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电网公司防止变电站全停十六项措施(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变电站全停
十六项措施(试行)
目 录 防止电网结构不完善导致变电站全停...................................1 2 防止检修方式下导致变电站全停..........................................2 3 防止误操作导致变电站全停.................................................2 4 防止检修、改扩建施工导致变电站全停................................4 5 防止母线侧设备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5 6 防止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6 7 防止监控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9 8 防止直流电源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10 9 防止站用电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11 10 防止短路电流超标导致变电站全停...................................11 11 防止污闪导致变电站全停.................................................12 12 防止外力破坏导致变电站全停..........................................13 13 防止恶劣天气导致变电站全停..........................................14 14 防止火灾导致变电站全停.................................................15 15 防止智能变电站全停........................................................16 16 防止其他原因导致变电站全停..........................................17 防止电网结构不完善导致变电站全停
1.1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注意如下事项:
1.1.1 按照变电站重要程度设计输电通道:特高压变电站、跨大区联网变电站等特别重要变电站应设计四条及以上输电通道;220kV-750kV主电网枢纽变电站应设计三条及以上输电通道;给重要用户供电的变电站应设计两条及以上输电通道,多路电源不能取至同一变电站。
1.1.2 220kV及以上枢纽变电站和110kV及以下给重要用户供电变电站应采用双母分段接线或3/2接线方式,3/2接线方式下同一电源点的两回进线不能在同一串内,母线或任一出线检修时均不应出现变电站全停的情况。
1.1.3 220kV及以上枢纽变电站和110kV及以下给重要用户供电变电站的架空电源进线不得全部架设在同一杆塔上,220kV及以上电缆电源进线不得敷设在同一排管或电缆沟内,以防止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1.1.4 一般不应规划建设单进线或单主变或单母线的变电站。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变电站,采用单进线或单主变或单母线形式时,应提高设备选型标准,采用高可靠性的设备,尽量减少变电站全停。1.1.5 终期为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设计的变电站,投产时应按终期规模将两个母联、两个分段间隔相关一、二次设备全部投运,防止母联、分段扩建时变电站长期单母线方式运行增大全停风险。1.1.6 对3/2接线方式的变电站,应避免主变直接接在母线上,防止主变开关或电流互感器更换送电时,另一条运行母线跳闸,造成变电站全停。1.2
对已运行的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变电站,应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纳入规划改造。防止检修方式下导致变电站全停
2.1 应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控,对检修方式进行风险评估,调控部门提前发布电网运行风险预警,各单位负责落实预控措施。2.2 要高度重视单进线或单主变或单母线方式下的安全管控,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严防变电站全停发生。2.3 要强化检修方式下的运维检修管理,要求如下:
2.3.1 变电站全停可能造成五级及以上电网事件的,由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并报省公司审批发布。
2.3.2 检修、施工现场应执行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五级及以上安全风险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运检、安监等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视工作复杂及故障影响程度,省公司运检、安监等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领导和管理人员未到现场不准开工。2.3.3 停电前,运维单位制定输变电设备特巡特护方案,组织开展一次单进线、单主变、单母线设备的特巡、红外测温、消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3.4 停电期间,无人值班变电站应视工作需要临时恢复驻站运维,对保电设备每天进行三次特巡,重点对运行主变、母线、站用电、直流系统等巡视和红外测温;保电线路应每天特巡一次,外破高发地点应设专人看守,山火易发区应重点监视。防止误操作导致变电站全停
3.1 变电站现场应具备齐全和完善的运行规程、典型操作票,使用统一规范的调度操作术语,应确保一、二次设备调度命名、编号、标识正确唯一。
3.2 运维人员进行倒闸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定,操作前认真核对接线方式、检查设备状况,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中禁止跳项、倒项、添项和漏项。3.3 行。3.4 倒闸操作现场应执行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五级及以上安全风险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运检、安监等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视操作复杂及故障影响程度,省公司运检、安监等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3.5 要强化现场操作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3.5.1 110kV及以上变电站倒母线操作、单进线或单主变或单母线等特殊运行方式下的停送电操作,应由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运检部制定现场操作方案并组织各专业会审。
3.5.2 原则上220千伏以上母线不允许无母差保护运行。110kV母差保护停用期间,原则上应避免母线侧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倒闸操作,防止因误操作或隔离开关支持瓷瓶断裂、断路器本体爆炸引起的母线故障无法快速切除,进而导致扩大事故范围。3.6 要强化防误装置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3.6.1 防误装置解锁工具应封存管理并固定存放,任何人不准随意解除闭锁装置。
3.6.2 若遇危及人身、电网、设备安全等紧急情况需要解锁操作,可由变电站当值负责人下令紧急使用解锁工具。
3.6.3 防误装置及电气设备出现异常要求解锁操作,应由防误装置检修专业人员核实防误装置确已故障并出具解锁意见,经防误装置专责人到现场核实无误并签字后,由变电站运维人员报告当值调度员,方可解锁操作。
3.6.4 电气设备检修需要解锁操作时,应经防误装置专责人现场批
运维人员进行保护装置压板投退、定值区切换、把手切换等二次设备操作,应严格按照现场运行规程、调度指令、定值单等要求执
准,并在变电运维班班长监护下由运维人员进行操作,不得使用万能钥匙解锁。
3.6.5 停用防误闭锁装置应经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分管生产的行政副职或总工程师批准。
3.6.6 应设专人负责防误装置的运维检修管理,防误装置管理应纳入现场运行规程。
3.6.7 应及时消除防误装置缺陷,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检修、改扩建施工导致变电站全停
4.1 施工前应开展如下准备工作:
4.1.1 各类检修、改扩建施工作业方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应经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4.1.2 可能造成五级电网事件的施工作业,应由地市公司(省检修公司)安监、运检、建设、调控部门进行各专业会审。
4.1.3 可能造成四级及以上电网事件的施工作业,应由省公司安监、运检、建设、调控部门进行各专业会审。4.2 应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要求如下:
4.2.1 项目管理单位应在开工前组织施工安全交底会,运维单位应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安全措施详细交底,对于易导致变电站全停的关键措施要逐项签字确认。
4.2.2 改扩建设备与运行设备应有明显物理断开点,施工区域与运行区域应采取硬隔离措施,断开与运行设备有关的二次回路。4.2.3 改扩建一次设备与运行母线搭接工作,原则上应安排在本间隔内所有一次设备安装调试全部结束并通过验收后实施,一旦搭接完毕即纳入运行设备管理,并列入调度管辖,在此设备上工作应严格履行工作票制度。
4.2.4 改扩建二次设备与运行屏柜的搭接工作,原则上安排在本间隔
内一、二次设备传动试验完成后实施,一旦搭接完毕,禁止在相关设备不停电状况下进行任何传动试验。
4.2.5 改扩建二次设备安全措施的设置和恢复应由运维单位实施,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安全措施。4.3 改扩建工程送电前、后当日内二次专业人员应配合运维人员开展改扩建设备二次装置及相关回路压板状态核查,防止漏投或误投。防止母线侧设备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5.1 GIS设备选型采购应注意220kV及以上GIS母线隔离开关不应采用与母线共隔室结构;双母线结构的GIS,同一间隔的双母线隔离开关不应处于同一气室,防止故障后劣化的SF6气体扩大停电范围。5.2 隔离开关应注意如下事项:
5.2.1 同一间隔内的多台隔离开关的电机电源,在端子箱内必须分别设置独立的开断设备。
5.2.2 运检部门应合理安排母线侧隔离开关检修,确保检修周期内进行一次全面检修,防止母线侧隔离开关故障导致母线停电。5.2.3 对于双母线接线方式下间隔内一组母线侧隔离开关检修时,应将另一组母线侧隔离开关电机电源及控制电源断开,防止误合导致运行母线接地造成变电站全停。
5.2.4 应在隔离开关绝缘子金属法兰与瓷件的胶装部位涂以性能良好的防水密封胶,并定期检查胶装部位完好性,必要时重新复涂防水密封胶。
5.2.5 在隔离开关倒闸操作过程中,应密切监视隔离开关动作情况,如发现卡滞应停止操作进行处理,严禁强行操作。5.3 电流互感器运行中末屏应可靠接地,避免悬浮电位引起互感器爆炸。
5.4 5.5 双母线接线方式下,一组母线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时,应加强管母线应选用高强度支柱绝缘子和专用金具,积极开展超声波运行电压互感器的巡视和红外测温,避免故障导致母线全停。探伤,并适当增加绝缘子金具及连接部位的红外精确测温频次,加快更换老式铜铝过渡线夹,防止金具断裂。
5.6 设计选型时,应避免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与带断口电容的断路器共同使用,检修单位应将现有风险及时汇报相关调控中心,防止一次设备操作时,因谐振过电压造成变电站全停。防止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6.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6.1.1 应做好一、二次设备选型的协调,充分考虑继电保护的适应性,避免出现特殊接线方式造成继电保护配置和整定困难。
6.1.2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变压器、母线、高抗、串补、滤波器等设备应按照双重化要求配置相互独立的保护装置。1000kV、500(330)kV变电站内的110kV母线保护宜按双重化配置。6.1.3 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应注意与其它装置(如通道、失灵保护等)的联络关系,防止因交叉停用导致保护功能缺失。
6.1.4 新投运的220kV及以上开关的压力闭锁继电器应双重化配置,防止第一组操作电源失去时,第二套保护和操作箱或智能终端无法跳闸出口。对已投运单套压力闭锁继电器的开关,宜结合设备运行评估情况,逐步列入技术改造。
6.1.5 应提高双母线接线方式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可靠性,防止因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原因造成相关线路的距离保护在区外故障时先启动后失压,距离保护误动导致全站停电事故。
6.1.6 在对各类保护装置分配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时应考虑消除保护死区,特别注意避免运行中一套保护退出时可能出现的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死区问题。
6.1.7对于3/
2、4/
3、角形接线等多断路器接线型式,应在开关两侧均配置CT,且CT二次绕组应合理配置,以消除开关与CT间死区,防止死区故障延时切除造成的系统稳定问题。对于已经投运变电站有开关与CT间死区问题的,经系统稳定核算存在稳定破坏问题的,应逐步进行改造。
6.1.8 对确实无法解决的保护动作死区,在满足系统稳定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启动失灵和远方跳闸等后备措施加以解决。
主变非电量保护动作不去启动失灵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点:
1、电气量保护在保护将断路器成功跳开后,跳闸接点就会迅速返回。非电量保护在断路器跳开后,并不会迅速返回,如果非电量保护启动失灵,则失灵保护将会在断路器跳开后仍然处于启动的状态,这样就增加了失灵保护的误动概率。
2、非电量保护动作时,有时电流不会快速增加很多,达不到失灵启动电流值,此时失灵保护不会启动。
6.1.9 强电和弱电回路、交流和直流回路、电流和电压回路、不同交流电压回路,以及来自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四根引入线和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的两根引入线均应使用各自独立的电缆。
6.1.10 中、低压侧为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且中、低压侧并列运行的变压器,中、低压侧后备保护应第一时限跳开母联或分段断路器,缩小故障范围。
6.1.11 输电线路距离保护的整定值应能躲过可能的最小负荷阻抗,并
核算事故过负荷时距离保护的可靠性。
6.1.12 长距离、重负荷线路距离保护应采用基于电压平面判据防止后备距离保护误动作。6.2 选型采购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6.2.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选型应采用技术成熟、性能可靠、质量优良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业检测的产品。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应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
6.2.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应选用抗干扰能力符合有关规程规定的产品,在保护装置内,直跳回路开入量应设置必要的延时防抖回路,防止由于开入量的短暂干扰造成保护装置误动出口。
6.2.3 对于可能导致多个断路器同时跳闸的直跳开入,应采取在开入回路中装设大功率抗干扰继电器(启动功率大于5W,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55%~70%范围内,额定直流电源电压下动作时间为10~35ms)或者采取软件防误等措施防止直跳开入的保护误动作。6.3 运行中要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6.3.1 输电线路过负荷保护禁止投跳闸。
6.3.2 元件类设备的过负荷、过励磁、过电压、非电量保护的定值及出口方式(告警或跳闸),应根据设备管理部门提供并经签章确认的资料整定。
6.3.3 运维单位应定期开展保护装置专业巡视,制定专业巡视明细表,必须逐间隔、逐项对保护装置软硬压板、切换开关投退、定值等进行检查核对。
6.3.4 应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和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制度,防止继电保护“三误”事故发生。
6.3.5 特别在电压切换和电压闭锁回路、断路器失灵保护、母线差动保护、远跳、远切、联切回路及“和电流”等接线方式有关的二次回路上工作时,以及3/2断路器接线等主设备检修而相邻断路器仍运行时,应可靠断开与运行设备有联系的二次回路。防止监控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7.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7.1.1 变电站的遥控操作应在监控系统间隔图上进行,间隔图应布局合理,能清晰显示开关遥测和遥信信息;变电站监控系统应具备完善的集中监控和五防功能,支持调度主站的远方遥控操作;调度主站端应具备远方操作模拟预演、拓扑防误校核等手段。
7.1.2 变电站应建立时间同步机制,设置双机冗余的全站统一时钟装置,实现对站内各系统和设备的统一授时管理,站内时钟装置应支持北斗和GPS对时,并优先采用北斗对时。7.2 选型采购时变电站内的测控单元、监控主机、工作站、远动装置、相量测量装置(PMU)、电能量终端、时间同步装置、网关机及网络交换机等必须选用电力行业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7.3 运行中要强化监控系统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7.3.1 调度主站及变电站监控系统的遥控操作必须通过实际传动试验验证无误才能投入使用,防止误控断路器、隔离开关。
7.3.2 应严格管控监控信息点表变更,规范监控信息点表管理,确保调度主站端和变电站端监控信息点表准确无误,防止信息错误。7.3.3 调控主站端对变电站的操作必须采用调度数字证书,规范权限管理及安全审计,加强用户名和密码管理,确保远方操作监护到位。
7.3.4 变电站应加强自动化设备电源安全管理,防止自动化设备停电造成一次设备失去监控。
7.3.5 加强变电站监控系统现场运维安全管理,避免因监控系统重启、软件升级等造成误控。防止直流电源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8.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8.1.1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应采用三台充电、浮充电装置,两组蓄电池组的供电方式;每组蓄电池组的容量,应能满足同时带两段直流母线负荷的运行要求;每台充电装置应有两路交流输入(分别来自站用系统不同母线上的出线)且互为备用。
8.1.2 变电站直流系统的馈出网络应采用辐射状供电方式,严禁采用环状供电方式。
8.1.3 新建变电站直流系统负载供电,66kV及以上应按电压等级设置分电屏供电方式,不应采用直流小母线供电方式。
8.1.4 除蓄电池组总出口使用熔断器以外,变电站直流系统应采用具有自动脱扣功能的直流专用断路器,严禁使用交流断路器。新建工程禁止使用交直流两用断路器。
8.1.5 蓄电池组总出口熔断器应配置熔断告警接点,信号应可靠上传至调控部门。8.2 8.3 安装时不得将变电站现场端子箱、机构箱、智能控制柜内的交、运行中应加强直流电源系统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直流接线接在同一段端子排上。
8.3.1 对新建或改造的变电站直流系统应在投运前由施工单位做直流断路器(熔断器)上下级级差配合试验,合格后方可投运。8.3.2 同一直流母线段,当出现两点同时接地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
8.3.3 两组蓄电池组的直流系统,禁止在两系统都存在接地故障情况下进行切换。
8.3.4 新安装的阀控密封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试验,以后每隔二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
8.3.5 运行满四年的蓄电池组每年做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
8.3.6 变电站直流系统采用交直流两用断路器的应进行专项直流性能验证,不满足要求的应尽快更换。
8.3.7 老旧变电站直流系统负载供电方式应逐步安排改造,改造前应确保双回电源线路直流不应引至同一母线段。防止站用电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9.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9.1.1 变电站应至少配置两路不同的站用电源,不同外接站用电源不能取至同一个上级变电站。
9.1.2 每个站用变应按带全站负荷选择容量,当失去一路站用电源时应尽快恢复其供电。
9.1.3 站用电系统重要负荷(如主变压器冷却器、直流系统等)应采用双回路供电,且接于不同的站用电母线段上,并能实现自动切换。9.2 运行中站用电系统采用具有低电压自动脱扣功能的断路器时,应对该类断路器脱扣设置一定延时,防止因站用电系统一次侧电压瞬时跌落造成脱扣。防止短路电流超标导致变电站全停
10.1 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规划部门应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结合现状及发展需要,设备选型留有一定裕度,防止工程投运后短期内出现短路电流超标。
10.2 运行中应加强短路电流超标治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0.2.1调控部门应根据电网容量与电网结构的变化每年定期校验变电站断路器安装地点的短路容量。
10.2.2断路器的额定短路电流开断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及时采取线路加装串抗、主变中性点加装电抗器、开关增容等措施;未采取措施
前调控部门应合理调整运行方式,限制短路电流。
10.2.3短路电流超标设备应及时纳入改造计划,改造前应制定特殊运维措施,增加巡视和检测次数,缩短检修周期。防止污闪导致变电站全停
11.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1.1.1坚持“配置到位,留有裕度”的原则,依据最新版污区分布图,按污区等级要求的中、上限进行外绝缘配置。
11.1.2选站时应避让d、e级污区;如不能避让,变电站宜采用GIS、HGIS设备或全户内变电站。
11.1.3设计时应同时考虑防冰(雪)闪和防雨闪,合理选择伞形。11.1.4对于易发生黏雪、覆冰的区域,支柱绝缘子及套管在采用大小相间的防污伞形结构基础上,每隔一段距离应采用一个超大直径伞裙(可采用硅橡胶增爬裙),以防止绝缘子上出现连续粘雪、覆冰。支柱绝缘子所用伞裙伸出长度8~l0cm;套管等其他直径较粗的绝缘子所用伞裙伸出长度12~15cm。110kV、220kV及500kV绝缘子串宜分别安装3、6片及9~12片超大直径伞裙。
11.2 运行中应强化防污闪治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1.2.1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饱和盐密、灰密测试工作,建立各变电站盐密值和灰密值数据库。
11.2.2根据污染源分布和变化情况,结合本地区的气象特点,每年对变电站防污闪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制定有针对性措施。11.2.3污区等级处于c级及以上交流特高压站、直流换流站、核电、大型能源基地电力外送站及跨大区联络330kV及以上变电站,污区等级处于d级及以上污秽区220kV及以上变电站,应涂覆防污闪涂料。新建变电站若采用足够爬电距离的瓷或玻璃绝缘子仍无法满足安全运行需要,应在基建阶段统一喷涂。
11.2.4对处于发生过冰闪和雨闪的地区、处于冻雨和粘雪地区的设备应采取加装增爬裙等措施。
11.2.5未涂覆防污闪涂料的绝缘子应坚持“逢停必扫”。超过1年未清扫的,每季度对污秽程度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应立即安排清扫。11.2.6对运行超过3年的涂料,每次检修时要检查有无起皮、龟裂、憎水性丧失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现象应及时安排复涂。
11.2.7悬式瓷质绝缘子每3年开展一次零值、低值瓷绝缘子的检测,及时更换零、低值瓷绝缘子。
11.2.8 要高度重视变压器套管、穿墙套管等套管类设备防污(雨、雪)闪工作,D级及以上污区在冬季时应增加清扫频次;要根据套管情况采取喷涂防污闪涂料、安装增爬裙及增设遮挡棚等措施。11.2.9运维人员在雾(霾)、阴天、毛毛雨时检查设备的放电情况,雪天时检查设备覆冰、融雪情况,并利用红外测温、紫外成像等技术手段,密切关注设备外绝缘状态,发现设备爬电严重时停电处理。11.2.10变电站带电水冲洗工作必须保证水质要求,并严格按照《电力设备带电水冲洗规程》(GB13395-2008)规范操作。母线冲洗时不得退出母差保护。防止外力破坏导致变电站全停
12.1 规划设计时,应在变电站装设脉冲电子围栏、入侵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视频信号和安防总信号应接入调控部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消缺,确保上述设施完好。12.2 应强化施工车辆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2.2.1 施工车辆应按规定路线和限高、限速、限宽等要求行驶,并设专人监护。
12.2.2 施工车辆跨越电缆沟时应采取覆盖钢板等保护加强措施。12.2.3 在易导致变电站全停的母线、主变等带电设备附近使用吊车、斗臂车时,应由运维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派专人监护。12.3 应强化变电站内及周边环境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2.3.1 应定期对变电站内及周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清理,防止发生突发事故。
12.3.2 应定期对变电站内及周边漂浮物、塑料大棚、彩钢板建筑、风筝等进行清理,大风前应进行专项检查,防止异物漂浮造成设备短路。12.3.3 应及时制止变电站附近烧荒、烧秸秆、爆破作业、粉尘排放等行为,防止粉尘污染导致短路。防止恶劣天气导致变电站全停
13.1 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台风、暴雨、覆冰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3.2 运行中应高度重视恶劣天气的预防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3.2.1应总结恶劣天气变化规律,建立预警机制,编制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装备。
13.2.2当收到台风预警时,应清除变电站内及周边易飘浮物,拆除临时安全围栏,加固临时建筑,检查建筑物门窗、端子箱、机构箱门紧闭,阻波器、设备引流线、线夹、加装的防雨罩等固定完好。13.2.3当收到暴雨预警时,应畅通排水系统,检查防汛设施齐备完好,建筑物门窗、端子箱、机构箱门紧闭,设备防雨罩固定完好。及时向上游水库、河流等管理部门了解泄洪信息。
13.2.4当收到寒潮预警时,应检查融冰装置、覆冰在线监测装置完好,开展融冰演练。当发生雨雪冰冻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融冰除冰措施。特别对于单电源供电的变电站,应严防进线覆冰严重导致变电站全停。
13.2.5当收到高温预警时,应检查重载变压器散热设施、室内通风降温设施等完好,加大红外测温频次,密切监视温度变化情况,提前采
取预防措施。
13.2.6应注意恶劣天气情况下开展巡视检测工作时的人身安全,具备条件的可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巡视。防止火灾导致变电站全停
14.1 变电站应具有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维护;消防设施周围不得堆放杂物和其他设备,不得移作他用;消防通道应保证畅通。14.2 变电站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工作间断或结束时应清理和检查现场,消除火险隐患。
14.3 变电站内应制定防止高温发热引起火灾的运维措施,应加大红外测温工作力度。在高温大负荷情况下,应增加过负荷运行的变压器、大电流回路、电缆接头等重点部位的红外测温频次。14.4 应严防电缆着火,具体要求如下:
14.4.1电缆夹层、电缆竖井、电缆沟中敷设的直流电缆和动力电缆均应选用阻燃电缆;非阻燃电缆应包绕防火包带或涂防火涂料(涂刷应覆盖阻火墙两侧不小于1米范围)。
14.4.2电缆竖井、电缆沟、电缆通道与变电站的接合处应设置防火隔断等隔离措施。
14.4.3在多个电缆头并排安装的场合中,应在电缆头之间加隔板或填充阻燃材料。
14.4.4电缆孔、洞、竖井入口处必须用防火堵料严密封堵。14.4.5不同站用变低压电缆不宜同沟敷设,如同沟敷设应采取有效防火隔离措施。
14.4.6直流系统两组及以上蓄电池的电缆应分别铺设在各自独立的通道内,尽量避免与交流电缆并排铺设,对不满足上述要求的变电站采取加装防火墙等隔离措施。
14.4.7在穿越电缆竖井时,蓄电池电缆应加穿金属套管。
14.5 加强蓄电池室防火治理,具体要求如下:
14.5.1多组蓄电池应独立安装在不同的蓄电池室内或者在不同蓄电池组间设置防火隔墙。
14.5.2蓄电池室应装有通风装置,通风道应单独设置。
14.5.3蓄电池室应使用防爆型照明、排风机及空调,开关、熔断器和插座等应装在蓄电池室的外面。
14.5.4蓄电池室火灾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并进行灭火。防止智能变电站全停
15.1 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5.1.1智能变电站的保护设计应坚持继电保护“四性”原则,应避免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交换机等设备故障时,同时失去多套保护。15.1.2保护装置不应依赖外部对时系统实现其保护功能,避免对时系统或网络故障导致同时失去多套保护。
15.1.3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继电保护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网络等应按照双重化原则进行配置。任一套保护装置不应跨接双重化配置的两个过程层网络。
15.1.4 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宜分别组在各自的保护屏(柜)内,保护装置退出、消缺或试验时,宜整屏(柜)退出;当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组在一面保护屏(柜)内,保护装置退出、消缺或试验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15.1.5 交换机VLAN划分应满足运行要求,防止由于交换机配置失误引起保护装置拒动。
15.1.6 新、扩建或改造的智能变电站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通过数字采样接入保护装置;采用常规互感器时,应通过二次电缆直接接入保护装置。
15.2 选型采购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5.2.1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过程层交换机应采用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业检测的产品。
15.2.2智能控制柜应具备温度湿度调节功能,柜内最低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柜内最高温度不超过柜外环境最高温度或40℃(当柜外环境最高温度超过50℃时),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下。
15.2.3就地布置的智能电子设备应具备完善的高温、高湿及电磁兼容等防护措施,防止因运行环境恶劣导致电子设备故障。
15.2.4应加强合并单元采样延时测试,避免因合并单元延时错误引起的继电保护误动。
15.3 应强化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5.3.1运维单位应完善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细化智能设备各类报文、信号、硬压板、软压板的使用说明和异常处置方法,防止误操作事故。
15.3.2应加强SCD文件在设计、基建、改造、验收、运行、检修等阶段的全过程管控,确保SCD文件的正确,防止因SCD文件错误导致变电站保护失效或误动。
15.3.3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改造的施工方案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应由省公司安监、运检、建设、调控部门进行专业会审。
15.3.4 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改造的施工方案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应由地市公司安监、运检、建设、调控等部门进行专业会审。防止其他原因导致变电站全停
16.1 防止通信系统故障导致变电站全停:
16.1.1调控机构、重要变电站、直调发电厂、重要风电场和通信枢纽站的不同路由上的通信光缆或电缆应通过不同的电缆沟(竖井)进入
通信机房和主控室。
16.1.2同一条220kV及以上线路的两套继电保护和同一系统的两套安全自动装置通道应由两套独立的通信传输设备分别提供,并分别由两套独立的通信电源供电,重要线路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道应具备两条独立的路由,满足“双设备、双路由、双电源”的要求。16.1.3重要变电站信息通信电源和蓄电池采取双重化配置,避免通信设备全停。
16.2 防止寒冻导致设备停运:
16.2.1变电站应具备完善的防寒、防冻设施,冬季来临前应对加热器进行检查,确保其运行良好。
16.2.2高寒地区应采取加装伴热带、防寒被等措施,并确保加热装置电源可靠,防止SF6气体大面积液化。16.3 防止受潮导致设备停运:
16.3.1变电站应具备完善的防潮、防凝露设施。
16.3.2雨季来临前应对加热器驱潮装置完好性、箱柜密封性进行检查。
16.3.3大雨后、温差突变时应开展特巡,防止受潮凝露。16.4 防止小动物造成设备短路:
16.4.1对高压配电室、继电保护室、电缆竖井等应做好防鼠、蛇等小动物措施。
16.4.2及时清除构架上方鸟巢,在鸟害严重地区应采取防鸟措施。16.5 防止高空坠物导致设备停运:
16.5.1对高层或半高层布置的变电站,在上层设备检修时,应制定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设备、工器具、杂物等跌落。
16.5.2在门型构架等高空位置作业时,应制定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设备、工器具、杂物等跌落。
16.6 防止构支架倾斜、倒塌导致设备停运:
16.6.1规划设计时应避开地下采空区、地质沉降易发区等区域。
16.6.2基建时应严格控制土方施工工艺,防止回填土密实度不够或基坑泡水等导致构支架沉陷、位移、倾斜。
16.6.3运维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防止构支架倾斜倒塌事故措施,定期开展设备构支架、基础巡视,密切监视地基沉降程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篇: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1原稿(本站推荐)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
变 电 站 管 理 规 范(试行)1.总则
1.1.为了规范电网生产管理,促进变电站(所、集控站、换流站)的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规范。1.2.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等,并结合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本规范制定了变电站岗位职责、安全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班组建设、变电设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和文明生产、培训工作九个方面的规范化要求。1.4.本规范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单位。2.岗位职责
2.1.有人值班变电站人员岗位职责 2.1.1.站长的职责
2.1.1.1.站长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站工作。
2.1.1.2.组织本站的政治、业务学习,编制本站年、季、月工作计划,值班轮值表,并督促完成。落实全站人员的岗位责任制。2.1.1.3.制定和组织实施控制异常和未遂的措施,组织本站安全活动,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等工作。参与本站事故调查分析,主持本站障碍、异常和运行分析会。
2.1.1.4.定期巡视设备,掌握生产运行状况,核实设备缺陷,督促消缺。签发并按时报出总结及各种报表。
2.1.1.5.做好新、扩、改建工程的生产准备,组织或参与验收。2.1.1.6.检查、督促两票、两措、设备维护和文明生产等工作。2.1.1.7.主持较大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准备工作,并现场把关。2.1.2.副站长的职责
协助站长工作,负责分管工作,完成站长指定的工作,站长不在时履行站长职责。
2.1.3.专责工程师(技术员)的职责
2.1.3.1.变电站专责工程师是全站的技术负责人。
2.1.3.2.监督检查现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参加较大范围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监督把关,组织处理技术问题。
2.1.3.3.督促修试计划的执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完成设备评级。
2.1.3.4.负责站内各种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和设备台帐。
2.1.3.5.负责组织编写、修改现场运行规程。
2.1.3.6.编制本站培训计划,完成本站值班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2.1.3.7.制定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督促执行。2.1.4.值长的职责
2.1.4.1.值长是本值的负责人,负责当值的各项工作;完成当值设备的维护、资料的收集工作;参与新、扩、改建设备验收。2.1.4.2.领导全值接受、执行调度命令,正确迅速地组织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并监护执行倒闸操作。2.1.4.3.及时发现和汇报设备缺陷。
2.1.4.4.审查工作票和操作票,组织或参加验收工作。2.1.4.5.组织做好设备巡视、日常维护工作。2.1.4.6.审查本值记录。
2.1.4.7.组织完成本值的安全活动、培训工作。2.1.4.8.按规定组织好交接班工作。2.1.5.正(主)值的职责 2.1.5.1.在值长领导下担任与调度之间的操作联系。
2.1.5.2.遇有设备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等情况,及时向有关调度、值长汇报并进行处理,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2.1.5.3.做好设备巡视、日常维护工作,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按时抄录各种数据。
2.1.5.4.受理调度(操作)命令,填写或审核操作票,并监护执行。2.1.5.5.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1.5.6.填写或审核运行记录,做到正确无误。2.1.5.7.根据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工作。2.1.5.8.参加设备验收。
2.1.5.9.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1.6.副值的职责
2.1.6.1.在值长及正(主)值的领导下对设备的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进行处理。
2.1.6.2.按本单位规定受理调度(操作)命令,向值长汇报,并填写倒闸操作票,经审核后在正(主)值监护下正确执行操作。2.1.6.3.做好设备的巡视、日常维护、监盘和缺陷处理工作。2.1.6.4.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1.6.5.做好运行记录。
2.1.6.6.保管好工具、仪表、钥匙、备件等。2.1.6.7.参加设备验收。
2.1.6.8.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2.集控站人员岗位职责 各单位参照执行
2.2.1.集控站(监控中心)负责人的职责
2.2.1.1.负责人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站(中心)工作。2.2.1.2.组织本站(中心)的政治、业务学习,对人员进行工作和业务考核;落实全站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2.2.1.3.制定和组织实施控制异常和未遂的措施,组织本站安全活动,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和预控等工作。不定期地对“四遥”缺陷进行分析,主持与所辖变电站相关的事故、障碍及异常调查和运行分析会。
2.2.1.4.编制年、季、月工作计划、值班轮值表,并认真督促执行;签发并按时报出总结及各种报表。
2.2.1.5.查阅有关记录,掌握生产运行情况,做好安全经济运行及电能质量分析工作。
2.2.1.6.组织或参与所辖变电站新、扩、改建设备“四遥”功能的验收。
2.2.1.7.定期组织本站人员熟悉变电站运行设备。2.2.2.集控站(监控中心)正(主)值的职责 2.2.2.1.负责当值的安全、运行、维护工作。
2.2.2.2.负责监视所辖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并按调度命令进行事故处理。
2.2.2.3.根据调度命令监护或执行所辖变电站“遥控”、“遥调”操作。
2.2.2.4.及时发现和分析所辖变电站的缺陷和异常,并汇报。2.2.2.5.填写或审核操作票。
2.2.2.6.参加所辖变电站新、扩、改建设备“四遥”功能的验收。2.2.2.7.填写或审核本班记录,做好交接班工作。2.2.2.8.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2.3.集控站(监控中心)副值的职责
2.2.3.1.在正(主)值领导下,负责监视所辖变电站的运行状况,按调度命令进行事故处理。
2.2.3.2.填写操作票,在正(主)值监护下,执行“遥控”、“遥调”操作。
2.2.3.3.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异常,并进行汇报。2.2.3.4.做好各种记录。
2.2.3.5.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2.4.维操队(操作队)队长的职责
2.2.4.1.队长是本队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队工作。2.2.4.2.组织本队的政治、业务学习,落实全队人员的岗位责任制。2.2.4.3.制定和组织实施控制异常和未遂的措施,组织本队安全活动,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和预控等工作。参与所负责变电站事故调查分析,主持本队障碍、异常和运行分析会。2.2.4.4.定期巡视所辖变电站的设备,掌握生产运行状况,核实设备缺陷,督促消缺。
2.2.4.5.组织新、扩、改建设备生产准备,并组织、参与验收。2.2.4.6.检查和督促两票、两措、设备维护和文明生产等工作。2.2.4.7.主持较大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准备工作,并现场把关。
2.2.4.8.负责本队的交通安全管理,确保专用通信工具畅通完好。2.2.4.9.编制年、季、月工作计划,值班轮值表、设备巡视、维护周期表,并组织实施。
2.2.5.维操队(操作队)副队长的职责
协助队长工作,负责分管工作,完成队长指定的工作,队长不在时履行队长职责。
2.2.6.维操队(操作队)专责工程师的职责 2.2.6.1.专责工程师是全队的技术负责人。
2.2.6.2.监督检查现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参加较大范围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监督把关,组织处理发生的技术问题。
2.2.6.3.督促修试计划的执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完成设备评级,负责本队各种报表的填报以及电能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工作。2.2.6.4.负责技术资料管理。
2.2.6.5.负责组织编写、修改现场运行规程。
2.2.6.6.编制本队培训计划,完成本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2.2.6.7.制定保证安全的组织技术措施,并督促执行。2.2.7.维操队(操作队)值长的职责
2.2.7.1.值长是本值的负责人,负责当值的安全、运行和设备维护工作。
2.2.7.2.领导全值接受、执行调度命令,正确迅速地组织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
2.2.7.3.组织安排本值的设备巡视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汇报)设备缺陷。
2.2.7.4.受理和审查工作票,并参加验收工作。
2.2.7.5.检查、安排车辆和通讯工具的使用,保证正常巡视、维护工作的需要。
2.2.7.6.审查本值记录。
2.2.7.7.组织完成本值安全活动、培训工作。2.2.7.8.按规定组织好交接班工作。2.2.8.维操队(操作队)正(主)值的职责 2.2.8.1.在值长领导下负责与调度之间的操作联系。
2.2.8.2.遇有设备的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及时向有关调度、值长汇报并处理,同时做好记录。
2.2.8.3.做好设备巡视维护工作,发现缺陷及时汇报和记录。2.2.8.4.受理调度命令,填写或审核操作票,并监护执行。2.2.8.5.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2.8.6.填写或审核运行记录,做到正确无误。2.2.8.7.根据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工作。2.2.8.8.按规定参加设备的验收。
2.2.8.9.参加本队、本值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2.9.维操队(操作队)副值的职责
2.2.9.1.在值长及正(主)值的领导下对设备的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进行处理。
2.2.9.2.受理调度命令,向值长汇报,并填写倒闸操作票,经审核后在正(主)值监护下正确执行操作。
2.2.9.3.做好设备的巡视维护工作,发现缺陷及时汇报,并作好记录。
2.2.9.4.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2.9.5.做好本值各种记录。
2.2.9.6.保管好工具、仪表、钥匙、备件等。2.2.9.7.按规定参加设备的验收。
2.2.9.8.参加本队、本值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3.换流站人员岗位职责 2.3.1.站长的职责
2.3.1.1.站长是本站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站工作。2.3.1.2.组织本站的政治、业务学习,编制本站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并督促完成。落实全站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2.3.1.3.制定和组织实施控制异常和未遂的措施,组织本站安全活动,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和预控等工作。参与本站事故调查分析,主持本站障碍、异常和运行分析会。2.3.1.4.定期巡视设备,掌握生产运行状况,核实设备缺陷,督促消缺。
2.3.1.5.做好新、扩、改建工程的生产准备,组织并参与验收。2.3.1.6.检查和督促两票、两措、设备维护和文明生产等工作。2.3.1.7.主持较大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准备工作,并现场把关。
2.3.2.副站长的职责
协助站长工作,负责分管工作,完成站长指定的工作,站长不在时履行站长职责。
2.3.3.专责工程师的职责
2.3.3.1.换流站专责工程师是全站的技术负责人。
2.3.3.2.监督检查现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参加较大范围的停电工作和较复杂操作的监督把关,组织处理发生的技术问题。
2.3.3.3.督促修试计划的执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完成设备评级,负责本站各种报表的填报以及电能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工作。2.3.3.4.负责站内各种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和设备台帐。
2.3.3.5.编写、修改现场运行规程。
2.3.3.6.编制本站培训计划,完成全站值班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2.3.3.7.制定保证安全的组织技术措施,并督促执行。2.3.4.值长的职责
2.3.4.1.值长是本值的负责人,负责当值的安全、运行和设备维护工作。
2.3.4.2.领导全值接受、执行调度命令,正确迅速地组织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
2.3.4.3.及时发现和处理(汇报)设备缺陷。2.3.4.4.受理和审查工作票,并参加验收工作。2.3.4.5.组织做好设备巡视、维护工作。2.3.4.6.审查本值记录。
2.3.4.7.组织完成本值安全活动、培训工作。2.3.4.8.按规定组织好交接班工作。2.3.5.副值长的职责
在值长的领导下,协助值长搞好各项工作,值长不在时履行值长的职责。
2.3.6.正(主)值班员的职责
2.3.6.1.在值长(副值长)领导下担任与调度之间的操作联系。2.3.6.2.遇有设备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等情况,及时向有关调度、值长(副值长)汇报并处理,同时做好记录。2.3.6.3.做好设备巡视、维护工作。
2.3.6.4.受理调度命令,填写或审核操作票,并监护执行。2.3.6.5.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3.6.6.填写或审核运行记录,做到正确无误。2.3.6.7.根据培训计划,做好指定的培训工作。2.3.6.8.参加设备验收。
2.3.6.9.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2.3.7.副值班员的职责
2.3.7.1.在值长(副值长)及正(主)值班员的领导下对设备的事故、障碍及异常运行进行处理。
2.3.7.2.受理操作命令,向值长(副值长)汇报,并填写倒闸操作票,经审核后在正(主)值班员监护下正确执行操作。2.3.7.3.做好设备的巡视、维护、监盘和缺陷处理工作。2.3.7.4.受理工作票并办理工作许可手续。2.3.7.5.做好运行记录。
2.3.7.6.保管好工具、仪表、钥匙、备件等。2.3.7.7.参加设备验收。
2.3.7.8.参加站内安全活动,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3.安全管理 3.1.安全目标管理 3.1.1.变电站每年应制定安全管理目标,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和本设备检修、操作计划,制定出变电站安全管理目标,并上报主管部门。
3.1.2.安全管理目标应结合本变电站的设备、人员和工作实际,提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组织、技术措施。
3.1.3.按期对安全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2.工作票、操作票管理
3.2.1.变电站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应遵循《电业生产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以下简称“安全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工作票签发人应由工区(所)熟悉人员技术水平、熟悉设备情况、熟悉安全规程的生产领导、技术人员或经供电公司(局)主管生产领导批准的人员担任。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名单应由安全监察部门每年审查并书面公布。3.2.2.“两票”的保存期至少为一年。
3.2.3.“两票”管理要先把住执行前的审核关,考核重点应放在执行过程中,严禁无票作业、无票操作。3.2.4.工作票
3.2.4.1.工作票使用前必须统一格式、按顺序编号,一个之内不能有重复编号。
3.2.4.2.第一种工作票应事先(最迟前一天)送到变电站。第二种工作票可在当日工作开始前送达。
3.2.4.3.工作票填写应字迹工整、清楚,不得任意涂改。3.2.4.4.复杂作业,针对本次作业内容和现场实际,编制相应的危险点分析及控制单,与工作票一起送到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应填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票》。
3.2.4.5.变电站运行人员接到工作票后,应根据工作任务和现场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认真审核工作票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善并符合现场条件,如不合格,应返回工作负责人,不受理该工作票。3.2.4.6.运行人员审核工作票合格后,核实现场情况,在已采取的安全措施栏内填写现场已拉开的开关、刀闸及装设的地线等。并在“工作地点临近带电设备”和“补充安全措施”栏内填写相应内容,经核对无误后,方能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3.2.4.7.工作许可人(值班员)在完成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后,还应:
a.会同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再次检查所做的安全措施,以手触试,证明检修设备确无电压。
b.对工作负责人指明带电设备的位置和注意事项。c.和工作负责人在工作票上分别签名。完成上述许可手续后,工作班方可开始工作。
3.2.4.8.工作间断时,工作班人员应从工作现场撤出,所有安全措施保持不动,工作票仍由工作负责人执存。间断后继续工作,无需通过工作许可人。每日收工,应清扫工作地点,开放已封闭的道路,并将工作票交回值班员。次日复工时,应得值班员许可,取回工作票,工作负责人必须事前重新认真检查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工作票的要求后,方可工作。若无工作负责人或监护人带领,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工作地点。
3.2.4.9.工作票执行后加盖“已执行”章。
3.2.4.10.使用过的工作票一张由变电站保存,每月由专人统一整理、收存;另一张工作票按本单位规定收存。
3.2.4.11.工作票签发人不得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工作票许可人不得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3.2.4.12.第一种工作票填写标准
a.“工作负责人”栏填写施工班组负责人姓名。若多班组共用一张工作票,则填写总负责人姓名。
b.“工作班组”栏填写使用该工作票的所有班组名称。
c.“工作班人员”栏填写工作班组主要人员姓名。多班组共用一张工作票时,此栏只填写各班组负责人姓名,但共计人数应包括使用本票工作的所有人员。
d.“工作任务”栏应写清具体工作地点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多处工作也应逐项写清。
e.“计划工作时间”应根据调度批准的工作时间填写。f.安全措施的填写要求
f.1.“应拉开关和刀闸”栏填写因工作需要而应拉开的所有开关和刀闸(包括填写前已经拉开的开关和刀闸)。因工作需要而拉开的低压交、直流开关、刀闸、保险等。
“已拉开关和刀闸”栏由变电站当值人员填写,填写前应逐项核实现场情况。
f.2.“应装接地线”栏填写因工作需要装设接地线的地点或应合上的接地刀闸。
“已装接地线”栏由当值人员除按上述要求填写外,还应填写接地线编号。
f.3.“应设遮栏、应挂标示牌”栏内填写因工作需要所装设的临时遮栏、围网、布幔及所悬挂的各种标示牌。注明装设和悬挂的具体地点或设备编号。
“已设遮栏、已挂标示牌”栏除按上述要求由当值人员填写外,对安装在固定遮栏内的检修设备应填写“打开×××遮栏门、取下×××固定遮栏上的‘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
f.4.“工作地点临近带电设备”栏应将工作地点四面和上、下方临近的带电部分全部填入,施工设备的同一电气连接部分断开后的带电部分亦应填入。f.5.“补充安全措施”栏根据现场情况填写对施工人员的特殊安全要求。
g.工作票使用的术语按照倒闸操作术语要求填写。
h.第二种工作票的使用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要求执行。
i.对使用计算机生成工作票,各单位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应严格执行。3.2.5.操作票
3.2.5.1.倒闸操作应由二人进行,一人监护、一人操作。单人值班的变电站可由一人操作。
3.2.5.2.除事故处理、拉合断路器(开关)的单一操作、拉开接地刀闸或全站仅有的一组接地线外的倒闸操作,均应使用操作票。事故处理的善后操作应使用操作票。
3.2.5.3.变电站倒闸操作票使用前应统一编号,每个变电站(集控站)在一个内不得使用重复号,操作票应按编号顺序使用。3.2.5.4.操作票应根据值班调度员(或值班负责人)下达的操作命令(操作计划和操作预令及检修单位的工作票内容)填写。调度下达操作命令(操作计划)时,必须使用双重名称(设备名称和编号),同时必须录音,变电站要由有接令权的值班人员受令,认真进行复诵,并将接受的操作命令(操作计划)及时记录在《运行日志》中。3.2.5.5.开关的双重编号(设备名称和编号)可只用于“操作任务”栏,“操作项目”栏只写编号可不写设备名称。
3.2.5.6.操作票填写完后,要进行模拟操作,正确后,方可到现场进行操作。
3.2.5.7.操作票在执行中不得颠倒顺序,也不能增减步骤、跳步、隔步,如需改变应重新填写操作票。
3.2.5.8.在操作中每执行完一个操作项后,应在该项前面“执行”栏内划执行勾“√”。整个操作任务完成后,在操作票上加盖“已执行”章。
3.2.5.9.执行后的操作票应按值移交,复查人将复查情况记入“备注”栏并签名,每月由专人进行整理收存。
3.2.5.10.若一个操作任务连续使用几页操作票,则在前一页“备注”栏内写“接下页”,在后一页的“操作任务”栏内写“接上页”,也可以写页的编号。
3.2.5.11.操作票因故作废应在“操作任务”栏内盖“作废”章,若一个任务使用几页操作票均作废,则应在作废各页均盖“作废”章,并在作废操作票页“备注”栏内注明作废原因,当作废页数较多且作废原因注明内容较多时,可自第二张作废页开始只在“备注”栏中注明“作废原因同上页”。
3.2.5.12.在操作票执行过程中因故中断操作,应在“备注”栏内注明中断原因。若此任务还有几页未操作的票,则应在未执行的各页“操作任务”栏盖“作废”章。
3.2.5.13.“操作任务”栏写满后,继续在“操作项目”栏内填写,任务写完后,空一行再写操作步骤。
3.2.5.14.开关、刀闸、接地刀闸、接地线、压板、切换把手、保护直流、操作直流、信号直流、电流回路切换连片(每组连片)等均应视为独立的操作对象,填写操作票时不允许并项,应列单独的操作项。3.2.5.15.填入操作票中的检查项目(填写操作票时要单列一项)a.拉、合刀闸前,检查相关开关在分闸位置。
b.在操作中拉开、合上开关后检查开关的实际分合位置。c.拉、合刀闸或拆地线后的检查项目。
d.并、解列操作(包括变压器并、解列,旁路开关带路操作时并、解列等),检查负荷分配(检查三相电流平衡),并记录实际电流值;母线电压互感器送电后,检查母线电压表指示正确(有表计时)。e.设备检修后合闸送电前,检查待送电范围内的接地刀闸确已拉开或接地线确已拆除。
3.2.5.16.倒闸操作术语及要求
各网、省公司应对倒闸操作术语做统一规定。
3.2.5.17.填写操作票严禁并项(如:验电、装设接地线不得合在一起)、添项及用勾划的方法颠倒操作顺序。
3.2.5.18.操作票填写要字迹工整、清楚,不得任意涂改。3.2.5.19.手工填写的操作票应统一印刷,未填写的操作票应预先统一编号。
3.2.5.20.对使用计算机生成操作票,各单位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3.3.倒闸操作安全管理 3.3.1.变电站倒闸操作程序 3.3.1.1.操作准备
复杂操作前由站长或值长组织全体当值人员做好如下准备: a.明确操作任务和停电范围,并做好分工。
b.拟订操作顺序,确定挂地线部位、组数及应设的遮栏、标示牌。明确工作现场临近带电部位,并订出相应措施。
c.考虑保护和自动装置相应变化及应断开的交、直流电源和防止电压互感器、所用变二次反高压的措施。
d.分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e.与调度联系后写出操作票草稿,由全体人员讨论通过,站长或值长审核批准。
f.预定的一般操作应按上述要求进行准备。
g.设备检修后,操作前应认真检查设备状况及一、二次设备的分合位置与工作前相符。3.3.1.2.接令 a.接受调度命令,应由上级批准的人员进行,接令时主动报出变电站名和姓名,并问清下令人姓名、下令时间。
b.接令时应随听随记,接令完毕,应将记录的全部内容向下令人复诵一遍,并得到下令人认可。c.接受调度命令时,应做好录音。
d.如果认为该命令不正确时,应向调度员报告,由调度员决定原调度命令是否执行。但当执行该项命令将威胁人身、设备安全或直接造成停电事故,则必须拒绝执行,并将拒绝执行命令的理由,报告调度员和本单位领导。3.3.1.3.操作票填写 a.操作票由操作人填写。
b.“操作任务”栏应根据调度命令内容填写。
c.操作顺序应根据调度命令参照本站典型操作票和事先准备好的操作票草稿的内容进行填写。
d.操作票填写后,由操作人和监护人共同审核(必要时经值长审核)无误后监护人和操作人分别签字,在开始操作时填入操作开始时间。3.3.1.4.模拟操作
a.模拟操作前应结合调度命令核对当时的运行方式。
b.模拟操作由监护人按操作票所列步骤逐项下令,由操作人复诵并模拟操作。
c.模拟操作后应再次核对新运行方式与调度命令相符。3.3.1.5.操作监护
a.每进行一步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1.操作人和监护人一起到被操作设备处,指明设备名称和编号,监护人下达操作命令。
a.2.操作人手指操作部位,复诵命令。
a.3.监护人审核复诵内容和手指部位正确后,下达“执行”令。a.4.操作人执行操作。
a.5.监护人和操作人共同检查操作质量。
a.6.监护人在操作票本步骤前划执行勾“√”,再进行下步操作内容。
b.操作中发生疑问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值班调度员或值班负责人报告,弄清问题后,在进行操作。不准擅自更改操作票,不准随意解除闭锁装置。
c.由于设备原因不能操作时,应停止操作,检查原因,不能处理时应报告调度和生产管理部门。禁止使用非正常方法强行操作设备。3.3.1.6.质量检查
a.操作完毕全面检查操作质量。
b.检查无问题应在操作票上填入终了时间,并在最后一步下边加盖“已执行”章,报告调度员操作执行完毕。3.3.2.集控站倒闸操作
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集控站倒闸操作管理办法。3.4.防误闭锁装置管理
3.4.1.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网(省)公司防误工作的有关规定。3.4.2.防误闭锁装置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中对防误装置的使用应有明确规定,电气闭锁装置应有符合实际的图纸;运行巡视同主设备一样对待,发现问题应记入设备缺陷记录簿并及时上报;防误闭锁装置的检修维护工作,应有明确分工和专门单位负责;
3.4.3.解锁钥匙应封存管理。
3.4.4.解锁钥匙只能在符合下列情况并经批准后方可开封使用。3.4.4.1.确认防误装置失灵、操作无误。
3.4.4.2.紧急事故处理时(如人身触电、火灾、不可抗拒自然灾害)使用,事后立即汇报。3.4.4.3.变电站已全部停电,确无误操作的可能,履行规定程序后使用。
3.4.5.每次使用后,立即将解锁钥匙封存,并填写记录。3.4.6.在倒闸操作中防误闭锁装置出现异常,必须停止操作,应重新核对操作步骤及设备编号的正确性,查明原因,确系装置故障且无法处理时,履行审批手续后方可解锁操作。
3.4.7.电气设备的固定遮栏门、单一电气设备及无电压鉴定装置线路侧接地刀闸,可使用普通挂锁作为弥补措施。3.5.消防保卫管理 3.5.1.消防管理
3.5.1.1.按照国家颁发的消防法规,制定消防措施并认真落实。3.5.1.2.变电站消防器具的设置应符合消防部门的规定,定期检查消防器具的放置、完好情况并清点数量,记入相关记录。
3.5.1.3.变电站的电缆隧道和夹层应有消防设施,控制盘、配电盘和开关场区的端子箱等电缆孔应用防火材料封堵。
3.5.1.4.变电站设备室或设备区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因施工需要放在设备区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加强管理,并按规定要求使用,施工后立即运走。
3.5.1.5.变电站内易燃易爆区域禁止动火作业,特殊情况需要到主管部门办理动火手续,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
3.5.1.6.运行人员应学习消防知识和消防器具的使用方法,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3.5.1.7.运行人员应熟知火警电话及报警方法。3.5.2.防盗窃管理
3.5.2.1.变电站围墙的高度符合规定,市区变电站因特殊规定不设围墙的,必须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报有关部门审查。
3.5.2.2.220kV及以上变电站应设警卫室,生活设施不得与运行人员混用。变电站的大门正常应上锁。
3.5.2.3.外来人员进入变电站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出示有关证件,经变电站人员核实后方可进入,并做好登记。
3.5.2.4.装有防盗报警系统的变电站应定期检查、试验报警装置的完好性,存在故障的要及时处理。
3.5.2.5.运行人员在巡视设备时,应兼顾安全保卫设施的巡视。3.5.2.6.变电站的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每日必须对变电站大门、围墙、重要设备周围及其它要害部位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5.2.7.变电站围墙不得随便拆除,因工作需要确需拆除的,必须事先与有关部门联系,征得同意,制定出有效的防盗措施后方可拆改。3.5.3.防破坏工作
3.5.3.1.变电站要根据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防止外人破坏设备的措施。
3.5.3.2.重要节假日、活动、会议等保电期间,要加强对设备区的巡视和保卫工作。
3.6.防汛、防风、防寒工作管理
3.6.1.变电站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设备实际,制订相应的设备防高温、防寒和防风措施。
3.6.2.变电站内应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防汛设备和防汛物资,防汛设备在每年汛前要进行全面的检查、试验,处于完好状态;防汛物资要专门保管,并有专门的台帐。
3.6.3.定期检查开关、瓦斯继电器等设备的防雨罩应扣好,端子箱、机构箱等室外设备箱门应关闭,密封良好。
3.6.4.雨季来临前对可能积水的地下室、电缆沟、电缆隧道及场区的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疏通,做好防进水和排水措施。3.6.5.下雨时对房屋渗漏、下水管排水情况进行检查。3.6.6.雨后检查地下室、电缆沟、电缆隧道等积水情况,并及时排水,设备室潮气过大时做好通风。
3.6.7.变电站应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防风管理措施,刮大风时,应重点检查设备引流线、阻波器、瓦斯继电器的防雨罩等是否存在异常。
3.6.8.定期检查和清理变电站设备区、变电站围墙及周围的漂浮物等,防止被大风刮到变电站运行设备上造成故障。
3.6.9.冬季气温较低时,应重点检查开关机构内的加热器运行是否良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机构箱要采取防寒保温措施。3.7.防小动物管理
3.7.1.变电站应有防小动物措施,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3.7.2.各设备室的门窗应完好严密,出入时随手将门关好。3.7.3.设备室通往室外的电缆沟、道应严密封堵,因施工拆动后及时堵好。
3.7.4.各设备室不得存放粮食及其它食品,应放有鼠药或捕鼠器械。3.7.5.各开关柜、电气间隔、端子箱和机构箱应采取防止小动物进入的措施,高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电缆层室、蓄电池室出入门应有防鼠板。
3.8.安全设施及交通标志的规范化管理
3.8.1.变电站内设备及设施应符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的要求。3.8.2.变压器和设备架构的爬梯上应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标示牌。
3.8.3.蓄电池室的门上应有“禁止烟火”标志。
3.8.4.停电工作使用的临时遮栏、围网、布幔和悬挂的各种标示牌应符合现场情况和安全规程的要求。
3.8.5.变电站内道路的交通标志应符合有关交通法规的要求。3.9.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3.9.1.变电站应配备足够数量有效的安全工器具,各种安全工具应有适量的合格备品;变电站人员应会正确使用和保管各类安全工器具。
3.9.2.各种安全工器具应有明显的编号,绝缘杆、验电器等绝缘工器具必须有电压等级、试验日期的标志,应有防雨罩,应有固定的存放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注意防潮、防结露。
3.9.3.安全工具在交接班时和使用前应认真检查,发现损坏者应停止使用,并尽快补充。
3.9.4.各种安全工具均应按安全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超期使用。
3.9.5.携带型地线必须符合安全规程要求,接地线的数量应能满足本所需要,截面满足装设系统短路容量的要求。导线应无断股、护套完好、接地线端部接触牢固、卡子应无损坏和松动,弹簧有效。存放地点和地线本体均有编号,存放要对号入座。
3.9.6.各种标示牌的规格应符合安全规程要求,并做到种类齐全、存放有序,安全帽、安全带完好,数量能满足工作需要。3.10.低压漏电保安器的安装与使用
3.10.1.变电站内所有检修工作的电源应有专用电源箱(盘),变电站使用的各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低压电器,均应安装漏电保安器;每个熔断保险,只能带出一个负荷。
3.10.2.携带型的低压电器,漏电保安器应安装在移动的低压电源板上。
3.10.3.使用中的低压漏电保安器应定期试验,对不起作用的漏电保安器及时更换。3.11.危险品管理
3.11.1.凡是在变电站内可能危害人身安全及健康的用品统称为危险用品。变电站内各类危险用品应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制定使用规定。专人负责监督使用。
3.11.2.各类可燃气体、油类应按产品存放规定的要求统一保管,定期检查,不得散存。
3.11.3.变电站内备用SF6气体应妥善保管,特别对使用过的SF6气体更应严格收存,专人保管。
3.11.4.对变电站内废弃有毒的电力电容器要按国家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保管处理。
3.11.5.对变电站内蓄电池组使用的酸类物品应有专用库房,配置室内必须有自来水,以防人身伤害事故发生。3.12.外来人员、施工人员安全管理
3.12.1.进入变电站施工作业现场的施工人员应遵守变电站安全管理规定,必须履行工作票手续,在作业中不准擅自变更安全措施。3.12.2.对于所使用的临时工、外来施工人员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经供电公司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安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在供电公司工作负责人的带领下,方可进入变电站。如在施工过程中违反变电站安全管理规定,运行人员有权责令其离开变电站。
3.12.3.各级领导、外来参观人员等必须得到允许后,并在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带领下方可进入设备场区并戴好安全帽。
3.12.4.施工作业中使用变电站电源时,必须经变电站运行人员同意,并指定接引位置。
3.12.5.不准动用工作票所列范围以外的电气设备。作业中发生疑问时,应先停止作业,立即报告运行人员。3.13.安全文件管理及安全活动
3.13.1.变电站站长接到安全生产文件、通报后应明确指示,立即组织学习,传达到每位职工,值长及以上人员应分别签字。对与本站有关的事故,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并具体落实。3.13.2.安全资料的管理应以有利于指导变电站安全管理为原则,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3.13.3.变电站(集控站、操作队)的安全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一次,可以全站或分值进行,由站长或值长组织,站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安全活动。
3.13.4.安全活动在学习、传达上级安全通报、文件等时,应结合本站实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同时总结一周来的安全生产情况,对照安全规程查找习惯性违章和不安全因素,并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3.13.5.每次安全活动应认真填写记录,记录活动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和活动内容。对学习内容讨论情况、事故教训及建议和措施应详细记录,不得记录与安全生产无关的内容,不得事后补记。3.13.6.有关人员应定期检查“安全活动记录”的填写情况,对运行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做出反馈,审查后签名。4.运行管理 4.1.值班制度
4.1.1.变电站运行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培训、学习,经考试合格以后方能上岗值班。
4.1.2.值班期间,应穿戴统一的值班工作服和值班岗位标志。4.1.3.值班人员在当值期间,不应进行与工作无关的其他活动。4.1.4.值班人员在当值期间,要服从指挥,尽职尽责,完成当班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和管理工作。值班期间进行的各项工作,都要填写到相关项记录中。监盘、抄表要认真、细心,抄表时间规定为整点正负五分钟。
4.1.5.实行监盘制的变电站,正常情况下,控制室应不少于二人值班。在执行倒闸操作、设备维护等任务时,控制室应有副值或以上人员监盘。其它值班方式的变电站,除倒闸操作、巡视设备、进行维护工作外,值班人员不得远离控制室。4.1.6.220kV及以上变电站值班连续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110kV及以下变电站的值班方式,由各单位自行制定。值班方式和交接班时间不得擅自变更。
4.1.7.每次操作联系、处理事故及与用户调整负荷等联系,均应启用录音设备。4.2.交接班制度
4.2.1.值班人员应按照现场交接班制度的规定进行交接,以控制室钟表为准,正点交接完毕。接班人员应提前20分钟进入控制室。未办完交接手续之前,不得擅离职守。
4.2.2.交接班前、后30分钟内,一般不进行重大操作。在处理事故或倒闸操作时,不得进行交接班;交接班时发生事故,应停止交接班,由交班人员处理,接班人员在交班值长指挥下协助工作。4.2.3.交接班的主要内容
4.2.3.1.运行方式及负荷分配情况。
4.2.3.2.当班所进行的操作情况及未完的操作任务。4.2.3.3.使用中的和已收到的工作票。4.2.3.4.使用中的接地线号数及装设地点。4.2.3.5.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运行情况。
4.2.3.6.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动作和投退变更情况。4.2.3.7.直流系统运行情况
4.2.3.8.事故异常处理情况及有关交代 4.2.3.9.上级命令、指示内容和执行情况。4.2.3.10.一、二次设备检修试验情况。4.2.3.11.维护工作情况。4.2.3.12.环境卫生。
4.2.4.交班值长按交接班内容向接班人员交待情况,接班人员在交班人员培同下进行重点检查,交班值长或指定人员负责监盘。实现微机管理的变电站,在交接班时,应当面打印出当班的值班记录。值班记录的签名栏,应由交接班人员亲自签名,不得打印。4.2.5.接班人员重点检查的内容
4.2.5.1.查阅上次下班到本次接班的值班记录及有关记录,核对运行方式变化情况。4.2.5.2.核对模拟图板。
4.2.5.3.检查设备情况,了解缺陷及异常情况。4.2.5.4.负荷潮流。
4.2.5.5.检查试验中央信号及各种信号灯。4.2.5.6.检查直流系统绝缘及浮充电流。
4.2.5.7.检查温度表、压力表、油位计等重要表计指示。4.2.5.8.核对接地线编号和装设地点。4.2.5.9.核对保护压板的位置。4.2.5.10.检查内外卫生。
4.2.6.接班人员将检查结果互相汇报,认为可以接班时,方可签名接班。
4.2.7.接班后,根据天气、运行方式、工作情况、设备情况等,安排本班工作,做好事故预想。4.3.巡回检查制度
4.3.1.对各种值班方式下的巡视时间、次数、内容,各单位应做出明确规定。
4.3.2.值班人员应按规定认真巡视检查设备,提高巡视质量,及时发现异常和缺陷,及时汇报调度和上级,杜绝事故发生。
4.3.3.变电站的设备巡视检查,一般分为正常巡视(含交接班巡视)、全面巡视、熄灯巡视和特殊巡视。
4.3.4.正常巡视的内容,按本单位《变电运行规程》规定执行。4.3.5.每周应进行全面巡视一次,内容主要是对设备全面的外部检查,对缺陷有无发展做出鉴定,检查设备的薄弱环节,检查防火、防小动物、防误闭锁等有无漏洞,检查接地网及引线是否完好。4.3.6.每周应进行熄灯巡视一次,内容是检查设备有无电晕、放电、接头有无过热现象。
4.3.7.特殊巡视检查的内容,按本单位《变电运行规程》规定执行。遇有以下情况,应进行特殊巡视: 4.3.7.1.大风前后的巡视。4.3.7.2.雷雨后的巡视。
4.3.7.3.冰雪、冰雹、雾天的巡视。4.3.7.4.设备变动后的巡视。4.3.7.5.设备新投入运行后的巡视。
4.3.7.6.设备经过检修、改造或长期停运后重新投入系统运行后的巡视。
4.3.7.7.异常情况下的巡视。主要是指:过负荷或负荷剧增、超温、设备发热、系统冲击、跳闸、有接地故障情况等,应加强巡视。必要时,应派专人监视。
4.3.7.8.设备缺陷近期有发展时、法定节假日、上级通知有重要供电任务时,应加强巡视。
4.3.8.站长应每月进行一次巡视。严格监督、考核各班的巡视检查质量。
4.4.变电站记录管理
4.4.1.变电站应具备各类完整的记录(见附录C),格式可由各单位自行制定。各种记录至少保存一年,重要记录应长期保存。变电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有关记录。
4.4.2.各种记录要求用钢笔按格式填写,提倡使用仿宋字,作到字迹工整、清晰、准确、无遗漏。
4.4.3.使用微机运行管理系统的变电站,数据库中记录应定期检查并备份。值班记录应按值打印,按月装订。4.5.反事故措施管理
4.5.1.变电站应根据上级反事故技术措施和安全性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的具体要求,定期对本站设备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落实。4.5.2.配合主管部门按照反事故措施的要求和安全性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分析设备现状,制定落实计划。
4.5.3.作好反措执行单位施工过程中的配合和验收工作,对现场反措执行不利的情况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
4.5.4.变电站进行大型作业,应提前制定本站相应的反事故措施,确保不发生各类事故。
4.5.5.定期对本站反事故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备案,并上报有关部门。
4.6.集控站运行管理
4.6.1.集控站应能对所辖各无人值班站实行监控,实现防火、防盗自动报警和远程图像监控。宜逐步实现对风机、照明等辅助电源的遥控功能。
4.6.2.集控站应有实用的微机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实现安全运行、档案资料、记录和两票管理微机化。
4.6.3.集控站有完备的钥匙管理办法,宜逐步在一个无人值班辖区内统一设备闭锁;对无人值班变电站房屋门锁管理,宜逐步实现统一的可变使用权限式的电子锁具。
4.6.4.集控站有所辖各站的相关技术资料,建立有关记录。4.6.5.集控站值班人员应熟悉所辖各受控站的设备,满足操作、巡视、维护和事故处理的要求。
4.6.6.集控中心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如监控班、操作队等)。其运行记录填写应按4.4要求执行。
4.6.7.集控站应配备国家法规、行业颁发的法规、规程、制度等除按附录G之外,还应具备集控站现场运行规程以及无人值班站的现场运行规程
4.6.8.集控站的行政及专业管理隶属于变电运行部门;在运行操作方面,听从调度指挥。集控站人员值班配置,应满足两个无人值班站同时有操作和监控值班的需要。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使用调度自动化监控装置,认真监视设备运行情况,作好各种有关记录。
b.根据调度命令,进行倒闸操作、事故处理。
c.按工作计划,作好受控站所辖设备的维护和文明生产等工作。d.使用“遥视”设备和现场巡视检查各无人值班站设备。e.负责所辖各站的工作票办理、施工质量验收等工作。f.负责所辖各站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g.定期召开安全活动及运行分析,进行人员技术培训。5.技术资料管理
5.1.变电站图纸技术资料管理 5.1.1.变电站应具备的图纸 5.1.1.1.一次主接线图 5.1.1.2.站用电主接线图 5.1.1.3.直流系统图
5.1.1.4.正常和事故照明接线图
5.1.1.5.继电保护、远动及自动装置原理和展开图 5.1.1.6.全站平、断面图 5.1.1.7.调相机油气水系统图 5.1.1.8.组合电器气隔图 5.1.1.9.直埋电力电缆走向图
5.1.1.10.接地装置布置以及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5.1.1.11.消防设施(或系统)布置图(或系统图)5.1.1.12.地下隐蔽工程竣工图
5.1.1.13.断路器、刀闸操作控制回路图(换流站)
5.1.1.14.测量、信号、故障录波及监控系统回路、布置图(换流站)5.1.1.15.主设备保护配置图(换流站)5.1.1.16.换流阀冷却系统图(换流站)5.1.1.17.控制系统结构图(换流站)5.1.1.18.直流保护配置图(换流站)5.1.1.19.空调系统图(换流站)5.1.2.变电站图纸的管理
5.1.2.1.变电站的图纸应有专人或兼职人员管理。
5.1.2.2.变电站竣工图纸,应分别在本站和上级技术档案室存放。5.1.2.3.图纸必须与实际设备和现场相符合。
5.1.2.4.应按图纸存放要求,在变电站设置合适的资料室存放图纸。5.1.2.5.图纸管理人员建立本站图纸清册,建立图纸查(借)阅记录,每年对图纸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予以复制。
5.1.3.变电站应具备的技术资料 5.1.3.1.变电站设备说明书
5.1.3.2.变电站工程竣工(交接)验收报告 5.1.3.3.变电站设备修试报告 5.1.4.变电站技术资料的管理
5.1.4.1.变电站技术资料应有专人或兼职人员管理,并建立有关管理制度。
5.1.4.2.变电站应有合适的资料室保存技术资料。5.1.5.变电站应具备的指示图表 5.1.5.1.一次系统模拟图 5.1.5.2.设备评级表 5.1.5.3.站用电系统图 5.1.5.4.直流系统图 5.1.5.5.安全记录指示 5.1.5.6.设备最小载流元件表
5.1.5.7.运行维护定期工作表(换流站)5.1.5.8.交直流保护配置一览表(换流站)5.1.5.9.设备检修试验周期一览表(换流站)5.1.6.变电站指示图表的管理 5.1.6.1.每年检查、修订一次图表。
5.1.6.2.设备异动或新建、改建、扩建后,5.1.5中的相关图表应予以相应地变更。
5.1.6.3.各种图表应统一收存,可根据实际情况存入计算机。5.2.设备台帐管理
各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的变电站设备台帐管理规定。设备台帐的格式不做统一规定,其格式可参照附录B。6.设备管理
6.1.设备定期维护工作
6.1.1.变电站设备除按有关专业规程的规定进行试验和检修外,还应进行必要的维护工作。
6.1.2.变电站投产、改扩建或设备检修后应进行验收并建立健全设备台帐,备齐各种技术资料。
6.1.3.变电站的二次线及端子箱应按本单位规定定期进行检查。6.1.4.开关的气动机构应定期进行放水工作,并检查空气压缩机润滑油的油位及计时器。
6.1.5.设备导流接头应有温度监测手段和措施。
6.1.6.按季节性特点及时做好防污、防汛、迎峰等各项工作。6.1.7.变电站设备室、地下变电站的通风设备应运行良好。6.1.8.蓄电池应定期进行检查、清扫、维护。6.2.继电保护
6.2.1.保护及自动装置新投入或定值改变后,运行人员必须和当值调度员核对该装置的全部定值项,正确无误后方可投入运行。6.2.2.保护及自动装置屏(柜)前后屏眉要有保护专业统一规范的名称。
6.2.3.保护室的空调按运行设备管理。
6.2.4.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或告警后,运行人员必须准确记录控制屏光字牌、保护屏信号,及时向调度及有关部门汇报。
6.2.5.停运的保护及自动装置屏(柜),必须有“已停运”标示。6.3.设备定级
6.3.1.变电站设备以台(相)为单位每年对主要设备进行定级。6.3.2.设备定级分为一、二、三级,一、二级设备为完好设备,要求各变电站设备完好率在100%,一级率在80%以上。
6.3.3.新装和大修后的设备应满足一级设备的要求,经运行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6.3.4.定级单位:主变、开关、调相机、消弧线圈、电抗器为“台”(主变、电抗器是单相的按“相”为单位);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耦合电容器按“相”为单位。
6.3.5.设备定级后,设备主管单位应针对三级设备问题,立即拟定升级的措施计划,并积极落实。对二级设备的问题也应安排计划,有步骤地使其升级。
6.3.6.设备定级标准(各单位可参照以下原则制定)6.3.6.1.主变定级标准 一级
1.本体及套管电气试验主要项目合格,个别项目与上次试验有差异待下次试验进行比较;试验未超期。2.本体及套管油化验(SF6气体化验)主要项目合格,个别项目与上次试验有差异待下次试验进行比较;试验未超期。3.内部器身状况绝缘良好,线圈未变形或无明显变形。4.外部零部件状况完整齐全。5.密封情况无渗漏或有少量轻微渗油。
6.有载调压开关运行正常,动作次数或检修周期未超过规定。7.冷却装置状况运行正常。8.负载能力符合铭牌要求。9.整体评价无严重缺陷,运行正常。二级
1.本体及套管电气试验主要项目超标;个别项目与上次试验有差异待复试;试验超期。
2.本体及套管油化验(SF6气体化验)主要项目超标;个别项目与上次试验有差异待复试;试验超期。3.内部器身状况绝缘一般,线圈轻微变形。
4.外部零部件状况基本完整齐全,有部分零部件存在缺陷。5.密封情况渗油面积较大或滴油(漏气)。
6.有载调压开关存在缺陷导致无法正常运转,动作次数或检修周期超过规定。
7.冷却装置有整组故障,但不影响出力。8.负载能力基本符合要求。
9.整体评价有严重缺陷,但能正常运行。三级
1.本体及套管电气试验主要项目严重超标,且具有变坏趋势。2.本体及套管油化验(SF6气体化验)主要项目严重超标,且具有变坏趋势。
3.内部器身状况绝缘老化,线圈严重变形。4.外部零部件状况有零部件损坏影响功能。
5.密封情况不良,存在严重滴油或漏油(漏气且压力低)。6.有载调压开关存在严重缺陷导致无法正常运转。7.冷却装置状况多组故障影响出力。8.存在严重限制出力的缺陷。
9.整体评价有严重缺陷,影响正常运行或运行年限长且绝缘老化。6.3.6.2.开关定级标准 一级
1.绝缘良好,油质、SF6气体合格,真空开关真空度符合要求。2.操作机构动作正常,动作速度、行程、动作电压、气压、油压等性能符合规定,油气系统无渗漏。
3.各部分油面与标志相符,气体压力正常。4.导电回路接触良好,无过热现象。5.标志正确、明显、齐全,分合标志正确。
6.运行地点的短路容量小于开关的实际短路开断容量,不过负荷。7.户外开关应有防雨措施。8.资料齐全、正确,与实际相符。二级
1.绝缘良好,油仅有微酸反应。
2.对一级中的2~4项允许存在一般缺陷,但不得直接或在一定时间内发展到危及安全运行。
3.短时间过负荷,无严重过热现象。4.开关油位低于监视线以下者。5.SF6开关年漏气率和含水量超标者。三级
达不到二级设备标准的。6.3.6.3.调相机定级标准 一级
1.运行音响正常,振动和窜动符合厂家规定。
2.励磁机和励磁系统完整正常,电刷接触良好,不跳动、不打火,励磁调节均匀,调节范围合格。
3.冷却系统完整,安装正确,运行正常。不漏气、漏水、润滑系统不漏油。
4.温度和压力测量装置齐全,指示灵敏准确。5.运行中各部分的温度或温升不超过厂家规定。6.资料齐全正确,能满足运行要求。二级
对于一级中1~5项,允许存在一般的缺陷,但不得直接或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展到危及安全运行。三级
1.对于一级中1~5项,存在直接或在短时间内可能发展到危及安全运行的缺陷。
2.运行中各部分的温度或温升超过厂家的规定。6.3.6.4.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定级标准 一级
1.各项参数满足实际运行要求。2.部件完整,瓷质无损伤,接地良好。
3.油质、绝缘良好,各项试验齐全,符合规程要求。4.油位正常,整体整洁,标志正确清楚。5.资料齐全正确,与实际相符。二级
能达到一级设备1、3条标准,但有下列缺陷: 1.油位低于监视线,有渗油现象。2.瓷套有缺损,但不影响安全运行。3.资料基本齐全,能满足运行分析要求。三级
1.瓷套严重损坏,绝缘水平降低。2.严重渗漏油,看不见油面。6.3.6.5.避雷器定级标准 一级
1.预防性试验项目齐全,试验合格。2.瓷件完整无损伤,密封接地良好。3.安装地点符合过电压保护规程规定。4.放电记录器完好,指示正确。5.资料齐全正确,与实际相符。二级
1.瓷套有缺损,但不致引起闪络。2.放电记录器动作不正确。
3.资料基本齐全,能满足运行分析要求。三级
瓷套严重损坏,预试项目不合格。6.3.6.6.耦合电容器定级标准 一级
1.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试验,其结果符合规程要求。2.瓷质完好无损。
3.密封良好,外壳无渗油,无锈蚀。4.资料齐全、正确,与现场实际相符。二级
1.试验数值变化,但仍符合规程要求。2.瓷件有损坏,但不影响安全运行。3.有轻微锈蚀。4.资料基本齐全,满足运行分析要求。三级
达不到二级标准的。6.4.设备缺陷管理
6.4.1.各单位生技部门负责设备缺陷的统一管理,其职责为: 6.4.1.1.督促各单位贯彻执行本规范,并检查执行情况。6.4.1.2.及时掌握主要设备危急和严重缺陷。
6.4.1.3.每年对设备缺陷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缺陷产生的规律,提出反事故措施,报上级主管部门。
6.4.2.运行管理单位及设备修试单位均设缺陷管理专责人,其职责为:
6.4.2.1.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管辖设备的全部缺陷和缺陷的处理情况。
6.4.2.2.建立必要的台帐、图表、资料,对设备缺陷实行分类管理。做到对每个缺陷都有处理意见和措施。
6.4.3.变电站发现缺陷后应对缺陷进行定性,并记入缺陷记录,报告主管部门。
6.4.4.缺陷分类的原则
6.4.4.1.危急缺陷:设备或建筑物发生了直接威胁安全运行并需立即处理的缺陷,否则,随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大面积停电、火灾等事故。
6.4.4.2.严重缺陷:对人身或设备有严重威胁,暂时尚能坚持运行但需尽快处理的缺陷。
6.4.4.3.一般缺陷:上述危急、严重缺陷以外的设备缺陷,指性质一般,情况较轻,对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6.4.5.运行单位发现危急、严重缺陷后,应立即上报。6.4.6.一般缺陷应定期上报,以便安排处理。6.4.7.消缺工作应列入各单位生产计划中。对危急、严重或有普遍性的缺陷要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尽快消除。
6.4.8.缺陷消除时间应严格掌握,对危急、严重、一般缺陷要严格按照本单位规定的时间进行消缺处理。6.5.设备测温管理
6.5.1.测温类型:计划普测、重点测温。6.5.2.测温周期
6.5.2.1.计划普测:每季不少于一次。
6.5.2.2.重点测温:根据运行方式和设备变化安排测温时间,按以下原则掌握:
a.长期大负荷的设备应增加测温次数。b.设备负荷有明显增大时,根据需要安排测温。c.设备存在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鉴定。d.上级有明确要求时,如:保电等。
e.新建、改扩建的电气设备在其带负荷后应进行一次测温,大修或试验后的设备必要时。
f.遇有较大范围设备停电(如变压器、母线停电等),酌情安排对将要停电设备进行测温。6.5.3.测温范围
6.5.3.1.所有一次设备导流接头、所内二次重点设备接头、长期运行的主变强油(水、气)风冷回路接头等。
6.5.3.2.具备测量设备内部温度条件的,应对设备内部进行测温。如:避雷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设备套管等。6.6.变电站的统一标志
6.6.1.运行设备必须具有标志牌。
6.6.2.变电站设备标志应做统一规定,以便统一管理。6.7.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 6.7.1.为了加强无功设备管理,提高电压质量,运行人员应对站内无功补偿装置及调压装置进行认真的投切和调测、监视,并做好记录。6.7.2.变电站要严格按照调度部门下达的电压曲线或调度命令及时投切无功补偿装置或调节调相机无功出力。
6.7.3.加强并联电容器组、并联电抗器的维护与管理,保障足够的可调容量。
6.7.4.加强电压监测仪的管理,按有关要求报无功电压监测报表。6.7.5.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应根据调度命令或按调度的有关规定及时调整。
6.8.主要设备检修、试验周期的管理
变电站主要设备检修、试验周期应按有关规程执行。检修、试验周期若不能按有关规程执行的,必须制订由本单位主管生产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的管理办法。
7.变电设备基建、验收及启动阶段的管理 7.1.基本要求
7.1.1.各单位要针对变电设备在基建、验收及启动阶段的工作,制定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7.1.2.变电站新建、扩(改)建、大修、小修、预试的一、二次设备的工作完成后,必须经过质量验收,设备验收工作结束后,应按照有关要求填写有关检修、试验记录,并履行相关手续。交接手续完备后,方能投入运行。
7.1.3.新建、扩(改)建设备的竣工验收,主变压器及110kV及以上主设备大修后竣工验收,变电站站长(或专责工程师)、值班长应参加验收。
7.1.4.新建、扩改建竣工验收,施工部门应向变电站移交有关资料,包括设备制造厂说明书、设备出厂试验记录、安装竣工图纸、安装记录及试验报告。设备大修后竣工验收,施工部门应移交大修、试验报告,并填写有关检修、试验记录。
7.1.5.新安装、大修后的配电装置,防误闭锁装置必须完善,否则不得投入运行。
7.1.6.验收时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暂时无法处理,且不影响安全运行的,急需投入运行时,必须限期处理,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方能投入运行。
7.2.变电设备工程建设过程的管理
7.2.1.生产运行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参与新建变电站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做好各项生产准备。站内变电新设备的工程建设应按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要求进行管理,运行单位应做好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7.2.2.在已带电运行的变电站内施工前,运行单位应对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交底,详细交待工程建设工作地点及安全注意事项。7.2.3.基建设备与运行设备应有明显断开点,运行人员应督促基建人员做好可靠的安全措施,严防基建设备误碰、误跳运行设备,与变电站相连接的未投运线路终端塔的跳线应保持断开。
7.2.4.基建施工电源宜使用与所用电源分开的独立电源,若必须使用所用电源,运行人员必须合理安排所用电的运行方式,严防主变冷却、闸刀操作、开关储能及直流充电电源失去。
7.2.5.运行人员应主动向建设单位了解工程实际进度,及时参与、配合输变电工程的土建、接地网(极)施工以及各主要隐蔽工程验收,了解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应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并做好记录,参与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主要环节的工作,全面了解输变电工程的设备性能,及时发现新设备存在的问题。7.3.变电站新设备的交接验收
7.3.1.工程建设完工后,运行人员应积极参与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的工程进行预验收和工程进行正式交接验收。按照交接验收大纲中的内容。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工程建设单位现场处理。7.3.2.新设备验收合格后应办理交接手续,新设备交接手续应以正式的交接记录为依据。交接记录的内容包括交接的设备范围、工程完成情况、遗留问题及结论等。
7.3.3.新设备交接验收过程中,变电设备操作应由运行人员进行,对设备名称、编号、状态进行仔细确认,严格进行监护。
7.3.4.运行人员应配合做好新设备的接收工作,包括设备出厂资料、试验资料、图纸、现场设备、联动操作、备品备件、工器具等。新设备的验收受工程进度和停电计划的影响时,允许进行分步交接验收。分步交接验收后的设备同样要履行交接手续,具备书面交接记录。7.3.5.交接后的新设备应调整至冷备用状态,所有保护自动化装置在停用状态。
7.4.输变电新设备交接验收后的运行管理
7.4.1.新设备交接验收结束、办理交接手续后,应视作运行设备,交由运行人员管理,任何人不允许擅自改变交接后的新设备状态。新设备状态的改变、地刀地线等作为交接班内容移交。
7.4.2.新设备上的任何工作,必须履行正常的工作票手续,由运行人员操作、许可、验收及终结,工作人员必须填写工作记录。工作结束后,由运行人员将新设备恢复到工作前的冷备用状态。
7.4.3.新设备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后方可进行与运行设备的搭接工作。搭接后的新设备(包括二次设备)应有可靠的防误措施,严防误分、误合或误投而造成事故。
7.5.输变电新设备启动必须具备的条件
7.5.1.工程已按照设计要求全部安装、调试完毕,验收中发现的缺陷已消除;启动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均符合安全运行的要求,设备名称标牌、安装调试报告等齐全,具备投运条件。
7.5.2.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人员培训等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完成。7.5.3.变电运行人员应认真组织学习启动调试方案,准备好相应的操作票,弄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并做好事故预想。7.5.4.新设备启动前,启动范围内所有的一次设备均应在冷备用状态,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定值及小开关、拨轮等位置正确,压板均应在停用位置
7.5.5.新设备启动前,变电运行人员应根据启动方案的要求,应认真、细致核对启动范围内所有一、二次设备的实际状态是否正确,发现不正确的要立即进行操作调整。检查及调整操作内容要有书面记录并签名,可纳入正规的倒闸操作票进行管理。7.6.新设备启动过程管理
7.6.1.新设备自当值运行值班员向调度汇报具备启动条件起,即属于调度管辖设备,改变设备的状态必须有调度的正式操作命令。7.6.2.所有启动操作应严格按照启动方案的规定程序,规范作业,强化解锁钥匙管理,严防误操作。
7.6.3.启动过程中发现缺陷,应立即暂停启动,并将缺陷情况汇报调度及有关部门。设备消缺工作应履行正常的检修申请手续,办理工作票。
7.6.4.输变电新设备启动过程中发生事故,当值人员应服从当值调度指挥,迅速进行故障隔离,并立即汇报有关部门。事故处理结束后,运行单位应将详细情况汇报调度,根据调度命令停止或继续启动工作。
8.班组建设和文明生产 8.1.班组建设
8.1.1.健全变电站管理体制
8.1.1.1.变电站应成立以站长为首的核心小组,核心小组应坚持月度工作例会制度。8.1.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8.1.2.1.加强政治学习。
8.1.2.2.核心小组应做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并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表扬。
8.1.2.3.核心小组要带头搞好团结,关心职工生活,职工遇到生活、生产上有困难要认真帮助解决。
8.1.2.4.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搞好政治宣传和学习,活跃职工生活。
8.1.3.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
8.1.3.1.全站人员均应按岗位责任制的内容,认真执行,落实岗位职责。
8.1.3.2.站长随时做好全站人员执行岗位责任制的监督工作。8.2.人员仪表
8.2.1.运行人员上班时按规定着装,佩戴标志。坚守岗位,不做与运行工作无关的事。
8.2.2.运行人员待人应有礼貌,说话文明,养成良好习惯。8.2.3.所有进站人员均不得在站内打闹追逐,不随地吐痰和乱丢废弃物。8.3.站容站貌
8.3.1.站内环境应整洁,场地平整,道路畅通。设备区无杂草、无垃圾、无积水。
8.3.2.站内任何工作场所内,设备、材料均应放置整齐有序,工作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应及时清理现场。
8.3.3.室内物品应摆放有序,门窗应完整。设备厂房无漏雨,墙壁、屋顶干净,地面整洁。
8.3.4.站内各上、下水道应畅通,无跑、冒、漏水现象,一旦发现要及时修复。
8.3.5.站内电缆沟要略高于地面。沟内电缆排列整齐,并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做到无杂物、无堵塞、无积水、无积油。电缆沟盖板应齐全完整,放置整齐。
8.3.6.变电站照明、围墙、大门应完好。8.3.7.站内应备有急救箱。
8.3.8.值班室和休息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调温设备。
8.3.9.站内应备有存放安全用具、仪表、常用工具、备品备件、钥匙的专用器具,应定置管理。
8.3.10.站内应备有存放各类技术资料、图纸的专用柜,柜内摆放整齐,标志醒目齐全。
8.3.11.站内生活房间应保持清洁,被褥整洁。
8.3.12.站内应有卫生专责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8.3.13.有条件的站应办好食堂,不断改善职工生活。无条件的站也应建有公用伙房。各种食品应有固定存放地点和专用存放器具。9.培训工作 9.1.一般规定
9.1.1.坚持规程学习和定期培训制度,是变电运行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保证安全运行的基础工作。各站要结合实际,坚持不懈地做好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
9.1.2.运行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考试和审批手续,方可担任正式值班工作。因工作调动或其它原因离岗三个月以上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履行考试和审批手续,方可上岗正式担任值班工作。
9.1.3.各站均应根据上级规定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要求,按期完成本站的培训计划,由站长或技术负责人负责监督培训计划的落实。
9.2.培训标准
9.2.1.熟练掌握设备运行情况
9.2.1.1.掌握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技术参数和设备布置情况,以及设备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9.2.1.2.掌握一、二次设备的接线和相应的运行方式。
9.2.1.3.能审核设备检修、试验、检测记录,并能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巡视结果,分析设备健康状况,掌握设备缺陷和运行薄弱环节。9.2.2.能正确执行规程制度
9.2.2.1.掌握调度、运行、安全规程和运行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以及检修、试验、继电保护规程的有关内容,正确执行各种规程制度。9.2.2.2.熟练掌握本站现场运行规程。遇有扩建工程或设备变更时,能及时修改和补充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保证倒闸操作、事故处理正确。
9.2.2.3.熟练掌握倒闸操作技术
9.2.2.4.能正确执行操作程序,迅速、正确地完成各项倒闸操作任务。
9.2.2.5.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要领和一、二次设备相应的操作程序,熟知每一项操作的目的。
9.2.2.6.掌握变压器并列条件及系统并列条件和操作方法。9.2.2.7.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事故处理
9.2.2.8.发生事故和异常时能根据仪表、信号指示、继电保护和设备异常状况,正确判断故障范围,并能做到迅速、正确地处理事故。9.2.2.9.遇到运行方式改变时发生故障,事故处理亦能达到上述水平。
9.3.定期培训制度 9.3.1.规程学习
9.3.1.1.根据本单位实际可安排安全规程、调度规程、运行规程、现场运行规程的学习。
9.3.1.2.每季末进行一次考试,总结学习效果。9.3.2.定期培训项目 9.3.2.1.每季进行一次反事故演习。9.3.2.2.技术问答:每月每人至少一题。9.4.新人员培训
9.4.1.新人员首先应进行上岗培训。
9.4.2.一般学习一年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担任正式值班员。9.4.3.考核办法
9.4.3.1.学习期间应定期进行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9.4.3.2.分阶段进行全面考试,检验学习成绩。
9.4.3.3.学习成绩优秀者,可提前进行上岗考试,经审批后正式担任值班工作(转正、定级时仍应重新考核,履行转正手续)。9.5.培训资料管理
9.5.1.各项培训工作均应及时填写好专用培训记录。
全部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均应存入个人培训档案。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运行管理水平。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编审制度
各单位可参照本附录编写本单位的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编审制度。A.1 总则
本制度规定了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写格式、内容及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写、审核、批准程序,规范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的管理工作。A.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审与管理工作。A.3 制订依据
A.3.1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A.3.2.各网、省公司发布的变电运行管理工作规定。A.4 具体内容 A.4.1 现场运行规程的制定与编写要求
A.4.1.1 现场运行规程的制定与编写应根据上级单位颁发的规程、制度、反事故措施、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整定书、图纸和设备厂商的说明书,编制变电站各类设备的现场运行规程,经履行审核和批准程序后执行。
A.4.1.2 一次设备规程的编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站设备调度范围的划分和运行方式情况、设备的作用及组成部分、设备技术参数、运行巡视检查维护项目、投运和检修的验收项目、正常运行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及事故处理;一次设备规程中对牵涉到运行人员须操作的特殊部件、元件(例如主变的瓦斯、压力释放继电器等)应制定详细的运行注意事项。
A.4.1.3 继电保护部分的编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保护范围、保护的组成部分、正常运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投运前和校验后的验收项目、异常情况及事故处理;对微机保护还要求有故障及异常信息的对照说明、分析故障打印报告的方法。
A.4.1.4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编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自动化监控系统介绍及构成、网络连接、测控装置作用及接用的回路、后台机功能介绍、自动化监控系统运行操作注意事项及异常处理方法。A.4.1.5 防误闭锁装置运行管理规定。
A.4.1.6 其它设备系统的编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设备的作用及组成部分、设备技术参数、运行巡视检查维护项目、正常运行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及事故处理;辅助设备系统规程应有详细的系统图。
A.4.2 现场运行规程的管理要求
A.4.2.1 变电站在投运前必须建立现场运行规程。
A.4.2.2 各变电站负责本站设备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写,站长及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报送上级部门审核、批准。A.4.2.3 站内现场设备、系统接线变动后在投运前,站长及技术负责人应负责落实完成新设备规程的制定及相关的修订工作,并报送上级部门审核、批准。
A.4.2.4 当上级颁发新的规程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或应事故防范措施需要时,由站长及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对现场规程的补充或对有关规定修订工作,书面报告上级部门。
A.4.2.5 变电站每年应对现场规程进行一次复查、修订,不需修订的,也应出具经复查人、批准人签名的“可以继续执行”的书面文件。A.4.2.6 现场运行规程应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审定并印发。
A.4.2.7 现场运行规程的补充或修订,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附录B(资料性附录)变电站设备台帐管理 B.1 各种主设备台帐应按下列单元分类建立
B.1.1 主变单元(主变、有载调压装置、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等)。
B.1.2 站用变、接地变单元(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电缆、站用变、接地变、消弧线圈、接地电阻等)。B.1.3 调相机单元。
B.1.4 出线单元(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阻波器、线路CVT、耦合电容器、线路避雷器、电力电缆等)。B.1.5 旁路单元。B.1.6 母联单元。
B.1.7 母线单元(电压互感器、避雷器、接地器、母线等)。B.1.8 电力电容器单元(开关、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力电缆、电容器、放电线圈、避雷器等)。
B.1.9 直流单元(充电机、蓄电池、直流屏)。B.1.10 防误闭锁装置单元。B.1.11 换流阀以及内外冷却水系统等相关设备单元分类。注:10kV设备不做规定,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建档分类。B.2 每个单元内应有如下内容
B.2.1 本单元一次系统单线图及调度号。B.2.2 各设备铭牌规范、投入或更换日期。B.2.3.交接、大修及历次试验报告。
B.2.4 设备运行记事(大修、绝缘分析、异常及缺陷处理)。设备更换后,应将旧设备资料撤除,重新填写新设备资料。附录C(资料性附录)变电站应具备的记录及填写说明 C.1 变电站运行日志
C.1.1 本日志由当值人员填写。应填写年、月、日。C.1.2 记录本站运行方式、设备投运和停运情况。C.1.3 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仪表等异常运行情况。C.1.4 事故处理经过,设备异常现象和发现的缺陷。C.1.5 调度和上级有关运行的通知。
C.1.6 执行调度命令、工作票和操作票的情况,例行工作完成情况、检修、试验、传动结果的主要内容。C.1.7 与运行有关的其它事宜。
C.1.8 交接班时间和参加交接班人员的姓名。C.2 巡视检查记录(集控站必备)C.2.1 本记录由巡视人员填写。
C.2.2 记录巡视日期、起止时间、巡视人员及发现的异常情况。C.2.3 巡视类别应注明。C.3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检验记录
C.3.1 本记录由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填写并签名,值长审核后签名,按值移交。
C.3.2 按设备或线路名称分页进行填写,记录装置、回路等项目工作的简要内容,定值及改变情况,校验中发现异常及处理情况等,装置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能否投入运行的结论性意见。C.4 安全活动记录
C.4.1 由当值人员填写,主要记录活动主题、发言内容以及结合本站实际,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等内容;总结一周的安全生产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C.4.2 检查人对运行人员提出的措施及建议提出意见并签名。C.5 蓄电池测量记录
C.5.1 本记录由当值人员填写并签名。
C.5.2 每周定期抽测代表电池,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整组测量。C.5.3 充放电测试次数,按本单位规定执行。C.6 设备缺陷记录
C.6.1 发现缺陷由站长或值长定性,然后填入记录中。C.6.2 缺陷分类准确,写明部位、程度及有关数据。C.6.3 缺陷情况变化或消除后及时更正或注销。C.7 两票管理记录
本记录由站长(操作队长)或技术负责人组织填写,每月统计一次。C.8 负荷记录
C.8.1 本记录由当值人员抄写,主值或值长负责审核;有监控系统的站应定期备份负荷记录。
C.8.2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按时填写并上报;监控系统中的负荷记录也应按有关部门的规定打印上报。C.9 避雷器动作检查记录 C.9.1 本记录由当值人员填写。
C.9.2 按电压等级及运行编号分相、分页进行记录,每次核对放电记录器动作后,在底码栏内记录放电记数器所指示的实际数字,次数栏填写此次检查与上次检查的差额数字。C.9.3 每月定期核对一次,雷雨季节在每次雷雨过后应增加核对一次,并在日期栏内填写检查日期。C.10 设备检修记录和设备试验记录
C.10.1 由工作负责人填写并签名,值长审核后签名,按值移交。C.10.2 本记录应按设备单元名称分页填写,记录工作日期、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经过。记录试验项目,能否投运的结论。其它设备的检修、处缺等工作内容也应按单元记录。C.11 开关故障跳闸记录
C.11.1 本记录由当值人员填写并签名。
C.11.2 按开关或线路名称分页填写,记录故障跳闸的次数、(220kV及以上开关应分相统计)保护及重合闸动作情况,外观检查情况,最近一次检修日期。
C.11.3 开关经过解体检修,故障跳闸的累计次数从该次检修后重新统计,并用红笔在检修前记录的下方划红线,注销以前的跳闸次数。C.12 收发讯机测试记录
C.12.1 本记录由当值人员填写签名,按规定时间进行测试。C.12.2 按线路名称、保护名称或设备编号分页进行,按项目进行测试并进行核对分析,发现测试数据超出或低于规定值以及其它异常,应报告值长、站长及值班调度员,并通知继电保护人员进行处理。必要时向调度申请退出保护。C.13 运行分析记录
C.13.1 综合分析由站长(操作队长)或技术负责人组织每季至少一次,题目要预先选好交值班员准备。
C.13.2 专题分析由值长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当值人员进行,每值每月至少一次。
C.13.3 分析后要记录活动日期、参加人员姓名、分析的题目及内容、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对分析出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以利于
第三篇:公司十三项措施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反腐倡廉会议精神
公司十三项措施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反腐倡廉会议精神
发布时间: 2011-04-19点击数: 4
5作者:任艳雯来源: 监察部
本网消息为落实好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反腐倡廉工作会暨二季度工作会议精神,近日,公司党委提出了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十三项措施:
一是成立监督工作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风险定期分析预控机制和协同监督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要岗位人员以及关键流程环节的协同监督管理。
二是依照国网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办法,修改完善公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细则,重点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成员落实“一岗双责”规定的考核内容、范围和责任追究。
三是对“十一五”期间农网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回头看”,以招标方式确定社会审计机构,抽审工程项目率不低于30%,对审计发现问题认真纠正、坚决整改、严肃查处,做到举一反三。四是把客户受电工程“三指定”问题纳入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内容,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大检查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坚决杜绝“三指定”现象。
五是完善各类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按照电网建设、小型基建、大修、技改等工程管理职责,分层、分类研究制定工程监督制约办法,重点加强对立项、实施和验收管理,严禁通过虚列工程项目套取现金,彻底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六是加大对县供电局审计监督和过程管控,对县供电局主要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交叉审计监督,把审计意见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考核依据。
七是研究制定县供电局局长定期轮岗制度,认真开展县局领导述职述廉工作,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局务公开等形式,加大职工民主监督力度,增强工作透明度
八是加快公司各基层单位“三重一大”制度建设,重点针对县供电局班(所)长以上人员聘任,各类工程计划、项目下达、分配实施等具体事项,明确决策原则、决策程序、内容范围和方式方法,促进县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范决策。
九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下达县供电局业务招待费。建立相关业务招待管理制度,分类、分层明确各类招待标准,公司到基层检查工作,凡是有食堂的单位一律安排在食堂就餐,无食堂的一律安排工作餐。公司分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重点检查是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和签字手续等制度。
十是为降低经营管理风险,县供电局不再设集体企业分公司和其它形式的经营管理机构,集体资产经营活动全部集中在地市供电局管理,减少腐败易发环节,堵塞管理漏洞。
十一是坚持不懈对基层单位制度执行情况开展效能监察,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落实监察建议和监察决定,严格执行问责机制和处罚要求,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十二是完善废旧物资拆除、回收、入库、处置等制度,对各类改造工程,在组织实施前,生产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应审核拆旧物资回收计划和回收方案,发展部下达工程计划时应同步下达拆旧物资回收计划,明确各层级、各环节的经济责任,与工程计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十三是结合公司集约化管理,按领导班子分工和专业管理规定,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有深度、有力度的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其中包括办事处、宾馆财务资产管理专项检查;“三重一大”专项检查;物资盘点清查;“三指定”专项治理检查;深化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检查;惩防体系建设及其他专项治理检查。分管领导要组织主管部门制定专项治理工作的检查项目及工作计划,并抓好组织实施。
为抓好工作落实,公司党委针对每项措施,分别明确了主管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完成时间,要求责任部门认真落实每一项措施内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第四篇: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试行)2005.6.21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
二○○五年六月
第五篇: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试行)》的通知
国家电网公司文件
国家电网基建〔2008〕696 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
重点措施(试行)》的通知
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直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
为加强和规范公司系统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公司组织编制了《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以下简称《重点措施》),经广泛征询意见修改,现予印发执行。
各单位要按照《重点措施》的要求,全面加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落实所属施工企业和在建工程参建各方的管理责任,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开展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取证工作,严禁无证使用;并加强起重机械安全检查、评价、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稳定局面。
《重点措施》执行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反馈。
附件: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试行)
二○○八年七月十日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
(试行)
一、总 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以下简称公司系统)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依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制定本重点措施。
1.2 本文件提出的各项措施适用于公司系统的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和公司系统投资建设的电力工程中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
1.3 本文件所称的起重机械主要指电力建设中常用的大型起重机械和中小型起重设备,其中大型起重机械包括:塔式起重机、龙门起重机、门座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水塔平桥、混凝土布料机、施工升降机、水电站门式起重机、缆索起重机、塔带机、输变电用牵张设备等;常用中小型起重设备包括:钢索液压提升装置、简易升降机、烟囱和水塔提升滑模装置、吊篮、抱杆、机动绞磨、卷扬机、电动葫芦、手动葫芦、千斤顶等及其他起重机械。其中对牵张设备和中小型起重设备的安全管理,可根据情况执行本文件中的适用执行。
二、健全起重机械管理机构与落实管理责任措施
2.1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管理部门负责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纳入基建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活动。
2.2 各区域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及有关直属单位基建管理部门负责所属施工企业和投资建设的电力项目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主要管理职责为:
(1)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各项要求。(2)制定本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3)定期组织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查、评价及考核。(4)定期组织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技术培训。
2.3 公司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业主项目部应在有关承包合同或安全协议中明确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责任要求;负责组织建立包括业主、施工、监理单位的现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负责对项目现场起重机械进行安全管理和考核评价。
2.4 公司投资项目业主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现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和监督体系(网络图),制定机械安全目标以及相应的各级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2)掌握工程各阶段起重机械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审查起重机械的安全检验合格证。
(3)负责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资格和起重机械安拆单位的资质审查和确认。(4)负责起重机械重要作业方案和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的审查。(5)定期组织检查现场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状况,并进行考核、评价。(6)按有关规定负责或参与机械事故调查处理和上报。(7)负责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资料收集、汇总、存档。
(8)负责组织现场起重机械危险源辨识和制定防范措施,组织编制起重机械重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9)定期对起重机械安全监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2.5 项目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起重机械数量设置相适应的起重机械安全专(兼)职监理工程师。
项目监理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监理主要职责:
(1)具体实施业主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目标的要求,建立项目监理的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程序和细则,制定各种起重机械台账和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台账及有关记录、报表格式。
(2)负责审查各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办法或细则以及有关人员配置情况。
(3)负责制定起重机械准入标准,建立整机准入和待安装起重机零部件检查表,检查确认准入起重机械的安全状况。
(4)负责审查起重机械安拆单位资质和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资格。(5)负责审查重要机械作业方案、安全措施和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6)对起重机械安拆的关键工序、大件吊装、双机抬吊、负荷试验、特殊作业等重要作业实施旁站监理,并作好记录。
(7)对起重机械作业过程进行巡检,定期组织对现场起重机械和施工单位的起重机械管理状况进行检查,下达整改通知单及处罚单,对整改反馈情况进行复查。
(8)负责或参与组织现场起重机械的危险源辨识、防范措施和现场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及预案的演练评价。
(9)负责起重机械安全监理和监控资料的汇总、整理和管理。
2.6 公司投资项目的施工项目部起重机安全管理,按照第 2.8.2 条有关要求执行。2.7 公司系统施工企业是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对起重机械从购置、租赁、安装、维修、检验、使用、拆除到报废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经理是本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应明确生产副经理或总工程师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起重机械的全过程安全管理。
2.8 施工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由施工企业本部、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三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职责如下: 2.8.1 施工企业本部
施工企业本部必须设置机械管理部门,对企业施工生产中的起重机械和一般机械进行归口管理;是起重机械专业安全管理部门,重点负责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
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实力,尤其是拥有起重机械 数量和承揽工程的规模,在施工企业机械管理部门设安全、技术、资料信息、资产管理等岗位,以适应管理职能的要求。施工企业机械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有关起重机械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并结合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2)负责建立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机械岗位责任制和制定起重机械安全目标或安全指标;负责对各施工项目部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下达的安全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组织评价、考核和奖罚。
(3)会同企业有关部门编制企业技术装备规划,并负责编制和参与审定机械设备购置计划,负责企业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资质认证工作。
(4)负责或参与编制重要机械和起重机械的选型、购置、大修、改造、报废、租赁等方面的安全及技术经济论证方案,组织起重机械技术检测和鉴定工作;办理起重机械使用登记手续和报废注销手续。
(5)负责为施工项目部配置、租赁起重机械,并组织运输、试验、验收,确认满足施工要求。
(6)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查本企业所用施工机械和起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审定起重机械安拆、大修改造作业方案,参与编制或审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机械配置和大型吊装方案。
(7)负责组织企业层面的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维修、运输、试验等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安全控制措施的编制,并对作业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和指导。
(8)负责组织编制企业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审查和指导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和演练。
(9)按有关规定负责单纯机械事故和机械未遂事故的调查处理,参与机械事故并造成人员伤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10)负责对各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专项检查、评价和考核,并指导、追踪、督查缺陷整改情况。
(11)配合组织对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取证;建立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台账,并进行动态管理。(12)负责机械设备购置费用、折旧费、大修费的使用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提高起重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13)负责建立企业施工机械总台账和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14)负责制订企业起重机械原始记录、检查表、统计报表、机械和相关人员台账、机械合同等标准资料格式,并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存档。
(15)参与工程项目分包合同审查,重点审查分包单位自带起重机械的数量与安全状况、以及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责任方面的条款。
(16)负责组织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竞赛评比表彰,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管理经验。
(17)负责组织对新型或进口起重机械的相关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及方法的引进消化和推广工作。2.8.2 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部
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是项目施工中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设置项目生产副经理或总工程师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项目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施工项目部必须建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图)、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和起重机械安全目标。
施工项目部必须根据其承建工程规模和施工现场使用起重机械数量设置机械管理部门或机械专责管理人员。
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或机械专责管理人员设置的具体要求:(1)电源建设项目: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建设项目应主要根据起重机械数量和起重机安全管理需求,设置机械管理部门或机械管理专责人员。凡工程项目吊装中使用起重机械 5 台及以上的或工程合同价达到 5 千万及以上的施工项目部都应设置机械管理部门。
(2)输变电建设项目:分公司或施工处应设机械安全管理专责人员。
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的人员或机械管理专责人员由企业机械管理部门委派,工作上受施工项目部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企业机械管理部门的指导、培训和考核。
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的人员或机械安全管理专责人员的待遇应不低于施工项目部其他科室同级管理人员的待遇。
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或机械管理专责人员应有以下权限:
(1)有参加项目部有关会议(如生产调度会、施工安全分析会等)通报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状况的权利;
(2)有机械费用结算会签的权利,无机械管理部门或机械管理专责人员签字的不能结算;
(3)有对现场起重机械使用中的违章、违规和其他影响安全施工的机械作业提出制止或停用的权利;
(4)根据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的奖罚制度,对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和个人,有提出奖励和处罚建议的权利。
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或项目部机械专责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1)负责制订适合本项目部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细则,建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应制定不低于企业要求的机械安全目标,并分解细化成具体机械安全指标(如记录事故频率控制、一般机械故障率控制、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项次控制、人员和机械持证上岗率控制、缺陷整改天数和完成天数控制、有关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率控制等),加以考核。(2)负责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械和机具的安全状况的准入检查。(3)负责对进入施工现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资格的审查和核实;负责对起重机械安拆队伍资质审查。
(4)掌握现场起重机械的数量、分布和安全技术状况;掌握现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数量和持证上岗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5)负责或参与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的审查、安装告知。
(6)负责组织施工项目部的起重机械的月度安全检查和重要吊装、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
(7)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部起重机械危害辨识、防范措施、机械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及演练。
(8)负责起重机械有关文件、记录和资料的管理和备查。2.8.3 施工企业起重机械使用单位
施工企业应设立起重机械专业生产经营(或租赁)单位(如机械租赁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等),简称起重机械专业单位。施工企业的起重机械专业单位应具有安装、拆卸和维修起重机的专业人员。
施工企业的各分公司、各工地、各分包队等使用起重机械的单位,简称一般机械使用单位。一般机械使用单位应根据使用起重机械的数量,适应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需求,设置专职或兼职机械管理员。
起重机械专业单位和一般机械使用单位在本文件中统称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是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的保障单位,应接受企业机械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考核。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与施工项目部间应按照企业内部规定或相关合同协议,明确双方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职责,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接受施工项目部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施工企业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主要职责:
(1)根据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现场的实际,制订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办法或细则及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
(2)制定本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目标,并分解至作业班组和岗位。(3)建立起重机械台账,掌握所使用起重机械数量和安全技术状况,保证全部起重机械完好并取得安全检验合格证。
(4)负责编制所使用的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维修保养规程、检查检验规程、安拆作业指导书、作业方案和维修计划和方案,并按规定上报审批。(5)负责对本单位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及参与起重机械作业的有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技术交底,建立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台账,定期向企业机械管理部门提出认证或换证计划,保证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持证上岗。(6)负责根据起重机械的作业类别(安装、拆卸、试验、操作、维修、检查、检验)、作业过程、环境条件进行危险源辨识,并根据辨识结果制订安全措施。
(7)负责编制起重机械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并按规定上报审查;配合一般起重机械事故的调查处理。
(8)负责对起重机械结构件、零部件在安装前及拆卸后的检查,对在用起重机械进行定期和经常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验收,对存在的重大隐患缺陷上报企业机械管理部门及起重机械所在施工项目部。(9)负责建立所使用的起重机械动态档案,填写起重机械安装、变换工况、试验、运行、保养、维修、安全技术交底、故障处理、检查及缺陷整改记录、拆卸、停用、事故记录和交接班记录等,并根据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10)负责起重机械安装过程的质量检验,参与起重机械轨道或基础的验收。配备常规的检测仪器,建立检测仪器台账,检测仪器需经检定合格。(11)按维修保养规程,定期对起重机械进行维护保养,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三、完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与记录资料措施 3.1 公司系统施工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 包括以下内容:
(1)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制度;
(2)租用与分包工程自带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3)起重机械维修制度;
(4)起重机械安装维修队伍管理制度;
(5)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查与执行制度;(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与考核制度;(7)起重机械检验仪器、工器具管理制度;(8)机械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9)对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评价考核制度;(10)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2 施工企业至少应具备以下规程、标准和定额:(1)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2)起重机械保养和修理规程;(3)起重机械设备技术试验规程;(4)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艺规程;(5)起重机械安全、质量检验标准;(6)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标准;(7)输变电工器具安全检查标准;
(8)起重机械企业自检用“安全技术检验报告书”;
(9)对施工项目部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起重机安全管理的评价标准。(10)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和各种安全措施。3.3 施工企业至少应制订以下主要工作计划:(1)起重机械及工器具购置更新计划;(2)起重机械大修、改造计划;(3)起重机械定期检验检测计划;(4)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培训和取证计划;(5)起重机械安全检查和评价计划;(6)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3.4 施工企业至少应有以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记录资料,并保证其完整、齐全和准确:
(1)起重机械台账;(2)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台账;
(3)企业对现场起重机械安全检查记录和缺陷整改验收记录;(4)上级部门对现场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缺陷整改追踪记录;
(5)对施工项目部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评价和机械管理评比记录;
(6)起重机械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7)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培训、考试、考核和奖惩记录;(8)有关机械安全会议、专业会议等记录;(9)其他有关记录、通报、文件等;(10)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 原始资料部分
①购置合同、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合格证; ②新型(新产品)和超大型起重机械型式试验合格证; ③使用说明书、有关图纸等设计文件; ④使用登记证明。动态资料部分
①安装告知书、安拆作业指导书、检验报告书;
②过程检验记录、安装后企业自检报告书、技术交底签字记录;
③负荷试验记录、特殊检验报告(有关焊缝探伤、应力测试、校核计算等); ④大修鉴定和修竣验收记录、技术改造记录、报废鉴定和手续;
⑤基础或轨道验收记录、特殊工况作业记录(超负荷作业、双机抬吊等); ⑥主要零部件更换记录、维修记录; ⑦故障记录、事故及未遂事故记录。
3.5 施工企业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根据本文件明确的施工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具有可操作性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及细则(或办法),其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起重机械安全使用、安装、拆卸、维修、保养、检查整改、人员培训、安全奖罚、作业指导书与措施编审、档案资料管理、测量仪器使用管理等。
3.6 施工企业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根据本措施中企业起重机械资料管理要求留存的记录资料外,至少还应具有以下管理资料:变换工况记录、运行记录、交接班记录、操作和维护人员变更记录;测量仪器台账、测量仪器使用规程等。
3.7 公司系统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部应围绕起重机械进场准入、安拆队伍资质及人员资格管理、作业指导书编审与执行、起重机械安全检查与缺陷整改、起重机械使用管理等重点管理内容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或细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3.7.1 起重机械(机具)进场准入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进场告知和手续(调入、租赁、分包队自带等);(2)准入条件(整机、待安装的零部件检查标准);(3)准入验收工作程序。
3.7.2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和安拆队伍准入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准入条件(七种人员资格证件及相应安拆资质);(2)准入审查工作程序。
3.7.3 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审查制度(包括外租、分包单位的安拆队伍),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编写要求(编写标准);(2)送审工作程序;(3)实施要求。3.7.4 起重机械安全检查(评价)制度(包括外租、分包队的安拆队伍),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检查方式(如巡检、旁站监督、月检查、专项检查、安全评价等);(2)检查(组)人员组成;(3)检查时间;(4)检查范围、内容;(5)检查标准和检查记录;(6)检查小结和结果处理;(7)整改验收(期限或措施)。
3.7.5 机械考核奖罚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奖罚标准;(2)执行工作程序。
3.7.6 停机维修和停机封存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告知原因、预计期限;(2)鉴定确认;(3)采取措施。
3.7.7 起重机械和起重机械作业人员退场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退场告知要求;(2)退场手续办理。
3.7.8 机械资料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项目部存档内容(目录);(2)收缴和整理期限;(3)借阅办法。
3.8 施工项目部应收集或留存的起重机械管理资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有关起重机械法规、标准和上级有关文件等。如国家行政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建筑起重机械监督管理规定等)、技术法规(所用起重机械、钢丝绳等技术规程标准等)、上级文件(国家电网公司、网省公司及本企业有关机械安全施工文件和安全评价标准等)。
(2)本项目部机械管理体系网络图、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3)进场起重机械(机具)名细(或台账),整机(或机具)检查验收表、待安装机械零部件检查表、整改验收单,安装告知书、检验报告书和安全检验合格证复印件等。
(4)进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登记台账和资格证件复印件;安拆队伍的资质证件复印件。
(5)已批准的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并附有负荷试验报告和交底签字记录;地基、轨道、附着验收记录、过程检验记录和企业自检报告书等;机械其他方案和措施(如机械改造、变换工况、双机台吊、超负荷作业等);重要维修改造方案;特殊检验报告(焊缝探伤、应力测试、校核计算等);机械防风、防雷电、防撞措施等,应附有交底签字记录。
(6)巡检、旁站监督、专项检查、月检查、安全评价等检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验收单、月检小结、通报和对各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机械安全管理考核记录,以及上级检查报告和整改完成记录等。(7)机械事故和机械未遂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8)机械事故应专项急预案及演练计划、记录和评价报告、改进意见;现场停机维修、封存手续等。
(9)施工项目部应留存租赁机械名细、租赁合同协议。
3.9 公司系统水电、输变电工程业主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起重机械和主要机具进场安全确认登记制度;(2)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和安拆队伍进场申报审查登记 制度;
(3)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审查制度;(4)起重机械安拆监督管理制度;
(5)起重机械和重要机具安全状况定期检查制度;(6)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定期评价考核制度;(7)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制度。
3.10 公司系统业主项目部的起重机械安全资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起重机械相关国家行政法规、国家技术标准和安全规程;(2)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图;
(3)业主、项目监理有关人员的机械安全岗位责任制;
(4)对项目监理、施工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定期评价考核记录、通报;(5)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和演练、评价记录;
(6)有关起重机械安全文件(专业会议、上级检查、评价情况、整改上报等)。3.11 项目监理单位的起重机械安全监理程序或细则 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起重机械和主要机具进场安全确认登记监理程序;(2)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和安拆队伍进场申报审查登记监理程序;(3)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审查监理程序;(4)起重机械安拆和负荷试验监理程序;(5)起重机械和重要机具安全使用监理程序;(6)起重机械和重要机具安全状况定期检查程序;(7)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定期评价考核细则;(8)现场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及演练细则;(9)现场起重机械安全监理资料管理办法。
3.12 项目监理的起重机械安全监理资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现场所用起重机械登记台账和其安全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2)进入现场起重机械(整机)安全状况复查确认表;(3)进入现场待安装起重机械散件安全状况复查确认表;(4)现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台账和其资格证复印件;(5)进入现场起重机械安拆队伍的相应资质复印件;(6)起重机械状况月检查记录、总结、通报或纪要;(7)机械缺陷整改通知单、停工令和整改验收单;(8)起重机械作业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防范措施审批留存件;(9)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的审批留存件;(10)有关起重机械重要作业的旁站监理记录;(11)起重机械基础、轨道和附着审批、验收等资料;
(12)现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评价(或阶段)报告、记录、通报;(13)起重机械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演练评价记录及改进建议。
四、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管理措施
4.1 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必须实行专业化管理,从事安装与拆卸作业的单位必须取得相应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作业。4.2 从事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的专业单位应指定施工负责人、技术、安监、检验及其他管理人员,并明确管理界限和责任。上述人员必须接受与起重机械相关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
4.3 作业中的指挥、司机、司索、机械安装工、电气安装工、焊工应配套齐全,必须取得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资格证,并按证件类别规定作业范围,明确过程责任。
4.4 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中所用的机械设备、计量仪器、工具材料必须经检查、检测,并处于合格状态。
4.5 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安装与拆卸应分别编写。作业指导书编制人员必须是起重机械专业工程师,并经安拆单位许可确认。4.6 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应经按施工企业有关制度中规定的权限审批。作业过程中施工方法及人员变更,应对变更部分重新编制和审批。4.7 起重机械安装前,施工项目部必须持有关资料到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办理安装告知书。
4.8 应由施工负责人主持,由技术人员对全体参与作业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技术交底,要交清作业内容、作业流程、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安全控制要点及责任分工。交底要针对不同的作业类别进行,并重点对危险点源及控制措施的交底。
4.9 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批准的作业指导书中的工序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进行;组织分工明确,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安监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离开作业现场。
4.10 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专责人员应对关键工序进行指导把关;项目监理工程师对关键工序工艺过程进行旁站监督。
4.11 安装过程中要做好安装记录和过程检验记录,上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4.12 起重机械安装后,安装单位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起重机械的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自检合格,并出具自检报告书。4.13 起重机械自检合格后,应向监督检验机构申请检验,并取得安全检验合格证。
4.14 安拆作业完成后,起重机械安拆单位应进行后评价。从作业方案的科学性、交底的清楚性、组织分工及责任的明确性、执行的全面性与合规性、危险点源辨识的准确性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满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4.15 大型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应按以下纲目要求编写:(安装和拆卸相同部分内容要求,本纲目没有重复写出,凡不同的内容均写出安装和拆卸不同的要求)4.15.1 起重机械概况(1)起重机械规格、型号、制造厂出厂日期、使用年限;
(2)本次使用的工况(如主、副臂长度、塔身高度、起吊高度、幅度及起重量等),作业用途、工作区域和输电线路、构筑物、其它机械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3)安装位置;地基和基础验收情况;
(4)当地气候特征及满足该机械安装、使用的气候条件。4.15.2 编制依据
(1)本机安装使用说明书及有关图纸;
(2)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技术规程、标准等);(3)相关法规(国家和行业的法规、条例、规定等)。4.15.3 进度计划
(1)安装时间安排:开工准备时间(包括材料和工器具的准备;人员安排和简单培训、零部件维修和更换等),开工交底时间,关键工序节点时间,过程自检时间,机动时间,整机安装完成时间,负荷试验和整机自检时间,正规检 验时间和交付使用时间等。
(2)拆卸时间安排:开工准备时间(包括材料和工器具准备、人员安排和简单培训),开工交底时间,关键工序节点时间,机动时间,零部件检查汇总记录时间,交接或交运时间等。4.15.4 工程准备(编写中可以列表)
(1)人员准备: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安监人员、检验人员;指挥、司机、司索、机械安装工、电气安装工、焊工、架子工、力工等。人员的姓名、管理人员职务、工人资格证作业类别、人数,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在编制和送审时无法确定人员姓名名单的,可暂不写姓名,但作业前 必须向审查部门提交实际参与作业人员名单,作为作业指导书的补充页)(2)机具准备:所用机械设备(如起重机、卷扬机、手动葫芦、千斤顶、滑车、电焊机、货车等);工器具(如榔头、大锤、力矩扳手、套筒扳手、活动扳手、专用扳手、手钳、钢丝钳、手枪钻、手提砂轮、改锥、钢锯、钢丝刷、电焊枪及火焊把等);索具(如绳卡、索环、扁担梁、千斤 绳、吊带、麻绳和尼龙绳等);临时附加设置(如支架、围 护栏等)。
上述机具应标明规格、型号、数量、工况、状态或检验合格等。
(3)材料准备:道木、铅丝、棉纱、砂纸、焊条、氧气、乙炔、脚手管、脚手板等。标明规格、数量、状态。
(4)测量仪器准备(根据所安拆起重机械的实际需要):经纬仪、水平仪、万能表、电阻表、试电笔、卷尺、钢板尺、角尺、游标卡尺、百分表、温度计、转速表、塞尺、细钢丝、铅锤等)。应标明规格、精度、数量、状态、校验日期。
(5)培训准备:全体参与作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为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中相关的重点内容和作业指导书中的内容;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数、授课人等。
(6)零部件重量表(实际起吊重量)。
(7)高强度螺栓扭矩表(标明螺栓规格、尺寸、安拆部位、扭矩)。4.15.5 工序工艺过程
(1)安装工序工艺:按该机型起重机械说明书中安装要求的作业顺序编写,一般工序工艺简化叙述;关键工序工艺或不说明就很容易发生事故的工序工艺必须详细编写,使其真正起到指导作业的作用(如扳起式塔机的扳起过程;自升式塔机的液压顶升加节和平衡过程;龙门起重机的吊装支腿和吊装横梁的过程;特殊条件下的安装过程等)。
安装工序工艺的编写中必须有质量技术标准,并能在安装过程中量化检验;注明安全要点,在过程中加以控制。
(2)拆卸工序工艺:按该机型起重机械说明书中拆卸要求的作业顺序编写(为安装的逆工序),一般工序工艺简化叙述;关键工序工艺或不说明就很容易发生事故的工序工艺必须详细编写,使其真正起到指导作业的作用(如扳起式塔机的放倒过程;自升式塔机的液压顶升减节和平衡过程;龙门起重机的拆除横梁和拆除支腿的过程;特殊条件下的拆除过程等)。注明安全要点,在过程中加以控制。4.15.6 安全措施
首先根据安全规程和说明书要求编写一般性安全要求;然后根据实际作业过程,辨识每一作业工序工艺及作业场所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分析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危险环境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要求列出危险因素(或危险点)和危险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表。(建议使用LEC 法,应注意拆卸比安装危险性更大)。4.15.7 附图与计算
在工艺中出现双机抬吊、超负荷起吊、增设临时支架、利用辅助卷扬机、架设揽风绳和地锚、大长件或异形件的吊点位置、特殊吊装等,文字往往很难叙述清楚,需要图式和必须校核计算等,不能省略,更不能只凭经验和估计。4.15.8 负荷试验(安装)与零部件检查(拆卸)安装后的负荷试验:负荷试验可另行成文作为安装作业指导书的附件。负荷试验应提出试验要求、注意事项和设计相应表格。内容包括空载试验;额定载荷试验;最大起重量 试验(如最大幅度下的额定起重量和在最大额定起重量下的最大幅度);超载试验(静载 125%,动载 110%)等。并在各项试验中检查各机构运转情况和主要结构、零部件、操纵等有无异常,并做出记录。现场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由于起重机的规格太大而无法找到相应吊重,也可根据将来现场实际 最大吊重来做试验;试验数据要真实,不得不做试验,更不能用计算数字来代替试验数据。负荷试验应执行交底签字。
拆卸后的零部件检查:拆卸作业完成后应检查各机构、结构和零部件的磨损、损坏及缺陷情况,做出记录,作为拆卸作业指导书的附件,便于下次安装前的维修或更换。4.15.9 交底签字页
在安装和拆卸作业前,作业指导书必须进行交底,要求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必须全员签字,不得只有少数人签字或代签;为避免签字混乱,难于核查,应管理人员、各工种分别设签字栏。由于交底签字是在作业指导书审查批准以后,所以交底签字页,全员签字后可作为作业指导书的附件。4.16 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应审查以下要点: 4.16.1 编制依据一定要充分
(1)三方面主要依据要求,不能缺少某一方面;(2)主要依据中的主要内容要与本机型相符。4.16.2 人员相适应(1)人员配备中,负责人和三种管理人员(技术、安监、检验)不能有缺失;
(2)工种应齐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特殊工种概念不混淆,不能全是司机或多数是司索等、工种和作业总人数适应作业需要;
(3)主要作业内容和安全责任比较明确,不能无分工、无责任。4.16.3 必须有测量仪器
(1)安装、拆卸应有测量仪器,尤其安装不能堆“积木”,无测量仪器就无过程检验;
(2)测量仪器要基本满足该机型质量检验需要。4.16.4 工序工艺要正确。
工序不能颠倒,尤其分组施工必须先后交代清楚。4.16.5 标准数据要清晰
安装工艺中不能没有质量标准和公差等量化数据(如高强度螺栓无扭矩、对角线无公差、垂直度无数据等)。4.16.6 有必要图示和计算
不得出现地锚无计算、大件吊装无吊点、辅助吊机位置、方向、幅度不清楚、临时设施、支架等强度和刚度凭估计等等。4.16.7 危险点和安全措施要清楚
(1)不能只有一般安全要求,如上高空要带安全带、进现场要带安全帽等简单要求;
(2)危险点(源)辨识要清楚;(3)安全措施要明确。4.16.8 负荷试验有要求
不能无负荷试验要求或不切实际的试验要求。4.17 作业方案执行中和执行后的督查要点:
(1)作业前交底签字时,施工项目部的机械管理人员和项目监理人员应参加,并核实实际作业人员与审批作业指导书中申报人员数量、作业种类和持证情况是否相符;作业方案与辅助起重机、临时设施是否与审批过的作业指导书相符。凡在实际作业中作业人员和作业方案发生变更和变化的,都应重新申报或补充作业指导书,并经过二次审批后方可作业。
(2)作业前交底时,是否严格执行审批后的作业指导书,是否执行全员参加交底和全员签字。
(3)安装中有无过程检验和记录。
(4)安装、拆卸过程中有无临时增加人员未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无证(或证件不符、或证件无效)上岗。
(5)关键工序工艺和危险作业安全措施是否可行。
(6)负荷试验是否真实、有效,负荷试验报告数据是否与实际相符。
五、外租和分包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5.1 施工企业与出租或分包单位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各自的有关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要求和技术状况要求及安拆、起重作业的安全责任等。
5.2 施工企业对于外租起重机械和分包单位自带起重机械及其作业人员,应按本文件有关要求,对于进场、安装、拆卸、使用、维修、检查等过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严禁以“包”代管、以“罚”代管。出租单位或分包单位起重机械应纳入施工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范围。5.3 外租或分包单位自带起重机械时,必须由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严格审查其相关资质。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机械,严禁租用或进场。5.4 审查内容:
(1)起重机械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安装使用说明书;登记手续、安全检验合格证;
(2)安装单位应具备有效的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许可证书(原件);(3)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有效资格证原件;(4)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5.5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起重机械,不得租用或带入施工现场使用:(1)属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
(2)超过安全技术标准或者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3)经检验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4)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5)没有齐全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的。
5.6 出租单位和分包单位承担起重机安拆作业时,必须编制起重机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经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施工技术、安监等部门审查合格后执行。
5.7 起重机安拆作业前,安拆单位必须组织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对培训交底过程进行监督,对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验证。
5.8 遵守施工项目部有关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规定,服从施工项目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并定期向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部门汇报工作。5.9 施工项目部应将外租、分包单位的起重机械纳入到本项目部的机械安全检查中,并及时向出租和分包单位传达上级有关起重机械安全工作的文件及通报等,并监督学习与贯彻执行。
5.10 对于外租起重机械和分包单位的起重机械,由于其安全技术状况和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不能满足安全要求,施工项目部应采取清退出场。对于其安装、拆卸、维修和管理能力不足而达不到本规定的安全管理要求的,应委托本企业的起重机械专业单位按本办法安全管理要求进行安全管理。5.11 业主项目部和项目监理应将外租起重机械和分包单位自带起重机械纳入到其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系之中。
六、老旧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6.1 本文件中所称老旧机械是指实际使用年限超过 12年,但尚未达到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使用年限,还仍在使用的起重机械。6.2 起重机械的报废
起重机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1)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
(2)达到安全技术规范等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者报废条件的。6.3 凡在工程现场使用的老旧起重机械,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整治: 6.3.1 开展对老旧起重机械的专项检测,其检测内容:
(1)外观检查(结构变形、油漆爆裂、腐蚀程度、焊缝外观、螺栓连接、主要零部件磨损情况等);
(2)形位公差测量(主要直线度、圆柱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圆跳动等);(3)对臂架、横梁、底架等重要结构主要受力焊缝进行焊缝探伤,并出具探伤报告和腐蚀测厚报告;
(4)空载性能测试(起升、降落、变幅、回转、行走等测试。检查各机构和操纵、控制系统是否有异常);
(5)额定负荷试验和超负荷试验,试验过程中和试验后重点检查如整机结构、焊缝、螺栓、机构等;
(6)对本单位没有能力检测的内容,应当请权威机构核算和进行应力测试,作出鉴定结论。
6.3.2 开展对老旧起重机的专项整治根据机械安全技术状况检测结果进行安全技术经济论
证,对具有修复利用价值的制订整改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类:(1)对于局部钢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足的,可采取补强整改;(2)对于多数机构和结构还有使用价值的,可采取大修或改造。6.4 老旧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要求:
(1)凡属于本文件规定的老旧起重机械,虽已取得安全检验合格证,但未经权威机构出具鉴定报告的,一律降低负荷至 80%额定负荷以下使用。(2)经过整治的老旧起重机必须进行额定负荷试验和超负荷试验,按整治结论要求使用。
(3)严格使用条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加大检查频次,对主要受力结构和受力焊缝采取必要的专人监控措施。(5)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七、起重机械安全检查与评价措施 7.1 公司系统各个层次都应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或评价)制度。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机械安全检查的形式、检查人员的组成和责任、检查的时间和方式、检查标准内容(各种检查表格)、检查记录要求、缺陷整改要求、检查结果与处理。
7.2 从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层面出发,施工现场起重机械安全检查形式可分为五种检查形式(不包括准入检查及上级单位检查)。
7.2.1 巡检:指各级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平时在施工现场的巡视,随机性的发现机械操作和使用违章,以及机械缺陷,随时开出处罚、停止和要求整改等指令,可以视情节严重程度和整改难度,决定是否做出记录和处理。7.2.2 旁站监督:指各级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在重要大件吊装(如汽包、大板梁吊装等)、起重机械安拆关键工序工艺过程(如塔机顶升加减标准节和找平衡、板起式起重机的整体扳起或放倒、龙门起重机支腿和横梁的安拆过程等)、双机塔吊、超负荷作业、大型起重机负荷试验等,进行现场 监护和检查指导,应该作出记录。
7.2.3 专项检查:指各级机械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起重机械的重点关注问题或共性问题的单项检查。如各种钢丝绳的检查(如起吊绳、变幅绳、千斤绳等磨损和断丝、变形情况);所有吊车轨道、基础的下沉、变形等情况;各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记录留存情况等进行的检查。7.2.4 月检查:指业主(或项目监理)、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以单位名义组织每月进行定期机械安全检查。如果说前几项检查还有一定的随机性或灵活性,而定期检查应该时具有一定的常效性、正规性。对于施工现场应坚持每月一次,为了增强检查力度和重视,各级分管领导应 组织检查和检查后的总结。
7.2.5 安全评价:是指各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施工项目部和业主(或监理),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所管辖范围的机械安全管理全面打分评价。一般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价内容应既有机械安全技术状况的检查分数,也应有机械安全管理内容的检查分数;一般和开展评比活动相结合。
7.3 施工现场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的资料是工作的业绩(或痕迹)的证据,也是分析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依据;资料的完整、准确、规范很重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素质和该单位的管理水平。
检查资料主要包括各级检查表(或评价表)、缺陷整改通知单、检查总结或检查(评价)报告、纪要或通报整改验收单;有些检查留有重要缺陷和违章的详细记录及照片,以及处罚单、停止令等。
现场定期检查小结应包括如下内容:检查具体时间、检查人员名单组成、检查范围和机械类型、数量、检查出的一般缺陷数量(条)和严重缺陷数量(条)、问题分析(如共性问题、造成的原因等)、要求建议、处理结果(或奖罚、或通报批评、或会议批评等)。定期检查应每月资料整理成 册。
7.4 施工现场的定期(月)检查应坚持月初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进行,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汇报施工项目部;施工项目部月中进行,并将检查结果书面汇报业主项目部或项目监理;业主项目部或项目监理月末进行。检查层次不得颠倒或相互代替,检查应保证时间和数量,才能保证检查或评价的效果;检查结果应作为逐级考核的依据。
7.5 施工企业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每月组织对在各项目使用的起重机械的技术状况逐台进行检查,每季进行 1 次综合检查与评价。
7.6 施工项目部应坚持对进入现场的起重机械及其使用单位每月组织检查 1 次。
7.7 施工企业机械管理部门对各施工项目部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每季度组织 1 次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检查或评价,企业分管领导参加应至少 1 次。7.8 业主项目部、项目监理对项目现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检查。7.8.1 业主项目部或项目监理对项目现场每月组织 1次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定期检查。由起重机械专责人员或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机械管理人员进行。
7.8.2 业主项目部每季度对项目监理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情况进行 1 次检查。
7.9 网省公司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现场、各施工企业本部每年组织不少于 2 次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或评价。
7.10 国网公司主管部门对所属的施工企业和公司系统投资建设的水电、输变电工程项目现场起重机械每年组织专家组进行 1 次专项抽查或评价,也可组织各地区开展互查。
7.11 参与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并对检查结果负责。
八、起重机械安全教育和培训措施
8.1 施工企业应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相应的法定取证培训,做到起重机械相关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8.2 施工企业各层次应积极开展有关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杜绝违法行为。
8.3 施工企业应对各级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标准方面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8.4 对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内容:(1)有关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2)有关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和技术标准;
(3)电力建设所使用的各种起重机械构造原理和性能特点及电气、液压控制原理;
(4)各种起重机械安全装置原理及检验标准;(5)电力建设所使用的各种起重机械安拆实例;(6)起重机械事故案例;
(7)现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
8.5 各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每年制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各类作业人员的培训计划,除取证培训外,每年应举办不少于一期的培训班。每次培训后应做好总结和记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8.6 业主项目部应根据现场实际需要举办不定期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事故案例等短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业主项目部、项目监理、施工项目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相关人员。
8.7 网省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不定期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标准规范、事故案例、法律法规等短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施工企业分管领导、业主项目部负责人、监理项目部的负责人、施工项目部负责人、起重机械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安监人员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发证(培训或结业证,促进其重视和积极性)和总结、通报。附件:(略)
一、机械法律法规推荐目录;
二、安全技术标准推荐目录;
三、各级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检查(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