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3: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

第一篇: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

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及环境特点、背景文化。

调查时间:2015年4月3日至2015年5月3日。

调查对象:安徽省黟县境内东北部的宏村及东南部的西递古建筑及周边环境。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一、前言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的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享受物质愉悦的同时,不得不对古代文明进行回望与借鉴,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并创造出新生命、新的文化可借鉴的资源。所以,为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及周边环境,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也为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我对皖南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进行了考察调研。

二、正文

1、基本概况:

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位于皖南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和工艺精湛的徽派“三雕”,以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其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两条沿溪道路构成村庄主要骨架。保存有124幢完好的明清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村庄呈“牛形”状,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宏村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西递与宏村,巷道和建筑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房屋为木结构,“三雕”点缀其中,有深深的历史厚重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2、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

将从规划选址、典型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当地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其主要特点。

(一)、规划选址

古代规划选址绝大部分是由风水先生进行的。好的风水的住宅、村庄和城市,就是一种和谐的环境。风水就是调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自然的一种艺术,起到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作用。西递、宏村的规划选址都体现了这些原则,都是在不断地适应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构筑宜居环境。特别是宏村水系的使用,是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典范。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所以选择在水边建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二)、典型建筑结构

徽派建筑典型的建筑结构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牌坊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平面形式:平面有口、凹、H和日等几种类型。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单元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州人崇尚几代同堂、家丁兴旺的习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有时伴有前厅和后厅堂,前厅为礼仪场所,是男人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后厅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场所,突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

(2)、马头墙: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马头墙起不仅有装饰作用,也起到防火、防风和防盗的作用。

(3)、天井:概括来说主要起采光、通风、排水、调解气温的功能。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4)、牌坊: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徽州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5)、外观及结构形式:砖木结构,砖起维护作用。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6)、民居装饰:精美的细部装饰,“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三)、空间布局

每个古村落都由民宅、公共建筑(祠堂、书院等)和公共闲地组成。注重建筑群体的美感,考虑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结构,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四)、文化背景

徽派古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其形成过程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徽派建筑形式的形成,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居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三、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1、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创和谐城市。徽派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景观的配置,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城市规划、项目的开发及道路系统的布置等都应考虑到这一点。建筑布置应依山就势,充分发挥“林中之城”和“山水城市”的环境优势,形成“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特色,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山水宜居城市。

2、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乡村规划或城市规划应控制好建筑风格的整体分布。在这次考察中,我印象最深的最令人震撼的是宏村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远望村庄,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美。我认为,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是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的建筑美的创造。建筑风格无法规划却可控制,从整体乡村或城市整体形象上对建筑风格进行分布研究,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建筑风格向协调、统一、完整、有序又具有地方特色方向发展。

4、重视规划,是古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是重视规划编制。黟县的西递、宏村均编制了古村落保护机制,针对各村落建筑的特点,明确了古村落的保护性质、保护对象,划分了古建筑的保护层次,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措施做到位,这些古建筑才能更好更持续的保留发展下去。

四、结尾

我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水污染、建筑破坏等。古建筑是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我们难道不该尽自己一份力去保护这些古老的生灵吗?

第二篇:西递宏村生态旅游调查报告(推荐)

西递宏村生态旅游调查报告

学号:*** 姓名:***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目标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 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 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四、调查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1、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在宏村共有饭店、旅社22 家,西递为17家(均不包括零散 的家庭旅社)。随着两村旅游接待能力的增加,其生活垃圾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西递现在垃圾年排放量达515 吨,宏村达577 吨。目前,两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堆放、填埋方式为主,不利于村落环境的保护。水体污染。目前西递、宏村的污水年排放量均在30 万吨以上,而两村的污水处理仍保持历史时期的雨污混排方式,自净后流入河道。由于两村均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大量的生活污水洗涤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或渗入地下。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和饭店旅社数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这样的现代城市问题也在困扰着古村落。

据调查,由于西递景区九成以上的服务设施(饭店、旅馆)集中在核心景区内,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致使旅游景区内的水井(40 余眼)已不能使用。在宏村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游客均认为目前宏村的水污染状况严重;有85.1%的游客都赞同“如果宏村月沼、南湖的水质恶化严重,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宏村之旅”。

此外,由于西递、宏村修学旅游已具规模,全国每年约有120 多所建筑与艺术类院校学生来此实习。学生写生时倾倒的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颜料废水也严重污染了水体,使水质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有67.1%的居民认为“学生画画,颜料污染溪水”,这是西

递、宏村水体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

2、噪声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游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景区的声环境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安静、充满自然之音的环境会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享受。皖南乡村旅游素以宁静、古朴的氛围著称,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的原本宁静早已被机动车的马达轰鸣声、游客们的嘈杂喧闹声以及娱乐场所、居住场所各种设备运作发出的噪声打破。噪声污染不仅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不愉快的感受,而且也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二)、生活环境影响

西递、宏村素有“山水画里的乡村”、“桃花源里的人家”之美誉。如今,景区内游人如织、写生者相簇相拥;古民居内摩肩接踵、饭店里人声鼎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已被游客的频繁出入彻底打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胜境已然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乡村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但61%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明显改变了本地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大多为砖石结构、木架支撑、木板隔间、楼板阁楼、房间狭窄,采光较差。随着村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现代家庭用具及家用电器的普及,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70%的古村落常住村民改善现有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部分村民开始外迁,一些古民居遭到废弃,原有的乡村生活气息减弱。

(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商业化是旅游开发过程中难以遏制的恶疾。西递、宏村处于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徽州地区,民风淳朴,社会文化环境颇具特色。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商业气息淡化了乡村原有的传统风貌。如部分村民在门前屋下钉上木牌,上书“内有厕所,收费五角”、“家常小炒,内设雅座”;村内的一些私有住宅,参观拍照均要索取费用;旅游旺季,村落到处塞满了各色商业摊点。这种商住混杂的情境破坏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文环境,不利于游客体验真实独特的古徽文化。

(四)经济环境影响

由于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根据在宏村景区的调查显示,68.6% 的居民同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物价的上涨”。增

加经济风险。旅游业是当前西递、宏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村民的就业由最初的以务农为主,转为主要从事旅游公司导游或清洁工作,或者是个体生意经营。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五、调查思考

(一)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二者关系,充分认识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不可能成为有效的保护。可实施文化遗产核心地带绝对保持原始性,仅供参观、游览,不作商业性开发,周边地带进行适当商业性旅游开发的方案,这对长久地做好保护工作可起到重要作用。

(二)运用多种技术措施,恢复纯净自然生态环境

为了能有效改善旅游区的大气环境状况,可以改变传统的柴薪燃烧方式,推广沼气、天然气等的使用;可以积极完善村落排污系统,建立污水处理站,循环使用水资源,保证景区水体不受污染;可以加强对村落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噪声的监测,对进入景区的

车辆限速禁鸣,以有效降低噪声的影响。

此外,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旅游环境的特殊性,可以采取控制游人数量、游人密度、实行区域轮休等有效措施,合理调节旅游生态容量,缓解乡村旅游环境压力。通过大力营销南屏、关麓、屏山等其他古村落和乡村旅游景点,推行“选择旅游”,为西递、宏村分流游客,避免游客过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三)加强宏观管理调控,创建和谐乡村经济环境

乡村旅游具有利益主体多样性和利益关系复杂性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是村民参与不可缺少的激励机制。只有对经济利益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让广大村民都来参与乡村旅游并从中真正受益,才能使村民赞成、支持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政府需客观、准确、统一地衡量各项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尽量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漏损;加强对开发商的行为监督,帮助处理开发商和村民之间利益分配,让村民不再被排斥在开发之外,避免类似于“宏村之痛”的旅游资源产权和经营权的纠纷再次发生。

(四)加快新村规划建设,保留质朴乡村生活环境

新村建设是增加群众收入,调动村民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既可以缓解遗产保护的压力,也能够提升核心景区的旅游业态档次,并能够解决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政府应有组织地将行政办公、学校、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古村落,在确保民居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或建议一部分居民继续生活在村落中,尤其是对一些具有特殊手工艺的文化传承者予以保留,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村落内的建筑应以保护为主,在不改变其原有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修缮,完善内部结构。

六、调查时间:*****

调查员:*******

第三篇:采风报告徽派建筑(古徽之最呈坎宏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班级:环艺0810

导师:刘楠楠

姓名:刘津倩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今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环境的污染。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致于人们又重新关注于环境。而传统民居建筑关于环境的选择,住房型态的分析等都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总结。它融宗教及民间信仰,神化与艺术及日常行为于一体,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及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而这种理解及追求我们可以定义为一种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原生态”模式的追求。这种“原生态”模式深藏于每个人,每个民族及每一种文化之中,往往不自觉的引导人们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所以,揭示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模式及其深层含意,对现代人类追求美好居所和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常常是北面有山相靠,左右各有两山,而南向前景开阔,远处又有山峰遥相呼应;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得到良好的通风,并且可以便于瞭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方便。

从上述村落选址模式中,表现出两种基本特征,其一,是资源特征,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其二,是空间结构特征,即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依山就势,充分地结合地形地貌。

以安徽省黟县东北部的宏村为例来具体分析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 “原生态”思想。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宏村建于南宁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特别

是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选村落、宅地首先要观其山脉,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

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哲理观,首先要推阴阳、五行、八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思想早在远古时代就萌芽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以气本论为基础的阴阳五行思想和阴阳八卦思想。有学者认为,“气”主要表达万物生化循环的思想。气、阴阳、五行这三者虽各有渊源,但一俟合流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气是宇宙的基本实体,它的动因在于阴阳,而五行乃是阴阳之气的基本形态。于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具体展示了阴阳之气循环迭至和聚散相荡的过程,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基本构象。而八卦及其演化便成了解释万象世界的基本模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基础以及“择中而居”、“居中为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往往与之相揉合,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单(阳)数开间,影响到传统民居村落的规划布局。如、皖南被宋代大儒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古村落呈坎。后者以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和左祖右社的典型模式传达

以黄山南麓歙县呈坎为例来具体分析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呈坎原名龙溪,使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一处,被誉为“国宝之乡”。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里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深奥的“易经•八卦风水”之说,与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和谐、村落民居建设神秘的维系在一起。

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

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四周外墙不开窗户,建房时考虑到防盗,防火的安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高高狭长的天井,在南方有许多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形式是四周的房屋被联接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称为“天井院”住宅。天井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房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另一种是四面都是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院,这里的正房称为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古镇典型民居形式多是天井院的第二种形式,主要的正房多为三开间,一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这是一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之用,应而是全宅的中心。堂屋两边,正房的次间为主人的卧室。卧室的门不得直通堂屋,前面有一扇校窗对着厢房,卧室光线昏暗,空气不流通。天井作为天井院落中的重要部分,它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只有厢房之开间大小,所以小天井只有4M×1.8M左右,加之挑出的屋檐,天井真正露天部分只剩一条小缝。但是它还起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积聚和排泄雨水及吸除尘烟的作用,增加内外空气的对流。天井四周房屋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进天井,而在天井中央设一水池容纳雨水。这种四面屋顶皆坡向天井,将雨水集中于住宅内的作法被称为“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为财富的百姓来说,这自然是大吉大利的事了。狭小的天井能防止夏日的暴晒,使住宅保持阴凉,有心的主人还会在天井里设置石台,置放些花木石景,更使这小天地富有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房为主,其类型都以此为基本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为木结构,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原生态”思想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总结出可传承的建设经验。而人们往往将这些经验总结整理,用形象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正是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才使“原生态”模式在广大群众中有了基础,才使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生态”模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并被后人用于指导现代建筑设计。

下载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