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门政发[2012]16号批转区农委关于门头沟区规范养殖业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门政发„2012‟16号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
批转区农委关于门头沟区规范养殖业
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现将《门头沟区规范养殖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批转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门头沟区规范养殖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随着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养殖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功能定位以及我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转变养殖业生产经营方式,规范养殖业管理,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规范养殖业管理的意义
规范养殖业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养殖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及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矛盾,减少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能全面落实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及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丰富旅游餐桌、旅游产品和游客体验,为全区林果业和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促进形成种养协调、农旅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格局。
二、总体要求
围绕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目标,实行农旅结合,属地与部门各负其责,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养殖业规范管理,实现“分区管理、控制总量、规范养殖”的工作目标。
三、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门头沟区规范养殖业管理协调机制,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经主管区长批准,由区农委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参加。
联席会议主要成员单位包括区农委、区农业局、区政府法制办、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大队,各镇(街道办事处)等。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1.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分区管理,控制总量,规范养殖”工作目标,制定本单位的具体管理工作措施,认真抓好本单位责任的落实。
2.各单位职责分工如下:
区农委:牵头召集协调联席会议。负责制定规范养殖业管理的相关政策意见。
区农业局:负责免疫、检疫、舍饲技术服务等相关管理工作及有关规范养殖管理工作畜禽及养殖场数量的统计核实。
区政府法制办: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确认和相关协调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有关政策资金保障、使用、审核工作。
区环保局: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涉及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的查处及相关管理工作。
区园林绿化局: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涉及林区和绿化带等放牧毁林行为的查处和相关管理工作。
区水务局: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涉及水源保护地和河流及环境湿地等放牧污染破坏行为的查处和相关管理工作。
区城管大队:负责规范养殖管理工作中,畜禽破坏污染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查处和相关管理工作。
各镇(街道办事处):建立组织协调机构,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具体组织开展辖区内的规范养殖工作。
3.区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签定《门头沟区规范养殖管理工作责任书》。
(二)分区管理、控制总量、规范养殖
全区实行养殖业分区管理,分为禁养区和限养区。1.禁养区范围:包括龙泉镇、永定镇(北岭地区除外)、大峪街道办事处、东辛房街道办事处、城子街道办事处、斋堂镇中心区、旅游景区内、城镇居民区、水源地及108、109国道两侧500米以内区域。
禁养区内禁止一切畜禽养殖。
2.限养区范围:包括潭柘寺镇、军庄镇、王平镇、妙峰山镇、永定镇北岭地区、大台街道办事处、雁翅镇、斋堂镇(镇中心区除外)、清水镇。
限养区内禁止一切畜禽散养,羊、马、驴、骡、奶牛全部退出(役用大牲畜除外),其他养殖种类必须采取舍饲,舍饲养殖小区必须对粪便、污水等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养殖种类、规模及养殖区域须严格遵照以下规定执行。
(1)肉鸡养殖。可养殖区域为雁翅镇、斋堂镇(镇中心区除外)、清水镇,养殖规模控制在10--20个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大棚商量控制在10栋以内,限养区域内大棚总数控制在100栋以内,年出栏量控制在1000万只以内。
(2)特色养殖。可养殖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种类,包括鹿、兔子、狍子等特色畜类及柴鸡、鸵鸟、珍珠鸡、孔雀等珍禽类,限养区内控制在50个养殖小区以内,每小区占地规模控制在50
亩以内,存栏总量控制在狍子1000只、鹿1000只、兔子20000只、柴鸡100000只、珍禽200000只。
(3)舍饲猪养殖。零散养殖全部退出,限养区内猪养殖场控制在20个以内,每个养殖场养殖规模存栏控制在200-500头之间,存栏总量控制在5000头以内。
(4)肉牛养殖。可养殖区域为清水镇,养殖小区控制在5个以内,每个小区存栏量控制在200头以内,养殖规模存栏总量控制在1000头以内。
(5)种畜试验基地。可在雁翅镇发展种畜试验基地一处,采取现代化舍饲养殖,养殖规模年存栏种畜在1000头以内。
现有养殖小区与养殖场由区农业局重新挂牌登记,新建养殖基地要由区农业局和区国土分局审核后,报区农委审批备案。
3.门头沟区全域内禁止规模养犬。
(三)加大禁养区禁养和限养区禁止散养监管工作力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条例》、《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大禁养区禁养和限养区禁止散养监管工作力度,各镇(街)要认真落实属地责任,确保本辖区内实现禁养区禁养和限养区禁止散养目标。
(四)制定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养殖业规范管理 1.鼓励和引导禁养区养殖户放弃一切畜禽养殖、限养区养殖户放弃养殖羊、马、驴、骡、奶牛(役用大牲畜除外)。对于放弃养殖的养殖场(户),各镇(街)、村要与其签订《门头沟区放弃养殖承诺书》,待全群处理后,区政府将给予一次性补偿,根据调查存栏数量,牛、马、驴、骡每头补助1000元。其中,奶牛按照成乳牛每头补助4000元、育成牛每头补助2000元、犊牛每头补助1000元标准。
2.各级组织可利用现有政策,积极扶持农户开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养殖农民的身体年龄条件符合公益性就业岗位要求,镇、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剂公益性就业岗位。
3.对继续从事养殖的场(户),必须按照分区规范管理、控制总量的原则全部改为舍饲,各镇(街)、村要与其签订《门头沟区规范舍饲养殖承诺书》。对达到规定要求的养殖户,区政府将在规范舍饲圈舍及附属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4.各镇、街在推动养殖业规范管理过程中,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区政府将给予奖励。
(五)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规范养殖管理的社会氛围 要加大环境保护与百姓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宣传,营造群众共同自觉参与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规范养殖管理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全民参与。
五、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6月)
各单位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签订规范养殖管理工作责任书,逐级落实责任。开展宣传动员,利用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到村到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9月)
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入户登记,分清类别,采取措施,落实政策。以调查的存栏数字为基数,对放弃养殖户,由镇村统计核实,报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审核后拨付补助资金。
对改为舍饲的养殖户,根据实际情况镇、村制定改造计划,区农业局制定改造标准,农户进行改造,经过区、镇、村联合验收合格后,给予政策奖励。
各单位要根据具体工作方案,分别组织相应的管理工作。
(三)集中治理和落实规范养殖阶段(10月--11月)按照规范养殖管理工作分工和任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规范养殖管理进行集中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落实规范养殖管理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挂牌督办解决。
(四)监督检查和总结阶段(12月)
经主管区长批准,由区农委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对全区规范养殖管理工作开展验收检查,认真总结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召开总结会议,巩固成果,研究和制订长效机制。
主题词:农业
养殖
意见
通知 抄送:区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4月20日印发
第二篇: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200202-51号
保健食品是当今消费市场颇受欢迎的“好东西”,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宜食用保健食品,更不是所有“好东西”都可以进入保健食品之中。卫生部今天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次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禁用物品名单公之于众。
保健食品,即适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据了解,自1996年保健食品正式纳入卫生部门审批至今,已有多达数千种保健食品先后通过批准上市。
为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的管理,也让广大群众和生产厂家更多地了解保健食品原料使用的规定,卫生部此次发出的通知开列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附件1)、《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附件2)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附件3)。其中附件1中的87种药食同源物品,可以在普通食品中使用;而附件2中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只可以有限度用于保健食品之中。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现印发《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见附件),并规定如下:
一、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的物品(或原料)是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按照《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印发真菌类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84号)执行。
四、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国家保护动植物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限制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160号)、《卫生部关于限制以甘草、麻黄草、苁蓉和雪莲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
法监发[2001]188号)、《卫生部关于不再审批以熊胆粉和肌酸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的通告》(卫法监发[2001]267号)等文件执行。
五、申报保健食品中含有动植物物品(或原料)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总个数不得超过14个。如使用附件1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4个;使用附件1和附件2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1个,且该物品(或原料)应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1994)中对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的有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以普通食品作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六、以往公布的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 1.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3.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1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附件2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
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附件3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生大黄、三黄(黄芩、黄连、黄柏)、石菖蒲、天花粉、蚓激酶、急性子、钩藤、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鹅不食草、王不留行、脱氢表雄酮、水飞蓟素、漏芦、路路通、生长激素等一般也不能用于保健食品
第三篇:38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的通知(鄂政发[2001]80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的通知
鄂政发[2001]80号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非法出让、转让土地,大量土地收益流失和被挤占挪用,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且透明度低等现象,严重影响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和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为进一步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国务院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全面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在全面总结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经验基础上,针对当前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与拍卖、加强地价管理与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审批行政行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广泛宣传15号文件精神基础上,狠抓落实,全面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提高土地资产利用效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原则,高度垄断建设用地供应一级市场
(一)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供应总量,未经批准不得超计划供地和超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建设。要加大旧城改造和闲置土地消化利用力度,把土地利用引导到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上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严格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确保城市政府对建设用地供应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大学城及经批准设立的市辖区等各类园、区的土地必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园、区内已设立的土地管理机构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派出,实行统一管理。其土地收益依法收缴后,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管理。
(三)积极推进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加强土地资产监管。市、州、县人民政府要依法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机构,代表政府经营国有土地资产。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开发、供应制度,大量收购旧城改造地、低效利用土地、闲置未用土地、破产企业用地以及低价协议转让土地。对收购土地、未利用土地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批准许可农地转用并依法征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开发、储备,按计划进行建设用地供应,形成政府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管理体系,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已列入储备的土地应优先列入土地出让计划。纳入储备的土地在未开发利用期间不能闲置抛荒。市、州、县人民政府要从土地收益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收购土地,金融机构要为土地收购储备依法提供信贷支持。
三、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划拨用地范围的规定。具体建设项目用地,要严格依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供地目录”确定供地方式,并依据《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所规定的供地审批权限报批。凡划拨供地目录以外的用地,必须依法实行有偿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扩大划拨用地范围,决不允许以划拨代替有偿使用或巧立名目变相划拨用地。要完善国有土地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省国土资源厅应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
(二)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管理,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要严格限制协议出让用地范围,不得以协议出让代替招标、拍卖出让。从二○○一年十二月一日起,凡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土地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其他建设用地,都必须依法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市、州、县人民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须依法拟定出让土地使用权总面积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州、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协议、招标、拍卖出让,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要严格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管理,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实行统一合同文本、同一编号、统一印制、逐宗备案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主持人和中介机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推动土地作用权招标、拍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凡不属于划拨供地目录范围的,应当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进行有
偿使用。对原划拨土地因发生转让、出租或改变用途后不再符合划拨用地范围的,应依法实行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原有划拨土地用于新开发房地产项目,该土地按出让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后,公开招标拍卖出让,所得收益部分合理补偿原土地使用者;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不实行招标拍卖的,按标定地价的100%补交土地出让金。各地要加强经济适用房用地的管理,严禁开发商以开发经济适用房名义牟取暴利。属于划拨土地的房改房转让的,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补交出让金。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应按不同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补交土地出让金。
(四)严格依法管理集体土地交易行为。经依法审批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确需转让的,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将该土地征用转为国有,然后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确需出租,并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在租期内可以暂不转为国有的,可由承租方按土地年租金标准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出租方收取的租金中已包含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由出租方向国家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租期满后仍需出租的,应将该土地征为国有。对擅自入市交易用于非农业建设的集体土地,必须依法补办有关用地手续。对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城镇建设的需要,严格管理,实行用途管制。
四、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益管理,严禁土地收益流失和被挤占挪用
(一)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的征收和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是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等土地收益的主管机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收益的征收。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益必须按出让合同、租赁合同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金额、时间和方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收后全部上缴同级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低价出让、租赁土地使用权,不得欠收、漏收、缓收,不得任意减免土地出让金、租金等土地收益。对于改变合同约定条件的,必须依法按程序报批并重新核定应收缴土地收益。对于未按合同规定交清全部土地收益的,不得办理土地登记。
(二)土地出让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其中5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50%用于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的收购储备。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督审计力度,严禁坐支、挪用、截留土地收益和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对于低价出让、租赁土地,随意减免地价,挤占挪用土地收益,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出让、租赁业务费,可按上缴财政的土地收益价款的2%—4%,由同级财政部门核拨。
(三)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工作。各地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依法按规定比例缴入各级金库,不得欠交、漏交、缓交。新
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专款专用,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严禁挪作他用。
五、加快有形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土地公开交易制度
(一)各地要加快有形土地交易市场建设,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转让、出租、置换等交易行为设立专门场所。各地要尽快建立、完善有形土地交易市场。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必须在有形土地交易市场进行申报登记并挂牌交易,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杜绝土地隐形交易和场外交易。
(二)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项目用地外,国有土地进行供地前应先进入土地储备系统备案。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转让。出让和承租国有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出让、租赁合同约定的条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合同的跟踪管理,受让人、承租人未付清全部应上缴土地收益的,不得为其发放土地使用证,未达到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严禁利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规划红线图变相炒卖土地。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交易双方必须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合同,采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工商局联合制订的合同标准文本。交易双方必须如实申报成交价格,并按规定申请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等有关手续。
(三)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督和检查。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控和土地交易行为的检查。对土地使用权交易过程发现的违法行为,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六、建立完善地价体系,加强地价管理
(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必须把建立和完善地价体系作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地价体系。要全面开展城镇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的评测工作并定期更新,市(州)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城镇间基准地价平衡。经批准后的城镇基准地价要作为制定地价管理政策、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评估宗地地价、引导土地利用和使用权流转、制定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标准的依据。根据基准地价和市场地价水平,积极开展标定地价评估工作,把标定地价作为确定租金额或抵押金额、核定单位占有国有土地资产量、行使土地优先购买权的依据。
(二)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将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平衡和标定地价评估列入目标工作计划,确保任务落实。全省范围内新一轮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平衡和标定地价评估工作,必须尽快完成。各地要有计划、分步骤抓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
(三)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全省城镇土地分等和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平衡的组织、实施、验收等工作。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对经过审批的基准地价及时予以公布并组织实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地价评估方法,审定从事土地评估机构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并根据各地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制定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并向社会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均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出让土地。
七、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改制企业土地资产管理
(一)各地要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对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依法进行产权界定、土地资产评估、土地资产处置及产权变更,大力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产,切实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对已进行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要进行一次清理,未依法进行规范的,按有关规定进行规范。
(二)要灵活应用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和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国有企业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根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要采用授权经营和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土地;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应坚持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处置土地。非国有资本购买、兼并、参股原国有企业时,可将企业原划拨土地评估作价后,同其他国有资产一并转为国有股,可逐步通过股权转让,将国有土地资产变现,也可以分割出与企业净负债额相当的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参与企业整体拍卖和兼并,剩余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变现,购买方或兼并方可优先受让和承租。对承担国家计划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也可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向企业注入国有土地资产。企业改革中,以国家作价出资、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不收取土地管理费、土地出让金及业务费。
(三)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改革成本。国有和集体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涉及的土地,不属于划拨供地范围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在一定年限内维持划拨使用,但最长不超过5年;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非上市国有企业在其原用地范围内自行提高土地利用率,非上市国有企业可将其原使用的划拨土地通过土地交易场所转让变现,也可由土地部门收购储备或优先安排租赁、出让,土地收益专项用于企业增资减债和结构调整。债转股的国有企业在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过程中,交纳出让金的标准可以降低为地价的20%至40%。
(四)在企业改制中,经批准依法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所形成的国家股或国家资本金,可委托土地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确保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省国土资源厅作为负责依法统一管理全省土地资产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八、规范土地审批的行政行为,从制度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各地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土地审批和土地资产处置行政行为,从制度上杜绝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土地估价、土地交易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必须与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脱钩。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资产处置等要严格执行办文制度,所有报件和批文均按规定程序办理。要增强服务意识,将办事制度、标准、程序、期限和责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抓紧建立建设用地发布、地价和土地登记资料可查询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类审批事项的内部会审制度,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供地审批、土地资产处置、供地价格确定等一律要经过内部会审,集体决策。对土地审批和土地资产处置行政行为,实行过错追究制度,对越权批地、违法处置土地资产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经办人的责任。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要把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资产管理的监督。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对行政区域内基准地价和土地资产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集体决策和结果公开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依法及时处理。
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发〔2001〕15号文件和本通知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重点检查各地落实土地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并定期向省政府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1年12月17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矿权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2010-21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矿权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浙土资发[2010]21号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规范采矿权管理,根据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采矿权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矿区范围划定管理
(一)矿区范围的划定要求。
1、拟有偿出让的采矿权,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矿区地质地形地貌进行实地测量,绘制地形地质图,提出矿区范围的具体划定方案,并征得环保、安监、林业等相关部门同意后,纳入采矿权出让方案报批。
2、探矿权人在其勘查区范围内申请采矿权的,由探矿权人提出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提请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在征求环保、安监、林业等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报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划定。
(二)矿区范围的划定程序。
1、公开出让的采矿权,在采矿权出让实施方案批准后,矿区范围的具体数据应在采矿权出让公告中详细写明。采矿权出让成交后,登记管理机关可将划定矿区范围和采矿权审批程序合并进行。
2、探矿权人在其勘查区范围内申请采矿权的,仍须按原规定程序划定矿区范围。
二、采矿权出让方案报批管理(一)采矿权出让实施方案由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按登记发证权限,报登记管理机关批准。
(二)实行“净采矿权”出让。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的采矿权,应事先协调
好矿山开采所涉及的有关山林、青苗、坟墓、道路使用等一系列问题的政策处理方案,并签订相关协议,确保以“净采矿权”出让。政策处理的相关内容须纳入到采矿权出让方案报批材料之中,并在采矿权出让公告中公布。
(三)符合浙土资发[2009]38号文件规定的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红线范围内开采乙类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出让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新设采矿权报批内容的一部分,不再单独上报。
建设项目红线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其采矿权由建设单位申请;开采的矿产品只能用于本工程建设,不得外销;建设项目完工后应立即关闭矿山,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达到规定要求。上述内容应在采矿权出让合同中写明。
(四)采矿权必须一次性整体出让,不得按开采量出让。已经整体有偿出让的采矿权出让期满,矿区范围内仍保有可采资源储量的,可直接办理延续手续,不再重复出让。
(五)拟出让的采矿权必须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经省厅备案后才能实施出让。
三、采矿权出让期限管理
(一)采矿权的期限与《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相一致。其中包含矿山基建期和开采期,矿山基建期一般控制在2年内,应根据矿山规模大小、开采方式有所区别。
(二)乙类矿产的采矿权期限应与矿产资源规划相衔接。在规划开采区内的采矿权出让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在规划限采区(或其他区)内新设或延续设置的采矿权,其期限不得跨
越规划实施期。重点建设项目及工程建设红线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出让期限应与工程建设期一致。
四、采矿权延续登记管理
(一)无论是探矿权转采矿权,还是有偿出让的采矿权,其《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矿区范围内仍有资源储量可供继续开采的,应根据《关于印发市(地)县(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
17号)和《转发关于配合做好矿山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浙土资明电[2008]89号)的有关规定,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在其《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90日前书面告知采矿权人,必须按照国务院《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向原登记发证管理机关
提出延续登记申请。
对采矿权人未经登记机关同意,提前申请时间不到30日,其《采矿许可证》到期而延续手续尚未办完的,必须告知其停止开采,待延续手续办妥后方可继续开采;对采矿权人未经登记机关同意,在《采矿许可证》到期时仍未提出延续登记申请的,《采矿许可证》自行废止。
(二)对有偿出让的采矿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90日前书面告知采矿权人的同时,与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出让补充合同,但不再收取采矿权价款(出让所得)。
(三)甲类矿产要根据开采规模和矿区范围内的保有储量(资源量)核定采矿权延续的期限。乙类矿产的《采矿许可证》允许延续登记一次,延续期限一般不超过原出让期限的一半。工程建设红线范围内整体出让的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类采矿权出让期满,如遇工程进度延误而未开采结束的,可按建设工期办理相应的延续登记手续。
(四)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办理采矿权人提出的延续登记申请。除规划的原因必须限期关闭的矿山以外,在采矿权出让合同中不再设定“期满收回”的有关条款。
(五)在本通知下发之前,《采矿许可证》已经到期的采矿权,按照下列不同情况处理:
1、逾期30日内提出延续登记申请的,必须停止开采,采矿权人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同意并出具证明文件,经原登记发证机关实地核查情况属实的,可以受理延续登记申请。
2、逾期30日以上的,登记管理机关不再受理其延续登记申请。
五、扩大矿区范围(或新增开采矿种)登记管理
(一)甲类矿产采矿权人拟扩大矿区范围,利用原有生产系统开采毗邻区域(含
深部)的矿产资源,可按下列不同情况进行办理:
1、在拟扩大的矿区范围内已由国家出资(包括各级财政)勘查、且资源储量等级达到开采要求、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将拟扩大部分的采矿权以协议方式出让给原采矿权人,并按规定办理占用储量登记、矿区范围(或新增开采矿种)变更登记手续。
2、拟扩大的矿区范围内资源储量等级未达到开采要求的,可以由采矿权人在其矿区范围的延深部位或毗邻区域(含新增勘查矿种)先申请探矿权(不受矿区范围重叠限制)。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应将拟扩大部分的探矿权以协议方式出让。探明资源储量等级达到开采要求后,按规定办理占用储量登记和矿区范围(或新增开采矿种)变更登记手续。对采矿权人出资探明新增的资源储量不再收取采矿权价款(出让所得)。
(二)甲类矿产采矿权人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调整,需要在矿区范围以外无矿地段增加井巷工程设施而扩大矿区范围的,采矿权人应提供有关地勘单位出具的无资源
储量的说明材料、储量评审机构的认定意见及经专家审查通过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整方案,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同意(有偿出让的采矿权须签订补充合同)后,到原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矿区范围变更登记手续。
(三)对采矿权人申请扩大矿区范围(或新增开采矿种)的,应要求修编或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重新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书,重新核定并缴纳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
(四)采矿权人应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90日前向原登记发证管理机关提出扩大矿区范围(或新增开采矿种)变更登记申请。
六、甲类矿产生产勘探备案及登记管理
(一)甲类矿产采矿权人拟在其矿区范围内进行生产勘探,应按国土资发
[2002]344号文要求编制生产勘探设计方案,向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生产勘探申请,经所在地国土资源
部门核实确认后,报原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指导、督促采矿权人办理生产勘探新增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向原登记管理机关提出采矿权实地核查申请、修编或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变更《采矿许可证》等相关手续。
(三)对采矿权人投入生产勘探获取的新增资源储量,不得收取采矿权价款(出让所得)。
七、采矿权实地核查工作管理
按照国土资源部“谁发证、谁核查,不核查、不发证”的要求,全面实行采矿权实地核查制度。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发证权限,负责本级发证采矿权的实地核查工作。实地核查要对拟在《采矿许可证》中载明的各项内容进行野外实地测量、现场查验、约谈询问。实地核查完成后,提交采矿权实地核查意见书,作为采矿登记申请的必备材料。
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红线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办
[2009]41号)同时废止。
省厅以往下发的文件内容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主题词:采矿权问题通知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2010年9月10日印发
第五篇: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的通知(长政发〔2007〕23号)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费征收管理的通知
(长政发〔2007〕2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建立健全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的行政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根据《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规范和调整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批复》(湘价费〔2007〕51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规范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方式和标准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收范围和对象
凡在长沙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商业、住宅和工业类等工程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均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的征收方式和标准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二、征收环节
凡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已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但未办理报建缴费手续的建设项目,由市联合收费办在办理报建手续时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征收。
三、征收方式及标准
征收方式由原按住宅、非住宅两类标准征收改为按土地级别和用途分类征收。土地用途分类按《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规定〉的通知》(长政发〔2006〕19号)文件执行。征收标准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执行。
四、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市国土资源局要根据批准后的规划容积率,认真核算建筑面积,准确计算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数额,做到依法足额征收,并将征收情况反馈给市物价局和市非税收入局。
(二)市规划管理局要加强规划容积率的管理,原则上容积率一经批准,不予调整。特殊情况经依法批准调整容积率的,由建设用地单位到市国土资源局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缴结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市规划局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要严格审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缴纳情况,对未缴清费用的建设单位,应在督促其交清有关费用后,依法发放《建设规划许可证》。
(三)市建委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要严格审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缴纳情况,对未缴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建设单位,应在督促其交清有关费用后,依法发放《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市非税收入局和市联合收费办要加大收费资金的稽查力度,在办理建设项目报建时,认真核对报建面积与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地时计算的建筑面积,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足额征收。
(五)市房产局在核发房屋产权证时,对建筑工程实际建筑面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建筑面积不一致的,应通知建设单位到市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补办相关手续后,再核发房屋产权证。
(六)市物价局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标准严格监管,对擅自以各种名义收取配套费的乱收费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对涉及垄断行业,如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信、有线电视等后续配套工程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市物价局另行发文执行。
(七)市监察局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纪律,对违规擅自发放建设项目权证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和严肃查处。
五、相关规定
(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先缴费后发证的原则,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房产等相关部门要在本部门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到位。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入由市财政分按5∶3∶2的比例分解,其中土地成本占50%,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占30%,土地出让金占20%。
(三)市各开发区以及工业园按新标准征收的工业类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与原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市财政返还给开发区和园区统筹安排。
(四)各区及乡、镇、街道以各种名义自行收取的拆迁配套费、综合开发建设配套费及管理费等,必须立即停止和取消,否则一律按乱收费严肃查处。
(五)2007年5月7日以前没有取得市物价局价格审批文件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其配套费征收标准为:按住宅地段类别减半征收,原包干报建费由51.6元/m2下调为30元/m2进行结算。
(六)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对在2007年 5月7日以后办理报建手续的,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但对在2007年5月7日以前已办理《长沙市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览表》核费手续的,其缴费有效时间可至2007年5月31日。
(七)本文规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方式和标准按湘价费〔2007〕51号文件规定,自2007年5月8日起执行。《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和统一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按建筑面积计费的通知》(长政发〔2003〕10号)文件中配套费标准同时停止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日
发布部门:长沙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02日 实施日期:2007年06月02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