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论证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3: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题论证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题论证报告》。

第一篇:结题论证报告

结题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世聪

课题负责单位:建水县面甸中心学校 单位联系电话:7821611

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于2008年10月经建水县教育局教研室批准立项为十一五规划的一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即从2008年10月—2010年12月。2008年10月12日在面甸小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随即进入了实质性的实验阶段,根据课题的应用型性质,边调查分析研究总结,边指导实践运作。在2010年10月、11月编写出了《语文优秀教案集》、《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集》、《数学优秀教案集》、《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集》、《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集》及《中心小学校本培训模式》等。达到了课题预期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校本培训,70年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先发起,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下半叶随着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是校本产生的直接原因。教育改革进程中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为校本培训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通过实践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师资培训模式;美国的学校本位师 资培训模式和专业发展学校师资培训模式等”。由于各国教育改革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这些校本培训也存在种种差异,但作为中小学教师校内在职教育的实施模式,它们都具有校本培训的共性,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国内研究的状况

国内有组织,有规章的校本培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在全国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我国正在建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多种培训中的一个亮点。比较典型的是上海的校本培训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取得的成绩:将教改经验“实践----反思----积累”模式导入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有效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为全面开展校本培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是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意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教育领域和新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能否真正实现对人的教育,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自己的研究才是最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情景的最直接最适合的方式。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 3 专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而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校本培训。

(四)是适应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伴随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为此教育部在《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中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派送教师参加集训和在本校开展多种培训活动”,这正式表明了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两个部分:脱产参加集中培训和学校自主进行的培训。于是,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国外相关信息,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教师在职教育领域内,掀起了开展教师培训实践和研究的热潮。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因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五)适应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面甸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完小。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一线教师)64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就有 62 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 96 %。而其中的年轻教师就占半数以上,他们学历高,工作热情高,充满朝气活力,专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足,但总体上存在教育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的情况。模仿型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很少。在大力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将教师引 上研究之路,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从而使我校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校决定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集“科研、教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研修,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一)目的:

①使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较快提高。

②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使中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大幅度提高。

③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将中青年教师领上研究道路,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④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使中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获得新收获。

⑤针对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评价等问题,在研究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认识。

(二)意义:

①既可充分利用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能较好地解决在职培训的工学矛盾,所以研究成功的机率较大。②本课题研究将为教师迅速成长和积蓄学校强大后劲拓宽一条崭新道路。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校本研修: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研究、培训等活动。

专业化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及难点:对本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准确定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校本培训研修的集中的基本模式

2、校本培训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3、教师校本培训专业化发展的外显特征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1、校本培训研修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2、校本培训研修是教师步入教育研究殿堂的台阶,即带领教师走上研究道路,使他们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从文献研究入手,全面了解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趋势,并在课题进程中,随时查阅文献,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与研究状况,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2、调查法: 了解各教研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其不足方面,从而改进教研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推动课题顺利进行。

3、行动研究法:

以“领导挂帅、专家指导、专人负责、教师操作”的科研实验群体按照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及时收集阶段性研究结果,不断反思和总结研究的成败,注意发现成功的个案,树立标杆,典型引路。

5、个案研究法:

以我校各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个别典型的教师等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校本培训的研究。

六、课题主要成员及其分工:

罗世聪、苏劲松: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协调、组织研究力量,筹集课题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实施。胡玉兰:负责全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搜集、整理研究资料。

常 虹:负责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方案的设计。负责英语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李雪辉:负责语文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江文萍:负责数学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王 芳:负责综合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并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协调组织各组成员研究活动的开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了解并调查我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选题方向,确定课题名称。

2、组织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3、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

4、撰写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

5、聘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指导。综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内容,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10年5月)整合学校师训、教研、科研工作,开展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实践探索,制定教师校本培训与研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过程,积累有关材料,评价教师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1、第一阶段:确定校本培训研修内容(2008年12月——2009年1月)

根据本校实际,整合研修资源,确定研修内容分别为:师德培训、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

2、第二阶段: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活动。(2009年2月——2009年6月)

(1)集体进行:

A.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主要采取学习与案例撰写相结合的形式。

B.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主要采取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研讨后布置任务:青年教师对照新课程理念,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分析自己的课堂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分组研究:

A.将全体教师按各学科分成若干教研组,以年级组长和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力量,进行分级培训。(树典型带全员)

B.各组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

C.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以讲座、上示范课和课堂实例分析等形式对非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形成辐射引领式校本培训研修模式。

D.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对新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指导与研究,撰写新教师成长案例。

E.写出以分组方式进行的“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展示校本培训研修成果。(2009年9月——2010年1月)

(1)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展示教师发展成果。(2)通过教学评比活动展示课堂研究与教师发展成果。

4、第四阶段:检查研修过程,对研修方法进行修正与调整。(2010年1月——2010年3月)

(1)利用座谈会调查法,了解各教研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其不足方面形成文字材料。

(2)针对各教研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的不足,从我校教师写的优秀课堂实录、优秀教学反思中选出适合帮助青年教师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水平的案例,进行教研活动。

(2)对此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校本培训研修专题活动的研究报告”。

5、第五阶段:检查评价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1)制定对校本培训后的有关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研究意识和能力等方面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在培训开始就进行制定,逐步完善)。

(2)根据评价标准对参加培训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评价。(3)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此培训对青年教师带来哪些变化,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反思能力,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结题验收准备。

2、各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5、主要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校本培训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研究、总结,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形成了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基本方式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

校本教研培训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

(1)、加强学习,增进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校本教研培训的定位、实施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这种沟通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2)、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建章立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建立高效的教研体制,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 主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必须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教导主任、各年级组长为各学科负责人,以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的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作备课制度:

1、个人主备:资源开发。

2、集体备课:资源整合。

3、教前增减:资源优化。

4、教后反思:资源升华。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展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显特征

首先,开展师徒结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学校要求师徒每周听课不少于5节)

其次,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每周3节),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有时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推广 “四课”活动。

1、随堂课:学校领导随时的点课;教师间随时听“不打招呼”的课。

2、合格课(过关课):新教师开课,学校领导、指导教师检查听课,组 织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3、研讨课:中青年教师开课,组织集体听课、评课。

4、示范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课,集体评课。再次,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片区教研活动、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针对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校本片区计划,认真落实。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教学中、学校管理中的问题。

最后,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课的实录拿过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为了扩大讨论的范围,我们还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的实录或教学设计放到局域网站专门开设的QQ栏目上进行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以便在更大范围内集思广益,发挥效益。实践证明,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的一种行之有效研讨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真诚拥护,其参与面之广、所讨论问题之广泛、深入,都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

(四)、结论必“思”:及时反思、全程反思、反思深化 把“反思”作为校本培训的实施主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对反思的内容、方法、目的、结果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小至课堂教学设计,大至每一项活动,都要求进行必要的反思改进,做到反思从身边做起、每天有反思、每事有反思、每人有反思(干部、教师 均有)、反思有所得。写“教后记”是反思的最简单形式之一,为提高“教后记”记录质量,我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交流、评价制度,把“教后记”的管理纳入日常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各种渠道交流展示,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有深度的教研文章,以提高自身反思实践的能力。

扎扎实实的校本培训,换来了教师和学校的双丰收。目前,我校刘苹老师代表建水县参加州举行的小学数竟赛获一等奖,6人获农村骨干教师合格证书,现参与课题研究的有8人,有5篇论文获奖。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经验在镇内进行交流。教师们的科研意识逐步提高,科研热情日益高涨,从而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同时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编制了《语文教案精选》、《数学教案精选》、《语文教学反思精选》、《数学教学反思精选》、《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文本,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广、借鉴的作用。

九、课题研究的展望

《中心完小校本培训研究》的课题现已结题,但直面现实,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校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校本培训的研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需要有火热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精神,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实践的意识。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逐步树立“自主成长的发展意识”,才能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 液和不竭动力。

面甸中心校 2010年12月

第二篇:#个人课题研究论证结题报告

《中职生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倡导:要培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案例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中职生德育课是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育德的。中职生是社会的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具有社会时代性,同时他们也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他们应具有时代赋予他们的观念、价值和理性。

但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到位,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使得本来学习基础较薄弱,行为习惯就差的中职学生上课就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德育课堂缺乏兴趣,育德效果不理想。

那么,怎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研究者们都表达了对德育课堂脱离生活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改变了教材高深莫测的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使“死”的课堂变成“鲜活”的课堂,新时代我们老师要培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新课标的宗旨,也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新的教材将赋予老师更大的自主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 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回到课堂中来,“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德育课堂。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职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凡是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都可称为中职生。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素养和学会做事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育德的内容与社会实际生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生活化。德育课程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创设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指出“要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成绩,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也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要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化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教学民,是实用的、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理论依据之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依据之三:加德纳的课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课堂符合学生心理学认知规律。

理论依据之四:建构主义思想的皮亚杰认为:“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能有知识的产生”。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1.进行德育学习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并能创造性 3 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2.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进步。

(二)课题设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一是通过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比较研究,明确德育生活化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比较研究与实验,探索以职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内涵。三是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建立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有效方法、策略,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及建构主义学习等各种方式的实际应用。

(三)涉及的子课题:

1.我班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 2.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内涵、特点及目标 3.中职德育课堂体验性活动的开发和利用 4.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方法和手段的思考 5.中职生德育课堂渗透生活化的评价

(四)个人课题研究的重点

1.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2.中职生德育课堂如何渗透生活化的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阶段性访谈、坐谈和问卷调查,总结影响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的因素。

2.专家咨询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行为,经常与专家讨论处理方法,遇到专业学术性问题向专家请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行动研究法:边教边研,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实际,密切关注每一个教学情境创设及运用,以便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力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不断完善的高效课堂。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注意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总结,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不断总结和反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睡觉、不听课、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只有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生活化的课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2010年6月起草,7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的制定、申报。(2)通过网络学习、阅读材料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3)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堂现实需求。(4)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中期研究阶段:(1)不断深入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写读书笔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构建主义》皮亚杰,《现代教育评价基础》吴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通过生活化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针对目前学生的发展状况,向专家请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3)制定研究计划,提出研究的假设(4)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断反思,对所得成果及时整理,写出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阶段:(1)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 率显著提升,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提高明显。并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与德育相关的竞赛活动,本班表现相当精彩。在结题前对同学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这种课堂学习方式给予了肯定。(2)实践证明,我对“中职生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不同教学方法为载体,符合中职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与德育学科的学习特点,为自己和他人今后继续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形成我班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调查报告及分析一份、生活化经典案例一篇、论文二篇、结题报告一份。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在调查中有14.7%的同学,没有多大进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生活化评价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正确的评价?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德育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老师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 力;是否能够积极的为学生拓展与创设生活化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第三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五篇: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开展活动情况:

(1)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具体格式、书写内容、布置方法等,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情况评比、总结,形成常态。

(2)“清明时节话思亲”活动。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与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懂得亲情的重要,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切身体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

(3)“远离网吧、从我做起”。课题组通过组织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认识到网吧的危害,真正的离开网吧。

(4)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意见与建议,让班级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板报、演讲、书信、“尊老敬师”行动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 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积极地成果,现将情况进行分析:

(一)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研究问题

本课题组在2009年6月、7月分两次,对7年级84班、8年级82班、9年级80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无无效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写出了相应的问卷分析,得出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影响,确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班主任与班级和谐文化”、“班级文化的构成”、“物质环境与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与和谐发展”、“学困生的转化与班级和谐”等问题入手,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相关的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 李清云

《班主任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立》 李清云

《构建和谐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 王贯锋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张慧彦

《善于倾听----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慧彦

《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 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杨金剑

通过具体的研究,以及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过程: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所提问题的全面性、针对性、认知度等把握不够好,使得调查的结果不够不够科学、具体。使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楚,给解决方案的研究带来困难。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时,由于教育统计知识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让得出问题结论的说服力不够充分。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下载结题论证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题论证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

    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编号:08—07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

    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