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国培研修总结(中学语文)
2013年国培研修总结(中学语文)
眼看着研修越来越接近尾声了,这个曾经令我感到厌烦的“必须事项”现在竟然让我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或者说失落。我喜欢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热闹的研修平台上百家争鸣,百家齐秀的样子。各行家里手纷纷展现自己的“绝技”,讨论的话题新颖、时尚,紧扣教学实际问题。对我这样的教学菜鸟而言,两个字形容:窃喜。在专家的引领下,我系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促进了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专家们所列举的案例,比如《紫藤萝瀑布》的阅读对话片段,斯霞老师的教育魅力,于漪老师的敬业精神等都启发了我,相信我在职业生涯中会走得更好,更高。
研修所提供的平台让我与同行们的交流更便捷,对同行们更加敬佩。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总喜欢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识记字、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生动的语言变成了各个问题的答案,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堆砌的是知识的零部件。通过研修平台专家的讲解,我明白了如何处理好语文基础和个性创新的关系,如何解决好教师讲解、指导与学生感悟等等。以前总是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唯“朗读”是尊,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琅琅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了“训练”;甚至有时害怕戴上教法“守旧落后”的帽子,连该讲的语文知识也不讲了,该训练的语文能力也不训练了。甚至以“创新”为名,重视了质疑、讨论,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却忘记了语文学科姓“语”,读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读出情感,对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也没有加以点拨、指导和纠正。一节课下来,总觉得热闹有余、语言训练不足,少了点味道,经不起回味,也耐不住咀嚼。
我自豪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专家的讲解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这样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作为我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电视剧《水浒传》,讲小说《祝福》有电影,讲《失街亭》有电视剧《三国演义》,讲《雷雨》有话剧,讲唐诗宋词,有《唐之韵》《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这类教法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并作语文试行教法,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是一生对文学的兴趣。比如,教杜甫诗,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我甚至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
狄香云老师在视频中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解释课本中所要体现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例如在讲《在沙漠中心》的时候我结合自己从军三年的一些经历,去让学生明白军人的使命感,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本中主人公为什么在深陷缺水的绝境时还会想着祖国交给自己的任务。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讲述农村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因为我小时侯生活在武汉,我就让学生们讲起他们觉得美好的经历,台下、也有学生和我呼应。学生的叙述,我的渲染和转述,有绘画功底俄学生快速勾勒场景,我相信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李淑芬老师讲到了“非预设的情节”,她说这个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用敏锐的眼光和灵动的思维去发现、捕捉的。它可能破坏了你原来的教学设想,却能衍生出新的教学资源,带来更好的师生互动效果,使课堂在感情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李老师的话和我有过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记得曾经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感人的文章《小夜曲复活了》,我想把我对文章的感受通过阅读训练题传授给学生。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似乎并没有被情节所感染,生动的心理描写也只有我在充满感情地朗读和讲解,原本预想的师生情感碰撞的场面迟迟没有出现。我有些沮丧。当问到“小夜曲复活”的含义是什么?”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回答:“澳菲尔太太又拉起了欢快的小夜曲;她的爱又复活了„„”我刚想表扬他,他却没有坐下去的意思,继续说:“这是爱的力量。有一个故事„„” 于是,他便津津有味地讲起了另一个“爱”的故事。我想打断他的话,因为还有一些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刚想伸手示意,却意外地发现台下惊异、专注的眼神,再看发言的男孩,脸红红的,神情特别的严肃。显然,孩子们已完全沉浸到故事情节中去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吗?我决定抓住这个契机。将两篇文章对照起来一起阅读。学生们找到了两篇文章不同的表现手法:“一篇着重心理描写,一篇着重动作、语言描写。”此时,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接下去的课,流畅、生动。我和学生之间真正有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我们都被文章的情节感动了,爱的清泉在心中流淌。我原来只是想通过一些阅读训练题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而事实上,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更深切地感受了一回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情操,语文学习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想用于漪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研修总结:阅读一篇文章,领会其精髓,必须要解读重难点,把握主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结合行动实践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理论,必须在备课中准确掌握文中信息焦点,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全篇,领悟主旨。只有这样才是有效教学,才是一名真正的有效教师。
第二篇:中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xx老师《词语的惊异入口》的报告,的确有些意思。我在这几天反复是咂摸,似香茗,随意含一小口于舌尖,那种香便弥散于口,并久久的浸润。
潘教授的话充满着诗意和哲理,有些话真的难懂,但真的耐品。语录:人的道德感在一定条件下是极易丧失掉的。人性中普遍存在着AB两面。文本是魅力的也算是美丽的更是整体的。我们应该看到文本中文字之外的那些东西,力透纸背的功夫是实践中和人性中所隐含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解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仅仅只看见道德。小学生是不存在道德感的,不要人云亦云的死读教材,站在文学的高度来读出人性、读出生活。
人与人的差别是观念的差别,而不是知识的差别,许多人囿于自己的空间中、知识和阅历的架构中固执地错误地自我纠缠着,点不醒。很难沟通的是不知道自己是错的,因为他认为错才是事物的本质。
教师如果把知识作为本质,这是一种结果;把语文理解为符号,就能激发潜能,能认识到景在途中,把一路走来的风光和体验融汇,这才是语文文本解读的妙处。我们永远是在途中,我们应该去发现学生的高明。
语文的教育太过于技术化了,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唤醒人自身。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尽管课文解读能力并不等同于阅读教学的实践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文本解读的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阅读教学的设计就很难突破常规,课堂教学也就较难上出新意和深度。
他的建议:
一、尊重课文文本的特殊功用,准确定位教学解读的目标。语文的解读与一般文本的解读有区别。最主要的是: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对一般文本而言,解读主体是开放的,解读目的是非定向的,解读过程是自由的。但对于一篇特定的课文而言,它所预设的读者是有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知识背景的,不是任意的;它所承载的教育教学任务是预设的、具体的,是与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文本序列、课程目标相关联的。因此,课文解读,与一般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区别,在课文解读实践中,语文教师除了运用一般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外,还必须尊重课文编选时产生的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抓手”。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应该读出作者的伟岸、高洁和孤独。独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要求,能够立足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层级和梯度,从整体把握一篇课文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还要“内外贯通”。
二、避免割裂文本的整体语境,遵循作者情思脉络的自然发展。我们目前的现状是:阅读教学强调对话与探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脱离文本基本内容的对话和讨论,不着边际的探究和拓展,也时常出现。结果造成语文课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内里却肤浅、混乱得很。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逐步展开、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意义的生成—建构—改写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阅读的快乐就来自于解读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的新鲜体验和奇思妙想。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常常被各种不合时宜的问题设计和开放无序的对话讨论给打乱了,文本语境遭肢解,情思脉络被割裂,最终导致完整有序的文本变成了杂乱无章的意义碎片。
如在《背影》一课。文章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这的四次背影是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出现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彼此取代的。从第一次写到第四次,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对父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增加。正是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父爱的主题才得到一层层的渲染和强化。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里边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不是切断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再有,文章在写印象最深的这次背影之前,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写父亲给我送行的件件琐事,写父亲的“罗嗦“、“踌躇“和“迂腐”,写我的“聪明”,这些内容看似与背影没什么关系,似乎课堂上不必讨论。恰恰相反,正是作者做了这么多的看似闲笔的铺垫,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笨拙背影才能打动人。因此,讲《背影》一文,不能眼中只见背影,不见上下文。
三、避免抽象机械的概念化图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和想象
文本是一个由语音、语象、语义、语境、隐喻、象征、哲思等多个层面熔铸交汇而成的意义创生境域。文本解读过程,不仅是从文本中不断地提取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概念化思维过程,也是基于读者的语感积累、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积极唤醒生命体验,自觉生成语象,深刻把握语意,洞悉隐喻象征和顿悟玄思哲理的体验感悟过程。因此,文本解读,不是主客对立的单纯的认识论过程,而是主体间借助语言的存在之光交相辉映的敞开与照亮过程,是读者的想象力在语音、语象、语意、语境、象征与哲思的密林间自由穿梭、辗转升腾的幻化创造过程。课堂语言多是罗列一些大而不当、笼而统之的僵化概念,缺乏生动具体的描述,更谈不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感染力。
如,《荷塘月色》,有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带进淡雅而幽静的荷塘月色里,而是钻进了各种修辞格的“墓地”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词的“惊异”入口,步入到具体的修辞思维和想象过程中,体验并想象作者在写作时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和意象生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不会仅仅就事论事,停留在“荷叶像舞女的裙”这个简单而明了的层面上了,而是要打开“舞女的裙”后面隐含的整体的审美情境:舞池、少女;疏散、飘举、颔首提裙,这是一幅情致怡人的画面!还可由荷塘联想到舞池;由荷叶联想到一株再联想到一池;由舞女的裙联想到少女,联想到身影。我们还可以由淡淡的月光联想到舞台灯光;由微风联想到美妙的乐音和优雅的节奏。如果课堂缺少了这些想象和体验的过程,文本自身的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大胆走出概念化解读误区,积极关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和体验。
文学是用最少的言辞 表达最多的情感;文学的思维是以点带面、以少胜多。打开修辞背后的心灵世界的课文解读的根本。
第三篇:2013国培中学语文总结
2013初中语文国培总结
学号:5林祖盛
脱产国培学习已经快月,我学习了初中语文几位教育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各种文的教学策略、课堂问题诊断及全新学法指导,感觉思路清晰。上课的老师还提倡我们写教学日志,做教学实录,做成长教学反思,并且向我们推荐了许多具有深刻价值的教育理论著作,自己今后教学规划发展指明了方向,收获颇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语文教学学科理论的理论准确定位
对语文课的性质、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语文课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本次国培有专门的教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两大属性二者不可偏颇。于漪老师告诉我们语文科其实是发挥它的工具性来实现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工具性用于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准确传递,并且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语言只是语文的浅在结构,或者说外在物质结构,一种符号。如果没有社会意义,没有美的内涵,那么简单的语言是没价值的。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概念,先有语言,言语不断发展流通,这就使得我们的语言具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2、语文课应该重视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表达。这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听来很顺口。但这是很符合语言规律的,先有别人的语言,自己才能模仿和创造,才有言语的能力。这是由浅
入深的学习历程。
二、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语文教师要研究好教材,吃透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阅读占主导,注意教师的引领导向作用。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文本的有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解读是份内之事,是必修的基本功,但一段时间来有些教师忽视了、缺失了,课是上得热热闹闹,可就是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显现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教师远离了文本,在文本的边缘上踯躅?唯有读懂、“吃透”教材,后续所做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寻找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启发思想的方法才会发生效益。从内部上讲,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自己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锤炼出内功,“吃透”教材,才会引来源头活水。
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我以为,目前至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传授相关的汉语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的,应当为学生语文学养的大厦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回到二十年前生硬灌输、机械训练的知识教学状态,因为今天知识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不同了,教学行为自然要随之改变。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
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检验标准
今年习近平主席教师节发来的讲话中肯定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的影响,对教师要求也提到了很高的程度。教师是知识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尽快确立教师专业化标准。特别是学科化教师专业标准,每个教师不但要有大学专业化理论书籍作为案头资料,还应掌握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教育水平,组织水平、设计水平。教师是人类人会的设计师,设计水平必须专业化和阶段化,做到与时俱进。把语文的功利性与文学性有效结合,让语文的魅力长存。
9月4日,我有幸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通过这次国家计划培训,我有机会聆听各位专家教诲,有机会和一流老师交流,有机会集中精力系统的学习和反思。这无疑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提升,培训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教学信心
研究学生,真正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我们的学生了解他的最近发展区,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对于“待进生“的认识,我以前就有误区,听了教授的报告后,改进了我之前的认识。待进生的形成有三个原因: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
育差。前两者不是差的原因,而是差的结果,他们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而改变的。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差生。差生差的只是行为思想,我们要进行行为诊断,帮助学生正确家庭、社会、个人的关系,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精神意志的可控性有效转变。
二、增长了专业知识,建立有效课堂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的成就动机,提供最适合的知识加工法,激励学习。建立友善、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知识生成环境。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这对我以后教学中对开放题的讲解有很大帮助。加大课堂的开放性,语文不仅仅是教材,它是生活,是我们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解决了语文教学设计的疑难问题指明了方向
文本解读,出发点是文本,我们的解读尊重文本,但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创造型阅读。挖掘文本的美感,挖掘文本不同时代的文学性与工具性,感悟文学的魅力。课题研究,对于我们一线老师还是比较难的,觉得无从下手。专家、教授就课例研究中如何选题、制定方案、收集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我们以后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矗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评价的多样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以前的老一套,通过口头评价或考试评价。良好的课例让我们的学学习有了模仿,学习了经验,对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四、崇高的师德情怀
爱岗敬业,敬业与乐业。爱是师德情怀的基本药剂,师的导和示范作用不可忽视。端正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抓紧时间有效促进自己的学科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理想和信念。这次培训,我认识了许多仰慕的专家,还接触了许多优秀的同行,有经常在教学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老师。从他们的教学发展道路和精神方面,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更被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感动。
五、锻炼了意志品质——守望专业发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在不断下滑。我们应保持一份纯洁和淡定,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思想的转变还得靠教师。建立良好学风,营造良好的的社会文化氛围,教师的责任不小。然而教师的经济地位会不断改变。我作为一线教师,我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处参加培训,而有些培训是搞形式,没有实质作用。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必须再次拿起理论书籍,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做最有效的阶段性导师。
几十天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实战基础,我会借鉴老师们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我的孩子们因材施教。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许多。此次的培训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通过这次国培我的意志品质也
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十分感谢这次国培!我一定把这次国培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2017国培研修总结
2017国培学习感悟总结
《做一个会改变的教师》
陈继云
今年国培研修快要结束了,通过忙中抽闲的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答辩,同事间相互交流、研讨学习的培训,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分析理解,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多媒体的应用,课堂教法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一、静听专家讲座,受益匪浅。
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使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给我这个一线的教师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印象,它必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指南,事业的航标,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次学习中感受最深的便是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的教学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成为一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压制他们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因所在。
三、学会提升自己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心灵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大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以及成就一番事业后的幸福感,身为教师,特别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教师,教学管理者,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规律做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学大家风范,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信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专家引领下,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学会改变是我们教师提升自己,搞好教学,适应社会的核心武器。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迅速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自身也从改变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加诠释教师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学会从以下改变:
四、学会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时段,不同个体,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去对待,有的老师教学时总喜欢使用名校教师教案,试卷,视频,模式等刻板的去灌输学生,效果不好就说自己的学生太笨,课堂不活跃,然后使劲批评学生,甚至挖苦学生,而自己不去吃透教材,把握课文重点、难点、训练点,弄清编写者意图,不分析学生,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不认真备课,其结果是必然的。所以要学会改变自己教法,学生犯错,课堂上不听讲,不回答问题,只会当场批评,不会考虑学生自尊心,我记得一次培训,专家曾说过,教师要学会拍手,学会赞美,学会沟通,师生拉手,拍肩摸发,促膝谈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记得2013年9月我班转来一位叫袁贵梅的女同学读六年级,转来时语文成绩是53分,话较少,不喜欢和他人交谈,有时还会偷偷的哭,我细心观察,了解,原来她身上会起一种水泡,非常痒,打了几次针不见好转,分母又在外打工,她很难受又害怕医不好,了解了这些后,耐心的开导她,然后想办法请说其父亲回家带去医治,住了半个月,我去看望了一次,帮补了一下学过的内容,康复后,我也会经常关心她的身体情况,有时还会表扬她写字认真,有时会夸她上课听讲,总之,我总是想办法表扬她,给她父母不在的温暖。这位女同学开始变得话多了,爱学了,升学考试语文考了86.5分,直到上初中后放假时还会来找我玩。过节了,还会发短信祝福,所以我觉得和孩子相处也要学会有一颗“心”。
五、学会改变角色,成为学生朋友
如今,我们教师的职业角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多重角色。教师不仅要具备拥有多重角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改变自身的角色以适应需要,熟练的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的扮演相应角色。在自我专业发展上,教师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学相长,持之以恒,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养成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虚心请教,大胆探索,以研助教,让教育与研究相得益彰。
在本职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是良师和益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努力使得人尽其才;同时,善于思考,勤于观察,以平等之心态与学生相处,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
六、学会改变态度,做学生亲近的朋友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容易对个别同学形成固定的心理态度。例如,一位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内容,一小男孩插嘴,扰乱课堂,教师非常恼火,如往常一样,举起手掌要打这个学生,学生也缩着脖子,身体向一边倾斜,闭着眼睛,显得非常害怕。教师突然转念,悬在半空的手轻轻的放下,在学生的肩膀上拍了几下,笑着说:“某某同学,这么快就学会了老师教的新内容,可是也不能骄傲,是不是?”学生红着脸低下了头。教师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或者“差生”,极易形成一无是处的印象,往往表现为怀疑、轻视、全盘否定等态度。这些学生一被叫到办公室,肯定又是犯了什么错误,教师劈头盖脸一顿责骂,厌烦的央告学生能不能少给自己惹点麻烦,或警告;教师满脸的鄙视和嫌弃的表情,犹如在学生心中插上一把刀,开始还会流血,流尽了心就冷了,永远的关上了心门。许多教师抱怨学生工作难做,屡教不改,其实是否思考自身的原因,对同一幅表情、同一个态度,学生最终会厌倦,换一种态度,也许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七、学会改变思想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改变思想,曾经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做宝,那你就是聚宝盆,如果把学生当做草,那你就是草包。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改变看待学生的思想,更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思想,学校组织搞教研活动,是为了提升我们教学技能,外出培训学习是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记住:一切学习都有提升,一切提升都会进步,一切进步就是改变。
八、学会改变心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心态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今年,我感触最深的是谭老师的讲座——阳光心态,幸福人生。让我受益匪浅!谭老师穿着朴素,语言朴素,但是他的讲座中流露出的是不平凡的智慧及他极大的人格魅力。从他身上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我之所以选择了当一名教师,是因为教师像辛勤的园丁,每天耕耘着,也收获着,所以也幸福着。
总之,这次培训我硕果累累,我在培训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领略了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科学性和先进性,使我的教学思想有脱胎换骨之感,我将努力地用这种理念指导自己今后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现代社会素质人才。最后,诚挚的感谢培训期间各位专家为我们讲课,将最宝贵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们是那样的认真负责而又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是我学习榜样和工作努力的方向。诚挚的感谢班主任及辅导老师,你们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诚挚的感谢教育部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会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来回报你们的辛勤劳动和默默的奉献!
第五篇:国培研修总结
吉林省“国培计划(2016)”-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
很荣幸来到东北师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进行为期7天的学习培训。在这里认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四十多位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东北师大等高等学府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教授为我们上课,真叫我受益匪浅。7天的集中培训快乐充实并让人久久回味,从最初被学校优美的景致所吸引,到最终被各位教授博大精深的学术理念所震撼。我的学习方法、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充实、创新和提高。7天的培训,我要说:“累,并快乐着。”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启发;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回首7天的集中培训,总结整理如下:
一、首先我要说感激感谢国培和东北师大给我们搭建的这一学习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来这里充实和完善自己。回首7天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培训中教授围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实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信息技
在这一节课中,并没有出现教师的教这一教学环节,也没有老师的演示操作,所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的。老师只是在总结的时候,帮助学生提示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个别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课堂上,菅老师对三个任务以及挑战任务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关注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菅老师的课,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心中固有的模式,让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我要反思我的教学思想,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把新课标的理念用到我的教学中来,让说了多年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在只是一句空话。今后的目标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
一周的学习,为我指明了方向,点亮了前进的明灯,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我会学以致用,结合我的实际情况,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放光彩!
李乐文 2016.10.22
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种处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三.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努力方向
通过培训学习,促进了专业发展,努力争做科研型老师。一周的信息技术国培学习,对我们既有思想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这是我们汲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的三个月,也是促进我们专业化的发展!今后我要努力做到:
(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机房操作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不论是从教育教学的理论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