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上海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上海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作者: | 文章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1-21 | 字体:大 中 小 | 收藏本文 | 打印 | 关闭本页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财政局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肩负筹办举办上海世博会紧迫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个确保”要求,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和“十一五”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主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团结奋进,着力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提高财政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财政收入圆满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目标,财政支出重点突出“三个聚焦”,财政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873.6亿元,比2009年增长(下同)13.1%,完成预算104.8%,加上中央财政与本市结算净收入387.8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动用历年结余、调入资金等64.3亿元,以及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收入71亿元,全市可以安排使用的财政收入总计3396.7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3302.9亿元,增长10.5%,完成调整预算106.3%,加上结转下年支出33.1亿元、市级和部分区县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2亿元,全市财政支出总计3393.2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3.5亿元。
市本级财政收入1393.2亿元,增长10.8%,完成预算105.1%,加上中央财政与本市结算净收入387.8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36.8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550.5亿元,加上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收入71亿元,市本级可以安排使用的财政收入总计为1338.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278.7亿元,增长6.8%,完成调整预算109.6%,加上结转下年支出33.1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5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1338.3亿元。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基本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国家决定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在2009年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并核定本市2010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71亿元,其中:3年期债券为50亿元,5年期债券为21亿元。为此,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批准,调整2010年市本级预算。调整后,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由年初的1096亿元调整为1167亿元。目前,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工作已全部完成,筹集资金71亿元,全部按照国家规定用于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大市政配套设施、郊区污水管网工程、老港综合整治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行各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本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收入征管,确保了年初既定收入目标圆满完成。
全年收入预算执行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消费和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拉动效应明显。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等因素带动下,本市消费和服务业加速发展,来自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为“十一五”时期增长最快的一年,消费增长和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提升。二是“两个中心”建设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及各项政策支持,本市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来自金融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5%;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源配置能力逐步提高,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来自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在消化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影响后,增长15%。三是工业结构调整、效益改善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本市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利润回升,来自工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其中,逾七成增量来自于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行业,重点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本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全年收入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特别是房地产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收入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市本级主要收入项目的执行情况如下:
1.增值税206.3亿元,完成预算的99.2%。未完成预算主要原因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挤压了钢铁等部分行业增值空间,加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抵扣额增加,增值税增长低于年初预期。
2.营业税46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
3.企业所得税321.9亿元,完成预算的109.5%。超额完成预算主要原因是本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效益水平回升,企业所得税当年预缴收入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4.个人所得税104.8亿元,完成预算的95.3%。未完成预算主要原因是受房产交易下降影响,个人房屋转让所得大幅度减少,导致个人所得税增长低于年初预期。
5.城市维护建设税59.1亿元,完成预算的117%。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受汽车产销持续旺盛,以及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和成品油税费改革翘尾增收因素带动,本市消费税大幅增长,相应按消费税等流转税带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增收较多。
6.城镇土地使用税27.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8%。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回暖,部分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7.耕地占用税12.1亿元,完成预算的134.4%。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回暖,部分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耕地占用税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8.契税26.2亿元,完成预算的134.4%。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受本市土地供应增加和价格上升带动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较多等因素影响,契税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9.其他各税22亿元,完成预算的112.8%。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汽车产销持续旺盛,带动车船税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10.教育费附加收入46.8亿元,完成预算的114.1%。超预算较多原因主要是受消费税大幅增长带动,按消费税等流转税带征的教育费附加收入增收较多。
11.排污费收入1.5亿元,完成预算的83.3%。未完成预算主要原因是部分排污企业增加减排设施,排污量减少,以及部分原市级监管的排污企业调整至区县属地化监管,市本级排污费收入相应减少。
12.其他收入88.3亿元,完成预算的117.4%。超预算较多主要原因是受消费税大幅增长带动,按消费税等流转税带征的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收入增收较多,以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耕地开垦费历年结余纳入预算管理。
2010年市本级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67.2亿元,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市本级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为:一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体制规定,增加安排支出40.7亿元,其中,安排教育、科学技术、农业等法定增长支出2.8亿元,落实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支出25.7亿元,增加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超收收入返还等补助支出12.2亿元。二是安排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5亿元,转到以后年度经预算安排使用。
(二)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体现“三个聚焦”,即:聚焦惠民生、聚焦调结构、聚焦促和谐。预算执行中,按《预算法》规定安排的预备费也主要用于“三个聚焦”涉及领域,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市本级“三个聚焦”支出合计1072.1亿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83.8%。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如下:
1.市本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6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50.8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06.8亿元。主要用于完善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107.8亿元;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对郊区老年农民的养老补贴,支持浦东新区、松江区和奉贤区开展新农保试点,支出1.8亿元;落实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分别按月人均25元、年人均200元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向全市低保家庭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发放粮油帮困卡,向全市城乡21万户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的生活补贴,支出2.6亿元;继续实施就业“1+3”计划,落实万人就业、社区助老等公益性岗位补贴1.7亿元、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补助0.9亿元;支持兄弟省市受灾援助支出0.5亿元。
2.市本级医疗卫生支出59.8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8.5亿元,市级支出合计78.3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大学生医疗保障资助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等5亿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社区普通门诊诊查费减免补贴0.5亿元,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医疗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建设,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院前急救等专项经费2.6亿元;启动区域医联体改革试点和郊区三级医院“5+3+1”建设计划,落实三级医院各类经费21.5亿元。
3.市本级住房保障支出17.2亿元。主要用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精神,重点加快本市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落实市级旧区改造专项资金10亿元;出台《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解决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从业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阶段性居住困难。另外,安排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4.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80.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5.3亿元,市级支出合计95.4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用于建设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等基础设施,支出5.1亿元;扶持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示范经营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农资综合补贴、水稻种植补贴、良种补贴、绿肥种植补贴、商品有机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资金7.3亿元,以及对1.4万农民开展生产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落实农村村庄改造资金1.8亿元、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0.1亿元、郊区骨干河道和黑臭河道整治经费10亿元,对420个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公共管理基本支出给予补助1.2亿元。
5.市本级教育支出144.7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45.4亿元,市级支出合计190.1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教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用于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等重点发展项目,市级财政落实10亿元;继续资助本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国家提高助学金资助标准政策资金,支出5.2亿元;对区县特别是财力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进行资助,支出45.4亿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郊区县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支出1亿元,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子女教育权益,在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的基础上,对招收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入学的民办学校给予生均1500元的政府补贴,为全市162所招收来沪从业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配备标准化图书室、增配体育运动器材,支出4.3亿元。
6.市本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8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3.5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8.3亿元。市本级支出中公益性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主要用于按照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支持中心城区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落实财政贴息资金0.5亿元;对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行补贴,支出0.8亿元,推进公益性文化进社区;支持举办重大文艺活动,落实世博文化中心建设经费、世博文艺演出和文化展示活动经费,举办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等重大活动,支出3.7亿元;落实运动员后备队伍建设、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参赛经费和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筹办经费等各类体育经费,支出3.6亿元。执行数小于年初预算数,主要原因是预算执行中根据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范要求,将市体育局下属学校相关支出转列教育支出。若按原口径比较,市本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预算的104.8%。
7.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118.6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科学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用于继续安排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24亿元,设立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拨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地方配套资金28.8亿元,鼓励本市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开发;落实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项发展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小巨人专项资金、知识产权专利资助专项资金、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24.8亿元,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大学生创业资金0.5亿元,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8.市本级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3亿元。主要用于贯彻国家鼓励通过技术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政策,支持现有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出6.3亿元;落实市级财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支出20亿元,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化工区专项发展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拓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范围和限额,支出10.4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9.市本级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2.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5.9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8亿元。主要用于兑现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补贴资金17.1亿元,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拨付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2.9亿元,支持外贸发展;拨付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服务业聚集功能区项目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1.4亿元,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0.市本级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7.7亿元。主要用于对金融人才和金融创新的支持,落实金融发展资金6.7亿元,吸引新设金融机构总部和营运中心13家,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执行数小于年初预算数,主要原因是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结算。
11.市本级环境保护支出26.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9.7亿元,市级支出合计35.8亿元。主要用于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落实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及排污费支出17亿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台对区域成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落后产能的专项调整补助政策,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93个,调整危险化学品企业65家;实施污染减排奖励,落实10家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超量减排奖励资金;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对高效照明产品等实施政府补贴,推广使用节能灯1300万只,并对2.3万名重点优抚对象赠送4.6万只节能灯。
12.市本级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2.2亿元。主要用于建立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3亿元,保障本市蔬菜等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增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落实财政贴息和轮换差价补贴8.2亿元,保障粮油等重要物资储备经费。
13.市本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88.1亿元。主要用于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越江段、浦东机场迎宾三路、杭申线航道整治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奉贤中心医院整体改扩建、金山医院迁建、东方体育中心新建、文化广场改造等公益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辰山植物园、外环绿带、金山工业区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整治。执行数小于调整预算数,主要原因是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后,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调整预算中调剂出部分财力,用于建立市级财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安排2009年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还本准备金,以及增加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地方配套资金等。
14.市本级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3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9.6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3.9亿元。主要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高架快速路交通监控系统运行维护、辰山植物园植物引种、社区事务管理补助等支出。执行数小于年初预算数,主要原因是调整支出渠道,将城市维护支出纳入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政府性基金)中安排。
15.市本级交通运输支出48.4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23.1亿元,市级支出合计71.5亿元。主要用于落实航运枢纽专项资金、公交等行业油价补贴、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等支出。
16.市本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22.1亿元。全部用于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落实城镇和农村居民住宅恢复重建资金6.7亿元,公路、供水、供气、市政道路和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资金4.8亿元,学校、医院、文化馆、福利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资金7.1亿元,农田水利、良种繁育、农林推广等农业林业恢复生产和重建资金3.5亿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本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17.市本级公共安全支出58.3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5.9亿元,市级支出合计74.2亿元。主要用于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办案经费,以及警用装备配置、狱政设施维护、因私护照和机动车证照工本费等支出。
18.市本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0.2亿元。市本级支出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主要用于安排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经费,以及人才引进、质量监督、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等支出。
19.市本级其他支出30.9亿元。主要用于落实世博赠票赠卡经费、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对外省市结算等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年初按照《预算法》安排的市本级预备费31.9亿元,主要用于落实预算执行中国家和本市新出台的“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世博赠票赠卡、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政策资金,以及增加安排公交油价补贴、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专项、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专项等支出。上述支出已经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有关规定归入各相关支出科目。
(三)市对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
2010年市对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550.5亿元,增长5.4%。其中:市对区县税收返还349.9亿元,完成预算106%,主要原因是新增用于区县的中央财政专款,以及区县出口退税专项上解金额低于年初预期,市对区县税收返还相应增加;市对区县转移支付200.6亿元,主要原因是市本级财政收入增长好于年初预期,市级分享财力比预算增加,按照本市现行财政体制有关规定相应增加市对区县转移支付。
在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达160.8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量的80.1%。综合考虑本市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市筹办举办上海世博会公共安全和城市维护投入加大,以及《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施行后本市水源保护区范围扩大等因素,2010年近八成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资金,重点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维护和生态补偿等领域,以加强区县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保障。
(四)政府性基金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255.6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对本市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11.4亿元,动用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18.9亿元,收入总计2285.9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871.2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结转下年支出414.7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750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对本市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11.4亿元、动用上年结转收入9.1亿元,减去市对区县政府性基金补助支出8.1亿元,收入总计762.4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669.8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结转下年支出92.6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国家规定专款专用,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滚动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并经市政府批准,从2010年起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入国库,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上述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执行数中,已包括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
市本级主要政府性基金收支项目的执行情况如下:
1.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0.8亿元,支出5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资助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文学等创作,补贴国际艺术节、电影电视节等重大文艺活动,支持群众文化项目、公益演出项目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文化事业支出3.7亿元;中央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等教育事业支出1.2亿元。
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44.1亿元。为了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规定,本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的分配、使用办法与国家有关规定已不相适应,目前本市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分配和使用办法。因此,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暂未分配使用。
3.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24.5亿元,减去市对区县转移支付8.1亿元,可安排市本级支出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6.4亿元;市本级支出13.2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城市维护管理和市容环境建设7.5亿元、市管高架道路和桥梁日常养护2.4亿元、消防站点日常运行经费1.5亿元等。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亿元,是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扣除按规定提取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后的余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较年初预算增加较多,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本市土地供应总量和土地出让总成交价高于2009年;二是2009年下半年国有土地出让价格上升带来的翘尾因素;三是财政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明确要求土地出让收入必须在一年内缴清,且首次缴纳比例不低于50%,加快了土地出让收入的入库进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575.3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423.9亿元、城市建设支出101.6亿元、安排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16.5亿元等。
5.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8.8亿元,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确定的总成交价款中,按照不低于1.5%的标准提取;支出2.4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旧区改造项目土地储备。
6.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2亿元,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确定的总成交价款中,按国家规定的土地等级、出让面积等标准提取;支出0.3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本市设施菜田建设的配套资金。
7.彩票公益金收入4.9亿元,支出4.5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配套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为25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设5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市政府实事项目,资助30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建设,补助市级医疗救助资金和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等社会福利事业支出3.5亿元;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举办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等体育事业支出1亿元。
8.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4.4亿元,支出15.6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市级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小区以及新建住宅小区周边配套的市政道路、桥梁、雨污水泵站等市政公用项目8.1亿元,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垃圾站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建设项目4.3亿元,安排轨道交通建设资金3.2亿元。支出大于收入部分动用上年结转收入。
9.车辆通行费收入38.1亿元,支出34.2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政府还贷高速道路、城市快速路、越江设施还贷等。
10.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2.7亿元,支出2.5亿元。按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残疾人就业补贴1亿元,开展残疾人就业前职业培训、创建100个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对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开业进行扶持、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实施奖励等;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经费1.1亿元,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残疾职工帮困补助、残疾人用品用具配发、聋人盲人信息无障碍补贴等。
(五)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市十三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本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 “五个确保”,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财力基础、提供更加完善的财政体制机制保障。
1.增强综合平衡能力,着力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功能作用。一年来,本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把支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作为财政政策重要的切入点,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财税政策环境。一是开展现代服务业税制研究。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率先开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税制和财税政策研究,及时研究提出了本市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行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的改革预案和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认真实施《上海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自主创新项目扶持力度,支持本市可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同时,切实保障科学技术支出法定增长,加大人才引进等投入力度,对本市引进的纳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资助,进一步激励自主创新,支持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能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支持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市级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总量,大力推进实现本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四是规范和完善区县财政扶持政策。按照“明确重点发展产业、加强区级统一管理、规范财政预算管理、加大基层财力保障、严格执行财税法规”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从制度上对区县财政扶持政策的政策导向、聚焦重点、支持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作出规范统一的明确规定,支持和促进区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2.坚持有保有压原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年来,本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把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市本级财政支出较好地体现了“三个聚焦”的要求,一般性支出得到严格控制。在加大对调结构聚焦力度的同时,一方面,重点聚焦惠民生。切实保障教育、农业、公益性文化等法定增长支出,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投入力度,启动实施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项目,支持旧区改造、稳定主副食品价格、建立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万人就业项目等公益性岗位人员收入标准,落实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项目。另一方面,重点聚焦促和谐。切实保障公共安全、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支出,支持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保障上海世博会安全举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市人大批准的2010年市本级预算,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跟踪分析重点项目,完善和优化预算调整及拨付程序,建立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全年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明显提高,有效地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3.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增强财政政策导向功能。为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的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有关进一步深化完善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谋划和编制“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推进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针对现行市与区县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财政政策导向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市与区县产业发展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有待进一步缩小、区县财政的风险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按照本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从有利于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和经济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有利于增强区县风险防范能力等要求出发,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充分听取市人大、市政协、区县政府、专家学者等各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本市进一步深化完善“十二五”时期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并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4.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2010年,本市各级财政部门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了《上海市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和《上海市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试行办法》,积极开展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试编准备工作。二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除按国家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教育收费外,2010年1月1日起将仍在预算外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研究规范罚没收入等行政性收费管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市罚没收入收缴管理的实施意见》,从“构建统一管理平台、坚决杜绝收支挂钩、切实加强经费保障、强化收缴动态监管、着力推进公开透明”等五个方面,规范完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管理;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107项,降低收费标准和缩小收费范围17项。三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制度加科技”的工作要求,通过市区(县)联动、部门协同,加快建立以“全覆盖、全流程、全上网、全透明”为主要特征的全市一体化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电子集市采购运行有序,商品范围不断扩大,电子招投标系统基本开发完成,已在部分区县开展试点运行。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定了《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市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分工,规范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的管理要求和程序。五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规范本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提出分类整改措施,健全动态监控机制。六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评审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实施了《上海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本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在总结科技、教育系统和部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拟订了《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的责任主体、实施范围、组织管理、工作程序、指标和方法等内容,进一步推动和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5.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和《2010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制定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程》等制度;在向社会公开市人大审议通过的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上,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0年预算、2009年决算和执行情况,以及月度(季度)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积极推进市级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公开了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节能减排、强农惠农等领域的19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分配因素和分配结果;公开了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非税收入情况;公开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房屋维修基金、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等4项社会公共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对于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举办上海世博会资金投入情况,经全过程审计后将向社会公布。
6.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加快构建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由市财政部门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表实施审计。从2010年起,率先在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等单位试点,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有效,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2010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将治理范围延伸扩大至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并围绕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整改落实等工作环节,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将防治“小金库”工作与反腐倡廉、规范预算和国资管理、加强内外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开展会计监督检查。选取395户企事业单位,15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督检查,共查出违规问题涉及金额共计46.4亿元,处理处罚企事业单位137户,移送税务部门处理企业41户。四是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在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期检查、财政扶持政策执行落地情况检查、财政票据使用情况检查等方面工作的同时,制定了《关于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暂行办法》,引入注册会计师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核定下一年度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扎实推进审计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加强组织、落实责任、跟踪检查,并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报告。六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进一步细化市本级预算草案,增加报送政府性基金执行情况、转移支付情况、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市本级法定增长支出情况、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使用情况等报表,报送市人代会审议的部门预算由原来的35个扩大到100个。
2010年,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市政协的关心帮助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支持下,本市依法理财深入推进,财政运行不断规范,预算完成情况总体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结构还不够合理,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对民生的财政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的综合调控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仍然较大,市与区县的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五是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11年预算草案
(一)当前经济财政形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本市情况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后世博效应逐步显现。但是,由于商务成本不断攀升,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受到体制机制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将十分艰巨。从本市财政收支情况看,在收入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的回调压力增大;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以及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在支出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加强城市公共管理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201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11年本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六个着力”,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财政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进一步深化推进财政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管理体制;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3103亿元,比2010年(下同)增长8%,加上中央财政与本市结算净收入299.9亿元、上年结转收入33.1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436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3436亿元,增长4%。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1519亿元,增长9%,加上中央财政与本市结算净收入299.9亿元、上年结转收入33.1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577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总计1275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1275亿元,下降0.3%。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数低于上年执行数,主要原因是上年执行数中包含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补助资金和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支出,2011年截至预算编制时,中央财政已下拨专款较上年减少,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本市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尚未下达。预算执行中,待中央财政下拨专款到位以及财政部明确本市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后,将按规定程序调增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2011年市对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577亿元,增长4.8%,其中:市对区县税收返还340亿元,下降2.8%,主要原因是预算中不包括尚未明确的中央财政专款,以及区县出口退税专项上解金额预计增加,市对区县税收返还相应减少。市对区县转移支付237亿元,增长18.1%,主要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保障的要求,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按高于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安排,以加大对郊区和财力困难区县的支持。同时,结合国家和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新增的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收入大部分用于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各区县的预算批准时间与本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2011年本市总预算中区县级预算,仍由市财政汇总各区县财政上报的财政收支预算代编。
按照《预算法》,市本级预算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并批准。为便于各位代表审议,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的主要考虑
按照市委有关在指标安排上要着力体现“三个突出”(即突出结构质量效益,突出民生改善,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积极稳妥的角度,把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指标确定为8%。主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本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有利于本市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但是,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依然较为复杂,一些重点行业收入增长面临回调压力,加上2010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基数较高,以及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财政收入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情况,把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指标确定为8%,与全市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时,基于国家明确从2010年12月1日起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因政策调整而增加的市本级收入大于区县级收入,以及增长难度较大的房地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区县级。据此,把市本级收入增长指标设定为9%。
需要说明的是,年度预算执行中如有超预算收入,将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增收节支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规定,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的有关支出外,原则上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作为财政结余转入下一年,报市人大批准后经预算安排使用;如有短收,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市本级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拟安排如下:
(1)增值税230亿元,增长11.5%。主要考虑,本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依托国家和本市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有望加快发展,有利于工业增值税实现增长。同时,在国家扩内需政策取向支撑和社会购买力刚性增长带动下,市场仍将保持繁荣,商业增值税预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营业税495亿元,增长6%。主要考虑,金融市场总体保持活跃,以及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金融业营业税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但是,由于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本市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增长将有所放缓,影响相关行业营业税增长;因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业营业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企业所得税354亿元,增长10%。主要考虑,本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预计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所得税增速预计较2010年有所放缓。
(4)个人所得税112亿元,增长6.9%。主要考虑,经济平稳运行和企业效益改善,将带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5)城市维护建设税80亿元,增长35.4%。主要考虑,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相应增加。
(6)城镇土地使用税28亿元,增长2.6%。
(7)耕地占用税12.1亿元,与2010年执行数基本持平。
(8)契税22.5亿元,下降14.1%。主要考虑,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契税收入将有所减少。
(9)其他各税21.5亿元,下降2.3%。
(10)教育费附加收入70亿元,增长49.6%。主要考虑,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对外资企业征收教育费附加,收入相应增加。
(11)排污费收入1.5亿元,与2010年执行数基本持平。
(12)其他收入82亿元,下降7.1%。主要考虑,2010年其他收入中存在耕地开垦费历年结余纳入预算管理等一次性增收因素。
2.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的主要考虑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要求,2011年市本级支出预算将在继续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围绕“六个着力”,统筹安排“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两本预算,进一步突出“五个重点”:一是重点支持和促进创新驱动。加大科学技术、教育、人才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二是重点支持和促进结构调整。切实保障产业扶持、扩大内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三是重点支持和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聚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文化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民生事项,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需求,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是重点支持和促进城乡统筹。以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水平,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五是重点支持和促进城市管理与运行安全。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常养护、瓶颈疏通、综合整治、运营管理、应急处置等支出,确保城市正常运转,不断改善市容市貌。
市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拟安排如下:
(1)市本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7.7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57.3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25亿元。主要安排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补贴、社区助老补贴、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等支出。
(2)市本级医疗卫生支出68.7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8.8亿元,市级支出合计87.5亿元。主要安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大学生医疗保障资助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郊区三级医院开办费、食品药品监督经费等支出。
(3)市本级住房保障支出7亿元。主要安排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等支出。预算安排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根据财政部《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和本市《关于贯彻国务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会议精神加快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将2011年廉租住房补贴资金、旧区改造资金等保障性住房支出30亿元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政府性基金)中予以安排。
(4)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74.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4.3亿元,市级支出合计88.4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安排水稻种植、良种、农资综合、农机具购置、农业保险保费等对农民的补贴,高水平粮田建设、滩涂造田、林业建设、河道整治等支出。预算安排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2010年根据国家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将耕地开垦费历年结余由预算外纳入预算内管理,并相应安排专项支出,一次性增加了2010年执行数。
(5)市本级教育支出164.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59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23.1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教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安排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大工程相关经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国家“211工程”地方配套,教育费附加等支出。
(6)市本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8.6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3.6亿元,市级支出合计32.2亿元。市本级支出中公益性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主要安排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办赛经费等支出。
(7)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103.3亿元。市本级支出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科学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主要安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小巨人专项资金、知识产权专利资助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安排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上年执行数中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补助资金,截至预算编制时中央财政已下达的2011年专款较上年减少,年度执行中将根据中央财政专款下达情况,按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及时拨付。
(8)市本级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2.7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3亿元,市级支出合计45.7亿元。主要安排市级财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化工区专项发展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安排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上年执行数中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专项补助资金,2011年截至预算编制时中央财政已下达专款较上年减少,年度执行中将根据中央财政专款下达情况,按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及时拨付。
(9)市本级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3.1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3.9亿元,市级支出合计17亿元。主要安排自主出口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等支出。
(10)市本级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7.9亿元。主要按照实际需求安排金融发展资金等支出。
(11)市本级节能环保支出26.9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0.1亿元,市级支出合计37亿元。主要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专项扶持资金、高效照明产品和节能空调补贴等支出。
(12)市本级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4.7亿元。主要安排市级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等支出。
(13)市本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66.8亿元。主要安排公益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道路危桥改造等支出。预算安排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上年执行数中包括财政部代理发行本市地方政府债券后增加安排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011年截至预算编制时,财政部尚未下达代理发行本市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年度执行中,若财政部代理发行本市地方政府债券,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将增加安排市本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14)市本级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6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1.8亿元,市级支出合计26.4亿元。主要安排城市区域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城市网格化信息系统和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市容环境监测和城市管理执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和废弃物管理等支出。市容环境、公共消防等城市维护支出已调整支出渠道,在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政府性基金)中予以安排。
(15)市本级交通运输支出48.5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25.2亿元,市级支出合计73.7亿元。主要安排对受成品油调价影响较大的公交等行业油价补贴、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等支出。
(16)市本级对口支援帮扶及合作交流事务支出22.4亿元。主要安排本市和市本级对口援疆、援藏资金和其他合作交流专项资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和《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从2011年起按照两个五年规划安排,全面实施对口支援新疆和西藏工作。“十二五”期间,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本市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的资金量分别按上年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由市与区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
(17)市本级公共安全支出62亿元,加上市对区县补助支出15.9亿元,市级支出合计77.9亿元。主要安排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办案经费,以及警用装备配置、狱政设施维护、因私护照和机动车证照工本费等支出。
(18)市本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2.3亿元。市本级支出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主要安排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经费,以及人才引进、质量监督、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等支出。预算安排较上年增加,主要原因是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安排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人才资助经费等。
(19)市本级预备费36.6亿元。主要是根据《预算法》规定,在本级政府预算支出总额(扣除上年结转和当年已下达的中央财政专款)的3%以内安排,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年初人代会批准预算后中央和本市新出台改革事项及其他难以预测的开支。
(20)市本级其他支出6.4亿元。主要安排对外省市结算等支出。预算安排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上年执行数中包括世博赠票赠卡经费的一次性增加支出因素。
(四)2011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477.5亿元,加上动用上年结转收入45.9亿元,当年可安排的收入总计1523.4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382.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结转下年支出140.5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418.4亿元,加上动用上年结转收入45.3亿元,减去市对区县政府性基金补助支出38亿元,当年可安排的收入总计425.7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395.7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结转下年支出30亿元。
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安排较2010年减少,主要原因是本市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应减少。
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征收并缴入地方国库专账核算,支出按国家规定的用途安排,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滚动使用,年度收支实际执行情况和决算将按规定程序报同级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为上海“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
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为全面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进一步拓展和有效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今年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重点推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和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财政政策。重点是要按照推进实现“四个中心”功能性突破的要求,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认真做好房产税改革试点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杠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鼓励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拓展和有效发挥市级财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和促进本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整合扩大市级财政的“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通过整合市级现有存量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年度新增财力安排、国资经营收益安排等多种渠道,使2011年市级财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的总量规模达到100亿元,并在预算安排上与区县“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联动安排使用,在项目确定上引入市场机制,在资金申报上实行公开透明,在使用监督上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项目效益上实施绩效评价。二是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本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的原则,选择部分从本市先进制造业中剥离出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代表性、面向社会从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施财政扶持政策试点,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积极实施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结合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本市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率先实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重点支持现代金融、航运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会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四是着力促进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力度,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尽快提升、达标。五是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专项资金总量,扩大委托有关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的覆盖范围;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扶持、奖励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民资、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本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广大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研究制定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六是有效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是要结合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促进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紫竹科学园区等重点创新区域建设。
(二)加强财政统筹协调,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方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将财政资金保障和政策聚焦的重点进一步向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重要民生领域倾斜,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全面推进落实国家和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政策,大力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支出“三个增长”,确保本市教育“十大工程”重点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支持和促进完善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推进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财政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按照与国家制度框架相衔接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社会保险资金筹措渠道,支持和促进本市“城保”、“镇保”、“综保”和“农保”制度的有效整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支持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研究政府卫生投入长效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公立医院改革、医保与医药联动改革、医疗管理体制完善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5+3+1”郊区三级医院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配套政策体系,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建立“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资金”,将市、区县两级土地出让收益重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五是深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着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市与区县两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社会稳定专项资金,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化解本市若干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六是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重大公共交通枢纽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七是着力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大对高科技预警、消防、救援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支持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促进提高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全面实施新一轮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管理体制。要按照中央对上海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中央对地方、市对区县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保持基本稳定,市与区县两级财政收入和财力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确保各区县2009年实际地方税收收入形成的财力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管理体制在“转方式、调结构、重均衡、防风险、促和谐”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优化财政体制分配,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一般预算收入的市与区县分享比例,完善收入体制分配,建立健全财力分享、转型引导和超收激励机制,增强政策导向功能,形成区域经济和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二是完善税收征管关系,促进市与区县经济联动发展。对部分与区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市级集中税收征管企业,实施税收属地征管和税收委托征管,并同步建立区县对属市级集中税收征管企业和市级税收委托征管企业的部分财力分享机制,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企业产业链,提升区县产业能级。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促进区县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以教育支出均衡性为切入口,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逐步增加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整合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渠道;逐步增加市与区县两级财政的城市维护管理资金投入,调整完善城市维护管理资金转移支付分配办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强化基层组织财力保障,促进区县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区县街道、乡镇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区县财政安全健康运行。
(四)着力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创新。按照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的要求,推进实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一是加快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体系。在进一步规范公共财政预算的同时,认真做好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科学完整、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二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预算责任制,全面强化和落实预算主管部门的编审、监管职责;进一步充实和扩大项目库管理,逐步扩大财政专项资金评审制度的实施范围;将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表和部门财政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事业单位;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大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部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区县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全面推进市与区县电子采购管理,实现全市政府采购的规范化管理、一体化运行。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公开机制。在2010年认真做好市级政府部门预算依申请公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将认真做好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部门预算主动公开工作(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进一步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主动公开范围从2010年的19项扩大到2011年的30项;在继续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政府非税收入收支情况的公开工作,主动公开本市排污费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公用事业附加等政府非税收入的收支安排及结余等情况。四是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项目支出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力度,加快构建与公共财政相适应、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五)大力推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努力完成财政收入预算,积极化解收支矛盾,确保完成预算任务。一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预测分析体系,加强财政收入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收入预测的科学性、预警性和有效性,努力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二是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进一步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规范力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切实解决标准偏高、项目偏细、计费方式不够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规范统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逐步将本市尚未纳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单位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非税系统收缴管理范围。三是依法取消预算外资金。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关于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努力实现财政预算管理全覆盖。四是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厉行节约的要求,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节会、论坛等方面的经费支出,切实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五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要以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若干重大财政政策法规、重大财政专项资金、重大财政支出项目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使用财政资金总量规模大、公共公益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财务会计基础管理薄弱的单位或部门,组织开展综合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财政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市2011年的预算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本市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二篇:预算执行分析
E区E13财务部钟彩霞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
E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
本公司在第九年年初,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公司进行了扩大生产,从生产、技术、销售、人力各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扩张。为保证公司资金流转顺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公司进行了全面预算,出现盈利,现将公司本预算执行情况做如下总结分析:
一、销售预算、现金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公司在第九年年初的全面预算中,预计公司年销售收入为8611.67万元左右。根据公司本的实际经营业绩,公司第九年销售收入达到8609.50万元,比预计的销售收入减少了0.8%。该销售收入实际情况没有预算目标完成。
同时,公司根据销售收入预算情况,编制了现金收入预算表。在本的销售现金收入预算中,主要采用的是按照当年销售收入的62%、次年销售收入的34%收回现金收入,即预计有万元的8611.67现金收入。按照预算,公司收到现金收入的比率比预计相对低点,当年销售当年收回的帐款大致是收入的37%
二、费用预算执行情况
公司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投入,人工的耗费,设备维护维修,销售过程中的费用,市场 开发费用,新产品研发费用等等。
1.管理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节约。公司第九年预算中,预计公司管理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为299.42元,比预计的管理费用节约了12%。该项费用的节约幅度较大,主要在于实际发生额中,客户招待费等比预算少支出了,这项费用的节约其实和收入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在销售收入超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此节约幅度是正常的,收入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其增加的费用成本。
2.销售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节约。公司第九年预算中,预计销售费用为300万元,实际销售费用发生数为205.2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第九年开发了新产品P2,做为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销售。因此,公司销售费用预算中,大部分由市场开发费用、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等构成。由于公司其他方面宣传工作成功,适当的减少了本项支出。
3.财务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超支。在本的实际经营中,本公司为了加快资金流转,给予顾客部分现金折扣,折扣比率为5%,主要是大于2000万元以上的帐款才予以此优惠政策。因此本公司财务费用超支了。
三、采购支出执行情况
本中,公司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材料采购,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在本年初的预算中,本公司预计材料价格会上涨,做出了相应的预算。但是,实际经营中,本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比公司预计的要大,因此采购支出比预算超支了5%。同时,公司预计的材料采购现金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在公司现金流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增加。
四、利润预算
本,公司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利润的预测,其预测比实际的利润比较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在市场上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争下,商品销售价格比预计的低,影响了利润,其实际利润总
共2页 第 1页03财务管理2班2007年1月13日
E区E13财务部钟彩霞
额是3296.65万元,比预计的利润总额高.总结:本,公司制定的销售预算、直接人工预算、材料采购预算、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比较科学、合理,符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公司依据预算,进行了各方面的控制,使得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公司预算也受到一些考验,在这过程中,公司依据战略发展需要,对预算进行了适当调整。总的说,公司的预算比较科学,执行情况良好,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共2页 第 2页03财务管理2班 2007年1月13日
第三篇:预算执行原则
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1、制定完善事中控制的依据,保证控制点的有效控制。事中控制的依据就是公司制定的制度、办法(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采购付款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如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必须遵循预算,由财务部门在资金上进行控制,超标发生的、预算外的不支付等等,相反予以支付或根据制度申请奖励;
2、明确预算控制点,目标分解后,预算表对每个分目标、细化的目标进行量化,量化之后的数据即是控制点,通过每个控制点的控制,使得总目标得以实现;
3、预算控制方法原则上依金额进行管理,同时运用项目管理、数量管理的方法。
(1)金额管理:从预算的金额方面进行管理;(2)项目管理:以预算的项目进行管理;
(3)数量管理:对一些预算项目除进行金额管理外,从预算的数量方面进行管理。
4、定期组织召开预算分析例会。原则上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分析例会,通报考评结果、控制要求等内容,真正做到分析出问题、通报问题、处理问题、预防问题,各事业单元、职能部室需于每月度终了5日内、季度终了10日内将预算执行分析报告报财务部,最后由财务部形成总预算分析报告,交预算委员会,为预算委员会对整个预算的执行进行动态控制提供资料依据。预算分析报告应有以下内容:
(1)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累计差异数等绝对值或相对比例;
(2)对差异额进行的分析;
(3)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以及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推广的建议。
5、建立预算执行信息台帐,各职能部室、事业单元均要建立预算执行信息台帐,要有专人负责统计,及时登记,并主动与财务对帐,每月至少核对一次。预算信息台账要求按预算的具体项目详细纪录预算数量、金额、实际发生数、发生日期、差异数、累计预算数、累计发生数、累计差异、差异原因说明等内容。
6、定期检查预算执行。定期检查各部室、事业单元预算执行情况,对差异指标及时进行纠偏,确保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控制作用,强化预算的执行,各事业单元应优化完善各业务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费用签批流程、资金支付流程、合同签批流程(包含价格审核、应收账款审核和费用审核)、定单投产流程(增加财务部审核定金和合同)、销售价格制定执行流程并报集团财务部备案,一是作为事业单元预算编制、事中控制的依据,二是作为集团后期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依据;
7、职能部室资金支付流程及具体规定如下:(1)各职能部室每月5日前上报资金收付计划;
(2)各职能部室计划内款项签批流程:经办人→主管领导→财务负责人→集团公司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
(3)计划外的资金原则上不予支付,确需支付的在申请单上注明,报集团公司总经理审批,并且计划外的资金不能超过总付款额的5%。
8、费用控制的重点,原则上应优先考虑“可控费用”,过多的控制危害企业合作精神与合作效率,而控制不足又会导致无法控制预算结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规范审批权限来减少各项费用的超标,职能部室费用预算签批流程及具体规定如下:
(1)1000元以下(含1000元):经办人→主管领导→会计审核→财务部门负责人;1000元以上:经办人→主管领导→会计审核→集团公司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
(2)预算外的费用原则上不予报销,确实需要报销时,首先执行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进行预算调整,然后按上述流程签批;
(3)集团公司高层副职发生的费用需报总经理签批。(4)对部门费用预算层层分解并进行分类管理(可控部分、不可控部分),明确各可控费用的直接责任人。
(5)严格控制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充分发挥预算硬约束作用,使各项费用控制在预算内。
9、两项资金占用预算执行与控制
(1)结合两项资金占用预算控制目标,各事业单元应制定完善到责任人的应收、存货控制工作方案,落实逾期应收、积压存货的责任人;
(2)原则上各事业单元两项资金占用必须控制在预算内;
(3)对逾期应收款、积压存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由财务部与事业单元财务处沟通、商讨拟定计提比例。
10.集团与各事业单元财务费用结算
(1)以预算中资产负债简表为依据,将期初净资产与持股比例相乘视为集团公司向各事业单元投入的资产,各事业单元按公司同期贷款利率向集团公司支付利息。
(2)双方结算均采用现金方式,如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方式结算,需向对方支付贴息。
(3)如变更付款方式,双方均需向对方支付因付款方式不同产生的财务费用。
11、预算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集团财务部设置集团层级预算预警指标,各事业单元根据行业特点与公司实际设置预算预警指标,当预算执行偏差大于以下指标时(当期预算指标差异率≥、累计预算指标差异率≥),财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重点提示预警指标差异及影响;各预算执行部门对预警指标填写差异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反馈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对改进措施进行跟进。
12、预算剩余可以跨月转入使用,但不能跨。
预算的调整
1、为保证预算能够刚性而不僵化、灵活而不失控的持续执行,公司正式批准执行的预算,在预算内一般不允许追加(减),但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经营条件、政策原因等客观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预算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应该调整预算。
2、预算调整事项不能偏离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要求
3、各事业单元经营预算调整10%(含10%)以内的报集团总经理批准;超过10%不大于30%(含30%)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大于30%时报集团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4、集团预算调整实行逐项审查、逐级审批制度。具体由责任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预算情况、调整原因、调整后指标、保证措施等事项后报公司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并按调整比例报公司领导审查。
5、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责任部门在总预算控制的前提下,可以在相关项目之间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报财务部审查备案。
6、预算调整方案经批准后,由财务部门下达给责任部门执行。
预算考评
1、职能部室的预算考评与激励,根据部室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结合职能部门经营目标责任书与公司薪酬制度,对各职能部室进行考核;
2、事业单元的预算考评与激励,各事业单元应结合与集团签订的经营目标责任书,根据集团公司薪酬制度要求,构建全面预算控制指标考评体系,对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3、预算执行单位于每年4月、7月、10月及次年1月上报季度预算执行报告,报告需经本单位负责人签批后报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报告进行审核,确认通过后执行奖惩措施。
第四篇:预算执行问题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广,操作人员多,岗位复杂,又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如果没有全面的预算管理,就不可能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增强抵抗风险能力,更谈不上掌握市场,控制市场,实现高效持续发展。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公司治理和企业整合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全面预算不够重视,认为预算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许多的预算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战略目标,出现很大脱节,从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消积应付,导致全面预算的执行不利。
(2)、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选择与决策流于形式,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公司远景预测严重脱节。在没有制定公司战略的前提下编制全面预算,就会导致注重短期经济活动,忽视长期经营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未来长期的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全面预算管理常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支持系统。战略管理在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应该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的系统管理都要服从,支持公司战略的需要。缺乏战略引导性的预算是没有灵魂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预算对战略实施非常重要,因为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具体计划,是监测业务运行的过程,是其向实现战略目标推进的工具,是考核业绩的重要尺度。
(3)、没有清晰的组织架构。公司的组织架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全面 预算管理得以实施的载体,犹如人体的骨架,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支撑的作用。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客体,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种种环境变化的需要,相应的,以组织结构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和程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其他部门只需根据财务指示按部就班,这就进一步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造成企业预算的软约束,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
(4)、预算松驰。全面预算强调的是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需要将企业的资源、业务、资金、人才、信息进行整合,高度的作业协调、资源有效的配置、战略驱动式的业绩。打造出一种合力,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全面预算体现的是一种“集权下的分权制度”,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将责任和权利进行划分,层层落实分解。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需求,对企业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信息反馈。战略驱动式的业绩评价考核的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以此来决定他们从企业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相应的以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的一定预算考核指标作为基础来衡量,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项项指标连收入。
预算松弛表现为蓄意夸大业务活动预计成本费用及作业难度或蓄意压缩业务活动预计产出。产生预算松弛的诱因或是管理者想通过压低产出预算指标,使实际业绩增大以谋取较高的奖励性报酬,争取升迁机会;或是通过编制有足够弹性的预算指标,防止经营不确定性导致无法完成预算的风险:或是通过提高预算资源耗用,争夺有限的稀缺资源,降低本部门完成全面预算指标的难度。
无论何种形式的预算松弛都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表现在:其一,预算松弛使公司的稀缺资源过多地流向制造预算松弛的部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二,预算松弛使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有很大的水分,导致公司内部各部门缺乏互相信任。同时失真的内部信息在公司内部传递时,会误导决策部门决策失误。其三,松弛的全面预算使控制标准过宽,妨碍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掩盖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四,预算松弛使公司业绩虚增,缺乏客观、公正性。同时,实施基于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激励方案时,公司为预算松弛这种“数字魔术”付酬,激励的效果适得其反。(5)、预算执行者强调业务的特殊性而使预算控制不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预算执行者会强调自己业务的特殊性。比如因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而批判“预算太死板”、“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使预算方案和指标不能坚持执行,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还是十分随意,导致预算管理虎头蛇尾。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贯彻“刚性原则”,同时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而且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才能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出现预算内浪费严重或资金挪用、突击花钱等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它的核心职能就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职权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再将业务体系和数量价值体系整合到信息体系中。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进而实现“四流”的高效合一。在预算管理的流程上,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必须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并执行预算。
(2)、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公司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公司战略必须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如果战略只是一种口号、一种文化,公司战略就不具有指导作用;其二,公司战略与企业预算间的连接关系必须是清晰的。
具体表现在:
公司战略决定预算导向和预算主指标。具体来说,晶科目前属于成熟型企业,而成熟型企业的预算导向及预算编制起点则更强调利润及其实现,并以资产报酬率、资本报酬率、产品毛利率、息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等作为具体目标确定的对象。
公司战略决定预算目标。公司战略方向及预算目标导向明确后,公司战略还必须为预算目标的初步确定提供支持。
公司战略与预算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战略决定预算,预算支持和修正战略。具体地说,作为一个企业,应该形成自己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能将这种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规划在企业中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该基于企业当期所处的战略目标阶段来制定和实施。事实上,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本身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两者都是对事物后续发展的计划和先期安排,但预算的安排具有短期性,而战略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长期行动,因此,企业如果能将这两者配合好就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3)、各责任中心则是具体预算的执行机构,公司 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查批准本企业预算方案,并协调预算的调整、执行、分析和考核。
(4)、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解决预算松弛问题,预算编制兼顾刚性与弹性原则
人是全面预算的制定者、全面预算信息的利用者,全面预算的执行者,也是全面预算制度的被考核者。当然,解决预算松弛的根本途径必须针对全面预算制定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过分强调本中心或部门利益等根源性问题。为此,2000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杭州商学院院长胡祖光教授在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不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确定基数的“联合基数法理论”,将“联合基数法理论”引入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谓“联合确定基数法”,即让下级自己定一个能完成的利润基数,在这个基数的基础上按这个基数的90%确认为正式的预算基数。超过预算基数的利润,全部归下级作为奖励。在年终对年初预算数和年终实际完成数进行比较,如果年初预算数小于年终实际完成数,要按差距的95%对下级进行罚款。例如:营销部本来有能力完成1000万的销售收入,却只做了700万的预算,那么其他部门只会根据700万的销售预算作出自己相应的预算,而营销部实际完成了1000万的销售收入,那么其他部门不得不相应增加自己的预算,但是实际上由于准备不足或出于自己部门的利益,其他部门往往不会随便受营销部的追加预算,造成企业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损失,而且容易导致部门间的矛盾,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实践上看,联合确定基数法在一些公司应用后取得明显成效,在解决预算松弛、提高全面预算指标有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同时在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全面预算的“刚性”原则。当然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并不是不考虑全面预算环境的变化、公司业务流程结构的变化和外部市场变化对预算指标的影向,而是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全面预算进行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预算外管理,以保证全面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企业应有意识地建立预算的全员参与机制。(5)、建立严格而完善的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及时将各责任中心及所属各部门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各预算执行部门则应当将分解下达的财务预算指标细化为季度、月度预算,层层落实财务预算执行责任。同时,公司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经核定的财务预算,切实加强销售、采购、投融资、人力资源等重大事项以及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明确超预算资金追加审批程序和权限,并应对财务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上还必须注意,在后续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环节下功夫。
首先,各部门要严格遵守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不搞特殊,不乱开口子,使各项预算处在可控状态。预算管理应该建立起这样一种统一的认识:预算对事不对人,企业的任何单位和部门,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地表达其意见和建议,充分地参与预算编制的博奕过程,进行充分的讨价还价,但是预算定额标准一经制定,它就成了铁的命令和制度,任何个人和部门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和单位的特殊情况就网开一面,从而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在抓好事后考核评价工作的同时,应更多地建立起有关预算管理的监控体系,其中,特别是应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动因进行及早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快速的纠偏行动,而不是等到偏差产生后,进行事后的处置。
最后,做好企业的预算循环管理与应用工作。企业的预算以预算为主,企业在每上个结束时,应该对上个预算循环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起企业的预算经验数据库,从而在下个预算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力求避免出现上个预算循环中的问题或使该问题得以改善,也就是说,企业的预算循环应该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并且,能在下个预算循环中,重点监控上个循环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企业的预算管理逐步走向完善和良性发展的轨道。
(6)、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考评环节,完善和创新预算控制评价分析
1.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就是根据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结合各部门领导岗位的责、权、利,运用价值分解的原理和目标管理办法,自上而下,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指标目标,形成用制度安排岗位,按岗位确定人员的机制,每一个岗位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岗位之间界限清楚,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同时,将各级部门岗位的薪酬与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使各层次的职工共同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在关键指标体系的运作中应注意两点:其一,设置指标时,要充分考虑生产类。技术类、管理类等职别岗位特点来确定指标内容,同时挑战目标的设置要合理,既非垂手可得,也非高不可攀;其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适时讲评,及时奖励,表彰创意和创新,指出缺点和不足,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施重点业务预算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
企业的重点业务如销售收入、采购、成本费用等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预算内容上必须以重点业务的预算为核心。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
3.加强信息反馈控制
建立多层级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按照预算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分别报送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各预算职能部门对归口预算目标进行定期跟踪分析、控制,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寻找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4.完善预算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指标的创新。影响公司战略和目标实现的不仅仅是财务因素,还包括非财务因素。因此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该考虑能够反映公司战略和目标实现影响因素的指标;其次应该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另外,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管理层次、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其次,评价方法的创新。评价方法不但要应用定量评价,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不但要采用水平分析,而且要采用结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灵活掌握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激励机制的创新。建立与预算评价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反映员工所创造的企业价值,强调企业的长期业绩,而非短期效益;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文化背景,要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同,而不是顾此失彼;再者要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注意激励中的约束问题,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需要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第五篇:关于2009海淀区预算执行和
关于2009海淀区预算执行和 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0年6月22日在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海淀区审计局局长
张稷发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海淀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本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北京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试行办法》的规定,海淀区审计局对2009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查了区财政局具体组织区级预算执行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区本级政府债务情况、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并对2008全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了回访检查。现将审计结果报告如下。
一、2008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2008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束后,区政府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高度重视,要求各相关部门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审计决定,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落实情况看,各相关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予以 纠正,但仍有个别问题未完全落实。
区财政局对公用经费部分项目年初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的问题,已调整了交通费定额标准,重新对单位进行合理规范的分类,压缩了部分费用的预算;对政府采购的管理不够完善、文本审核不够严谨的问题,已调整了部门预算系统,加强了业务科室与采购办对政府采购预算的联合审核;对个别项目预算批复不够严格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项目的评审要求和范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集中组织评审,作为审核预算的依据。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不够明确、统计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已按照财政部的文件要求,调整了管理范围和统计口径。
针对税收征管审计中发现的房地产企业有关涉税问题,区地税局广泛开展了房地产企业税源清查工作,逐户摸清企业经营情况,强化征管,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的税款7554.25万元已足额补缴入库。
针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区园林局、体育局等单位加强了预算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规范基础资料数据的填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项目结余资金报区财政局批准后使用;对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区园林局进一步完善了资产购臵、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加强资产管理;对区卫生局和民政局当年未使用的专项资金,区财政局已予以收回。
对再生水厂建设洽商变更较大,超预算支出的问题,区水务 局要求内部工程管理部门加强前期立项调研,优化初步设计和概算,以减少施工漏项和增项。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区新农合中心已组织各经办机构财务人员开展了财务管理培训,落实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并加强了基金财政专户、支出户定期对账管理工作,完善了基金拨付办法和程序。
对海体中心奥运独立训练场馆维修改造工程中存在的超预算投资等问题,已补办了审批手续,追加了项目投资;但截止目前,消防通廊地面质量鉴定工作以及规划许可手续问题,尚未按照区重大办召开的专题协调会要求办理完成。
二、2009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呈现先抑后扬、明显回暖态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进一步加大,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区完成财政收入164804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1%,同比增长21%;全区财政总支出完成208958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8.1%,同比增长19.9%;2009年区本级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项资金113751万元,净结余35515万元。区本级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
(一)区财政局具体组织2009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09年,区财政局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中,积极应对宏 观经济环境变化,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收入工作机制,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完善政府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筹集和安排扩大内需项目资金;严格控制出国(境)费、公车购臵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支出,压缩行政经费;强化监督服务职能,联合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探索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从审计情况看,区财政局在具体组织2009本级预算执行过程中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但还存在一些管理不规范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1.部分专项结余资金未及时收回。如无业大病保险补贴由于预算不准确,2008年形成结余300万元,至2009年末财政仍未收回结余资金。又如,信息管理学校等3所学校2008年教学设备购臵、少数民族补助等项目已完成,专项结余资金71.52万元未及时收回。
2.海淀看守所羊坊店医院特殊病房改造项目投资未实施政府采购。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拆改,区财政局评审后最终批复工程资金173.5万元,未履行政府采购程序。该项目竣工后投入使用仅4个月,看守所犯人即迁出至999医学救援中心,目前特殊病房以及羊坊店医院为该项目改造购臵的244.69万元设备暂处于闲臵状态。
3.个别项目政府采购审批不规范。四季青地区新建派出所购 臵办公家具支出51万元,区财政局未将此项目批准为集中采购,且资金支付方式为授权支付。
(二)我区政府债务审计调查情况
截止2009年末,海淀区政府债务本金余额85.54亿元,其中:政府直接债务44.47亿元、或有债务41.07亿元;当年新增债务本金30亿元,其中直接债务17.1亿元;当年偿还债务本金12.3亿元、支付利息3.6亿元。全区共有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等4个投融资平台公司,2009年末政府性融资本金余额共68.11亿元,占全区政府债务总额的79.62%,其中:政府直接债务41.71亿元,或有债务26.4亿元。按照财政部拟定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测算,2009年末海淀区政府债务规模为自身财力的0.53倍,处于“安全区”。
区政府为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统一管理,制定了《海淀区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及《海淀区政府或有债务监督管理办法》,从贷款项目申报、审定、资金举借、过程管理到本息偿还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初步构建起全区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
审计结果表明,投融资平台公司利用政府信用融资,融入资金重点投入到区环境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30余个项目中,解决了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短期投入不足问题,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调查也发现,我区政府性债务资金在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个别项目贷款蕴含偿债风险。温泉小城镇建设一期项目建设始于2004年,计划投资69.2亿元。截止2009年末已完成投资1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5%,其中16亿来源于银行贷款。项目实施主体经过多次变更,2008年6月移交至威凯公司时,从北部办转入项目资金结余1.8亿,转入融资债务9亿元。2009年末该项目债务本金余额8亿元,偿还日为2010年10月。根据《还款责任书》约定,贷款项目的还款资金来源为“温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出让的全部收入和其他相关收益”。该项目D地块已于2006年开发完毕上市,收回资金12.55亿元,其中:投入该项目其他地块建设4.72亿元,土储海淀分中心留存7.6亿元,海淀区财政局暂存0.23亿元。目前,威凯公司8亿元贷款偿还资金来源不确定。光大银行海淀支行2008年8月及2010年1月出具的两份贷款监管报告认为,“温泉镇项目由于开发进度迟缓,面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前期归还开行贷款面临资金压力的问题”,该项贷款蕴含一定的偿债风险。
另外,该项目原实施主体北部办未按照各子项目对征地及安臵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进行分摊,不利于规范各项目的成本核算。
2.个别项目未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在政府债务资金使用中,农大南路和温阳路2个项目2006年已完工交付使用,至今未办理征地审批手续,涉及占地51.79公顷。
调查还发现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重视。2003年北京科技园区 文化教育建设有限公司与国开行签订12亿元借款合同,用于中关村科技园文化教育基地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偿还期为2013年12月。海淀区财政局为此项贷款提供反担保。截至2009年末,该项贷款余额为6.67亿元。该项反担保存在一定风险,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
(三)我区养老保险基金审计调查情况
为了解掌握我区社会养老基金运行状况和总体规模,揭示养老基金在征缴、管理使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有关部门规范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区审计局对2009我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了审计调查。截止2009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4.27万人,本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86.54亿元,支出总额43.1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1.09%和17.78%。
审计结果表明,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全部纳入市社保中心基金账户管理;区社保中心在基金的收缴、管理、支付等环节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基金征缴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基金发放按时足额,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基金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支出户余额较大,不利于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的问题。目前,我市养老保险金的发放由各区县社保经办机构每月22日前按照估算金额提出次月的用款申请,市社保中心下拨给区县社保经办机构,由其完成社会化支付工作。由于用款申请为估算数,2009年仅海淀区社保中 心养老基金支出户月平均余额就在3290万元左右,结余较大不利于提高养老基金的使用效益。
三、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审计情况
2009年,全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197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75个,续建项目122个,投资总额281.88亿元。2009年末已完成投资67.91亿元。按照审计工作的要求,区审计局积极组织力量,协调社会审计机构,不断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和跟踪审计,全力为政府重点工程建设提供监督服务。目前,列入审计计划的投资审计项目为64个,总投资额94.06亿元。2009年,共完成城乡建设、教育卫生等方面26个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20.24亿元,审减金额2.31亿元,审减率11.4%,为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建设资金使用、节约政府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针对少数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一些单位和部门高度重视,有些方面已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总的看,我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逐年规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夯实海淀发展基础,改善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前期工作不充分、招投标管理不规范、项目档案不完善等问题。
(一)2010年土地储备开发项目阶段性审计调查情况 按照北京市审计局今年土地储备项目审计调查工作计划安排,区审计局对我区2010年土地储备开发项目进行了阶段性审计调查。2010年纳入海淀区土地储备的8个项目共涉及土地面积 207公顷,项目计划总投资107亿元,截止2010年3月末实际完成投资30.47亿元。此次重点审查了八家地区整体改造、温泉F地块等4个项目土地开发、拆迁资金补偿的真实性及项目开发程序的合规性,审计金额22.36亿元。调查结果表明,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储备开发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区联动、多部门综合监管方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八家地区整体改造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未按北京市发改委的批复要求进行公开招标;该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拆迁和评估工作的中标单位后,逾期145天仍未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
2.学院路北端土地一级开发建设项目进展缓慢,造成资金闲臵。该项目2009年7月取得规划意见书,截止今年5月只开展了勘察设计、拆迁评估工作,项目实施缓慢。该项目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15亿元,截止审计时已支付借款利息1194.75万元。
(二)轨道交通项目征地拆迁工程审计情况
根据北京市审计局工作部署,2009年起区审计局对地铁8号线二期、9号线、10号线二期等3条地铁线路海淀区段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主要审计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规划情况,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招标投标管理、征地拆迁等情况。
按照全市轨道交通工作部署,我区负责辖区内3条工程线路征地和地上建筑物拆迁工作,拆迁投资估算411943万元,资金 按市区两级分摊的原则投入。截止今年3月末,市区两级资金到位272930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267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21640万元,拆迁建筑面积80097.63平方米、占地面积94638.26平方米,涉及27家单位、292户住宅。目前,8号线二期和9号线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10号线二期各站点拆迁已完成,五路停车场已完成计划的82.67%。
审计结果表明,我区3条地铁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拆迁、评估及拆除工作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资金的使用较规范,审计未发现转移、挪用建设资金的重大问题,但存在建设程序履行不够及时、拆迁公示标准与实际执行不一致的情况。
(三)海淀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情况
区审计局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纳入审计工作重点,自2009年起对中小学校舍排查隐患、加固项目进行审计,重点审查了校安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及项目建设管理等内容,并抽查了部分已完工项目的结算情况。
按照规划,我区将分3年对全区101所中小学、24万平方米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校舍进行加固。2009年确定抗震加固改造的项目24个,涉及建筑物34栋、面积7.92万平方米,市区两级财政计划投资2.5亿元。截止今年2月末,已完成23个项目的加固任务。经结算审计,报审金额2.52亿元,审减6389.59万元,审减率达25.37%。审减的主要原因:一是按招标文件约定,对因提高抗震等级而产生的赶工费和材料调价费用,以及拆除工程计费不予调 增;二是套用定额不准确和多计工程量等因素。
审计结果表明,区政府高度重视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教委加强组织管理、认真组织落实,2009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不够规范。24个项目均未办理工程规划许可,仅4个项目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校安工程的设计单位、以及4个项目的施工单位未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7个项目未通过消防审核,其中4个项目未进行设计施工图审核。
2.扩大校舍抗震加固范围。2009年区教委投入1630.76万元,将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纳入校舍抗震加固的范围;投入500万元对未列入2009年抗震加固范围的农大附小教学楼项目进行翻建,截止今年2月末,已使用资金229.89万元。
这次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束后,区审计局对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已出具审计报告或做出审计决定,要求有关单位予以纠正;对应当上缴财政的违规资金依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予以上缴;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区审计局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管理和监督,切实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规范财政资金 使用方面的作用;不断改进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第二,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管理。要加强投资计划与预算安排的协调配合;突出监管重点,加强招投标、工程现场及合同管理,加大工程成本控制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大违法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效益。
第三,进一步健全绩效管理机制。随着我区可支配财力的不断加大,各项投资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绩效观念,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全面深化绩效管理,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严肃绩效评价问责,提高资金综合效益。第四,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要完善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多层次协同联动的监督格局,形成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合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动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当前我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将继续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切实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力度,为我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