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民生工程问答
安徽省民生工程问答
什么是民生工程?
答:民生即为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问题。民生工程,是安徽为更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集中精力和财力,促进最突出民生问题的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答:2006年底,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民生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提出实施民生工程。以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民生工程这一载体,运用工程化的措施、项目化的手段,加快解决部分群众“生活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什么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对象和标准?
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对象是持有我省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规定标准的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况,不列入保障范围:如家庭成员有使用非经营性机动车辆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两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等场所的,因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而造成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等。
2012年,我省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提高10%,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执行标准。
2、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对象和标准
答:农村“五保户”是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农村居民。
2012年,我省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0%,由不低于1400元/年增加到不低于1540元/年,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执行标准。
3、什么是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救助的对象和标准?
答: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是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生活救助,着力提高城乡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的一项救助制度。贫困重度残疾人是指我省享受城镇或农村低保待遇的、持有《残疾证》的且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的残疾人,标准为每人每月补助55元。
4、什么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引导城乡居民积极自愿参保,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
5、城乡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答:覆盖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筹资标准: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l0个档次,试点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按照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试点地区补助,目前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省财政和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其中,省财政承担20元。对于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6、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的对象、资金来源和参合程序?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报销部分医药费用,让农民能看得起病、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新农合对象包括我省农村户口居民,失地农民、务工农民及虽有城镇户口但在城镇无固定职业且事实上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居民,行政上独立的农、林、牧、渔场的农业工人和开发区、风景区的农民,长期居住在当地农村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外籍农村居民及农村户口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
新农合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按人缴纳参合资金(2012年每人每年缴纳50元);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012年每人每年补助标准是240元)。
当地政府一般在10—12月收缴下一年度的参合资金。一般由乡镇政府派工作组与村干部进村入户收取,或在规定时间,由农民凭户口本(或身份证)到指定地点缴纳并领取新农合就诊证(或就诊IC卡),农村五保户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医疗救助对象的个人缴费资金,由当地民政部门代交。
7、参合农民如何看病、报销?
答:参合农民须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证》(IC卡)并携带本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看门诊或住院。原则上,首先在县(市、区)内定点医院看门诊或住院。如须转诊到县(市、区)外的医院住院,应提前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告知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以便备案。
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看普通门诊,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报销比例,当场减免相应部分的费用。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出院时,在医院新农合结报窗口按照规定的比例和相关报销范围获得报销。凡是已经与省内省市级定点医院签订协议开展“即时结报”(异地结算)的地方,都能实现“在哪里住院、就在哪里报销”,出院当时就拿到报销款。对于不能在医院即时结报的,出院后,请持《新农合就诊证》(或IC卡)、身份证(或户口簿)、出院小结、医院住院发票、住院每日清单等材料,回县新农合中心或乡镇报销。
患有慢性病(包括20种常见慢性病和9种特殊慢性病)的,可以向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申请鉴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慢性病就诊证。常见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半年或一年结报一次,补偿比例不低于40%。特殊慢性病的门诊费用,比照同级医院的住院补偿政策,定期结报。
8、参合农民的补偿待遇?
答:参合农民住院就医费用,符合“安徽省新农合药品目录”和“新农合基金可予支付的诊疗项目与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的,按政策规定的比例予以报销。
医院等级不同,起付线和报销补偿比例也不同。乡镇卫生院等Ⅰ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100元,起付线以上的报销比例为85%;县城一级二级医院等Ⅱ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400元,报销比例为80%;城市一级二级医院等Ⅲ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500元,报销比例为75%;城市三级医院等Ⅳ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700元,报销比例为70%;被处罚的医院等Ⅴ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700元,报销比例为55%。大病保底补偿比例不低于40%。当年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20万元。
鼓励参合病人在上级医院诊断明确后到下级医院住院诊治,多次住院,分次计算起付线,起付线以下费用个人自付,对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对象不设起付线。参合产妇住院分娩定额补助500元,分娩合并症、并发症,其可补偿费用的1万元以下的部分按40%比例给予补偿,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同级医院疾病住院补偿比例执行,但不再享受定额补助。在非定点或被暂停、取消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住院的费用不予报销。对有责任的各种意外伤害(如:交通肇事导致的他伤和自伤、刀枪伤、搏斗伤、在工厂作业时负伤等),新农合基金不予补偿。
9、什么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答: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由政府出资,对因病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贫困群体实施的专项救助制度。
10、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病种?
答: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救助病种包括:(1)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不设病种限制。(2)对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必须是大病或重症慢性病。主要病种是:恶性肿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脑中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心肌梗塞、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脏大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重症慢性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病种等。
11、什么是农村危房改造和补助对象?
答:农村危房改造,是指从2011年开始,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在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全面启动我省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工作,逐步解决试点范围内农村困难家庭的居住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户。
1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范围和农民筹资筹劳标准?
答: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的“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建设属于财政奖补范围,具体包括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环卫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以及村民认为需要的其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应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按现行的投入渠道筹集资金,原则上不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来解决。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
农民每年每人筹资不超过15元,农村劳动力每年每人筹劳不超过10个工日。中央根据地方工作开展情况和奖补资金情况,按规定比例兑付奖补资金。省、县(市、区)根据参与一事一议的农业人口数分别按年人均10元、年人均5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奖补资金。
13、家电下乡的补助对象和补贴标准?
答:凡具有我省户口的农民和国有农林场职工在指定销售网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补贴,并设补贴上限。
各类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补贴上限分别为:彩电455元,冰箱(含冰柜)325元,手机130元,洗衣机260元,空调(壁挂式空调325元,落地式空调520元),电脑455元,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520元,储水式电热水器195元,燃气热水器325元),电磁炉78元,微波炉130元,电动自行车260元。每户家庭每类家电下乡产品限购2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党的十七大报告
第二篇:2011民生工程问答
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知识问答
(民生工程宣传月宣讲材料)
1、2011年,民生工程涉及教育的有哪几项内容?
答:有(1)校舍安全工程;(2)农村留守儿童之家;(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4)普通高中、中职学生资助。
涉及广德县的有(1)农村留守儿童之家;(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3)普通高中、中职学生资助。
2、2011年,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第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第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第四,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
3、“两免一补”的涵义是什么?
答:“两免”指的是: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一补”指的是: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4、2011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是多少?
答:2011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拨付标准为:小学425元/生·年,初中625/生·年;2011年中央、省、县公用经费分担比例为:6:2.4:1.6。另外县财政按农村小学20/生·年,农村初中25元/生·年,县城小学30元/生·年,县城初中45元/生·年的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的公务费。
5、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标准是多少?
答:2011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标准为:小学3元/天、中学生按4元/天,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所需经费,中央按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承担50%部分仍由市、县(区)承担。我县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地方承担部分由县财政全额安排。
6、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1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生均每年90元、初中生均每年18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7、我省如何实施免提供国家课程费教科书工作?
答:2011年,我省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由省实行政府采购,配发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并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同时,全面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教材,地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图书资料范畴,省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学校图书资料的支持力度。
8: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
答:从2007年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测算单价标准,由原来的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仍由中央和省级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各县(市、区)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超过中央和省级按排部分由各地自行承担。
9: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收取那些费用?
答:2011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只收取作业本费(小学每生每学期1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20元),中小学教辅材料、三小刊、保险由学生自愿购买。
10、如何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答:2002年5月,原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中规定,学校要在校内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向学生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机关文号).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内容;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及范围。
11、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那些?
答: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第三篇: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知识问答
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知识问答
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2005年以来,我们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的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为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推进“村村通”建设进程,特就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的计划制定、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编制如下知识问答,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该项工程相关情况。
一、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的准确概念是什么?
答:正在实施的“村村通”公路是指行政村村部或学校通过一条水泥路或沥青路,与已有公路的连通。目前“村村通”的概念不是每个行政村之间都互通,也不是行政村通到自然村。项目计划由省交通厅组织技术人员采用“GPS卫星测量定位”所确定。
二、我市“村村通” 民生工程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目前已经修了多少?什么时候可以全部完成?
答:我市“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是从2005年从天长市开始试点,2006年全面实施的,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五年。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已建设“村村通”工程4800多公里,预计到2009年底可基本完成我市“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目标。
三、修水泥路的上级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无论是修水泥路还是沥青路,上级补助标准是一样的,但是从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的角度考虑,提倡修建水泥路。目前我市基本上修建路面宽3.5米的水泥路,造价在每公里22万-25万之间,现国家和安徽省补助每公里共12.5万元(包括2.5万元桥涵补助资金)。滁州市级财政补助4万元/公里,不足部分由县乡镇村解决。
四、是不是“村村通”的规定标准都是3.5米?3.5米的路面太窄,会车不方便怎么办?
答:按照上级要求,凡是纳入“十一五”规划GPS测量定位所确定修建的“村村通”工程,路面宽度不得小于3.5米(四级路最低标准),提倡各地可以配套资金筹措的状况以及实际需要适当加大宽度。但鉴于我市绝大部分县(市、区)的财政状况较差,配套资金有限,难以承受加大宽度后增加的造价。因此要求对已修建的 “村村通”工程,及时进行路肩培护。3.5米宽的道路两边各加上75厘米的路肩,总宽5米即能满足会车需要。从而保证行车安全需要。
五、每个行政村只修一条路太少,群众出行还是不方便,自然村能不能也修建“村村通”? 答:通村公路建设是国家分层次、分步骤实施的,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到行政村,待“十一五”建设任务完成后,将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适时启动“村村通”延伸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
六、“村村通”水泥路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如果修建水泥路,具体技术要求是: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水泥板厚度不小于18公分,混凝土抗折强度不小于4Mpa。
七、听说到2010年要实现“村村通”了,可是我老家的路怎么还没修啊?
答:具体到某个乡镇某条路的建设,可到当地政府或县交通部门进行查询,看看是否纳入了“十一五”建设规划(即俗称的GPS测量定位范围)。如果在规划建设的范围内,具体建设时间可咨询项目业主,也就是乡镇政府,同时还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
八、“村村通”修好以后的管理和养护怎么办?
答: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于2008年启动,市政府出台了《滁州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健全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管养体制,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市场化进程。目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第四篇:教育民生工程知识问答 答案
教育民生工程知识问答 1、2012年,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2.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质集中体现在哪里?
3、“经费省级统筹”的涵义是什么?
4、“两免一补”的涵义是什么?
5、我省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的对象包括哪些?
6、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少?
7、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属补助标准是多少?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皖政〔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五日
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
为科学系统实施民生工程,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民生工程,并以此为抓手,逐步推动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民生工程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政策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开创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一是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2007—2010年,4年间全省共实施34项民生工程(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2008年完成任务退出),全省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1400多元,民生工程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是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2010年,全省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其中补助到人资金529.6亿元,项目建设资金324.2亿元。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三是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支持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民生工程涉农项目由2007年的10项,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28项,累计投入资金662.4亿元,占民生工程总投入的77.6%,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生活变化,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好评。
2007-2010年民生工程投入情况
2007年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群众,人均受益200多元;
2008年投入176.4亿元,惠及5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300多元;
2009年投入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400多元;
2010年投入345亿元,惠及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500多元。
二、“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转型、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政策叠加效应逐步释放,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财政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也为我们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困难地区人口众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资源和环境面临更大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三是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强社会建设、保持和谐稳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四是当前民生工程的实施还存在着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民生工程效应发挥不够到位等问题,必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围绕“五有”目标,顺应新期待,优先保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坚持从安徽实际出发,将群众期盼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尊重群众意愿,适时调整项目和政策,有进有退,滚动发展。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使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实力相匹配。
——注重普惠,突出特惠。既要健全制度体系,让广大城乡居民普遍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成果;又要雪中送炭,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照、更多关怀。
——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坚持保基本、先起步、全覆盖、再提高,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政策衔接、资源整合,逐步扩面提标,努力让群众直接得到更多实惠。
——建管并重,完善提高。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民生工程政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供给有效扩大,服务方便可及,民生工程知晓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2012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到2015年末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标准与物价挂钩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对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抢救性康复,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就业、养老、医保、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优先发展公共教育,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加快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光荣院建设任务。通过健全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整合一事一议资金加大投入,显著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四、“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
围绕上述目标,建立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见附件)。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八大类民生工程项目。
(一)公共教育类。围绕学有所教目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争取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添置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配备电视机、电话等,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课外有关爱。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宣传教育,防止儿童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购置图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实验仪器,开展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改善农村教师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对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3类重点校舍实施加固改造或迁移避险,提高防震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继续实施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就业服务类。围绕劳有所得目标,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实现全省到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目标。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调整农民工培训政策,丰富培训手段,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得到1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1项实用技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落实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围绕一、二、三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其中,阳光工程培训,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等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
(三)社会保障类。围绕老有所养目标,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提高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现困有所济、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覆盖60%的市、县(区),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覆盖60%的市、县(区),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差额年递增10%以上。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全面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光荣院建设任务。
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向社会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奖扶(特扶)金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全覆盖。
(四)医疗卫生类。围绕病有所医目标,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到2015年将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基本全覆盖,逐步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成具有较高保障能力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全面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和“异地结算”,逐步提高参保参合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扩大政策受益面。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参保参合率达到95%以上。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疾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项目,逐步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到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通过改扩建、新建、购买等形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强化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中心卫生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项目,提供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进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全覆盖,接种率达90%以上。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将白血病、尿毒症两种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在医保报销后给予二次救助,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向特困精神病患者发放药费补助,对贫困儿童开展免费抢救性康复,解决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问题。实施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机制,加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进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医疗救治。
(五)住房保障类。围绕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加强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实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到2015年,新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重点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的住房进行加固和重建,加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六)文化惠民类。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民有所乐。
加强文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村、每社区均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支持农村电影放映,保证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完成95万场电影放映任务。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农远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实行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七)基础设施类。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7.5万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6000多座四、五类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工程,完善农村交通出行安全网。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每年配套建设240个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整合一事一议资金加大投入,逐步向村级延伸,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八)其他。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大宗农作物、重要畜禽产品和森林保险,不断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五、实施“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理念,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民生工程机制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省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市、县政府强化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强民生工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协调力、执行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每年研究决定民生工程实施计划,项目主要从《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中遴选。省各主管部门和各市、县(市、区)进一步细化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逐年落实推进。在项目安排上向皖北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市县,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对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系统论证,加强不同项目的有机衔接,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储备和遴选机制,实现项目有进有退,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建立民生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
(三)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各级政府都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省级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市县对民生工程规划的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重点保障,落实配套资金。拓宽民生工程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加快民生工程资金支出进度,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
(四)健全规范长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对资金补助类项目,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3个重点环节,确保基础数据核清、发放对象搞准、各项程序走实。对工程类项目,严格执行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健全完善建成项目后期运行维护制度,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省直各有关部门出台所有工程类项目管护指导性文件,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和乡镇政府承担运行、管理和养护职责。实行民生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将建后管养纳入考核内容,逐步统一民生工程设施形象化标识,接受群众监督。
(五)巩固民主公开的政策宣传机制。倾听基层意见和群众呼声,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民主的办法推进民生工程,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民生工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改进政策宣传方式,建立走访和社情民意调查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服务,实行公开、便民、利民制度,努力提升群众的知晓度、满意度。
(六)完善严格透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民生工程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增加民生指标在各类综合性考核中的权重。加大执法监察、审计监督、财政检查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引入绩效评价制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附件: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