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时间:2019-05-14 03:4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第一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任职期间或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具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受托性,它一般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开展工作,实际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二是专一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时间、范围、内容和审计对象的专一性。三是事中、事后审计,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因为对经济责任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无法也不可能进行事前审计。四是主要职能是评价,即对被审计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为管理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经济监督是审计评价的延伸和升华。

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在整个经营者任期的全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内容多、要求高、责任重大。下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企业监督和经营者监督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最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审计工作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并伴随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正确评估国有资产的经营情况,正确评估经营者业绩,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感,约束经营行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运用审计的结果,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增强领导干部的勤政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我省石油系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早,从一轮承包就开始了,已有10多年的时间,已形成制度,也积累了一些经验。1998年10月,省公司又下发了七个审计暂行办法,其中包括《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近三年来,我们对16位市级公司经理、20多位县级公司经理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有9人被提拔重用,有4人被免除职务,有1人给予行政处分,有2人被移交司法机关;查出违规违纪问题4450万元,增加企业效益2330万元。

但是过去我们对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在人事调整之后,即使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巨额亏损,但人已走上新的岗位,有的甚至已提拔重用,这样审计结果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试想,如果组织人事部门在没有得到审计结果之前,就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任免,这不利于对企业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难度:一是原经营者对审计报告的意见难于签署,还会引起前后任经营者之间不必要的误解或矛盾;二是对于搞弄虚作假但已易地做官的经营者来说,难于对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处理;三是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帐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因此,先离任后审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先审计后离任,还是先离任后审计,还是有些争议。我们认为,要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建立先审计后离任的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处理难,难就难在调离在前,审计在后,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失去了审计的实际意义,社会上称这种审计为“马后炮”。当然,要先审计后离任,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首先在人力上要有保证,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素质,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决不可换个地方又做官,而且还要追究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流失的责任,当然,这可以制定一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办法,包括量化标准和资产处置等,这样可以防止用人失误而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empirenews.page--] 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企业经营者无论是提拔、调任、转任、退休、辞职、解聘、离任前都必须进行离任审计。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印发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两个暂行规定的颁布,把国有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进一步提供了法规保证,它将成为我们内审部门今后一项法定的重要工作。要通过离任审计,让那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干部混不下去;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使留下一堆糊涂账、烂摊子的人不能易地做官;使一些穷庙里的富方丈原形毕露。同时,也使一大批素质高、作风正、事业心强、不贪不占,深受广大职工拥戴的企业领导人员脱颖而出,最终使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江苏省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和《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以及我们的工作实践,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重点主要是理清以下几项责任。

(一)会计责任。审查被审企业领导人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重点是银行存款、债权债务、长短期投资、资产的处置、库存商品、或有负债等。

(二)社会责任。任期内资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是通过销售和经营使国有资产增加的,还是通过资产评估、增资扩股、接受捐赠、减免税、政府补贴等使国有资产增加的,也就是内在的努力还是外在的因素。

(三)经营责任。审查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正确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功过是非,重点审查是否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经营目标,如利润、销售量等,与同期、与同行相比是个什么水平。

(四)财务责任。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审查被审企业领导人所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适用不适用,各个经营环节和核算环节是否得到了牵制和制约;虽然有了健全的内控制度,是否完全执行了。

(五)管理责任。人们常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要审查被审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所作的那些重大经营决策是有效的,给企业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那些经营决策是失误的,给企业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要把帐算算清楚,把责任分分清。

(六)财经法纪责任。审查被审计企业领导人遵守财经纪律、法规和规定及廉洁从政情况,重点是被审单位的经营和核算是否符合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上级的指令能否在本单位有效地执行,是否按规定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当然,实施审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重点是要抓住群众有反映的、容易发生的问题去查清楚。

三、怎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一)严格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审计的程序是审计组织和被审计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企业必须遵循的法定顺序、形式、期限等,这是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审计原则的基本要求。审计的程序主要把握以下几点:[!--empirenews.page--] 第一,要根据上级单位(或主要出资方)的指令、领导的要求或接受委托(主要指离任审计,任期审计由审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实施)才能进行,对下级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一般是接受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

第二,要履行下列程序和做法:

1、审计三日前下达审计通知书。

2、要求被审单位组织自查做好准备提供资料。

3、要求被审计对象写述职报告。

4、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承诺书。

5、六十日内完成审计。审计组应当在实施审计之日起六十日内完成任期审计,确需延长审计时间的,应当经派出单位或委托方同意,并告知被审计的法定代表人及其所在企业;这里有个时效问题,不能没完没了,超过时效出来的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

6、征求被审计法定代表人及其所在企业的意见。

7、被审计的法定代表人、所在企业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并将他们的书面意见一并提交其派出单位。对没有根据的意见,我们也不能随便采纳。

第三,开好四个会。一是审计预备会。与会对象主要是公司的领导、财务、审计以及物资管理、仓储保管等部门负责人,以宣传审计的目的、配合事项等。二是被审计领导述职会。由离任经理自述在任职期间的主要工作业绩和执行政策、方针及完成经济指标的情况,在任职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三是有关人员座谈会。主要听取部分干部职工对离任经理工作业绩评价。四是审计结果通报会。审计报告提交前,审计组应当向被审计的法定代表人及其所在企业通报审计结果,如有重大出入和明显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审计组需进一步核实,予以纠正。

(二)经济责任审计要抓住十个环节。

我们认为,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关键是抓住以下十个环节:一是离任经理任期内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三是长短期投资环节。审查投资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四是合资、合作、联营环节。审查合资、合作、联营的可行性,合同及章程的公平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情况;五是固定资产购建环节。重点审查固定资产购建的必要性,价位的公允性,使用的效益性;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报批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招投标,工程完工是否经过审计,有无超付工程款情况;六是资金外借和经济担保环节。审查借款对象与离任人的关系,借款理由、偿还能力,是否及时收回,借款利息是否按规定及时收纳足额入账,审查提供担保的原因及担保的安全性等;七是内部资金往来环节。审查资金上缴下拨的形式、内容及原因,是否有转移不合理支出和截留收入等情况;八是商品、材料采购环节。审查采购有无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好求次等非正常情况,有无严重积压浪费情况;九是商品销售环节。有无提前或推迟实现商品销售收入的情况,有无不正常的商品赊销现象,重点审查领导人直接经手的赊销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十是资产转让、租赁环节。资产转让是否履行评估、报批手续,对下属单位转让是否经过严格审计和评估,重点审计有无领导责任造成资产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租赁价格的确定是否合理,租金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并依法缴纳有关税费。[!--empirenews.page--]

(三)、经济责任审计最终是搞好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通过审计报告反映出来,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总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不能主观片面,更不能带有偏见、带着观点。而审计评价又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关键。我们认为,审计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

(1)重要性原则。即对重要的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经营决策的有效程度;经营管理的方法及其效果;执行国家政策和财经制度的情况,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是否尽心尽职等。在评价一系列经济考核指标时一定要量化。

(2)谨慎性原则。主要在对问题评价的时候,不能脱离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单纯地看企业运营情况,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不能机械地用现在的眼光、政策和标准去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判别,也不能用一般的标准去对在特殊场合下出现的个别情况进行衡量,而是应该就单位内、外部因素及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对单位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实事求是的、全方位的分析,从而作出全面的、没有偏颇的审计评价。要分清几个界限:分清外部环境和内在努力不够的界限;改革失误与钻改革空子的界限;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国家政策因素与企业管理因素的界限;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界限。

(3)客观公正的原则。即围绕被审对象任期内的经营目标,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审计对象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特别是在界定和评价前任遗留的潜在亏损和不良资产等敏感问题上,应采用写实的手法,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说明问题,使审计评价和结论建立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而不应附加任何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不能简单地凭几个数字或片言只语作出评价,排除任何方面的暗示和影响。在充分事实依据和审计证据的前提下,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到内容准确、数字恰当、文字简洁,切忌任意发挥,夸大其辞。对于企业已经实现的收益、健全的内控制度、真实的会计资料等成绩或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应在评价中予以明确肯定;对于依据不足、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可以只摆事实,不作评价;对明显违反财经法规的形为,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定性评价,当然,定性必须以定量的指标、数据及审计证据为前提条件;而对于证据确凿的弄虚作假、贪污受贿、权责不分、管理混乱、盲目决策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等问题,应在评价中明确被审计对象应付的经济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要注意风险防范。审计风险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些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同样存在。对于审计风险的防范,一是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严肃审计纪律,保持职业谨慎;二是要规范审计程序,依法审计;三是要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实行被审单位承诺制度;四是实行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应用多种方法对审计结果进行佐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五是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empirenews.page--] 我们认为,作为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总结和积累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篇:浅析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浅析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本部门或者本单位、本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以后,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以其全新的审计理念,新颖的审计方式,作为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考核、管理和任用,促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重要的独特审计作用,逐步为各级领导、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甚至社会大众所关注、了解和熟悉,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既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可能深刻影响一个干部的使用、升迁和前途。对于这样一项具有完全“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怎么搞,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怎样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怎样才能更恰当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业绩,不至于由于审计的失误或缺陷导致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被不恰当的人占据,也不至于审计沦为某些人、某些部门安插和调整干部的工具,保持审计的独立性。这些问题一直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2004年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会在邳州召开,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8年我局又成功举办了一次“我为经济责任审计支招”的论坛研讨会,通过聘请省审计厅经济处相关专家进行点评,使该局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一次质的提高,审计范围、目标更加明确。本人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浅析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组织部门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总是成批量的,其中有的部门领导任职时间长,业务工作量大;还存在突击性经济责任审计,与计划性安排审计项冲突,审计人员少,时间要求紧,审计机关难以安排力量,工作难以适应,只好突击进行,审计质量难以保障。从领导干

部任用和国家发展的趋势看,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占审计机关的工作量比重越来越大。按照干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任务集中的问题,党委讨论任免干部经常成批进行,这势必给审计工作造成一种压力。

(二)审计介入的时间和认识问题

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审计人员应认真区别。在任中审计中有些组织要求审计部门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指标和经济事项,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离任审计,存在着是先审计还是先离岗的矛盾,目前采取的形式有先任命后审计、先审计后离岗、先离岗后审计,这往往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难以得到利用;先审计后离任,又使审计工作向深层次拓展受到一定影响;比较而言,先离岗,后审计,再任命的形式,可能会使审计成果能得以充分利用。

目前我们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还存在误解,如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给他找碴的,有些群众认为是走过场的。有的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树立审计机关的权威,应加快推进步伐。有的在宣传上把握不当,夸大其词,引起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过高,加大了审计风险。也有的认为这项工作已超越有关法律规定,风险太大,审计机关无法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工作进展迟缓。这些现象都与经济责任审计定位认识上的偏差有重要关系。

(三)审计立法和规范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已开展了好些年了,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内容、范围、程序、处理、结果运用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同时审计也不具有纪检、政法部门的职能和侦查手段,不能对审计结果绝对化,过于苛求,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今年我局将对全市14个镇和6个局机关一把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们在两个重点镇、一个大局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据此拟定出全市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以及统一的评价指标、表格和报告格式,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审计结果考核评价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被审计人的责任、考核和使用,责任较大。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因此,在划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时,常常出现主管责任与分管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决策责任、工作失误责任与有意违规责任等方面的责任归属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因而,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这会影响离任领导的责任轻重及责任报告的客观性,使审计人员难以操作。

二、解决问题之道

(一)科学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关键是要不断加强 “人、法、技” 建设,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应经常举办经济责任审计专题培训班和开展理论研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审计水平,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实践——理论研讨——再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提高。同时审计人员不但要公道正派、廉洁奉公,精通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力争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相关法律和计算机知识等,要十分注意加强对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树立全 局观念、政策观念,培养宏观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学会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辩证地看问题。这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是非功过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深化、要发展,人的素质是个根本前提,要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培训,不仅是业务技能,更要结合新 “八不

准” 纪律,加强廉政教育,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深受党和人民信赖的过硬队伍。

在审计项目上,我们可以采取打破科室界限,通过政府采购运用社会审计力量和被审计单位的内审计机构,统筹安排的办法。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分工,统一调配审计力量。并提出注意四个结合:一是与年初计划相结合;二是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三是与内部审计和社会中介审计结果相结合;四是与绩效审计评价相结合。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结合起来,实行“一次进点,三项审计、三份报告”,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审计成本。

(二)科学合理摆布审计项目,高度重视和准确介入

基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审计项目事前不能确定,缺乏计划性,因此审计项目摆布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好坏的问题,因此,审计项目的摆布应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即提拔任用、换岗调离的先审,退岗退线的后审;重点单位、重点部门、涉案人员的先审,经济总量小、经济权力小的后审。总体上要抓重点,对重点部门领导更要重点监督。

审计机关在接到审计任务,应及时将任务下到各科室,达成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统筹安排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前调查,编写审计实施方案。

(三)科学制定审计评价规范,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就是评价经济责任,以人在某事所负的责任定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法律政策为准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对审计事项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具体言之,应把握以下两点:

1.怎样全面评价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如被审计人不仅要求评价作出的决策或实施的投资项目产生的显性效益,而且要求评价其隐性效益。长远效益,不论是从理论上、合理性上看,还是从上级领导要求看,被审计人的要求都有充分的依据,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事中、事后审计,通常情况下,审计只能对已经发生并且产生了一定效果的财政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核实,依照财政法规作出审计判断。如何不回避这个难题,大胆突破现有的思维方式,积极稳妥地找出了解决途径。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投资项目,不能简单地以已经见到的效益效果来衡量,而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并重、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并重的原则,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等多个角度,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预测和全面评价。

2.怎样评价宏观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规避审计风险。宏观经济指标是反映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内容,这些指标是统计部门依照统计法及其相关法规、规章,采取专业方法,层层统计起来的法定数据,审计部门受职责权限、能力手段、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仅难以全面搞清,而且如果把这些指标都纳入审计内容,将产生极大的审计风险。我认为,在审计中,可以对财政收支这一指标进行核实绩效评价,因为财政收支是经济状况最集中的反映,且审计的职能又完全可以办到,而对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只在叙述当地基本情况中引用,并注明出处,不加任何评价。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防范了审计风险,被审计方也能接受。

(四)科学绩效评价审计结果,合理运用人才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在审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知人善任。变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经济问题审计,审计成果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建议组织部要由先离任后审计,为先审计后再离任、再任职。对提拔重用的应坚持“先审后离”,以增加领导干部责任感,避免给社会上造成“走过场”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视任务情况也可“先离后审”。同时审计部门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文书格式,认真审计起草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报告等相关审计文书,使组织部门能够根据审计报告,综合干部任期政绩,把握干部任用方向,也为下任领导提供好依据和参考。

总而言之,开展基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政府交给审计机关的新任务,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新形势下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根据十六大提出的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和十七大提出的“各项工作都要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从实践中发现和总结新的经验,从根本上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来科学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第三篇: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

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

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及经济效益的好坏,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项目经理对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更不可低估。因此,对项目经理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就这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项目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项目经理与企业签订的《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鉴证,这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审计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当广泛。但重点是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和盈亏作为审计对象。

1、成本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成立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网络。是否把成本责任制及各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其次,审查具体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情况,是否有各部门的专业核算和班组的综合性核算。每月、每季是否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找出盈亏的原因后,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及整改的效果怎样。成本活动分析是否有工、料、机及数量、价差的详细分析。对于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设计是否进行多个方案比较,通过这种方法来降低成本等。这些工作都要通过台账、会议记录及分析报告等材料查得,再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后得出结论。

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按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其次,要审查项目部是否按现场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规定财务出纳与财务账目不能一人兼管,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发出不能一人兼管。项目部如以人少为由,这些工作一人管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审计中发现这些情况后应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按企业的规定执行,关键岗位一定要互相制约,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实行项目法施工后,项目部与企业签订了《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各项经济指标及盈利额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防止项目部只追求完成指标,发生成本费用支出不按规定执行现象的发生,审计时这一环节不能少,这里是容易产生漏洞和腐败的关键部位。审计时发现有不执行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4、分包工程的审计。分包工程的审计是整个工程项目审计的重头戏。目前项目部的施工工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工程大部分分包给分包队伍施工。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现场项目部权力很大。为此要审查分包合同签订的合规性;审查现场签认的工程量的情况;审查分包队伍使用的材料;审查分包决算;审查分包工程中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5、材料费的审计。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抓好材料成本的审计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对材料审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材料的采购是否按规定实行货比三家,主要审查是否有供货合同,是否按程序来选择供货商等;材料的计量和质量的审查。材料购进入库是否按规定计量和签收,计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材料成本的高低。要查材料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审查材料是否实行限额领料,能控制好材料消耗,并对使用单位进行考核;材料管理核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6、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对机械费的审计,主要看项目部是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施工方案,降低机械费。对自备的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的工作是否做好,对租赁的船机和外修是否通过招标比价程序。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审查项目部是否有节约支出的具体措施。

7、对人工费及现场间接费的审计。对人工费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核定的数额发放,对工资性的津贴是否按规定的标准发放等。对间接费审查主要查看项目部是否有压缩支出的措施,各项指标是否分解包干使用,费用支出有否超标准等。

8、对工程款回收的审计。工程款回收是指工程进度款的回收。主要审查项目部是否及时上报工作量报表,内容包括已完工程量的价款及索赔的价款,是否对资金的回收情况进行分析。

9、对工程调遣费和项目部管理费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审计主要审查工程调遣是否合理,管理费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进行计提,并把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成本比较分析。

(二)搞好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条件

要搞好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支持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审计部门要把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搞好经理项目经济责任审计,要确定好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成本承包基数。审计部门除了搞好项目的竣工审计,还要重视项目的过程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堵塞经济漏洞。

对项目部的终结审计时要特别注意对其未进账的成本费用进行估价入账。包括未决算的分包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等。同时对回收的废旧材料、工具、机具及行政用品作价后应冲减实际成本,使审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使审计的数据具有权威性。

对于因某些原因中途调换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对调离的项目经理进行离任审计。并且对离任和新上任的项目经理办理双方的签认手续。

对于估列的成本进行跟踪审查,如发现与原估列的成本有出入,影响了原审定的盈利情况,要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三)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审计的一般方法和知识,还要加强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审计效果。

2、由于施工现场一般都远离公司所在地,审计人员就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审计人员平时要注意积累审计材料,这样到终审时才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

3、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业绩。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和主观臆断。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清是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要分清是工作失误还是故意犯错的界限;要分清是工作水平原因还是不负责任原因的界限。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正确的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

4、通过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制订工程项目审计程序,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第四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

——王小强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十六届四中全会将这一制度写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走向成熟,成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深入,审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该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各级政府监管机关及企业集团的委托,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专项审计的范畴,与会计师事务所大量从事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相比较具有其特殊性,以下就本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粗浅认识作一交流。

 经济责任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差异

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审计当事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审计评价的审计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与会计师事务所大量进行的会计报表审计相比较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审计目标的差异

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对审计当事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具体是审计当事人对其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财务收支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领导责任,审计当事人在其任职期间是否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以及审计当事人个人是否有经济问题。

二、审计范围的差异

从审计的时间范围看,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范围一般是一个会计,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则应当涵盖整个任职期间。从审计的主体范围看,会计报表审计的主体范围应当是对纳入合并(汇总)会计报表范围的全部子(分)公司均要进行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范围则要根据审计当事人经济责任的涵盖范围以及委托方的要求具体确定。

三、审计的法律依据的差异

会计报表审计作为中介机构普遍执行的一项鉴证业务其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而中介机构在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时不但要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各项规范,而且要遵守《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文)及被审计单位所处系统有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等。

四、审计的外延差异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要对审计当事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判,其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组织机构建设、人事管理、政工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所以在审计中不能只局限于对于财务信息、内部控制的审计,对其他需要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的信息也应作充分的关注。

五、审计风险上的差异

审计风险模型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乘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相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对这两类风险进行充分且恰当的评估并据此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如果对相同时点的会计报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比较,我个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应当高于会计报表审计,其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会影响审计当事人个人前途,与个人的利益有紧密的联系,故审计当事人有可能在审计人员进驻之前对其在任期间发生的舞弊行为进行刻意的掩饰,从而给审计人员造成一种假象,引起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出现失误,而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此类风险则小的多。对于检查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也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首先,如前所述,由于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中存在很大的变数,所以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更低一些。其次,对于会计报表审计,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如果检查风险无法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在审计报告中作出反映,这也合理规避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审计准则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对于为降低检查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如何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以及这种反映能否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都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文件,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此外,从审计实务的层面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反腐败的一种工具,经常牵涉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现代审计的抽样性特点、审计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及审计手段的局限性等原因,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及审计当事人的全部舞弊行为,而一但某一个群众掌握的舞弊证据被审计人员疏露了,那就很有可能造成审计失败。

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策略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有关文件,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基础审计。在对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情况进行审计,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企业绩效评价。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角度,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

(三)经济责任评价。根据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基础、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从上述规定中,我个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与审计策略包括以下方面:

(一)企业风险的了解与评估

审计人员应当设计并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收集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行业政策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管理能力、人员素质等,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作出评估。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估

审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重点对财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如果审计人员选择主要证实法为审计策略,可以不作内部控制的测试程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因为需要对审计当事人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方面作出审计评价,所以,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应属必要程序,不能省略。另外,在对内部控制了解与评价过程中,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不但要分析评价其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外,还要弄清其形成的时间、原因,以便为后期的经济责任评价提供支持。

(三)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作出审计评价

这一审计目标与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合法性、公允性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是以会计报表为基础对企业的相关认定作出的再认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要注意经济责任审计的“任期”要求,对于期初余额中包含的前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已经确认的问题要作鉴别或剔除,如果前任未作经济责任审计,则对期初余额需作重点审计。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均要明确发生时间、形成原因,以便分清责任。

(四)对企业资产质量及其变动状况作出审计评价

会计报表审计对于资产质量状况的关注一般只注重期末,对于期末的不良资产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审计当事人任职期初与期末的资产质量状况都需进

行审计,对期初期末的资产质量状况要加以对比分析,不但需要对任期内资产质量的变化作出定量的比较,还要对资产质量改善或恶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

(五)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作出审计评价

这一审计目标在会计报表审计中一般较少涉及,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作出重大经营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二是重大经营决策的实施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是否与该项决策的批复一致;三是重大经营决策执行的效果和(或)效益。在审计过程中仍然要注意“任期”的概念,审计的重点应当是审计当事人在任期间所作出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对前任重大经营决策的延续至本期的执行情况。

(六)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目前对于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依据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财统[2002]5号)进行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涉及的会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应当以财务审计后的上述两张会计报表的审定数为基础,对于指标体系中涉及的非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指标,应当按照审计调整对该指标的影响进行相应调整或进行必要的复核;二是对于企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消化以前潜亏、政策性亏损、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挂账等的,在评价时应当将其还原为企业的当期利润,相应挂账科目应同时还原。

(七)对审计当事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对审计当事人的经济责任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应当以前面所述的财务审计与绩效评价的工作结果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当事人在任职期间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建设、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及不足,对其任职期间在上述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足是否负有责任,审计当事人个人在任职期间是否有经济问题等。在经济责任评价中,要注意划清审计当事人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

直接责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社会中介审计在审计手段上的局限性,对于在审计评价中涉及个人经济问题的评价时要特别谨慎,一般不能作出“肯定没有”这类的积极保证。

 经济责任审计中与客户的勾通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的规定,与客户勾通应当贯穿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全过程,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也不例外。在以下几个环节与客户的勾通则更具有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在进驻审计现场前与委托方的勾通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单位或政府主管机关委托,在接受委托前,应当与委托方就被审计单位的如下信息进行勾通: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规模、法人治理结构、下属分支机构及被投资企业、主营业务、审计当事人的任职期限、审计的时间要求、委托人对委托事项的特殊需求等。借助上述信息,注册会计师可以制定初步审计计划,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审计的主体范围及审计的时间要求合理安排审计人员和审计日程。同时,结合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主营业务、企业规模等有目的的收集企业所属行业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方发起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审计当事人的去向等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信息虽然对审计计划的编制影响不大,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进驻现场后协调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当事人的关系。

二、进驻现场初期与审计当事人及管理层的勾通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程序,在审计组进驻现场时,被审计单位及审计当事人应当召开审计动员会议,由委托方代表宣布审计通知书,审计当事人作述职报告,被审计单位管理理及职工对审计当事人的述职进行民主评议等。述职报告是审计当事人本人对其任职期间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等所作的陈述,也是注册会计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重点核实的文件之一。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得审计当事人的述职报告副本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对职工群众对审计当事人述职报告的评议要详加记录。根据在审计动员会上收集到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再次评估并对总体审计计划做出有针对性的修订。总体审计计划经事务所复核程序后应当将其主要内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勾通,以便在审计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审计范围及其他需被审计单位配合的工作等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

三、执行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职工群众的勾通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职工群众进行勾

通,听取职工群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审计当事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意见。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安排时间与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需与被审计单位协商采取适当的形式,以保证潜在的信息提供人能够得到与审计组勾通的机会,可行的方法之一是在审计动员会上公布审计组的工作地点,并约定接待职工群众的时间。审计组应当指派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专门负责与职工群众的勾通。

四、审计终结阶段与审计当事人及管理层的勾通

在审计终结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所有的审计发现以及拟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勾通,在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征得委托人同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就审计评价与审计当事人专门勾通,听取审计当事人对审计结论的意见,对审计当事人提出的不同意见,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采取补充审计或直接在报告中反映。在与被审计单位及审计当事人勾通时,应当形成专门的工作底稿,并得到勾通各方的签章确认。

2006年6月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湖北省有关规定和公司管理制度,对基层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所在基层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省经济政策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一、审计目标

通过对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的审计,实事求是地鉴定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资产管理、企业运营、经营成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各项经济责任的情况,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管理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审计要点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

(三)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四)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五)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六)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

(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缴情况;

(八)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

(九)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

(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情况,以及本人廉洁从业情况;

(十一)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审计方法与技巧

(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要调查了解被审计企业及被审计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了解、掌握与被审计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的规定制度等。

(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确认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执行程度与效果如何,能否有效地降低风险。

具体内容为:

1、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业务控制制度:销售及收款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订单处理、授权及责任管理、发货运送、开立销货发票、应收账款及记录、收款等制度。

2、采购预付款业务控制制度:包括请购、采购、验收、退货处理、应付负债及记录、付款、备用金等制度。

3、生产业务控制制度:包括领料、生产、质量管理、出入库手续、存货管理及记录。

4、融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借款额度审核、借款合约签订、公司债发行、债券偿还及记录、抵押及记录、以及股票相关事务处理(例如,股票发行、过户、挂失及注销的授权、执行、记录及空白股票的保管)制度等。

5、固定资产业务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添置、清理、处置、报废、折旧、保管及记录等制度。

6、投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有价证券、不动产及衍生性商品的投资决策、买卖、保管、记录、监督被控股公司等制度。

7、研发循环;包括基础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试制、研发信息及文件的记录与保管等制度。

8、电脑信息化处理业务控制制度:包括信息管理部门与使用者的部门权责划分、信息处理部门的功能及职责划分、系统开发及程式修改控制、编制系统文书的控制、程式及资料的存取控制、资料输入控制、资料输出控制、资料处理控制、档案及设备安全控制、硬件及软件的购告、使用及维护控制、系统复原计划及测试程序的控制等制度。

9、印鉴使用管理制度、票据领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背书保证、负债承诺及或有事项等制度。

10、有无专人负责内部稽核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资格、知识、能力、经验是否符合要求,独立性如何,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是否良好,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接纳程度如何等。

(三)实施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审计,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要点和技巧详见第一章财务审计章节。

(四)实施任职期间完成经济指标的真实性、效益性审计

1、企业资产营运能力指标有:资产增值保值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损失比率。

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对负债比率、产权比率、举债经营比率。

3、企业发展潜力指标有:对新产品研制开发投入总额、新产品开发率、技术进步产品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利润保留率。

4、反映企业完成利润情况指标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任职期间平均利润增长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

5、企业产品销售指标有:销售收入、产品销售率、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

6、企业资本资金运用效率指标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周转率、资本积累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7、企业经营效绩指标有:全员劳动生产率、上缴利税指标、人均利税额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利润率、股本报酬率、长期投资收益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

8、企业职工收入指标有:职工收入增长率、职工收入与新增效益增长幅度比率。

9、其他专业性经济指标有: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五)实施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确认被审计人员任职初期和期末企业资产状况和盈亏情况,查明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进一步确认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完成值的确定,需剔除任期内客观及非正常经营因素(包括增值因素和减值因素)对企业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1、需剔除的增值因素为:

(1)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增加的国有资本金;(2)政府无偿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3)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增加的国有资本;

(4)增加的国有资本;(5)住房周转金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6)接受捐赠增加的国有资本;(7)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债权转股权”增加的国有资本;(8)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增加的国有资本。

2、需剔除的减值因素为:

(1)经专项批准核减的国有资本;(2)政府无偿划出或分立核减的国有资本;(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核减的国有资本;(4)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核减的国有资本;(5)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核减的国有资本;(6)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减少的国有资本。

(六)实施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科学性、有效性的审计

确认重大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投出资金的效益性;确认被审计领导人员的决策水平和驾御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1、审查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经过企业董事会同意、或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产品结构或经营方向调整、重大投资项目设备、工艺、技术、环保等是否先进,发展前景如何,产品性能、服务项目有无占领市场的可能;

3、投资协议有无损害本企业的条款,投资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足够的资金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并形成生产能力;

4、对亏损项目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确定该项目是否盲目决策的结果;

5、审查投资回收期和报酬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投资效益是否真实、完整,有无“只投不管”的现象,有无截留投资收益不入账的问题;

6、企业举债投入是否超过其承受能力,是否将有限资金投放在关键项目上,有无在新建、扩建项目中搞重复建设等;

7、查明有无因决策不慎或决策失误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或导致企业资金拮据、债台高筑、效益滑坡、濒临倒闭的问题。

(七)实施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和廉洁自律情况审计。确认企业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查清企业领导人员有无侵占国有及集体资产和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在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企业有无隐匿、截留、转移收人和滥支乱用、挥霍浪费资财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

(八)方式方法

1、注重资料的查阅及利用

主要是查阅董事会会议记录、纪要、决议、前后任交接资料,办公会或经营工作会,各种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以及反映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相关资料,尽量取得原始记录。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近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或被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成果。

2、与重要岗位人员的座谈

重要岗位人员包括:接任人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班子成员,与管钱管物有直接关系的部门人员,纪检、审计部门人员等。座谈是为了听取和了解有关人员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见和看法,座谈前应向参加座谈人员讲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目的和要点,要注意策略,讲究方式,做好引导工作,座谈的结果要经过审计查实,切不可偏听偏信,在取得其他可以证实的审计证据后,方可形成审计结论。

四、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依照有关规定、责任考核目标、行业标准等,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范围。

(一)审计评价

1、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业绩比较法、量化指标法、环境分析法、主客观因素分析法、责任区分法等。

(1)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即任期初与任期末业绩比较法,或先确定比较基期再将比较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方法)和横向比较法(即将相关业绩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方法)。

(2)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总结相关经济责任的方法。

(3)环境分析法。即将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置于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客观评价。

(4)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即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因为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客观评价。

(5)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等。

2、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可以采取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分类评价即对审计关注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分别评价,一般包括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对经济效益真实性的评价、对企业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的评价、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的评价、对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情况的评价等。(2)综合评价即给出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总体评价。对被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在前述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的总体结论。

(二)责任界定

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1、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包括: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2)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

(3)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2、被审计人员应承担主管责任的行为包括:

(1)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

(2)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3、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对企业内管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界定为承担领导责任。

五、审计结果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主要领导、董事会或委托机构提交的书面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审计任务的说明。审计报告应对本次审计的任务进行说明,主要包括: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姓名、被审计企业名称、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延伸、追溯审查重要事项的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人员和企业配合与协助的情况等。

(二)审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及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重大决策情况,企业和被审计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情况;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等。

(三)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果报告应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给予具体揭示,包括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反映审计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五)审计评价意见。综合评价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应由其承担的主要经济问题及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六)需要反映的其他情况

第五章 基建工程项目审计

下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责任审计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国家......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doc修改版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我国领导干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方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至今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界定错误,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结......

    经济责任审计

    西北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经营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保证国......

    经济责任审计

    关于××监狱×××同志 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厅领导: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广东省地厅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

    2015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2015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方案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质量并按时完成任务,统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和各项要求,根据《审计法》及其......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刘善桥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核心在于转化运用好审计成果。 转化运用经济责任审计......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谢婷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是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手册》

    一、财务基础审计包含的内容 1、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 2、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审计:确认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