖掘到的“第一桶金”之后,华为老总就觉得要在自己研发国产交换机,CC0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在创业早期,华为就提出要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不仅如此,还将这一规定写入《华为基本法》,在战略发展规划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上体现。如今,2010年9月19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综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等指标,摘得“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 TOP100”的桂冠,并连续4届蝉联该项评选的冠军。
创新实现了这种突破。创新使华为拥有这种实力。华为的今天离不开创新。当创新出现在其他的领域,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不远了。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但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并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理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速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在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科技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迅猛发展,正在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城区建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开拓创新,实现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点,完成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完善,使经济发展更加深入,潜力更大。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完善,显著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合理的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重大调整;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便利;通过推进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固的技术支持;通过创新基金和孵化器建设,支持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为企业创新增添活力。
(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地提高政策导向产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高新区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深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创新对提升经济实力的作业毋庸置疑,中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历程也是一个明证。科技创新,提升实力。中国崛起,创新第一。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6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不足500人,现在,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05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位;60年来,中国科研机构增长迅速。从原来的仅有30多个,发展到现在科研院所近3800个,研究基地2000多个;60年来,中国科技影响力大幅提高。2008年,SCI收录中国论文超过10万篇;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第三;60年来,中国人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成功探索的足迹: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中国人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1956年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 “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到确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在曲折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大长了国人志气。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然而,10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科技事业也走进了严冬。1978年春天的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让中国的科技事业重新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邓小平讲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我们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现代化,我愿意做你们的后勤部长。”小平同志的讲话极大地解放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此后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相继出台。举国上下再次兴起“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此后的20年间,中国科技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调整发展,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飞跃。面对正在全球兴起新技术革命浪潮,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两弹元勋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小平同志迅速做出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实施缩短了中国在生物、自动化、信息、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1997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报告获得国家批准。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说,报告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呼吁尽快确立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型。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第一次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战略。
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历经三次飞跃,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就是创新。但是,在当今的中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40%,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60-70%的水平,中国还算不上科技强国。但是,核心的技术还是靠引进的,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在别人技术基础上的改进而已,我们掌握不了很多产业发展的未来。像产品的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我们都不掌握,我们只是做加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的阶段,必须实现由被动引进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全球化不断的推进,使得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多的依赖于你所拥有的自主的科技成就。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竞争力形成比较重要约束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国外的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在竞争的环境中你很可能会丧失主动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或者对外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是必须像美国欧洲日本一样,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些国家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都比较高,大约70%以上。第二,技术依存度都比较低,大约都在30%以下(我国60%左右),另外,这些国家反映科技进步的综合指标,也就是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地都在2%以上,而我们国家现在是1.3左右。所以如果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至少要在这几个重要的指标上达到已有的创新型国家的水平。2006年,国家颁布的未来15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这趟列车正经历新一轮“提速”,这趟列车正在驶向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2020年,“站牌”上写着: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 作 者:张先恩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时间: 2010年3月1日
【2】 发展的影响力 作 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出版社: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3】 企业软实力作 者:郝鸿毅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
版时间:2008-8-1
第四篇:生活需要创新演讲稿
生活需要创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给大家演讲的是《生活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名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才使我们的创造更有价值;创新,促使社会加快进步与发展。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从来没有离开过创新,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数不尽的美好的东西都是通过人类不断的创新,发明创造得来的。创新,绝不是只有天才之类才拥有的“独特力量”或“神秘天赋”。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里的金矿,需要你自己去挖掘,去发现与开发。
用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与求知精神的体现,也是创新的萌芽。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曾经不小心把一些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在她冲洗紫罗兰的花瓣时,波义耳奇异的发现紫罗兰居然变成了红色的。从而激发了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其他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减能不能使它变色呢?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这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让波义耳找到了许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的性质,并找到石蕊试液遇到酸碱的变色效果最好,从而确定了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
看到科学家们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难题,我感慨万千:我要创新,我要培养我的创新思维,养成创新的习惯。每次到校,最期待上科学课了。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给我们做各种实验,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我都仔细观察、做好笔记。一回家,都会按老师的要求做一次实验,基本上都成功了,我感觉好有成就感,感觉好自豪!
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学做沉浮的实验,把一小块马铃薯放入有盐的自来水中,看马铃薯是沉是浮,很多同学猜是沉,老师说是浮。我很疑惑,一回家,我就亲自做了一次实验。哈哈,明明就是沉嘛!没想到,老师说错了,我暗自高兴。手舞足蹈起来,不小心,弄了一些水到脸上,用手一擦,抹到嘴里,咦,怎么没盐咸的味道呢?再仔细一看,我拿的居然是味精,而不是盐巴。拿盐再做,果然,奇迹发生了—马铃薯浮起来了,我猜错了。但我很高兴,我也还会想,还能不能放其他的物品到水中,或者是换其他的物质溶入水中呢?虽然只是一些猜测和质疑,但我至少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了,甚至我还动手做了,验证了。以有机会,我还可以进一步去探究。
现在,我已经习惯在生活中的点滴中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热天,我尝试把旧裤子剪短,做短裤穿;苹果,我知道横着切会出现五角星;我也想有没有一个能吸引蚊子并将它粘住的蚊贴„„
“小思维,大创新”将是我的人生目标,在创新的道路上,我要不断前行!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突破
一、充分发挥社区及社会组织的作用
要把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和系统,结合推进社区扁平化建设,大力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架构,健全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组织网络,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服务化水平。加速推进“感知新区公共安全(技防城)工程”建设,确保三年内全区主要街道路面、要害部位、复杂场所技防覆盖率达100%,居民小区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老小区安防改造达100%,农村小技防入户率达80%。不断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政府科学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继续完善新区自己的人口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区域内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要通过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把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逐步向常住人口扩展。对全区出租房进行宾馆式管理,探索实践“以出租房为单位,办证服务大厅为总台,专管员为服务员,严把外来人口入住关、居住关和出口关”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公民道德、法律知识、计划生育、防范邪教等有关培训,设立“司法信箱”、网站、QQ群等媒介,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及时出台促进特殊人群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加大特殊人群
动态管理服务力度,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三、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化解要遵循“一个三”和“五个一”。“一个三”是全区建立三级排调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初级排调机制。由社区干部组成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小组,每周一定为街道干部下社区“接待日”,转移工作重心,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做到化解矛盾于萌芽、于基层。二是建立街道二级排调机制。社区无法调处解决的矛盾,由街道信访协调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予以调处,调处结果报街道办公室及区信访办备案。三是建立区三级排调机制。对全区性重大的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由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亲自调度,由信访办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调处,做到矛盾不出区,争取在区内予以消化解决。
“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推广一个协会,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化解矛盾”的社区“和事佬”协会;建设一个中心,即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事中心;构建一个体系,即建立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事佬”协会民主调解、警民联调、诉调衔接、行业协会调解、名人调解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式调解体系。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公安微博、法院微博、检察微博、司法行政微博等“政法微博”和“政府官方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坚持公开为先、服务为本,尊重群众、顺应民意,使政府与网民沟通变得更加畅通有效,使回应社会关切变得更加及时主动,使服务群众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危机处理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领导干部要学会正确运用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帮助政府发现问题,要提高变媒体舆论为政府决策参考和舆论支撑、化“危”为“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