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

时间:2019-05-14 03:4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

第一篇: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

丹江口市创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工 作 报 告

(2017年2月)

2013年4月,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下达了丹发【2013】6号文,正式提出在全市开展创建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的决定。2013年以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围绕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目标,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民生,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环境管理不断科学规范,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开展创模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是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04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9.3%,实现旅游收入57.5亿元,增长19%。

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汉江干流丹江段、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内,5个国控、1个市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100%(除官山河以外,其他均为Ⅱ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5年,我市城区优良达标天数为316天,达标率为86.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0.093毫克/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由2014年的0.023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13毫克/立方米,下降43%;NO2平均浓度由2014年的0.029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17毫克/立方米,下降41%。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固体废物保持较高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全部依法安全处置。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创模规划》得到全面实施,14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个生活垃圾处置项目、2个水土保持项目、13个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5个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项目、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1个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部完成,重点项目完成率达100%。实现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和所有乡镇全覆盖。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9.56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5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7%;污泥处置率达100%。全市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02吨/日,其中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5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6%。

四是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指标纳入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质量公告有效落实,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12以来,丹江口市环保局连续多年在全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胜单位;连续四年获得十堰市各县(市)环区环保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在2013年、2015和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中,丹江口市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好”县;在首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水源地评比中,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13年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2016年顺利通过 省级森林城市的考核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环保活力

一是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自2013年提出创模以来,环保创模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入了市委、市政府日常工作决策视野,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抓手,提出了“以创模总揽全市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保水质、迎调水”作为全市的一项中心工作,上升为一项政治任务,予以了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成立了高规格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主任,市“四大家”相关领导任副主任,市直各相关部门为市环委会成员单位,形成了党委政府统领、环保部门牵头、成员单位协同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丹江口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了环保委员会在创模中的积极作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召集市编办、市财政、市人事等多部门一把手,在环保局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环保创模及环保能力建设问题。

二是完善创模的制度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中共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丹发[2013]11号),把市级环保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同时,市财政每年从国家生态补偿 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用于污染减排、生态保护和创模工作。市纪委制定了《丹江口市开展五城联创责任追究制(试行)》,强化督办与责任追究,全力推进创模任务的落实。出台实施了《丹江口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依照这一制度,在创模期间,对3个单位下达了“一票否决”预警,对10家企业进行了环保约谈。在全市引起震慑效应。有力的促进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切实履行好各自承担的环境保护法定职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保欠账。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坚持把环境保护内容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责任追究和工作问责,实行“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创模工作作为镇(办、处、区)和市直部门重点考核指标,同时还将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纳入日常管理考核,每月进行通报。

四是以南水北调为龙头,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了《丹江口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了市、镇、村(居委会)三级网格化环境管理体系,全市20个镇(办、处、区)全部结合《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划定了以村委会(社区)为单位的三级网格,两委会负责人担任环境保护网格员,并结合辖区实际,明确了环境保护具体职责,真正做到“处处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将责任体系层层细化,做到环境执法市域全覆盖;为强化库区环境监管,成立了丹江口市库区综合执法管理办公室,从环保、公安、海事、水产、水务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对库区水质保护进行综合执法;在库区环库的15个乡镇 成立了6个环境保护管理站,前期分别在库区4乡镇设立固定办公地点,建立了环库环境监察和巡查机制;此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环库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通告》、《加强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境内)岛屿监管保护工作的通告》、《关于严格落实直接入库河流日常保洁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将库区水质保护纳入库周各镇(办、处、区)网格监管重要职责;制定了《丹江口市入库支流环境保护河长责任制管理办法》,对进入丹江口水库各支流水质实行河长责任制,市长担任总河长,分段河长分别由镇长和村委会主任担任。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有效实施,确保了库区水质安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五是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进环保责任落实。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得到加强,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的能力、水平显著增强。环境监察、监测实现了标准化,在2014年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能力标准化建设验收。

增设了环境应急中心、机动车尾气监管中心和六个乡镇环境管理站;环境监察大队单位性质由自筹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环保系统的人员、经费、编制等问题得到加强,二级单位人员编制由过去的17人增加到38人,环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给予充分保障。

全市环境监管的能力全面加强。2012年以来,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全面加强环保执法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市环境监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购置水质监测采样船一艘;新建城区噪声监测LED显示屏两座;新建两座6参数空气自动站(左右岸); 对胡家岭水质自动站高标准升级改造;购置气质联机(GCMS)、气相色谱、原子荧光等大型分析仪器,水质常规分析能力超过64项。二是加强监察能力建设。建成全市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视频、数字化信息平台;对一线执法人员全员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

(二)强化环境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14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个垃圾处理规划项目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实现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和所有乡镇全覆盖。

二是实现了所有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覆盖。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县推进县(市),累计投入资金20513.35万元,对全市194个行政村的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境覆盖。

三是构建城市生态滨江样板。我市自2012年5月开始启动“一江两岸”观景带和沧浪州湿地公园项目建成,总投资2亿元,整个工程区域总占地面积94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43公顷,水域面积597公顷。收集乡土植物600多种,公园花带15000平方米,种植广场高大乔木、江堤柳树、池杉、水杉、松、竹、梅、桃等各类树木25万株。公园内树木葱茏,芳草如茵,四季繁花盛开,蜿蜒曲折的游步小道纵横交错,碧波荡漾,随处可见鸥鹭翩翩飞舞,形成“依山傍水,城河一体”的休闲、生态景观。

四是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西气东输二线丹江口支线天然气项目在2010年引入我市,通过全力普及居民、酒店、餐馆使用天然气、对 城区所有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油改气、燃煤锅炉煤改气,切实转变了城市能源结构,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度提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已达到93.04%

(三)突出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我市把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来完成。为保障调水工程的顺利持续通水,我市全力推进入库河流治理、生态修复、坝区环境整治等工程,有效实施了“五河治理”(官山河、浪河、安乐河、沙沟河和大柏河)。作为水源地,我市库区上游2条一级入库支流、10条次级入库支流中,原来存在官山河、浪河和大柏河三条河流不达标。为确保库区水质良好水质,我市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编制了各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多措并举,自筹资金进行治理(其中官山河先后投资1.65亿元),实现了三条河流水质的根本性好转。

自2015年开始,官山河稳定达到Ⅲ类以上,多数月份达到Ⅱ类水质,浪河自2014年开始,水质稳定达到到Ⅱ类;实现了域内无劣V类、无黑臭水体的目标。

二是强化饮用水源管理。针对饮用水源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问题,投资106万元,完成城区第一水厂陆域一级保护隔离网工程、水域一级保护区防护带工程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警示标志“三建”工作,拆除了保护区内库汊拦河坝和网箱;启动总投资2.98亿元的二水厂迁建工程,目前已投入1419万元,工程正在紧张进展中;规范了备用水源建设,制定并上报了《备用水源汉江集团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等待省环保厅批复,设置了规范化的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自2014年开始,每年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一次109项全项目分析,水质达标率为100%。从2014年开始,对全市15个镇(处、区)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每年2次29项常规监测。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持续不断的严格执法,落实了饮用水源巡查制度,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规范涉水企业污染治理。先后开展四轮“清水行动”,深入开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向三大污染宣战”、“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五创办多次联合市直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联合督查,重拳整治对库区水环境构成较大危害的环境隐患,强制取缔十堰川流汽车配件厂、十堰市紫源宏物贸公司等“十小”企业;关闭丹江口市鑫隆生物科技公司黄姜皂素生产线、丹江口磷化工公司磷酸生产线;丹江口市神龙化工有限公司黄磷生产线等不达标涉水企业;拆除网箱养殖93534只。

四是加大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力度。我市已有27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4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其中废水24套,全部安装并通过验收和联网,并且每季度开展了有效性审核,传输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96.58%。全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能力持续提升。

(四)实施综合整治,改善空气质量

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是加大了落后产能淘汰落力度。自2010开始,先后关停了位于城区的市第二水泥厂和太和水泥公司、6座电石炉、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 司68台电解槽等多家企业或生产线,此外还有4台电石炉2013年来实际已经处于停产关闭状态。

二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湖北东圣丹江化工有限公司的30蒸吨的锅炉采取脱硫除尘措施,丹江口市宏茂冶金有限公司和汉江集团丹江口电化有限责任公司6台半密闭电石炉都改为全密闭,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300吨/年。

三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加强燃煤锅炉、煤气发生炉、炉窑、茶水炉、食堂大灶等煤改天然气工作;在城区禁止新建燃煤炉窑、锅炉和大灶,其他地区禁止新建小于10蒸吨的燃煤锅炉;淘汰燃煤小锅炉,停用燃煤锅炉10台,对12家企业22台燃煤锅炉进行了煤改气。这些措施的落实,为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的降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强化了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湿法施工,落实施工现场围挡全封闭作业、现场道路硬化、施工车辆进出工地冲洗、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等措施。强化道路扬尘监管,加大了道路冲洗降尘频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73.7%以上。落实了企业堆场、料场的覆盖、封闭等措施,有效抑制了堆场扬尘的产生。实施以城市绿化、保护生态为主的园林绿化系统工程,全面实施裸露山体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了裸露山体的绿色全覆盖。

五是加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线1条,在建1条,于2014年9月,正式开始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到 2015年底,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率达到78.4%。同时,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淘汰步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26辆。

六是深入开展餐饮油烟整治。从市财政专列专项资金,对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进行了补贴,合计完成了124家餐饮单位油烟治理。

(五)开展噪声整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解决噪声扰民等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了《丹江口市城区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丹江口市城区生活、交通噪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过加强法制管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城市噪声整治力度,有效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有效地控制了声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确保施工场地噪声达标排放。规范工地施工行为,严格夜间施工噪声执法监管,完善工地公示制度,及时处理噪声污染投诉,化解群众矛盾。

二是开展工业、五金、建材等生产、加工噪声的专项整治。2013年7—9月,环保局成立专班,对群众投诉较多的工业企业、钢窗、石材加工、广告制作等作业门店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噪声专项整治,主要针对居民休息时段进行巡查。对厂界噪声超标的圣达锻造有限公司、环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各加工门店作业时间和作业行为,落实噪声防治措施,对污染大却拒不整改的,强制停电、吊销工商营业执照。

三是加快城区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造拓宽、刷黑环 城南路、沿江大道、挖断路、红花路、姚沟路、车站路、生产南路等二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整理、扩建人行道,合理布局车辆停车点,改善人车混行现状。通过改善城市道路环境、缓解车流量压力,降低城市噪声与尾气污染。

四是加强交通管理,实施畅通工程。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流。中心城区完善交通管理措施,切实改善车辆通行能力。左岸主城区除环城南路、沿江路外,其他道路实行货车限行。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减轻了市区道路交通压力,显著降低了因为交通拥挤而造成的噪声污染。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监测值明显降低,关于噪声问题的投诉明显减少。

(六)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加大督办整改力度,推进“清水行动”有关环境问题的整改。“清水行动”中查出的21家单位的存在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挂牌督办的湖北东圣丹江化工有限公司已摘牌验收。

二是严格环境监管,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500人次,检查300余企业家。关闭不达标企业6家,对21家企业下达整改通知;建立了环境违纪案件查处、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处罚强制执行等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三是落实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完成了年度总量控制任务。按照省政府给我市核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对重点监控企业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共核发排污许可证26个。年 度省、市减排项目全面完成。

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丹江口市被列入《十堰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方案》中的企业共有16家,其中八家企业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被关闭、停产等原因无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其它全部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率达100 %。

五是危险废物得到依法安全处置。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理处置的要求,域内13家工业企业危废、27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进行了网上申报登记,2012年至2015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1059.23吨,医疗废物419.26吨,全部实现了依法安全转移和处置。

(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严格控制“两高”企业落户,强化节能评估。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对“两高”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审批,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企业落户。

二是坚决落实淘汰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现“淘能关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先后关闭文字605厂落后PS版生产线、丹龙化工公司落后小黄磷、汉江集团电化公司3万吨落后电石产能、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司2万吨电解铝(拆除114.5千伏安预焙电解槽68台)、丹江口市鑫隆生物科技公司、西保公司、汉江集团电化有限责任公司12500KVA电石炉等落后产能企业。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稳步实现产业转型。从2010年以来,我们 将原定的大力发展“四大一新”支柱产业改为实现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产业中轻重工业比重已从2008年的13︰87转变为2014年的24.3︰75.7,轻工业和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较好地平摊了传统高耗能企业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15年全市GDP182.0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八)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和绿色创建,深化环保理念

一是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参与。组织实验小学、徐家沟小学、肖家沟小学等学校开展环保成果、环保科普展览,向小朋友们赠送环保科普读物300余本,环保局长还与师生共同探讨绿色校园的建设,勉励小朋友们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供电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市环保学会、市教育协会协办开展了丹江口市“武当山泉杯”青少年环保科普知识竞赛,参与学生达2.8万人。以向“三大污染”宣战,宣传新《环保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主线,开展了环保知识宣讲暨环保书籍、环保科普画册赠送、街办(乡村)网格员环保知识培训等活动。策划拍摄环保警示专题片,通过回顾我市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客观反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警示环境污染危害,宣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是开展 “绿色”系列创建。利用广播、电视、网站以及新媒体、街面立体广告深入宣传环保创模工作,持续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为主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创模、参与创模,并对创建成功单位,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奖励。截止到2015年底,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绿色学校3所;十堰市级绿色社区11个,绿色学校66所,绿色机关11个,绿色企业8个,绿色家庭70个;丹江口市级绿色学校32所,绿色社区4个,绿色机关27个,绿色企业4个,绿色家庭 20个。

三是全面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对全市194个行政村的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全覆盖。累计争取资金20513.35万元,建成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三个覆盖”、“十个结合”、“九种模式”,抓好长效运行和管理。推动建立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长效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建成省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村29个;十堰市级生态镇13个,生态村148个;丹江口市级生态生态村37个。

四是强化生态管控,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产业的同步发展。近年来,我市把生态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生态立市”的战略,把生态建设放在全市发展的的核心地位,开展“生态家园”创建,实施“绿满丹江口”行动,着力两廊一带(孟土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走廊、江北百 里生态农业走廊及特色村镇带、江南百亿生态工业走廊)建设。在治水、治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新建的武当道茶城、武当紫薇园等、“武当花谷”生态景区开门迎宾。新增武当南神道、丹江口市水库2个4A级景区,伍家沟故事村等9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992万人次,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占全市GDP182,04亿元中的比重达到31.1%。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重在过程,目标在于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举全市之力,“护好源头水、建设生态城”,为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环境安全做出应有努力。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长效机制建设,以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统领全市环保工作,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稳步实现产业转型。重点发展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水资源和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辅导产业,实现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和辅导产业显著增强。二是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保障全市饮用水环境安全。全面强化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对涉及饮用水源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三是持续改进大气环境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堆场、料场、建筑施工、渣土运输和道路扬尘管理,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禁止露天焚烧;继续加强油烟污染整治,要求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强化稳定运行;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在各工业园区、城区规划区以及各乡镇天然气管网能够覆盖的区域,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其他区域原则上不得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按期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在中心城区,划定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区域和规定禁止燃放时间,并强化监管;加强城市绿化,抑制扬尘产生;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污染源监管与监控,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四是全力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加强沙沟河、大柏河和安乐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沿岸管网的建设,全面提升水质质量。

第二篇: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十堰市创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4日

2008年5月,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简称“三城联创”),2011年12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2年12月,《十堰市创建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审,《规划》明确提出了2015年实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目标,标志着我市创模工作正式进入攻坚阶段。几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大力实施产业转型、节能减排、五河治理、生态修复等创模工程,持续开展“清水行动”、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坚决向三大污染宣战,创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今年12月8日、9日省环委会办公室组织的考核验收中,我市27项指标已经全部实现达标或基本达标。

一、开展创模以来取得的成效

开展创模以来,全市上下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切实关注民生,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1- 环境管理不断科学规范,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9.6%。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工业每度电产值同比增长25.2%,高耗能行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4.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市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今年元—11月,我市城区优良达标天数为269天,达标率80.5%。PM10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72%,林草覆盖率达79.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人均绿地面积11.6平方米。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创模规划》得到全面实施,81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38个生活垃圾处置项目、18个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7.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2 %。

四是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

-2- 文明指标纳入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质量公告质量有效落实,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14年十堰环保工作在全省地级市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十二五”以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宜居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环保活力

一是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抓手,及时调整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指导委员会,实行合署办公,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11个市委常委有8个担任主任、副主任,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把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县市区重点考核指标,强化对生态环保的考核分值,由原来的5项增加为9项,生态环保工作在整个目标责任考核的比重从5%增加到23%—28%。

-3- 二是完善创模的制度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中共十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创模、生态文明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生态文明补偿资金的40%用于生态环保。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调度通报、日常监管、责任追究等综合整治督办制度。

三是创新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探索PPP模式,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2014年将城区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泗河污水处理厂、西部污水处理厂以及西部垃圾填埋场渗滤处理分别移交北京碧水源公司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托管运营。在总结城区污水处理运营经验基础上,2015年,我市对94个新建的县乡污水处理厂和38个垃圾填埋场全部通过公开招标,实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模式,同时,大胆尝试、运用国内外先进工艺,如膜处理、人工快渗、STCC、化学氧化法、侧流除磷污水处理等先进工艺在十堰市得到了全面实施,而且取得了成功。目前,十堰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四是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监察、监测全市域整体实

-4- 现了标准化,增设了环境应急中心、宣教信息中心、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中心等机构,增设了42个乡镇环保站,增加编制80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的能力、水平显著增强。我们在健全完善环保机构,强化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同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形成地表水水质109项监测指标全分析能力,率先形成全域PM2.5的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监测能力建设从全省落后,跃升至全省第一方阵。市环境监察支队实现整体升格为副县级,投入500万元完成了监察智能一体化项目建设,全市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

(二)突出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十堰市域内神定河、犟河、泗河、剑河、官山河水质未达到功能区要求,是我市创模最大的难题。市委、市政府把五条不达标河流的治理作为“头号工程”,构建了“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控污”综合治理体系,建立河长负责制,市长张维国亲自担任治理任务最艰巨的神定河河长,其他4位副市长分别任犟河、泗河、剑河、官山河河长,实行一河一策,分段治理。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整治695个排污口,9个清污分流管网建设工程群,已完成245.6公里(2015年总任务300公里),城区污水管网达到1206.9公里。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38.13公里,清理污泥561.5万吨,建设生态河道31公里。

-5- 开展 “四清行动”,组建263支“净化环境、保护水质”志愿者队伍,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拆除侵占河道的企业厂房、居民商住房、集贸市场、养殖场、旱厕等违章建筑物128处、16万平方米。

完成了神定河、泗河和犟河上游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清除生猪养殖户286家,处理生猪2.6万头。督促116家农家乐安装污水净化设施或建设人工湿地等,实现达标排放;依法取缔不能达标排放的22家农家乐。

目前,官山河已经稳定达到Ⅲ类,剑河水质绝大部分时段达到Ⅲ类,其他三条河流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2年下降了50%以上,十堰提前实现了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

与此同进,我们进一步加快五河工程治理进度。在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的基础上,新上尾水处理工程。把神定河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18万吨/日,同时,在神定河下游已建设日处理5万吨人工快渗的基础上,再计划上日处理能力8万吨人工快渗项目,进一步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使人工快渗能力达到13万吨,尾水深度处理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泗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已全面启动,在泗河下游新建一个5万吨人工快渗工程也已经启动,2016年上半年可全部建成投运。犟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已经启动,犟河黄龙人工湿地已全部完工,可日处理西部污水处理厂尾水8000吨,新建4万吨人工快渗工程已经开工。

-6- 二是强化饮用水源管理。针对饮用水源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我市先后制定了《十堰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十堰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十堰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饮用水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工作职责。

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市委、市政府均将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纳入创模“十大工程”予以安排部署,印发了《十堰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4)》,集中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彻底清除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保护水源无关的设施。累计投资1360万元完成全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5公里围网建设,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持续不断的严格执法,落实了饮用水源巡查制度,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针对黄龙滩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码头等与供水无关设施问题,制定三步走方略:第一步制订出台《十堰市黄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试行)》,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将码头存在带来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市环委会办公室组织起草的《办法》已经完成修改,待审查后发布实施;第二步制订扶贫搬迁计划,用1~2年的时间,把库区内堰石村300余户、1100

-7- 余人口实施外迁,逐步弱化码头功能。目前,已编制完成《黄龙镇堰石村扶贫搬迁规划设计方案》(初稿),正在征求意见;第三步加快推进十竹二级公路建设,解决库区内房县大木镇、姚坪乡,竹山县楼台乡等地库区居民的陆路出行问题,逐步淘汰码头,最终实现黄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全封闭保护,十堰城区饮用水源地的安全将得到全面保障。

三是规范涉水企业污染治理。采取“明查与暗查相结合,昼查与夜查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两次环保执法“零点行动”,2014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61人次,检查企业168家,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17家企业下达督办,对超标排放的3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还采取雨天查、周末查和节假日查等方式,对排污单位进行突击检查,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市环保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5人次,对全市重点涉水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企业72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7起,并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年以来,先后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46个,涉及投资总额20亿元;取缔“十小”企业24家;拆除网箱养殖3.4万只。

加大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力度。根据2011-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全市19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12个污水处理厂,除关停和搬迁企业外,已完成24套废水自动监控设施,并实现了与环保的联网,2014年,我市国控企业在线

-8- 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5.12%,2015年元—11月,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性传输率达到90.17%,高于环保部国控重点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75%的要求。全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能力持续提升。

(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空气质量

9月23日,市长张维国主持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专题督办会,出台了2015燃煤小锅炉淘汰、餐饮油烟治理、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油气回收治理、城区扬尘污染治理等五个方面的整治方案,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11月26日,为强化今冬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管控,市五创办、市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十堰市2015年冬季“净空气、保蓝天”百日攻坚战专项行动方案》,按照“每周一小结,每周一通报”的要求强力推进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燃煤锅炉、工业VOC、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以及堆场管理,确保全面完成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一是重点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稳步达标。东风热电、阳森热电建成了深度脱硝设施,4个水泥厂比省厅计划提前一年全部完成脱硝设施建设;2015年,我市启动对143座加油站、2座油库和43辆油罐车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并已完成21座加油站改造工作;启动了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划分工作,全市累计淘汰92台423.83蒸吨的燃煤小锅炉,市城区范围内108台390多蒸吨锅炉已制定淘汰计划,将在2016年底前全部淘汰或实施清洁能源改

-9- 造。

二是开展了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对城区700多台渣土车辆改装密封系统,同时,强化了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湿法施工,落实施工现场围挡封闭作业、现场道路硬化、施工车辆进出工地冲洗、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等措施。强化了道路扬尘监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66%以上,加大了道路冲洗降尘频次。投资1.2亿用于城区绿化建设,实施裸露山体治理工程,完成修复面积1067.34 亩,基本实现了裸露山体的绿色全覆盖。

三是加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截止目前,全市成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10家、建成检测线23条,基本实现县市全覆盖。我市2013年12月20日启动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以来,到2014年底,检测20.04万辆,环保检测率达89.3 %。划定了中心城区黄标车、无标车禁行区域,累计上路抽检1200余台次,处罚车辆98台,电子监控抓拍违规车辆8849台次。累计完成淘汰老旧车辆21123辆。

四是开展噪声、餐饮油烟整治。2013、2014年,从市环保专项专列220万元对311家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进行了补贴,城区各区分别建成了一条餐饮油烟治理示范街。2014年市公安治安部门共受理处置1530余条噪声扰民投诉,交管部门查处违法鸣笛2.6万余起。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联合下发了

-10- 《十堰市城区公园和广场游园管理办法》。建成天津路、浙江路、十堰大道等城市主干线160多公里,改造湖南路、镜潭路、郧阳路等20余条城市支次干线,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城市交通干线噪声与尾气污染。

五是在中心城区全面实行禁鞭。十堰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禁鞭令”,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十堰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

(四)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先后开展四轮“清水行动”,深入开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向三大污染宣战”、“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五创办多次联合市直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联合督查,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一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一批环境隐患的排除。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检查企业605家次,责令255家企业进行整改,对78家企业处罚513万元,依法关闭违法排污企业31家,关停重点排污生产线1条。对2个县市政府实施环保“一票否决”预警,对3个县市实施了环保约谈,对7个县市区下达了整改通知。

二是开展重金属污染整治。投资6500万元建设规范的电镀工业园(协兴工贸),对城区所有不能达标排放的小电镀企业全部予以关停。截止目前,已经有28家电镀企业入园经营。同时,-11- 对全市涉重企业和高环境风险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东风汽车紧固件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已办理了强制责任险。

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省下达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录,督促各企业加快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十二五”以来,全市共下达清洁生产计划75家,截止目前,除33家企业因长期停产、关停淘汰和搬迁等原因无法实施以外,其余42家企业中,已有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其中3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5家正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待验收),6家企业正在编制审核报告。

四是危险废物得到依法安全处置。2011年至2014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3.3446万吨,医疗废物6580.4吨,全部实现了依法安全转移和处置。2013年,我市成功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大批量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东风汽车公司投资1.18亿元,将4895个含多氯联苯电容器等共计1725.5吨危险废物予以安全转移处置,消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最大的环境隐患。

(五)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关停重污染产业。2003年,我市黄姜产业得到了壮大并达到了发展巅峰,全市黄姜种植面积84万亩,占全国的43%;

-12- 全市黄姜加工企业达到79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产值14亿元。十堰围绕汽车配件加工生产生的电镀产业相对发达。但为了保住一库清水,我们一方面建设电镀工业园,引导企业入园,另一方面坚决关停不能达标排放的小电镀企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并转各类重污染企业近500家,为保“一库清水”做出了巨大牺牲。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以来,十堰共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累计淘汰水泥立窑熟料117万吨,炼钢67.8万吨,电解铝2万吨,铁合金1.3万吨,电石2.5万吨,锌冶炼(再生锌)1万吨,制革30万标张(牛皮),共涉及7个行业,12家企业。

三是发展生态产业。在发展思路上,市委、市政府科学设计“一城两带”水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市区、各行业、各领域为支点的“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吸引了沃尔沃公司等一批高端企业落户十堰。在治水、治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六)开展绿色创建,深化环保理念

一是开展 “绿色”系列创建。深入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家庭、-13- 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生态乡村等六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并对创建成功单位,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奖励。截止2014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绿色社区8个;国家、省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村77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28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2010年以来,投入1.55亿元,对155个村(其中竹房城镇带108个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今年,国家投入3亿元,省、市、县配套后共计4.2亿元,对丹江口库区35个乡镇、428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受益人口达60万人,实现丹江口市、郧阳区、武当山特区农村环境治理的全覆盖。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饮用水源地防护设施等,推动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三是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多形式、多层面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造势,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季度环境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十堰环境违法十大典型案例执行情况和环保执法大检查工作进展;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电视台深度沟通栏目、政府网视频访谈、十堰日报专版公示,市环保局组成宣讲团在县市区

-14- 巡回宣讲新《环保法》,对各县市区政府部门、重点企业巡回培训5000人次;邀请华南督查中心专家在市委党校对市级重点企业、乡镇街道干部进行培训300人次。与环保部宣教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环保局联合在石景山区委党校举办两期150名环境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以及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环保专题培训,收到了很好效果。开通“十堰环保”官方微信微博,积极参与、宣传“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均有100篇以上的稿件被《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荆楚网等省级及以上媒体采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主要体会

创模的实践表明,思想认识到位是创建工作的前提,领导重视到位是创建工作的关键,宣传发动到位是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是创建工作的根本。

(一)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为创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认识到位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创模之始,我市就意识到,创模不是简单的为了拿到一块牌子,得到一个荣誉,而是提高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促进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保护和改

-15- 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把“创模”工作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在以“创模”为重要内容的“五城联创”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创模”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为有效推进创模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广泛发动,全民参与,为创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创模,重在过程,贵在参与。创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绿色创建、公益宣传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创模工作,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和良好的氛围,从而推进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意识的增强,企业生产经营者能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性提升,社会公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普遍形成,从而实现全社会关注创模、支持创模,参与“创模”。

(三)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务求创模工作取得实效。对创模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全部认真研究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创模中遇到的困难,专题研究,强力督办。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各部门中抽调40余名后备干部,组建了“五城联创”指挥部,专门负责各项创建工作的督查。每年安排2500万元的创模专项经费大力推进创模各项工作。“十二五”以来,全面落实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

-16- 持“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十堰控制单元不达标入库河流综合治理方案》、《十堰市创建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规划》,我们在争取国家、省级投资以外,自筹资金超过35亿元,并在2013年、2014年分别发行地方债券3亿元,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建起了81个污水处理厂、38个垃圾填埋场,对60个工业点源进行治理,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明显。

(四)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为创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摸促使十堰不断推陈出新,并通过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创模工作上水平。我们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提高环保在各县(市)区综合目标考核中比重,把城区空气、水环境质量纳入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全面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每年均要组织2—3次创模工程的督查。正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形成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分线作战、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督办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创建成效。在治污设施运行上,推行全市域PPP模式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的建、管、运一体化,推进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也推动了创模工作提质增效。

四、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下一阶段,我们将主要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管理能

-17- 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环境安全为重点,建机制、管长远、抓巩固、出成效。

一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双修”战略,推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长效机制建设,以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统领全市环保工作,坚持环保优先,深入贯彻实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真正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民生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以总量减排为抓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期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审计,推广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以新《环保法》的全面实施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突出抓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建设,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管控,燃煤锅炉、黄标车淘汰及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管等环节,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稳步提高。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区内源河流的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河长制”,大力推进主要河流流域污水处理、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以及工程治理设施建设,确保

-18- 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三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基础设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实现《丹江规划》的完美收关。加快推进《丹江口库区上游十堰控制单元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方案》,以及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项目的实施,全面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同时,强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切实发挥环境效益。

-19-

第三篇:双拥模范城创建材料

携手同心 统筹兼顾

合力推动双拥工作科学发展

——张家港市创建“省双拥模范城”事迹材料

张家港市下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8个行政村、7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5万,各类优抚对象47685人。近几年来,我市广大军民紧紧围绕全面推动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相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相结合,开展双拥工作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 ‚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的双拥创建要求,军民携手同心,政府统筹兼顾,合力推动全市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同步创新、同步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感情为基础、靠教育来引导、用法规作保障的双拥工作新路子,形成了‚跨地域拥军、让可爱的人成为富裕的人‛等双拥特色,1999年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2001年评为江苏省‚科技拥军先进单位‛,1995年、1998年、2006年连续三次命名为‚江苏省双拥模范城‛,1997年、2000年、2003年、2008年连续四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宣传教育广泛深入

领导重视、班子过硬、机构健全、人员精干是我市双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效保证。在双拥工作组织保障与宣传教育工作中,我市注重做好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认识到位。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政府的‚一把手工 1 程‛,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盘考虑,牢固树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热诚关心并大力支持驻军部队的改革和建设。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扩大、经济建设面临困难日趋增多的严峻形势面前,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把双拥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及时提出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涉军问题优先解决、军队发展优先支持和军人事务优先办理等‚涉军五优先‛工作思路,在市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不破坏军事设施、不侵占军事用地,确保民兵训练经费足额拨付,支援驻军部队建设专项经费全额保障。

二是机构建设到位。我市成立了由26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担任正副小组长,并按照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小组成员,形成了党政军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双拥组织体系。坚持每季小组会,每月办公会,定期召开议军会和军地联席会。全市各镇(区)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均建立了双拥服务机构,从事双拥工作的专兼职干部68人,双拥志愿者队伍遍及城乡,在全社会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双拥组织和服务网络。2006年,市双拥办按照规范化建设‚六有‛标准(即:有编制,有列编专兼职主任或副主任,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和必备的办公设施,有必要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有管理规范的文档资料,有健全的规章制度),高规格建成融声、光、电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办公室,被评为‚苏州市双拥办规范化建设‛ 先进单位。

三是宣传发动到位。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爱党爱国爱 2 军的政治热情,我市按照‚坚持方向,丰富内容,拓展领域,注重实效‛的双拥宣传思路,不断加强硬件投入,将市中心唯一的步行街命名为‚双拥街‛,在全市各交通主干道的醒目位臵设臵双拥标志牌,在超市设臵‚双拥专柜‛、制定服务公约。节日期间,街道、路口、车站等人流量多的公共场所增设双拥标语和双拥电子屏。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常年开避双拥专栏,3年共播报各类双拥稿件1000余件。2008年7月,市电视台驱车4000余公里,跨越安徽、山东、河北、北京、上海等地,实地采访八位张家港籍士兵的军旅故事,联合推出了《站好岛城第一哨,当好奥运升旗手》等八集系列报道,用摄象机镜头记录下了军营中普通张家港士兵的军旅生活与训练场景,向观众展示了和平年代下军人的风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军部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双拥典型、双拥经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军地双方踊跃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国防形势报告会‛、‚国防知识演讲赛‛、‚军事一日生活‛、‚‘全国双拥模范城’揭牌仪式‛以及各类双拥活动。市烈士陵园按照省级烈士陵园的标准及园林化、公园式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改造扩建,如今已成为集烈士褒扬、传统教育、园林游览于一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3年接待瞻仰单位(团体)200多家5万余人次。

二、拥军工作扎实有效,军民共建富有成效

按照‚对方所需,尽己所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积极进取,实事实办;军地联手,无偿支持‛的共建原则,我市全力支持驻军部队现代化建设,呈现四大拥军热点:

强化科技拥军。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 3 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我市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人才优势,开展‚送科技进军营,送文化进军营,送法律进军营,送服务进军营‛的四送活动,给驻军部队赠送电脑、组建Internet网站,建设自动化电子指挥系统和电子值勤监控系统。沙洲工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市科技局积极参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组织老师、专家深入部队开展科技攻关,帮助驻军解决在新装备运用、信息化建设和军事训练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人才中心、教育部门专门开办技能培训班、学历函授班和科技知识补习班,常年为驻军举办计算机网络、厨师、电工、物流、数控等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官兵能尽快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市图书馆、科技博物馆免费为官兵开放,让官兵及时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广开门路,为部队科技强军、科技兴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重实事拥军。近年来,我市先后出资3500余万元,新建张家港武警中队、市消防大队和市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为95954部队修筑混凝土结构的‚拥军路‛,为部队官兵提高伙食标准。2006年底,市政府投资800万元,为市消防大队购臵一辆壹柒泡沫车和一辆32米云梯登高车,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2008年,我市再次投入7150万元,原地翻建市人武部办公楼、易地新建张家港边防检查站办公大楼。每逢八

一、春节,市、镇(区)各级党委、政府分别组团慰问驻军部队,跨地域走访周边部队,3年共赠送慰问金592.6万元。

引导企业拥军。我市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民营、个私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与驻军开展共 4 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公益事业联办、区域治安联防、思想工作联做、共建企业文化,共育‚四有‛新人等活动,实现企业发展与部队建设互利‚双赢‛。江苏永联、市保意家交电等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创业致富的同时,努力践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思想,勇于承担国防义务,积极支持部队建设,热心为部队和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3年来赠送各类物资及慰问金达180多万元。2008年7月,我市举办了 ‚张家港市迎‘八一’拥军爱民专场招聘会‛,国泰波迪曼服饰有限公司、骏马集团等40家用工单位,为转复退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了647个工作岗位,有效地减轻了退役士兵、现役军人家属、子女的就业压力。一些个体劳动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团体,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辖区内办理工商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重点优抚对象、退伍军人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减免规费。

普及社区拥军。为使双拥工作更好地瞄准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我市地圆满完成全市农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新时期新阶段的双拥工作‚六进基层‛(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连队)的要求,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居委会,就近、量力、对等与驻军部队签订共建公约,开展结对帮扶。把杨舍镇长安社区作为基层双拥工作典型,推广经验,规范运作,动员社区为部队建设出力尽责,动员驻军部队与社区弱势群众开展帮扶共建,推动军民两方互办实事。全市军民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爱民、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引导军民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在社区和军营形成讲文明、知荣辱、讲正气、5 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我市双拥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为进一步融洽军地感情,市双拥办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合宣人武、宣传、妇联、团委等部门,发掘基层双拥潜力,在全社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双拥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热爱港城、建设港城、保卫港城的政治热情,使之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协调张家港‛建设的神圣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带头、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双拥新格局。2007年举办的‚相约永联.双拥情‛大型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7套军事栏目进行了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3月,市领导出席东海舰队‚张家港舰‛授旗命名典礼,并亲切看望‚张家港舰‛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刻苦训练,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使‚张家港舰‛早日成为保卫祖国海疆的响亮品牌。2008年2月,市委黄钦书记带队赴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与部队领导进行座谈,并参观多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3号测量船。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根据‚2008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总体安排,东海舰队某部‚张家港舰‛到港访问。期间,我市先后组织700余名市民参观 ‚张家港舰‛,邀请舰艇官兵参观市容市貌,并观看‚2008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

驻军部队视驻地为第二故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返哺于人民,积极参与‚双带双扶‛、红星助学、结对扶贫、抢险救灾、无偿献血、义务植树、学生军训等活动。市人武部发起的‚双带双扶‛(带头创业致富,带动共同致富,扶助贫 6 困村和贫困户,扶助贫困小学和特困学生)活动,至今已吸纳1270名民兵、801家企业实体,年筹措社会公益资金630万元,为地方群众解决就业岗位11多万个,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和特困生480户(人),得到了省军区的表彰。2008年春节期间,一场特大雨雪席卷港城,市区道路积雪深厚、冰冻严重,给群众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群众的困难就是无声的命令。驻军各部队官兵主动请缨,与政府取得联系,连夜派出200多官兵顶风冒雪,急赴市区主要交通干道清雪除冰。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时间,市消防大队派遣9名官兵,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充分发扬张家港消防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最大努力抢险救援,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优抚安置扎实到位

目前,我市共有重点优抚对象1679人(其中烈士遗属65人,因公牺牲军人遗属26人,病故军人遗属44人,革命残疾军人432人,在乡老复员军人681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69人,参战涉核退伍军人362人),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属558人。这确保这部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我市持续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让可爱的人成为富裕的人。

及时调整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我市先后出台了《张家港市拥军优属工作补充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优抚政策、办法。实行抚恤定补标准自然增长制,每年调整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截止目前,城镇和农村烈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344和1194元,城镇和农村因公牺牲军人家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194和1045元,城镇和农村病故军人家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045和896元;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7 和建后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分别享受737元、688元和638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可享受638元;革命残疾军人按照伤残等级和伤残性质的不同,每人每年享受3583元至35827元不等的抚恤补助金。参战涉核人员每人每月享受130元;老复员军人遗属每人每月享受410元。

足额发放各类优待金和立功奖励金。按照《关于调整义务兵等优抚对象优待奖励办法的通知》(张政办[2009]9号)文件规定,2009年春节期间共优待义务兵家属788户,‚三属‛117户,六级以上残疾军人129户,优待总额为724.5万元。对32名荣立军功的现役军人、245名获优秀士兵的义务兵发放奖励金12.048万元,为201名曾立过二、三等功的在乡老复员军人发放荣誉金10.266万元。根据《关于下拨城乡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为每户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180元,计30.204万元。每年春节、八一期间,我市为123名年满60周岁的参战涉核人员发放1500元的节日补助金,给全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发放每人500元的慰问金。

着力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为使优抚对象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我市在吃透、领会上级指示精神,把握政策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出台符合本市实际的《张家港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实施细则》:对六级以上在乡残疾军人、带慢性病回乡老复员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中的孤老,医疗费由政府全额补助。七至十级残疾军人伤口复发所需医疗费用由工作单位或民政部门予以支付。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由政府代缴参保费,其当年门诊、住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按参保规定报销(补助、补偿)并享受 8 社会医疗救助后,确保其门诊个人自负部分不超过30%,住院个人自负部分不超过20%。

妥善解决农村老退伍军人基本生活。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督促镇、村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老退伍军人,将他们列入维稳重点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镇(区)领导亲自管、村级干部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对主要上访牵头人实行包干,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讲清国家优抚政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加强生活困难退伍军人经济救助。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农村老退伍军人,及时纳入低保;遇突发事件的,及时临时救助;住房条件差的,及时给予帮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根本上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坚决防止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确保一方稳定。2008 年,我市共投入资金50.81万元,帮助17户重点优抚对象建房48间,为24户优抚对象家庭修缮房屋,改善住房条件。另外,出资10.2万元,为98户优抚对象及子女实施帮困助学;出资58.63万元用于优抚对象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顺利开展退役士兵安置培训工作。按照‚以货币安臵为主,就业安臵为辅,强化配套服务,取消城乡差别,实现一体化安臵‛的安臵办法,3年来,我市共接收退役士兵1190人,其中复工复职人41人,自谋职业1149人,自谋职业率为97%。为使退役士兵能掌握一技之长,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张家港市2008年冬季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技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优势,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师资高、教学条件好的张家港 9 市职业中心校,定点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工作。将电工、数控、计算机网络和物流等四门市场需求大、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利于自主创业、适合退役士兵学习的专业作为培训重点。目前,所有满足参训条件的181名退役士兵均参加免费培训,参训率为100%。同时,我市认真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臵工作,严格落实政治、生活待遇;进一步妥善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帮助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

荣誉只是起点,事业永无止境。全市军民将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要求,以此次争创‚省双拥模范城‛为契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双拥创建工作,打造具有张家港特色的、反映时代要求的双拥品牌,谱写新时期军爱民、军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丽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张家港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山东省临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6〕845号 【发布日期】2006-12-12 【生效日期】2006-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山东省临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考核验收的通知

(环办函〔2006〕845号)

临沂市人民政府:

根据你市申请、山东省环保局推荐,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程序,我局定于2006年12月19日-20日对你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请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布举报电话,协助我局开展考核验收工作。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 污控司 戴祥

电话:(010)66556241

附件:临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考核验收组人员名单

二○○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附件:

临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考核验收组人员名单

组 长:赵华林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 副司长

副组长:张晓东 山东省环保局 副局长

联络员:陈永清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流域处 副处长

成 员: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所 所长研究员

吴舜泽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咨询部 主任研究员

张 辉 国家环保总局评估中心 研究员

班 健 中国环境报社 主编

赵银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综合室 高工

杨 凯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城市处 高工

戴 祥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城市处 主任科员

曲光远 山东省环保局污控处 处长

苗 欣 山东省环保局污控处 副主任科员

王桂勋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 主任高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湖北省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湖北省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首批重点职业高中、省“512工程”合格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绿色学校、十堰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科研20强学校、校园绿化达标单位,丹江口市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我校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2138平方米。固定资产2488万元,教学设备总价值966万元。校现有17个班,在校生996人,有教职工98名,其中专任教师数96人。为了更好的贯彻全国、省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4]5号)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湖北省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认真对照《十堰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依照标准,进行自查

(一)管理体制与机制

1、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饶克均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学校信息 1

化建设和发展。设立有教务处、教科室为工作机构的信息化开展指挥中心,依托年级组、教研组对教师的信息化进行培训、提升。由校长为总负责,副校长、中层领导、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为运作负责人,以学校网管、计算机教师为技术支撑,学科骨干教师为应用核心的运行机制。信息教育工作组成员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引领和策划到网络管理,从信息技术教育到学校整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机房维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有效,每学期在工作计划中,我们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发展规划

学校将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任务明确,落实措施得力。学校有效落实全市中职学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的措施得力,圆满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

3、制度建设

制定信息化业务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并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有一定的分值,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学习与提升。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范围。教师讲课中必须使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考核中使用好的进行奖励。建立健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4、资金投入

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办法,将教育信息化经费列入计划。学校接有中国电信光纤100兆宽带,有网络

交换设备21台,网络信息点覆盖20个教室和41个办公室。建有校园网站,拥有计算机总台数 348台,全部联网,有17个白板教室,教师︰机达到1︰1,学生︰机达到3︰1。这些现代化教育设施为高标准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础设施

1、网络接入条件

学校开通100兆网络带宽,能满足师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接入条件。教师在办公室、教室等教学办公场所可以利用有线/无线方式方便接入互联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室及其它学习场所方便接入互联网。

2、教学终端设施

学校所有班级都装有白板,网络畅通,2010年为教师配备备课、授课必需的终端设备一台,2016年秋季已更换。学生用计算机达300台,2016年秋季更新140台,满足学生学习上网的需要。

3、网络与信息安全

学校设有网络管理员,专门负责学校网络畅通、网络安全工作,建有校园群,对每台机子分配IP,要求教师正确上网,浏览健康网页、网站。建立了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办公使用正版软件。

(三)信息资源

1、数字教育资源

建成校本资源建设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校本资源建设与共享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人通,校本资源库与省、市、县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教师可访问十堰市信息化云平台资源、十堰市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内容丰富。

2、教育管理数据

学校建有网址,教师可以上传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按要求使用云平台,完成自己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学校自有系统管理数据与市、县级平台的对接,市、县可动态获取需要的管理数据。

(四)教学应用与推广

1、应用能力

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提升制度并有效执行,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摩课等方式,促进学用结合。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2015年全体教师参加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全部合格。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分别达到适应自身工作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学生按要求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学生普遍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标准要求。

2、应用推广 注重运用,服务教育教学。做到四个运用:一是学校建有校园网,各处室、各班级实现了网络资源、校内自建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及时交流,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二是建立了校园QQ平台、学校网页资源库等,通过校园信息资源应用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三是立足信息化课题研究。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现代教育手段与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的有机整合。四是加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服务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服务教育教学:一是丰富了课堂教学。学校要求教师使用现代 4

教育设备进行教学,并通过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强制推广使用。二是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化抽象为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是促进了教研教改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2015年,陈斌、林茂参加十堰市中职数学说课比赛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周军参加十堰市中职语文说课比赛获三等奖,姚启军、薛艳华、参加十堰市讲课获二等奖、三等奖。我校组织192人次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其中饶克均校长参加管理者培训、郭建林参加了管理员培训、王部军、胡敏培训者培训。郭建林参加全国网络工程师培训考试,取得资格。组织教师观看《能力提升》系列视频,继教方面: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校本培训。分通过研讨、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研教改。四是德育教育活动手段现代化。开学初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视频,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参加经典吟诵活动和并连续三年参加全省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每学期为学生播放5次以上爱国主义电影,使学生受到直观的思想教育。

(五)工作特色

1、数字校园

校内无障碍网络接入,具有完善的运维管理队伍和设施;校园网络、广播、电视通联到每一间教室;学校管理数字化,各类业务系统深度应用,管理数据共享,各类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统一整合,实现了“单点登录、统一服务”和“一卡通”;学校主页成为学校信息发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2、资源均衡配置

充分利用校本优质资源,广泛开展远程协作、校际研修等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广学校教学成果,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信息技术对口帮扶薄弱学校,有实施方案,帮扶活动过程资料完整,成效明显;充分认识本校薄弱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性的应用模式,将名校、企业、研究机构的优质人力资源、数字资源引入本校,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应用创新

按照校本教学需要,积极开展创新应用建设,有效开展数字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应用,丰富平台应用内

4、管理应用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学校管理,有效解决了教育管理方面的难题。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育信息服务,提升学校现代化服务水平。

5、教学改革创新

根据学校教学和教改需要,制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规划并形成体系,有激励机制。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承担市级以上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资料齐全,课题管理规范;

6、投入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企业投入,学校按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投入模式,积极自筹经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十堰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我校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不高。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多;二是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

(二)信息化应用设备老化,学校电脑均已达到正常使用年限,需要及时更新,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库也需要不断完善,方便师生能够快速方便的检索查找,保证在教室内可以随意调用。

三、今后的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项目,逐年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学校在向上申报的2015-2016年建设项目《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中,明确列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计划。即:(1)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机房建设、电脑配置、基础网络建设、安全监控系统建设等。(2)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3)标准化录播室建设。总计核算经费260万元。项目资金早已到位,因为我市目前正在进行中职学校整合,项目尚未实施。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教育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提高微机房使用效率,完善微机房台账,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及信息化教学管理上水平。

(三)加强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开辟道路。

我们完全相信,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和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将迈出新的坚实的步伐,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路,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推动学校办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2016年9月25日

下载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丹江口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建双拥模范城讲话

    闫学明在创建“双拥模范县”动员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3日)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新一轮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平凉市创建全国“......

    创建双拥模范城事迹材料

    携手同心 统筹兼顾 合力推动双拥工作科学发展 ——XX市创建“省双拥模范城”事迹材料 XX市下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8个行政村、7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5万,各类优......

    南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南宁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工 作 简 报 2016年第7期 (总第19期) 南宁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7月31日 本期要目 ★解环境之问题 应民众之诉求 南宁市......

    清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清镇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周工作快报 二〇一〇年二月 第四周 2010年2月26日 2010年2月20日——2010年2月26日为春节后上班第一周,我局按照创模工作计划开展了相关“创模......

    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方案

    **区关于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方案为切实做好上海市双拥模范(先进)创建活动,根据市双拥办新一轮双拥模范(先进)创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

    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情况汇报

    立足新起点再创新业绩 谱写壮乡红城双拥工作新篇章 ——■■市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工作报告 中共■■市委员会■■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1日 ■■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双拥模范城创建实施方案(第二稿)(范文大全)

    朔州市创建国家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 (第二稿) 为了切实做好国家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推动我市双拥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五城联创”活动的总体......

    创建双拥模范城宣传标语

    创建双拥模范城宣传标语1、军民团结协作,共谱双拥新曲!2、致富不忘拥军发展更爱国防3、富裕不忘拥军居安更思卫国4、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5、同心同德抓双拥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