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

时间:2019-05-14 03:5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

第一篇: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

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

2014年3月24日到26日,我前往滨州参加了为期3天的“山东省第一届小学书法教学研讨培训会”。会上山东省教研室小学部副主任李家栋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解读,并对小学书法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记李宗玮做了书法教育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书法的来历,让与会的老师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接着大家欣赏了六节精彩的书法课。执教的老师们不仅教给了孩子们书写的技巧,还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和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次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汉字书法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修身养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主要途径。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

山东省教研室小学部副主任李家栋在会上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书法目标分为硬笔和毛笔的学习目标。从执笔要领到书写姿势,再到运笔方法,《纲要》上都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学习硬笔书法,3-6年级学习毛笔书法。但3、4年级和5、6年级的目标又有不同。从三年级毛笔的执笔要领过度到接触临摹楷书字帖,再到5、6年级后期的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字体的美,目标是步步提升的。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书法教学的方向。

二、书法教育学术报告的顿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记李宗玮做的书法教育学术报告,让我茅塞顿开,对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书法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对汉字的认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对汉字我们要有三种认识:(1)对汉字要有一种敬畏感。(2)面对汉字要有一种神秘感。(3)面对汉字要充满自信。

2、对书法的认识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法固不定,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书法的内涵:

(1)书法表现的对象是汉字。(2)书法表现的内容是情感(3)书法的表现手法是技巧。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如离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点线的本质而进行抽象的文学那样叙述故事,描写内心感情,却和音乐中器乐较为相近。器乐以旋律、和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尽管书体各异,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点、线条构成单个的表意形体,点、线条或结构单位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力。在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中,都有着虚实、伸缩、疏密、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使汉字具有造型艺术的美学因素,加上使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蘸墨书写,遵循造型的规律,运用造型要素的可变性,赋予文字结构以独具风格的形式美;又于这结构形式内部通过笔的提按、顿挫、缓急的节奏而产生优美的韵律。尤其在篇章中,通过字的点线,形面的去配,左右侧的支配,斜正均衡的支配,大小错落的支配,动静收放的支配,亦即通过静态美与动态美的表达作用,使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彼此呼唤、彼此照应、相生相发、互为映衬。

三、对书法课的欣赏 我们这次欣赏的六节书法课各具千秋。老师们向我们不仅演示了书法课的流程,更像我们展示了他们深厚的书法功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滨城第一小学的刘永琰老师执教的《热血书家颜真卿》和临沂市洗池小学的王效宗老师执教的《皿字底》。他们在教学生书法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热血书家颜真卿》中刘老师通过出示欧阳询和颜真卿书法作品,让学生对比出他们俩人书法各自的特点,结合教材,让学生总结出颜体的特点: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练习后找出代表性的练习进行评议再集体修正。然后多媒体播放颜真卿的爱国行为: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险境下,他毅然联系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共举义旗抵抗叛军,附近17郡响应,推他为盟主,合兵20万,在堂邑大败叛军,取得“史安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击叛军的信心。颜真卿的积极抵抗,使安禄山后路被截,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不敢西攻潼关------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练习了颜真卿的书法,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王老师的《皿字底》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带领大家游览了王羲之的故乡之后,开始教学关于皿字底的例字。过程中边示范边练写边纠正,让学生和与会者欣赏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也让我们欣赏了各位书法大家们的作品和毛笔字的美感。

这次学习我更加体会到书法与人的心灵是有有深刻交会的,书法就是做人,书法文化就是以书法来升华人类自己的身心品格、精神与修养,并展现自身的纯粹心灵境界,书法超越了原有意义的本性,而进入我们心灵的领域。书法可谓书法瑜伽,在书法的静境中,透过书法与心的交融、应和,来达到书心合一的境界。书是心之镜。当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耳边响起舒缓的音乐,那满足而寂静的感觉仿佛将心灵也抚平了。

让书法为我们抚平生命的烦忧,增长欢喜,让每一颗心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都美好自在,相互交映,展现出人间最美的光明!让我们学习汉字书法,传承中华之魂!

第二篇:触摸中华之魂

触摸中华之魂

中华民族何以以铮铮铁骨骄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不倒,中国何以在当近以火焰般的赤诚演绎大国崛起的神话,展露千锤百炼的壮志雄心?不只是因为我们拥有着占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数量,不只是因为我们有960万平方的大地,不只是因为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科技永不灭的影响,还因为我们拥有5千年——甚至更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因为这5千年中孕育从未间断的文明,还有这5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亘古久远的民族精神——中华魂!

2008年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中华民族基本未曾有过的如此地动山摇。汶川强震使得哀鸿遍野,人们唯一的家园也于骤然间不存于世!深切的举国同悲,伴随着千万受灾难民的一次次撕心裂肺的呼唤,狠狠撕裂了痛苦不堪的华夏大地,也在无形中默默牵动着各族人民的心。但中华人民始终有着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雄伟气魄!天大的灾难都压不跨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如此残忍的天灾,从北域的满蒙兄弟,到遥远南疆的黎苗姐妹,中华儿女每个人尽其所能,一方有畏难,八方来支援!如同那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泱泱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正是这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情使中华人民变得更加强大!也教会我们:我们是一个血脉相通,牢不可破的生命体。我们要举起双手告诉世界——什么叫做中华魂!

寒冬凛冽,百花丛中未见一丁鲜红。请你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目

光向着东方远眺:那腊梅依然坚挺着自己绝不容弯下的铁板身躯傲立在大雪纷飞的枝头。风雪愈是来得猛烈,她则开放得愈是美丽孤傲聂人心魄。她孤独且勇敢、坚贞且不屈。她不畏强权,发誓要向暴风雪宣战!梅花的精神不恰恰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吗?那不正是——中华之魂吗?

秋风萧瑟,轻轻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在河之洲,氺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悄无声息地泛起湖中涟漪阵阵,耳畔的孜孜回音也愈加自模糊而清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成一个永恒的主题——颂我中华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为整个中华留下灿烂遗言!若国亡,自己怎可再低下那骄傲的头颅,亡国奴岂非遭世人唾弃一世而陷自己于不忠不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面对架在脖子上的刀锋展现了他形如钢筋铁骨的魄力。有价值的死去就好比朝着那东方最亮的地方而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那敢于血洒疆场的飒爽英姿,一心惟愿为国献身去赢得簇新的理想与最终希望自由的荣光!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黄翠芬以永不倦的爱国热忱向我们宣誓,中华民族早已在我们的赤子之心上根深蒂固!就如同一个邮资的最终归宿!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请你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第三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下面是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请参考!篇一: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篇二: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篇三: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篇四: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篇五: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篇六: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篇七: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

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篇八: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第四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一)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二)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文:黎楚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三)阅读《汉字书法之美》

@可以心清也

最近(2012年3月)读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第五篇:中华崛起之复兴魂

中华崛起之复兴魂

——观《复兴之路》有感

指挥间,沧桑巨变。多少的跌宕起伏,多少的波谲云诡,多少充满戏剧性和转折性的关键时刻,将人类历史演绎成悲喜交加的时代正剧。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那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那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那样拥有无穷的向心力和忍耐力。中国的复兴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于中国人民不屈的复兴魂。

乱局 · 惊梦

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新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地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视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以一种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为摆脱被压迫的局面,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重整旧河山

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

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仆后继,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到达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去探索并续写新的辉煌。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凭着他们那不屈的复兴魂举步维艰地实现中华的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曲折岁月洗礼的新中国!

苍黄 · 十年

这是中国史上一段沉痛的浩劫,正是这丑陋的十年,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进步,这是一场内部灾难,中国的复兴之路在此受到断裂,十年苍黄摧残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个民族的繁荣复兴。经过这场可悲的历史,中国浪费了10年的发展之路,而遗留的后遗症至今也没有完全治愈。十年之后,复兴之路才重新踏上征程。

迈步重头越

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终于在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与科教的拨乱反正中重新激发民族的复兴魂。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1987年以后近十年,持续突进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显著成就,满目苍夷的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迎来了新生。

民族 · 不屈

2007年7月1日,香港,这个中国近百年沧桑的特殊见证者。以它在回归祖国10年中所走过的历程骄傲地告诉他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早已驶出了1840年的海面,紧接着,澳门的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按照“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矢志不渝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不屈让中国敢于面对近年来的重重天灾人祸,03年的非典肺炎,胡锦涛与人民一起打赢了非典一战;08年的汶川地震,甲型流感,泥石流灾害,中国都一一挺了过来,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华的民族复兴魂一直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底。

当惊世界殊

从1971年中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以及日渐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世界惊叹。2003年开始,中国踏上了探索宇宙的征程,让世界瞩目。申奥的成功以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一步步的伟大复兴。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的入侵,贫弱的清王朝无力抵抗;100多年后,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领导人于纽约聚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国家元首握手合影,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姿态。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也以新的面貌融入世界。

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劣等民族”的迷茫与愤慨,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奋进与努力,从“站起来了”到“猛虎在加速”的飞跃与巨变,中华民族不屈的意识和向上的情操点燃了昏暗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使人类惊叹于这个文明古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经过十多年的创新与实践,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途。

中华民族崛起的复兴魂,将薪火相传!

下载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字书法 中华之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5篇]

    《汉字书法之美》本书以身心灵感知的视角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将书法之道与现代人身心灵调适相结合,寻找逐渐遗忘的汉字记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汉字书......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5篇材料]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欣赏

    《汉字书法欣赏》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古代书法艺术欣赏,增进对汉字源流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汉字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汉字书法的兴趣,。 3、感受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

    魂铸中华

    魂铸中华 通羊五小 六年级 王 欣 本学期我们学校掀起了《中华魂》的读书热潮,我也被卷进了这次读书活动。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我爱不释手,读了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深感动。......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通用)(共五篇)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铸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活动主持词

    “铸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活动主持词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

    汉字和书法教案5篇范文

    第一课汉字和书法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书法的历史发展。 了解汉字的书法艺术。 通过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对中华五千年的......

    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一、点 1斜点;2直点;3挑点;4撇点;5反点。 二、横 1短横;2长横。 三、竖 1悬针竖;2垂露竖;竖折;4竖提。 四、钩 1竖钩;2竖弯钩;3竖折折钩;4横钩;7卧钩。 五、撇 1短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