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有关规定,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湖北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缺煤、少油、乏气,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较大。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以煤为主,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促进我省产业调整和升级,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倡导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省参与国际合作、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利用《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我省在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改善我省生态环境状况,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树立湖北良好的对外形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要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产业,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等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全省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四)基本原则。坚持低碳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原则;坚持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原则;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进原则;坚持政府引导、总体谋划、突出重点,提高竞争力原则;坚持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政策相结合原则。
(五)主要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到22%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比重逐步增加,新能源及其低碳装备制造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单位GDP能耗降低到1吨标煤以下,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4%以上,主要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较完善的低碳发展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成若干以低碳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快速扩张,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大力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减排,促进传统结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改造和升级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软件信息产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少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低碳服务产业的发展。
(七)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核电,广泛应用世界先进的核电技术,科学选址,研究核电项目的关联效应,加快咸宁大畈核电站的建设进程,积极谋划和筹备后续核电站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水电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水电项目;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小汽车主要燃料向压缩天然气转化,推广汽车利用醇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替代燃料及电动汽车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作物种植,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碳化、压缩成型技术,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加快风电开发和建设,使我省在风电建设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推广太阳能利用产品的应用,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集群,加快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发电项目建设。
(八)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和体系,落实《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湖北省“十一五”节能行动计划》,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开展先进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推进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重点落实“十五小”和“新五小”专项治理工作,努力降低单位能耗。鼓励常规火电厂进行供热改造,积极推进节能的余热(气、压)发电、热电联产及热电冷联供的电站建设。
(九)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推动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严格资源开采准入制度,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及废弃物,支持开发低品位矿产资源,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利用城市垃圾发电。
(十)开展低碳试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积累经验,提升竞争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其他地区的低碳发展。在武汉城市圈着手建立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十一)优化消费过程,积极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在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CO2排放。鼓励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提倡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严格执行规定的家电标准,优化消费过程;引导公众树立节约型汽车消费理念,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消费政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鼓励自行车出行,增加免费租用自行车网点。加快强制淘汰废旧汽车,缩短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公交车型的报废期限。
四、大力发展低碳相关产业
(十二)培育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依托全省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扶持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支持风电机组、核电设备及配套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多晶硅材料、环保机械、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关键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的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以适应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建设的需要。依托武汉“中国光谷”,重点支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构件及集成系统、太阳能照明和光伏并网电站等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安装。
(十三)推动低碳技术产品产业化发展。抓住国家大型核电站集中建设的机遇,重点发展核电生产必备的电机、压缩机、鼓风机、输变电设备、高性能仪器仪表、核电保温材料、高压泵阀、核电专用工具、电器开关等配套产品,力争形成核电配套产业群。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发挥东风公司开发电动车的技术优势,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力度,提高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推动我省高效汽车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组、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及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开发新型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灯、太阳能灯及微型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并实现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低碳产业群。
(十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领域,结合我省科教优势和产业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领先与规模优势。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十五)加快发展碳汇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中药材产业及生态旅游业。通过加快林业产业集聚,打造林业科技产业园。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出资营造碳汇林或自愿购买森林碳汇。开展林业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营造林模式。加强碳汇林固碳能力的计量与监测,为碳汇林的营建提供科技支撑。
五、推动低碳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创新
(十六)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对我省的技术转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七)加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指导目录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低碳服务公司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覆盖面。推广高能效空调和冰蓄冷技术,加快中央空调系统改造。积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进光伏发电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等。
(十八)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低碳技术网络平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及时跟踪国际低碳经济及相关影响事件的最新动态,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和高校、研究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全省低碳经济研究水平;加大低碳经济相关研究的投入,加快有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统筹开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节能新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促进碳吸收技术等领域的适应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人才基地,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六、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协调。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指导和推动低碳发展工作以及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各级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体制和行动机制,形成与未来低碳经济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实际效果。
(二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出台《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将低碳发展理念和行动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将低碳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制订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以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通过综合措施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发展低碳生产、低碳运输和低碳社区,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互惠交易。
(二十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和健全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研究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科技、产业、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和措施,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抓紧制订和完善《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湖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修订《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
(二十二)制定和落实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政策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制约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鼓励新节约产品推广,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利用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十三)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尝试建立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低碳经济工作,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低碳经济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开展低碳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二十四)组织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地、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大力开展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和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鼓励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纳入低碳经济普及与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努力把低碳消费转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浅谈低碳经济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 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高碳模式”已亮起“红灯”,谋求低碳发展势在必行。生产端的高碳排放和消费端的低碳要求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的严峻考验。如果追随发达国家以往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家就很可能走上高消费、高排放的老路。因此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1、低碳经济的概念、特点、实质、核心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也对低碳经济这一新规则积极进行相关探索研究。(1)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斯特布朗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莱斯特布朗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性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英国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内学
①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2)牛文元、贺庆棠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①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46~52
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方时姣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3)庄贵阳、何建坤、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的深层内涵
(1)后工业时代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前提,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为目标。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是人类在“后工业时代 ”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的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或更多的经济产出,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通过温室气体的捕集、温室气体的埋存、低碳或零碳新能源等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
(2)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环境、经济和政治因素
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学问题,低碳经济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研究员所说“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提不提或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却是政治问题。”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 ,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摇旗呐喊,同时正在加紧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本质就是抢占话语权、分配排放权、划分环境容量空间、争夺经济发展空间,此公约将会是继《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之后的又一个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它将可能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法规性文件,它将会要求,任何国家、民族、企业和家族,甚至有可能包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危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企业和其他个人的发展的权利 ,不仅对当代负责,还要对未来、对后代负责。
(3)低碳经济的综合性
能源、环境、经济被称作“3E”,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贪婪地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的超越了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制于能源和环境的束缚。低碳经济正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供应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换句话讲,低碳经济的发展理想状态是不会损害能源可持续供应、践踏生态环境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
①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①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二、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
1、低碳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发展的动力所在。低碳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费、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由此看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现有的“高碳 ”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 ”的能源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
①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3、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载体 ”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所借助的中介物质,经济发展载体是经济发展中起核心支撑作用的平台,它的作用就是承载、传递和催化经济数量的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发展规模的大小、质量的好坏,低碳产业的传递和催化作用体现在:低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形成新的②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乘数 ”发展。
4、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舞台。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
③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5、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有序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发展目标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低碳管理经验与启示,结合自身的低碳管理实际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如何将低碳管理规则转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践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是强化低碳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发达国家经验和发展模式借鉴
1、政府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过犯市场的力度,①
②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1~5 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81~84
③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124~12
5逐步建立了一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一是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型号导向机制;二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延伸机制;三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检测机制;四是四是排放限值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五是技术准入许可机制;六是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欧盟通过制定排放限额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投资”,用标准引导市场。如英国利用价格信号机制促进企业主动降低能耗,通过产品“碳足迹” 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 标识,记录和显示单位产品的能耗及排放,运用市场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生产过程消耗能源少的产品。再如,法国较早地采用特许权形式开展水务设施的运营,把能源环境基础设施交给专业公司独立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①
2、以环保、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刺激经济复苏、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从维护其全球经济地位出发,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经济刺激计划》,在7870亿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绿色经济投入达业机会。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500亿美元,预计新增500万个就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计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可见,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形成了以环保、新能源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3、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通过主导国家扩张和抢占市场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技术领先,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对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领域追加投入。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十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针对节能环保领域提出《2012图景》技术创新计划,研发预算达52亿欧元。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技术标准,不仅是为了本国经济健康发展,还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
③
4、支持大型跨国企业全球扩张和抢占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张、重组、转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抢保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企业加速整合扩张。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凭借在本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和管理技术与经验,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扩张,成为国际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运营排名第一的企业。二是大
④型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领域转型扩张。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①
②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5 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③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④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朱四海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转换能源结构。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发展低碳产业。从长远看,低碳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低碳产业体系,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然后发展运用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生活设备这一低碳市场,依靠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构成这一经济增长点的引擎。发展低碳市场 ,一方面要加大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而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低碳社会。理想的低碳社会要求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全面低碳化,涉及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低碳化。要构建低碳社会,必须构建低碳社会的体制机制。要强化政府决策的低碳化和低碳化的决策。强化决策的低碳化要求各地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时,社会公民要积极身体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形成以“低碳 ”为荣,“高碳 ”为耻的社会风尚。
——————————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2]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3]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
[4]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
[6]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7]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
第三篇: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化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企业创新,创造出节能高效的产品,也可以降低社会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消费行为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绿色 GDP 增长,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经济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低碳似乎还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盲目“上项目”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根据当地的能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定要严防盲目上项目、搞形象,要注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发生。许多地方政府为推动所谓的低碳经济发展,盲目地上项目,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有专家认为,仔细梳理一下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外资项目,就有好多是国外淘汰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我们不少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香饽饽,作为其炫耀政绩的资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我们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落后的“新项目”。此外,借国家扩大内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发展市政建设,不惜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来扩宽马路,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还有些地方过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地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都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因为“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建设温泉、喷泉等项目;还有些城市建设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些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一个设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四、发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
因此,我认为仅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不够的。人类目前为了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可是解决环境问题要从观念上来做出改变。单单靠着国家的口号和企业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其效果不会很大。环境污染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可是我们却还是没有付诸实践。就譬如在我国,只要GDP能够上去,政府就不管污不污染都把企业作为合法的。目前我国还是有很多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而且外国污染严重的企业也有些转嫁到了中国,再加上国内某些私人企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实际控制。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面临这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虽然提出来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方法,但是不仅仅要企业创新,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要全民参与,从我做起。
作为一个个体,虽然无法改变地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宣传低碳,尽量做到生活低碳。在寝室节约用电,放学后及时关闭教室的电灯。去食堂吃饭时尽量自己带碗,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饭盒。购物时用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日常生活中用手帕代替纸巾。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千万滴水就能汇聚成江河。只要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每一千克碳排放,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低碳中国,我们共同创造,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西方国家在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吸热高于放热,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高造成的影响是: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冰川大幅度消融;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这种趋势如不扭转,21世纪末气温可能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岛屿国家受害更甚。
从国际动向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发布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7月发布《低碳转型计划》,确定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包括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投资达1000亿英镑。日本1979年就颁布了《节能法》。2008年,日本提出将用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奥巴马政府推出的近8000亿美元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旨在将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短期政策同美国的持久繁荣结合起来,其“粘合剂”就是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为内容的绿色能源战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
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
第五篇: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
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
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实行低碳生活,还要戒除以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靠高耗能的动力系统,往往几百米路,上几层楼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外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提高,而很多人减肥,习惯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使用电动跑步机,其代价是多耗放能多排温室气体。凡此种种,都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身边作起,这细微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看似数量很小但乘以13亿就会成为巨大的数量。我们应当遵从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