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时间:2019-05-14 21: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第一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内容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单位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具体的审计项目为载体,实现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障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本文从统筹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促进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等三个方面方面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民生经济责任审计 实践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审计对象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单位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具体的审计项目为载体,实现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障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本文就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作了一些思考。

一、以民本审计为重点,统筹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监督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具有强制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在提出委托建议与拟定计划草案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动态管理,不留盲区。安排项目计划,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这就要求提出委托建议、拟定计划草案的相关部门,全面掌握审计对象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的规模、掌握资金量大小等,有重点、有针对性提出计划,实行任期轮审,确保审计范围内的主要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不留盲区。

(二)量力而行,统畴兼顾。众所周知,在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量力而行,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审计,尽可能地将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投入到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上。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公共财政资金等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审计重点。与此同时,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

(三)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重点项目、分配及使用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以权力监督为核心,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促使领导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围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领导干部从政的核心主题,立足经验审计模式,不断拓展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

(一)在项目组织安排上突出 “三个结合”,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领作用。

一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相比,内容更广阔,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积累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相结合,可以实现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投资审计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重大项目建设等等,都是民生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如不涉及项目投资审计,就会造成监督内容的缺失;从事政府投资审计的人员,必须具有工程预算和造价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而绝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具备投资审计的专业知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投资审计相互结合,利用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优势,才能客观、全面地作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环境审计相结合。环境污染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与环境审计相结合,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手段。

(二)在审计实施中做到“三个关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

一是重点关注惠民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看政令是否畅通,跟踪检查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着力揭示和反映落实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资金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揭示和反映执行中出现的普

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并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是关注公共权力的运行情况。公共权力部门掌管着公共资源的配置。目前,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政府投资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往往承担着决策、审批和管理的职权,往往也是腐败高发区域。必须加强监督、强化监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看公众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与维护、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区域经济社会是否科学发展、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民主、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从政等情况。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等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体制的完善。

三是重点关注政府公共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决策和重点项目,作为检验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标准。关注领导干部是否为追求短期政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有问题的资金追根溯源,把问题查深查透。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严重损失浪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被审计人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以四项制度为载体,促进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这里所说的权利,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审计监督制约被审计对象的权力;二是指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自身的权力。

一是推行经济责任审前公示制。审计进点时,张贴审计公示,向被审计单位职工公开审计依据、审计工作纪律以及联系方式等,欢迎广大干部职工监督审计工作,提供审计线索。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实施问卷调查、进行走访调查、设立举报箱等方式,充分发挥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的相互监督作用,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对领导者的评价、监督的积极性,制衡领导者的权力。广泛收集干部群众对审计对象的评价和反映,从而增加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拓展结果运用载体,通过《审计专报》、《审计情况》等载体及时向政府报送审计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通报。

三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将整改落实、完善制度、促进管理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注重解决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及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做到审计一个部门,规范一种行为,完善一种制度。坚定不移地查处与民争利、有损民生的问题。对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及时整改,依法查处。

四是坚持审计纪律跟踪回访制。严明的审计纪律,是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关,职责赋予了审计干部一定的执法权限。审计干部的廉洁如果出现问题,审计公正就会成为一纸空谈。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执法过程中,审计干部不可避免地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因此,必须贯彻“从严治审”的方针,抓住审计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改革完善制度,规范权力行使,加强权力监督。严防重金衬托下的世俗人情导致审计抓小放大,隐情不报。抓好以审计组为重点的风险防控制度,将审计纪律八不准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审计环节之中,做到审计到那里,监督就跟进到那里。让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篇: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途径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篇: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途径

姓名:董国富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四篇:改善残疾人民生 维护残疾人权益

改善残疾人民生 维护残疾人权益

——在云县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

云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张国庆

(2011年5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县人民政府举办这次座谈会,这表明县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残疾人民生的高度关注。在助残日期间,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残疾人民生改善,保障残疾人权益,县残工委决定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要求政府部门对残疾人民生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开展自查;二是召开座谈会;三是走访慰问残疾人;四是兑现阳光家园家庭托养补助资金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补贴;五是打造助残宣传一条街。这次座谈会邀请了涉及残疾人民生的部分部门领导同志、乡镇领导、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代表、县残疾人五个专门协会负责人,通过座谈会搭建起政府及部门倾听残疾人呼声、了解残疾人需求的平台。这次座谈会对于推动残疾人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残疾人工作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标志着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了法制轨道。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

过了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9号)。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发〔2009〕18号)。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作出了重视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善残疾人群体的民生,怎样保障残疾人群体的权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就我县残疾人民生取得的成就、残疾人民生的困难问题和今后工作的重点作如下汇报。

一、全县残疾人民生取得可喜成就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20年来,我县县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依法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大,不断健全残疾人工作机制,大力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保障得到显著改善,广大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不断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县投资204万元,建设了占地5亩,建设面积1122平方米的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2010年,我县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残疾人教育的机遇,结合“三个一百”任务的落实,积极申报县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得到省、市发改部门的批准,落实投资653万元,现已成立了特教学校筹建办公室,选定县进修

学校为学校校址,前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当中,预计年底前可以开工建设。县残联抓住国家将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列入重点扶持项目的机遇,积极向上申报,两个项目已进入省、市发改部门项目库,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将获得中残联/嘉道理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和省市残联的支持,支持资金预计达450万元,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有望获得省发改部门批准,国家将给予投资320万元。县残联成立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在县劳动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十一五以来,突出抓了盲人群体的就业工作,共选送122名盲人到省华夏中专学习按摩技能,99%实现了就业,部分盲人实现了自己创业,盲人桂小林在思茅、耿马、西双版纳开了自己的按摩店,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0人次,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26人。向省外、县外派遣劳务50人。县残联按要求成立了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积极开展辅助器具样品展示、代购及部分辅具配发工作,十一五期间共计免费配发轮椅、盲杖、助听器、助视器、较型椅、坐便器等辅具1450件,开展了盲杖等辅具的使用培训。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持下,县残联成立了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办公室,设立了方便门诊,为精神病人就诊提供了方便。

县级各部门积极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无障碍改造。县行政中心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实现无障碍基础设施配套,县城人行道、小区人行道配套建设盲道近11千米。县人民法院按要求对审判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成为贯彻残人保障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典范。

无障碍化建设、改造成为我县政府及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建设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且成果喜人,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残疾人的生活。

县扶贫机构将残疾人纳入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扶贫、重点支持,残疾人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了扶持。县内各类媒体开设残疾人专栏、播出残疾人电视专题片,宣传残疾人事业。县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服务和援助。县民政部门敬老院、福利院收托了大量残疾人。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县委、政府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将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方面统一纳入到全县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中。一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云县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方案》和《云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通过制度保障,将残疾人群体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2010年底,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残疾人923人,已纳入城镇低保632人,占68%;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残疾人12261人,已纳入农村低保2924人,占23.85%。享受城乡临时性困难救助757人。三是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福利企业、大部分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都为残疾职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城乡持证残疾人90%以上参加了城乡医疗保险。县财政为一至三级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

医疗保险个人自付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县民政部门为部分农村贫困残疾代缴了新农合个人自付部分。2010年底,有941名城镇残疾人参加了医疗保险;7376名农村残疾人参加了新农合,保障了残疾人“病有所医”。县卫生、社保部门积极贯彻国家卫生部、人社部、中残联等部门将九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医保的政策规定,使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全县有729名精神残疾人在享受着免费服药服务;十一五以来,为131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复明服务。三是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县民政部门将834名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县乡敬老院、福利院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供养、托养范围,给予生活补助;县残联将轮椅、盲杖等辅具纳入免费配发范围,向贫困重度肢体残疾人、盲人免费配发。建设部门积极落实廉租房、保障房和城镇困难群体住房相关政策,使大部分住房困难的残疾人“住有所居”。教育等部门认真落实残疾人教育相关政策,积极兑现残疾人学生各类补助政策。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个体从业残疾人帮扶机制。县内伤病残军人得到优抚安臵。残联积极落实兑现国家彩票公益金危房改造、家庭托养、助学等专项补贴。全县残疾人福利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稳步推进,凸显云县康复工作特色

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一种利用乡村教育、医疗、党团员及社会志愿者等现有可用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迁、就便、低成本、个性化服务的工作模式。这项工作得到了省残联/CBM社区康复合作项目的支持。县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给予

了重视。一是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的县残疾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案》和《云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案》,将这项工作纳入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二是搭建起开展全县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康复管理队伍架构。利用卫生、教育等资源成立了县级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组。在村级设臵了专、兼职康复协调员队伍。三是开展了培训。在CBM合作项目支持下,省残联为我县培训了县残联领导2人次,县级康复骨干4人次,乡镇康复骨干58人次,三个乡镇70名村级康复协调员。对我县县、乡、村三级康复工作队伍进行了社区康复理念、社区康复的方法和途径、社会区康复技能进行培训,为我县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四是开展康复服务。全县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村级康复协调员在康复对象筛查、转诊、转介服务中发挥出了骨干作用。全县共摸排出有康复需求残疾人3931人,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38人,提供转介服务109人。县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组连续三年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白内障筛查工作和精神病筛查工作。自开展社区康复以来,共组织白内障筛查1300多人次,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术1211例;为936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为729名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服务,显好率达到70%以上。四是开展辅具供应工作。建立了辅具样品展示室,为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辅具信息服务。开展了部分辅具免费配发工作,为部分贫困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

(四)残疾人社会融合工作不断推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

社会生活

全县残疾人中的先进代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反映广大残疾人的呼声和要求。全县共有残疾人党员253人,县乡人民代表6人,村民代表104人,村干部5人,组干部36人,政协委员1人。县文明办开展了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评选活动;在部分乡镇、村组建残疾人自助小组和残健致富联合体。通过强带残方式,创新农村助残工作模式,通过残助残,促进残疾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县残联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2010年作为县纪委监察局的制度建设示范单位,制定和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被县委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全县残疾人工作经市残联考核,再次荣获一等奖。县残联积极促进工作重心下移,抓了茶房乡马街村残疾人工作综合示范村建设。该村工作模式及成效得到省、市残联的肯定,市残联在该村召开了全市现场会,省残联捎人对该村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促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2010年,县残工委在爱华镇召开了残疾人工作座谈会。

二、我县残疾人民生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照中央〔2008〕7号文件、残疾人保障法、国办发〔2010〕19号文件、残疾人教育条例、就业条例、省委〔2009〕18号文件、省政府优待残疾人规定以及市政贯彻意见,对我县残疾人民生工作进行检查,我县残疾人民生取得了可喜成就,极大地改善了残疾的生存状况,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加之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我县残疾人民生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普惠”水平不高,“特惠”体现不够。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高;农村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面广量大,大中专残疾学生助学金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落实。残疾人福利水平不高。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具、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没有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上,针对残疾人的“特惠”还存体现不够的问题。村一级在落实生活保障等方面政策的时候,也存在对农村残疾人照顾不够的问题,前几年的投票公选低保对象的做法,看似公平,由于残疾人受功能障碍限制,社会交往能力较弱,这个做法有时也会显失公平。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县级专业康复机构善在申报之中,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还没有按要求建立康复科、康复室;特教学校还没有建成;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政策倾斜还显不足,投入不够;残疾人扶贫“特惠”措施不足;缺乏专业残疾人托养机构;无障碍建设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家相关建设标准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残疾人文体设施欠缺;维护残疾人权益机制运行不畅。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用地还有待于落实。

(三)财政投入不足。人均残疾人康复经费、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没有列入财政预算。

(四)环境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现代残疾人观、人道理念仍然没有完全深入政府机关、干部群众之中,观念、理念不到位甚至是偏差,制约了残疾人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下步工作要以改善残疾人民生为目标,以两个体系建设为重

点,以“三个一百”为抓 手,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步伐,确保在年内开工建设,争取完成500万元投资计划。

(二)加大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县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对接工作力度。争取使两个中心建设得到省、市主管部门和上级残联支持;争取尽快落实两个中心建设用地。

(三)做好中残联/嘉道理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前期工作。我县被列为该项目全国23个项目县之一,该项目将给予支持200万元资金,用于做好基线调查、子项目补助、康复中心建设和康复设备购臵等。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国际残疾人康复理念在我县的推广,使我县社区康复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四)建立残疾人民生工作协调促进机制。每年定期检查、分析、总结、推动一次民生工作,通过连续推动,促进残疾人民生工作开展。突出制度保障重点,用制度保障“普惠”政策,能让残疾人在同等下优先受益;加大“特惠”政策的制定宣传落实力度。解决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把残疾人服务体系嵌入到政府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同时,加快建设必要的专门服务设施,使之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补充。

(五)强化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强化全社会对现代残疾观、人道思想的认知和信守,深刻认识残疾问题不是残疾本身的问题,不是残疾人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人的认知环境问题,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改造社会环境,改造人的错误、甚至是不文明的认

知,帮助残疾人克服各种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残扶残举措,宣传残疾人成功典型,激发残疾人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精神。

第五篇:加强审计监督 服务改善民生

同仁县审计局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调研材料之一

强 化 审 计 监 督 服 务 改 善 民 生

—当前民生审计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昭示着我国将走进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机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审为民、推动民富、维护民利,实现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我局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课题组,就当前在民生审计开展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认真进行调研,分析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对策,精心撰心调研报告,调研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推动民生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当前民生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资源不足。开展民生审计以后审计机关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仅是队伍数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人员素质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审计人员都缺乏民生方面的知识,兼具审计和民生知识(因民生审计面广,政策性强)的专门人才更不多,特别急缺基建工程方面的审计人员。此外在技术装备、检测设施等方面也很缺乏,实践中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的各类图纸、数据、检查结果往往只能由掌握垄断性 同仁县审计局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调研材料之一

技术资源的被审计单位提供,致使审计过程部分受制于被审计单位,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缺乏效益检查评价。当前民生审计中只着眼于资金安全性,对资金增值情况检查较少,对资金的支付使用绩效情况评价分析更少。由于民生项目资金评价工作量大,在评价方法、程序、步骤、组织及指标设置方面目前尚无一套较成熟的做法,审计人员受审计能力的制约,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

(三)创新审计理念不够。一是审计往往围绕民生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情况展开,就事论事,没有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从宏观层面上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提出建议,没有达到从微观着手、宏观着眼,从体制机制上找问题的要求。二是审计人员知识比较单一,宏观经济理论水平不高,在破解开展民生审计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创新理念,重新思考还不够,较少提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制度性的审计建议。

(四)审计手段、方式落后,且多是事后审计。一是当前民生项目主要采取事后审计监督方式,没有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民生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只能是“秋后算账”。二是在日常工作中与财政、民政、社保、医保和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联系不紧密,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机制,对涉及的民生资金项目的立项收缴管理情况等方面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民生审计项目的确定往往是“凭感觉”,缺乏科学性、连续性、一贯性,没有突出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

二、加强和改进民生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民生审计理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和民本审计理念,紧紧围绕“审 同仁县审计局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调研材料之一

计是什么、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靠谁审计和怎样审计”这五个方面问题开展民生审计工作。二是要充分认识民生是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支撑要素,强化对民生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了解民生审计特点,准确把握民生各项业务的特殊性,更新知识,调整思路,创新方法,以适应民生审计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民生审计水平。

(二)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方法,提高民生审计质量

1、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民生审计的特点是涉及面广、资金额大、部门多、环节多、违纪违规问题多,如果凡是不分巨细,平均使用审计力量,没有重点,就不会有突破。民生审计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突出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资金的审计。二是要在具体项目审计中突出民生资金的决策、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民生效益、重大典型问题等,尤其是对民生资金征集、运营、支出使用、改善民生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中间环节重点关注。

2、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和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新形势下各类民生资金的积累规模快速增长,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要转变审计观念,跳出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引导审计人员树立“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是最直接的损失浪费”的绩效审计理念。二是将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项审计调查涉及面广、方式灵活的优势,有效地揭示影响民生效益的问题。三是应积极探索民生资金跟踪审计模式,努力做到监督与预防并重,使民生审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对民生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做到提前介入、边审边改、事后问责”。充分发挥民生资金审计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进依 同仁县审计局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调研材料之一

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和任务。

3、及时准确把握民生资金项目的动态,提高审计的时效性。要与财政、民政、社保、医保和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加强联系,全面掌握民生资金征集、运营、支出、管理使用情况,为民生资金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科学依据。

(三)三管齐下攻克难关,实现民生审计的科学化 一是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解决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和技术手段不强的问题。同时,可适当引进专业人员,在条件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外聘基建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二是随着民生审计范围、内容的扩展,可采取定期编写典型案例的方式总结好经验、推广好做法,同时不断加强与兄弟局的交流,研究和探索民生审计的专门技术与方法。三是在审计作业方式上、审计报告模式上要勇于突破固有模式,创造出有利于民生审计操作和展示民生审计成果的适应审计业务管理模式。不仅要建立健全民生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而且还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民生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审计人员民生审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升民生审计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审计的能力。

下载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维护民生的实践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范文大全)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姓名:梁颖荣 学号:*** 【摘要】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湖北省有关规定和公司管理制度,对基层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所在基层企业资产、负债......

    经济责任审计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国家......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doc修改版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我国领导干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方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至今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界定错误,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结......

    经济责任审计

    西北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经营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保证国......

    经济责任审计

    关于××监狱×××同志 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厅领导: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广东省地厅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精选五篇)

    湘潭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政治论文 姓名:王伟力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学号: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摘要]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