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

时间:2019-05-14 03: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

第一篇: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

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外国教育资料,论文单位 沪,点击次数 343,论文页数 46-50页1997年1997月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paper_119507281/

历史上,残疾儿童大都曾受到过不公平、不人道的对待:生命受威胁,生活无保障、人格遭玷污、成长被忽视。因而,以残疾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活动及理念亦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徘徊不前的萌芽状态。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日渐改变了早期对残疾儿童斯巴达式的虐杀、罗马式的玩偶和英皇宠物式的观念和做法,开始以人道的精神研究残疾儿童的可教性及具体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特殊教育的尝试。其中,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的法国教育家伊达德(G.Itard 1775-1838)及其弟子塞甘(E.Seguan 1812-1880)、德国教育家海尼克(S.Heinicke 1727-1790)、美国教育家加特劳德(H.Gotlaudet.1787-1851)、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 1870-1952)等人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益的实践探索。当代的特殊教育理念正是人们在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展的新的思想与观念而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其中,美国及欧洲诸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当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基点

1.人人平等。追求人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主张,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尽管残疾儿童身心状况的特殊性限制了其发展的程度,增加了其发展的难度,但他们却具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保证其平等的权利,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医学上的终结是教育的开始。保障残疾儿童平等的权利,恢复、治疗其身或心的功能,使之在最大的程度上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的首要任务是医学治疗。但充分的医学冶疗并不能使其获得真正的生命价值。如同正常人一样,残疾儿童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实现生命意义上的升华。所以,残疾儿童医学治疗的终结意味着教育的开始,而这种教育首先是特殊教育。

3.特殊教育的终结是正常教育。特殊教育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残疾儿童身心的缺陷与不足,但若使其获得真正充分而平等的发展,仅有特殊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当残疾儿童在其发展能力与素质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状态时,必须使他们回到“主流”中去,接受正常的教育。

4.正常教育之中亦应有超常教育。残疾儿童尽管某些身心机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残缺或失常,但他们往往同时具有某些身心机能超常发展的特征。因此,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尽可能的正常教育的同时,亦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超常能力,利用教育的手段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这种关于特殊教育递推式的逻辑性认识,既是特殊教育活动长期发展和特殊教育理论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特殊教育理论产生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的基本方向和原则。

二、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回归主流”教育理论是针对隔离式(Segregation)教育的传统认识而提出的,它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主张。本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特殊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倡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制度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规范。

所谓回归主流的教育是指通过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二者各自的教育职能挖掘残疾儿童的发展潜能,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使之摆脱人为的隔离回到正常儿童中间,共同学习与生活。这是一个弥补、矫治残疾儿童缺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恢复”,全部的目标都集中在达到正常状态上。因此,特殊教育应是引导残疾儿童回归到“主流”中去的教育活动。

特殊教育的组织形式最早为寄宿制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所有这些特殊教育机构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实施隔离式教育,即将残疾儿童与社会和正常儿童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式的教育尽管使残疾儿童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免于受到身心的侵犯,并能充分地实施特殊内容与方式的教育,但它同时使残疾儿童失去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其社会化的进程:更主要的是,由于残疾儿童长期处于被隔离的状态,其自我认识始终都不能从残疾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无疑会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的自我发展,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回归主流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开始致力于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大融合,建立了随班就读及其辅助性措施——资源教室(resource room)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了针对残疾儿童的“瀑布式特殊教育的服务体系”(见下图)[①a]。

这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残疾儿童所受的限制性因素,保证他们尽可能多地接受正常教育,即只有残疾儿童在普通班里得不到充分发展或不可能接受正常教育时才被送入特殊班或特殊学校。可以说,“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是“回归主流”教育理论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充分反映,同时它也在特殊教育的实践是进一步发展了“回归主流”的教育理论。

三、最少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最少限制环境”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措施是对回归主流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回归主流的主旨是缩小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距,使残疾儿童尽可能地达到或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实现正常化的教育。但在实践中,人们大都以为将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班里就实现了回归主流,而不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服务。显然,这是对回归主流教育理论形式化、片面化的理解。为纠正这一认识上的偏颇,美国在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PL94—142公法)中提出了“最少限制环境”的概念,并要求通过创造最少限制的环境保证残疾儿童尽可能地回归主流。

所谓“最少限制”环境是指加强教育的适当性,保证残疾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地减少对残疾儿童的限制,创造适合其回归主流的环境。在这里“最少限制”和“环境”两个概念分别有其丰富的内涵。

1.“最少限制”意即:

①最大程度的自由:最少限制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由。

②与正常儿童相同的生理年龄;允许残疾儿童做正常的同龄人所能做的事。

③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智力年龄:承认残疾儿童(弱智者除外)能进行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的智力活动;

④非伤害性:保护残疾儿童的人身安全;

⑤非危胁性:禁止将残疾儿童置于危险境地;

⑥非控制性:鼓励并帮助残疾儿童

⑦非侵犯性;

⑧最大的尊重;

⑨最大限度的适应:外部环境应尽可能地与残疾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活动相适应;

⑩尽可能地一体化:尽量使残疾儿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并使具二者一起生活和学习。2.“环境”。环境是指影响特殊教育活动的实物、人员、情感和区域等因素。这些因素具体表现为(见下表):

资料来源:D.Smith,R.Luckasson“Ii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Allgnand Bacon Inc.1992.P26

由此,“最少限制环境”就是以如上所述的“最少限制”的要求为准则,在各种具体的环境因素中保证残疾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充分尊重、关心与爱护残疾儿童,保障其人身的安全及人格的尊严,减少各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实现残疾儿童象正常儿童一样生活的愿望。

四、零拒绝(Zero Reject)与全纳性(Inclusive)

“零拒绝”的理念产生于本世纪中叶的美国,并在PL94—142公法中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同。所谓“零拒绝”即不拒绝,意即各种教育机构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拒绝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同时,教育领导机构及学校教育机构都必须努力创造适应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及相关服务的条件,无条件地满足残疾儿童的各种教育需求。为此,教育机构及教育者首先通过测量,评估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方式,对其入学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安置残疾儿童接受相关教育的依据;其次,针对残疾儿童的身心状况,教育者在学生家长的配合下制定适宜的教育方案,并努力贯彻实施教育方案。

“全纳性”作为特殊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世界特

殊教育大会”向全世界的特殊教育界及各国政府发出的一项倡议。这次大会向全世界郑重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也必须给予机会使其达到并保持一个可接受的学习水平;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的需要。”各国政府及教育机构对“教育方法的设计和执行应考虑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性;有特殊需要的人应当进入能接纳他们并能使用适合他们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在普通学校学习;以全纳性为方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宽松气氛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达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手段。”[①b]显然,“全纳性特殊教育与服务的原则”面向包括“严重不利条件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是制定与实施特殊教育与服务的计划、法规的指导思想。依据这一原则,国家应设立“全纳性学校”实施广泛的特殊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确保“全纳性教育”与服务的顺利开展。

五、预防(Prevention)与干预(Intervention)

“预防”与“干预”是对儿童进行早期养护与教育的指导性原则和主要手段,它是当代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共同成果,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教育理念。

所谓“预防”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降低和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现率。它要求:

①为孕妇在受孕及妊娠期间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确保孕妇形成并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使孕妇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

④为孕妇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杜绝有害于胎儿发育的物质的摄入;

⑤进行适当的胎儿期“教育”;

⑥加强孕妇的经常性身体检查;

显然,所有这些要求都旨在消除不利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影响,确保“优生”,杜绝残疾儿产生的隐患。

“干预”则是要求医护人员及时检查婴幼儿身心的发育状况,及时发现不正常发育的症状,并尽快制定矫正的方案;心理工作者及教育者应针对婴幼儿身心发育中的残疾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智力开发和技能养成。研究者认为,及时发现并矫治婴幼儿的身心残疾能够大大加快其“回归主流”进程,甚至能够彻底消除残疾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六、无歧视性测量(Nondisciminatary Assessment)

“无歧视性测量”是指对所有残疾儿童进行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测量与鉴定不带有任何歧视和侮辱性。这种对残疾儿童进行的测量与鉴定是当前许多国家医学界,心理学界及教育界所共同坚持的一项基本准则。“无歧视性测量”要求:

①在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之前,必须对其身心状况及个体需要进行测量和鉴定;

②测量材料及过程不得带有种族歧视和侮辱被测量者文化传统的色彩;

③测量用语尽可能地使用儿童的母语,除非其母语不能保证测量的顺利进行;

④测量过程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如教师及教育、心理、医疗专家控制;

⑤测量的内容应涉及残疾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要,而不只限于一般性的智商测验;

⑥测量的结果必须包括残疾儿童的身心状况、能力倾向、行为特征、社会和文化背景等。

⑦禁止根据测量结果在鉴定中对残疾儿童进行“贴标鉴”的做法,如冠之以精神病、痴呆症、多动症、瞎子、跛子之类的名称,而应以委婉、中性的词语描述残疾儿童的现实状况,如行为欠稳定、精神欠正常、智力落后等词语。

总之,“无岐视性测量”一方面要求确保测量与鉴定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又禁止在测量过程及结论鉴定时伤害对残疾儿童及家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消除社会因不恰当的测量与鉴定对残疾儿童产生歧视性的认识和采取侮辱性的行为。

七、个别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所谓“个别化教育方案”是由教育测量小组依据个体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所共同拟定的书面教育计划,以引导儿童有系统地学习或发展技能。”[①c]

“个别化教育方案”作为教育计划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专门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同时,它指向于每个残疾儿童,即要求每个儿童都应有自己的专门的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应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学生的学业能力;

②残疾程度;

③当前的适应性行为;

④目前的基本技能;

⑤年度教育目标或短期教育目标;

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相关服务;

⑦学生每天学习与活动的内容及时间分配;

⑧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

⑨鉴定短期目标的标准和期限;

⑩“个别化教育委员会”的认可及签名等。

显然,“个别化教育方案”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模式,而且还是教育管理的工具。作为教育模式,它是当前教育理论界关于个别化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特殊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作为管理的工具,它也是目标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具体化。总之,“个别化教育方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当前特殊教育理念发展的新水平;同时,美国的PL94—142公法将这一理念赋予了法律上的地位,使之真正转化为具有法律效能的教育措施。

综上所述,当代的特殊教育理念已逐步形成了包括指导思想和原则及具体实施方法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同时,它融合了当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发展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关于特殊教育的这些新的理念已在特殊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我国的特殊教育界及社会的其他领域对特殊教育科学理念的认识尚较淡薄。为此,加强特殊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宣传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之所在。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①a依据迪诺(Dewo 1911-)提出的“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理论整理而成。

①b昝飞译《萨拉曼卡宣言》,载于《特殊教育》,1994年第3期。

①c毛连温著:《特殊教育行政》,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75页。*

第二篇:凤翔民间泥塑对当代玩具设计理念的探索论文

民间玩具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受特定的地域内的地貌因素、生产及生活因素、人文因素的制约。因此,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玩具。如,宝鸡凤翔地区有尚虎的习惯,代表作品主要有“座虎”、“挂虎”,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巧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及民间朴素的感情色彩,显示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玩具艺术,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再现,更是促进了多种功能的玩具不断创造和发展,值得我们去考究和创新。

一、凤翔民间泥玩具

民间泥玩具是我国民间玩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出现过泥塑产品的产区有陕西的乾县、凤翔县、富县、安塞县和西安市郊区的鱼化寨、狄寨等地。凤翔的泥玩具以挂虎最为有名,造型是用泥土加纸浆翻模成形,胎体极薄,色泽鲜艳。通过陕西省群艺馆的分析和调查,认为坐虎、挂虎艺术品的形成与陕西省社火、地戏等民俗活动有联系,在地戏面具中能找到与挂虎相似的面具。因此,挂虎创作是地戏面具形象的演化物。与其它地区泥玩具的特征相比,陕西凤翔泥玩具的工艺特色主要是造型饱满圆润,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增添了趣味性。

二、民间泥玩具设计理念的再探索

那么,将传统的民间泥玩具的设计理念应用于现代玩具中,这里并不是一味附加民间艺术视觉到现代玩具设计中去,也不是在现代玩具设计中代表性地点缀少许民间艺术视觉元素而已,而是寻求民间玩具设计理念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泥玩具设计当中才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

(一)可持续性设计观念。“天人合一”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之一,使中国几千年的造物文化精神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和发扬。如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就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奥运会吉祥物的形象设计风格就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缩影,蕴含着极强的审美性、艺术性与民族性。这组具有民族色彩的玩具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当代民间玩具设计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在不同功能与不同类型的产品上。从当代凤翔产品中也可以发现木刻版画与皮影的艺术特点,也借鉴了木刻版画“错位”的嵌入式套色的表现技法,又将当代科技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手绘工艺性进行了结合,铸造出新的生命。

(二)功能整合式设计。随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关注点会不断转移,形式与功能单一的玩具会很快让孩子失去兴趣,造成对产品的浪费。当代凤翔泥玩具的再开发项目中也有功能整合式玩具,该设计可以赋予玩具的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与玩法多变,也可以延长玩具使用寿命,并能全方位地增加对儿童智力的培养。如,目前市场可以买的皮影、拆装组合式的火车、汽车玩具、录音,多功能的写字板、早教机、学习机等等玩具。

(三)创新性玩具设计。在当代玩具设计理念上,传统的民间玩具有许多奇妙构思、形式奇巧、造型奇特、充满具有东方神韵智慧的创新玩具,因为历史的变迁,各种民间玩具因材料单一、或者因“玩”法陈旧、或因工艺形态粗糙、或因主题不明确、或因生产的技术性落后而被人们渐渐遗忘。但只要对它们注入时代概念稍加调整、改造、再创造、再设计、再推广,重新组合新的包装、具有时代性设计风格、材料独特的包装,当代玩具设计风格必将重放异彩。如:凤翔民间艺术的坐虎、挂虎、泥玩具、脸谱等等,这些传统的民间玩具都可以从功能、意境和主题上等方面进行革新设计与再设计,创造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玩具。

(四)系列组合式设计。当代玩具设计师应在设计时把握有序的系列组合,结构功能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同时要求在自己的设计理念中,把玩具设计看作独立的玩具产品来规划与设计,要有全新的系统概念设计。首先,应该顾虑到儿童在成长中过程不断调整所配套的玩具设计的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特殊教育与思维拓展来设计;其次,遵从室内到户外随着环境的变化来规划和调整设计系列化玩具;最后,从“寓玩于用”中设计切实人性化、合理性的玩具产品。也可将种思维模式进行整合,使当代玩具产品开发具有整体性、规划性、系列性、实用性。如,从“玩”到“用”设计出既有实用性又有娱乐性价值的儿童玩具、家具等等。

三、总结

笔者认为只有继续承载着民俗观念,在当代设计中发挥前人设计理念,这样民间艺术才是活的民间艺术。为了继承民间传统、发展民间工艺、增加生活情趣,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气息,适应现代生活,进行大胆开拓和创新,为发扬民族文化出一份力量,为繁荣艺术创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第三篇:胸涵春秋意方畅腹有诗书气自华论文

从事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多年,个中艰辛自不待言。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社会所诟病,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辛辛苦苦数十载,到头来,往往功劳没有苦劳也没有,还要承受相当大的社会压力。投入和产出严重地不成正比,是我们语文教学多年来的弊病。现以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为中心,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种不良倾向

1、有的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缺少有质量的阅读。

2、语文味丧失,非语文的东西喧宾夺主。

3、语文训练直奔主题,缺少过程与方法。

面对以上几种不良倾向,我们如何来改变呢?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让我的语文教学进入“严谨求实与洒脱随意相结合”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我慢慢树立起来的语文教学观,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教学既严谨求实又洒脱随意呢?下面就这个理念,阐述一下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境界——要做到严谨求实、回归本位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去努力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以及行文,正确地传播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要做到严谨求实。

1、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来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训练,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的音和形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成语、俗语、惯用语、俚语的正确使用,以及病句辨析等练习形式。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在字词句的使用方面,会越来越准确规范。

2、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语文也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求教师通过文本教学去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中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语言文字才能同人的思维、思想乃至精神和谐统一。

3、在习作和口语交际中,时时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作文训练中,不少老师单单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作技法”的教学指导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往往忽视了。

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导致学生积重难返,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初三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写了那么多错别字。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堪忧,也让我在纠错中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感觉力不从心,但我从不松懈。我不但在学生的习作和口语交际练习方面严格把关,更注重自己在日常写作和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规范性,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给学生做个表率。

三、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更要做到洒脱随意、超越升华

我认为,语文要想成为吸引人的一门课程,首先你这个老师要成为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人,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诙谐的谈吐,如此,你这个人和你驾驭的课堂才会变得洒脱随意,学生才会跟随你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1、做个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我每天都要抽时间阅读中外名著,了解鲁迅与祥林嫂,了解巴尔扎克与葛朗台,以便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无论是古代的李清照与辛弃疾还是现代的冰心与朱自清,无论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是法国的雨果,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一些经典散文,我都能如数家珍,让学生在惊异的同时,也被那些优秀的文化典籍深深地吸引。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我在课堂上就能灵活运用饱含诗意的导语、过渡语,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生出几分赞许。我也会涉猎哲学故事,了解一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也会阅读历史书籍,了解“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由来……总之,达到了博学,就可以纵论古今、引经据典、妙语如珠。

2、做个诙谐洒脱的语文老师。学生很喜欢谈吐幽默诙谐的老师,老师的教学幽默,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的光彩。比如在讲解“婀娜多姿”这个词时,我说,“婀娜多姿”多形容女子体态柔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我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古代美女西施行走起来,如风中杨柳——婀娜多姿。”冷不丁一个男生大声问:“老师,我们班主任可称得上婀娜多姿吗?”我愣住了,同学们也愣住了,知道他在故意搞笑,随即全班爆发哄堂大笑。我没有责备他,而是顺水推舟解释了一番:“如果班主任男扮女装,演醉酒的贵妃,甩着水袖抛着媚眼,绝对称得上婀娜多姿。”全班再一次爆发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他们进一步领悟了词的主旨,也对我的随机应变和风趣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像这样灵活变通、巧妙处理教材和教情的趣事,在我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因而我的语文课时时充满了笑声。我会视教学情况而定,随时会穿插一些故事片段、笑话、名人轶事等来调动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尽在我的掌控之中,让语文教学从死板沉闷中解脱出来,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我力求语文课能够把教育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由于我在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了教学幽默,使语文课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学生学习语文有了活力,也优化了教学育人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灵。

下载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特殊教育理念综述论文作者 有宝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