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 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 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 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 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 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 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 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 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 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 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 存和运动的关系。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 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 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 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 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 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 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 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争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1工作的主要日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
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 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 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
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结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
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
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束来开采 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_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
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 的擐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
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
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 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连矿坑涌
水量
预测的结果。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
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
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
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
地震烈度。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司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
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l_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b矿区水文地质图,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台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
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
条理分明,除7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
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
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
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l_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卜1表示第
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卜1表示第二
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
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2如目工作需要或技术委托书要求,可编写专门技术报告,如物探报
告、测量报告等。
第二篇: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最终版]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序言
说明任务的来源及要求。
简要评述勘查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程度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规划。概述勘查工作的进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
1自然地理及地址概况
概述勘查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
件数气象和水文特征。
叙述地层和蛀牙地址构造的分布及特征。
本部分应侧重叙述与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内容。
2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阐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叙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说明拟采拟采含水层(带)与相邻含水介质及其他水体之间的水利联系状况。
3勘察工作
结合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需要,论述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不止,提出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并评述其质量和精度。
4地下水资源评价
论述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依据,正确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论述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水量计算:计算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和储蓄量,以及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增量。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勘察阶段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勘察阶段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
水质评价;根据任务要求说明水质的可用性,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质有无遭受污染的可能性,提出保护盒改善地下水水质的措施。
预测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5结论和建议
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地段和主要水文地质数据和参数。
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水质及其精度
建议抽去水构筑物的型式和布局。
指出水源地在是个中和投产后应注意的事项。
建议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店的设置及要求。
建议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及要求。
指出本次工作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主要附件
1勘察工程平面布置图
2水文地质图及其剖面图
3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等值线图 4勘探孔柱状图胡抽水试验综合图 5水文、气象资料图标
6井(泉)调查表
7水质分析成果统计表
8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
9地下水动态观测图表
第三篇: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勘查规范
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从1959年首次制定至今,有三次大的修改和重新制定颁布。现行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是以1999年发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标)为主要依据编制的,包括了规范总则和17个分矿种规范。《矿业权评估指南》要求矿业权评估,特别是探矿权评估中的分析、判断、评述和测算时,选用作为依据的规范必须是评估基准日时现行的、有效的和最新版本的。现行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是2002-2003年发布实施的,具体包括: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国标,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行标,DZ/T0033-2002)1《铀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199-2002)
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0-2002)
3《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1-2002)
4《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2-2002)5《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3-2002)
6《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4-2002)
7《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5-2002)
8《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6-2002)
9《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7-2002)
《滑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
10《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8-2002)
11《磷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9-2002)
12《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0-2002)
13《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1-2002)14《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2-2002)
15《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3-2002)16《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4-2002)17《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5-2002)
18《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第四篇:水文地质勘查和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任务
水文地质勘查和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水文地质勘查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对地下水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勘查研究工作。水文地质勘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和水质分析、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等工作。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了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工农业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勘查等。
工程地质勘查为查明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它的任务是评价各类工程建筑区的地质条件;预测工程建筑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影响;选定最佳建筑场地和提出为克服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具体建筑类型的不同、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的不同、以及工程条件的不同,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和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不同,其勘查的项目和内容也不相同。例如,对于水库坝址的勘查,主要是解决坝基的稳定性问题,水库渗漏和库区浸没与边坡稳定问题;对于道路、桥梁、隧洞,要解决路基稳定、塌陷、边坡稳定性、桥墩基础稳定性、隧洞围岩稳定性等问题;对于高层建筑主要是要了解地基稳定性、地面沉降问题等等。在勘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地质问题,设计意图的修改,则勘查的目的与内容应作相应的更改,工程地质勘查是划分不同的阶段进行的。方法有野外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坑探、现场测试和室内实验分析试验等。
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有哪几种基本方法?
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抽水试验,是一种测定含水层富水性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有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单孔抽水试验、干扰孔抽水试验等,其方法是:在水井或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记录水量和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水位与流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和井、孔出水能力。同时,它还可以确定影响半径和降落漏斗形状、岩层给水度和含水层与地表水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试验时要求对抽水时的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记录,并绘制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曲线。
注水试验,是往钻孔中连续定量注水,使孔内保持一定水位,通过水位与水量的函数关系,测定透水层渗透系数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它的原理与抽水试验相同,但抽水试验是在含水层内形成降落漏斗,而注水试验是在含水层上形成反漏斗。其观测要求和计算方法与抽水试验类似。注水试验可用于测定非饱和水透水层的渗透系数。
试坑渗水试验,是在地表挖试坑注水,在坑底保持一定水层厚度,使水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干土层中稳定下渗,根据单位时间内试坑的稳定耗水量测算土层渗透系数的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在确定渠道、水库、灌区的渗漏水量时,多采用此法测定干燥土层的渗透系数。
什么是孔隙水、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孔隙含水层一般含水比较均匀。在第四纪的冲积、洪积、湖积及冰水沉积的砂层或砂砾石层中,常有水量大、水质好、可作供水水源的孔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孔隙裂隙水多赋存于风化较强烈的岩石中,除裂隙含水外,风化后形成的大、小空隙中也含水。这种岩石的含水性较均匀,具有某些与孔隙水相近的特征,称为孔隙裂隙水。但在成岩作用较差的砂岩和砂砾岩中(如我国的第三系和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含水组,则属以孔隙水为主的裂隙孔隙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岩溶水可分为潜水、承压水。可溶性岩层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岩溶水常是潜水。由于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潜水分布亦不均匀。它既可以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自由水面,又存在径流相对集中的暗河通道。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山区,岩溶潜水比较集中存在于地下暗河系统中,地下水位较深,常形成地下富水而地表缺水现象。而在平原地区以及受某些地质结构控制所形成的汇水地区,由于暗河、溶蚀孔洞发育相连,岩溶潜水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水位也较浅。岩溶潜水的特点是: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和具有较大的动态变化幅度。在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相互成层的地区,则主要是层状岩溶承压水。它与一般承压水的特点不同的是水量大和含水均匀。岩溶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对矿坑和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常造成灾害性突然涌水。大量抽取岩溶水时要注意防治地面坍陷。
什么是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包气带水,是指地表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称包气带,或非饱和带。存在于包气中的地下水称包气带水,它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土壤层内的结合水和毛细水,又称土壤水;一是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又称上层滞水。降水入渗要通过包气带,才达到潜水面,补给潜水。
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潜水面可自由升降,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同时可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的下渗补给。潜水位易受当地气候影响而有季节性的变化。潜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应注意保护。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当井(孔)凿穿上部隔水层时,井中水位的压力作用下会上升超过出含水层的顶面而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这种上升的地下水面称承压水面,它的标高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从承压水位到含水层顶板的距离称承压水头。当承压水位高出地面时,就能喷出地表形成自流水。承压水由于有稳定的上覆隔水层,不直接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距补给区常较远,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及潜水灵敏,其水质水量和水位的变化也较小。承压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它对矿坑和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除上述的层间承压水外,还存在着脉状承压水。
基本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哪些?
水文地质参数,反映含水层或透水层水文地质性能的指标。如渗透系数、导水系数、水位传导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越流系数等,都是基本的水文地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各种水文地质计算时不可缺少的数据。一般是通过勘探试验测求水文地质参数。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为表征介质导水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不仅与介质性质有关,还与在介质中运动的地下水的粘滞系数、比重及温度等物理性质有关。根据达西定律:V=-KH/I式中,V为渗透速度;H为地下水水头;I为渗透距离;K为介质的渗透系数,量纲为(L/T)。其与渗透率的关系为K=r•k/μ(K为渗透系数;k为渗透率;r为地下水的比重;μ为地下水动力粘滞系数)。从关系式中可知渗透系数与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而后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渗透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作相应的换算。在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增高时,水的比重和粘滞系数均增大,渗透系数则随之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与液体性质无关的渗透率较为方便。
导水系数,表示含水层全部厚度导水能力的参数。通常,可定义为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通过单位含水层垂直断面的流量。导水系数T等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量纲为(L/T)。
压力传导系数,又称水力扩散系数,为导水系数与释水系数之比。它表征在弹性动态条件下承压含水层中水头传递速度的参数。压力传导系数a=T/s(T为导水系数;S为释水系数)。量纲为(L2/T)。
水位传导系数,也称水力扩散系数。它表征在弹性动态条件下潜水含水层中水位变化传播速度的参数。水位传导系数aw=Kh/μ(K为渗透系数;h为潜水含水层平均厚度;μ为给水度)。量纲为(L2/T)。
释水系数,又称贮水系数或弹性给水度。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它是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含水层释水系数S(对承压含水层常用μ表示)等于含水层厚度m与单位释水系数Ss的乘积,即S=mSs。对潜水含水层总释水系数S=μ+hSs,μ为给水度;h为含水层厚度,Ss为潜水含水层单位释水系数,一般因μ》hSs,所以通常以给水度近似代表潜水含水层的总释水系数S。
有效孔隙度,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效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和气体所占的体积,仅指地下水可以在其中流动的部分。
越流系数表征弱透水层垂直方向上传导越流水量能力的参数。即当抽水含水层(主含水层)与上部(或下部)补给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垂直渗透水流通过弱透水层与抽水含水层单位界面的流量。换言之,是指含水层顶(底)板弱透水层的垂直渗透系数K′与其厚度m′之值,即K′/m′。量纲为(1/T)。
什么是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在一定持续的时间内流量和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即不超过一定的允许波动范围),可进行1—3个落程的抽水,抽水后还要对水位恢复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稳定流抽水试验主要用于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是在抽水钻孔中仅保持水量稳定并使水位不断改变,或仅保持水位稳定使水量不断改变的抽水试验。非稳定抽水试验的目的是用人工控制的方法,使钻孔周围含水层中发生地下水的非稳定运动,通过测定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或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来测求含水层中地下水在非稳定运动时的水文地质参数。通过非稳定抽水试验可以测求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压力传导系数(a)、渗透系数(K),及给水度(μ)或释水系数(S)。
第五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
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
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
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
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
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
20~40mm,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6.0米。
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
好,颗粒呈圆~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最大粒径在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4.0~14.5m。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
布。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3、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该层水位深埋在16m左右,含水层厚度15m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2、隔水层 ○
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3、地下水 ○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
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左右
(2)、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4m,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3)、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5)、地下水理化特性
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2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2#井,设计井深35m,孔径900mm,井径529mm。
2、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深度35m,孔径900mm。
3、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壁厚7mm;中部过滤器长22.5m,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壁厚7mm,外包40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1.5~3.5m,与上部井壁管相同。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约占50%,8~12mm约占50%;井管底部用钢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洗井
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洗井,洗井时间为6个台班。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2眼勘探试验井(1#、2#号试验井),成井深度35m。
2、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影响半径为177m;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37.2m/d,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6、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眼,其中9眼取水井,并编号为Q1~9号井(含1眼备用井);14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号井;供暖规模在10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3/h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5℃。
8、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3/h,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
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Φ≧900mm,井径Φ≧529mm,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32m为宜。
11、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修等。
14、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左右为宜。
15、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