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模版)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
师番斗
(安定区黑山中心小学 定西 743011)
【摘要】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对一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滋生,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 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一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近年从事德育教育工作亲身体会,对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总结梳理,对症下药,浅探农村小学生德育新途径。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对孩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可见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我校地处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西南与临洮县接壤,离城区有30多公里的距离,由于地理条件的不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我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1、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在农村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一部分的成年人文化水平低,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缺少认识,而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正在滋生,使农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失去社会定位。
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教育孩子的方法手段单
一、粗暴;并且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更有个别孩子的父母离异或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等。这些父母或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能让自己和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还去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家教意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3、学校环境的特殊性
受到诸多方面影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结构失衡不合理,教师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一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却没有留意到学生在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或是发现问题后,给予学生的总是谴责的声音,而未能真正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也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崇敬。
二、当前农村学生的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梳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厌学情绪。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少;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教师检查的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文明礼仪意识较差。不懂礼貌,破坏公物,爱说脏话,卫生意识较差。
3、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4、缺乏自信,社会交往能力差。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三、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较强的情境性,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情感。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和宣传栏、黑板报书写养成教育“三字经”,在校园显眼的地方悬挂了“行为习惯宣传牌”,制作了大型“三字经”宣传牌竖立在学校东边,形成了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和“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开展“每日一学”、“今日榜样”等活动,让学生、家长在“国旗下讲话”时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达到了感染受教育者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激发了良好行为。
2、创建常规特色校园。为了实现“学会做人”这个德育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礼仪和环保节约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促进学生提高礼仪和环保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创建“礼仪校园”和“环保校园”。
(1)环保行为养成教育。每年春季,我校都购进绿化苗木、花草,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事隔几年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没有发现任何残害的迹象。、(2)文明礼仪教育。我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全面开展“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教育活动,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发动宣传,引发文明礼貌规范用语,张贴礼仪目标,让学生熟背牢记《养成教育三字经》中《品行篇》内容,从而促进了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一改过去农村小孩那种言语粗野的陋习。现在学生在校外遇见老师会主动行队礼,在校园内遇见老师会主动说声“老师您好”,文明礼貌已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3、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应该不仅仅是“教——学”关系,还应该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影响的伦理关系。有些老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始终与学生保持着距离,让原本家庭情感缺位的学生脆弱的心灵又少了一份关爱。教师只有与学生拉近心灵距离,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体验到人际关系的美好。以此增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向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不断增强自身修养,以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阶段的孩子善于观察,喜欢模仿,而孩子眼中最亲近的老师很容易就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尤其是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会观其行。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时刻以自己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例如,我校的大课间就是师生同乐的舞台,“心灵成长室”也正在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一个新乐园。
4、以家庭教育为支撑。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结合“校家同创”,建立“家庭联系卡”。利用“校家同创”建立的“家长学校”这块教育阵地,组织家长来校学习,让他们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子女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印发了《学生校外表现联系卡》使学生行为在家庭和社会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
四、以激励机制为保障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一些思想道德意识不能一下子化为持久的责任行为,必须依靠外在的教育、引导。为此,我校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以班级卫生、纪律、出操、路队、礼仪等常规评比为重点,加强过程管理,加快评价反馈,以每天值日快报,每月流动红旗评比,学期末先进班级评定。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使学生在集体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该避免空洞的说教,强化活动实践和情感体验。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及时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社会、家庭共同作用,让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2] 徐巧英.《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 [3]方东玲 《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发展》 [4]张卫东《普通心理学纲要》.原子能出版社 [5]科尔伯格著、柯森译 《学校的道德环境》
.作者简介:
师番斗,男、1981年10月17日出生,2002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2006年12月自学考试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在在定西市安定区黑山中心小学任教。小学一级教师,擅长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连续几年在学区小学毕业班数学质量检测中都名列前茅,受到学区的表彰奖励;2007年被评为安定区优秀教师:2009年被安定区评为区级骨干教师。《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在2009年甘肃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通讯地址:定西市安定区黑山中心小学 邮
编:743011 电
话:*** E-mail:
dxhssfd@163.com
第二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的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由于改革的开放,政府的扶持,农村劳动人民的努力,但是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中教育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下面我们浅要分析农村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农村德育教育流于表面。
农村教师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传授的要点所在,虽然有很多大学志愿者到农村支教,但是真正真正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农村教师整体的素养并不能得到改善。在很到课堂上也仅仅只限于背书的层面,至于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师并没有将其进行讲解,甚至不能做到正确的言传身教。在有些农村教师的心中,德育教育传授的方式仅限于“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字面上的教育等。久而久之,农村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书面或口头上的形式,并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2.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村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普遍不高,其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相较于城镇居民几较为落后。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家庭环境的教育也应该受到重视。改革开放后,农村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拼命的让孩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都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培育。家长由于过分重视成绩,甚至用过于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甚至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3.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增加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孩子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过早的接触外面繁杂的世界,更容易形成扭曲的世界观。部分学生受到网络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走上行为艺术的道路,过于张扬个性,对于家长和老师形成逆反的情绪,这一现象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壮大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农村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新教改下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学校对于教师进行统一的培养再教育,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授途径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院校也应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家长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双方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
2.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孟母三迁”告诉人们,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良现状。一方面是创建文化校园,在校园随处可见“弟子规”“学生守则”“校规”“政治方针”等宣传语言;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语文等课程上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面临类似事例,作为中国优秀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例如四川大地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团结友爱的力量,李光耀的国葬可以该受到对待伟人的敬意等。
3.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
现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共同涌向没有确立人格的少年,很容易将其引入歧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抵制诱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视频对其进行评判,将一些有趣的图片、漫画等形式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推荐一个有意义的网站,告诉学生不仅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是学习的小助手,课外阅读阅览室等。同时教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处理方式,正确理解这些有关青春期的话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主要结合教师素养、文化校园、网络信息三方面逐步展开,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展开,培育出我国德才兼备的人才。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学校必须注意德育教育工作。小学阶段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初级阶段,德育的实效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付诸施行,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育曾经越来越遭到广阔教育同仁的注重,新教改更是把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放在当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教学作为我国教学方案的初始阶段,其对学生早期潜认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培育,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性展开教学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调整本人的教学办法,把培育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实在地做到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分离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小学教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战略。
一、肯定目的,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普通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由于个人缘由损伤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我们能够经过各种行为标准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如学校展开的拔河竞赛,让学生逐渐培育起了集体荣誉感,晓得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取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标准本人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树立在学校实在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过日常行为标准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性相顺应的德育标准放入其中,理论证明,将德育的请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详细的斗争目的,能够鼓励全班学生向着目的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经过集体的力气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遭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二、强抓常规,施行德育教育
学校生活,请求孩子们树立严厉的集体和时间观念,恪守学校纪律。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经过重复锻炼,也不一定做到。因而从开学起,教员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答复问题、尊崇师长、团结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请求,然后,进行重复锻炼,对做得好的同窗给予褒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诲人不倦,屡次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由于错了一次而批判,应真诚地鼓舞他们树立自信心去做好。
三、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员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教材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本人的见地,经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通知我们的内容归结出来,学生经过本人的讨论能够很容易控制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细致的优秀习。各学科都可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小学生在道德学问的了解上是从比拟浅薄的、外表的了解逐渐过渡到比拟准确的、实质的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了解常常是浅薄的、外表的,详细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络生活实践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论。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干使学生既晓得为什么去做,还晓得怎样去做。要让学生分离本身进行比拟,确立明白的导行目的,构建课堂多维交往构造,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能够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愿望,经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员能够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经过纵向比拟:看本人能否比以行进步,或者横向比拟: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样好,在比拟中,逐渐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褒扬为主,强化德育教育
爱听褒扬是儿童心理特性,褒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要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作连锁反响。例如:上课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点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怜;假使从乱糟糟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窗进行褒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扬有批判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扬某个学生道德质量、思想行为上的积极要素去影响和克制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要素,寓批判于褒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到达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树立德育典范
小学生模拟性很强,教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厉请求本人,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请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请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言语;请求学生要保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增强家庭德育教育
能够展开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构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树立教员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员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开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领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厚多彩。经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树立家庭教育联络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间隔,亲密了家校关系,构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步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德育是做人的基本”。要进步德育的实效性必需树立新观念,必需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需面向全体,必需抓德育活动,必需立足课堂,必需锲而不舍,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要这样,才干最大限度地进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篇:浅析农村普法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由表面向实效转变,由狭隘形式向广泛形式实施。
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广泛性。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自然增加了广阔的宣传空间,农民的普法教育阵地逐步宽广起来。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农民每天能直观地看到法治节目,通过观看《法眼观察》、《法治现场》、《直播南京》、《今日说法》等等法治节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法律知识。从而达到了面广量大、自然直观的教育效果。
2、采取以会代训和培训进行法制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农村每年要举办多次各类形式的普法培训,根据培训的对象,结合普法,分类示教。一是领导干部参加学法培训、研究工作,安排法律教育的内容,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指定学法日等形式,坚持干部带头,学有标兵;二是每年利用党员冬训班活动日组织千余名党员学习法律,接受面大,普及性强;三是集中骨干培训,采取三天、五天不同等级骨干培训,较好地落实普法任务,更好地帮助农民学法、用法教育;四是抓好企业厂长、职工培训,促进依法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收增效;五是推进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经济,依法勤劳致富;六是在矛盾处理过程中,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矛盾,结合有关法律,向当事人进行宣传教育。七是采取其他不同方式的培训等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3、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实施普法教育的实效性。根据不同季节,采取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一是开辟法制长廊,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物资交流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三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县镇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接受群众咨询。同时,根据地方习惯组织法制演出宣传队,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运用小品,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四是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五是采取送法送书进村入户、问卷调查,根据农民群众需要,解答法律知识,发放法律 宣传资料。六是以电教化教育活动为基础,制作大量的农民法制讲座系列录象VCD碟片进村入户播放,充分发挥电教化手段的作用。
4、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单位、企业、学校、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并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以事论法、以案~,让群众听得懂、好理解,现场开庭、现场说法、更贴近广大群众。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更具有说明力。为推进农村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政校、夜校、职校的作用,同时,成立普法学校,不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农民等多方面人员进入普法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学法自觉性。
5、采用刊物、书籍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普法教育的灵活性。刊物、书籍是开展普法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精神之源。一是针对农村青年求知求法愿望强的特点,一方面在各图书室、阅览室、借有关法律书籍、刊物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各自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实用性强的法律书籍,作学法的补充。二是送法(书)下乡,编写和发放法律书籍。一方面集中发放普法教材《读本》送到家;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100问,青少年案例教育100例等农村、农民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开展家庭学法活动,母子(女)同学法、父子(女)同学法、夫妻共学法、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活动,做到自行学法与共同学法相结合,家庭学法与社会学法相结合,集中学法与个人学法相结合,推动普法教育的全面发展。
6、开展学法竞赛、评比活动,实施普法教育的氛围性。开展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性和积极性,要将组织安排学法变为自己要求学法的氛围,开展农民学法竞赛,农村学法考核、评比,实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测试、评比活动,积极的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学法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对普法工作、法律学习的检阅,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应把普法与遵纪守法光荣户、文明户、先进个人评比结合起来,与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比结合起来,与文明单位、先进单位评比结合起来,与争先创优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总之,农村普法教育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主体式的新格局。
第四篇: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环保新途径
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环保新途径
陈丰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为突破口,以实施农村环保“四两”工程(即两清——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两减——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两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新途径,使保康农村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风貌。
高点定位,确立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新思路.保康县地处鄂西北,是一个全山区农业县,属省定国家级贫困县。全县80%的人口在农村,境内工业企业少,最大的优势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65.2%。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高点定位,在全面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创建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生态村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具有保康山区特色的“四园”(生态家园、生态菜园、生态产业园和生态休闲园)模式,扎实开展生态村创建。在创建过程中,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保护较好、有开发潜力的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型生态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好、建有绿色无公害食品和林果基地的村,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型生态村;对矿产资源丰富、矿区生态修复较好的村,支持发展矿山修复型生态村;对有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村,整合农村唢呐、锣鼓、皮影、剪纸和书画资源,全力打造传统文化型生态村。试点先行,探索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新途径
针对各村基础不同、优势各异的特点,我们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经验,每个乡镇确定一个试点村开展创建活动。一是生态家园作基础。以“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猪圈)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农户用能生态化、房屋庭院整洁化、农业生产有机化、农民生活小康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户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帮助农户购置分类处理垃圾箱,建设资源分类中心和垃圾填埋场,最终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规划设计农户生活污水处理沟,妥善处理生活污水,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状况;按照“一户一院、一院一景、一景一特”的规划要求,推进庭院绿化和美化,使庭前屋后整洁优美,花草树木错落有序,打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生态家园。截止目前,全县试点村沼气使用率达到75%,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一建三改”率达到90%。二是生态菜园作保障。顺应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消费潮流,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为绿色蔬菜的种植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发展户平一亩有机菜园,既满足村民日常消费需求,又为“菜篮子”提供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还使家禽家畜的粪便污染这一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三是生态产业园作支撑。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村庄周围、自家庭院或房前屋后种植花草、瓜果树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粮食、瓜果菜生产,逐步形成农业生产与生活的良性循环。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各试点村已初步建立起以核桃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等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四是生态休闲园作平台。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段开辟休闲、娱乐、健身广场,结合村庄总体布局,建设具有山区特色和风格的农村生态休闲园。如尧治河村专门辟地10亩,建设6000平方米的生态休闲园,经常组织开展环保公益宣传、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观看电影等活动,生态休闲园已成为村民休闲健身运动的最佳去处、传承民俗文化的中心场所和传播生态文明的良好平台,满足了山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狠抓整治,展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风貌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做好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四个重点整治”活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一是围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两大难点开展重点整治。对城郊8个村的农户垃圾,统一清运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对其他村的生活垃圾,引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对农村生活污水,实行定期管护,清淤通流,确保环境不受污染。二是围绕农村面源污染开展重点整治。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生态农业生产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科学的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化学合成肥料的施用量,不断提高无公害有机肥的施用比例,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开展重点整治。对全县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围绕缺乏规划、乱搭乱建开展重点整治。我们对生态村村落和农户院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保持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积极支持有经济实力、有迁建意愿的农户,按规划对土坯房、危旧房进行改造;引导经济实力弱、尚无迁建意愿的农户,按安全、实用、美观的要求,采取刷白墙、压屋脊等形式,开展庭院美化活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如今,全县农村呈现出山清水秀、路畅物洁、清风扑面的新气象,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农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建立机制,实现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新突破
我们通过建立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强化领导责任,推行齐抓共管,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行政问责制。县委明确提出举全县之力抓好生态县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对生态创建工作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力争
三年内全县80%的村达到国家生态村标准。二是建立投入机制。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吸引社会投资、采取资产置换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立管理机制。为切实加大对生态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管理力度,我县每个村都建立了环保协会,由协会制定章程,把村民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写进村规民约,村民参与管理,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措施,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规范村民环保行为,使农民自觉地投身到生态建设中来,先后涌现了一批像尧治河、堰垭、中坪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典范。尤其是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作者系中共保康县委书记)
第五篇: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关于鄱阳县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8期作者:陈达恒 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鄱阳县濒临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江西省的农业和人口大县,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面积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以上。近几年来,鄱阳县委以加强湖区党建工作为抓手,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自2006年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鄱阳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湖区党建工作新领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鄱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关注民生工程建设,从农民群众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抓起,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加大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助学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改革全县乡镇农业五站,设立农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向村一级延伸。这些措施拓宽了党组织为民服务的领域,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推进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搭建活动平台,强化湖区党建的合力。建立“两挂两帮一联”帮扶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指导服务职能。“两挂”即每位县领导分别挂钩一个试点村,各乡镇班子成员分别挂钩本乡镇一个试点村;“两帮”即县直、条管、驻鄱等86个部门和单位各结对帮扶一个试点村,每个试点村落实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指导员;“一联”即县新村办工作人员分别联系一个片区。“两挂两帮一联”帮扶机制逐步成为领导干部和党员服务“三农”的一个有效载体。
扩大覆盖影响力,努力创新湖区党组织设置模式。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党员活动地域逐步扩大、工作地点不断变化,以前单纯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鄱阳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最前沿的地方、在促进和谐最直接的地方、在基层群众
最需要的地方管理党员。比如,在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上设置党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增强了党组织对农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置党组织,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在试点村物业管理中心和村民理事会上设置党组织,使理事会成为村委会的好帮手;尤其是在村民理事会中引入党员首议机制、为民承诺代理制等,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代理群众维权、办证、信访、咨询、调处等事务,培养服务型党员,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实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已在农业产业链上成立产业党组织56个,成立外出务工农民流动党员组织8个,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党组织15个,成立村民理事会党小组131个,有2256名党员加入村民理事会,使湖区党组织和党员找到了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广阔平台。
鄱阳县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党建工作要置于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大局中来谋划。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鄱阳县创新湖区党建工作,就是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找准在统筹城乡的各个环节上开展农村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中国湖城建设的基础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和有力抓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强堡垒,农村党员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先锋力量,形成共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合力,从而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农村党建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任务来展开。鄱阳县在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全面展开农村党建工作,新农村建设拓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使农村党建与新农村建设两大任务真正融合在一起,确保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科学
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同时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实践过程。
农村党建工作要抓住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根本来推进。鄱阳县始终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深化农村党建的关键,努力实现创新农村党建活动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鄱阳县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创新组织设置、拓展组织功能,把党组织覆盖到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和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党建工作要注重加强农村和谐稳定这个基础来把握。鄱阳县的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党建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开展3年多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农民近30万人,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的一些社会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党建工作要通过创新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工作方式来进行。一是创新党建设置方式。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组织变化,鄱阳县把城乡党组织设置放到整体构架上来思考和谋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机关+农村”、“社区+农村”、“企业+农村”等多种形式,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创新党建活动方式。近年来,鄱阳县在乡村基层组织中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这一活动,拓展和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农民提高了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鄱阳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重视群众利益关系的调节,改进管理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载体,建立群众化解矛盾的机制,引导民间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加强和改善了农村社会管理,维护了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