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举措
龙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举措
中共龙山县委党校
车丕湘
2011-01-14
为了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县委“坚持六大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加强四大建设”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
一、以落实责任为起始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几乎涉及所有党群部门和政府部门,必须以落实责任为起始点,切实加强领导,要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要成立高规格的龙山县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政府、人大、政协、武装部主要领导及县直各部、办、委、局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组成。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县长担任。主要职能是: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等,并负责监督执行情况;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跨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及时构建决策机制或专题议事机制、利益分配协理机制以及政策运作监察机制、实务绩效审核评价机制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
能是:负责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做好综合协调,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作机制,建好“统筹城乡发展论坛”,掌握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督促领导小组会议决议的落实和执行。
办公室下设一系列专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部门为主,科技、水产、林业、粮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经济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建设规划部门为主,成立城乡规划、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发展改革部门为主,水利、交通、国土、供电、通讯、广电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劳动部门为主,民政、卫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以宣传部门为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组织部门为主,人武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配备人员,安排经费,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考核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要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考核制度,将政府相关部门涉农年度目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与乡镇(街道)、政府各部门要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经考核后奖惩兑现。切实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和实施“四个倒逼”(即: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督查倒逼落实。)。真正把求真务实体现在每
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和每一项具体工作上。
二、以城市化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功能载体。
城市(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规格管理,让城市(镇)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载体。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扬特色。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划是建设的先导。规划决定城市品位和档次,引领城市发展与未来。以前的规划基本是按城市的和农村的两个部分进行编制,城市和农村割裂,标准不一,很难满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铁路、高速和绕城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将带动新一轮城区大开发、片区大建设、工程大推进,新的城市定位已经超越原有规划,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精心编制好城乡一体化总规、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把这一思路具体化。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规划思路,形成县城与古城——区域城镇——乡镇——村庄“四位一体”的框架。围绕构建武陵山区中等规模地级市、边贸城市、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彰显特色。目前要尽快完成县城和古城控制性规划,果利河沿岸景观风貌修建性详规。努力形成“两大中心城区、三条城
镇带、四个重点板块”互动发展新格局。
(二)坚持高水平建设,以建设创精品。城市(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市(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市(镇)档次,完善城市(镇)功能,改善城市(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镇)形象,增强城市(镇)吸引力。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三)坚持高规格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一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要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三要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五要结合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对远离中心镇、中心村的农民实行迁移,积极稳妥地撤除微型自然村、撤并行政村,让他们融入中心镇、中心村,共享现代文明。
三、以改革创新为切入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同一身份。目前的户籍管理,就像一面高墙,把城乡分得很清,农民进了城,为城市服务了许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包括他们在城里出生的子女,也还是农民身份,入托、上学都是另类待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深
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要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推进一元化管理、引导集中式居住、完善关联性政策等措施,把附加在户籍上不合理的福利性成分剥离出去。逐步解决依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差别和政策限制,最终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土地增值和资源共享。继续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宅基地市场化和承包地转让的土地新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等措施,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土地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公平购买行为,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效益。
(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同一“国民待遇”。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贯彻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等措施,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实现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确保中央提出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高于”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品和服务,调动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措施,鼓励农民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严格控制标准,防止因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而重新加重农民负担。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要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申报项目、银行贷资,盘活存量、以地生资等措施,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项目融资平台、土地融资平台和招商融资平台,拓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领域。
(六)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全民创业,实现城乡就业互动。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要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
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通过支持城镇居民到农村去创业、鼓励山区农民进城去创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大力实施“三大就业工程”等措施,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四、以产业建设为对接点,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合作。
龙山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必须切实加强产业建设,以方式转变提升经济效益与质量。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积累反哺农业,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优势互补,通过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务求在工业和农业产业互动合作上取得突破。
(一)大力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产业布局上,要加快规划建设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公路、209国道沿线三大产业带,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其次,在产业分工上,两大中心城区(县城、里耶)要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三条城镇带(铁路、高速、里龙路)和四个重点板块(茨岩、召市、洗车、红岩四个城镇)要着力增强生产性功能,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
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再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力推进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制,带动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的发展。
(二)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两园建设,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两个园区,就是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北区以华塘新区、白羊为核心,以物流园和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支撑,南区以里耶、岩冲为核心,以旅游和矿产品加工中心为支撑,5年时间把能源、冶金、陶瓷、建材四大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5151”工业发展计划。认真执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八条规定》,切实加强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达产增效,努力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抓大不放小,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力争今年申报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要大力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加强科技联姻,不断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注重引进工业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当前要特别做好日产2500吨(6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好30万吨燃料乙醇落户龙山的争取工作,做好兴隆纸业5万吨再生纸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巩固发展烤烟产业,提升柑橘产业,提高烟农、桔农收入。积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巩固建立各种
产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大户,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切实巩固三大系列、八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金山实业、现代中药、馥生食品、天缘食品、利福尔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新兴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龙山未来发展的最大门路来抓,特别是要做好龙山交通大畅通、龙山大开放到来之前旅游业的认识、规划、建设等基础准备工作。要坚持超前谋划,高起点规划景区景点,大力度开发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要坚持龙头带动,始终突出里耶古城这一龙头;坚持基础先行,积极推进景区景点高标准建设;坚持资源整合,积极融入神秘湘西游。当前,在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要努力争取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年内进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名录。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立足我县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制药、边区贸易、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通过企业搬迁和项目开发,促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企业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旅游、金融、科技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劳务经济。
(五)巩固壮大两极经济。两极经济,就是镇村经济和县域经济。镇村经济要坚持以“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化“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努力创建“民富裕、村镇强、更整洁”的新农村示范县;县域经济要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省级城乡统筹示范县。目前,特别是要巩固壮大四大亿元产业。即巩固壮大烟叶6-8万亩、百合5万亩、三薯20万亩、?柑14万亩等近50万亩基地的四大支柱产业。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做大做强烟草公司、金山实业和现代中药等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把抓增量、扩总量与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开展“农业产业化5强乡镇、10强龙头企业、50强村特色产业基地、100名规模经营大户”创建活动。以构建名特优农副产品直销网络为重点,加快形成“县有直销市场、省内外大型超市设直销窗口(柜台)”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五、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拉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增长。
加快经济增长,关键在投资,核心在项目。龙山作为老、少、穷地区,地大物博,人力资源丰富,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切实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以扩大投资拉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增长。2010年国家对农村投入大概8000亿元,按照实施“1130”项目工程的要求,目前我县要确保1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启动,10个重大项目实施和30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
(一)抢抓机遇,积极上争项目。要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
要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省、州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找准方向,明确路子,大力争取一批新项目。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民生需求、“十二五”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争取项目。切实做好长沙市对口扶持龙山工作。
(二)硬化制度,搞好项目管理。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机制。加强进度管理,按月定目标,按季抓考评,月月检查,季季通报。加强协调管理,对项目工作不重视、不配合的单位及个人,对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格追究,绝不姑息。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抓好“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的落实,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严防“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出现,切忌“建设搞起来了,干部倒下去了”的现象发生。
(三)实化措施,促进项目整合。坚持“三个一”的措施,在项目整合上下工夫。一是严格实行计划“一张表”。按照“整合资金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一张图,项目计划必须坚持一张表。二是严格实行建设“一盘棋”。按照“统一规划、片区开发、分项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在项目实施时,所有的项目一张表下发到乡镇或项目建设单位具体实施。三是严格实行结算“一卡通”。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凡是直接发放到人的资金,要严格按照“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阳光操作办
法发放到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优化环境,加强项目招商。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抓好项目前期包装,增强项目招商的吸引力。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项目与优势资本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县的经济实力。
六、以国家、省、州试点工作为整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民生改善。
截止2010年7月,龙山已争取到了3项国家级工作试点(2项项目试点、1项政策试点)、7项全省工作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危房改造和中小河流治理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县;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新农合医疗门诊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地氟病项目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
发展机遇已经垂青龙山,国家、省、州经济政策措施特别有利于龙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财政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加大对湘西地区大开发的支持和推进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界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这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有很强的指导性。州委明确了“加快龙永等骨干公路建设步伐,开工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加速干线公路改造,抓好通达、通畅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吉恩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理顺电
力管理体制,大规模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加快8县市工业园区建设”等。这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民生改善开启了快车道。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将各项试点县工作贯穿于统筹城乡发展之中。
第二篇:统筹龙山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构想
统筹龙山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构想
谭秀丽
龙山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构想是基于龙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把握优势、顺应趋势的前提下所描绘的一个理想化状态。希望它不仅是龙山城乡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全县人民的行动指南。
一、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扎实有效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互补联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成一个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旅游宜居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统一指导全区的发展,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制定分实施方案,确定各重点任务,明确进度要求,确保城乡一体化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结合我县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重点领域的突破和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3、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龙山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4、惠民为本、城乡联动。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普惠性,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统筹起
来,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动力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
三、主要任务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1)优化空间布局。那就是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城乡一体、一核、多中心”的新型城乡形态格局。
城乡一体:坚持把农村和城市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一 核:即以龙山县城为核心。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县城“扩容提质”,改造老城区,建好新城区。基于09年龙山及湖北来凤两县领导对“龙凤双城一体化”调研成果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新城区的建设重点为“一河两岸”——酉水河两岸。建成后,长廊逶迤,小桥流水,花木成荫,两岸建筑古香古色,尽显土家风貌。生活工作于此,既可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文明,又能领略古朴淳美、粗犷婉约的土家风情。
多中心:即以县城为主中心城市,街道办事处及各中心乡镇为卫星城,各乡镇偏远农村人口向各卫星城集聚,由交通干线与县城相连,构成网络状的城市群,以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这样可以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卫星城的建筑应依山就水,吸纳天地之灵气。设想在高低起伏的群山怀抱里,众多红白相间的低层别墅掩映于绿茵繁花之间,城中酉水碧波,为这个山水小城平添许多灵性,宛如凡间仙居。
2)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按照把龙山建设成为边贸物流集散地、土家文化集成区、生态旅游宜居城、中等规模地级市的目标,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主城区为全县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规划建设边区商贸城、边区物流中心、边区文化中心;城郊区和近郊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远郊区为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并重,通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具体项目、建立推进机制。同步推进公共交通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域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信息网络一体化,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3)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效应专项研究,注重发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带动引领效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运营和管护机制。
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支撑体系为目标,以辖区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为依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农业特色化、标准化、组织化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三大系列八大优势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百合、三薯、桔橙柚、药材、畜牧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实行农产品原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卫生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两个园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工业四大产业(能源、冶金、陶瓷、建材)为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聚规模。
3)以旅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共同进步。
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以新农保、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5、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关键是要完成好两个任务:
1)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都要通过市场来调节,通过政策来引导,一定要完善政策,健全市场。
2)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目前的户籍管理,就像一面高墙,把城乡分得很清,农民进了城,为城市服务了许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包括他们在城里出生的子女,也还是农民身份,入托、上学都是另类待遇。打破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就拆除了一道城乡阻隔的樊篱。
2)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以供销合作社为骨干力量、主导力量和带动力量,重点发展土地合作社、社区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规范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社区化改造,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向新村庄、集居点延伸,启动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3)统筹城乡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调动和激发城乡居民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制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政策、配置人才资源、实
施人才项目、提供人才服务和建立人才机制上切实做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人才的一体化开发。
7、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绿化规划、绿化产业、绿化共建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生态区、生态轴和生态网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提高县域全境以及城区内部的生态连通性,实现区域功能互补、生态容量提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2)强化城乡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以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为抓手,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改善城乡水体质量。切实抓紧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建筑施工管理,重点整治渣土运输,降低城市扬尘污染。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防止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3)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加强城乡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研究制定对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旅游项目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