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5篇)

时间:2019-05-14 04: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

第一篇: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

平坝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

平坝夏云镇东临贵阳市,西接平坝县城,公路、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中央省属厂场、工业园业聚集,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100个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政府确定为36个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夏云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抓住平坝城镇建设年的机遇,进一步科学规划,立足市场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把夏云打造成为“黔中强镇”,扮靓安顺的东大门。

高标准修编,科学规划城镇蓝图。根据夏云作为县城次中心的定位,提升城镇建设档次目标。该镇投入资金36万余元,聘请贵州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完成《夏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使之符合夏云发展特色。一是城镇居民容量增大。该镇现有城镇面积2.5平方公里,居民人口1.5万人,规划立足集镇中心、开发新区,吸纳周边厂场和工业园区居民入住,城镇面积将增加到9.5平方公里,容纳居民2万余人。二是布局合理适宜人居。按照现代城市的基本要求,对城镇体系布局和构成进行规划后,科学布局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和游乐区,使城镇区域布局既便于管理,不仅适宜人居,而且利于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根据县委提出的城镇建设年乡镇“八个一工程”的要求,拟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新区文化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完善商业区、居住区,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健全城市功能。

多渠道筹资,破解城镇建设瓶颈。建设资金缺口是制约城镇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该镇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多方筹集资金,破解资金缺口大难题。一是力争项目促城建。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水利部二期供水工程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实施对红湖厂家属区与镇区45公里的管网改造,实现城镇生活用水与厂场工业用水剥离,解除了将来城镇用水之忧;争取电力部门电网改造资金100余万元,完成镇区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城镇生活、商业和工业用电不足问题;争取省、市交通部门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启动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客运站建设。二是市场引资助城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按市场运作模式,招商引资,向房地产企业引资6000余万元,新建占地14.98亩的农贸市场及其商住楼128套, 由发成白云集团开发占地22.7亩的“云都新农花园”已启动开工。三是自筹资金支城建。采取政府出资、部门帮资、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政府出资200万元的基础上,驻境厂场捐资100余万元,先后拆除原夏云邮政支局办公楼和移动公司铁塔,拉通了新区与镇区衔接处主干道口60米;修建新区道路10637平方米,安装新区雨水、污水管3040米,安装路灯46盏;修复镇区破损路面300余平方米;清除路间建筑垃圾2000多立方米,破除路间水泥石块1000多平方米。

推进产业化、增强城镇发展后劲。小城镇发展是要有相相应的产业作支撑,该镇加快三大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后劲。一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以《平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平坝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营造良好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协助县高新区管委会引进、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2000亩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占地1万亩的二期工程已启动,现已入驻富强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金凤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峰机械公司、卉名塑胶厂等14家非公企业,引资总额近5亿元。目前,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已46家。同时,投入了60余万元,加快建设夏云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商贸业快速发展,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就地转移大量劳动力。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分布在该镇公路沿线万亩大坝1个,千亩大坝4个,国家连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已整治土地近8000亩,依托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着力建设千亩无公害蔬菜、高产玉米、葡萄、西瓜、优质大米、千亩绿茶种植园六大农业生产示范园,提高科技含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向省内外市场。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近年该镇充分利用集镇周边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的天然优势,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发展了12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点,今年7月,成功举办了“农家美食节”,有效地拉动了食宿餐饮业提速发展。截至10月底,农家乐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近2000万元。在引导现有12家农家乐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推动城镇建设进程。

三条线衔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该镇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在城镇发展思路上,抓好三条发展线的衔接,拓展城镇建设空间。一是与周边厂场、工业园区衔接。境内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夏云农场等4个中央、省属厂场和1个县管工业聚集区,按照国家征地的相关政策,引导红湖厂、平水厂等的生活区、商住楼向城镇内发展,使镇区与厂场、园区融为一体,实现中央、省属厂场和工业园生活区10000余人向城镇转移。二是与周边村寨结合部衔接。将镇区周边的桥上、界首、毛栗园等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镇区规划紧密结合,严格用地审批程序,按照统一要求搞好结合部的建房用地规划建设,沿镇区到周边村寨进村公路延伸发展,拓宽周边发展空间,实现结合部16个自然村寨5000余户1万余人融入城镇生活区。三是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与县城衔接。按照夏云集镇定位为平坝县城次中心的区位优势,向县城沿路建镇,有效拓展小城镇外围空间。同时,抓好夏云农场、夏云工业园区清黄路过境段建设,开发沿线的黄龙村、叶坪村,扩大城镇规模,促进物流业、经贸业的发展。

平坝县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投入资金250万元对整个镇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投资340万元新建700米新区主、次干道,已经完成雨污管、通讯电缆、路灯电缆埋设和油路铺设、路灯亮化等。还安装50个垃圾桶,修复旧路面1000多平方米,集镇区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线路综合改造已经完成,新区集贸市场主体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图为施工人员在人行道铺地板砖。

平坝县夏云镇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信心,突破重点、抓住关键、打牢基础、强化工作,确保整改落实取得成效。

突出一个重点。突出小城镇建设这个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夏云镇打造成平坝县城次中心。投入340万元完成夏云新区主干道建设800米、沥青铺设路面10634平方米、铺设人行道8000米、安装路灯60盏、埋设雨污管道2800米,投入250万元完成镇区供水管网改造;建成占地14.98亩的夏云新区综合农贸市场,将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在今年之内完成涉及36480平方米(含商铺)248套住房的云都兴隆花园商住小区建设;已完成占地8亩的客运站征地工作,计划在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加大新区土地开发力度,并挂牌出让农产品批发市场。

抓住两个关键。一方面是抓住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个关键。进一步打造“诚信夏云”,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为镇境内中央、省属企业搞好服务,妥善化解企业与周边村寨矛盾纠纷,配合建设好高标准、高起点的招商引资平台——夏云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夏云,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目前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有49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户;占地1万亩的二期工程已启动,来自天津、上海等地的17家入驻企业,合同引资总额6.43亿元,已投产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另一方面是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充分发挥阿腰、江西等村错季节蔬菜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以贵烟公路沿线阿腰、江西、桥上、小山等村千亩蔬菜基地建设,实施好100万元蔬菜种植项目,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错季节蔬菜种植的规模和品质,努力把夏云打造成黔中菜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各种专业协会,目前全镇共有3家大型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打牢三个基础。一是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基础。切实抓好桥上、江西、叶坪3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不断加大对山、水、林、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抓好村庄规划统筹,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和加大“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实施村容美化、环境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化”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二是打牢交通设施这个基础。扎实做好全镇路网规划,抓好通村油路、通村硬化道路项目库建设,储备一批道路建设项目,力争经过1—2年实现全镇14个村到镇的快速通达。三是打牢水利设施这个基础。加大水利项目的争取力度,重点做好流域治理、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田间渠道的建设,不断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农业开发项目总投入800万元,建成水利设施有43个,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强化四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多层次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是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放在重中之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学用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到具体工作中去。继续抓好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健全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二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各级文明乡镇、文明村寨为目标,积极争取更多的农民文化家园、农村书屋、农村运动健身等项目,为全镇农民提供必要文化生活条件。目前,建成农家书屋4个,现有图书20000余册;建成健身活动场所3个1200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30套;三是强化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十无模范村”创建活动,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009年,共接待来访群众560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起,全年无一起赴京、赴省上访事件,同时,创建阿腰、桥上、茶场、黄龙4个县级“十无模范村”。四是强化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完善镇、村二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农村参合人数和参保人数100%参与,当前,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1%,农村养老保险共发放60岁以上养老金245人,已经参保缴费1165人;投入150万元新增学校教室328平方米,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殡葬改革,加强对贵黄、清黄等主要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坟墓治理力度,已治理坟墓377座,并确保不出现新坟头。

云镇位于平坝县的东南面,与清镇市接壤,全镇占地面积89.58平方公里,9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人,农业人口2.3万人,拥有耕地面积19933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贵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因而被誉为平坝县的东大门。自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为近期目标,结合夏云实际,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排难而进,实现夏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00元。

一、发挥优势,理清思路,着力推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夏云镇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夏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驻境厂场多、城镇比率较高的优势,逐步理清夏云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夏云交通便利优势,将夏云定位为省内外各大中市场的“菜篮子”基地和“观光农业基地”,建错季节蔬菜、平坝灰鹅养殖、良种肉牛养殖三大基地和阿腰村、节溪小流域休闲垂钓、夏云农场茶园观光园、小山村葡萄观光园三大园区。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抢抓夏云集镇是国家“六部委”、省建设厅确定建设的32个重点小城镇的历史机遇,将夏云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夏云经济历史性跨越的有效载体,着力加快夏云小城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宽小城镇的面积,完善小城镇的功能,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拓宽第三产业空间创选条件,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优化服务,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县工业园区(夏云工业经济带)落户夏云为契机,扎实做好园区建设和入驻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设以夏云工业经济带为龙头的企业群,同时,切实抓好对驻境厂场的服务工作,用好的环境流住人,确保驻境厂场对地方经济的持续拉动。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采取“园区促动、城镇拉动、市场推动、厂地联动”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有新的突破,增强小城镇活力有新的突破,加快工业进程有新的突破,从而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良性轨道。目前,已形成3000余亩的错季节生产基地,上规模的养猪场有4家,有年出栏5万只鹅的平坝灰鹅养殖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和交通便利开发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现已开办2家,正在开办的4家,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非公经济焕发出蓬勃活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平坝农场、夏云农场4家中央、省属企业,41家非公制企业、1家外资企业,有规模企业以上8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6家,化工企业3家,民用产品加工企业5家,机械加工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塑料产品加工企业2家,沙场8家,其他7家。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夏云经济增长。从企业数量上看,非公有制企业增加较快,比重上升,各种经济成分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各类企业都有重要的社会贡献,企业产值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大程度地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从吸纳劳动力的情况看,多种经济成分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有些企业还为广大就业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成为“社会稳定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参与,有效地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夏云集镇集机关场厂为一体,地处驻境场厂中心地带,县工业园区落户夏云集镇,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从集镇穿过,交通便利,是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重点小城镇和省建设厅确定的全省32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建制镇之一。县人民政府将夏云定位为县城次中心。镇党委、政府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夏云经济历史性跨越发展的载体,通过建设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拓宽小城镇面积,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增强小城镇的活力,为驻境厂场、县工业园区生活区转移至集镇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市场建设,建成功能齐备的市场,使小城镇成为全镇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同时拓展第三产业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通过城镇化拉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使夏云集镇真正成为全镇经济文化中心和黔中物流中心。目前,一是已储备小城镇建设用地200亩,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小城镇总体规则并经省建设厅评审通过,确保建设全省一流的小城镇;二是采取逐片报批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收益进行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加快小城镇建设,现已启动农贸市场建设,完成新区主干道和小城镇供水工程,农持产品批发市场正在筹建之中。

三、优化服务,打造企业发展新平台

树立诚信观念和机遇意识,立足于用好的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切实为县工业园区、驻境企业、非工有制企业服好务、真服务,扎实抓好夏云工业经济带的服务工作。夏云工业经济带是县人民政府依托夏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与夏云农场合作开发,打造高标准、高起点的招商引资平台,是夏云经济发展难得的历史契机。镇党委、政府切实抓好夏云工业经济带建设服务工作,积极协调园区用地、工程建设引发等各类矛盾事件,确保按时完成园区内的“三通一平”建设,现已建成1200余亩工业园区。入驻企业6家,富强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二是切实为企业创造良好外围环境。先后完成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与周边农村的土地详查工作,剥离了驻境厂场转供农村的用水用电,有效解决了驻境厂场与周边农村的土地、用水、用电等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用地、用水等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用好的环境留住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针对投资方要求,千方百计提供让其满意的条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使投资方满意入驻。目前,镇境内有非公有制企业41家,2006年,全镇乡镇企业工业产值2.5亿元(不含驻境厂场)。四是依据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依托当地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余人。

下一步发展思路

1、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近期完成完成农贸市场、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商住楼、复式住宅的等建设。利用土地拍卖收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步行街、路灯、休闲广场等能基础设施,确保建成全省一流的小城镇,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功能齐备的工农产品交易场所。拉通平坝监狱、平水机械厂、工业园至小城镇主干道,实现平水机械厂、平坝监狱生活区,夏云工业经济带生活区移至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人气,提高夏云城镇化水平。

2、依托夏云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经济总量。夏云工业园区的发展必将带动小城镇建设,以及第三产业发展。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及其它农副产品种植规模,筹建黔中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发展中的夏云

来源: 安顺日报 2009-07-20 地方新闻

夏云镇位于平坝东南面,地处黔中腹地,坐落于高原明珠红枫湖畔,是红枫湖主要的水源地和贵州西线黄金旅游通道,公路四通八达。东北距省城贵阳42公里,西南与安顺市相距44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高速公路和贵昆株六复线铁路横贯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平坝东大门”之称。镇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73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较为适宜居住。全镇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48亩,辖14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镇境内驻有4家中央、省属企业,46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基础较好。

近年来,夏云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优势,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40040万元,比上年增长24%,乡镇企业总产值27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比上年增长1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夏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三年来,共引进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211.65公顷,修建机耕道50余公里,人饮工程32处,通村公路30多公里,村庄整治3个自然寨,实施“亮丽工程”安装路灯7个寨子,新建蔬菜大棚100多个,新建10个行政村办公楼。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全镇14个村均实现五通路、电、通讯、水、闭路电视),63个自然寨寨内道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化,现正向通村通组道路硬化迈进,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夏云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依据各村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极引导,深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园一乐”、“一镇多特”、“一村一品”得到全面提升。“六园”即以阿腰、江西为主的2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以阿腰、桥上为中心的千亩高产玉米种植园,以黄龙、叶坪为主的2千亩烤烟种植园,以小山、桥上为主的千亩葡萄、西爪等经果林种植园,以金银、老岛为中心的6千余亩高产优质大米种植园,以茶场、夏云农场为主的2千亩绿茶观光园。生产的优质大米、茶叶、错季节蔬菜、葡萄等名优土特产远销省内外,是省城贵阳蔬菜的重要生产区。“一乐”即以集休闲、观光、垂钓、娱乐和饮食为一体化的农家乐,主要分布在清镇高速公路、贵黄公路、滇黔公路沿线,现已建成投入营业6家,另有2家正在建设之中。通过不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0元。

蓬勃发展的夏云工业园区

夏云是贵州重要的军工机械制造基地,工业基础较好,镇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夏云农场、平坝农场4个中央、省属单位,非公有制企业46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特别是县人民政府与夏云农场合作,利用夏云农场大量国有土地建设的夏云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路、电、通讯、水、闭路电视,场地平整),很大程度上为进驻园区的企业节约了投资成本,创造了良好环境。入驻企业在减小投资成本的同时,还可同步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和平坝县出台的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目前,夏云工业园区已引进资金5.55亿元,贵州富强包装有限公司、贵州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卉名塑料有限公司、贵州新峰机电有限等15家非公有制企业已入驻园区,并相继建成投产,为夏云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

夏云镇是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1887个重点小城镇和省建设厅确定的全省32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建制镇之一,县委、县政府将夏云定位为县城次中心。近年来,镇党委、镇府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精神要求,遵循“规划建设”的原则,围绕改造老镇区,建设好夏云新区,再造一个新夏云的目标,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储备建设用地200亩,完成了新区主干道建设和35千伏高压线改道,拉通了日供水4000吨的城镇供水主管道,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夏云总体规划修编,修编后总规面积增加到9.5平方公里。现农贸市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综合商住区、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和镇区二期供水工程即将投入建设。贵州:平坝夏云镇着力打造“五地”建设黔中强镇

平坝县夏云镇是100个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36个贵州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夏云镇党委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建设黔中强镇”主题,着力打造投资兴业宝地、现代农业领地、商贾云集旺地、生态休闲胜地、适宜人居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打造投资兴业宝地。一是扩建投资平台。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 “贵州省乡镇企业(平坝)夏云工业集聚区” 由1.37平方公里至6.35平方公里的扩建工作,2009年9月份以来,先后妥善化解企业与周边村寨矛盾纠纷13起,着力解决土地问题2宗,用水、用电问题4宗,确保集聚区扩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完善投资优惠机制。在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平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等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入驻聚集区的企业可享受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到上海、昆明等地召开招商引资会,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截至2010年初,已有驻镇企业49户,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户;其中聚集区入驻企业17家,合同引资总额6.43亿元,已投产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打造现代农业领地。一是抓好“四大基地”和“三大园区”建设。即突出产业特色抓好错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灰鹅养殖基地、种草养畜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葡萄观光园区、茶园观光园区、休闲垂钓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二是支持创建农民专业协会。目前全镇共有种植、运输、养殖等农民专业协会17个,会员292人,联系农户100余户,协会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投入近800万元资金,进行土地整治开发、人饮、烟水配套、道路硬化、河堤维修等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培训新型农民。采取外出参观学习、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葡萄种植、烤烟种植等培训67期6500人次,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打造商贾云集旺地。一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全镇具有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园、千亩蔬菜种植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争取资金100万元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吸引昆明、南宁、广州等地外商批发外销。二是建设商住小区。投资6000余万元,于2009年冬开工建设占地22.7亩的128套商住小区。三是建设客运站。向省、市交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启动了占地9亩6000余平方米的夏云客运站,有望在2010年内投入使用。

打造生态休闲胜地。一是发展农家乐。利用森林覆盖率高、农田无污染、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沿线及延伸区域发展农家乐,目前建成了以“贵州省旅游定点单位”龙腾生态休闲苑为龙头的8家农家乐。二是打造节庆品牌。每年举办“平坝夏云清凉一‘夏’欢乐农家美食节”,2009年吸引近万名游客,全年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三是建设民俗一条街。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了长300余米的小吃一条街和民族饰品一条街,吸引游客扩大消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打造适宜人居福地。一是高规格规划扩建小城镇。投入36万余元,聘请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夏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由2.5平方公里增至9.5平方公里,居民由1.5万人增至5万余人,建成平坝县城次中心。二是高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促进就业,78人自主创业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带动就业 217人;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 100%;建立镇领导包案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制度,2009年,实现了赴省进京“零上访”及全年无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民警、专职治安联防队、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范水平,构建了邻里和谐、秩序井然的良好环境。三是可持续治理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治理荒坡340亩;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创建“清洁村寨”、“卫生单位”;按照红枫湖、百花湖“两湖”流域保护要求,加强河流及其周边环境治理与绿化,实现“三废”污染物“零”排放。

夏云镇位于平坝县的东面,东与清镇市毗邻,南与高峰镇接壤,西连城关镇,北接十字乡,是平坝县的东大门。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平坝监狱、夏云农场等4家中央、省属厂场。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全镇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0公倾。贵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高速公路、贵昆铁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全镇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完善,农业生产发展,全镇农业呈现一镇多特的格局,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2500亩,是贵阳等市场固定的蔬菜供应基地。良种畜禽养殖快速发展,良种牛、平坝灰鹅养殖达1万头(只)规模,逐渐向畜牧强镇的目标迈进。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驻境厂场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不断增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镇乡镇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4亿元,本级财政收入2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00元。

通过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夏云镇系国家六部委和省建设厅确定的重点小城镇之一,小城镇建设得到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目前,已高标准完成小城镇总规修编、修建性详细规划,储备小城镇建设用地120余亩,小城镇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已完成,首期开发的农贸市场挂牌出让现正在启动。黎阳高新区夏云工业经济带正在开发,储备企业用地1600亩,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正在施工。通过实施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现有旱地浇灌工程4处,覆盖耕地面积2000余亩,田间机耕道、沟渠纵横交错,渠相通、路相连,农民新的农业理念和农业科技意识得到增强。是各项产业投资的理想境地,夏云镇人民以高度诚信的观念,热忱欢迎各界仁人志士到夏云投资,共谋发展。

第二篇:灵溪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灵溪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条主线(所有项目建设必须围绕小城镇建设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五个‘一切’(一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一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切以征地拆迁为突破,一切以财税增长为出发点,一切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思路,以项目促进小城镇建设,以完善小城镇功能更好的为项目服务,把我镇打造成全市乡镇经济总量的排头兵,和谐发展的领头雁。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推进项目(共8个)。

1、以我镇信秦公路为轴线,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该项目是以水上主题公园为核心支撑,集旅游、休闲、服务、居住、教育等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包括水上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园、文化小镇等。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2、大山农业开发项目位于灵溪镇日升村,总承包面积为6000亩,其中山地5870亩,水面130亩,用于生态养殖。拟在西岭区规划150亩山地用于建造万头猪场,在高山岭区规划30亩山地用于建造1000套种鹅基地,在林地散养10羽土鸡,130亩水面用于散养四大家鱼,在平地区规划30亩土地用于进行黄鳝、泥鳅养殖。为提升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综合效益,该公司与江西农科院联姻,将成为生态综合农业科技的示范基地。拟占地1000亩以上。

3、以休闲生态农庄为主的金鸡山旅游休闲地产项目(项目用地120亩)。

4、以农业休闲地产为主的灵溪村大坞埔灵溪农庄(项目用地60亩)。

5、由上海立天唐人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拟选址我镇邵新村睦州山周边的睦州山现代农业项目,项目用地约3.5平方公里,综投资10.12亿元,是集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山珍野味、农事活动体验、农业耕作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园。

6、由省水投公司对‚丁家洲至灵溪桥头段‛的景观打造,‚灵溪桥头至日升村‛防洪体系建设。

7、去年受省、市有关项目用地指标控制,城东社区服务中心,丁州失地农民创业园,松山农贸市场等项目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启动建设阶段。在今年的工作中力求尽早开工建设。

8、推进灵溪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灵溪镇综合文化站位于我镇华茂广场内,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其中内设有:图书阅历室、资源共享室、健身舞蹈室、老年活动室、培训室等,全部对外开放。

二、完善中心集镇基础建设。按市级示范镇的建设要求,对我镇中心镇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到2015年,将打造以个居住人口3万人,面积3平方公里的集镇区,把灵溪建设成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继续加大投入,完善中心集镇基础配套建设,推进现有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结合安全饮水项目,推进与自来水公司对接布设管网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心集镇自来水入户率;结合清洁工程以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中心集镇卫生环境硬件建设,建成一个5-10年内符合使用要求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建立一套成熟并有效运转的卫生环境管理机制。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加强镇容镇貌的整治力度,树立现代文明小城镇新形象。

三、中国南方棉布批发市场建设。该项目位于我镇丁州村境内,地处五三大道、二上公路的交汇处,占地面积123.65亩。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其中净用地为82亩,规划建设住宅4万平方米,市场商铺4万平方米。目前该市场已建成4万平方米,已入住商户200余户,且商户和销售额都在逐年递增,预计市场建成后年交易总额超10亿。市场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是全国最大的针织棉布专业批发市场,其中主打产品之、针织小圆机棉布占全国95%以上的市场份额。该项目的建成有效带动了上饶的棉布生产和服装加工业解决劳动就业1万余人,逐渐形成了市场带企业,企业促就业,就业促民生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化过程中失地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

三、规划管理

我镇对镇域范围内320国道沿线两侧和信秦公路沿线两侧原则上不允许零星安排农民建房,并加紧编制规划区外各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各村农民建房将总体规划连片打造新农村建设点,以达到集约土地。2011年8月至今,拆除违章建筑138户,共计17040平方米,对新增违章建筑我镇将一拆到底,决不姑息。

第三篇: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2】12号

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

陕政发【2012】1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渭南地处陕晋豫三省结合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向东开放的战略门户,区位优势明显,各类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渭南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总体经济实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开发,现提出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

一、凝聚各方力量,建好陕西东大门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区位、人文、资源三大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提升交通、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四大保障能力,强化开放开发、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动力,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支撑,板块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

(二)战略定位。

——关天战略门户。依托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连结陕晋豫,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实力,使渭南成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展示陕西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生态田园新城。按照“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化”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城田林统筹规划、城镇与农村一体布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优美小镇与乡村田园和谐交融、自然生态与城市建筑相互映衬的秦东生态田园城市群。

——东西合作高地。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打造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阶梯,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培育陕西新的增长极。

——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品牌培育、科技服务”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现代畜牧四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际旅游胜地。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

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构建“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秦东四大旅游板块。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打造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三个大幅提升、四个翻一番、两个确保”,即产业发展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别较2010年翻一番;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0万吨以上,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万亩,真正建成经济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陕西东大门。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秦东生态田园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协调,建成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幸福安全的和谐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四)空间布局。按照“中心带动、轴带发展、板块推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一核五极两带”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能力。“五极”,即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增长极。“两带”:

一是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带,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带,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

(五)战略重点。

——推进西渭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和渭南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促进一体化发展。推动两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输气管网、通信网络全面对接。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和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引导西安高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产业向渭南有序转移,提升产业布局的互补性。

——加快富平建设与发展。发挥紧邻西安的优势,参照西安城区发展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将西安城际铁路、公路主通道、电力电网、产业布局等延伸富平统筹规划建设,赋予富平在土地储备、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的政策。“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富平建设与发展。鼓励省级有关部门围绕小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园区开发、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方面在富平开展试点示范,把富平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西北知名的工业精细加工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支持韩城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韩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行省内“计划单列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韩城城市建设。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用地指标适度向韩城倾斜,支持煤炭、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把韩城打造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的新型工业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六)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西卓、山阳、王峰等现代化矿井,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能,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深度转化能源资源,重点建设韩城等矿区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秦岭电厂扩建、富平热电联产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渭南煤化工园区,促进甲醇制烯烃(DMTO)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七)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为

龙头,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谷”。培育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八)做大物流业和人才技能密集型产业。加快物流园区、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项目,尽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壮大个性化设计、技能培训、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拓展皮影、石刻、陶艺等技能型文化艺术产品市场。

(九)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土方机械、冷热连轧设备、凹版印刷机械、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设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光伏太阳城、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大力发展通用航

空产业,推进集通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钼、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加快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渭南实施“东进北扩”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华县撤县设区,形成“一城三区五组团”格局。启动建设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改造和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支持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五个区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加强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生产要素高效聚集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十一)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建设一体化,打造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实施华山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全力支持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鼓励各县(市、区)选择基础较好的城镇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完善的明星

镇。健全户籍、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搞好村居规划,整合村居用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提高粮食蔬菜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及加工业。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定优质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以上,巩固“陕西大粮仓”地位。积极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生产。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省绿色食品新城。

(十三)提升果蔬畜牧产业化水平。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点支持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300万亩水果、250万亩干杂果和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服务全省的“菜园子”。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

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

五、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十四)全力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加快华山景区综合开发,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打造标志性大型实景演艺,打响“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少华山、御温泉、太华湖等周边旅游景区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

(十五)高起点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重点实施韩城禹门口、洽川湿地、大荔沙苑、潼关三河口等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完善秦东旅游大环线,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十六)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深度开发司马迁祠、韩城古城、梁带村遗址、仓颉庙、唐帝王陵、杨公祠、潼关古城、魏长城遗址、党家村民居、朝邑古镇、“天下第一仓”等人文景区。大力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同州梆子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渭南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十七)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通用机场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渭南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郑西客运专线和陇海铁路运输大通道作用,尽快建成西安至太原客运专线、西安至合肥铁路复线、108国道渭南至大荔一级公路、潼关至西安八车道高速公路以及连接渭南的西咸北环线,加快推进渭南—玉山、华阴—韦庄、蒲城—白水、合阳—凤翔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108国道大荔—韩城和310国道渭南—华阴一级公路改扩建、沿黄公路以及西安—阎良—富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和煤气管网工程,完善电网建设,形成以33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九大供电区。

(十八)建设坚强安澜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二华夹

槽”为重点,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设。实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二华”干沟蓄洪建湖工程,在“二华夹槽”地带建成集调蓄洪水、水源涵养、水生农业、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人造湖泊。加快推进以城市段为重点的渭河防洪治理,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打造关中水乡。重点支持洛惠渠加坝加闸、大峪河“引干入支”、抽黄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利用黄河、渭河、洛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解决剩余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十二五”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加强洪水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九)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以“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渭、洛)”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支持渭南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建设,推进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九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黄河湿地等保护区建设,治理渭北旱塬水

土流失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工程,启动建设黄、渭、洛滩涂绿化工程,营造渭北旱塬干杂果林带,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生态景观。

(二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按照中心城区“园在城中”、周边城镇“城在园中”、农村地区“村园交融”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区和绿色长廊,打造“河绕城郭、人水相亲”的生态田园城市。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和造林绿化、森林围城工程,规划建设主城区“东湖西海”、渭水生态园、沋河三角洲生态区以及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天子湖、天卤湖和华县太华湖、少华湖、大荔沙苑湖,实施“引水进城”和“引黄入渭”、“引清济沋”以及平原水库等水利工程。高起点建设绿色园艺、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东明珠城。

(二十一)努力创建低碳城市。支持渭南申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打造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加强煤炭、电力、冶金、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支持合阳煤炭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支持渭南申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搞好潼关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渭南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燃煤机组

和水泥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渭河污染治理等项目。

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二十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支持办好渭南师范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打响“渭南技师”品牌,将渭南打造为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省级部门、科研院校(所)人才对口支援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三甲”,全面实施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改善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卫生监督设施,配备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建设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逐步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乡乡有文体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动设施。力争到2015年,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二十三)创新社会管理。支持渭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医保经办机构城乡统一和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

制。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规范发展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妥善解决库区移民等遗留问题,切实解决进城落户和务工农村居民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支持渭南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煤矿、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企业安全生产、群众平安生活的模范地区。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二十四)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鼓励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省上对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给予适当贴息。积极推进陕西—深圳合作,建好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支持渭南办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推进卤阳湖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依托优势农特产品和能源资源类工业产品,打造外贸出口示范基地。加强与山西运城、临汾及河南三门峡的合作,打造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二十五)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试点,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工作。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资金、技

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转变,从传统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坚持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开放开发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十六)大力推进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科技资源整合,把渭南纳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范围,重点实施10个资源转化重大科技专项、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重大科技专利产业化专项和40个骨干企业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农技农资连锁服务“大荔模式”示范工程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试验一批改革项目,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七)财政税收政策。“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东大门建设,将渭南上缴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2015年底前,在渭南行政区域内的煤炭生产企业按照税前每吨10元的标准提取生态补偿

基金,由渭南市统筹安排,重点解决资源所在地群众利益补偿、沉陷区治理及民生改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渭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县级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对渭南各县(市、区)污水处理项目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的支持,省上将渭南水利建设基金返还比例提高至50%。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三门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5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潼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大对渭南科技统筹创新工程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规定标准的,按超出部分2%给予不超出100万元的奖励。

(二十八)投资金融政策。省级基本建设投资和各类专项资金适度向渭南倾斜。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给予渭南相应倾斜。对在渭南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省财政给予一定数额资金补助。支持渭南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鼓励省内担保机构对渭南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贷款优先提供担保,扩大政策性苹果保险试点范围。支持“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创新试点,建立帮助地方企业

实现直接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渭南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加快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渭南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政策,提高农村贷款比例。

(二十九)土地政策。加大对东大门建设用地的倾斜力度,适度增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渭南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将县城和重点镇列入全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先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小秦岭金矿区整装勘查与开发。鼓励渭南市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矿业经济。支持渭南开展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益。调整整合农场和劳教场所等用地,提高闲置土地利用效率。

(三十)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日常工作。省级各有

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渭南市要成立相应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推动陕西东大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平坝县夏云镇桥上村围绕“五心”建设新农村

平坝县夏云镇桥上村围绕“五心”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平坝县夏云镇桥上村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要求,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富”为核心,打牢发展基础。一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强力推进班子自身建设。全村现有党员39名,男党员30人,女党员9人,预备党员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人,占12.9%,建立了村级妇代会、团支部、工会,建立健全各类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村务管理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村级组织机构健全。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凡是涉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策,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动村级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新建占地4亩、建筑面积465.19平方米的村综合办公楼、1个便民利民服务点,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对党员的村庄整治规划,科学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子,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在巩固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在顺龙米业有限公司支持下,种植优质高产大米1200亩;利用夏云打造“黔中菜都”主体的机遇,种植各类蔬菜500亩,脱毒马铃薯200亩,修建蔬菜钢架大棚34个;鼓励村民发展畜禽养殖。引进二元杂交能繁母猪养殖场1个,存栏能繁母猪百余头,示范带动农户养殖1300余头,其中规模以上的养殖户4户;养鸡专业户1户,饲养肉鸡1000余羽,养鸭专业户5户,饲养肉鸭、蛋鸭500余只;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支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运输、建筑、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迅速。现有大型冷藏运输企业1家、拥有冷藏运输车辆18辆,建筑队10支,运输车辆30余辆,屠宰户9户,经商户27户,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以“学”为中心,提升群众素质。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广泛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制观念,提高村民法制意识。二是通过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现场观摩指导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工技能和交通等法律法规培训,努力提高群众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组织群众60余人,到素有“庖汤第一村”美誉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经营意识,切实转变群众的发展观念。三是整合“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项目,设立便民利民图书室,每周向群众开放2次,使群众有书读、“有学上”,切实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整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光盘,组织群众集中收看,让农民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空间。

以“乐”为重心,丰富精神生活。一是抓农村文化建设。修建1个村级文化广场,安装1套体育健身器材,建设农民文化家园1个、农家书屋1个,拥有各类图书2500余册,涉及种植、病虫害防治、养殖等;组建4支文艺宣传队,挖掘农村花灯、摔跤、秧歌、舞蹈等民间艺术,逢年过节,村民自发组织新春文艺汇演,自娱自乐,有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打造涵盖美术、诗词、格言等为内容的文化长廊100米。配合做好文化“三下乡”活动和“2131”电影放映工作。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节溪河流域,利用水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节溪河乡村旅游文化长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在节溪河已建农家乐2家,有1家企业已入住桥上,拟投资2000万元建大型乡村旅游酒店1个,有4家企业已与村支两委达成投资建设意向协议,着手打造乡村旅游业,吸引外地客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享农家乐、赏农家风景。

以“美”为“外心”,构建秀美家园。一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着力打造外部环境。2006年以来,争取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寨主要道路路面8000平方米,寨内连户路路面9000米,村寨道路“白改黑”16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600多平方米。修建田间机耕道10.8公里,田间水利设施沟渠560米,整治河道600多米。二是推进村寨亮化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夜间“行路难”。安装村寨简易路灯120盏,钢杆路灯30盏,射灯1盏,实现了村寨亮化。三是加强村庄美化、绿化建设,打造适宜人居的环境。争取危旧房改造和景观整治资金200余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的要求,对100多户农房进行立面改造和实施景观整治,消除了危房和危旧房,实现了老百姓居有所安。安装原生态寨门标志石1块,修建村民休闲长亭1处。栽种行道树100余株,村容寨貌得到了美化、绿化。四是实施环境净化,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实行门前三包,生活垃圾定点堆放,聘请3名保洁员,分片包干,每天打扫主干道卫生,确保公共环境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建设农村沼气池180口,修建卫生公厕2幢,垃圾池4座,改厕20户。实现了圈舍规范有序,村内环境大为改观。

以“和”为圆心,提高幸福指数。一是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等公民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倡导邻里和睦,家庭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二是强化社会创新管理,村支两委亲自抓,广大群众配合抓,“五老人员”协助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的现象没有了,全村没有发生任何刑事案件,没有一起群众上访案件,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平安村寨”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平安村寨不断涌现,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新建村级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全村1539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计划生育合格率达到100%,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领取养老金,农村低保户和生活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四是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了大操大办的现象发生。营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五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农民工及子女、关爱留守儿童、关怀 “空巢”老人。——责任编辑:陈苏洋

——信息来源:平坝县人民政府网

下载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扮靓安顺东大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