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3-提高科普传播能力是科协工作当务之急 黄丹斌 袁宝山重点讲义汇总
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
提高科普传播能力是科协工作当务之急
——兼论科技团体在科普中的作用
黄丹斌 袁宝山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科协 广东汕头 515041)
摘要 《科普法》实施四周年以来,俯视依法科普,战绩裴然,炎黄子孙科学文化素质稳步上升。但面对迅猛发展的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一决雌雄的国际竞争力,却显得苍白无力。当今世界,国民科技素质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根本标志,然而这一聚焦,仍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劣势因素的最劣领域,观其成因,有一关键是作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传播主力军——科协科技社团,尚未释放科普传播能力的最佳力度。不容乐观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要素。实践和现状昭示,提高科协科技社团科普传播能力刻不容缓,是两岸四地科技社团、各级科协组织工作的第一要务、当务之急,而这一关键却往往被忽视和淡忘。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科普基本功能和意义;以及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法律地位、任务和工作内容。作者根据科普实践,提出提高科协科技社团科普传播能力的三点思考对策:
一、明晰和树立“素质科普”新理念。科普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其宗旨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协科技团体要在概念、定位、机制、内容上明晰科普传播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因果、手段和目的的链条关系,在法律范围内,围绕国民急需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开展活动。树立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新理念,培养科普传播能力的决心和信念。
二、落实和构筑“文化科普”新框架。科普是一种科技文化,传播和弘扬科技文化的重要桥梁,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协组织要从感性科普上升到理性科普,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在文化层次的高度上构搭普及新平台,才能加快提高科普传播能力。
三、提升和推动“效益科普”上台阶。传统科普的单向、低质桎梏禁锢着科普的有效传播,科协要在科普社会化中创新出传播新模式,在彰显科普效益中全面提高科普传播能力。
关键词 科普能力 科协工作 当务之急 提高
The Law on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effect for three years.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Chinese citize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is rising steadily.However, it is still incompatible with the fast growing economy,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 the current world, a n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criteria measuring a country’s strengths.Yet this remains the weakest link in China’s performance on the global arena.When we look a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it comes to our attention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which are supposed to be the main force in dissemin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ing citize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have not displayed their top performance.The natio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which is far from granting optimism,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aining the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Past experien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both make clear that upgrading dissemination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is a task demanding immediate actions.This should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job lis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and associ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o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though it is usually ignored or neglected.Bear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zed society in mind, we probe into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s of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T), as well as the legal status, mission and task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T), as a main force to popularize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 on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we propose three measures in enhancing the dissemination abilities of AST and o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when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rstly, a new concept of “PST for quality” should be clarified and established.PST is a major approach and channel for raising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 with objects to allow the general public to understand science and participate in technology, to enhance citize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T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T and the scientific & cultural level, in terms of concepts, definitions, mechanisms and contents.These associations should organize various events promoting technology knowledge, scientific idea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cientific spirits urgently needed by citizens, as permitted by the laws.In addition, they should make resolutions and keep faith in promoting citize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contributing to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abilities.Secondly, a new framework of “PST for culture”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enforced.PST should aim at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being human-oriented and growing from perceptional to rational.Therefore, it should construct a new platform at a higher cultural level, to better dissemin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rdly, “PST for efficienc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upgraded to a new level.The traditional ways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ng one-way and of low quality, have inhibited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should create new dissemination patterns for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 dissemination abilities to distingu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contribution to efficiency.Keywords: Ability of Popular Sci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Urgent Affairs Improve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四周年以来,依法科普业绩裴然,各类科普活动五彩缤纷,引人注目,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较明显的提升。作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科学技术普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突破性创新:一是科普社会化创新已真正破题,整合社会资源办科普基地风起云涌,一个由党政领导、科技部门督导,科协组织、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首次突出大科普功能的各类科普活动,引起轰动效应;三是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叶正笃教授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其中部分是科普传播的功勋。另外还有7个科普著作类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破天荒地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还把科普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范围,实现了零的突破;四是江苏省率先在全省进行科普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创新建国以来科普职称一潭死水的旧格局;五是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 2020)》,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历史新时期,一个有明确目标和分工,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科普新时代全线拉开帷幕;六是今年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四地科普论坛,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科普理论工作者聚会北京,联手探讨创新,把科普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引人入胜的六大开局又催人对中国科普的发展提出了反思和展望。“至今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比较低,2003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8%,农村居民则低至0.7%,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相去甚远。……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影响生产率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1]就国内而言,1.98%的国民科学素质怎么能承担起国民经济年9%的增长速度呢?就国际而论,低下的国民科学 素质又怎能应对剧烈的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重重。再回忆曾猖獗一时的SARS和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大众贫乏的知识差点就失去理性;一度扰乱民心、破坏社会稳定的法轮功,沉渣泛起的迷信愚昧;反复较量的伪科学、反科学的危害,警钟虽长鸣,但还不足以唤起国民的危机感和战略意识,一旦危机度过,居安不思危。要改变这种现状,重担自然降落在科普的双肩上。探索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有效途径和规律,是迅速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期赋予各级科协的时代命题。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其主要任务:一是切实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三是为各级政府科普规划和科普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推动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科普法》对科协的法律定位十分准确,规定的任务相当清晰和明瞭。这里要提起注视的是“切实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和“有效开展”十四个字,都是围绕着效率和效果。长期以来科协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联合其他部门和单位,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城市、企业和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寻求科技普及和传播的更有效手段和方法,就要着力加强科协科普传播能力建设。加强科协科普传播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提高科协科普传播能力是中国科普发展到关键时刻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发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继而相应地提出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立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科普要牢牢地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工作大局,要与时俱进,没有 一定能力和本事,就挑不了这繁重的大梁;2.提高科协科普传播能力建设是竞争的要求。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和民族是否有强盛竞争力的根本标志,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取决于科技创新和国民素质,“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2]。所以世界各国都致力普及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我国的人文发展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排列中处于第87位,说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而科普的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科协,更有责任倾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把加强科普传播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3.提高科协科普传播能力建设是人民利益的必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发挥取决于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如何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国,就要加大科普力度,《科普法》体现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科普的成效,最受惠和得益的是人民大众,“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3]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阶段,经济跨越创新正遭遇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依赖引进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四大瓶颈,这些矛盾只有靠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科协面对这一新机遇新挑战,任务更艰巨,地位更重要,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刻不容缓。由于过去科协长期处在行政方式传播科普的位置,至今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尤其是习惯单枪匹马指挥科普受到冲击后,在加快科普社会化的创新步伐中,对社会千军万马搞科普活动缺乏竞争力和组织力,未能释放科普传播的最佳力度,妨碍科协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新形势下科普的运行机制和创新发展,缓慢了大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科技团体科普传播能力是科普工作的当务之急,海峡两岸四地科技社团要因地取宜,取长补短,把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创新科普传播模式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为科普的有效传播,大众科学素质的迅速提高建功立业。
科普创新实践表明,加强科技团体科普能力建设,是加快 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创新选择。科技团体要为大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就难以应对挑战。科协科普传播能力涵盖八方面;
1、科学能力: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普事业;
2、贯彻能力:能较好贯彻《科普法》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科普法规、政策和规定,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整合能力:能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指挥大科普,社会化的大合唱;
4、创新能力;能以改革态势,不断创新科普体制、机制、手段、形式和内容;
5、组织能力;能组织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6、协调能力;协调社会各部门、单位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
7、工作能力;有创意,有思路,有独立普及传播本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8、服务能力,认真负责,事业心强,专业知识较全面,解疑释惑办法多。其中最关键体现在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这两种中坚能力,就能引发出科普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科普事业就大有希望,科普传播也能独树一帜,大众科技文化素质就可与日俱增。如何提高科协科技团体的科普传播能力,这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中心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作者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角度,以三方面的理性思维,推出应对的创新策略:一是明晰和树立“素质科普”新理念;二是落实和构筑“文化科普”新框架;三是提升和推动“效益科普”上台阶。下面加以逐一论证。
一、明晰和树立“素质科普”新理念
《科普法》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昭示:科普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就是说科学技术普及是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概念和内涵是把人类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活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而出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大众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也指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科普传播实质和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大众称其为“素质科普”。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作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素质科普创新的突破口在社会化,中心在研究构建大科普体系框架与能力建设规范;切入点在科普资源的整合和人才优势的重组;推动力在依法科普的新理念。普及与传播使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转变为共同实际行动,推动科普向深度和广度跨越。二是素质科普不仅仅是使公众掌握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学会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培养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能力,就是“四科”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幅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三是科普传播从单向性灌注转向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双向性活动。四是新知识逐步淘汰老常识。大众已不满足掌握一般科学知识,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关注科技的社会责任。如克隆动物、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药物副作用、高科技犯罪和全球变暖等问题,都与人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是公众关心的新焦点、新问题。新时期的新形势迫切要求科协科技团体要不断加强科普传播能力建设,手段要上台阶,机制要创水平。一是基地建设要突出系统性科技主题。要善于挖潜发掘有代表性的创新缩影,使科技贴近生活,走近百姓,融入家庭。在管理上要不断提升展教和示范作用,使每个科普基地胜似一个个科技博物馆,燃起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熊熊烈火。二是充分发挥科普设施作用。科普橱窗要展示最新科技动态,要努力建成高质量的宣传阵地,使橱窗成为大众最亲近的良师益友。像上海电子科普画廊,与世界级大都市的发展相匹配,5年内还将形成一定规模相互联网画廊体系,传播手段先进,信息量大,互动功能强,有力推动全国电子科普画廊建设。尚未有条件建设的,也要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橱窗,办活科普画廊。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是科协的同志要学会展品的制作和设计,切不可靠买宣传挂图来解决问题,要十分注意启动自身科普建设能力,使科协真正拥有能力和本事处理各种问题。三是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的科普活动阵地。要拥有科普阅览室、科技咨询处、健康活动室,使之成为科普多功能服务站。大众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最新科技动态和信息,科技也更好服务社会,且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科技负面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闲暇时间和人群增多,对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知识有迫切感,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日益紧迫,科协要全力为其打造良好的科普环境和氛围,使大众真正实现从“要我科普”到“我要科普”的有效转变。四是培训科普志愿者核心队伍。素质科普要坚持以人为本,挑选一批专业知识较强的科普志愿者和热心科普事业的人士进行科普传播能力培训,形成一支文理兼通,人文与科学相匹配的核心传播队伍,使科协真正成为科技信息集散中心、科普能力建设培训中心、科普人才孵化中心。五是重点人群素质科普行动计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创新性地贯彻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计划,以点带面,提高大众整体素质。未成年人要借助创新大赛和科幻想象力,激荡迸发思维创意之花;农民科学素质建设要融化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热潮中;城镇劳动人口各种能力培训要列入弱势群体重点扶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重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亦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提高素质科普传播能力的过程,实质是让人类的文明惠及大众,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素质科普已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生产力,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只要更好地为科普把脉,加倍践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幅度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攀登世界科普前沿将是指日可待。
二、落实和构筑“文化科普”新框架
当今世界,以精神和文化为焦点的综合国力较量已成为竞争的主要特征,我国正面临着迅速发展科学与大力普及科学的双重任务,而科普 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眼光看待,处理事物。科普是人类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文化范畴,科普的社会过程,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进而实现智力开发和知识的形态转化。科普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益的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文化是科学的载体,有了文化科普才得以传播,富含科学的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科普风风雨雨辛劳50多年,为何大众科学素质还那么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科普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未能从感性科普上升到理性科普,建立健全的中国科普文化。湖南省娄底市科协侯青云,早在1997年就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科学与技术,提出普及科学文化的概念,并对科普的文化内涵提出新的见解,《新华文摘》曾全文刊登,周光召院士也曾以“勤于思考,开拓创新”为其题词,加以勉励,可见科协界在推动科普文化发展上,还是人才辈出的。科普的重要使命,不在于通过具体科技传播,把公众培养成科学家,重要的是传播科学人文精神,理解科学的价值,使科学成为植根于大众生命的文化。科普文化汲取了素质科普的精华,成为加快科普传播能力建设的文化支柱,提高科普文化传播能力,有一得力的品牌,就是增强科普文化产品的铸造。科普传播,是一种文化建设活动,其价值不低于科研劳动价值。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园打造的“满天星”兰花新品种通过省级鉴定,这一兰花文化在科学园这个省级科普基地盛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为科普文化传播增添光彩;宁波市科协科普研究所承办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以科普艺术文化形式,邀请港台歌星,取得了令人满意效果;科普动画片、科幻片,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就是因为科普以艺术的手法和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到科学,体现了文化与知识共一色,科学与艺术相拥抱的高水平文化品位;科普创作是科普文化的结晶,西方科学家撰写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撰写的《物理学进化》,风靡程度可与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相媲美。我国的《院士科普书系》,也是一鸣惊人。高素质的科普图书,是科教兴国的一项基本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的硬件部分,值得发扬光大;网络科普,一种崭新的科普文化领域,以其传播迅猛,信息海量而撷取事半功倍的奏效,深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沉醉。综上所述,科普文化,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深得大众爱心;科普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蕴涵着人性,深藏着关怀,虽然起步晚,但只要从高标准着眼,从快发展,同样能争妍斗丽,璀灿夺目。
科普文化的成功推出和创新发展,使科协科普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也得出显效的结论。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科普活动,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大众才容易接纳、理解,支持和运用,反之,科普活动只能在低水平位置上徘徊,形不成规模和影响。科普文化受益于大众,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了素质科普新局面。科普文化实践告诫我们;科普观念改变世界,科普思维决定层次,科普能力左右成功。
三、提升和推动“效益科普”上台阶
科学的发展无疑是有效益的,而且是有巨大的效益的。科普的传播同样也有显著效益,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环境效益。这里只论科普传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虽然科普是公益事业,但不排除“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市场机制运行。”《人民日报》曾发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科普兴县》的调查报告,宁蒗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拿出20多万元投入科普,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人民日报》称“有眼光之举。”他们为什么有眼光,就是因为县科协发挥巨大能力作用,他们高举科普大旗,开展电脑农业、调整作物结构、利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经济,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科普立大功。领导和群众看到科普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政府拨款,干部捐资,硬是把一个贫困县搭上科普效益巨轮,乘风破浪。中国科协以他们为榜样,在全国开展“科普示范县(区)”活动,科普效应轰动,经济效果明显。深圳市宝安区领导也是看到科普推动经济的实际案例,科普经费投入居全省数一数二。科普效益惠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他们觉醒到科普是一种社会迫切需要的有重大效益的活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大众欢迎,人民支持。科协科技团体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眼光,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着力改革科普运行机制:(一)、要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科普,只有投入才能有高产出,要千万百计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二)、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采取为企业培训,建立科普人才库,健全知识创新体系,为他们竭诚服务,企业获利就会主动为科普搭建科普传播平台。(三)、要树立效益科普新观念。科协科技团体或个别领导似乎一谈经济效益就回避,认定科普是花钱不赚钱的公益事业,其实这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实质,有作为的企业办科普事业,大部分都是赚钱夺红旗的。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中华恐龙园”,融科普,文博、旅游、休闲、环保于一体,是由企业直接经营和管理的成功范例。深圳明恩克航母是国家科普基地,也饮誉中内外。如果企业投资没有回报,怎么养活?怎么扩大再生产。树立效益科普新理念要和科普传播能力建设结合起来,这样科普发展才有生命力,才更有活力和凝聚力。科协科技团体要树立效益能力理念,把科协的行政方式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以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要求。(四)、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科普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重新定位,解决好自身可持续发展条件。科普管理、科普创新,属社会公益事业,无营利,不谋利,所以办不成大事。重庆市科协充分利用知识优势,办了《电脑报》、《课堂内外》,搞智力服务,盘活科协工 作,盖了大楼,增添了科普活力。必要的创收,显示着科普劳动的价值效益,何乐而不为。(五)、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科普的一部分,如科普展览、科普旅游、科技咨询、科普传媒,以及科普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发行,都应该办成科普产业,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必然,也是科普能力建设的新亮点。(六)、引导确立新的科普消费观。目前不少博物馆、展览馆、科普基地实行市场经济调节,开始收费。科协要引导大众用钱卖知识,动员媒体进行大宣传,使大众形成新的科普消费观,建立消费长效机制,激活科普消费市场。
今年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是增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满怀信心,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的契机,着力提高科协科技团体科普传播能力,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拼博,为开拓现代科普新天地而努力奋斗。
作者:黄丹斌 广东省汕头市科协顾问,研究员
袁宝山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科协主席
参考文献
(一)邓 楠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日报 2006.1.16 1版(二)江泽民 会见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96.2.10 1版(三)国务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技日报 2006.03.21 3版.(四)袁清林 科普学引论 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