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儿庄区关于对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011.09.02
台儿庄区对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
进行自查
根据《市编办、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关于对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枣编办[2011]36号)文件要求,台儿庄区编办联合区监察局、区政府法制办对全区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在区政府机构改革后,政府部门职责调整基本落实到位。在区政府机构改革中,由区政府印发的各单位“三定”规定中取消和下放的职责7项,增加、划入和承接下放的职责28项,交给有关单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承担的工作9项,加强的职责42项,多个部门管理事项的职责分工13项。这些职责都在区政府各部门实际工作中逐步得到落实。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涉及我区的也已基本得到落实。
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三个问题:个别政府部门职责调整还不能完全到位、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阻力较大、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还需加大力度。
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三定”规定的落实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政府部门监督制约力度。
(台儿庄区编办)
第二篇:关于对政府机构改革部职责调整
关于对政府机构改革部职责调整
和行政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结合有关上级文件精神,对本部门承担的工作进行了梳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职责由我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
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拟定农民合作经营组织经营政策,负责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情况的调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近年来,我们大力宣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连续5年免费到省农干院等大专院校培训合作社理事长500人次。县政府连续出台了《中共惠民县委 惠民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惠发【2008】8号、《中共惠民县委 惠民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惠发【2009】4号、《惠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惠政发【2009】40号、《中共惠民县委 惠民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惠发【2011】7号等一系列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在我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达153万元,促进了我县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合作社发展到了230多家,有11家合作社被评为滨州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合作社被授予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发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合作社财务管理明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借合作社之名逃避经营监管之实等等。
下一步加大合作社的监管力度,一是按照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凡是依法注册的合作社都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到农业部门备案。二是加大合作社的财务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三是大力倡导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发挥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二、县农业局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农业部门为抓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已于2011年5月3日正式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具体负责组织有关农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拟定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执行农业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组织主管产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信息发布工作;综合协调管理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验、登记;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考核工作;牵头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积极配合县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农业执法大队做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高毒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农产品监管力度不够,人员不足,群众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不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矛盾还存在。
今后要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网络建设;农产品实行可追溯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效益等,只有这样下大力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证。
第三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启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八次大的行政改革,但至今还是走不出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怪圈。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的成效,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对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经验;行政改革;启示
[作者简介]苗国庆,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058-0003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八次大的行政改革,其间不乏大的改革动作,也不乏喜人的效果。在这八次大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中,党和政府所下决心之大,牵涉面之广,动用人力物力之多,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总的来说每次改革之后,政府总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也总是一再地走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于是,人们困惑了:行政改革老是来回地兜圈子,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是不是永远也走不出这种“行政轮回”的怪圈?
这并不奇怪,因为矛盾总是普遍的,矛盾也是特殊的。对矛盾的破解也不是唯一的和一劳永逸的,事物总是在永恒发展和不断变换,所以一劳永逸的行政改革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早说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这么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旧的行政体制改变了,使其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了,可新的事物和问题也随之涌现,刚改革了的体制和机构很快地又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对行政体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又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行政改革。所以,我国前后经历的八次大的行政改革,反反复复走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这些不足为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入,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推进,再完美、再健全的行政体制和机构也会很快过时。可能我们还要经历十次、八十次甚至更多的行政改革。
但问题是,我们所进行的行政改革,是否确实行之有效,是否是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社会问题的矛盾解?是否真的就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呢?这些值得审视和考量!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当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生产力就会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样,当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时政治制度变革的时刻就要到了。而这种变革的常见方式,就是行政体制、制度和机构的变革与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体制和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全球化国际环境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国对行政体制,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改革至今,已历时7年,虽然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颇有微词,但总的来说,这次改革成效显著,其中很多成功的地方,对整个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有很多地方值得参考借鉴。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述
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管理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时代要求我们对行政体制作出调整和改革,而行政审批,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所以我国首先选择对行政审批进行大幅改革。
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通过了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的决定,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
国务院审改办和地方政府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在严格规范审核的基础上,取消和调整了国务院6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1806项行政审批项目,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十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31个省、区、市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达22000多项,占审批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少省、区、市制定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问负责制”等。有些地方还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审批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监督制约,规范审批行为;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移交给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对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加强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同时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国务院审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搞好行政审批项目审核和处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有效地指导和规范了改革工作。
通过几年的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经济的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改革,制止了利用审批乱收费、滥用审批权力、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创新了管理方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给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并重复的审批事项,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减掉不必要和多余的审批事项,把它完全交给市场。这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很多地方使审批部门办事效率提高了80%以上,而且极大地节约了审批费用,减少了因审批环节和流程的繁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改革前的一些审批项目的最终办结,长的需要2年多,最少也要几个月时间;通过行政审批改革后,只需要十几天甚至几天就能办好。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减少了因审批在时间上的耽搁给个人、企业或组织带来的巨大损失。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采用了多种方式,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归为四类:
(一)削权力
削权力是指把政府审批机关拥有巨大的审批权力的事项,削减掉或者交给行业组织和机构,行政部门只保留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的审批权力。经过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削减,取消和调整了6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1806项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50.1%,31个省市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2000多项。从这些简单的统计数据,足以看出这次行政审批改革的力度。
(二)动场地
动场地是指把行政审批改革前的分散地受理各审批事项的部门集中起来,成立“办证大厅”。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办理”就是指这种审批地点集中的审批办理方式。
(三)并程序
并程序是指行政审批流程的合并、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前,由于部门繁多,机构重叠,程序烦琐,责任不清,本来很容易审批的事项,由于审批部门相互地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结果把简单的程序复杂化。并程序,就是要清理不必要的审批流程,合并重复的环节,划清彼此的审批界线。所谓的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就是将各个审批环节并联起来。
第四篇:关于对全市2008年以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工作方案
关于对全市2008年以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行政
监管事项的工作方案
按照市纪委三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决定对2008年以来省、市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活动,为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推进,特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创优全市发展环境,强化监督检查职能,防止已削减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备案、管理、审核等名义搞“变相审批”,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行政监管事项的清理规范,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推动东凌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检查范围及内容
(一)检查范围:市、县两级涉及有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职能部门。
(二)检查内容:
1、省、市明文取消的195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10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情况;
2、市本级下放县市区实施的64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
(三)清理行政监管事项。行政监管事项是指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的事项,主要包括备案、登记、确认、验证、年检和年审等。
三、时间安排和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工作自2012年3月20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分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总结提高三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自纠阶段(3月20日至4月20日)
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对2008年省市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自查:一是2008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本单位取消和调整了多少项行政审批事项(包括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审批事项)?这些事项的执行情况;二是市直部门2008年以来有多少项是省直部门下放到市级实施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这些事项的实施情况;三是市直部门现在保留了多少项行政审批事项(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四是市直各部门有多少项行政监管事项?这些行政监管事项是如何实施的。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报告中要逐项明示说明取消的项目是否已经真正取消、下放的是否真正下放、改变管理方式的实际运行状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等。报告要加盖本部门公章并由一把手签字报市审
改办。
(二)重点检查阶段(4月21日至5月20日)
列入检查范围的市直部门由市审改办组织人员分组检查,检查组人员由市审改办公室的人员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纪检组长或者监察室主任组成。各县(市、区)的检查工作由县(市、区)监察局组织实施,市审改办负责监督协调。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听取汇报。通过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和召开座谈会形式了解被检查单位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行政监管事项是如何管理的,听取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案卷、行政审批项目收费票据、公章使用记录、文件依据、签批意见、办事指南、办理条件等资料,核实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
3、问卷调查。通过《东凌日报》、《东凌晚报》等报刊媒体,刊登调查问卷,收集对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的群众意见。
4、实地走访。通过到企业走访,了解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听取企业对消减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的反映和诉求,看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是否仍在进行审批,属于行政监管事项的是否按照审批事项办理相关手续。
(三)归纳总结阶段(5月21日至6月30日)
由市审改办负责对部门自查自纠情况、重点检查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汇总,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对取消不到位,以备案、核准等名义进行变相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增加审批环节等问题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对深入推进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提出有效措施和意见,形成专题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云同志为组长、市纪委常委鲍岩同志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工作推进。日常工作由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纪委监察综合室具体负责。
(二)密切协作配合。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专项检查活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检查工作的进行。要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台账,逐项登记造册,如实提供相关材料,以便接受查询。
(三)严格落实责任。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疏不漏。对检查发现问题,要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限期解决,对不认真落实有关要求的,实施问责,直至追究纪律责任。
附:
1、2008年以后市直各关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
项。
2、行政监管事项样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第五篇:(国发〔2015〕11号)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等事项的决定
国发〔2015〕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0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同时,建议取消和下放18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将5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中提出的涉及修改法律的行政审批事项,有4项国务院已按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了相关法律,现一并予以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要认真落实工商登记改革成果,除法律另有规定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企业设立后进行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依法需要前置审批的,继续按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1.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共计94项)
2.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目录(共计67项)
3.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目录(共计10项)
4.国务院决定改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21项)
5.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34项)
国务院
201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