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范文模版)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0/8/17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 报告
按照市政协 2010年工作安排 , 教文卫体委员会于 4月至 5 月初 , 由彭皓方副主席带队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六个旗县 区的十几所中小学校, 详细察看了各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电教馆等基础设施 , 听取了有关教育局和学校负责人情况汇报, 多次召开由旗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以 及学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 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491所, 初中 62所, 小学 429所。现有在校生 279771 人, 其中初中生 96815 人(农村中学生数约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 41.49 %,小学生 182956人(农村小学生数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 46.37 %。全市在职教师 18283人, 其中初中 5657人, 小学 12626人。
2000年以前,我市各旗县区为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教育 资源分散。近年来, 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 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加剧,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部分优秀教师调往城镇, 农村中小学 难以为继,办学效益低下。如:某乡所在地小学,有学生 57人(住校 21人,教师 14人(住 校 11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不足百人学校居多,师生比很不科学,小规模校点运转困难。对 此, 我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编制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提出“农 村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思路,有步骤地对生源少、师资弱、教学质量低的学校 和教学点进行撤并和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清水河县小学校点从 2006年的 149个减少到现在 58个,初级中学从 11所调整为现在的 3所;和林县从 2001年 216所学校调整为
现在的 44所(含 27个教学点,到 2008年将全部县镇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县城 5所中学读书。其它旗县区也都做了相应的整合(目前这项工作仍未结束,个别地区仍有班容量不足 10人、校 容量不足百人的,仍需做进一步调整 ,这样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问题, 让农村学生享受到 了优质教育资源。
调研人员看到,我市旗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学校布局、物质基础、人员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 均衡发展。如土左旗六小、和林县职中初中部、清水河县二中、玉泉区民小、赛罕区黄合少镇第 二中心校等,都通过改扩建、拆并校、整合资源,使教学和学生住宿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给周 边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近年来, 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 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措施与成绩:
1、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 我市各地区分别研究制定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 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 作会议”, 研究制定了各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提出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造 城镇薄弱学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2009年向农村投入教育经费 5.04亿元(含人 员工资,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2、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我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 度。2007年以来,改扩建重点项目有 15所,其中,玉泉区 4个,新城区 3个,回民区 2个,赛 罕区 3个,市直属 3个,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使学生人数增加 12448
人,增幅 59.4%,占地面 积增加 225亩,建筑面积增加 18.41万平方米,增幅 153.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 的问题。特别是在扶持薄弱学校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惠民政 策,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落实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 准确统计 有效学生数量,协调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能足额及时拨付到学校 , 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的 学校给予适当的倾斜, 保证了这类学校的基本运转。城市教育附加费从 2007年的 8000万元增加 到 2009年的 1亿元,全部按计划用于教育,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 高。各学校继续倡导质量、特色、内涵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理念,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 究”、“教学大检查”、“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素质教育 扎实推进。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观摩学习现场会, 倡导“知校徽、遵校 训、树校风、唱校歌、明校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备均衡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招考, 一批青年教师进入 到各级各类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09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了系统 培训,仅农村教师就有 2300余人。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名校资源,联合办学。如土左旗一中与呼 市二中缔结友好学校,名师定期下旗县讲课, 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采取挂职学习、结对 子、带教下乡、教学大课堂、教学开放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 距。三是结合国家支教政策, 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 职称评定优先, 并兑现早于城区学校, 一些旗县区还制定政策, 对坚持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四是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学 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我市各中小学校均能确保绩效工资按时发放,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 促进教师业务的提升,使教师能安心工作。
4、分招新政策,促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 促进生源均衡。我市制定科学透明的招生政策, 严格执行“小升初” 电脑派位就近入学, 杜绝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 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均衡的生源。二是“初升 高”工作实行分招新政策,促使教育均衡。我市自 2007年制定实施《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高 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 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的意见》 以来, 对初中薄弱学校实施中考“分招”制 度,这对改善部分初中薄弱状况,稳定初中各校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 我市将 6所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 50%用于“分招”,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
钱数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初中学校,有力遏制“条子生”、“赞助生”等择校生现象的发生。
5、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市根据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 建设加固项目向 乡镇中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证乡镇教学及住宿食堂条件的改善。一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我 市教育经费由 2007年的 16.15亿元增至 2009年的 23.15亿元。小学总数从 580 所减少到目前 的 429所;初中从 70所减少到 62所。教育经费的增加与学校数量的减少说明我市教育经费的 使用更趋合理。二是落实校安工程的各项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面广、施工工程 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预计总投入 15.21亿元, 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 金。2002年到 2009年,共建设了 11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占全部学校建筑面积 240万平方米的 一半。
今年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规划”的攻坚之年, 我市确定工程总量 90%的建 设任务, 重建、加固和改造校舍面积 129万平方米, 为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市政府已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等内容 , 列 入了 2010年度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中。目前进展顺利。
6、“两基”工作有了新突破
我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 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了自 治区的前列, 托县、赛罕区接受了自治区级优秀旗县的督导验收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年度教育 工作优秀县区”,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财政预算中 占较大的比重, 但是由于首府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任务重, 经费需求量大, 现有的教育经费基本上 用于教师工资、学校水电暖等维持日常运转的开支, 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仅能用于盖教学楼、宿舍 楼,而教学设备无力添置,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别形成了教师 资源配制不均衡。虽然近几年我市招考的年轻教师多数充实到偏远农村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 但是目前仍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让年轻教师长期安心农村任教, 多数新录用的年轻乡村教 师只等合同期满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另外, 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公用经费紧缺, 教师长期 没条件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使这些学校缺乏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在当今 信息时代, 有的偏远农村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远程教育设施, 但由于教材不配套等原因, 利用率非 常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调研组认为, 师资力量的极大不均衡是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即使“校 安工程”圆满完成后, 如果解决不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稀少问题仍然难 以解决。
3、教学设施不均衡。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多数处于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学校电脑 陈旧、教师操作水平差、图书数量和种类不达标或勉强达标,部分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差(仍住大 通铺,没有洗浴设施,有的学校操场偏小等,使这类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4、生源不均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形成 了生源不均衡。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名校读
书, 市区有条件的家庭 更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致使市区重点学校有的班容量达到 80多人,而偏远地区和
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 前者逐年扩招, 后者逐年减员。这种差距有硬件和软件 不均衡的因素,也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进城的原因。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感到, 目前 由于农村人口流动量大,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难以准确统计。
5、城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 方面存在差距, 城内四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 学校占地面积 不达标, 学生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同样存在师资水平差、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 导致生源不足, 周边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找熟人、交择校费等办法想方设法进入较好的学校, 形成城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外, 我市城区不断扩大, 新楼盘不断增加, 但配套的小 学、幼儿园设立不足,使城区新小区居住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
6、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从小学开始住宿学校,校 园课余生活单调枯燥, 除了上课和自习, 缺乏第二课堂的开展, 有的学校住宿生连时事新闻都看 不到。陪护的生活老师大多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安全保障困难等隐患, 使寄宿制学校管理责任重、难度大。
三、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教 师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很多 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达到相对平衡, 逐渐扩展, 推动城乡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 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还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 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作为首府城市,我市不仅承担着本市中小学生的 义务教育, 还承载着外来中小学生的教育, 因此教育经费投入需求量要比其它盟市大。目前我市 一些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负债经营, 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建议继续逐年加大对我市义务教育的投入 力度, 着力解决学校债务问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重点扶持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施的前提下, 继续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 实现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缩小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目前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 的不均衡。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教 师工作与生活环境,确保薪资、福利到位。建议:一是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 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农村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和设立优秀农村教师奖励基金, 在评优、晋级和有关福利方面应向长期坚持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 鼓励教师终生从事农村教 育事业, 对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可发放专项津贴, 随工龄逐年增加;三是妥善分流安置不能胜任教 学岗位的教师,对学历、教学能力不达标者,采取离岗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和教学能力;对不能 胜任者,采取离岗和提前退休的办法, 做好离岗、退休教师的善后安置工作;四是县教育部门应 统筹考虑聘用代课教师问题, 合理确定教师工资水平并统一支付工资, 建立农村教师补员保障机 制;五是各级行政部门应通力协作,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保障农村 教师的合法权益。
3、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倡导“一帮一”,即一所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一所农
村学校, 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或挂职锻炼。通过对口帮扶等措施, 稳步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建议各级教育部 门出台有关城乡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政策, 实行教师流动制, 教师晋升职称必须去偏远学校工作 一定时间,把到农村任教经历作为城镇教师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
4、结合校安工程,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重点 加强乡村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建设, 使之达到办学基本要求, 改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 备,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建议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 学校寄宿生生均占用经费标准, 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快城区薄弱学校改造步伐, 旧城改造和 新区建设必须与学校配套建设同步进行, 减少大班额现象。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缩小 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 各盟市和旗县的部分中小 学生也纷纷来我市求学, 这些学生对住宿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 市区仅有的几所义务教育学校 有寄宿条件, 远远满足不了住宿需求。建议加快建设城镇公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同时采取有 效措施扶持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寄宿制学校,以解决外来学生的寄宿问题。
5、确保学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按照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建议继 续加大宣传力度, 控辍保学,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监护人加强 宣传教育,帮助解决困难;禁止各类企业招用童工;关注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 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 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6、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心 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偏远农村学龄儿童从小学就开始住校,年龄小, 住宿时间长, 更需 关注。建议有寄宿生的学校丰富课余时间的文体活动, 开设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 提高陪护老师 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7、合理利用农村校舍资源。在农村撤点并校过程中闲置着一些废弃的校舍,建议县乡 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校产, 兴办乡村幼儿园, 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解决了进城 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无人管理问题。
8、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建立县级以上政府教育工作督导 评估和考核制度,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应淡化鉴定、分等级的观念, 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为导向,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敦促各级政
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市应 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对“标志 性”、“政绩性”重点学校的建设。为使各级领导干部承担好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建议把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报告指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 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 生师比 核定教职工数量,无 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 很多
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 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 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 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
建议
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 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优 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完善农村中小 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 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 从而达到解 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 教育公平的目标。
三是深入实施 “ 百校帮扶 ” 工程, 让强校与弱校结对帮扶, 城区学校与 农村 学校结对帮扶,并 落实帮扶责任制,将帮扶工作列入校长、教师考核内容,发挥全县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 头人作用,对教师实行 “ 传、帮、带 ” ,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无缝对 接,从而在城乡学校之间搭建起一座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提高的桥梁
清水县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基 础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已愈来愈成为社会 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清水县教育部门为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 多种措施,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我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我们选择清水县东部几
所初级农村中学为调研对象,于 2009年 10月对其进行了一次联合教育调研,我们于 10月 10日至 10月 12日先后深入秦亭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等进行实地走访。又于 10月 14日在秦亭中学召开了 “ 农村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座谈会 ” , 在综合调研材料的基础上, 形成本调研报告。
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大约建校在五六十年度, 已经走过了 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
我县经济建设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农村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主体 战略, 全力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尤其,秦亭中学每年初中毕业
升学率令人瞩目。成为我县东部农村主初级中学独树的一面 “ 旗帜 ” ,山门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各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共同探讨、互相切磋,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能真正运用于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当中, 加快我县教育资源整合, 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 入,在财政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力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关心学生,完善各 类规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推进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认为 “ 初中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 育,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最广大群众之利益的教育 ”。坚持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民众提 供满意的教育。面对初中农村教育的新情况, 新挑战,我县教育局领导、包乡包片督导态度 非常明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 “ 两基 ” 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视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 级中学, 和全县相比想方设法力争缩短城乡中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 坚持推进教育 均衡发展不动摇, “ 办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 ” 的学校。
调研中,我县东部几所学校实施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的科学决策,这充分反映了各 学校教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气魄和胆略,表达了全体学生及家长众呼唤教育公平的心 声。这些态度和做法, 成为我县初级农村中学学习的楷模。为此, 在秦亭镇进行教育调研时, 群众普遍反映, “ 最满意的是教育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1958年山门镇中学建立,面积只有 4000平方米,只有三个 教学 班,学生人数不足 百人,随着近40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面积增加到 9367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到 300多人, 2004年我县初级中学都实现了 “ 两基 ” 达标,这充分证实了国家重视教育,尤其农村
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村初中教育 教学 质量以迈上了新水平, 面对农村当前的教育的新 趋势,清水县主管部门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区学校布局纲要》,合理
整合教育资源, 实施规模办学。自 2005年以来, 对我县东部几所中学加大了建校资金投入。山门中学建起了教学楼, 百家中学、秦亭中学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 已成为国家寄宿 制项目学校。以往学校 “ 小、散、乱 ” 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要实现初中农村教育的均 衡发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 2004年 “ 两基 ” 达标以来,我
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 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创建活动。狠抓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目前, 我 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能按国际二类标准进行建设并达标, 全校初中生生均占地 28.2平方 米,生均建筑面积 7.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 8.2平方米,达到了《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
准》要求。各学校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设施齐全, 师生能充分活动和利用。各校严格按照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逐年更新设备和补充必要的实 验材料。并在教学装备的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2、均衡师资配备,强化队伍管理。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我县全面实施新教师 “ 凡进 必考、双向选择 ” 制度,公开招聘、择优选用;另一方面制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 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
所有教师均有合格的任职 资格,教师合格学历达 95%以上,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 75%。与此同时,县教育体育
局力争按师资均衡的原则调派任课教师, 做到师资水平、教学力量均衡配置。提升我县农村 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
3、均衡生源分配,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
由于各校注重对各校经费投入、硬件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的均衡化,按 “ 就 地入学,就近入学 ” 的原则,我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生源的流动已相对企稳。
各校实行平行编班,均不设重点班或快慢班。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 足各门课程的前提下,各校均坚持平行分班。分班时,科任老师搭配尽量做到均衡,缩小各 班平均总分分差和单科均分分差,对优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及中途插班生的派放, 都力求平衡。这样, 不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受教育的环境, 也让每一位教师有一 个公平竞争的起点,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竞争的积极性, 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优化管理,提升教师内涵,为均衡发展注入活力
1、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东部几所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现状,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模式方 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方法, 把城区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学科 带头人邀请到我校来, 传经送宝, 结果近两年的实践经验, 教师们肯吃苦, 负责任, 精业务, 讲奉献, 为提高初中农村教学质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学校教育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各校坚持 “ 科研兴校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开始步入
规范化轨道,以人为本的校本机制逐步形成, 各校还采用随堂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 课、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扎实搞好教师培训
我县教育体育局非常重视教师各级各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师自学、远程教育和 校本课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注
意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使教师在 “ 做中学 ” ,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落实新教师培训, 以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形式开展;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我县对优秀人才实行奖励的机制,以实施 “ 名师工程 ”
为重点,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力度;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 过培训、考试、认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实施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高工程, 使英语教师能够用流畅、准确的口语给学生授课, 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五是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行为研究、问题研
究、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采取 “ 人人搞教研;人人有任务 ” , 以科研促教学方法的改进, 努力做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3、大力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和深化教育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即校长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 师末位待岗制。二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工资待遇的全面落实。三是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 出台了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四是积极加强城乡中学之间的交流, 采取送教下乡、传宝送 经、研讨交流等形式,既联络了感情,又取得了学习实效,更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 对各学科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 采 取等级评价方式,优化教育管理。
(四倾注爱心,关爱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为了保障每个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各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 助体系。各校都能认真落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两免一补 ” 工作。对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等给以经济补助。三年来, “ 两免一补 ” 的经费都能专款专用, 落实到人, 让辖区内的学生得到实惠, 缓解了学生因贫困而严重流失的现象, 确保学生的巩 固率。
我县农村中学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上,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成效明显,源于我县 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的 “ 四到位 ” ,由
此充分说明, 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县委和县政府部门的远见和决心, 我县进一步推进初中教 育均衡发展已取得的可喜的成效。
二、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我县东部经济落后,贫穷闭塞, 有 85%的家长没有文化基础,对学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子女外出打工
就是做好的出路, 于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对子女上学不支持, 不尽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致使子女上学无人监护,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增加了较大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失去了父母的依赖,心神不一,厌学情绪每况愈下,最终流失。所 有这些, 给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学校办学和教师 从教的积极性。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生源的不均衡,我们认为, 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最 严重、最主要的问题。
2、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要构建教育的高位均衡,各校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一
方面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 是教师队伍的数 量不足。据统计,城区教师数量上往往超编, 而乡村教师往往短缺,有的学校仍然有代课教 师充值, 这样教师专业水平层次不齐, 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 施还相对落后, 教师现代教学技术适应不了课改需要。培养机制、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教 师校本培训机制还不尽完善,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师资水平和学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教育经费仍显不足。虽然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件建设
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学杂费的免除等使义务 教育投入仍显短缺,经费收不抵付,学校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弱势,教师待遇偏低,这些, 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4、缺乏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目前我县农村初中教师的调配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困难,致使我县部分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县督导部门建立 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监测的结果依法发布,对我县农 村的义务教育决策起到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规及我县相关教育政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扰乱教育均衡发展的违规现象依法处理。
2、实行以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教育经 费。建立并实施“以县为主,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机制”,由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 行职能,统一均衡调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逐步达到生源的平衡。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各校每年可以 15%的教师数进行区域内流动。加强校际沟通交 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
领导与县城一些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岗交流,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
3、统一标准,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不断增 加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研究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问题,倡导科学评估,节约办教育,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ww w.5 Y k j.CoM 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0/8/17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2010年工作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4月至5 月初,由彭皓方副主席带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六个旗县区的十几所中小学校,详细察看了各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电教馆等基础设施,听取了有关教育局和学校负责人情况汇报,多次召开由旗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491所,初中62所,小学429所。现有在校生279771 人,其中初中生96815 人(农村中学生数约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41.49 %),小学生 182956人(农村小学生数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46.37 %)。全市在职教师18283人,其中初中5657人,小学12626人。
2000年以前,我市各旗县区为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教育资源分散。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加剧,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部分优秀教师调往城镇,农村中小学难以为继,办学效益低下。如:某乡所在地小学,有学生57人(住校21人),教师14人(住校11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不足百人学校居多,师生比很不科学,小规模校点运转困难。对此,我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提出“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思路,有步骤地对生源少、师资弱、教学质量低的学校和教学点进行撤并和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清水河县小学校点从2006年的149个减少到现在58个,初级中学从11所调整为现在的3所;和林县从2001年216所学校调整为现在的44所(含27个教学点),到2008年将全部县镇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县城5所中学读书。其它旗县区也都做了相应的整合(目前这项工作仍未结束,个别地区仍有班容量不足10人、校容量不足百人的,仍需做进一步调整),这样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问题,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调研人员看到,我市旗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学校布局、物质基础、人员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如土左旗六小、和林县职中初中部、清水河县二中、玉泉区民小、赛罕区黄合少镇第二中心校等,都通过改扩建、拆并校、整合资源,使教学和学生住宿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给周边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措施与成绩:
1、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市各地区分别研究制定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各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2009年向农村投入教育经费5.04亿元(含人员工资),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2、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我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2007年以来,改扩建重点项目有15所,其中,玉泉区4个,新城区3个,回民区2个,赛罕区3个,市直属3个,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使学生人数增加12448人,增幅59.4%,占地面积增加225亩,建筑面积增加18.41万平方米,增幅153.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特别是在扶持薄弱学校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准确统计有效学生数量,协调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能足额及时拨付到学校,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倾斜,保证了这类学校的基本运转。城市教育附加费从2007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亿元,全部按计划用于教育,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各学校继续倡导质量、特色、内涵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理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大检查”、“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观摩学习现场会,倡导“知校徽、遵校训、树校风、唱校歌、明校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备均衡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招考,一批青年教师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09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仅农村教师就有2300余人。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名校资源,联合办学。如土左旗一中与呼市二中缔结友好学校,名师定期下旗县讲课,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采取挂职学习、结对子、带教下乡、教学大课堂、教学开放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距。三是结合国家支教政策,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职称评定优先,并兑现早于城区学校,一些旗县区还制定政策,对坚持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四是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我市各中小学校均能确保绩效工资按时发放,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业务的提升,使教师能安心工作。
4、分招新政策,促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促进生源均衡。我市制定科学透明的招生政策,严格执行“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杜绝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均衡的生源。二是“初升高”工作实行分招新政策,促使教育均衡。我市自2007年制定实施《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的意见》以来,对初中薄弱学校实施中考“分招”制度,这对改善部分初中薄弱状况,稳定初中各校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我市将6所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50%用于“分招”,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初中学校,有力遏制“条子生”、“赞助生”等择校生现象的发生。
5、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市根据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建设加固项目向乡镇中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证乡镇教学及住宿食堂条件的改善。一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我市教育经费由2007年的16.15亿元增至2009年的23.15亿元。小学总数从580 所减少到目前的429所 ;初中从70所减少到62所。教育经费的增加与学校数量的减少说明我市教育经费的使用更趋合理。二是落实校安工程的各项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面广、施工工程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预计总投入15.21亿元,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2年到2009年,共建设了11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占全部学校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的一半。
今年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规划”的攻坚之年,我市确定工程总量90%的建设任务,重建、加固和改造校舍面积129万平方米,为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市政府已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等内容,列入了2010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中。目前进展顺利。
6、“两基”工作有了新突破
我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了自治区的前列,托县、赛罕区接受了自治区级优秀旗县的督导验收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教育工作优秀县区”,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财政预算中占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首府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任务重,经费需求量大,现有的教育经费基本上用于教师工资、学校水电暖等维持日常运转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仅能用于盖教学楼、宿舍楼,而教学设备无力添置,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别形成了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虽然近几年我市招考的年轻教师多数充实到偏远农村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但是目前仍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让年轻教师长期安心农村任教,多数新录用的年轻乡村教师只等合同期满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另外,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公用经费紧缺,教师长期没条件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使这些学校缺乏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在当今信息时代,有的偏远农村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远程教育设施,但由于教材不配套等原因,利用率非常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师资力量的极大不均衡是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即使“校安工程”圆满完成后,如果解决不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稀少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3、教学设施不均衡。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多数处于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学校电脑陈旧、教师操作水平差、图书数量和种类不达标或勉强达标,部分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差(仍住大通铺,没有洗浴设施),有的学校操场偏小等,使这类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4、生源不均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生源不均衡。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名校读书,市区有条件的家庭更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致使市区重点学校有的班容量达到80多人,而偏远地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前者逐年扩招,后者逐年减员。这种差距有硬件和软件不均衡的因素,也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进城的原因。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感到,目前由于农村人口流动量大,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难以准确统计。
5、城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城内四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学生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同样存在师资水平差、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生源不足,周边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找熟人、交择校费等办法想方设法进入较好的学校,形成城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外,我市城区不断扩大,新楼盘不断增加,但配套的小学、幼儿园设立不足,使城区新小区居住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
6、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从小学开始住宿学校,校园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和自习,缺乏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的学校住宿生连时事新闻都看不到。陪护的生活老师大多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安全保障困难等隐患,使寄宿制学校管理责任重、难度大。
三、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教师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达到相对平衡,逐渐扩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还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作为首府城市,我市不仅承担着本市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还承载着外来中小学生的教育,因此教育经费投入需求量要比其它盟市大。目前我市一些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负债经营,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建议继续逐年加大对我市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学校债务问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重点扶持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施的前提下,继续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实现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缩小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目前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确保薪资、福利到位。建议:一是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农村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和设立优秀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在评优、晋级和有关福利方面应向长期坚持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终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可发放专项津贴,随工龄逐年增加;三是妥善分流安置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教师,对学历、教学能力不达标者,采取离岗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和教学能力;对不能胜任者,采取离岗和提前退休的办法,做好离岗、退休教师的善后安置工作;四是县教育部门应统筹考虑聘用代课教师问题,合理确定教师工资水平并统一支付工资,建立农村教师补员保障机制;五是各级行政部门应通力协作,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3、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倡导“一帮一”,即一所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一所农村学校,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或挂职锻炼。通过对口帮扶等措施,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出台有关城乡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政策,实行教师流动制,教师晋升职称必须去偏远学校工作一定时间,把到农村任教经历作为城镇教师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
4、结合校安工程,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加强乡村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建设,使之达到办学基本要求,改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建议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生均占用经费标准,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快城区薄弱学校改造步伐,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必须与学校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减少大班额现象。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各盟市和旗县的部分中小学生也纷纷来我市求学,这些学生对住宿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市区仅有的几所义务教育学校有寄宿条件,远远满足不了住宿需求。建议加快建设城镇公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寄宿制学校,以解决外来学生的寄宿问题。
5、确保学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按照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建议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控辍保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监护人加强宣传教育,帮助解决困难;禁止各类企业招用童工;关注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6、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偏远农村学龄儿童从小学就开始住校,年龄小,住宿时间长,更需关注。建议有寄宿生的学校丰富课余时间的文体活动,开设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提高陪护老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7、合理利用农村校舍资源。在农村撤点并校过程中闲置着一些废弃的校舍,建议县乡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校产,兴办乡村幼儿园,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无人管理问题。
8、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建立县级以上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应淡化鉴定、分等级的观念,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敦促各级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市应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对“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的建设。为使各级领导干部承担好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建议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报告指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
建议
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从而达到解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三是深入实施“百校帮扶”工程,让强校与弱校结对帮扶,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并落实帮扶责任制,将帮扶工作列入校长、教师考核内容,发挥全县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对教师实行“传、帮、带”,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无缝对接,从而在城乡学校之间搭建起一座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提高的桥梁
清水县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基础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清水县教育部门为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我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我们选择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农村中学为调研对象,于2009年10月对其进行了一次联合教育调研,我们于10月10日至10月12日先后深入秦亭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等进行实地走访。又于10月14日在秦亭中学召开了“农村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座谈会”,在综合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大约建校在五六十,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县经济建设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主体战略,全力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尤其,秦亭中学每年初中毕业升学率令人瞩目。成为我县东部农村主初级中学独树的一面“旗帜”,山门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各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共同探讨、互相切磋,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真正运用于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当中,加快我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力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学生,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推进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认为“初中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最广大群众之利益的教育”。坚持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民众提供满意的教育。面对初中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挑战,我县教育局领导、包乡包片督导态度非常明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视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和全县相比想方设法力争缩短城乡中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坚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动摇,“办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学校。
调研中,我县东部几所学校实施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的科学决策,这充分反映了各学校教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气魄和胆略,表达了全体学生及家长众呼唤教育公平的心声。这些态度和做法,成为我县初级农村中学学习的楷模。为此,在秦亭镇进行教育调研时,群众普遍反映,“最满意的是教育”。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1958年山门镇中学建立,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只有三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不足百人,随着近40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面积增加到9367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到300多人,2004年我县初级中学都实现了“两基”达标,这充分证实了国家重视教育,尤其农村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以迈上了新水平,面对农村当前的教育的新趋势,清水县主管部门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区学校布局纲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自2005年以来,对我县东部几所中学加大了建校资金投入。山门中学建起了教学楼,百家中学、秦亭中学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已成为国家寄宿制项目学校。以往学校“小、散、乱”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要实现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2004年“两基”达标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创建活动。狠抓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目前,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能按国际二类标准进行建设并达标,全校初中生生均占地28.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8.2平方米,达到了《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各学校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设施齐全,师生能充分活动和利用。各校严格按照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逐年更新设备和补充必要的实验材料。并在教学装备的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2、均衡师资配备,强化队伍管理。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我县全面实施新教师“凡进必考、双向选择”制度,公开招聘、择优选用;另一方面制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所有教师均有合格的任职资格,教师合格学历达95%以上,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5%。与此同时,县教育体育局力争按师资均衡的原则调派任课教师,做到师资水平、教学力量均衡配置。提升我县农村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
3、均衡生源分配,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
由于各校注重对各校经费投入、硬件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的均衡化,按“就地入学,就近入学”的原则,我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生源的流动已相对企稳。
各校实行平行编班,均不设重点班或快慢班。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的前提下,各校均坚持平行分班。分班时,科任老师搭配尽量做到均衡,缩小各班平均总分分差和单科均分分差,对优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及中途插班生的派放,都力求平衡。这样,不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受教育的环境,也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优化管理,提升教师内涵,为均衡发展注入活力
1、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东部几所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现状,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把城区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邀请到我校来,传经送宝,结果近两年的实践经验,教师们肯吃苦,负责任,精业务,讲奉献,为提高初中农村教学质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各校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以人为本的校本机制逐步形成,各校还采用随堂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课、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扎实搞好教师培训
我县教育体育局非常重视教师各级各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师自学、远程教育和校本课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注意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落实新教师培训,以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形式开展;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我县对优秀人才实行奖励的机制,以实施“名师工程”为重点,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力度;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培训、考试、认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实施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高工程,使英语教师能够用流畅、准确的口语给学生授课,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五是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行为研究、问题研究、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采取“人人搞教研;人人有任务”,以科研促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做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3、大力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和深化教育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即校长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师末位待岗制。二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工资待遇的全面落实。三是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出台了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四是积极加强城乡中学之间的交流,采取送教下乡、传宝送经、研讨交流等形式,既联络了感情,又取得了学习实效,更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对各学科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采取等级评价方式,优化教育管理。
(四)倾注爱心,关爱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为了保障每个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各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各校都能认真落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等给以经济补助。三年来,“两免一补”的经费都能专款专用,落实到人,让辖区内的学生得到实惠,缓解了学生因贫困而严重流失的现象,确保学生的巩固率。
我县农村中学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上,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成效明显,源于我县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的“四到位”,由此充分说明,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县委和县政府部门的远见和决心,我县进一步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已取得的可喜的成效。
二、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我县东部经济落后,贫穷闭塞,有85%的家长没有文化基础,对学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子女外出打工就是做好的出路,于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子女上学不支持,不尽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致使子女上学无人监护,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增加了较大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失去了父母的依赖,心神不一,厌学情绪每况愈下,最终流失。所有这些,给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的积极性。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生源的不均衡,我们认为,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最严重、最主要的问题。
2、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要构建教育的高位均衡,各校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据统计,城区教师数量上往往超编,而乡村教师往往短缺,有的学校仍然有代课教师充值,这样教师专业水平层次不齐,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还相对落后,教师现代教学技术适应不了课改需要。培养机制、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还不尽完善,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师资水平和学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教育经费仍显不足。虽然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学杂费的免除等使义务教育投入仍显短缺,经费收不抵付,学校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弱势,教师待遇偏低,这些,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4、缺乏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目前我县农村初中教师的调配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困难,致使我县部分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县督导部门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监测的结果依法发布,对我县农村的义务教育决策起到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规及我县相关教育政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扰乱教育均衡发展的违规现象依法处理。
2、实行以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教育经费。建立并实施“以县为主,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机制”,由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统一均衡调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逐步达到生源的平衡。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各校每年可以15%的教师数进行区域内流动。加强校际沟通交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领导与县城一些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岗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统一标准,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研究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问题,倡导科学评估,节约办教育,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第三篇: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部署时,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但城乡均衡发展任务繁重。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我国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国城乡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8.5年左右和10.5年,均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在政府。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政府责任作出最为明确规定的教育类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为城镇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作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义是资源均衡配置。按照《决定》的精神,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步骤,一是在农村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农民工随迁儿 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残疾学生入学率和随班就读比例,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二是重点在区域内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要使所有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由政府统一确定并予以财政保障,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并定期轮换一定比例的校长与骨干教师。城区和乡镇公办学校不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将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学校。由此逐步改变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不均衡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为亿万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一生发展打下更加公平和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要使得“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图,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着重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政策要点进行初步阐释和分析。
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点。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这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但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正在依法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的政策率先从西部农村实施,已覆盖到全国农村1.5亿学生,每年有780万贫困寄宿生得到生活补贴。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位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我国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全国城乡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8.5年左右和11年,均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的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因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担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政府责任作出最为明确规定的教育类型。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从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出发,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持续提高,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为城镇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作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而且国家财力显著增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特别需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把依法优先缩小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包括均衡安排财政经费,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组织校长教师培训和流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按照《决定》的精神,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步骤,一是在农村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农民工随迁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残疾学生入学率和随班就读比例,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二是重点在区域内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要使所有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由政府统一确定并予以财政保障,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并定期轮换一定比例的校长与骨干教师。城区和乡镇公办学校不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将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由此逐步改变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不均衡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为亿万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一生发展打下更加公平和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点。
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等教育之间的枢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关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计。《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明确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任务,这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目标的战略举措。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是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了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充足供给,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多数发达国家迈入知识经济阶段,而且全面普及了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正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刚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从普及小学到普及初中,再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每一步都落后于城镇地区,质量水平也有明显差距。实际上,全国城乡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我国21世纪初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若没有农村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恐怕困难重重。因此,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一以贯之,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决策,集中体现了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的重大意义。——广大农民群众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越来越抱有新的期待。农村教育越来越成为构筑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关键,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性条件。我国经济乃至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全国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尽管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教育重点依然是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但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看,广大农民群众势必对接受更高水平教育提出新的迫切要求。2007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城镇地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农村普及率仅为50%左右。2020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难点在农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素质的重要环节。《决定》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新需求和农民群众新期待,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培育有文化、懂
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帮助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掌握技术技能,并为农村青年进入高校成才开辟广阔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具备了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利条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部分,2007年在校生总数为452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为2540.5万人和1987万人。如果统计所有初中后教育培训活动,数量更是巨大,每年参加非学历初中后教育培训的约有2000万人次,农民工参加培训3500多万人次。预计到2020年,全国15~17岁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恰逢低谷,在校生只需从2007年的4500多万人增至4950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就将达到95%,进一步覆盖农村多数学龄人口,届时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有望超过85%,进入“基本普及”的门槛。按照国家财力、学校条件和农民分担能力,如果国家资助体系和相关政策到位,分流结构和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包括鼓励资源丰裕的沿海地区为中西部农村增多就学培训机会作出更多贡献,未来13年间增加450万在校生还是有把握的。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来自农村学龄人口,而农村初中毕业生多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有利于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而且将推动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进程。因此,《决定》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既符合农村改革发展需求和农民群众意愿,也具备了实施的基础条件,经过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实现。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将为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分担成本的制度,由于农民低收入者比重远高于城镇居民,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否覆盖农村,将直接关系到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进度和质量。《决定》首次提出“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任务,是继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党和国家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决定》的一个新的政策亮点。目前农村学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约占80%,2007年秋季以来,中央财政专项加地方配套,每年资助1600多万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面达90%。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连续资助两年,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学校提取事业收入5%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和校内奖助学金。2008年秋季起国家还对生源地震重灾区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2008~2009学年实施免除学费和给予生活费补贴政策。应该说,国家财力基本具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已有助学政策体系取得很好成效,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也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共同为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按照《决定》的部署,实施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方式和步骤,一是继续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地区按比例安排专项办法,二是继续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步骤,三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实施免费政策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展及质量提升,还需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和制度创新,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和配合教学的积极性。依托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骨干职业学校为龙头,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学历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订单、定向”培训与务农、转移就业相结合,营造方便学习者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的环境,更好地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转移服务。
第五篇: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把它列入今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议题。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6月份以来,我委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就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深入芗城、龙文、龙海、漳浦、平和、南靖等6个县(市、区),听取政府、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20多所学校,向40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向17位教育界的市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市人大代表、中小学校长 座谈会,还走访市直相关部门。
一、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双高普九”工作扎实推进。
1、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跨步。2005年以来,特别是去年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公布实施后,我市各县(市、区)能够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在教育事业费、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两免一补”专项资金、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都能基本按时拨付到位。对农村校、薄弱校资金安排,大都能做到倾斜照顾。芗城、龙文、龙海、南靖、华安、长泰集中了财力物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南靖县去年投入2000多万元为教育办十件实事,今年又决定投入3000万元再为教育办十件实事,2006年漳浦、2007年平和在财政尚较困难的情况下,分别挤出400多万元和700多万元追加教育投入。
2、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学校危房改造是改善办学条件和重要工作内容,学生的生命安全也引起各级领导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至2007年3月,全市各县(市、区)已基本完成第二期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共消除危险校舍22.49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6.6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总面积25.79万平方米。华安县三年来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7幢54888平方米,已实现全县学生不在危房中上课的目标。龙海市的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突出,2006年被省危改办授予“福建省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先进集体”。平和县近些年来利用社会捐资改造维修校舍资金共达431万元,加快了危房改造的步伐。与此同时,近年来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
3、学校布局的调整有序进行。各地教育部门早些年就把撤并校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他们本着“积极稳妥、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先建后撤”的原则,稳步推进布局的调整和薄弱校的重组整合。全市小学累计撤并399所,改扩建148所,异地新建20所;中学累计撤并20所,改扩建113所,异地新建 3所,共投入资金3.48亿元。漳浦县2003年5月实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态实施方案》,到2006年底,已撤并中学5所,小学66所,新建小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南靖县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撤并五年计划,1999年以来共撤并中小学193所,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43所。龙海的做法是“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成熟一个合并一个”,先从50人以下的学校开始撤并。通过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初步得到了优化,办学条件有所提高。
4、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主管部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些年来,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也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越来越高,目前,初中教师达标率96.6%,其中达到本科学历的30.2%;小学教师达标率98.3%,其中达到大专学历48.7%。漳浦县这两年每年都举办五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总数都在5000人以上。龙海还专门举办教师学历提高培训班。为提高农村落弱校的教学水平,在市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全市普遍展开“百校千师送教下乡”的帮扶活动,已有参与活动的小学859所,其中城镇小学192所,“送教”的优秀教师达1215名,城乡教师结成2430对子,受益学生达十万以上。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抓好师德师风的建设,也在我市各县(市、区)教育系统中普遍展开,以阮文发同志先进事迹为榜样开展的“崇师德、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的活动,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卷调查中,教师中的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表示基本满意的66.7%,满意的33.3%。
5、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重视解决。近些年来,特别是2004年5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颁布以来,我市能够按照通知的精神,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有的全部放开中小学校,有的暂时划定部分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至2006年,芗城区已安排50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龙文区已安排1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芗城区的北斗中学,位于金峰开发区边,近年来共接纳267名流动人口子女,他们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平衡编班,一样享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尽管我市近年来义务教育有新的发展,但全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与全省其它地市比较,我市义务教育的不少指标居于后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和不同的层面。有些地方领导没有充分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未能把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有的领导认为要搞均衡,硬件投入是主要的关键,而现在的财力实在是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教育行政人员认为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历史形成的,且不均衡的距离已越来越大,因此在均衡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工作量面前“望而却步”;有的基层群众面对学校资源布局调整,有本位主义,有虚荣心,有安全担心等;全社会尚未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2、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来,我市大部分县(市、区)虽然也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离省定的标准尚有相当的差距。主要有:财政对教育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比例未能依法落实;大部分县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零预算,有些县“两免一补”配套资金没到位,有些县中小学危改配套资金未能到位,有的县将税改转移资金挪作它用,2006年我市税改转放支付专项资金总额为6229万元,只拨付3886万元,拨付率仅62.4%。调查问卷中,87.5%的的学校、75%的教师中的市人大代表认为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困难是经费投入。
3、办学条件不适应。体现在:(1)校园面积小。芗城市区小学生均占地面积6.29平方米(省标1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4平方米(省标5平方米),漳浦县的一些小学生均校园面积太少,学校各用室与学生必需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学生做操都要隔日交叉进行。调查问卷中,认为学校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适应办学规模要求的,学校回复“适应”的仅31%,教师中的市人大代表回复“适应”的仅11%。(2)教学设备简陋残缺,城区中小学不少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设备较陈旧,农村学校更差。调查问卷中,认为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求的,学校的回复“适应”仅10%,教师中市人大代表回复“适应”的仅17%。(3)D、C、B三个等级的危房还一定数量的存在。全市上报的D级危房面积还有9.38万平方米。(4)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有待改善。有的县的学生宿舍,光线昏暗,通风透气差,洗刷处低矮潮湿,双层床轻轻一动就左右摇晃,食堂简陋,卫生状况不佳伙食既贵又差。(5)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力度不一,按省定计划,我市今年底将全部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的全面覆盖,但至今个别县力度不大,时间将拖至明年。
4、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市城区(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还呈现向城区(县城)集聚之势。由此产生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城区(县城)办学规模不适应需求。以芗城市区为例,近年来,随着市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进程加快,芗城市区人口已从10年前15万人增至30万人,然而芗城市区的小学的建设没有与城市扩大同步、与人口剧增相配套,反而在10年内因旧城改造拆迁减少6所。市规划部门所作的2002年至2010年市区小学样专项规划,拟于2010年前建设10所小学,至今5年已过,政府未动工兴建一所,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因此产生严重的后果是:小学布局不合理,许多新区没有配置小学,适龄儿童难以就近入学;校园面积严重不足,平均班生额大大超标,优质学校更是“生满为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增加(2006年读一年级人数已有1580人,相当于一所标准化小学的学生数),小学办学压力不堪重负。二是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机会越来越少。除了部分农村生均校舍面积高于城区外,我市农村学校不仅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与城市学校差距大,而且在小学布局与教育资源配量上问题突出。“九五”期间为实现“两基”达标村村办小学,现在由于人口自然生育率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原因,使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在校人数锐减,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全市10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505所),小学教师超编严重,音体美电脑课程教师难以补充,课改要求难以落实,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办学效益很难提高,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毕业生质量两极分化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全市农村初中辍学现象严重,有的县教学质量相当差。
存在上述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突出;当年为实现“两基”大量投资,造成历史欠账量大面广,发展缺乏后劲;大部分县财政比较困难,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未能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三、几点意见
为巩固和提高我市义务教育事业的水平,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市”、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实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城乡一体”、“规范发展”的观念,把它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制定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计划。根据省政府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分类表”,我市的芗城、龙文两区为一类县,期限是2010年,南靖、东山、云霄、漳浦、诏安、长泰、龙海为二类县,期限是2012年,华安、平和为三类县,期限是2015年。要建立县乡镇干部考核责任制,加强分类督导评估,逐步实现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区域内中小学在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平衡。
2、采取切实措施,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发改委、财政、人事、城建、规划、教育等部门,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分安排建设资金,分批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加强城乡薄弱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乡镇要根据县级政府的统筹安排,划拨用地,调动村民委员会的办学积极性,共同建好学校。发展改革委等职能部门要从规划、项目等方面对城镇薄弱校和农村校予以支持。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依法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兑现“两免一补”县级应配套20%的资金和危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教育费附加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都是教育的专项资金,要严格其使用去向,及时拨付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在强化政府投入的主导性同时,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我市教育资源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规模的合理化,控制校生数和班生数,减少因规模过大或过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公办、民办学校公平有序竞争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县城)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结对帮扶等形式,促进农村薄弱校的改造和提高。要认真总结经验,本着实事求是与因地制宜、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和通学安全的前提下,有步骤稳妥地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举办高年级寄宿制学校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出现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规定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寄宿条件,配置生管教师与医务人员,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要下力气解决芗城市区小学办学规模和学校布局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问题。要抓住小学布局规划这一“龙头”,依法落实2003年制定的《漳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专项规划》,防止规划随意变动,杜绝规划落空。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好建设经费问题。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小学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能投建3—5所小学,解决新开发的商住小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缓解办学压力。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要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切实将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巩固提高和“双高普九”之中。要针对外来工子女安排就学计划难、管理难、教育难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经验,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4、调整优化充实,加强农村校和城镇薄弱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育人事制度,建立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城市与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特别是选派德才兼备、进取心强、具有开拓意识的干部充实农村校和城镇薄弱校的领导班子,以提高薄弱校的办学水平。继续开展“百校千师对口帮扶”活动,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奖励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校任教。要关心边远学校教师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南靖县从2006年下半年起实行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补贴政策,对稳定山区教师队伍起到良好作用。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解决小学教师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提高教师素质,重视教师的培训进修,确保各县(市、区)按教师工资的1.5%—2%核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注意补充当前稀缺科目的教师,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电脑等专业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