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深府办〔2005〕116号)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府办〔2005〕116号 【发布日期】2005-09-07 【生效日期】2005-09-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深府办〔2005〕116号)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5年9月7日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目 录
总则
1.1 工作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深圳市食品安全现状和趋势
1.4 事故分级
1.5 工作原则
1.6 适用范围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及其日常办事机构
2.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日常办事机构
2.3 应急救援相关单位及职责
2.4 现场指挥部及应急行动组
信息监测、预警和报告
3.1 信息监测
3.2 预警系统
3.3 报告制度
应急响应及程序
4.1 分级响应 4.2 响应程序
4.3 扩大应急
4.4 应急结束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2 社会救助
5.3 保险
5.4 调查和总结
应急保障
6.1 技术鉴定和保障
6.2 通讯与信息保障
6.3 应急队伍保障
6.4 医疗保障
6.5 紧急救护场所保障
6.6 交通运输保障
6.7 治安保障
6.8 经费保障
宣传培训和演习
7.1 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7.2 培训与演习
附则
8.1 名词术语
8.2 预案管理
8.3 解释机构
8.4 实施时间
附件
9.1 附件1 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职责
9.2 附件2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情况登记表
9.3 附件3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联系电话一览表
9.4 附件4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流程图
9.5 附件5 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流程图总 则
1.1 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 编制依据
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52号)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深府〔2005〕37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深圳市食品安全现状和趋势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市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我们的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同全国普遍的情况一致,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适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是由于供应我市的食品80%以上来自外地,食品源头异常分散,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尽管历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经过不懈努力,流通领域食品(包括初级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已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使之进一步提高的手段和措施有限;还有,与全国相同规模的城市相比,我市的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生猪屠宰业、豆制品加工业等行业规模较小,发展迟缓,导致正规企业的产品不能占有市场较大的份额,长期以来私屠滥宰和无证生产经营豆制品的行为屡禁不绝,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我市人口构成中,低收入人群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饮食供应得不到必要的安全保证,许多工厂和工地食堂的设备设施和卫生条件很差,是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地带,成为我市食品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总之,当前我市食品安全的形势相当严峻,预防和控制突发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4 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即: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特别重大(Ⅰ)。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指事故一次伤害的人数在50人以下,但无人员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
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指事故一次伤害的人数达50~99人,但无人员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指事故一次伤害的人数达100~199人;或伤害人数不足100人,但导致1~5人死亡的;或事故发生在学校(含幼儿园)、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且伤害人数超过50人以上的;或者其他有证据表明有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指事故一次伤害的人数超过200人;或伤害人数不足200人,但导致5人以上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
1.5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依法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处置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时要以生命救助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将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工作中要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确立决策科学、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切实做好实施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或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指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分级负责、协调配合。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认真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要积极主动公布相关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等发动公众参与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工作。依靠科学、及时果断。食品安全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各有关职能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依靠科学,提高效率,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抢救伤员,减少损失,并及时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1.6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深圳市行政辖区内,在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是负责处置和管理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依据市总体预案规范的相关职责开展工作;市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承办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并根据市总体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相关工作。
2.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我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专业应急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完善我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确定重大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级,启动本预案,组织指挥有关方面力量参与处置工作;开展专业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教育等工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承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授权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应急处置时,做好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沟通协调工作。
2.3 应急救援相关单位和职责(见附件1)。
2.4 本预案启动后,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总指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人、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任副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事件涉及的市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等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为现场指挥部成员。
为提高处置效率,迅速展开工作,根据事件处置环节要求,成立11个基本应急行动组。各组的组成和主要职责如下:
(一)综合协调组:市应急指挥中心牵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事发地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综合信息,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事件动态,分析事故进展,传达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精神,协调其他各应急行动组、专家和专业救援队伍以及相关单位开展工作等。
(二)医疗救护组。由市卫生局牵头,事发地区政府和市义工联等有关社会团体参与。主要职责是在事发后迅速组织专业救护机构、人员开展现场救护、院前急救、专科医救、卫生防疫等工作。
(三)调查评估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牵头,市应急指挥中心、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和事发地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依法开展对事件的调查,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实时记录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查清事故原因,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四)治安救助组。由市公安局牵头,事发地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迅速组织警力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和进行交通疏导等。
(五)信息报送组。由市委办公厅牵头,市应急指挥中心、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和事发地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实时记录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组织起草有关公告、通报、简报等文字材料,按规定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向事件涉及的毗邻地区及时通报有关信息,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承担本市区域和相关区域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
(六)新闻发布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等职能部门和事发地的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迅速制定新闻报道方案,起草新闻稿、开展新闻报道,由新闻发布组指定监管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分阶段发布事故信息。
(七)物资保障组。由市贸工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及事发地的区政府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现场指挥部的要求,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安排应急药品和物资,统筹调度,有偿调拨,保证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
(八)交通运输组。由市交通局牵头,市卫生局及事发地的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在医疗单位运力不足时及时组织运力供卫生部门调配使用。
(九)涉外(港澳台)联络组。市外办牵头,市台办、口岸办,深圳海关、边检总站、检验检疫局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当事件涉及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或者可能影响到港澳台或境外的,以及处置过程中涉及港澳台或境外的,及时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协商或处理相关事宜等。
(十)环境处理组。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卫生局、城管局、水务局等部门和事发地的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快速查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种类以及污染影响,在职责范围内及时控制污染的扩散,消除危害,并对潜在危害继续监控。
(十一)善后处理组。市民政局牵头,市公安局、卫生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房管局、团市委、法律援助中心、红十字会、事发地区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事件受害人善后处理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信息监测、预警和报告
3.1 信息监测
市政府建立统一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以市食品安全信息网为平台,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 预警系统
3.2.1 加强日常监管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3.2.2 建立通报制度
3.2.2.1 通报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2)100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3.2.2.2 通报方式
(1)市有关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根据报来的情况,对初步判断为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在接到报告后30分钟内电话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并在1小时内进行书面报告,报告具体内容及格式(见附件2)。(2)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与事故有关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和市有关部门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有关区的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3)各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引发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风险信息报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险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及时通报有关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上报市政府。
3.2.2.3 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报市政府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涉外预案实施。
3.2.3 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有关部门举报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市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或者通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3.2.4 应急准备和预防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及时对有关部门以及各区报告的可能导致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并及时上报有关市领导,通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市有关部门,必要时召开会议,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研究防控措施。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接到可能导致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市政府,向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市有关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和专家通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发布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预警信息。
3.3 报告制度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包括: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系统,信息报告和通报体系,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系统等。
各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应当按照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
3.3.1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报告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事发地的区政府或街道办、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
3.3.2 报告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100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3.3 报告方式
各区和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接到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2小时内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
3.3.4 责任报告单位(1)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及餐饮单位;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3)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各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和有关部门。
3.3.5 责任报告人
(1)行使职责的各区食品安全工作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2)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3.6 报告时限要求
事故发生地区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作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作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作出总结报告。
3.3.7 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可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直接经济损失估算等。
3.3.8 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3.9 总结报告
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应急响应及程序
4.1 分级响应
4.1.1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一级)
4.1.1.1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启动本预案建议,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报请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由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或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启动本预案。
4.1.1.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需要组织市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等单位分管应急工作负责人立即前往事故现场。
4.1.1.3 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通知并督促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护组、调查评估组、治安救助组、信息报送组、新闻发布组等应急行动组到位开展工作。
4.1.1.4 市应急指挥中心、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事故发生地区政府和区食品安全牵头部门之间应保持通讯联系,互通信息。
4.1.2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二级)
4.1.2.1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启动本预案建议,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报请分管市领导批准后,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启动本预案。
4.1.2.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需要组织市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等单位分管应急工作负责人立即前往事故现场。
4.1.2.3 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通知并督促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护组、调查评估组、治安救助组、信息报送组、新闻发布组等应急行动组到位开展工作。
4.1.2.4 市应急指挥中心、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事故发生地区政府和区食品安全牵头部门之间应保持通讯联系,互通信息。
4.1.3 一般、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三级)
一般、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由事发地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启动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指挥辖区各方面力量处置,并及时将处理情况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4.2 响应程序
4.2.1 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所在区政府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在接报后15分钟内组织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或食品安全牵头单位、街道办、卫生、公安等部门进行先期处置。30分钟内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警戒、控制现场、救护和事件初步调查等基础处置工作;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对初步判定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在接报后30分钟内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4.2.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报送的初步判断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在30分钟内快速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对确定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及时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并在得到启动本预案的指令后,根据分级响应规定,迅速组织市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等单位分管应急工作负责人赶往事故现场。
4.2.3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启动本预案后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根据需要,适时决定启动相关应急行动组,并将有关情况立即通知市应急指挥中心,由市应急指挥中心按预定程序和渠道迅速通知应急行动组就位。
4.2.4 事发现场在特区内的,参与处置工作的应急行动组应在接通知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并开展工作;事发现场在特区外的,应在1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开展工作。就位后,各应急行动组应在15分钟内通过电话向现场指挥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4.2.5 现场指挥部重点围绕医疗救护、事件调查、事态控制和新闻发布等工作进行指挥协调。
医疗救护:由医疗救护组根据受害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采取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相结合,基层医院救治和专科医院救治相结合,重点救治和常规救治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
事件调查:由调查评估组根据实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源头食品相关技术鉴定工作,从速查明事件原因,查清相关责任人和相关责任。
事态控制: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适时决定并按需要安排市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农林渔业局等部门全面查封事件涉嫌的源头食品及其原料,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市卫生局负责查处和控制进入消费领域的涉嫌食品。
市质监局负责查处和控制生产领域的涉嫌食品,查明涉嫌食品的流向,责令相关企业回收涉嫌食品,并及时向工商、卫生部门提供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消费领域涉嫌食品的具体情况。
市工商局负责查处和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涉嫌食品。
市农林渔业局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新闻发布:由新闻发布组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开展工作,建立事发初期、进展期和事后信息发布、报道的良好机制及相关规范,科学引导舆论。各新闻媒体要采取充分有效手段,对涉嫌食品的流向和危害进行反复播报,提醒警示,最大限度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4.3 扩大应急
因事件发生、发展中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等其它突发公共事件,或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超出我市处置能力,或者事态隐患将要波及周边地区的,现场指挥部应及时向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报告,由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筹协调处理。4.4 应急结束
处置工作完毕后,现场指挥部适时决定应急工作结束。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应急工作宣告结束后,善后处理组负责根据重特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妥善安抚受害和受影响人员,适时提供法律援助,正确引导受害人依法索赔等,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5.2 社会救助
善后处理组应做好安置场所设置、救济物资接收、使用和发放等政府救济工作;负责协调做好市慈善会、红十字会、义工联等社会团体和国际性慈善组织的社会救助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救济物资的接收、使用和发放等情况。
5.3 保险
各保险机构应开设适合深圳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特点的险种,确定合理保险费率,并依据合同及时理赔。
5.4 调查和总结
5.4.1 调查评估组在善后处置阶段应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5.4.2 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应急行动组和各部门应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并书面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5.4.3 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市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林渔业局依法对造成事故的食品生产经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从严惩处;对处置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中有瞒报、漏报、迟报行为及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市监察局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急保障
6.1 技术鉴定和保障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时,调查评估组应及时收集样本,按规定的法律程序送检;检测机构按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2 通讯与信息保障
6.2.1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期间,电信管理部门确保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应急行动组、市应急指挥中心等机构的通讯畅通,并制定应急保障方案,实现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双向传递。
6.2.2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和联系人通讯录(见附件3)。
6.3 应急队伍保障
市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农林渔业局等部门组建专业应急队伍,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提高装备水平,增强队伍实战能力,同时强化区食品安全牵头部门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处置能力。6.4 医疗保障
市卫生局要建立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的资源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医疗急救队的分布、救治能力以及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医疗卫生设备、物资调度方案。
6.5 紧急救护场所保障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全市食品安全事故救护场所分布图,并对救护场所标记应急救护图案。
6.6 交通运输保障
市交通局负责保障、处置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所需交通运输工具。
6.7 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制定维持治安秩序、实行警戒和交通管制的警力集结、布控、执勤等工作方案,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6.8 经费保障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急需费用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予以解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临时应急救援经费需求及时报市应急指挥中心,由市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报批。宣传培训和演习
7.1 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各区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市食品安全事故的报警电话。
7.2 培训与演习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每年举办1至2次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培训班,进行预案的业务培训,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发生不同等级事故后的工作要求。同时,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1至2次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演习,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应急适应能力,并对演习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附 则
8.1 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本预案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患:亦称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使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高风险食品:可能发生较高程度污染和危害的食品。
8.2 预案管理
8.2.1 市各职能部门要在本预案框架下,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部门应急预案。
8.2.2 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或区食品安全牵头部门要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分预案,并负责指导辖区内各单位制定食品安全事故的相关应急措施。
8.2.3 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部门应急预案和各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分预案是本预案的组成部分,与本预案构建成预案文件体系。
8.3 解释机构 本预案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解释。
8.4 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目 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事故定义与分级
1.4 适用范围
1.5 工作原则
组织体系
2.1 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2.2 现场指挥部与现场指挥官
2.3 市食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2.4 专家组
2.5 应急行动组
2.6 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分工
运行机制
3.1 信息监测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3.2.2 先期处理
3.2.3 事故评估
3.2.4 预警
3.2.5 应急响应
3.2.6 响应升级
3.2.7 应急终止
3.3 后期处置
3.3.1 支付费用
3.3.2 销毁污染物
3.3.3 征用补偿
3.3.4 保险补偿
3.3.5 总结评估
3.4 信息发布
应急保障
4.1 技术鉴定和保障
4.2 通讯与信息保障
4.3 应急队伍保障
4.4 医疗保障
4.5 紧急救护场所保障
4.6 交通运输保障
4.7 现场控制保障
4.8 治安保障
4.9 经费保障
监督管理
5.1 宣传教育
5.2 培训与演习
5.3 责任与奖惩
附则
6.1 预案管理
6.2 名词术语
6.3 解释机构
6.4 实施时间
附件
附件:1.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情况登记表
2.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联系电话一览表
3.深圳市较大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图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事故定义与分级
1.3.1 事故定义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1.3.2 事故分级
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1.3.2.1 特别重大(Ⅰ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3)发生跨境(包括港澳台地区)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1.3.2.2 重大(Ⅱ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设区市行政区域的;
(2)1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3)1起食物中毒事故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4)省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3.2.3 较大(Ⅲ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设区市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区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1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1.3.2.4 一般(Ⅳ级)食品安全事故:
(1)食品污染已造成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
(2)1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在99人以下,且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1.4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负责处置的较大(Ⅲ级)食品安全事故或需要参与处置的特别重大(Ⅰ级)和重大(Ⅱ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需要市政府协调处置的一般(Ⅳ级)食品安全事故。
1.5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依法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处置食品安全事故时要以生命救助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将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工作中要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确立决策科学、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切实做好实施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分级负责、协调配合。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逐级响应的原则,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认真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依靠科学、及时果断。食品安全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各有关职能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依靠科学,提高效率,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抢救伤员,减少损失,并及时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组织体系
2.1 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成立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分管(协调、联系)食品安全工作的市领导。
副总指挥:市政府协助分管(协调、联系)食品安全工作的副秘书长、市政府协助分管应急工作的副秘书长。
执行总指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
2.2 现场指挥部与现场指挥官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和市有关应急预案,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牵头,市应急办、市政府新闻办和事发地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成立食品安全事故现场指挥部(以下称“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现场指挥部实行现场指挥官负责制。现场指挥官有权决定现场处置方案,指挥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资源。现场指挥官由市食品应急指挥部执行总指挥兼任。现场副指挥官由市应急办、市政府新闻办和有关区(新区)应急委的负责同志分别担任。
2.3 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药安办”),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食药安办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和事故发生地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向省食安办、市人民政府,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及相关单位报告、通报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情况;组织信息发布。
2.4 专家组
市食药安办牵头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专家组,完善相关咨询机制,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5 应急行动组
为提高处置效率,迅速展开工作,根据事故处置环节要求,成立5个基本应急行动组。各组的组成和主要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市食药安办牵头,事故涉及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参与。主要职责是综合信息,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事故动态,分析事故进展,传达上级指示,协助现场指挥官协调各工作组参与处置工作。
(2)医疗救护组。由市卫生计生委牵头,事故涉及的区人民政府和市义工联等有关社会团体参与。主要职责是在事发后迅速组织专业救护机构、人员开展现场救护、院前急救、专科救治、疾病防控等工作。
(3)调查评估组。由市食药安办牵头,组织市监察局、市经贸信息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公安局和事故涉及的区人民政府依照职责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依法开展对事故的调查,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实时记录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查清事故原因,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监管单位部门、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4)现场控制组。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对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相关产品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现场控制、调查取证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食品监管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市经贸信息委负责屠宰环节、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食品安全事故中现场控制、调查取证等工作。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对国境口岸区域内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现场控制、调查取证等工作。
(5)新闻发布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市经贸信息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和事故涉及的区人民政府参与。主要职责是迅速制定新闻报道方案,起草新闻稿、开展新闻报道,由新闻发布组指定监管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分阶段发布事故信息,主动引导舆论。
指挥部可根据需要设立其他应急行动组。
2.6 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分工
下列单位应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按照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1)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分预案。负责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事故救援组织、查处、指挥调度、信息上报等工作。
(2)市应急办: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事态进展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传达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应急委有关决定事项和市领导批示和指示。
(3)市食药安办:负责市食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开展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调查和评估工作,协调、指导相关监管部门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及责任调查;制定对外口径并发布较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推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处置体系及人员队伍能力建设。
(4)市委宣传部:指导协调牵头处置部门制定较大食品安全事故舆论引导工作方案;指导事故调查处置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5)市经贸信息委:负责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在市内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包括畜禽屠宰、生鲜乳收购环节及动物、动物产品)的调查处理,并对确认的导致事故发生的食品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负责粮食储存环节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发生的较大粮食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封存可能导致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粮食;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粮食依法进行处理。
(6)市财政委:负责保障市政府负责的应急所需资金,对应急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7)市人居环境委:负责因环境污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协调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开展污染处置工作,依法查处相关环境违法行为。
(8)市交通运输委:负责协助提供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交通运力保障;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对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9)市卫生计生委:负责食品安全事故伤病人员医疗救治;依法参与对食品安全事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和诊断并出具技术调查报告。
(10)市教育局: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对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学生集体用餐中发生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及组织应急处理。
(11)市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较大食品安全事故中涉嫌犯罪行为的侦查处理工作;加强对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现场的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12)市监察局:负责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以及行政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在较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处理。
(13)市民政局:负责协助做好受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影响的群众的生活救助工作。
(14)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对技工院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发生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及组织应急处理。
(15)市文体旅游局:负责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对涉及旅游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置。
(16)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对食品相关产品、食品(保健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以及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现场控制和违法行为的行政调查处理,并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负责查封流通环节涉嫌产生危害的食品、组织实施生产加工环节污染食品的召回。
(17)市城管局:依法对乱摆卖摊点及私宰窝点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开展现场控制和违法行为的行政调查处理,并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18)市法制办:负责指导食品安全事故中涉及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工作。
(19)深圳海关:负责因进出口食品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通关环节调查处理,以及进出口食品通关环节的应急处理工作。
(20)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对国境口岸区域内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现场控制和违法行为的行政调查处理,并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21)深圳市盐务局:参与食盐质量问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22)市食品行业协会:负责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相关教育;积极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
运行机制
3.1 信息监测
市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制定和实施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建立覆盖我市的食品中有害因素、食品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等项目的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由市卫生计生委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有关单位确定技术机构承担。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3.2.1.1 报告制度
市食药安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体系,包括: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对工作信息报告和通报体系,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系统等。
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的有关规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或者授意他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2.1.2 事故信息来源
(1)事故发生单位报告的信息;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的信息;
(3)医疗机构报告的信息;
(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抽检信息;
(5)食品安全技术机构监测信息;
(6)经核实的公众举报或者投诉信息;
(7)经核实的媒体报道信息;
(8)其他市或者港澳地区等通报我市相关信息。
3.2.1.3 报告主体和时限
(1)发生可能与食品有关的急性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单位,要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
(2)接收疑似食品安全事故病人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应及时报告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疾控中心;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报后应及时分别通报所在地的区食药安办。当发生疑似较大(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时,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报后应及时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报后应及时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区食药安办接报后应及时报告市食药安办。
(3)有关监管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举报或投诉,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药安办。
(4)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和信息,要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
(5)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机构发现食品安全事故相关情况,要在2小时内通过该机构主管部门向所在地的区食药安办报告。
(6)市食药安办根据收集的媒体报道有关事故信息,要立即通知有关监管部门核实;有关监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将核实情况通报市食药安办。
(7)有关监管部门收到其他市(区)或港澳地区通报的事故信息,要在2小时内通报市食药安办。
属于一般(Ⅳ级)食品安全事故的,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在事故全部调查处理结束后15天内,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及食品安全事故的终结调查处理报告报所在地的区食药安办汇总存档,区食药安办同时将汇总情况报市食药安办。
有关部门(单位)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经现场核实或经技术机构初步判断为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在30分钟内电话报告市食药安办,并于2小时内将突发事件信息书面报告(报告具体内容及格式见附件1)。
市食药安办接到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书面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市委、市政府、市应急办等市有关部门和与事故有关辖区的食药安办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有关区食药安办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3.2.1.4 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由市食药安办上报市政府和省食安办,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涉外预案实施。
3.2.1.5 报告内容
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分为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终结报告,要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故进程。
事故发生单位、食品生产经营者、临床医疗机构、食品安全技术机构、社会团体、个人报告事故信息要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涉及人数等基本情况。
食品安全有关监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信息要包括事故基本情况(包括发生单位、时间、地点、危害程度、伤亡人数及已采取的措施等)、食品生产经营者相关信息、事故报告单位信息(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并根据工作进展及时续报有关情况(报告格式见附件1)。
进程报告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终结报告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处罚情况,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3.2.2 先期处理
在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事件处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介入之前,事发地的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和工作人员开展救护、控制现场和事故初步调查等基础处置工作,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向事发地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单位)报告信息。
3.2.3 事故评估
市食药安办统一组织协调开展事故评估,核定是否达到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标准,根据评估核定结果,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建议。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1)污染食品可能的健康危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2)事故的范围及危害的严重程度;
(3)事故发展蔓延趋势;
3.2.4 预警
预警信息实行分级发布制度。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级别。Ⅱ级以上预警信息级别按照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单位制订的具体划分标准执行。
预警信息包括事故级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Ⅰ级预警由国务院确定和发布。
Ⅱ级预警由省人民政府组织评估、级别核定与发布。
Ⅲ级预警由市食药安办组织评估后、报市政府进行级别核定与预警发布。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市食药安办应根据事故特点和危害,及时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的建议,经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采取下列措施:
(1)启动Ⅲ级响应;
(2)有关部门成立应急处置队伍,做好现场调查、检验检测与应急处置的准备;
(3)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相关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组织加强对事故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随时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调整预警级别;
(4)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定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事故相关信息和事故所涉及的食品的警示,宣传避免、减轻事故危害的常识,建立公众咨询渠道,并对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5)有关部门间应相互通报预警信息;可能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外国公民,或可能影响到境外的食品安全事故,应及时向国家和省相关机构报告。
在事故可能影响但尚未产生危害的区,采取下列措施:
(1)辖区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加强监测,防范事故发生;
(2)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加强戒备,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部门、人员及物资准备;
(3)区食药安办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警示信息,宣传避免事故危害的常识,设立咨询电话;
(4)有关部门间强化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以指导本地相关工作的开展。
事发地区政府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做好更高级别应急响应的准备。
Ⅳ级预警由区政府组织评估、级别核定与发布。
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对预警信息发布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2.5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启动应急响应。根据食品安全事故分级情况,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IV级四个等级。
3.2.5.1 IV级响应
IV级响应由区政府决定启动和组织实施。
3.2.5.2 Ⅲ级响应
由市食药安办根据事故评估核定结果提出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启动Ⅲ级应急响应。Ⅲ级应急响应期间,有关部门按照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2.5.3 现场处置
(1)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所在区人民政府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在接报后组织进行先期处置。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对初步判定属于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由事发地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按照有关规定启动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分预案并组织指挥辖区各方面力量处置,并应在接报后30分钟内电话报告市食药安办,2小时内书面报告。
(2)市食药安办对区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报送的初步判断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应在30分钟内快速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对初步确定为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及时提出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启动本预案。根据分级响应规定,迅速组织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经贸信息委、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分管应急工作负责人赶往事故现场。
(3)市食药安办在启动本预案后成立现场指挥部。指挥部根据需要,适时决定启动相关应急行动组。
(4)事发后,参与处置工作的应急行动组应在接到通知后1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开展工作。经现场核实后,各应急行动组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向指挥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5)指挥部重点围绕医疗救护、事故调查、事态控制和新闻发布等工作进行指挥协调。
医疗救护:由医疗救护组根据受害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就近医治为原则,采取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相结合,基层医院救治和专科医院救治相结合,重点救治和常规救治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
事故调查:由调查评估组根据实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源头食品相关技术鉴定工作,从速查明事故原因,查清相关责任人和相关责任。
现场控制: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经贸信息委、市公安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根据调查结果,适时决定并按需要暂控或全面查封事故涉嫌的源头食品、原料及其相关生产经营场所、设施,防控事态进一步发展。
新闻发布:由新闻发布组按照突发公共事故的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开展工作,建立事发初期、进展期和事后信息发布、报道的良好机制及相关规范,科学引导舆论。各新闻媒体要采取充分有效手段,对涉嫌食品的流向和危害进行反复播报,提醒警示,最大限度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3.2.5.4 Ⅰ级、Ⅱ级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批准并宣布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由省政府批准并宣布启动。
Ⅰ级、Ⅱ级响应启动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在国家和省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市有关部门相应启动具体行动方案,事故涉及区人民政府应同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做好具体应急救援工作。
3.2.6 响应升级
因事故发生、发展中引发重大群体性事故等其它突发公共事故,或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超出我市处置能力,或者事态隐患将要波及周边地区的,指挥部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市应急委报告,由市政府统筹协调处理。
当已采取的应急措施不足以控制事态发展,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向市政府建议启动更高级别应急响应。
食源性疾病中涉及传染病疫情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疫情控制和应急处置。
3.2.7 应急终止
3.2.7.1终止条件
当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控制,并达到以下两项要求,经分析评估认为可解除预警和终止响应的,要解除预警并终止响应:
(1)患者全部得到救治,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且无新的急性疾病患者出现,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在末例患者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
(2)现场、受污染食品得以有效控制,食品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并符合相关标准,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
3.2.7.2终止程序
市食药安办根据事故发展情况,报市政府及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批准,确定解除预警和终止响应。
3.3 后期处置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政府要在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3.3.1 支付费用
根据《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市、区两级政府和新区管委会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需要。本市设立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建立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各区(新区)参照设立区(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捐赠和支持。
及时支付事故应急处置费用、医疗机构救治垫付费用、产品抽样及检验费用等,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人员。造成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承担受害人后续治疗及保障等所需费用。
3.3.2 销毁污染物
相关监管部门监督造成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追溯和销毁确认受到污染的相关食品及原料产品。
3.3.3 征用补偿
实施征用的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及时返还被征用的财产;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实施征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3.3.4 保险补偿
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害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3.3.5 总结评估
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市食品应急指挥部要组织相关单位及时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评估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提出类似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完成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
3.4 信息发布
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信息发布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中毒和死亡人员、救治情况等。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权威发布、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应急保障
4.1 技术鉴定和保障
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调查评估组应及时收集样本,按规定的法律程序送检;检测机构按标准和相关规定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4.2 通讯与信息保障
4.2.1市食药安办编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和联系人通讯录(见附件2)。
4.2.2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期间,电信管理部门确保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应急行动组、市应急办等机构的通讯畅通,并制定应急保障方案,实现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双向传递。
4.3 应急队伍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市经贸信息委、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组建专业应急队伍,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提高装备水平,增强队伍实战能力。同时强化区食药安办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处置能力。
4.4 医疗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要建立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的资源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医疗急救队的分布、救治能力以及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医疗卫生设备、物资调度方案。
4.5 紧急救护场所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负责制定全市食品安全事故救护场所分布图,并对救护场所标记应急救护图案。
4.6 交通运输保障
市交通运输委负责协助提供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道路、水路交通运力保障。
4.7 现场控制保障
市经贸信息委、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事故现场进行控制,保障专业技术机构完成卫生学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8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制定维持治安秩序、实行警戒和交通管制的警力集结、布控、执勤等工作方案,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4.9经费保障
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处置食品安全事故所需经费,根据《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由各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在应急专项资金中列支。
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
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市食药安办公布全市食品安全事故的报警电话。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外公布本部门食品安全事故接报电话。
5.2 培训与演习
市食药安办应举办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培训班,进行预案的业务培训,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发生不同等级事故后的工作要求。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习,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应急适应能力,并对演习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5.3 责任与奖惩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绩效考核范围。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食品安全事故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监察部门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 则
6.1 预案管理
6.1.1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要参照本预案,负责制定本辖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分预案和组织实施,并负责指导辖区内各单位制定食品安全事故的相关应急措施。
6.1.2市各职能部门要在本预案框架下,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部门处置工作预案。
6.1.3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辖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的食品安全事故预案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预案。
6.1.4各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分预案和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部门处置工作预案是本预案的组成部分,与本预案构建成预案文件体系。
6.2 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6.3 解释机构 本预案由市食药安委负责解释。
6.4 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预案》(深食安委〔2011〕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深圳市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深府办〔2005〕118号)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府办〔2005〕118号 【发布日期】2005-09-12 【生效日期】2005-09-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深府办〔2005〕118号)
《深圳市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5年9月12日
深圳市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目 录
总则
1.1 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遵循原则
1.4 现状
1.5 适用范围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2 组织体系框架
预测和预警
3.1 信息监测
3.2 火情报告
3.3 预测与预警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4.2 基本响应程序
4.3 指挥与协调
4.4 新闻报道 4.5 应急结束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2 社会救济
5.3 保险
5.4 火案查处
5.5 工作总结
5.6 表彰奖励和惩处
保障措施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6.2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6.3 应急队伍保障
6.4 交通运输保障
6.5 医疗卫生保障
6.6 治安保障
6.7 扑火物资储备保障
6.8 经费保障
6.9 社会动员保障
6.10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11 技术储备与保障
宣传培训和演习
7.1 公众宣传教育
7.2 培训
7.3 演习
附则
8.1 预案管理
8.2 解释
8.3 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9.1 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
9.2 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
9.3 市处置森林火灾流程图总 则
1.1 目的
为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森林火灾处置体系,切实提高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将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广东省森林防火管理规定》、《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林业发展的决定》、《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其他法律和政策制定本预案。
1.3 遵循原则
1.3.1 以人为本。坚持以保护森林火灾发生地区居民和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林区公共设施的安全,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3.2 统一指挥。扑救森林火灾由各级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在火场一线设立的前线总指挥部是扑火现场的最高指挥机关,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前线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上级前线指挥部无特殊情况不越级下达命令。前线指挥部可以指定指挥员具体指挥扑救工作。
1.3.3 分级管理。按照“分级响应、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基层先行、逐级抬升”的处置模式,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森林火灾管理组织体系。
1.3.4 分片扑火。火场范围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可将火场划分战区,分片、分段落实扑火任务,在扑火前线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分区前线指挥部负责本战区的组织指挥。
1.3.5 驻深武警部队独立指挥。根据武警部队具有规范化建制的特殊性,在执行灭火任务时,驻深武警部队设立相应的前线指挥部,在总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灭火工作。
1.4 现状
随着我市森林保护政策的完善,生态公益林和各类公园的建设,林区内可燃物大量增加,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秋冬季节雨水较少,风高物燥,是引发森林火灾的恶劣气象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人们向往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致使参与登山和野外活动的人员大幅度增加,人为森林火灾隐患增大。
1.5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深圳市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或需要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参与指挥协调;或经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授权,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指挥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1.5.1 发生森林火警和一般森林火灾,原则上由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协调有关部门直接处理。
1.5.2 下列森林火灾事故,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属于区与区交界地区发生的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重伤或经济损失巨大的森林火灾;威胁居民区和林区内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需要市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是负责处置和管理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其日常办事机构。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是森林防火专业应急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掌握火情动态,组织指挥扑救森林火灾;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组织森林防火科学研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建立火灾档案。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是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农林渔业局。
2.2 组织体系框架
2.2.1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组成及成员单位 总指挥:分管副市长
副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农林渔业局局长,市城管局分管副局长,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
成员单位:市农林渔业局、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电信局、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深圳警备区、武警六支队、武警七支队。
2.2.2 市属相关部门职责
市农林渔业局:执行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和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有关扑火救灾工作部署;提出并研究审定森林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置方案,组织、协调、督促救灾队伍做好处置工作;全面掌握火场动态;查处火灾起因,协助维护火场治安秩序;评估灾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拟定事故调查报告并报相关单位。
市应急指挥中心:汇总分析信息,提供应急决策服务,统筹森林火灾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组织、协调和指挥相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市城管局:积极做好管辖范围内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并协助市农林渔业局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搞好灾区治安管理、安全保卫、火场交通管制和火案侦破等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用火行为,保证火灾扑救工作顺利进行。市公安交警局负责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制等应急保障措施。市公安消防局要积极参与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市民政局:当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大量灾民需要紧急转移时,负责灾民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市财政局:及时拨付发生森林火灾所需的应急资金和慰问奖励资金。
市交通局:保证扑火物资和增援人员快速运输。
市卫生局:当发生森林火灾造成有关人员伤亡时,要求市急救医疗中心(120)组织救护人员赶赴火场,并做好灾区紧急药品支援、卫生防疫、伤员救治等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森林防火气象监测,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火险警告信号;在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时,通过移动监测系统提供火灾现场附近的气象要素实况和未来气象条件预测,在有作业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密切配合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做好通讯保障工作,为发生森林火灾事故提供通讯保障,以各级扑火救灾指挥机构、现场扑火救灾指挥部为保障目标,依靠现有的通讯手段和保障能力予以实施。
市外办:当山火扑救需要境外增援时,要及时组织好外事联络工作。
2.2.3 区扑火指挥机构职责
根据火灾发展情况,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应积极组织开展扑救工作,并在扑火现场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掌握火情,分析火势,制定和实施扑救方案,组织扑火人员,用最小的代价尽快扑灭山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测和预警
3.1 信息监测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利用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卫星监测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火场火情监视,及时发现火点。
市气象局负责森林防火气象监测、评估和预报,及时向指挥部提供火情信息,并利用各种通讯手段,尽快报告前线指挥部,必要时,派员赴前线指挥部进行现场服务。3.2 火情报告
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上报火场综合情况,即火灾的位置、过火面积、采取措施、发生时间等。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火灾情况,由市农林渔业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审签后,分别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应急指挥中心。
3.3 预警级别
按照影响森林火灾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气象因子和林下可燃物载量、树种类别、树龄等森林因子等,森林防火部门和气象部门根据上述情况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火险警告信号,第一级要求注意森林防火,第二级要求防止森林火灾,第三、四级要求严禁林区用火。
森林火灾等级分为四级,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为Ⅳ级,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不足100公顷的)为Ⅲ级,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的)为Ⅱ级,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为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以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和火灾等级通过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发布,必要时采取人工手段传递预警信息。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区一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处置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街道办事处负责森林火灾(警)先期处置;居委会负责火情收集、森林防火宣传等工作。
4.2 基本响应程序
4.2.1 扑火注意事项
4.2.1.1 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情发展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驻地选择和扑火作战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地形、天气和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
4.2.1.2 现场指挥员应在林区居民点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并制定紧急疏散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安全撤离路线。当居民点受到森林火灾威胁时,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阻火措施,同时,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居民。
4.2.1.3 扑救森林火灾应以当地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公安消防队、武警部队、民兵应急分队为主。如当地扑火力量不足时,可以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申请,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商请深圳警备区和驻深武警部队及其他扑火力量增援。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老弱病残人员、孕妇、初中学生、小学生参与。
4.2.2 基本程序
4.2.2.1 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接到森林火灾事故的报告后,应启动以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公安及区事件主管单位为主体的先期处置机制,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
4.2.2.2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森林火情报告后,应综合起火地点、时间、原因及火场范围、天气形势、扑救组织等情况,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市应急指挥中心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应急预案启动后,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应组织各成员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4.2.3 扩大应急 4.2.3.1 根据火场态势,需要增加扑火力量时,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可调动其他区的扑火队伍和物资实施跨区增援。原则上以各区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驻深武警、部队为辅;就近增援为主,远距离增援为辅;低火险区增援为主,高火险区增援为辅。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可视当时各地火险程度和火灾发生情况,调整增援梯队顺序。各区专业森林消防队的调动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向调出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达调动命令,由调出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实施。
4.2.3.2 当需要深圳警备区和驻深武警部队增援或跨区调动森林消防队员增援时,由发生火灾的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提出申请,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根据火场态势和扑火工作需要批准实施。深圳警备区和驻深武警部队接到命令后按照有关规定下达作战任务。
4.2.3.3 扑火力量及携行装备运输。跨区增援扑火力量及携行装备的运输由调出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实施。
4.3 指挥与协调
因重、特大森林火灾处置需要,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可启动《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12个基本应急组中的若干组,及时参与火灾扑救工作。需要省、国家森林扑火力量参与的,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提出,由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协调。
4.4 新闻报道
深圳市森林火灾新闻报道原则上由市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组把关,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核实后方可报道。有关新闻单位派记者到火灾现场采访,必须征得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记者在采访中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服从现场指挥,不得妨碍火灾扑救工作。
4.4.1 对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的现场采访,由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统一组织。
重大以上森林火灾的新闻稿件(包括电视新闻)要经过市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组的核实,由省林业局签署意见后报国家林业局再统一发布消息。
4.4.2 森林火灾对外报道,由市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涉外联络组确定。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向境外发布消息。
4.5 应急结束
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适时宣布应急结束。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明火扑灭后,留守足够人员,市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善后处理组继续密切关注火情。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利用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对卫星云图反映的热点像素初步评估火场面积。各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及时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如实上报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成林蓄积量、幼林株数、物资消耗、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等情况。
对灾民的疏散、抢救、安置以及对死亡人员的抚恤、遗属安置等,按部门按行业归口处理;对缺乏自救能力的困难灾民的安置救济工作,由市和区民政部门负责。
5.2 社会救济
市民政局和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好红十字会、义工联等社会团体和国际性慈善组织的社会救助工作,妥善处理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保证灾民不受冻、不挨饿、情绪稳定,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5.3 保险 建立扑火人员的人身保险制度。根据各保险机构开设的适合深圳突发公共事件特点的险种,确定合理保险费率,并依据合同及时理赔。
5.4 火案查处
市公安局森林分局负责特区内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工作,指导、督促龙岗、宝安两区森林派出所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并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应急指挥中心。
5.5 工作总结
各成员单位扑火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狠抓落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根据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及时上报森林火灾情况。
5.6 表彰奖励和惩处
根据调查报告,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委、区政府对在处置森林火灾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市、区纪委和监察部门对处置森林火灾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障措施
6.1 通讯与信息保障
市、区森林防火部门要建立森林防火通信网络和火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配备通信设备和通信指挥车。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社会基础通信设施的作用,为扑火工作提供通信与信息保障。
6.2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以及供电、供气等有关部门应及时运送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
6.3 应急队伍保障
扑火力量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由市、区、街道办森林消防队伍和市公安消防队为第一梯队;驻深武警、部队为第二梯队;经过训练的扑火力量为第三梯队。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在坚持重点武装专业扑火力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后备扑火力量的准备,保证有足够的扑火梯队。各种扑火力量要在扑火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互相支援、积极配合、协同作战。
6.4 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扑救森林火灾的需要,保证供应足够数量、功能齐全的交通运输工具,并建立健全有关交通运输单位相应的应急机制及保障措施。
6.5 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要明确承担医疗卫生保障的单位,储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医药物资,保证在扑救森林火灾时受伤的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
6.6 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要制定发生森林火灾时维持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同时配备足够的后备力量,保证发生突发事件时能随时增加警力,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6.7 扑火物资储备保障
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都要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扑火机具和装备,并按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扑救森林火灾时的扑火物资供应。
6.8 经费保障 6.8.1 处置森林火灾所需财政经费,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专项资金拨付渠道予以解决。
6.8.2 各级政府要将森林防火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机具、设备的更新换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加快建设步伐;将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森林防火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6.9 社会动员保障
在全社会范围内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宣传和动员,使“保护森林、注意防火”成为全社会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做到群防群治。
6.10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在紧急情况下,市、区民政部门要开放救助管理站提供紧急避难场所。6.11 技术储备与保障
市气象部门为扑火工作提供火场气象服务,包括火场天气实况、天气预报、高火险警报、人工降雨等技术保障;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向林业院校和森林防火科研机构的森林防火专家咨询灭火技术或请求现场指导。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建立森林防火专家信息库,汇集各个领域能够为森林防火提供技术支持的专家学者的全面信息,为扑火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
7.1 公众宣传教育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向社会公布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大力宣传有关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用山火典型案例引导和教育群众;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和以森林景观为主的风景旅游区,设置醒目的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牌,加强对入山人员的防火宣传;加强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知识教育,深入基层种养户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真正使森林防火知识家喻户晓,人人自觉遵守。
7.2 培训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每年开展一到两次扑火指挥员和扑火队员以及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扑火指挥、扑火技战术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加强实战演练和扑火演习,提高扑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作战能力,普及人民群众避火安全常识。同时,森林消防队、民兵应急分队和武警部队要配备必需的扑火机具,进行必要的扑火知识培训,以保证高素质的扑火力量。
7.3 演习
为保证本预案的顺利实施,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有关单位按照预案的内容进行演习。各区及森林防火任务较重的街道办事处也要按各自的预案进行演习,提高各级森林消防队伍的实战技能,掌握一整套适合本地区扑救山火的方法,增强扑火救灾能力。附 则
8.1 预案管理
本预案是指导各级森林防火部门制定当地扑火预案的基本框架。在实施过程中,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8.2 解释
本预案具体条款内容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解释。8.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 录
9.1 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
9.1.1 关于启动市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请示(附件1)。
9.1.2 森林火灾报告(附件2)。9.1.3 森林火灾新闻稿(附件3)。
9.1.4 关于发布森林防火戒严通告的请示(附件4)。
9.2 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
9.2.1 相关单位值班室联系方式(附件5)。
9.2.2 森林防火专家成员表(附件6)。
9.3 处置森林火灾流程图(附件7)。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苏州工业园区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为有效防范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事故发生后,立足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并且在第一时间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抢险救助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江苏省教育厅转发文件[2004]3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苏教基[2004]15号文件批转)、苏州市教育局苏教办[2004]12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园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局苏园社
[2004]33号《层转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园区安全生产委员会苏园安委[2004]6号《关于开展国庆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园区教育局苏园教[2004]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和2004年9月22日园区教育局《关于继续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根据我区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民工子女学校、国际学校等单位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现场,包括学校集会、大型集体活动,春秋远足活动、交通、游泳、校舍倒塌、火灾及台风、地震、食品中毒、防盗防暴、传染病监控等方面。
二、组织领导
处理重、特大安全事故,首先按学校分级管理的原则,按归属由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发生安全事故,要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园区管委会或镇政府)和区教育主管部门,接受当地政府(园区管委会或镇政府)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的第一时间向园区管委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接受园区管委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同时,学校和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安全应急预案,利用第一时间指挥、调度现场的抢险救助工作
并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区教育主管部门安全应急小组和学校领导应及时赶赴现场,组织领导和主动参与抢险救助工作。
三、报警报告制度
凡发生师生有伤亡,或较大直接经济损失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必须在第一时刻拨打110、119、120等专用电话,执行安全报警制度;必须在半小时内电告当地政府、区教育主管部门,并在1小时内附上文字快报,报告内容必须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情节、伤亡情况、经济损失状况和应急措施,并保持续报,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区教育主管部门将立即转报园区管委会和市教育主管部门,并保证持续报告应急抢险救助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程序和具体要求执行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办[2004]43号文件。
四、现场指挥
处置事故现场最高负责人由在场最高级别的党政领导担任指挥,并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抢险组、抢救伤员组,维护现场秩序警戒组、善后处理组、后勤保障组、信息汇报组等,以确保抢险、救助工作有序进行,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五、事故调查
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由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当事学校要做好相关现场保护工作。事故调查必须采取“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追究不放过、师生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任何学校或个人不得违反规定,隐瞒事故情况或阻碍事故调查。
六、防范监控
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负责制,各单位必须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为了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加强对重、特大事故的隐患排查、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特大事故隐患,要求学校建立档案,逐级上报,并制定防范监控方案,确保重、特大安全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和有效监控,从而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责任追究
出现安全事故,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安全管理责任。
八、本方案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
附:园区教育局安全事故应急网络示意图
第五篇: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伊宁市第八小学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采取有效措施,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抢救、援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依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伊宁市第八小学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一部分总则
一、指导思想
依据伊宁市教育系统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构建预防为主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将重特大安全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我校内部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工作原则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对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服从市教育局、镇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争取社会力量的协调,保证对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
“平战结合,以平备战”的原则。将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提高危机防范水平。
“依法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实行等级预警,对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报告、控制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系统联动,资源整合”的原则。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对已有的各类应急指挥机构、人员、设备、物
资、信息、工作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保证实现统一指挥和调度。
“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处置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一旦出现危机,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
三、重特大安全事故范围
1、可能造成学校、幼儿园发生人员死亡、重伤(急性中毒)的。
2、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以及其性质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安全事故。
3、重特大火灾事故。
4、特大交通事故。
5、重特大食物、食品以及职业中毒事故。
6、民用爆炸物品及城镇燃汽燃油特大安全事故。
7、化学危险品特大安全事故。
8、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特大安全事故。
9、重特大建筑工程安全事故。
10、其他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目标
1、阻止不良事态的蔓延或发展;
2、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3、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
4、稳定师生情绪,平息各种恐慌;
5、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维护学校的完整和学校财产安全。
第二部分组织机构及管理措施
一、学校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李巍
副组长:索菲亚、杨静、安宇
成员:马达旭、陈丽丽、加娜尔、丁慧琴、杜仲卿、李芝、张晓梅、张琦奇、袁野、吴凤丽
二、领导小组职责
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是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根据事件的等级和变化情况,研究决定重特大安全事故处理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
三、应急指挥体系
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立即建立相应的指挥体系,就近设立指挥部,明确其组成和参加部门的职责与任务。指挥部在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本部门重大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指挥。
第三部分突发性事件的前期处置
一、及时报告
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年级、处室、宿舍、楼层或部门要迅速上报学校办公室或保卫处及相关部门领导。学校办公室或值班室接到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上报信息后,要立即汇报校长及主管领导,并及时掌握事件的具体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原因、涉及或影响的范围、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事件的发
展趋势等)学校预防和处理重特大安全事故领导小组在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后,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根据事故程度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人民政府报告,并立即向110(119)报警。
二、先期处理
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后,现场教职工和值班人员除了及时向领导报告外,先期可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处置:
⑴迅速组织人员火速赶到现场并组织有关人员负责先期处理,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校长及主管领导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⑵组织保护现场。到现场后,采取应急措施,迅速划定现场保护范围。除抢险救灾人员外,严格禁止无关人员贸然闯入现场,为现场勘察和事件调查提供良好的条件。
⑶积极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如遇到事件现场有人员受伤,在保护现场的同时应迅速组织人员抢救伤员,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伤员送医院急救。如遇特大自然灾害、重大火灾、爆炸等突发危机事件严重威胁师生安全时,在报告的同时,党团员、领导、教师应全力组织、指挥,保证学生、教职工安全疏散。
⑷抓紧调查取证。在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抓紧进行现场取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查清突发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提供第一手材料。
三、善后处理
⑴先期处理之后,应将整个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经过,应急处理措施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向市教育局、镇人民政府汇报。听取领导指
示后再作善后处理工作。
⑵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迟报、漏报的,接到通知而不及时到达现场的领导将追究其责任。
第四部分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
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
1.按规定立即将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由领导小组分别迅速转报上级归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
2.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告市教育局、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事件的单位、发生的时间、详细地点、事件的简要经过、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判断、抢救处理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事件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联系电话、联系人和联系地址等。
伊宁市第八小学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