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称京沪高铁建设两年拉动1.2万亿元内需
两年来,京沪高铁项目共完成投资1193亿元,为沿线地方和相关行业带来近60万个就业岗位
文/严佐魁
2010年,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全线基础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轨道工程正顺利展开。截至2009年12月31日,京沪高铁征地拆迁、土石方、CFG桩、墩身基本完成;预制箱梁完成28866片,占设计的99%;架设箱梁完成25983孔,占设计的89%;隧道完成16865成洞米,占设计的94%;轨道板预制完成170825块,占设计的45%;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淮河大桥顺利合龙,黄河大桥主桁梁拼装完毕;全线年度完成投资640.7亿元。
两年近万亿的内需拉动力
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四省三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GDP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客货运输需求旺盛。在这一通道修建一条高标准、大能力的现代化高速铁路,意义重大。除了对直接相关的产业链具有拉动作用外,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还给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烈的衍生效应。
负责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北引桥施工的中铁十一局集团项目经理谭发刚算了一笔账:他们管段施工线路长度约19公里,合同投资为9.66亿,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标段中,尽管中铁十一局集团投资额是最小的,但是自2008年6月10日上场施工,截止到2009年底,就地取材的砂石、碎石费用就达到8000多万元;消耗钢铁4.8万多吨,比“鸟巢”的用钢量还要多,累计支出近2.3亿元;消耗水泥15万多吨,累计支出近5000万元;缴纳给当地政府的营业税达2500万元。直接吸纳近3000多名农民工参与施工建设。除此以外,还带来了大量农副产品、服务业等方面的需求。
整个京沪高速铁路全线,2008年开工当年完成投资552亿元,创造了中国铁路单一项目年度完成投资最高纪录。2009年完成投资640.7亿元。根据定额测算分析,完成这一规模的投资能够产生200多万吨钢材、1200多万吨水泥、10多万吨外加剂的需求。同时,铁路建设具有产业链长、投资和需求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地方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拉动与高速铁路建设相配套的机械、电子、通信、信息、环保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还可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
据业内专家测算,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1:10比例计算,京沪高铁两年拉动内需估算高达近1.2万亿元,对促进沿线当地经济发展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这个项目创造了数以十万计的就业岗位,目前12.8万建设者奋战在千里建设工地上。
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根据工程质量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厂家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对相关产业的研发和产品的升级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低碱水泥,是京沪上马后安徽海螺集团研发的新产品,满足了桥梁、大板高质量混凝土的需要。
大胜关长江大桥用的Q420qE钢板就是武汉钢铁公司针对大桥需要研发的新产品,它满足了大桥刚性、柔性和强度的需要,填补了我国此产品的空白。900吨重型梁的问世,开启了特大型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提梁机、运梁机、架桥机都是国内企业制造。II型板制造场的机械设备也都是全新的国产装备;为保证轨道板精度,数控机床对轨道板进行打磨,精度之高,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七省市征地拆迁难题融洽解决
2009年,京沪高铁全线建设处于由线下施工向线上施工转换的关键阶段。跨江、跨河、跨路、跨既有线和特殊结构梁施工以及钢梁、箱梁架设工程全面展开。特别是,京沪高速铁路全线经过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全线征拆工作面临着人口稠密、涉及面广、征拆数量大、征拆程序复杂等难题。
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协调下,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一直把征拆工作作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龙头,主动出击,争取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在依法合规的原则下化解一个个矛盾、破解一个个难题。到2009年年底,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全线征地拆迁及三电管线迁改已基本完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建设用地组卷报批工作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德州市也得到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其他地市已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
征地拆迁难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这个难题也恰恰成为对建设单位组织工作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检验。京、津、冀、鲁、皖、苏、沪七省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以赴组织征拆,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给予了巨大支持。途经安徽省蚌埠、宿州、滁州3市8县(区)34个乡镇的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征地拆迁工作,路地双方未雨绸缪,精心准备。安徽省属中部欠发达省份,资金筹措压力巨大。省政府按照“京沪高铁等不得”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筹措征地拆迁资金,促成征地拆迁补偿款按征迁进度全部足额拨付到市、县。为确保征迁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到被征迁农民手中,安徽省建立了跟踪督察和审计制度,有效杜绝了侵占、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
安全质量确立世界一流标准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是: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精细管理。严把原材料关,将质量隐患消灭在源头。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针对沙子、碎石等地材质量控制难度大及外加剂、外掺料等材料质量波动较大等问题,强化了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查,把好招标关,并多次到厂家进行调研监控,召开供应商保证质量专题会议;施工单位强化原材料进场检验关,并到料源地现场与生产厂家共同研究源头控制措施;监理单位严格平行抽检和旁站见证工作,组织各监理单位开展原材料交叉抽检活动。
在南京大胜关大桥建设工地,负责对原材料抽检的监理人员介绍说:“如果原材料抽检不合格率超过10%,哪怕是10.1%,这批原材料将被全部清退。”正是这种不讲原因、不讲情面的严格把关才有效地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
在质量管理中,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坚持试验先行、样板引路、首件认可的制度。这样可以杜绝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经验主义,使每项工程干有标准、学有样板,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比如,在桥梁施工中,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实行首件认可制度,即桩基、墩身外观、混凝土预制梁、钢梁加工和焊接、钢梁拼装等每个部位工序开工前,均要先进行试验、做出样板,待总结经验和成功后,再大面积施工,为后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带动了工程的全面创优。
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安全质量部运行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借助大型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能够精确显示出每一个箱梁的状态、每一米隧道施工的情况。在线路图上标有施工的进展情况,还有当天施工的照片,这样使关键工点施工安全管理一目了然。
以自主创新取胜
铁道部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了《京沪高速铁路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建成世界一流高速铁路,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基础理论、工程建设、高速列车、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旅客服务、检测维修、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完善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高速铁路装备和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标准体系、成套施工装备和施工工艺,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造就一批高速铁路领军人才,创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的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并组织在高速铁路基础理论体系、高速铁路工程建造技术体系、高速列车及配套系统技术体系、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技术体系、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高速铁路节能环保技术体系、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等七大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攻关。
目前,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开展了Ⅱ型板式轨道工程应用、悬灌梁张拉龄期研究等科研试验工作;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42和4×24布置的Ⅱ型板生产线;研发了Ⅱ型板铺设用自动精调机,提高了铺设精度和效率;开展了大面积揭板试验,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质量大幅提高;进行了轨道板和底座板绝缘试验,优化了施工工艺,节省了成本;开展了采用惰性掺和料、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弹模的试验,应用其成果减少了悬灌梁节段施工时间,每座连续梁施工时间可减少40%以上。
同时,综合景观设计研究已经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特点提出了阶段成果;结合线下工程建设进展,及时组织科研试验单位展开了与路基、桥梁、隧道等动力性能试验、环境影响试验等有关的测试元件埋设工作,为相关研究的如期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对“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主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7项科研课题进行立项。
兴建绿色高铁线
京沪高速铁路沿途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城市密布、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环境保护充满挑战。既要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植被保护、水土流失防治以及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还要解决高速铁路独有的噪声、振动污染防治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工程绿化完善美观,节能、节材和水保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建成一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速铁路”成为京沪高速铁路环保工作总体目标。
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明确了以高速铁路噪声与振动控制、节约用地及临时用地恢复、路基工程及取弃土(渣)工程的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跨越的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和支流的南运河、韩庄运河、马厂减河、玉符河、蟠龙河和黄河、淮河、长江、阳澄湖等敏感水体的保护,蚌埠龙子湖、滁州琅琊山、南京牛首祖堂和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沿线城市区域施工噪声控制,扬尘控制和固体废弃物管理等为内容的环保工作重点。
环保监测表明,京沪高速铁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沿线水质和风景区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创新阳澄湖路段桥梁施工方案。研究采用“双排桩筑坝围堰”施工方案,将阳澄湖湖区桥梁水中施工改为陆地施工,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湖区生态环境未受到影响。□
第二篇:《京沪高铁工程建设总结》实施方案
附件: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实施方案
建设总结是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总结,对于颂扬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伟大决策,全面展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辉煌成就,系统升华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成果,大力弘扬伟大的京沪高速铁路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总结由“管理卷”和“技术卷”两部分组成。其中“管理卷”着重描述建设的过程、建设管理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技术卷”主要分专业全面系统总结项目的技术特点、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以及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项目中的成功应用等。
为及时、高效、有序组织和推进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的编写工作,现对建设总结的内容、建设总结的工作计划、任务分工以及做好建设总结的各项工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机构组织及职责
(一)机构组织
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工作领导小组(京沪办[2009]1号)的领导下,由公司组织成立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工作组(京沪高速[2008]125号),工作组下设管理卷编辑组和技术卷编辑组,工作分别归口公司综合部和工程管理部组织。管理卷编辑组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参加;技术卷编辑组由铁科院牵头,铁三院、铁四院参加。
(二)各方职责
1.公司是建设总结的组织和实施主体。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工作组负责落实全线建设总结的组织管理。编辑组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建设总结的总体规划,组织(监督、指导、协调)各参建单位做好建设总结工作,负责全线建设总结的资料收集归档、组稿、修改和编辑工作。公司各部门、各指挥部以及各代建指挥部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管段内各参建单位的建设总结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审核和上报工作。
2.各参建单位(施工、监理、设计和咨询)根据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总结编写的任务分工,负责落实建设总结的资料收集、整理、审查、归档和上报工作。其中:设计单位负责收集和整理设计管理和设计技术方面的资料,对设计采用的各项新技术、设计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进行系统总结;施工单位负责收集和整理项目施工中的有关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资料,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装备、质量检测、监测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监理单位负责对监理工作中的管理和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对施工单位提出的有关总结资料进行审核;咨询单位负责对设计优化、图纸审核和关键技术专项咨询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对设计单位提出的有关总结资料进行审核。
二、进度安排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结的编写根据工程建设进展,划分为总结规划、资料收集、总结编写和审核修订四个阶段。
各阶段进度计划如下所示:
三、工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建设总结的组织领导。建设总结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要求很高的工作,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必须由主管领导亲自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为总结工作提供保障。要按照建设总结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配备专人负责,层层分解,细化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制订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要把各卷、各篇的撰写任务落实到人,逐级负责,狠抓落实,确保按时如期完成。
2.不断完善和细化建设总结的编制方案和内容。各参建单位在总结的编写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不断挖掘素材,总结提炼,适时对编制方案、内容等进行补充、细化和完善。
3.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确保“工程完成,总结完成”。建设总结工作按照规划、资料收集、总结编写、审核修订四个阶段进行推进。各参建单位要按照总结大纲和总结工作推进计划,制订详细的编写工作计划,抓好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的落实,确保总结工作紧随工程的施工进展,完成一部分,总结一部分。总结的编写工作一般应在完工后的三个月内完成。总结报告的审查应在工程完成后六个月内完成。
4.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公司和指挥部要在建设总结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有效的工作组织,各标段内的各参建单位总结资料须经由指挥部审查后报送公司编辑组。编辑组要结合工程建设的进度情况,适时或分阶段提出对有关基础资料的需求,对各参建单位提交的总结资料合格与否的反馈意见,并及时组织协调和落实。要建立“建设总结专(月)报制度”,对各参建单位的建设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要求进行定期通报。“建设总结专(月)报”由编辑组负责编写,以建设总结工作组名义下发各参建单位。
5.加强对建设总结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总结编写过程中,公司组织编辑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对各参建单位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编写和资料提交情况的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设总结工作完成情况将纳入公司对各参建单位的考核内容。
四、编制要求
1.加强基础资料的及时收集和整理工作。资料的收集要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各参建单位要组织研究,详细列出需要收集资料的目录,及时对有关技术资料、图片和数据进行收集、初步整理和归档,要避免因工序转换和人员变动造成技术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困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做到详细、真实、全面和系统。
2.建设总结要全面,要有特点、有高度、有深度。总结既要有经验,又要有教训,要反映科学研究和建设管理取得的相关成果,挖掘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特点和创新点,总结具体的工艺和做法,并具有可操作性。
3.要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建设总结质量。建设总结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放在首位。各单位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要培训总结人员,明确编写要求,规范总结格式,提高表述水平。要制定完善的讨论修改和审查制度,要努力做到内容全面、数据翔实、依据充分、结论正确,避免无数据支持的结论和随意推断。
4.要正确处理好纪实与提炼、一般与典型、经验和教训、继承与创新、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实践经验、成套技术、管理创新、成果和伟大精神。
五、编写大纲及任务分工
“管理卷”的组稿、修改和编辑工作由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中南大学负责,西南交大负责统稿。“技术卷”的组稿、修改和编辑工作由铁科院、铁三院、铁四院负责,铁科院负责统稿。
各篇章分工中,牵头单位为相关内容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提交工作的总负责单位,参加单位协助牵头单位的工作。
各篇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注:各参建单位的总结内容不限于本次方案中的分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一)《管理卷》编写大纲及分工 第一篇 决策篇
第一章 十年准备(公司综合部牵头,工程部参加)
第一节 长期潜心的先期研究 第二节 技术方案的比选论证 第三节 组织科研攻关 积蓄技术实力 第四节 系统扎实的预可研、可研工作 第五节 海纳百川 开展国际咨询 第六节 实战历练 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第二章 京沪高速铁路的战略决策(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党中央国务院对技术方案选择做出科学决策 第二节 高瞻远瞩 提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以自我创新为主 第三节 国务院慎重及时做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开工的重大决策 第四节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成世界一流铁路的要求
第三章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伟大意义(公司综合部牵头)第一节 伟大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巨大的经济意义 第三节 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四节 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 工程篇
第一章 工程概况(铁三、四院牵头,咨询参加)
第一节 沿线环境 第二节 工程概述 第三节 工程特点
第二章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标准(铁三、四院牵头,咨询参加)
第一节 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标准形成过程 第二节 最终主要技术标准
第三章 核心技术问题及工程措施(设计单位牵头,咨询、施工、监理参加)
第一节 轨道精度控制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二节 沉降控制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三节 减振降噪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四节 线下工程稳定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五节 铺轨架梁主要技术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六节 技术装备主要技术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七节 其它工程主要技术问题及工程措施
第三篇 实践篇
第一章 加强领导(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第二节 铁道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三节 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二章 科学组织(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建设理念 第二节 建设方针 第三节 建设目标 第四节 建设要求
第三章 各方支持(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中央机关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第二节 沿线七省市全力支持 第三节 股东单位保障资金及时投放 第四节 沿线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四章 管理模式(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与构成 第二节 项目法人制与指挥部制相结合 第三节 “小业主,大咨询”模式 第四节 “大标段,专业联合”的生产组织 第五节 利益相关者及其各方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开工准备(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参加)
第一节 手续报批及前期管理
第二节 科学组织招标、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 第三节 施工条件的检查与落实 第四节 大型施工设备与大临的管理
第六章 管理标准化的体系建设(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参加)
第一节 管理制度标准化 第二节 人员配备标准化 第三节 过程控制标准化 第四节 现场管理标准化
第七章 设计管理(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设计、咨询参加)
第一节 以一流标准定位设计思路
第二节 充分论证研究 贯彻工程设计新规范 第三节 建设单位提前介入 发挥建设方导向作用 第四节 强调持续改进 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咨询)第五节 设计评审 高标准把关(指挥部,咨询)第六节 强化设计现场指导 充分体现设计意图(设计)
第八章 征地拆迁管理(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参加)
第一节 把和谐建路意识贯穿于征地拆迁全过程 第二节 创新征地拆迁模式 依法合规的开展工作 第三节 规范征地拆迁的标准与办法 第四节 铁路与地方密切配合 典型案例
第九章 物资管理(公司物资部牵头,指挥部、施工、监理参加)
第一节 甲供和甲控物资的规范采购管理(物资设备部牵头)第二节 委托专业化管理单位代理物资管理(物资设备部牵头)第三节 严格执行合格供应商准入制度(物资设备部牵头)
第四节 技术先行 以技术要求为基础实现物资采购(物资设备部牵头)
第五节 通过驻厂制造模式 确保物资质量的可靠性(物资设备部、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六节 从供应链角度优化物流通道(物资设备部)典型案例(物资设备部、各施工、监理单位)
第十章 质量管理(公司安全质量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
第一节 以世界一流的质量共识 构建跨组织全过程的“四化”质量控制体系(安质部)第二节 质量创优规划及组织管理(安质部)
第三节 采用树型分级质量监控体系 确保质量监督执行到位(安质部)第四节 利用外方咨询公司进行技术质量监督(安质部)
第五节 强化行政监督和第三方检测力量(安质部,各施工、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第六节 试验先行 样板引路 树立质量标杆(安质部,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七节 源头把关 强化质量(安质部,各施工、监理单位)
第八节 应用工厂化标准生产方式 提高构件质量(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九节 实行图影像档案制度 建立可追溯的质量责任终身制(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十节 坚持过程和关键点的质量考评与通知单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安质部,指挥部)典型案例(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十一章 安全管理(公司安全质量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
第一节 贯彻安全管理新理念(安质部)
第二节 “抓大不放小”,基于WBS分解项目各方的安全责任(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红线”(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四节 利用信息网络平台 进行实时安全监控(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五节 充分研究审查安全施工方案 建立安全预案制(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六节 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响应机制(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典型案例: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大桥局,铁科院NJ标监理)
第十二章 工期进度管理(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施工、监理单位参加)
第一节 抓施工组织计划为纲 系统配置参建方人员和设备资源(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二节 以动态施工组织设计为核心 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三节 控制性工程先行 确保按期完工(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四节 正确处理质量、安全、工期的矛盾(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五节 实时进度信息分析与监控(各施工、监理单位)典型案例: 枣庄至蚌埠先导段(铁十六、十二局)
第十三章 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财务部牵头,指挥部、施工、设计单位参加)
第一节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控制新理念(计财部、工程部)
第二节 以项目规划、建设标准和设计方案为基准 做实投资计划(计财部、工程部)第三节 完善资金监管机制(计财部)
第四节 应用投资计划推进表实时控制投资(计财部)
第五节 应用价值工程 从设计阶段优化投资(设计院、工程部)第六节 强化设计变更管理(工程部、指挥部、设计院)第七节 加强合同管理 严格验工计价(计财部、指挥部)第八节 优化物资采购 降低建设成本(物资部)典型案例
第十四章 环保管理(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施工、监理单位参加)
第一节 采用国际标准 强化环保意识 第二节 设计环节的环保措施(设计单位)第三节 施工环节的环保措施(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四节 大力采用绿色技术(三、四院)
第五节 引入第三方环保监控机构 确保环保效果(工程部、监控单位)典型案例:阳澄湖桥段建设(中交)
第十五章 技术创新管理(公司工程部牵头,指挥部、施工、监理、设计、咨询参加)
第一节 建立科研创新机制和体系 突破关键技术(工程部)第二节 以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为龙头 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工程部)第三节 大力推动工装工法创新 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各施工单位)
第四节 以工程创优为目标 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安质部、工程部,各施工、监理、科研单位)第五节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和公司组织协调作用 推动持续创新(公司,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第六节 强化专家咨询与评审制 提高创新水平(咨询单位、工程部)第七节 建立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创造“走出去”的条件(工程部)典型案例(各施工、监理、设计院)
第十六章 信息化管理(公司综合部牵头、工程部,指挥部参加)第一节 规划建设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高速铁路建设 典型案例
第十七章 队伍建设(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施工、监理、设计参加)
第一节 创建各方协同的建设大团队(公司综合部、指挥部)第二节 建设方的管理团队的构成与配备(公司综合部、指挥部)
第三节 设计、施工和监理各方的现场管理团队(各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第四节 “架子队”管理模式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五节 劳务用工管理(各施工、监理单位)
第六节 扎实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培训(公司综合部、各施工、监理单位)
第十八章 竣工验收管理与安全评估(公司工程部牵头,各指挥部、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参加)
第一节 强调及时总结资料 按月存档 注重累积竣工文档(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二节 尽快完成先导段建设 积累验收经验(各施工、监理单位,综合试验单位)第三节 重视提前设计竣工验收的制度和流程(工程部、指挥部)第四节 静态验收与动态验收相结合(验收组织单位)
第五节 严格安全评估 确保安全运营(安全评估部门、监理单位)
第四篇 精神文明篇
第一章 京沪高速精神(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第二节 建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实践孕育京沪精神 第三节 总结提炼京沪高速精神 第四节 宣传推介京沪高速精神
第二章 激情的劳动竞赛(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参加)
第一节 建立劳动竞赛组织机构 第二节 制定劳动竞赛办法 第三节 组织实施劳动竞赛活动
第三章 及时的宣传报道(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参加)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京沪宣传的高度重视 第二节 加强宣传报道的组织 第三节 强化主流媒体的宣传 第四节 不断扩大对外宣传 第五节 丰富的宣传成果 第六节 多彩的宣传形式
第四章 和谐的路地共建(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参加)
第一节 加强路地沟通 营造和谐共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依法开展征地拆迁 创建和谐建设施工环境 第三节 拉动地方内需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五章 高效的党建教育(公司综合部牵头,指挥部、施工单位参加)
第一节 创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第二节 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三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建设管理团队
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 第五节 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中心工作
第五篇 经验篇
第一章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创新成果(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管理理念创新:贯彻科学管理思想
第二节 组织结构创新:公司与指挥部相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节 管理方法创新: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 实现“六位一体”管控 第四节 管理手段创新:用信息化推动建设项目管理科学化 第五节 树立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的新标杆
第二章 与时俱进 创建高速铁路建设管理的新篇章(公司综合部牵头)
第一节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管理的主要思考与启示 第二节 在大规模铁路建设实践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再完善 第三节 引领世界铁路建设管理创新模式的新潮流
附录
1.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大事记
2.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组织机构示意图 3.京沪高速铁路参加单位列表 4.重点人物记 5.经典照片
(二)《技术卷》编写大纲及分工 第一篇 综合篇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全线自然特征和地质情况(各设计院)第二节 主要技术标准(各设计院、咨询单位)第三节 主要工程数量(各设计院)第二章 工程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与技术特点(各设计院、咨询单位)第一节 环境与地质 第二节 站位选择 第三节 专业工程技术 第四节 系统接口技术
第三章 技术创新成果(公司工程部、各设计院、咨询单位)第一节 技术体系 第二节 标准体系 第三节 各专业关键技术
第二篇 站位与线路选择
第一章 站位与线路选择(三院、四院、咨询单位)第二章 线路平纵断面(三院、四院、咨询单位)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三院、四院、咨询单位)第三篇 测量工程
第一章 测量控制网布设技术要求(三院、四院)第二章 CPⅠ的布设(三院、四院)第三章 CPⅡ的布设(三院、四院)
第四章 CPIII的布设(设计院,各施工单位)第五章 测量评估(测量评估单位,咨询单位)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四篇 路基工程
第一章 路基设计(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路基工程特点 第二节 路基标准 第三节 基床结构设计 第四节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设计 第五节 过渡段设计 第六节 低路堤及浅路堑设计 第七节 路基边坡设计 第八节 扶壁式挡土墙设计 第九节 岩溶地区路基设计
第二章 路基施工与质量控制
第一节 地基处理工艺及质量控制(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二节 路基填筑工艺及质量控制(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三节 过渡段施工质量控制(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四节 深路堑精确爆破及质量控制(中水集团、12局、科研单位)第五节 路基附属结构施工(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六节 路基冬期施工(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三章 路基评估(沉降评估单位、各施工单位)
第一节 路基堆载预压 第二节 路基沉降观测及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各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与沉降评估单位)第五篇 桥涵工程
第一章 桥涵设计(三院、四院、大桥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桥涵布置 第二节 桥涵主要技术标准 第三节 桥梁设计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桥梁上部结构设计(类型)第五节 桥梁下部结构设计(类型)第六节 特殊桥梁结构设计 第七节 特殊桥梁的动静态检算 第八节 特殊桥梁疲劳检算 第九节 桥梁支座(含调高方案)
第二章 桥涵施工
第一节 施工成套设备(各施工单位)第二节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分不同类型基础与地质)岩溶地区桩基施工:
3、4标段施工单位 水上平台桩基施工:施工单位 筑岛钻孔桩施工:施工单位 套箱围堰承台施工:施工单位 钢板桩围堰承台施工:施工单位 ……
第三节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预制及架设(各施工单位)第四节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位灌注施工(各施工单位)第五节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各施工单位)第六节 特殊桥梁施工(如拱桥、钢桥)
黄河特大桥(113+3*168+113)m四线连续钢桁拱:1局 镇江京杭大运河特大桥(90+180+90)m连续梁拱:3局
1*128m提篮拱:常州西桥段DK1142+343跨西二环互通(3局)、蕴澡浜特大桥DK1295+442跨沪宁高速公路(中交)北京特大桥跨DIK20+400跨京开高速公路(32+108+32)m连续钢箱拱:17局 跨济兖公路特大桥DIK421+528处2*96m四线钢箱拱:中水
1*96系杆拱:后八丁特大桥跨京福高速公路DK666+712(12局)、九曲河桥段跨122省道(3局)、无锡西桥段跨锡北运河(中交)北京特大桥跨廊坊广阳路1*71.5m 简支拱:17局
框构道岔梁: DK130+851小里程(48*10+1*10.5)m框构道岔梁(17局)、徐州东站206国道公路立交102×8m+(16+21+24+16)m 框构道岔梁(12局)连续道岔梁:扬州联络线(3局)……
第七节 钢筋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施工(中水、3局)第八节 钢混结合梁施工(施工单位)第九节 涵洞施工(施工单位)第十节 桥面系施工(含平整度、预埋件施工)(施工单位)第十一节 冬期施工方案(各施工单位)第三章 特殊桥梁工程监测与试验
第一节 特殊桥梁施工监测(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二节 特殊桥梁焊接工艺试验(各施工单位)第三节 特殊桥梁荷载试验(各施工单位)第四节 特殊桥梁桩基静载试验(各施工单位)第五节 特殊桥梁动态试验(各施工单位)第六节 桥梁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各施工、沉降评估单位)第七节 桥梁健康监测(大桥局)第四章 桥涵工程评价
第一节 上部结构混凝土质量(各监理单位)第二节 上部结构钢结构施工质量(各监理单位)第三节 预应力施工质量(各监理单位)第四节 墩台身混凝土质量(各监理单位)第五节 灌注桩质量检验(各基桩检测单位)第六节 桥梁试验与评价(各监理单位)第五章 典型桥梁
第一节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大桥局)第二节 济南黄河大桥(1局)第三节 淮河特大桥(12局)第四节 吴凇江桥群(中交)第五节 秦淮新河桥群(3局)第六节 丹昆特长桥粱(3局、中交)第七节 镇江跨京杭大运河特大跨度无砟轨道桥梁(3局)第八节 跨重点湖区桥梁施工(中交)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六篇 隧道工程
第一章 隧道工程设计(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隧道纵横断面设计 第二节 洞门与隧道缓冲结构设计 第三节 景观设计
第二章 隧道工程施工
第一节 隧道洞身施工(各施工单位)第二节 移动栈桥工艺(施工单位)第三节 洞门与缓冲结构施工(各施工单位)
第三章 隧道工程评价
第一节 隧道工程质量评价(各监理单位)第二节 隧道空气动力学试验与评价(铁科院)第四章 隧道施工信息化监测(各施工单位)第五章 典型隧道 金牛山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监测)(中水)西村隧道(大部分浅埋)(3局)西渴马1号隧道(中水)……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三院、四院、咨询单位、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七篇 轨道工程
第一章 轨道结构设计(三院、四院)
第一节 轨道结构主要型式 第二节 轨道结构标准 第三节 路基上无砟轨道结构 第四节 桥梁上无砟轨道结构 第五节 隧道内无砟轨道结构 第六节 过渡段轨道结构 第七节 岔区轨道结构 第八节 钢桥上有砟轨道结构
第二章 跨区间无缝线路(三院、四院)
第一节 锁定轨温和轨条布置 第二节 无缝道岔检算和桥上无缝线路
第三节 沉降区域无缝线路的调高方案(先写,根据编写内容确定是否要本节内容)第三章 沉降观测评估(各施工单位)第四章 轨道施工
第一节 轨道板制造
(各轨道板场)
第二节 桥上无砟轨道施工(各施工单位)第三节 特殊端刺施工(各施工单位)第四节 路基上无砟轨道施工(各施工单位)第五节 隧道内无砟轨道施工(各施工单位)
第六节 轨道板精调(含CPⅢ网、精调架等)(各施工、监理单位)第七节 CA砂浆施工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工艺及配比)(各施工、监理单位)第八节 特殊桥梁上轨道施工
北京特大桥DIK15+275.68-407.92跨西黄左线及京山四线(17局)北京特大桥DIK16+688.74-776.19空间刚架跨西黄右线(17局)北京特大桥DIK2020+400.7(32+108+32)中承式钢箱拱(17局)沧德特大桥DK315+841处跨越漳卫新河 9×40简支箱梁(1局)黄河特大桥(113+3×168+113)m四线刚性梁柔性拱钢桁梁(1局)跨济兖公路特大桥主跨DIK421+244.06处2×96m钢箱拱(中水)大胜关长江主桥2×(85+85)+(109.5+192+336+336+192+109.5)(大桥局)镇江京杭大运河DK1099+936-DK1100+136段(90+180+90)连续梁拱(3局)无锡西特大桥DK1195+323处1×96m系杆拱(中交)……
第五章 钢轨铺设
第一节 铺设成套设备(各铺轨单位)第二节 铺轨基地建设(各铺轨单位)第三节 钢轨现场焊接(各铺轨单位)第四节 长钢轨现场铺设(各铺轨单位)第五节 无缝线路焊接锁定(各铺轨单位)第六节 无缝线路钢轨打磨(各铺轨单位)第七节 轨道几何调整(包括钢轨焊接、锁定后的调整,调垫片、侧向挡块等)(各铺轨单位)第六章 道岔施工
第一节 路基上道岔结构形式及技术参数(各施工单位)第二节 桥梁上道岔结构形式及技术参数(各施工单位)第三节 道岔铺设成套设备(各施工单位)第四节 道岔运输及就位(各施工单位)第五节 轨下基础浇筑前道岔线型调整(各施工单位)第六节 道岔转辙设备安装及调试(各施工单位)第七节 Ⅱ型板式无砟道岔安装(各施工单位)第八节 道岔线型调整(各施工单位)第九节 无缝道岔焊接与锁定(各施工单位)第十节 道岔焊接后线型调整(各施工单位)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各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八篇 电力工程
第一章 电力工程设计(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电力工程特点
第二节 变电子系统设计)第三节 输电子系统设计
第四节 电力SCADA设计
第二章 设备和器材(承包商、供应商、监理单位)
第一节 变电设备和器材
第二节 输电设备和器材
第三节 电力SCADA设备和器材
第三章 施工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施工流程
第二节 变电施工
第三节 输电施工
第四节 电力SCADA施工
第四章 工程试验(测试调试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一节 试验和监测安排
第二节 变电试验和检测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输电试验和检测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电力SCADA工程试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九篇 牵引供电系统
第一章 牵引供电设计(电化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牵引供电工程特点
第二节 供变电子系统设计
第三节 接触网设计
第四节 SCADA设计
第二章 设备和器材(承包商、供应商、监理单位)
第一节 供变电设备和器材
第二节 接触网设备和器材
第三节 SCADA设备和器材
第三章 施工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施工流程
第二节 供变电施工
第三节 输电施工
第四节 SCADA施工
第四章 工程试验(测试调试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一节 试验和监测安排
第二节 供变电试验和检测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输电试验和检测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SCADA工程试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十篇 通信系统
第一章 通信工程设计(通号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通信工程特点
第二节 通信光缆线路设计
第三节 传输和接入系统 设计 第四节 电话交换系统设计
第五节 会议电视系统设计 第六节 数据网设计
第七节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第八节 调度通信系统设计
第九节 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设计
第十节 通信综合网管系统设计
第十一节 同步和时钟分配系统设计
第十二节 通信电源系统 设计
第十三节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通信SCADA)设计
第十四节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第二章 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通信施工流程
第二节 通信光缆线路施工 第三节 传输和接入系统施工 第四节 电话交换系统施工 第五节 会议电视系统施工 第六节 数据网施工
第七节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施工 第八节 调度通信系统施工 第九节 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施工 第十节 通信综合网管系统施工 第十一节 同步和时钟分配系统施工 第十二节 通信电源系统施工 第十三节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通信SCADA)施工 第十四节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施工
第三章 工程试验与验收(测试调试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工程试验与验收安排
第二节 通信工程试验与验收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十一篇 信号系统
第一章 信号工程设计(通号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信号系统特点
第二节 行车调度指挥系统(CTC)设计 第三节 CTCS-3列控系统设计
第四节 联锁系统设计
第五节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设计
第二章 信号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信号施工流程
第二节 CTCS-3列控系统施工
第三节 联锁系统施工 第四节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施工
第三章 工程试验与验收(测试调试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一节 工程试验与验收安排
第二节 信号工程试验与验收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十二篇 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章 运输需求与车站分布(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运输需求及车站技术作业特点 第二节 车站类型与分布
第二章 站型选择(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动车段、动车运用所、综合维修段(所)分布 第二节 枢纽内联络线、区间联络线设计 第三节 车站通过能力仿真及设计评估
第三章 站场设计(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车场布置 第二节 车站咽喉区平行作业及进路设计 第三节 进出站线路及疏解设计 第四节 站线平、纵断面 第五节 道岔选型及铺设 第六节 站内路基与轨道设计 第七节 站内排水及道路设计
第八节 站内接触网柱、照明塔(柱)布设与平面设计
第四章 站房设计(三院、四院、咨询单位)第五章 站房施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六章 典型站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七章 典型站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八章 客运设备(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旅客站台设计 第二节 雨棚设计
第三节 旅客走行通道及货物通道设计 第四节 站台防护及声屏障设计
第五节 旅客购票、候车、走行、生活区域设计 第六节 车站供水及站台客服设施设计
第七节 站前广场、城市交通衔接、旅客集散设计 第八节 安全设施及应急通道设计
第九章 动车段、动车运用所、综合维修工区(三院、四院、电化院、通号院、咨询单位)
第一节 动车段设计 第二节 动车运用所设计 第三节 综合维修工区设计
第十章 站场施工技术(施工、监理单位)
第一节 站场施工技术方案
第二节 既有线运营干扰及施工过渡方案
第十一章 设计与施工评价(调试单位)
第一节 试运行及运营测试评估 第二节 设计与施工运营评价 第三节 车站通过能力评估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十三篇 信息系统
第一章 客运服务系统(设计、咨询单位)
第一节 票务系统 第二节 旅客服务系统 第三节 市场营销策划系统 第四节 旅客运输清算平台 第五节 自动售、检票系统 第六节 客运车站旅客补票系统 第七节 移动售、补票系统 第八节 列车客运服务管理系统
第二章 运营调度系统(设计、咨询单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三节 车辆运用管理 第四节 综合维修管理 第五节 客运调度管理
第三章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咨询单位)第四章 运输安全保障系统(设计、咨询单位)
第一节 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
第二节 铁路应急平台 第三节 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 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第五章 信息化基础平台(设计、咨询单位)
第一节 信息共享平台
第二节 公用基础编码平台 第三节 网络安全监控系统
第六章 信息系统监理和咨询(监理、咨询单位)第七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设计、咨询单位)第八章 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咨询单位)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第十四篇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工程用地(三院、四院)第二章 节约能源(三院、四院)第三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施工环保措施(各施工单位)第二节 噪声(各施工单位)第三节 振动(各施工单位)第四节 电磁环境(各施工单位)第十五篇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第一章 安全环境状况(设计、咨询单位)第二章 防灾监控系统设计(设计、咨询单位)第三章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施工与调试(施工、监理、调试单位)第四章 工程验收与新技术说明(设计、监理单位)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设计、施工单位)第十六篇 接口技术
第一章 站前系统间接口技术(三院、四院、咨询单位)
第二章 站后系统间接口技术(包含与安全监控的接口)(站后设计、咨询单位)第三章 站前与站后系统间接口技术(各设计、咨询单位)
第四章 动车组与站前及站后设备系统间接口技术(各设计、咨询单位)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各设计、咨询单位)第十七篇 联调联试与试运行(铁科院)第一章 供变电系统联调联试 第二章 接触网系统联调联试 第三章 通信系统联调联试 第四章 信号系统联调联试 第五章 客运服务系统联调联试 第六章 综合接地性能测试 第七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 第八章 环境噪声测试 第九章 振动测试 第十章 路基及过渡段动力性能测试第 第十一章 桥梁动力性能测试 第十二章 隧道气动性能测试 第十三章 轨道动力性能测试 第十四章 道岔动力性能测试 第十五章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测试
第十六章 动车组性能试验(包括动力学性能、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性能)第十七章 轨道、接触网状态检测 第十八章 线路通过能力测试 第十九章 行车指挥能力测试 第二十章 客运组织与服务能力测试 第二十一章 故障及突发事件应急模拟 第二十二章 按运行图行车 第二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第十八篇 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
第一章 科研成果与成果转化(公司工程部、设计、科研)第二章 施工工法创新及其应用(公司工程部、施工)
第三章 主要技术装备创新及其应用(公司工程部、物资部、施工、设计)第四章 先导段建设与综合试验(施工单位)
第三篇:京沪高铁上海段地面开裂 铁路部门称不影响运营
京沪高铁上海段地面开裂 铁路部门称不影响运营
东方网6月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京沪高铁路基开裂,裂缝宽约数十厘米”,有网友近日在爆料称,位于天山西路申虹路附近的京沪高铁路基出现了多条裂缝,且地面一侧已经下沉,由此担心会影响到从其上方通行而过的列车安全。昨天,上海铁路局就此作出回应称,开裂部分并非所谓的路基,而是高架桥下桥梁施工结束后的废弃的地面表层,不会影响到高铁运营。
据该网友称,其在不经意间路过天山西路申虹路附近,竟发现京沪高铁高架线路下方出现了多条数十厘米宽的裂缝。据该网友称,裂缝所在的位置为高架线路的路基,且左侧路基已经下沉,而该区域上方过往的车辆正是车速极快的高铁列车。其由此十分担心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根据现场照片显示,开裂区域有百余平方米,最大下沉高度近一米。
昨天,记者多方了解到,开裂下沉的路面目前处于一个封闭区域内,有一道围墙,但凡进入者需要翻过这堵墙壁方可。整个开裂下沉区域有百余平方米,其中,有数条裂缝宽约30厘米、长约10米,最大下沉高度近一米。在一旁的墙面上,印有“錦(藻浜特大桥688(k1316+923)”的字样。记者发现,该高架线路上高铁列车有相当密度,几乎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驶过,而前方车站就是铁路上海虹桥站。
那么,这些裂缝究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昨天,对于公众的担忧,上海铁路局回应称,照片所反映的开裂的混凝土地面,是京沪高铁上海段高架线路制作桥梁时,施工临时堆放材料的硬化地面,而非网友所谓的钢轨下方的路基。由于该处地面的两侧位置较低,经雨水长期冲刷,混凝土下面的部分土体被带走,形成了局部冲空,在混凝土路面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路面两侧边缘的混凝土产生了开裂现象。
铁路部门表示,此情况上海铁路局上海工务段在日常检查时已有发现,该处地表混凝土在桥梁施工结束后已经废弃,由于其与桥梁结构无任何关系,因此并不影响高铁的正常运营。不过,在这些裂缝照片被公布于网络后,也有不少人认为,即便无关正常运营,但出于安全考虑,铁路部门也应该把这些混凝土挖走,以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担忧。
第四篇:京沪高铁审计结果:问题资金逾55亿元
京沪高铁审计结果:问题资金逾55亿元
摘要:审计署3月23日发布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其中存在招投标不合规、资金和财务管理不严格、执行制度不到位等问题的资金逾55亿元。
(2011年3月)审计署3月23日发布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其中存在招投标不合规、资金和财务管理不严格、执行制度不到位等问题的资金逾55亿元。
审计结果显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工程土建及监理1标、京沪高铁咨询业务、南京南站应急工程土建及监理1标的招标时间分别为2006年7月、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但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三局、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中标单位在此前的2006年3月、2006年2月、2008年3月就已分别进场开始工作,涉及合同金额44.46亿元。
2009年6月,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发布准入铁路客站装修装饰和幕墙工程施工企业名录后,京沪公司在曲阜东、常州北等站房工程招标中与名录内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家企业签订站房装修装饰工程合同6份,排斥了潜在投标人,涉及金额4.9亿元。
个别施工单位及个人转移挪用公款和建设资金1.87亿元及其他相关问题,涉嫌违法违纪;原材料采购、设备租赁等业务中,使用虚开、冒名或伪造的发票1297张入账,金额合计3.24亿元;
京沪公司对尚未实施的工程办理工程款结算,涉及金额5608.07万元;京沪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扣回物资供应合同履约保证金5558.74万元。同时,审计还发现部分工程监理不到位、部分工程影响环保措施实施等情况。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京沪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环保措施,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京沪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南北向主骨架,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4省3市,正线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概算总投资2176.30亿元,2008年4月正式开工。
截至2010年6月,全线累计提供永久用地63030亩,完成拆迁723.9万平方米,线下工程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384亿元,占计划1633亿元的85%,其中工程投资1050亿元、征地拆迁投资334亿元。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