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的问卷调查
会计系xx级本会xx班
xxx
实践时间:2012年4月9日——2012年5月6日 实践地点: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为了研究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于该问题的态度,我们决定展开调查,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分析问题的本质并讨论出对于该问题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所调查问题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复存在,我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有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要为这7000多万名孩子守望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教育的重要意义怎么提都不过分。然而,发生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有关教育的故事如此沉重,以至于每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的心情都不会轻松。
二、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整理如下:
1)本次接受调查人群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男士占34.62%,女士占65.38%,其中来自农村的7.69%,来自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分别为38.46%和53.85%。因为此次调查主要在校园周边进行,所以年龄段多分布在15~25岁之间。
2)本次接受调查人群所处环境:有11.54%的人身边并无农民工子女,身边有较少农民工子女的占50%,少的占30.77%,较多的和多的均占3.85%。
3)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对于如何看待身边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有7.69%的人选择既不关心也不歧视,88.46%的人平常对待,而3.85%的人对比他人会更加关心。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92.31%的人只是一般了解,而真正关注的只占7.69%。而对于这些问题有80.77%的人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或上网了解到的,轻言目睹了解到的占11.54%,无意中听说到的只占7.69%。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第一印象有11.54%觉得与本地同龄人无差别,而80.77%的人觉得受家庭、父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受教育条件比同邻人差,其他的人则不了解。
而对于他们最关注的主要问题,比重大于50%的有: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生活环境稳定性不高;父母文化水平低,思想较为陈旧家庭教育较为缺失;教育政策实行力度小、效果不佳。比重小于50%的有:学校硬件设施差,学校师资不充足。关于政策的实施多数人觉得监督力度不足,有待完善或是制定得不合理,而完全觉得不好或是好的都占少数。市民们普遍都认为农民工是为了便于照顾子女而让他们在工作地区接受教育,当然还有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好。对于家受教育的场所,61.54%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同本地孩子一样就读公办学校,15.38%的认为该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其余则认为无所谓。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调查资料(选项及比例)整理如下: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给予农民工经济补贴:50%;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子女异地受教育优惠:57.69%;改善学校硬件设施:30.77%;增强学校师资力量:42.31%;树立人人平等良好社会风气:65.38%;其他:3.85% 在异地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哪些性格特点: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69.23%;自卑心理,不善于表达自我观点:73.08%;较孤独,安全感缺失:76.92%;自我表现欲较强烈:11.54%;独立性与自主性更强:42.31% 解决他们的心理状况哪些途径较好: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心理调节能力:61.54%;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保密的):80.77%;提供宣传材料、读物:46.15%;其他:3.85% 对于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举动的看法:很有意义,值得效仿:76.92%;有意义,但不值得效仿:11.54%;觉得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11.54%
三、调查分析:
从调查所汇总的情况可以直观的看出,城市普通居民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态度不能说消极,但也算不上积极,大多数人选择不干涉但也不多过问,尽管如此,从各种资料都可以观察到,相比以往,我们对于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此事业中。而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也解决了一部分的难题。但是从我们的调查中,还能发现当下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机会主要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在公立学校借读;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或是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这同时也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
2)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不利于其子女性格发展。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农民工普遍居住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3)长期的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使处于同一个年龄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这些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背弃感。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关注和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既是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发展负责。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政府扶持,放宽条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三同”政策(即同等待遇、同等学习、同等质量),对农民工子女多关爱不歧视。
学校应采取混合编班制,消除教育中不必要的心理间隔,学校和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农民工子女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方面的差异,但自尊心能得到充分尊重,没有被歧视。每一位教师还要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以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加大查处力度,对农民工子女设置门槛的学校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只有做到绝不手软,才能消除门槛。
2)正视历史问题,注重养成教育。影响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养成教育等方面的问题。①尊重现实基础,采用激励教育。如学校每学期表彰的学生先进类别项目要多、细,覆盖面要大,要从激励学生多元发展考虑,让那些基础差的后进生也有机会体会被“肯定”的成就感等。②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如电话联系、家访、召开家长会等。使家长通过这些联系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又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等。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可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要有专职的心理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④养成农民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卫生习惯等,学校可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重点。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活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农民工子女都有进步。
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同等的学习机会,并充分挖掘他们学习中的潜能,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在发言、作业等的评价上,及时地加以赏识和表扬。②开放性课堂教学,多元化观念共存。不同的观点、思维的碰撞和冲突,构成了特殊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求得方法的统一,而是在多元化的磨擦与融合中求得学习的进步。因此,尊重学情的不同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起点。③坚持层次化教育。此举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竞赛组,老师要专门进行辅导;成绩中等的学生则组成潜力组,让学生在互学互助中存疑解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编入基础组,巩固课堂所学。这样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调整,使他们及时得到提高。
总之,我相信随着政府对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民工子女氛围的形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之路将会从坎坷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特色。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大量农村30岁左右的青壮年劳动力,通常都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子女在其外出后,除少部分随其外出外,绝大多数仍留守在农村,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天各一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认识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党现阶段最重视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学习环境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参考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家乡周边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抽样选择50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
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建立民工子女学校: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也是最有益选择。
3.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
四、调查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马丽丽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江立华、鲁小彬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即解决思路》吴瑞君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王冬梅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亟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心理上感觉被遗忘了,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与爱护,而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来越封闭、孤僻 ;而另一些孩子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恶意,其目的很单纯 :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重视。而一旦他们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们的反应多会是生气,继而可能就是打骂,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就非常不利。
二、监护不能落实。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学习压力大。
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多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训斥多表扬少,往往以命令职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以收效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我们对造成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径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
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4.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
第四篇: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
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之后,又在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引言: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子女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所谓农民工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此次,我们对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原公村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
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普遍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89%的家长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密切关注,并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事情。这些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及与人聊天等渠道了解的。在学校教育方面,有90%的家长希望农民工子女能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对于学校,他们主要是出于学校硬件设施,老师素质和教育政策规定方面原因考虑的;对于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与本地孩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就读于公立学校有利于消除他们孩子的孤独感。在家庭教育方面,79%的家长认为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并且进行平等沟通。他们提倡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终身学习。家长普遍认为,目前家庭在孩子学习方面应该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投入、学习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其中经济投入和学习环境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家长给学校的意见中,66%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多与家长交流,共同指导教育孩子的成长,比如多进行家访活动。20%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教育,有些老师已经不能胜任了。4%的家长认为老师看不起家长,认为学生是农民,什么也不懂。由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学习成绩差
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留守子女中的绝大多数人由于在功课上没有父母的监督和辅导,还有就是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严重的是有极少数父母仍然给孩子灌输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得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普遍不好。
(二)存在心理问题
资料显示,有30%左右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在我国,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性格缺陷
由于留守子女一般不满18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很容易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加深,时间一长,难免从丧失对家庭的基本依恋发展到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并且,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子女缺少亲情抚慰,许多留守子女在心理、性格、智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家庭子女不同。大部分留守子女对参加学校活动不积极、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社交意识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因此,缺乏亲情关怀的留守子女的性格存在缺陷。
二.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短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处于相对很薄弱的境况,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出现一系列的留守子女问题。
2、现行户籍制度是问题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
我国实施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户籍身份是不能改变的。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教育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二)家庭教育的缺乏
1、农村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当前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很多农村家长没有家庭教育意识,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事实上,农村父母对
子女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上。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弱化了留守子女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这使得家庭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
2、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监管不力
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子女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子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1、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子女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教育不是升学,它是一种保护。它要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受污染,保护他们接受理智、情感的正常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对于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子女来说,它更是一种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许多农村学校教育却转为通以升学为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无端的忽略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当前农村教育中教师学历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相关政策
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十分不协调,致使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处于无人管的被边缘
化状态。因此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保证社会制度的公正。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根本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城市建立了包括住房、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大多城市居民经济上也比较宽裕。可是农民却恰恰相反,这是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有很多,比如由国家投资在农村开展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解决留守在农村的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一定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强社会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从而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促使社会和政府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首先,留守子女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以孩子教育为主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其次,要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父母外出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处。再次,临时监护人也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切实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是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有责任、有义务切实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学校应针对留守子女这一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把思想、学习、情感、安全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生。学校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道德教育。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子女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老师对留守子女应该予以更多的关心,并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在成长过程心理障碍。当然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这期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中小学要意识到留守子女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特殊情况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留守子女和父母一起生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不可否认,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怎样使留守子女享受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义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月成,《当前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安徽省霍邱安三流乡初级中学,2008年
【2】陈华平,《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3】刘明华,李朝林,刘晓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二期
【4】周贡鸿,龙方,《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5期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系社会公平和法治原则的实现,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三、进入民助公立学校学习;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在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的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低得多,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力。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二、和谐氛围中潜伏着不和谐因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隐患问题。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的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他们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所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那些经常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中,多数最终还是会失学,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这些人就难有效地参与文化建设,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的隐患。
2、留守儿童问题。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内向、自卑,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从而出现情感错位导致行为出轨。道德监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儿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留守儿童多数成绩不理想,有很多很早结束学业,有的在家帮做农活,有的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成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虽居住在城市,户籍却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2、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管理 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平待遇,收入普遍微薄,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是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社会交往面窄,见识少。
四、解决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消弱户籍制度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2、调整现有的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取消诸如“农民工子女学校”、“附属教育班”、“借读费”、“临时学籍”的教学规范。
4、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湿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