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正兴镇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成都市双流县的正兴镇城乡发展状况
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 李强 摘要: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秉天地之灵气,山青水秀,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积累丰富,旅游资源蕴涵富饶。一直以来,在政府的努力下,正兴镇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关键字:正兴镇 统筹城乡发展 和谐社会
2011年暑期,我到了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人民政府进行了20多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实践中,我和正兴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每天下乡了解农村的建设情况,对正兴镇的新农村统筹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获益匪浅。双流正兴镇简介
正兴镇又名苏码头,是成都市著名的“红色乡镇”,自古以来是成都平原水陆交通、商贾云集的重地,南出成都的重要门户,为双流古镇之一。
正兴镇,位于成都市南部(成都平原边缘),双流县中部偏东南,北部毗邻华阳镇,南接煎茶镇,东靠兴隆镇,西连公兴镇、永安镇。全镇幅员面积48.95平方公里,辖6村4社区3.5万余人,它依山傍水,交通便利。2004年8月被列为成都市重点小城镇,2006年5月被列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2008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一、正兴镇的统筹城乡发展现状 五年来,中共正兴镇第五届委员会领导班子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线,坚决贯彻市委、县委发展思想和各项决策,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抢抓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发展机遇,坚持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正兴镇统筹城乡发展,全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实现大提升
经济建设是一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工作,正兴在2007年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基础差、底子薄,面对正兴镇2006年才列入市优先发展重点镇(落后其他13个市优先发展重点镇1年)的实际,镇党委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积极采取有力举措,有效推动了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我镇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实现大幅跃升,超过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平均增幅。GDP由2007年的3.4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亿元(预计数,下同,2011年上半年完成4.1亿元),年均增长26%(时间段下同);固定资产投资由4.86亿元增加到12亿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9.4亿元),年均增长44%,近5年累计完成4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451万元增加到1.2亿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8370万元),年均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36元增加到18000元,年均增长21.6%;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7平方公里增加到3.9平方公里,年均增长26%。2010年正兴镇与其他13个市优先发展重点镇相比,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最后1名上升至第6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12名上升至第5名。
2008年完成GDP4.37亿元,财政税收4200万元,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7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60万元,工业续、改、扩建到位资金6000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9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0元,粮食总产量17438吨,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3500亩。
三、以抗震救灾为突破,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全镇上下众志成城,迅速高效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我镇先后组织137人前往灾区抢险救援,全镇社会各界捐款150余万元,救灾物资价值10万元。先后完成了46户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镇党委坚持一手抓抗灾,一手抓发展,全镇经济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并加发展,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四、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主要工作全面完成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镇党委按照市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及县委建设现代空港田园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要求,坚持一个根本方法、六项优先发展战略,全镇实现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一)大力推进“三个集中”,统筹城乡发展
在工作中,镇党委始终坚持“三个集中”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加快推进了城镇建设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按照县委立足我镇科学发展确定的发展定位,坚持工业向西肮港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对工业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从2007年起即启动并完成了规划区内老城南食品厂等8家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向工业园区引进多个工业项目,到位资金达到2亿元。
二是分层次推 农民向场镇集。现已完成15.8万平米的“秦皇苑”农安区和旧城改造安置区; 29万平米拆院并院田家寺安置区和秦皇苑二期安置区全线封顶,后期工程正在进行,今年将完成安置; 8.5万平米回龙安置区已经启动建设,3 0万平米秦皇苑三期安置区启动前期工作。
三是稳步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力贯彻县委“135610”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农用地流转规模经营累计总面积达2万余亩,集中度达50%以上。发展了15个专业合作社,入社率达到30%,社员人均年增收达1000余元。
(二)坚持六项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发展
1.坚持主导产业发展优先战略,推进产业高端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抓手,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正兴镇产业由2007年前以传统农业为主迅速向2008年后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目前,镇域内汇聚天光科技、麓湖项目、工业、学校等十多个服务业项目,协议投资过百亿元。为服务项目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拆迁2.3万余亩、1.4万余人。现代五项赛事中心建成并成功举办了国内国际现代五项赛事,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顶级五项赛事赛场。麓湖总部经济区项目顺利推进,工业学校主体楼栋全面封顶,“浅水湾”项目、天光软件项曰建设顺利推进。世界美食嘉年华全面启动全球招商工作。“和泓半山”、“浅水湾’’开盘销售。四川奥斯迪医院、天安数码等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前期工作。2 0 1 1年,全镇现代服务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坚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发展有机食品,获宝石梨有机品牌1个,草莓、泥鳅等有机转换认证品牌4个。川师大回龙园区采取“大园区小业主”方式,发展有机果蔬面积3100亩,全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着力培植发展宝石梨、草莓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宝石梨560亩,年总产值达220万元,社员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发展草莓320亩,年总产值达32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2.5万元。
2.坚持群众利益保障优先战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始终坚持党的宗旨意识,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实现群众共创共享,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一是加快农民安置。近年来,镇党委抽调精兵强将专项负责农民安置区建设工作,建成11.8万平米秦皇苑安置小区,于2009年6月先行安置2千多人;建成场镇安置区4万平米,完成安置一千余人。29万平米的拆院并院安置区和秦皇苑二期安置区全面建成,将于今年8月份进行安置,安置人数达到5千多人。二是全面深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按照市县部署,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镇44个组121个社产改确权实现“应确尽确”,颁证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市、县和第三方检查验收。村级基层治理工作扎实进行,议事会制度和工作程序更加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完成了全镇5个村(社区)“五站、一室、两店”硬件配套,完成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上百个,火石岩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金管理工作获市检查组高度肯定。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天安数码土地整理方案正在实施。三是认真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坚持每月召开1次镇村联席会,在全镇各村(社区)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开通政府网站,宣传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倾听、回复并积极办理网民意见;从2010年起,筹措党建经费、企业捐款等专项资金36万元,在全镇开展了“党心连民心’’惠民帮扶活动,近百户困难党员和群众得到扶助,户均增收3000余元。四是抓好民生工程。加强充分就业工作,在全镇各村(社区)建成11个就业和社保服务工作站,累计开展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1768人,每年定期举办1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五年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552人,完成仁宝、纬创集团招工专项目标。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五年来累计完成征地社保676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18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7742人,各项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此外,安全用水、富民增收等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3.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筑牢超常发展基础
坚持以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为突破,近年来新建了锦江大桥、正公路、正红路以及混凝土村道路网;完成正兴医院、污水处理站、夕阳红电梯公寓、正兴旧场镇风貌改造等工程;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政公园、国际体育中心、110KV变电站、天然气调压站和岷江自来水加压站,启动了大容量污水处理站建设工作,实现了水电路气保障能力的大提高,为我镇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投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2011年,全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 1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战略,改观田园城市面貌
积极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现代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共同发展。一是积极实施“把城区建成景医,把家园建成公园”综合示范项目提升工程。完成成仁路景观打造,对场镇进行了风貌改造。在全县率先建成自行车绿廊75公里,完成新城国际体育公园区域、正公路沿线及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景观绿化100万平米,完成乐盟国际学校提升工程和秦皇苑安置区美化工程;通过了全国优美乡镇的检查验收,被评为市级园林城镇和绿化乡镇。二是加强规划执行。在完成了城镇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基础上,加大了执法力度,对镇域范围内的“三违一非”进行了坚决的整治,维护了优美环境。三是狠抓长效机制建设,从管理队伍、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社会化绿化、保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城乡环境美化、优化的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坚持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坚持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协调发展。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五年来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建成中小学塑胶操场,完善了校舍及安全保卫等硬件设施,教育条件不断改善,中小学教育水平不断攀升;在医疗卫生方面,五年来累计投入42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视民政事业发展,累计投入26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夕阳红’’电梯公寓,对全镇五保户150余人进行集中供养;在重大节日前夕,对全镇残疾人、低保、优抚等群体进行集中慰问;投入10万元,解决了115人次的贫困学生午餐问题;累计支出46万余元,对368名大学新生进行资助。重视涉老组织建设,投入200余万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累计投入150万元,用于全镇老年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投入600余万元,建成镇综合文化站,完善了各村文化室,积极开展各粪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大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监督与管理,提高群防组织在发现、堵截和防控案件的能力,有力地推进群防队伍建设,各类矛盾及时化解,社会保持稳定和谐。2010年通过创市“二星”,级平安乡镇验收,2011年5月成为成都市第一批市“二星”级平安乡镇,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安全的社会环境。
6.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先战略,提高服务水平
着眼于发展要求,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型。一是镇政府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实现便民服务延伸到基层。二是完善了服务制度和机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了镇机关指纹打卡、去向公示、佩证上岗、机关值班、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等制度,加强督查管理,对违反相关制度的同志进行了严肃处理,提升了服务力和执行力。三是深入开展岗位承诺、争创先锋示范岗等各项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四是抓好政务公开,建立完善政府网站,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进村(居)务、财务公开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五是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完善监察网络,促进了窗口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此外,镇党委坚持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镇人大紧紧围绕全镇重大问题和中心工作,认真组织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加强工作监督,切实履行职能。镇工会、团委、妇联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发展。
镇老龄组织、.机关退休支部围绕大局创新开展活动,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看到了正兴镇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这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牌坊新村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正兴镇2011年上半年总结》
《关于双流县正兴镇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苟伟关于正兴镇城乡发展五年工作报告总结》
第二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四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与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上,目前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达成了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来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新阶段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
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
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
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
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市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其次是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城市的中小学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等额外收费项目,使其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免费项目包括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所需经费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级财政负担;第三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县区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4、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国家财政的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基本没有承担责任。农村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只有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与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城乡统筹发展才有基本的制度基础。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其主要内容有: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制度,减少和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的产生,政府应从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最终实现与城镇社保接轨;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与城镇低保水平的合理比例关系;稳步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5、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低。只有农村人口也同步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否则,农业人口不减少,大多数的人口只能创造和占有越来越少的财富,是难以富起来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时转移与充分就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前提。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在农业生产效益、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农副产品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和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劳动者报酬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2000~2002年依次为54.2%、79.2%和60.9%。可见,劳动者报酬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三农”问题,能够取得多重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府应当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完整政策框架。当前,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有: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实行暂住申报制度;清理整顿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输入地政府必须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中,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公共卫生领域给民工市民待遇;把农民进城务工纳入《劳动法》实施范围,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能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并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