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车间主任承包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发生工伤事故,谁来承担主体责任?
车间主任承包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发生工伤事故,谁来承担
主体责任?
人民法院报2015年12月08日讯(周峰)
受伤女工被认定为工伤,但用人单位称事发车间已由车间主任承包经营,受伤女工应由承包人承担雇主责任及风险,请求撤销人社局所作认定工伤决定书。近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劳动社会保障行政确认纠纷案作出维持一审的终审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文明体育用品公司(以下简称文明公司)是一家生产体育用品的企业。2012年,44岁的黄某经文明公司招工,被安排至包胶车间上班。2014年2月26日,文明公司与其车间主任唐某签订了一份车间承包协议书,将黄某工作的包胶生产车间及相关机器设备承包给唐某经营。其中,该协议第五条约定:唐某应守法经营,加强安全教育,对招用的员工承担雇主责任和用工风险。
2014年6月14日,黄某在公司车间操作过程中,因双手卷入机器受伤,后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诊断为双手绞压伤伴皮肤撕脱、双手多发骨折、左手拇、示、中指及右手环、小指损毁。同年10月9日,黄某向人社局提出认定工伤申请,后被认定为工伤。文明公司认为,包胶车间已由唐某承包经营,黄某系承包人唐某以个人名义招用的下料工,应由唐某承担雇主责任及风险。在申请行政复议被维持后,文明公司仍不服,向如东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另查明,黄某为机械伤害事故,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关于2014年7月18日立案调查,该局在该事故调查报告中载明:黄某为文明公司职工,文明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决定给予其警告并处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文明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未对该行政处罚决定书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法院另查明,文明公司没有为黄某办理工伤保险。
如东县法院一审认为,文明公司与唐某承包协议中有关用工风险的约定不得对抗第三人,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对文明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已查明,黄某为文明公司职工,所受伤害为机械伤害事故。该行政处罚决定书已发生法律效力。因此,对文明公司所持黄某系承包人唐某以个人名义招用职工,与本公司无关的主张,不予采信。
黄某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伤害,故人社局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认定黄某所受伤害为工伤并无不当,遂驳回文明公司的诉讼请求。文明公司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南通中院经审理维持原判。
■连线法官■
承包协议不得对抗第三人
该案二审承办法官鲍蕊介绍说,公司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公司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本案中,文明公司将公司部分车间承包给本公司职工唐某经营属于内部承包,并未改变经营范围及资产性质。唐某无独立的用工主体资格,不能单独承担用工的风险及责任,所以唐某直接管理、使用的职工仍然属于文明公司的职工,文明公司并不能就此转嫁用工风险,免除法律责任,文明公司与唐某承包协议中有关用工风险的约定不得对抗第三人。
法官同时指出,原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十五条也规定,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改变,法人名称未变,在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该企业仍为用人单位一方。因此,人社局作出的涉诉工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应予以维持。
第二篇:谁来承担学校体育课发生伤害事故后的责任
问题:谁来承担学校体育课发生伤害事故后的责任
目前关于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归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另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在司法实践也有一定的参照适用效力。按照这些法律规范的规定,在确定学校是否需要承担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时,应当依据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有过错担责任,无过错无责任。首先,学校需要对以下情况的体育课事故承担责任,即出现因为体育设施存在故障隐患、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过失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如果出现混合过错情况,即除了学校有过错之外,受害学生或第三人也存在过错的,各方应当根据过错的程度分别承担法律责任。例如,高中女生携带钩针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在上课前也未作相应安全提示,以致发生钩针在运动中扎入学生身体的事故中,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过错,因此需要分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在学校不具有过错的情况下,事故是由于学生自身健康问题、第三人的过错等原因导致的,学校不承担责任。例如,某学生故意隐瞒心脏病病情,坚持参加体育课,而学校因为对此毫不知情,以致发生心脏病突发的事故,学校在其中就不具有过错。但假如学校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生存在不适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特异体质,仍然要求或者同意该学生参加运动而导致学生伤害时,就应当认为学校存在一定的过错。
最后,学生在平时参加自发组织的足球比赛等体育竞技中发生伤害,在法律中称为“自甘风险”,学校不应承担责任。但如果学生是代表学校参加体育竞赛受伤,其行为因为带有“职务行为”的性质,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了。
由此可见,学生在体育课等体育运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情况还是非常复杂的,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法律责任的归属,万不可只要学生出了事就要追究学校的责任,这样既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保护,更是违反《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另外,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扶持学校参加学校责任险,教育学生家长投保学生平安保险,利用各种相关保险来化解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当中的风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雷军)中心意见:建议修改。选题有现实意义,但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法律依据有哪一些,除回答中提到的《侵权责任法》,还有其他的法律法规吗?如果有的话,可能说服力更强些。而且,回答中应考虑提到校园伤害责任事故险,这是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第三篇:公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分析
-公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分析
随着公司规模地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地不断增多,现有的公务用车已经不能满足各部门的需要,同时,公务用车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故公司提倡有能力的职工购买私人汽车,用于办理公司或私人事务,而由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助,以减轻公务用车的压力。由此,现有的公司车辆管理(补助)制度下车辆若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承保范围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承担的主体的区分就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了。
现有的车辆管理(补助)制度下,用车的方式主要有“公车公用”、“公车私用”、“私车公用”、“私车私用”四种方式,要弄清以上几种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时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首先要区分何为“公用”、何为“私用”。一般来说,车辆的“公用”应该理解为:使车辆用于执行职务的行为(此处的职务行为应当包括工作职责范围以内和执行公司临时交派任务),除此之外车辆的使用均应理解为“私用”。就“职务行为”的界定标准,目前尚无相关的司法解释,依据理论界一般的理解,公司职员的职务行为一般应综合以下几个标准予以考虑:
1、职权标准。凡是公司职员依据公司的章程或规章制度的岗位职责规定而实施的行为都属于职务行为,凡是公司的负责人或部门领导交派的、为了公司的工作需要而实施的行为亦应理解为职务行为;
2、时空标准。公司职员在行使职务、履行职责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的行为通常是职务行为。
3、名义标准。通常的情况下,凡是不超出法律和公司规定的框架,以公司职员的身份和名义实施的行为都是职务行为。
4、目的标准。职务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公司章程或规章制度规定的职责或公司的负责人或部门领导交派的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使公司获得利益,而非员工个人的利益。
当然,以上几个标准并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应予综合考虑。
现行有效的、调整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法律及有关司法解释主要有《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以及最高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承担的主体问题,在过去的《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中将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分为职务行为以及非职务行为两个方面来阐述,但该办法在责任承担主体的划分上显得极不合理和相对滞后,并且和民法通则的有关原则相悖,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随之失效,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主要集中在第76条中:“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可见,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主体规定也是较为笼统的,没有考虑到车辆的所有人、驾驶人、实际支配人等之间复杂的关系,而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中也未作进一步细化,相关的司法解释偏少,故导致了现在许多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现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审判实践及法学理论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作简要分析。
目前审判的实践和理论界一般根据风险和对物的控制联系,获
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的原则,来确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标准,一是运行支配权,即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谁应作为责任主体。二是运行利益的归属,即谁从车辆运行中获得利益,谁应作为责任主体。
由此,在“公车公用”和“私车公用”的情况下,公司员工执
行公务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公司从车辆的运行中获取利益,理论和审判实践中按照运行利益归属的标准来划分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承担的主体,此时公司应当承担保险公司理赔之外的民事赔偿责任。相关的规定见最高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
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实际处理中要注意“公司职员”和“与公司有雇佣关系人员”的区别,因为两种情况下承担责任的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是“公车私用”,则应当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情况是职员的“私用”行为已经得到公司的允许,此时车辆的实际控制、支配权仍属于公司,而获取利益方是员工,依据理论和审判实践,此时若发生交通事故一般由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公司在承担民事责任以后可以依据劳动合同及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向员工追偿。另一种情况是职员的“私用”行为未得到公司的允许,此时公司对车辆的控制、支配是有限的,获取利益方是员工私人,故此时若发生交通事故,除非公司有管理上的瑕疵,否则应当由职员自己承担民事责任,但该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审判实践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作法。
在“私车私用”的情况下,车辆的控制、支配权以及获取利益方都为员工,此时发生事故民事赔偿责任由员工方承担应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是对现有的公司车辆管理(补助)制度下车辆若发生交通事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简要分析。供公司确定或修改相应的制度时参考。
小梁
第四篇:生产车间员工学习公司管理制度测试题
生产车间员工学习公司管理制度测试题
试用合格后,由经理办公室办理签订劳动合同手续,凡是跟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为一个月,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为二个月;签订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为二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
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如员工辞职,必须提前 30 天向公司部门或车间领导递交辞职申请书(劳动合同有约定的从其约定),经领导批准后到经理办公室办理辞职手续,否则视为违约,扣取一个月工资,作为违约赔偿。
事假,员工请假1天部门主管审批,2天分管副总审批,3天总经理审批,4天及以上董事长审批;请假时间超过5天及以上的当月养老、医保金、失业金由请假人全额承担。
员工禁止赌博,凡参与赌博的员工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屡教不改者,处200~1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除名处理。
公司员工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的,处以100-2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1、盗窃、侵占公司财物的。
2、损坏公司办公、消防(安全)设施、器具的,擅自将消防(安全)器具挪作他用的。
3、为违法犯罪分子存放、转移赃物、作伪证的。
4、在公司内部争执扭打的。
5、酗酒闹事的。
6、私自携带管制刀具的。
员工要遵守各项消防安全制度,不得私自乱拉电线和插座,不得使用电炉、电热器、电饭煲等高能电器和煤气等易燃易爆物品。违者没收相应物品,并处以50-200元/次罚款。员工不准将烟具带入生产区。若员工将烟具带入生产区一经发现,处以300元的罚款,并停职学习1周(停职学习期间不发工资),经学习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方准予上岗。
进入生产区的员工一律将随身携带的烟具交付门卫人员保管,门卫人员对托管的烟具要妥善严格管理,不准给上班员工在上班时间拿回去吸烟。如有违反,罚款300元。上班期间员工一律不得擅自离岗,如有违反,罚款100元。对在生产厂区吸烟行为举报者,公司给予200元奖励;举报离岗吸烟者,公司给予50元奖励。
第五篇:稿件公司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公司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为执行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的“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做到“五落实”(落实党政同责、落实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和“五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建立健全了公司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六条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保护员工生产安全六条规定》。沈总作为公司总经理、公司安委会主任。与栖霞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签订了《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书》,并先后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监督管理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大队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承诺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
企业要想在一种有序的环境中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安全的,即安全生产。我们不仅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认识安全生产的必要性,更要从法律的高度把握安全生产的各个层面;不仅将其视为企业的需要,更要将它视为企业守法经营的必然要求。既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为员工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