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产荒下僧多粥少 银行找市长抢夺PPP项目
资产荒下僧多粥少 银行找市长抢夺PPP项目
2016年07月30日00:3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在资产配置荒之下,机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跌,政府投资项目依然为金融机构所青睐。尤其是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地方总需求达10.6万亿的PPP项目引来各大金融机构的“争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最近各地方推出的PPP项目,除了活跃的专业社会资本,还有各类金融机构,一个好的PPP项目常常引来数家金融机构的争夺。“以前是市长找银行,现在是银行找市长。”有PPP行业人士笑言。
随着PPP逐渐成为政府解决基建设施融资的重要途径,地方PPP项目形成的可回报资产也越来越为金融机构所看中。尽管PPP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资产荒、优质资产争夺越来越激烈时,PPP项目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主阵地。
金融机构抢滩PPP
财政部PPP中心有一个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每隔一段时间,项目库都会更新各地上报的PPP项目。
截至6月30日,项目库中的PPP项目已达9285个,入库项目金额达到10.6万亿。如此规模的体量,自然会吸引各类机构的目光。
“现在不清楚PPP是买方还是卖方市场,按说PPP项目资金需求大,地方政府会更主动寻求融资,但现在资金方更活跃积极,他们往往追着你要项目。” PPP头条运营总监丁小雨说。
PPP头条为行业第三方服务媒体,设有找项目找资金功能,功能区更多是机构发布资金信息,好项目往往面临粥少僧多的局面。“很多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关系找PPP项目,我们发布一个项目往往有多个资金方找上门。”丁小雨说。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家PPP咨询机构处也印证了这点。“现在有几个资金方追着我们要项目,资金方就是银行资金,成本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下浮5%-10%,手边有急需资金的PPP项目或相关基金都可以。”一家咨询机构负责人说。
PPP项目主要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好项目从不缺资金,这已是业界共识。金融机构对PPP项目的追逐,则主要与现如今市场流动性宽松、资产配置荒有关。
而国家层面仍不断释放PPP利好消息,从PPP的二法合一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都显示了推广PPP的重要性。为了解决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财政部最近在《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政府不履约将强制扣款”。
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掘金PPP队伍。财政部即将召开“2016第二届中国(国际)PPP融资论坛”,官方公布的与PPP项目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中,就有银行、券商、保险、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
另外,监管层对金融机构投资PPP也不断松绑,7月初,保监会修订发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险资可以采取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据保监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00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17项,合计注册(备案)规模8938.26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保监会开启“大基建+PPP”模式,至少可以给“大基建”带来1万亿的增量资金。
金融机构寻回报底线
PPP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设立一个混合所有制的SPV(特殊目的实体),即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在一些经营性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引入各类社会资本。目前,金融机构参与PPP的方式有设立基金、项目建设融资等。同时还有些金融机构则直接与工程建设类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对PPP进行招投标。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份金融机构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协议上看到,双方的合作模式为甲方的资本实力与乙方的施工力作为联合体对多个具体的PPP项目进行竞标。
其中,甲方为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平台和资金募集渠道以及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而乙方则是国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公司拥有公路施工总承包一级等资质。
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建筑施工类企业往往负债率较高,金融资本则弥补了这一短板。业内认为,专业化的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谈好融资条件再参与PPP项目或者直接以联合体方式竞标,有利于金融机构从源头识别项目的风险,推动社会资本招标与融资两阶段的合一,促成项目落地。
目前,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投资回报与地方政府承诺的收益差距。《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地方PPP项目所要求的投贷一体综合投资收益不会高于8%。但这个收益率对于习惯了动辄10%收益率的民企而言,则显得有些偏低,收益率低是被视为PPP落地难的原因之一。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认为,PPP项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特点是投资回报相对不高、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与此特点相匹配的项目融资,主要是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收益债、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等,由于久期、风控和收益等不匹配,PPP项目总体上不欢迎影子银行。”
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因为融资成本而无法谈拢。最近记者接触的一个案例是,某信托公司与建筑企业的融资利率是6.75%,但后者认为资金成本依然有些高。
一家信托机构PPP项目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资金成本往往是根据PPP项目的融资规模、增信措施、期限和还款方案来定,“我们的资金也是来自于投资者和银行。”
目前,PPP项目8%的回报率成为一条界线,这也引起诸多争议。吴亚平认为,6.7%的GDP和5%的基准贷款,支撑不了基础设施高的回报率,其实8%已经算很高了。“目前真实GDP实际低于6.7%,PPP项目7%-8%真的可以了。而且政府付费PPP项目合理为5.5%-6.5%。”
北京云天新峰投资管理中心合伙人张继峰认为,投资回报率是相对的:相对于国企融资成本低,的确8%不低;相对于非上市民企,8%不见得拿的到资金;相对于目前货币政策,8%不低;但相对于30年期不确定的货币政策和融资成本,8%也不能说很安全。“像2011年资金荒时,7.05%的5年期利率小国企都要上浮10%-20%,民企更高。因此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期限。”
有PPP行业人士认为,息税前内部收益率8%,对应静态投资回收期在10.5年左右,对20-30年的经营期来说有点暴利了。“不发生大变革的情况下,优质资产争夺越来越激烈,竞争越来越充分,如果有过高回报的期望可能就是无项目可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第二篇: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如何配置资产(DOC)
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如何配置资产
“
银行传统风险管控的重点,在于融资人的主体信用管控,从主体信用出发确定融资额度和风险管控措施。在国家“盘活存量”的政策支持下,存量优质资产盘活手段在逐渐增加。建议银行在配置非标等类固收产品的基础上,由注重主体信用向注重资产质量转变,发展以优质资产为核心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管控现金流、管控核心资产,在实质上控制风险,提高资本收益率。
摘要:本文介绍了2015年7月份以来,银行所面临的高收益资产匮乏的资产荒现象,以及银行不良持续增长、利润增长乏力的局面。在内忧外患双重背景下,本文认为银行应谨慎采用“加大杠杆、拉长久期”的策略,并对银行重构大类资产的配置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资产荒 商业银行 资产重构 资产支持证券
2015年7月份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及股市回落,不少研究机构抛出了“资产荒”或者“资产配置荒”的论调。简而言之,“资产荒”指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而投资渠道匮乏,高收益又相对安全的资产可得性降低。
资产荒令银行传统的资产配置思路出现困局。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长,利润却增长乏力。如此内忧外患的局面,给银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带来极大挑战。
外患:资产荒制约银行资产配置
在前几年经济上行、投资驱动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需求极为旺盛,这两类企业对成本敏感度较低,为市场提供了大量高收益的固收类资产。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收益资产供给减速,不过资本市场的火热为银行提供了二级市场配资、股票质押式回购等相对高收益的类固收资产。随着7月份以来股票指数出现高位回落,银行进入高收益资产匮乏的“资产荒”时期。
(一)银行资产端出现两个重要变化
1、地方政府债发行及置换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发布。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进入新阶段。国家开正门、堵偏门,通过鼓励以地方政府发债的方式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并置换存量债务。
地方债务置换是指在财政部甄别存量债务的基础上,把原来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形成的短期、高息债务(包括银行贷款、BT、城投债、信托融资等)置换成长久期、低成本的地方政府债券,旨在引导地方政府规范化、透明化融资。2015年,全国人大批准下达了6000亿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和3.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额度。自2015年5月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正式驶入快车道。下图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情况。截至2015年11月底,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达3.7亿元,全年的发行任务基本完成(见图1)。图1:2015年来地方债发行量
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利率几乎清一色紧贴投标利率下限。即使是10年期的债券,发行利率也一直在4.2%以下,大幅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见图2)。图
2、地方政府债票面利率走势图线
2、房地产投资低迷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已降至3.5%的水平,相比去年同期降10个百分点,创下本世纪以来最低增幅。
同时,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交易所公司债,满足资金需求。截至9月30日,30家地产公司共公开发行公司债48只(期),募集资金规模1254亿,13家地产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共26只(期),募集资金规模381亿元。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去库存阶段,新开工和投资下滑趋势尚未扭转,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尤其严峻。房地产投资意愿下降,正规发债渠道放开及低成本公司债的大量供给,导致房地产行业高收益、低风险资产供给大幅萎缩,甚至出现了低成本房地产公司的公司债对存量高成本融资的替换,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荒。
(二)资产荒在债券市场的表现
1、资金供给回流,债券需求旺盛
随着传统高收益资产供给的减少,大量流动性开始寻找投资新领域,以替代高收益资产,并直接推高了上半年的股市。但2015年6月份以来,股市去杠杆导致各类股市衍生高收益资产迅速收缩,大量此前参与股市的资金开始从股市撤出。近期,虽然IPO重启,但是针对新股申购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预缴款,意味着IPO开闸对债市资金的分流依然有限。
对于债券市场,由于打新基金对打新股的依赖程度降低,其只能增配固定收益债券,因此债市需求猛增。即使是在地方政府债券加码发行、交易所政策利好导致公司债供给增加的三季度,面对巨量,债券发行利率依然出现了一路下行。
2、债券市场收益率也下行明显,信用利差明显收窄
由于债券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以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15年3月起,债券到期收益率一路下行,引领了一波债券的牛市行情,从1年期到10年期,各期限信用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明显下降(见图
3、图4)。图3:3年期企业债与1年期公司债到期收益率走势
图4:长期限企业债与公司债到期收益率走势
同时,由于交易所债券在质押式回购方面相对便捷,使其成为加杠杆操作的首要选择,公司债需求增加,加剧了同期限不同信用级别公司债信用利差的收窄(见图5)。图5:3年期企业债与3年期公司债到期收益率走势
3、长久期资产供不应求,收益率下降明显
在资产收益率一路下行的情况,为提高回报率,投资机构纷纷采取拉长久期的策略。反映到数据上,长久期的公司债与国开债的信用利差显著收窄,其中9年期AAA公司债的收益率甚至低于10年期国开债,出现倒挂(见图6)。像9月24日万科公开发行的公司债,5年期中标利率为3.5%,与5年期国开债到期收益率相比,信用利差也几乎为0。图6:长期限公司债与国开债到期收益率走势
(三)资产荒令银行面临资产配置压力
自2012年来,银行通过自营或借道各种通道方式,将资产配置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形成了大量的高收益信贷和非标资产。自2014年以来,随着存量高收益资产的逐渐到期或被置换为低收益资产,银行的投资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行,相关业绩指标也呈现下降趋势(见图7)。图7: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与平均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
内忧:银行盈利压力增大
(一)不良贷款与不良率双升,资本压力增大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法人口径,下同),截止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度增加9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59%,较年初上升0.20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2.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145亿元,比上季度增加1665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合计22634亿元,较上季度增加972亿元,拨备覆盖率由一季度末的211.98%下降至190.79%。
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速依次为9.12%、7.48%、10.44%、9.87%、16.60%、11.13%、8.65%;虽然不良贷款暴露有所趋稳。但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升的趋势仍在延续。2015年四季度,由于经济增速依然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预计银行不良贷款仍将继续攀升。
在2014年的四个季度中,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3%,12.40%,12.93%和13.18%,资本充足率逐季度增加。但进入2015年,银行资本充足率开始下跌,一季为13.13%,二季度进一步下降18BP至12.95%。虽然三季度回升至13.15%,但在当前经济形势及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内,为了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银行依然面临一定的资本压力(见图8)。图8: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变动趋势
不良贷款、拨备、资本三者密切相关,不良贷款的增加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拨备、利润和资本。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银行业三季度较二季度多计提损失准备972亿元,将直接导致银行税后利润减少729亿元(=972*(1-25%企业所得税率)),由于当年净利润直接转为“未分配利润”(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三季度新增拨备会导致当年净利润及核心资本直接减少729亿元。虽然由于拨备的增加幅度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会导致银行超额拨备增加28亿元(=972亿元-944亿元)。而超额拨备属于附属资本的核算范围,因此超额拨备的变动会导致附属资本增加28亿元。上述两个因素合计导致银行监管资本减少701亿元(=729亿元-28亿元)。而二季度,由于损失准备的计提(836亿元)及不良增加大于拨备的计提(258亿元),导致银行监管资本减少885亿元。2015年二至三季度,银行监管资本合计减少了1586亿元(=701亿元+885亿元)。
在满足资本充足率10.3%要求的前提下,上述监管资本的减少将直接导致银行新增资产的形成能力降低15398亿元(1586亿元/10.3%)。而这仅是二季度和三季度的不良资产增加导致的。考虑全年不良资产的增加规模,银行监管资本减少的更少,迫切需要增加利润,以对冲不良资产对利润及资本的侵蚀。
(二)净息差缩减,盈利能力下降
从货币政策层面看,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持续扩大,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等,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持续攀升。但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未变,企业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致使信贷需求不足,制约了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2015年初,净息差收窄趋势尤为明显;二季度末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51%,较上年同期下降0.11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虽然三季度净息差略上升至2.53%,但较上年同期仍下降0.15个百分点(见图9)。图9:银行净息差变动趋势
与此对应,银行盈利能力出现下降,2015年前三个季度,在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4.78%的情况下,银行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21%。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实现4210亿元,较二季度减少69亿元,环比降低1.61%。同时,2015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1.20%,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6.68%,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均为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创新资产配置结构,突围资产荒困局
为解决高收益资产匮乏、利润增长乏力的困局,目前银行较多采用的策略,是降低信用评级准入、加大杠杆或拉长久期,很多投资机构也采用了这种策略,所以市场会出现长期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和信用利差的收窄。但在经济下行趋势没有改变情况下,银行化解存量不良已经压力重重,从审慎经营的角度出发,笔者并不推荐银行采用上述应对策略。
由于面临越来越严厉的资本监管,银行可投资资产总量受到资本的限制,不能超过资本的12.5倍。银行增加资本的手段有限,主要包括增发股票、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混合资本工具等,应更加注重资本的收益率,提高低风险资产占用的资本的比例。因此笔者建议银行重构大类资产的配置方向,并提高以下两类资产的配置规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高资产收益率。
(一)加大资产支持证券的配置力度
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以来,截止2015年10月9日,证监会主管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1423亿元,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3532亿元。由于目前投资者对资产支持证券的认可度尚待提高,因此存量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价格相较公司债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投资高评级资产支持证券化能够有效节约风险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
(二)先人一步,抓牢优质资产
银行传统风险管控的重点,在于融资人的主体信用管控,从主体信用出发确定融资额度和风险管控措施。在国家“盘活存量”的政策支持下,存量优质资产盘活手段在逐渐增加。建议银行在配置非标等类固收产品的基础上,由注重主体信用向注重资产质量转变,发展以优质资产为核心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管控现金流、管控核心资产,在实质上控制风险,提高资本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