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

时间:2019-05-14 03:4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

第一篇: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

我国确定“十二五”规划水利发展八大目标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回顾总结“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2011年规划计划工作。部党组对规划计划工作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矫勇副部长还将在会议结束时作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唐仁健副主任应邀到会,将对中央一号文件作精辟的解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自然灾害多发并发重发,灾情之重历史罕见,水利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防灾减灾成效最大、水利投资规模最高、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水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规划计划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投资规模、切实加强规划计划管理和基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水利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多渠道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十一五”时期,规划计划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水利投资规模。五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也是历次五年之最。其中防洪工程占35%、水资源工程占45%、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占5%、其它专项工程占15%。

一是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934亿元,是“十五”的1.73倍。其中,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2315亿元,占78.9%;财政专项资金545亿元,占18.6%;水利建设基金74亿元,占2.5%。中央水利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中央水利投资占79%。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加大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投资逐年增长,特别是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达到987亿元,是2009年的1.5倍,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五年地方水利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其中省级2947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省级水利投资中,财政资金占70%,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占24%,外资及其它资金占6%。东部、西南等地区省级水利投资规模较大,北京、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云南超过200亿元、广东超过300亿元。

三是多渠道水利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重庆、广东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成立省级水利(水务)投资公司,搭建市场融资平台,保证了地方水利建设投资需求。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15亿元企业债券用于水利建设;广东省以水利规费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用于水利建设,并出台了《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社会资金建设新水源工程办法》,全面开放了水利建设市场;云南省从烟草行业筹集资金专项用于水源工程建设;贵州省对水能资源开发权实行有偿转让,收取的水利规费和出让金专项用于水利建设。

(二)重大规划编制实现新突破,规划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是国家组织编制和批复水利规划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流域、区域等层面水利规划100余项,已批复64项,其中国务院批复24项,为科学有序安排水利建设提供了扎实的规划基础。

一是基础性规划编制取得重大突破。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水资源战略规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基础和依据。以2009年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为标志,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全部得到国务院批复,为今后一个时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经过3年多的努力,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完成技术审查,规划在深入分析流域治理开发保护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各流域关键性控制指标,对未来20年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总体部署,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统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完成了金沙江、嘉陵江、怒江、鄱阳湖、洞庭湖等一批重要江河湖泊综合规划编制和技术审查工作。

二是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14项重大课题研究和21项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分析了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改革管理措施等。在此基础上,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完成了报送国务院审批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初步成果,目前正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此外,按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帮助西藏自治区编制完成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省级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三是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取得丰硕成果。围绕水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突出薄弱环节建设,组织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水库建设、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中小河流治理、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等一大批专项建设规划,为各类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组织开展了抗旱、重要江河河口、河道岸线、采砂管理、水文发展、水利信息化等专项规划,为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各地积极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山西省按照河湖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编制完成了《山西大水网规划》;江西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编制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河南省编制了《中小河流治理总体规划》;浙江省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整治试点规划》;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也编制完成了一批水利专项规划。

(三)项目前期工作开创新局面,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五年来,中央和省级水利前期工作经费约80亿元,其中中央18.9亿元;北京、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广东、广西、重庆、云南、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前期工作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新疆、辽宁超过5亿元。按照“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增加项目储备,五年共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重大水利项目220项,总投资规模6393亿元,是“十五”的2.6倍,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复143项,总投资规模4185亿元,是“十五”的3.4倍,确保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有序开展。

一是骨干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重点突出。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各类水利专项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三年实施方案,明确前期工作重点。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以及先期开工的15项单项工程的可研报告和多项初步设计报告。长江流域重点安排了中下游河势控制、“两湖”治理和一批重要枢纽工程;黄河流域重点安排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宁蒙河段治理和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安排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及进一步治理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扩大下游泄洪能力和上游防洪水库工程;海河流域重点安排了蓄滞洪区建设、骨干河道治理项目;松辽流域重点安排了提高粮食产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水资源保障工程;珠江流域重点安排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和水资源保障工程;太湖流域重点安排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同时,切实加强面上项目前期工作,严格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复核、审查等前期工作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的完善。

二是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断强化。在项目前期论证中,更加重视工程建设中的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妥善安置工程移民,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对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更加重视落实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法人组建和运行机制等建设条件,为工程顺利建设和建成以后的良性运行奠定基础。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时出台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把好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批和移民安置规划审核两道关;组织制定水利工程用地标准,为节约集约用地创造条件;在前期论证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加强对工程调度运行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三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嫩江尼尔基、黄河西霞院、广西百色、湖南皂市、四川紫坪铺等重点工程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西藏旁多、吉林哈达山、四川亭子口、新疆肯斯瓦特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及其他江河治理稳步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加快实施,中线京石段向北京应急供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正式通水,青海引大济湟、甘肃引洮、贵州黔中枢纽以及西南中型水库等一批水资源配置和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基本完成,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继续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走马塘延伸拓浚、东太湖综合整治等项目开工建设。开展了1000余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和103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建设。五年全国共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8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

四是行业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加强了科技创新、防洪调度和水资源监测设施、基层管理单位生产生活设施和水政执法能力等建设,改善了行业管理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水利现代化水平。

(四)三大目标任务取得新成效,水利惠民生工程加快推进 五年来,落实中央投资1765亿元,全面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00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38%提高到58%。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

二是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投资66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10亿元。如期实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三年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目标;基本完成了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了1.55亿人的防洪安全隐患,恢复了36.2亿立方米的水库库容,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对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10年还安排中央投资79.2亿元,启动了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三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55亿元。规划内434处大型灌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80处灌区完成规划建设任务;中部4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启动了全国99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新建灌区;实施了564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15个省区开展了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四是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等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水土保持中央投资119亿元,继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4亿元,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959万千瓦,完成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解决了20多万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五)重大问题研究获得新成果,决策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围绕新时期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70多项水利重大专题研究。在全国层面,重点开展了水利投融资政策、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核算体系、河湖水系连通、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在流域层面,组织开展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引江济渭入黄、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等研究。在区域层面,组织开展了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30多项区域水利发展重大专题调研。这些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成果,为推进水利科学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中央研究和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制订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制度体系建设得到新提升,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时期,以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切实加强规划计划制度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工作,规划计划管理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一是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制定并出台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水利规划管理办法、水利部规划及建设投资管理决策制度、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划计划管理制度17项。这些制度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水利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有关管理要求,规范了水利项目审批,强化了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管理,进一步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同时,开展了前期工作招投标、前期成果质量评价、设计变更管理等制度的制定工作。

二是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五年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加大了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行政协调的力度;加快前期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制、审批工作,提早部署,加强协调,初步扭转了项目任务书审批滞后的局面;组织编制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增加了项目储备;强化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实行项目分类指导,按照项目合理工期和建设能力,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加强了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完善统计指标、扩大统计范围、提高统计精度,建立周报、旬报、月报制度,及时跟踪掌握投资落实和完成情况。2010年,组织开展了2005-2007年中央水利前期工作经费内部审计和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

三是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编制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方案》,开展了7个省56个县的普查试点,组织了中央和省级培训,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水利发展统计公报、建国以来水利统计提要等的编印及发布工作,《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英文版)公开出版发行,水利统计工作不断加强;组织编制了洪水风险图(一期),开展了七大江河统一高程系统建设,完善了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四是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在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流域性洪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规划计划部门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工作,第一时间赶赴抗灾一线,了解水利设施损毁情况,迅速组织编制灾后重建水利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落实中央水利应急修复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有效保障了水利灾后重建的顺利开展,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规划计划部门以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综合统计、建设项目后评价等各类培训,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执行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制度,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回顾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水利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水利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民生水利理念深入人心,为规划计划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深刻领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机遇,超前谋划,规划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的水利项目,积极开拓新的水利投资领域,为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和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把服务水利中心工作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研究水利重大问题,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五是注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把加强学习、人才培养、作风建设作为打造一支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规划计划队伍的重要举措。

二、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规划计划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规划计划工作的有利条件,用好水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今后5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刚刚结束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为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指明了方向。三是国家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编制了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专项建设规划,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2008年第四季度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在组织大规模水利建设中,超常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强化项目监督检查,为新一轮水利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推进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新一轮水利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中央对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建设呈现出投资规模更大、建设项目更多、进度要求更高等特点,要求规划计划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积极争取投资规模,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强化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有序、高效开展。二是重大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难度加大。面对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需求,一些地方前期工作经费不足、勘测设计力量薄弱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要求将越来越高,前期工作的协调工作量越来越大,具备开工条件的骨干工程项目储备将显不足,要求规划计划部门更加重视水利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增加前期工作经费,统筹组织好社会各方面勘测设计力量,进一步加快水利前期工作。三是投资计划管理要求更高。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全面展开,水利投资结构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投资重点主要是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主体主要是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建设将呈现投资总量大、单项工程规模小、项目分布范围广、监督管理难度大等新特点,对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划计划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加强指导,强化监督,进一步提升投资计划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按照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着力解决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和投资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动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战略重点,把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扩大投资规模作为主攻方向,把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努力开创规划计划工作的新局面,为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为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基础性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抓紧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其他重要江河湖泊综合规划的协调报批工作,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统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抓紧开展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依据,深入研究未来10年我国水资源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提出我国中长期供水安排意见,组织编制全国、流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切实加快专项建设规划编制。根据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完成大中型水库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专项建设规划,有序安排和实施“十二五”水利建设。四是深入开展一批重大专题研究。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及区域发展布局,深入研究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开展水安全战略、水资源配置战略、农业高效节水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为水利重大决策提供支撑。五是着力加强水利规划管理。研究制订水利规划体系名录,逐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规范规划编制、衔接、报批的程序;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认真落实规划符合性审查作为水工程项目立项前置条件的规定。

(二)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创造条件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批准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和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流域、区域水利建设布局和重点,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一是着力加强防洪重点薄弱环节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组织做好中小河流和主要支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洞庭湖鄱阳湖治理、防洪非工程措施、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实施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全面推进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流域内各省加快了前期工作,目前我部已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7项,其中已批复2项;淮委和流域四省要加快其余项目的前期工作,尽早全面完成。三是尽快完成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前期工作。18项水利项目中已开工建设4项,其余14项要尽快完成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四是加快实施《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重点做好长江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淮河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统筹安排其他流域蓄滞洪区建设项目。五是争取完成一批重点骨干工程项目立项。大力推进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引汉济渭、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做好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型水库、新疆山区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六是认真抓好面上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做好千亿斤粮食规划新建灌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整体可研编制和审批工作,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其他面上项目前期工作。

(三)努力构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投资保障

经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万亿元左右,而现有的投资来源渠道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求。下一步,要认真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紧落实好文件提出的重大政策,努力实现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投资目标。一是积极争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抓紧完善一批重点专项建设规划,加快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立项审批,拓宽水利投资领域,做实水利有效需求,积极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的政策措施。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要主动与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摸清底数和分布,积极配合做好使用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为用好这项新政策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国务院已同意将水利建设基金延长至202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即将印发“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各地要抓紧提出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名单,为落实好这项政策提供依据。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建设基金征收规模相差很大,多的省份高达64亿元,少的省份仅有1000万元,各地要相互借鉴,认真研究,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具体方案,进一步扩大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和规模。四是要用好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2009年,国务院同意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转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期至2019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专项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和中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非直接受益的16个省区要用好这项基金,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五是抓紧落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的政策。各地要积极与财政、金融等部门沟通,落实好这项政策,争取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四)切实抓好规划计划基础工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为适应“十二五”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规划计划基础工作,着力提高规划计划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新的要求,抓紧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等管理办法;同时,要制订一批新的管理制度,包括水利前期工作招投标、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水利工程用地标准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规划计划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加强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随着我国投资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投资计划和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则上当年投资要当年完成。规划计划部门必须充分考虑上年度的投资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建设工期以及所在县市的建设管理能力等因素,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防止造成年度投资积压。下一步,我部将抓紧研究提出水利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三是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各地要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做好方案细化,健全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充实专职人员,落实普查经费,加强普查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2012年全面完成普查任务。同时,要做好水利常规统计工作。

(五)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提升规划计划执行力注入强大动力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保障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建设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规划计划队伍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学习培训。规划计划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需要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规划计划工作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需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因此,必须下大气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力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将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规划计划工作者要提高敏锐性,善于捕捉水利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方向性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规划计划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业务范围广,服务对象多,与基层联系密切,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要更加注重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努力提高服务基层、服务水利发展的能力。四是抓好廉政建设。规划计划部门具有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重要职能,被外界视为权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要加强制度建设,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做到用制度管事;同时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2011年水利规划计划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对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切实做好水利规划编制与审批

按照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快重大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一是抓紧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批。根据本次会议对《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尽早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送国务院审批。二是力争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协调和报批。目前,我部已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要主动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及时召开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对规划成果进行审议,争取尽早报请国务院审批。同时,加快推进金沙江、怒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的协调和报批工作。三是启动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抓紧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制定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开展有关专题研究。此项规划编制以区域为主,首先由各地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汇总、协调、平衡后,形成流域和全国规划报告,各地要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四是抓紧完成重点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沟通协调,抓紧对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进行核定,编制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报送国务院审批,力争尽早组织实施;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加快推进枢纽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环境整治提供规划依据。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上述安排,积极组织力量完成或配合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着力加强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根据国家已批复和正在编制的各类水利规划,抓紧对“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进行梳理,研究编制前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提出进度要求,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加快大江大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加固、蚌埠至浮山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等项目立项,争取年内开工建设,重点抓好入海水道二期、平原洼地治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两湖”治理、黄河下游防洪近期工程、海河骨干河道治理等项目立项审批。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尽早批复新沟河、平湖塘、太嘉河延伸拓浚工程可研,加快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西岸控制、扩大杭嘉湖南排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二是继续推进控制性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尽早批复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黄河古贤、黑河黄藏寺等控制性枢纽工程的审查报批工作。三是积极做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尽早批复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可研,抓紧推进引汉济渭等项目立项审批,认真做好引江济淮、滇中引水、闽江北水南调等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西南等地区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四是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中拟列入244条主要支流、独流入海和内陆河流,在“十二五”期间安排建设,各地要按照轻重缓急,尽快启动一批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同时,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各地要尽快完成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五是争取出台《水利前期工作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建设项目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和《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高度重视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足额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充分利用勘测设计社会资源,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成果质量,以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

(三)积极落实年度水利建设投资

今年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年度水利投资规模还没有最后落实,按照年度水利建设任务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预计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将有较大增长。各地要结合重大水利投资政策的落实,统筹安排好水利建设投资,确保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争取加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2010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18%,我们将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沟通协调,争取提高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增长;二是力争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规模。继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在2010年268亿元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积极拓宽新的投资领域,争取启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三是努力落实好“两项”政策。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能落实到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出台新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力争在筹资渠道和规模上有新的突破。四是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随着中央水利投资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地方配套资金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用好用足各项水利政策,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在今年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中,我部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要求,对去年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好的地区,适度减少中央水利投资规模。五是继续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完成率只有60%,按照今年3月底前完成投资计划的目标要求,任务还十分繁重,各地一定要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10年投资计划如期完成。从今年开始,中央安排投资的建设项目年度预算支付进度可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执行考核范围,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投资计划的执行,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招投标、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进度和衔接,确保投资项目的预算支付进度要求。我部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监督检查,同时,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报送制度,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纳入报送范围。

(四)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2011年水利建设项目数量多、任务重、要求高,要统筹协调好各类建设任务,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一是今年继续安排200亿元以上中央水利投资,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二是继续实施《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剩余的80多亿元中央投资全部安排完毕,规划内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建设;拟安排中央投资85亿元,启动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继续实施除险加固,争取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改造。三是加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力度,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广西乐滩水库灌区等新建灌区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继续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四是按照2012年底前完成2209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的要求,今年拟安排中央投资100亿元,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五是加快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建设,加大对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围堤加固投资力度,将剩余投资安排完毕,争取开工建设三个蓄洪垸的安全建设工程;统筹安排洞庭湖区10个重点蓄洪垸围堤加固工程和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六是加快实施淮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贷款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争取启动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行蓄洪区调整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走马塘延伸拓浚、东太湖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新沟河延伸拓浚、平湖塘延伸拓浚和太浦闸除险加固等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七是抓紧完成黄河宁蒙河段治理工程,启动黄河下游防洪建设近期工程;继续实施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和海河、松花江、嫩江流域骨干河道治理,以及珠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等工程建设;加大湖南四水、湖北荆南四河、江西五河、四川五江一河、渭河、福建五江一溪等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力争开工青弋江、水阳江、滁河治理等防洪工程。八是加快四川亭子口、内蒙海勃湾、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水库工程建设,抓紧开工江西峡江、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四川小井沟、海南红岭等骨干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河北双峰寺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西南地区以中型水库为主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九是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黄河水量调度系统等建设,加大对山洪灾害防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增加对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投入,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启动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规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大力发展牧区水利,继续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加大水利援疆工作力度等。

(五)深入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规划计划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今年重点开展以下课题研究:一是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研究。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要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水利条件,重点研究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布局,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关键技术、生态环境影响、统一调度管理等问题,提出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对策建议。二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研究。要针对我国农业用水量大、用水粗放的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问题,加强高效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因地制宜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推广,建成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三是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自2007年起,我部组织开展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深入研究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取得了丰富成果。研究成果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划分为重要区域水生态保护的补偿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生态影响的补偿两类,分别提出了补偿框架方案,包括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补偿标准测算、补偿方式及有关政策保障措施等。下一步,要继续深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好生态补偿条例,争取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条款纳入该条例;同时,在国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时,力争选取几个条件成熟的流域或区域,开展水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四是流域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流域干支流水库建设的加快,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建成,为充分发挥梯级水库群的综合效益,需要尽快开展联合调度运用研究。我部于2009年组织开展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重点开展汉江干流、西江、松花江等流域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处理好流域防洪、供水、航运、发电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制定优化调度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六)全力抓好全国水利普查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普查机构组建。目前,省级普查机构基本建立,但一些县级水利普查机构组建尚未全面完成,各地一定要加大督办力度,尽快完成普查机构组建,充实基层专职普查人员。二是开展数据台账建设。数据台账是动态指标普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工作由县级普查机构负责,省级普查办要加强组织协调,要对台帐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严格审核台帐数据,确保数据质量。三是加强普查人员培训。在完成第一阶段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基础上,1月底前,各地要全面完成县级普查综合培训;3月底前完成普查软件、数据处理专项培训;年内完成第二阶段填表上报培训工作。四是做好普查对象清查登记工作。各地要抓紧开展普查对象清查工作,对所采集的普查数据进行分期分批录入、初步审核和预处理,各流域机构、省级普查机构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清查登记任务。五是组织普查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针对清查登记、台账建设等关键环节,广泛开展宣传,为水利普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继续做好水利常规统计工作。修订《水利统计管理办法》,完善分工协作、数据资源共享的统计管理机制;全面开展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工作,把中央各渠道安排的投资、地方自行安排的投资、社会融资纳入统计范围,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做好全口径数据的收集;根据水利建设的新要求,做好专项水利统计工作,今年将对原有的周报、旬报、专报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水利建设投资统计旬报制度,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加快水利统计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和一套表制度改革,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水利统计工作能力和效率。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陈雷部长、矫勇副部长在本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形势政策 十二五规划

学术聚焦

“十二五”规划经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讨论并一致通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中小城市放宽外来人口落户、继续推进费改税等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看待规划建议中新的亮点?如何看待其对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意义?其又将给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全面变化?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和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进行深度解读。

策划:谭敏

文及图整理:

记者 赵琳琳

由强国向富民转变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

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

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

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快步伐,因此特意加上“加快”两字。

其三,发展任务不断拓展。一些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如“孪生姐妹”一样相似。但两者不同在于发展任务进一步拓宽。此次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作为重中之重来提,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此外,把对新兴产业的重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重视培养新兴产业,就是因为,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老旧产业的关停并转,如果没有新产业及时跟上,就会出现产业空白,引发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因此,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新产业作为支撑。

其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也在进一步提高,如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最低生活保障指标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汪玉凯:“十二五”可说是个转折点。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未来,我们将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过去更多强调强国,未来将更强调富民。此外,“十二五”期间将更强调未来经济增长要和老百姓收入保持同步,这也是一个重大思路调整。“十二五”规划建议,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启动内需除了是扩大再生产外,也是在强调购买能力和消费需求,这些都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更多老百姓有更高购买力,才能实现富民战略,拉动内需,使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适度放缓增速是好事

广州日报:除此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变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辛鸣: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应该将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平稳较快”与居民收入的“普遍较快增长”对应来看,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而言,基本要求是“一慢一快”。

所谓“一慢”是指发展速度要慢下来,这个“慢”并不是马上降低经济增速,而是要求不要像过去那么快。但同时,又要把握好速度,太慢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说要“平稳较快”。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仍会保持8%至9%的增速,对于我们要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言,经济增速只要达6.5%就行,因此,8%至9%的增速已绰绰有余。对我们而言,适度的放缓增速是件好事。

所谓“一快”是要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快增长”。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宽裕、更幸福的生活,而收入增加是过上更好生活的前提。“十二五”通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将会使这“一快”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障。

汪玉凯:“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确立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始终。

另外,特别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这个转折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改革的态度、力度和改革推进的程度。这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金

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乃至事业单位的改革等等。这意味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的难度更大,意义也重大。

让地方政府有钱改善民生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收入分配扩大内需与中国未来转型发展的关系问题?

辛鸣:现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已不具新的爆发力。目前,我们的投资力度已过大,“十二五”要将更多的资金用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就不可能把更多投资用于经济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也使得高出口日趋困难,扩大内需成为必然选择。

而且扩大了内需,老百姓生活会更幸福。内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要让老百姓有钱,就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各种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民众工资的增长要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

广州日报:很多人认为“十二五”对中国未来发展是转折点,具有深远意义,如何看待其规划建议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辛鸣:中国从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已有10年。但不得不承认,这成就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数字显示的,是“总体”小康,是“平均”小康,是“片面”小康。而全面小康的真正内涵,是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让中国每个区域都能进入小康;不仅经济小康,还要政治与文化小康。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易,单纯靠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方法已没有意义,甚至还会制造障碍。我们要通过“十二五”的发展,让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都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发展。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与制度安排,让科学发展真正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主题。“十二五”期间,就是要让科学发展真正贯穿始终,名副其实,不打折扣。

广州日报:经济转型,“加快”会成为重点关注。在“十二五”发展有什么措施保障它的实现?

辛鸣:加快是指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再拖,否则会出问题,但是如何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现实,需要一系列改革配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和缓慢的背后,除了发展模式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制度和体制不太适应。我们的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卖地和搞工业才有钱花,只有把财税体制改了,让地方政府通过改善民生、保护环境都能有钱花,发展方式才可以转过来。

第三篇:新疆十二五规划 形势与政策论文

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

2010年春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举全国之力援疆行动正式拉开帷幕,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后发赶超的信心在天山南北激荡。短短一年间,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进疆全面对接,国家各部委立即行动量身为新疆制订政策,大企业、大集团接二连三启动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疆全面进入跨跃式发展之春.2011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疆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们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至关重要。

一、要把握好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回顾,是为了凝聚发展的力量,迈开跨越的步伐。春贤书记的话说是总体稳定,总体可控、总体向好。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全国有这样一个评价,在讲到“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虽然新疆和内地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差距,但是新疆也是在巨变之中,也是在这样大的宏观的环境之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巩固。新疆的各项事业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建设成为西部强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的新阶段,进入了不断满足全疆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愿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的新阶段。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新疆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先后买上了三个千亿元台阶,2006年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达到3045.26亿元,2008年又跨越了4000亿元大关,达到4183.21亿元;2010年以来,经济运行呈现出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65.1%,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提前翻番。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二)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协调性有了新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以石油石化、煤炭、煤电煤化工、几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产业升级很快,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化工和以防止、食品为主的轻纺工业,在天山难破经济带迅速崛起,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疆已有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2个50万人口的大城市。

(三)农业生产能力大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有了新进展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新疆农业综合比较优势居全国第5位,人均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新疆农业增加值速居西部十二省区首位,已成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机械化水平,十一五,讲要更新粮食机械,稳步发展棉花机械,加快发展林果业机械、节水机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设施农业取得长足进展。突出地方特色,培植了组建了中粮屯河、香梨股份、新疆天业、新农开发、天康生物等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石化工业稳步发展。2010年,新疆原油产量2558.16万吨,居全国第4位;天然气产量249.91亿立方米,全国总产量的26.5%,居全国第1位。非石油工业快速增长。非石油工业就是煤炭、防止、轻工、钢铁为主的一些工业。比如红色产业,番茄酱产量110.63万吨,居全国第1位。工业园区蓬勃发展。2009年底,经国务院和自治区审批的工业园区达到34个,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8个,自治区批准设立26个,遍布全区11个地州市,主要集中在重化工、特色资源、对口支援、出口加工、物流园等五大园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发展格局。“龙头”园区———克拉玛依石化工业园、米东化工工业园,;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库车化工园区。

(五)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获得新支撑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路。要进一步加快疆内国家告诉公路网和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以及通县市、团场公路、重要的口岸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切实 提高通行保障能力。乌鲁木齐绕城、阿克苏至喀什、克拉玛依至塔城高速公路要力争明年全部开工建设。铁路。继续加快兰新第二双线等11条在建铁路。抓紧做好乌鲁木齐新客站、北屯至富蕴至准东、哈密至将军庙等9条拟开工铁路的各项前期工作。民航。要以打造乌鲁木齐西部门户枢纽为重点,不断加强航线网络布局,力争开辟新的国际国内航线。抓好改扩建、迁建和新建的支线机场建设。房地产业欣欣向荣。

(六)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与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区商业基础不断改善,各类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为代表的新兴商业竞相发展,分期付款、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市场商业网点种类繁多,辐射面不断拓宽,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乌鲁木齐华凌市场、北园春、亚中机电市场等11家市场成交额超过10亿元,其中,新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超过50亿元,边疆宾馆市场成交额超过60亿元。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住宿餐饮业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轿车,这个昔日的奢侈品,如今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简单的代步工具;金银珠宝类、文化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成倍增长,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七)对外开放水平大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新疆发挥区域优势,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资已成为推动新疆全面开放的重要补充。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新疆旅游业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全国、全世界进行宣传和推介,使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如天池、喀纳斯、葡萄沟、那拉提、金沙滩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名牌产品。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80亿元。

(八)社会事业大发展,和谐新疆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10年,新疆用于民生的支出1198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高达71%。向低保的门槛,从2005年起也不断降低,截止2010年底,城镇居民中有301.10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的新农合,2010年覆盖农牧业人口1034万人,参合率达98.6%,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高出规划确定的11900元目标1744元,比2005年增长70.8%,年均增长11.3%,比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长8%的目标高出3.3个百分点。

(九)污染治理大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轴,以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制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力度。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会议的时候,我们都会注意到,各省市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都不仅仅提出GDP到达到多少,同时还关注到结构优化、质量改善、效益提高。经常和GDP联系紧密的一个指标叫万元GDP的能源消耗量,新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现在,全球都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火山爆发,洪灾,旱灾,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频发,人们都越来越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到2020年中国万元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降40—45%,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就国内来讲,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流入城市的河流90%是被污染的,珠三角、长三角的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的老百姓甚至不敢喝当地的自来水,那就要求我们必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首府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国家Ⅱ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为266天,比2005年增加10天。看到这些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疆的历史性巨变,无不凝结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情谊,凝结着中央的关心和支持,凝结着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新疆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新疆实际和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是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对新疆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用两个词来形象地概括新疆,那就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作为每个新疆人一定要清楚我们的地域辽阔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资源丰富到什么地步。地域辽阔(新疆166.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的1/6,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边境线最长、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资源丰富(新疆矿藏有138种,全国的有168种,就是全国矿藏的82%在新疆都能找到;58种矿产资源居全国 前10位;10种位列全国首位;天然气占全国的34%,石油占全国的30%,煤占全国的40%;除了世人已知的油、气、煤传统能源外,还有大量的新型资源。新疆有9大风区,可装机容量约8千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仅20万千瓦左右,其利用率刚刚起步;还有强大的光源,新疆年日照时间为3500小时左右,据80年代的一个测算,新疆大地全年所获得的太阳能辐射总能量,是1980年全世界发电机总容量的100倍,而我们目前的太阳能发电几乎尚未起步;还有广泛的生物资源,从海拔-154米至8611米,有近9000米生物群落,这是独有的地利,生物的广泛性非我莫属。新疆气候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具有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优势。)由于这两个独特优势,决定了新疆是我国西北安全的战备屏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

1、经济发展滞后。一是不仅与东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不占优势。很多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在全国占的比重只有70%左右,在西部地区人均指标少数居西部地区前列,多数指标都在倒退,居西部地区中位或相对落后的位次。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牧业方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占到80%以上。工业方面,石油石化“一业独大”,在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占60%以上;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20%左右,实现利润不到10%,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产值的比重仅为30%左右。第三产业方面,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且多为传统服务业;外贸主要以边境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只占3.5%。技术创新能力薄弱,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0.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自我积累能力不强。2009年全区财政自给率仅为28.8%。全区仍有90%以上的县市财政不能自给,无力于建设和发展。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疆团场农牧民相对贫困,南疆三地州和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生存条件艰苦、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牧民生活贫困,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1990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92:1,到2009年全区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06:1。全区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27万人,占全区农牧民人口的22%。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发展困难大。2009年,喀什、和田和克州三地州人均GDP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31%。三地州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到全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84%以上。

3、生态脆弱,结构性缺水。目前我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8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到45%以上,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脆弱。全区水资源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已经使用500多亿立方米。目前全区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96%,而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17.1%,农业每立方水产出量仅为1.32元,远低于全国7.6元的平均水平。天山北坡一带缺水率超过10%,南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已经接近承载能力。水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起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基础设施的通用涵义指: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城乡基础设施。从建设小康社会、优势资源转换、发挥区位优势、进行国土开发、实现开放战略看,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目前我区与内地和中亚国家的铁路通道只有一条,全区只有兰新铁路、南疆铁路两条干线,国省干线中二级以上公路的比重为53%,远低于全国70%的水平,南北疆缺乏便捷连接的公路通道,交通大通道和密度都远远落后于西部地区。4月12日,新疆17个重大民生公路项目同时破土动工。工程建成后,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出行将更为便捷,公路沿线地区的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因此受益。能源建设仍很滞后。疆内不少地区现在还拉闸限电,尤其是南疆缺电严重,农村抗旱城市就要停电。

5、人才严重匮乏,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实讲,主要是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不断流失。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多万人。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4万名学生,毕业后大概只有27%返回。从适应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新的阶段讲,缺乏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性人才、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包括规划、工程技术、工业化、城市化、语言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及偏远贫困地区人才严重不足。

6、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一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某些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和影响越来越大。二是民族分裂势力活动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新疆地区存在的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三是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出版物的影响不可小视。四是“7·5”事件后,社会上的部分群众的稳定感异常脆弱,极易使一些一般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案件变得复杂化。五是全国矛盾凸显期的阶段所决定的,主要是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就业用工等出现的新矛盾,而往往这些矛盾在新疆又容易扩大为政治问题、全局问题。总的来看,新疆还是拥有趁势而上这个历史机遇的,大家都知道新一轮的西部大开放,第二个10年又开始了,我们得益于前一个10年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还有19个省市的对口支援,看看去年,从来没有见过内地有这么多的官员,这么集中地到我们新疆来考察,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商家到新疆来考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资金不断涌入新疆,也从来没有见过全国这么多地方把新疆作为一个热 词来议论,这么多的没有想到,从来没有过。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次机遇。

二、要把握好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天的新疆,正处于跨越崛起取得重大突破、迈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就可能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可能误了“十二五”的“早班车”,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所以说,机遇难得,形势逼人,责任重大,时不我待。可以说这个机会真是太好太好了,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真的很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也很不好意思哦,“民生优先,基层重要”,大家就是最基层的,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哦。

“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十二五”时期总体战略选择,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具体战略选择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智力和人才保障。(以番茄红素为例)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就没有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也缺乏有力的支撑。我区工业起步晚,底子差,从目前情况看,加工深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以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新型工业化强有力的拉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棉花产业链的形成为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具有独特的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当前正好处于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不断提升农牧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好处很多,比如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税收,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和农牧民分工分化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被大家认可的,一个地方的城镇化率高,城镇人口比重大,这个地方肯定发展比较快。要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充分发挥城市和小城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扩大就业、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主要预期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增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

根据“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自治区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后确定2011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业岗位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两个指标是,一个是GDP的增速为10%,各地州都提出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最高的达到25%,最低的也在10%。为什 么自治区要定为10%呢?我们知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GDP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区人均GDP比全国水平低约600美元。“十二五”时期,我国GDP制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为8%,据此测算,到“十二五”末,我区人均GDP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就需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10%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不仅高于“十五”、“十一五”,也高于近几年的预期增长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区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确定我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既要体现跨越式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目前,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等都还不足以支撑跨越式发展。“十二五”的头两年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基础、调结构上,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个指标也不能定地太高,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总体来讲,这一指标是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和留有余地的,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自治区党委根据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及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做出部署:

第一大板块经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一号文件首次锁定新型工业化,颁发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这在新疆尚属首次。

文件明确,必须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新疆“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间,新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015年工业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数据和十一五是一摸一样的,都是增长17%,但是我们2010年达到了13.5%。

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张春贤提出五点要求:

一、要牢固树立“两个可持续”的发展意识。各地和各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

二、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推进。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最先进技术为支撑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高效集约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抢占制高点,形成长远竞争力。

三、要注意惠及民生。要建成富民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致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配套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让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人民。

四、要讲求效率。新疆的能源资源开发特别是煤化工产业项目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无论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还是从市场角度看,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抢占市场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五、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区上下各部门各方面都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新疆效率”,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关心、支持、帮助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惠及各族人民群众都有重大意义。

第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即:《建议》在这一部分提出的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加快推进新性城镇化步伐。

要以城镇规划为依据,推动城镇建设有序进行。搞城镇建设,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败是最大的浪费。各地在规划上一定要有前瞻性,起点要高,要统筹城乡布局,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特别是要注重文化内涵和现代城市风格,提升城市建设的品味和水平,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这是发展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城市的产业支撑作用,依托现有基础,把城镇化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强城镇交通、供 排水、供气、供电、供热等“生命线”工程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人口聚居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决心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通过我们的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薪,环境友好型社会,因为我们有指标进行约束,你也不能盲目的进行的开发,不能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中央提出新疆到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持平,但是特别不希望我们走山西的老路。其实,我们和山西的情况很像,都是能源资源大省,但是遗憾的是山西在发展的过程中,GDP很快上去了,但环境破坏很严重。因此,衡量新疆是否跨越了,还要检查新疆万元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绿地的覆盖率及沙漠的治理等这样一系列指标。

第五,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大板块改善民生、科教文化、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第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新疆近年来加大普惠力度,让更多各族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2011年为新疆“民生建设年”,自治区有一个文件,就是2011年新党办发的11号文件,这次提法非常独特,一共有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以“新疆效率”推进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22项任务呢,都有具体的指标,都有最后去落实任务的部门,这些民生实事涉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特殊群体医疗救助、教育保障、物价控制、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等,涵盖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

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理念,2010年,新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投入突破1000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0%以上。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前所未有,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改变面貌的决心和信心。今年,新疆民生投入将超过1400亿元,包括完成农村安居富民工程30万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4万套、“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信访积案化解等。“实施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建设,是为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表示,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集中各方力量抓民生实事建设,“争取干一项成一项,人民群众满意一项。”要继续实施好自治区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把好事办好,让各族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改善,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骄傲和荣耀。所以这些民生工程都是非常具体的。

物价控制、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定在4%左右,就是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我看从去年开始的农产品涨价,比如网上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糖太宗”的大蒜、绿豆、糖都疯长,中央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平抑物价,减少热钱炒作,真正解决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咱们都想一想,新疆是原理内陆的,我们的消费品市场的贡献,主要是本地人。如果我们的消费能力,人们的生活水准不高,我们的消费品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们增长了17%,也就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百分之十点几,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没有钱消费,消费品的零售额不会增长那么快。《建议》再次提到“三驾马车”,以前常常把出口、投资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全会公报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顺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内需中的“居民消费需求”拉动不起来,说到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没钱花,第二是不敢花,第三是花不掉。

要继续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关系到 每个少数民族家庭、每个少数民族青少年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要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对口支教等多种办法,加快双语教师培训力度,认真解决好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双语教师留得住、干得好。要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加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力度,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职业教育综合能力,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抓住对口支援机遇,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驻疆企业吸纳当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期,自治区专门出台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总的要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措并举,分类施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抓住对口援疆机遇、鼓励到企业、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培训等途径,力争两年内全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实 现就业,完成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地个部门要把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强有力、更具失效的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第七,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我们都知道,我们自治区去年已经颁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对自治区的整个人才,14大类人才的规划都做了2020年的一个规划纲要,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人的事情解决好了,其他的事情都是迎刃而解的。四个方面的任务: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③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专门就学前教育进行调研视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北方四岛视察,固然有提高自己在国内人气和支持率的思考,声援中国的交易,但是其看望幼儿园教师是不是也表明其要求在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上,要从幼儿抓起。2011年乌鲁木齐计划投资4.8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校。④建设人才强国。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抓好公务员对口培训,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有关省市将为中西部地区培训10万名公务员。据了解,公务员对口培训工作始于2000年,由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东部省市为中西部地区开展对口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中西部地区骨干公务员1.3万余人,取得了显着效果,受到中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热烈欢迎。

第三板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八,深化改革。听起来是比较虚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一部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任务: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③加快财税体制改革。④深化金融体制改革。⑤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⑥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2010年9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强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第九,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力度,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临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古丝绸之路纵贯东西,成就了新疆作为亚欧大陆通道的重要枢纽地位。今天,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是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地。加大支持新疆发展力度,可以推动新疆为加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联系,为新疆和国内其他地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重要基地,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同与新疆接壤的周边国家乃至欧洲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推动我国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中央决定将“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博览会在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影响力。在喀什、霍尔果斯各设一个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窗口和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霍尔果斯口岸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经贸合作的示范区,规划中的国际能源城借助地缘优势,开发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促进能源区域性国际市场形成,可为新疆贡献600亿到1000亿元左右的GDP。喀什凭借“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地缘优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新疆南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步伐,有利于构建我国联结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陆路大通道,形成“陆上开放”和“海上开放”、西部开放与东部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充分发挥新疆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大力实施演变开放战略,大力推进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商贸合作。加大 对周边国家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力度,加快发展边境贸易,充分利用国家给与的特殊政策,积极支持新疆企业“走出去”。同时,积极吸引沿海内地企业到新疆建设我国向西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商品中转集散基地、走出去开发能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欧亚大陆桥”。要举全区之力办好首届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

三大板块,九项任务,还有一些具体的指标

三、要把握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保障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工作成败,关键在人。做好新疆的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2010年底,新疆党政机关进行了效能考核,将民众认为不作为的6名处级领导做了调整和处理,此举震动了各级政府机关。“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需要高效负责的机关工作人员”。

新疆各族干部要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根植和挺立于新疆大地,热爱新疆山山水水,热爱新疆各族人民,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以造福各族群众为己任,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美好的愿望、幸福的生活、灿烂的前景、光辉的未来,要靠我们用汗水去浇灌,用智慧去创造,用毅力去开拓,用奋力去拼搏。中央对我们给予厚望,各族人民群众对我们给予热切期盼,我们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第四篇:大学生十二五规划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如很多专家和学者所指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供给、需求和供需匹配效率三个方面去分析。从需求方面来看,宏观经济形势无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内容摘要]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 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 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 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十二五规划论文CRS)

新时期下的“十二五”规划

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出现了哪些不足,这些答案随着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平均快速增长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这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壮阔的五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作为一个大国,就它的发展成就来说,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其实通过我国近几年关于民生问题相关政策地陆续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还有医疗卫生支出等,我国是连年加大预算安排。据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亿元增长到3185亿元、教育支出从536亿元增长到2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38亿元增长到1389亿元。大家知道,在这及年里,我们既要抵御外来的金融风暴,又要大力的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特别是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我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了31.7%。从这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拳拳爱民之心。

三、经受住各种严峻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其次,我国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式正发生着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在经济危机过后将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时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率都将降低一到两个百分点。而这种态势可能将在整个十二五过程中持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也面临着人口、就业、以及经济方式转变等严峻的问题。这些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都将是整个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但放眼世界,整个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成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正迈向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爆发战争是违背各国利益的。所以在各国利益多重化的特殊时期,大国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这就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立足国内,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证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是适应国内环境的。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与市场资源优化的提高,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国的经济增长神话将会继续谱写下去。

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取得社会经济建设的明显进步。为此我们需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第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七,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九,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最后,我国十二五规划较十一五及以往具有其独特的亮点和新意。首先,规划建议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是目标任务更加明了化,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二,“科学发展”首次以主题形式纳入中国新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本次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为本次五年计划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发展更加明朗化理论化。将十二五规划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更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宗旨。

三,更加突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方式的调整在本次十二五规划中式一个重点,加快经济体制变革是社会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不但要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消除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而且要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推进更为丰富的体制创新活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

四、“消费”、“投资”、“出口”顺序变化,扩大内需首次独立成章。面临国内巨大的市场,增进国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与以往不同,随着国内消费内力的增大,消费、投资、出口的顺序变化是迟早的事。而本次规划则是把把扩大内需排在重要位置,并首次独立成章进行论述。可见十二五对国内巨大消费群体的重视。

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具可操作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而其的可操作性的增强说明十二五规划较以往更注重了成果共享的可实施性。

综上可知,我国十二五规划更具有方向性、合理性、可实施性,将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注重对国内市场发展,同时明确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后来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它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水平是否提高,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更上一个台阶,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在2020年总产值翻一番。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其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制定的,它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十二五规划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历来是我国任何时期规划的重点,它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围绕着人民平常生活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规划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十二五规划是未来我国五年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生活水平滞后,或许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十二五规划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下载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范文]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亮点分呈。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

    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

    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十二五规划

    (三)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建设。 主要任务: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

    峰峰矿区中医院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峰峰矿区中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发展至今,中医特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

    十二五规划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十二五规划:优化对外贸易......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

    08本会7班曾文燕408070749 “十二五”规划调查报告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