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分析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编制说明
这里我们以花生的深加工为例,展开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节能报告。第一节 评估目的和意义
(1)评估分析花生深加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等的要求。
(2)对花生深加工项目工艺工序以及工艺设备在能源消耗方面是否先进可行,进行评估。
(3)阐述建设花生深加工项目设计用能的情况,以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花生深加工项目合理用能的先进点和薄弱环节,判定花生深加工项目合理用能的政策符合性、科学性、可行性,提出合理用能的建议措施。
(4)根据节能评估的结论和建议,为实现国家、地方有关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目标,加强花生深加工项目合理用能管理,从源头严把节能关。
第二节 评估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八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主席令第九十号,十届人大常委会三十次会议主席令第七十七号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十届人大常委会14次会议主席令第33号,十一届人大常委会12次会议主席令第23号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九届人大常委会28次会议主席令第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八届人大常委会17次会议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七届人大常委会11次会议主席令第2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八届人大常委会28次会议主席令第9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九届人大常委会29次会议主席令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人大常委会11次会议主席令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六届人大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主席令第9号,十一届人大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主席令第15号修订)第二章 项目概况介绍
1、花生生产发展近况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我国花生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到“十五”期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2000年以来花生生产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徘徊不前的过程。在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506万hm 的历史最高纪录后,2004~2007年受农业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花生种植面积基本呈连续下降趋势(实际种植面积可能高于统计数)。2000~2007年我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480万hm,占全球花生种植面积的近21%,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年种植面积超过6.7万hm 的省份有l4个,合计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92%,其中黄淮、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是相对集中的三大主产区尤其以河南、河南、河南、广东、安徽、四川、广西种植面积较大。2000~2007年的8年间,我国花生单产量总体小幅增长。2000~2007年全国花生平均产量为3000 kg/hm,其中2007年达到3225 kg/hm 的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花生单产量较低主要是由于当年淮河流域夏季洪灾引起的,其余年份基本正常。国内花生单产量较高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苏、湖北、河南等省。由于国内市场花生价格稳中有升,尤其在2007年花生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花生单位面积收益普遍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和多数粮食作物,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000~2007年是我国历史上花生总产量最高的时期,除2003年外,其余7年的总产量均在1430万t以上,年均总产量l435万t,其中2002年达到1482万t的历史最高纪录。虽然2004年以来花生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430万t以上的水平,其中2006和2007年呈恢复性增长,达到1460万t以上,仅次于2002年的水平。同期我国花生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5%,延续了自1993以来花生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的局面,在全球花生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来,国内花生总产量排前l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河南、河南、安徽、广东、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广西。由于花生的价格不断攀升,2007年全国花生种植业初级产值约870亿元,在国内主要粮棉油作物中跃居第5位,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2、花生油消费情况
2000-2008年我国的花生油消费量为210.0万~231.5万t,实际消费量受生产量的影响处于平稳状态,其中以2006年消费量最大,为231.5万t。几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352万t上升到2007年的2440万t,消费量增长基本来自进口油料。国内花生油产量没有明显增长,也基本没有花生油的进口,所以使花生油在国内植物油消费中的比例从2001年的15.7%下降到2008年的8.8%,凸现出花生油供给的严重不足。
3、花生油进出口贸易情况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花生仁进口2387吨,较2008年的9504吨大幅下降,降幅达75%;2009年我国花生仁出口17.47万吨,较2008年的16.7万吨略有回升,升幅为4.6%。2009年我国花生油进口2.22万吨,较2008年的5896吨大幅增加,增幅达277%;2008年我国花生油出口9795吨,较2007年的1.07万吨略有下降,降幅为2%。
4、花生油生产近况
近几年我国花生油年产量在210万~235万t之间,年均产量为221.2万t,其中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近几年我国花生总产量中用于榨油的比例在52.3%~56.0%之间,平均54.7%,略高于全球花生榨油比例。在我国,花生除榨油外,留种约占8%,出口贸易占7%,其余约30%为食用和食品加工。与2000年相比,2007年我国花生油产量增长了7.5%,略低于同期世界花生油产量的增长比例。我国既是世界花生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花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几年平均产量(221.2万t)占全球平均花生油产量(487.7万t)的45.3%。
第三章 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 第二节 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第一节 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第二节 工艺流程、技术方案节能评估 第三节 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节能评估 第四节 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第五节 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节能评估 第六节 本章评估小结
第五章 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第一节 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评估 第二节 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评估 第三节 能效水平分析评估 第四节 本章评估小结
第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
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
该项目的主要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各国对进口花生的控制,设置越来越严的技术壁垒。如:欧盟要求进口的花生必须经过严格加工;花生仁、果粒要均匀,具有较好的色泽;要求进口花生不含黄曲霉毒素。根据欧盟委员会规定,人类直接食用或直接用做食品原料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限量为2ppb,黄曲霉毒素的总限量(B1+B2+G1+G2)小于4ppb。美国对进口花生实施强制性检验,不仅要检验颗粒大小、完整率、浊度、杂质含量等,而且要求必须符合食用安全的要求。日本进口花生对不完善粒限量一般要求控制在1%-2%,同时还要求检验斑点、酸价、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对进口花生及花生制品要求检验毒死蝉、速收、抑芽丹和除草剂恶唑禾草灵等四种农药残留,不允许进口花生中检出丁酰肼,对进口小花生仁实施强制检验。
2、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⑴首先,加强原材料采购的控制。要对所采购的原料进行严格的理化指标检验,杜绝农残超标的花生原料入厂。
⑵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进口方要求或市场要求进行生产,对生产各环节进行严密控制,完全杜绝原料及产品污染。
⑶积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体制,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利益共同体,奠定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⑷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增值,民、企增收。
第七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
1.花生品种老化、混杂退化严重。依据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统计,2009年全省种植万亩以上的花生品种达29个,其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和筛选出的花生品种占31%,90年代引进和选育品种占31%,2000~2009年审(鉴)定品种占38%。在种植10万亩以上的12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选育并应用的品种,这些品种种植年限长,混杂退化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采取措施,更新品种,是花生产业发展当务之急。
2.花生种子市场混乱,种子纯度低、质量差。花生种子市场混乱,种子纯度低、质量差,是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小公司和大小门市均可随意收购、调种、经营,种子的纯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农民种植劣质种子每亩减产50公斤以上,减少收益250元以上。
3.花生种植技术应用落后。良种配良法才能实现花生高产。但在花生产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应用传统种植技术及方法措施。花生播种过早、播种深、密度失调、水肥管理不当等落后技术,极大地影响了花生产量和品质。如:在今年春天温度低的情况下,不论春播还是麦田套种花生,由于播期过早,导致春播花生苗期生长缓慢,麦田套种花生高脚苗现象普遍发生,病害多发且严重,使产量降低50公斤/亩以上。还有:花生播种量过大、行穴距不合理、每穴粒数多、管理粗放等均限制了花生产量的提高。
第八章 结论
1.更新品种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品质的首要措施。农民种植近年以来培育的花生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2.采用花生高产种植技术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措施。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必须建立在选用高产花生新品种的基础上,应包括从花生播种到收获实施的所有技术措施。在合理种植密度下,紧紧围绕保证单位面积株数、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和增加单果重量来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了解花生的特征特性,是落实好各项技术措施的关键:
(1)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因此,需要为其创造一个上松下实的土体结构,有利于荚果在土壤中的生长发育。通过晚秋或冬前或早春深翻土壤(25~30厘米)即可。
(2)花生是一种喜温作物,连续5日5厘米低温达到15℃才能发芽,18℃以上才能正常生长,故春播花生适时晚播有利于培育壮苗,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麦田套种花生适时晚播,可减少与小麦共生期,预防高脚苗,提高产量。
(3)适量播种(带皮花生:小果22.5公斤、大果25公斤)、种子分级、适乐时包衣或甲基托布津拌种、适当浅播等均是保证单位面积株数、培育壮苗的有效措施。
(4)进入开花期,通过肥水调控增加单株有效果数。未施底肥的地块,依据苗情结合浇水,追施尿素5~7.5公斤/亩,或磷酸二铵15公斤/亩;浇水前,喷施螯合铁微量元素,预防浇水后阴天花生新叶变黄。(5)盛花期或结荚初期使用壮饱安、多效唑等进行生长调控。(6)开花后30天开始,每隔10天左右喷施易保与升势混合液或甲基托布津,防止叶斑病;喷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延长叶片功能期;遇旱早晚浇小水和及时收获等措施增加果重,从而提高花生产量。
第二篇: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一、项目概况介绍
包谷的研究开发利用以美国、加拿大最为先进,其中美国播种面积占到播种总面积的4.0—4.5%,甜糯包谷、爆裂包谷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一些国家早已形成重要产业。
包谷育种、栽培和加工、贮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80年代才逐渐进入轨道,据2006年8月12日,国家农业推广中心公布:目前全国包谷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产品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销售批量。目前我国种植包谷品种较多,在众多的包谷品种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表现好、大面积栽培的主栽品种。于国外品种比较,我们现用品种品质较差、熟性晚,色泽、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利用率低,造成量的不足,形不成品牌和区域规模,严重影响了包谷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国产种子种出的产品不能与国际市场对接,远不适应国内外市场供需要求。目前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虽然品质好,熟性也早,但种子价格昂贵,在广西、广东包谷主产区表现稍好一点的由国外引进的包谷 种子,每公斤零售价格高达600元,农民及加工企业负担较重,不能大面积种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包谷产业的发展。
目前项目地区糯包谷的种植面积位于项目地区省前列,随着市场和加工的需要,包谷产业将在我市及北方地区迅速发展。
针对我国严重缺乏优良高档包谷品种问题,本单位通过同中、加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引进加拿大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采用引种、选种、有性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方法,利用本公司科研优势和育种、栽培条件基础,选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包谷优良新品系。
2、意义及必要性
项目主体确立此项目,结合了国家政策,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企业与国外合作引进研究包谷新品种,对提高我国包谷育种和栽培水平,促进我市包谷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和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包谷市场越来越大,农民和企业对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加需求。项目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早熟、丰产良种,为企业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对项目地区产业化品牌战略发展和项目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3、带动作用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一年双作,订单 农业,企业与农民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保障农民利益,打消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真正形成“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对提升我市特色种植和产地效益、品牌效益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项目建成后省内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亩产值双季3500元左右,将带动 4万户农民,每年每户纯收入增加2600-3000元,同时企业的运行新增1万个就业机会,每人每年工资收入6000~10000元,增加农业收入5亿元。同时将对畜牧业、餐饮、服务、维修等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本项目的建设,产业关联度较大,可以带动项目区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企业的生产,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改变过去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盲目生产,农副产品过量积存的局面,跨出丰收不增收,高产不高效的怪圈,走上农业生产市场化的改革之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包谷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中国、泰国等。我国包谷种植200万亩左右,包谷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在4个重要产区没有我们项目地区省。国内市场 对包谷的需求量是从南向北,逐年上升趋势,预测未来10年内需求量将达到60—70万吨,市场空间非常大。中加9号包谷由于其品质的特殊性,相信投入市场后会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鲜食包谷产业起步较晚(加工1980年开始),不可避免存在着自身弱势,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技术、种质资源、经验、生产及品种种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包谷育种主要存在着缺乏优良种质资源的严重问题,育出的品种生产期长,一般春播都在90天以上,夏播75天以上,品质、商品性差,加工利用率低,造成了种植规模小,而且很分散,严重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这主要是政策、资金、技术、品种等方面原因所致。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优良品种的选育作为一种再生的农业资源,凭自身的广泛特殊的用途领域,包谷生产加工综合利用一定会飞速发展,走上特色、优质、消闲、保健、规范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关键技术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1、研究主要技术内容
对引进的种质资源进行自交、测交相结合,进行农艺性状、经 济性状、配合力等方面的综合选择,选出优良品系,早代测配,以确定双亲主功方向,利用一个血缘和地理远缘的品质好,生育期短等特点及杂交优势原理组配杂交种。
着重研究包谷新品种的选育开发;提升育种和栽培水平,使种子和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认真研究育苗移栽、覆膜种植、越夏栽培和秋延后栽培、保护地栽培的丰产技术,使研究成果在生产中配套使用,做到良种与良法配套。1.2技术指标
比同类品种增产8%以上,春播65—70天,夏播50—65天成熟,在高寒山区一年双季种植是本项目的技术指标。
1.3关键技术
杂交制种调节花期相遇,提高制种产量;鲜穗采收大面积种植,调整播种方式,分期分批种植,附加人工调控措施,使其能够按照设计时间采收优质产品,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
1.5、预期目标
预计项目完成时,本项目的育种、栽培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省级及国家级品种审定程序,成为国内主栽品种。
2、技术来源及合作单位情况
本项目是项目地区市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委员会同加拿大联邦政府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该中心是加拿大政府权威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此次合作加方总代表Dr John石博士是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参加欧共体研究和发展项目,1994—1995年参加美国农业部的项目“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研究”。2005年9月10日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并合影。2005—2006年先后8次带领以焦普森等四名博士组成的专家组来项目地区做长期调研筹备,2005—2006年,加方已经为项目实施提供了2个组合和7个试材,经过两年十一次的种植(加代)试验,可利用价值较高,合作单位专家组理论、育种、栽培水平均达到我国领先水平,专家组全程参加项目实施,并尽最大可能提供技术资料和资源。
3、项目的创新点
A、利用引进的资源,选育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包谷骨干自交系;B、采用有性杂交和优势育种技术选育的优良新品种比国内同类品种早熟15--17天;C、所育成的品种早春低温和酷夏炎热栽培条件下,结实率好,无秃尖,全穗籽粒整齐、熟性、品质一致;D、在高寒山区能够一年2--3季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露地栽培平均亩产值3500元以上。
4、预期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技术水平获得的知识归属情况 通过项目研究,选育出早熟、丰产、品质优良的杂交包谷新组合,同时利用引进资源,采用优势育种选育具有较多优点的稳定自交系,利用杂交优势育种原理组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适宜我国生产、加工、全民喜食的高档包谷优良新品种。
从当前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根据项目区内及周边市、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肥力水平、耕作制度、栽培特点、病虫害情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设计制定育种目标。积极开拓基因基础,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为基础材料,采用引种、选种、有性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方法,利用提纯复壮和杂交优势原理培育组配优良品种。
按照包谷育种总目标,即品味、籽粒、穗型具有特色、早熟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稳定丰产、适宜鲜食、加工、贮藏、菜用品质优良的要求,向新、奇、特、优方向发展,而且更加适宜我国的栽培方式和市场要求。
合作试验中,对所有参试材料及时正确调查取样,采用不同形 势的多方位种植,严格观察品种表现,尽量保持每份材料内最大可能的遗传变异性,对参试材料和程序明确记录,进行归类,登记编号。利用山沟自然隔离和保护地隔离环境附加人工套袋授粉,选育原原种,防止天然杂交,确保自交系综合稳定。
为使种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对农艺性状、植物学性状进行不同环境下的观察记载,如:各生育期植物各部位的形态、抗病性、抗逆性、产量性状和主要品质,通过室内考种,测定分析和田间种植观察等方法鉴定和研究,包括这些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基因控制,传递能力的强弱,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根据育种目标和实际生产情况,对急需用的材料的关键性状进行异地加代鉴定和研究。
根据育种目标和选定的材料,选择亲本测配杂交组合,首先采用成对杂交(单交)方式,使两个亲本的优缺点互补,使性状总体基本上达到育种目标。在单交配种各方面都能达到试验目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复合杂交和三交种子育种研究。通过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了解掌握雌雄穗的花器构造,开花习性,花粉寿命,胚珠受精能力,持续时间等一系列有关情况。调整花期使双亲在正常播种的情况下花期相遇,研究提高育种质量和产量。
新组合测配后,经过试验在各方面都表现优良情况下,品种区 域化鉴定、品种审定和示范同步进行,使选育良种尽快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有计划的到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进行试验,以试验鉴定利用价值,确定适宜范围和推广地区,为推广地区提供科学依据,完成区域试验,生产对比试验,栽培试验等程序后申报省和国家审定。
本项合作,试验设计、育种目标由我方提出,并提供试验研究场地、设施,选育出的品种由中方经营管理,知识产权2007—2009年中、加双方各占50%,走向市后,产权归属本公司(北方农业科学研究所)。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研究,从种质资源引进到亲本选择、组合测配、试验鉴定、审定登记、示范推广都是按照育种程序严格实施的。计划严谨,设计合理,选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育成的品种有较大的市场开发应用前景,因此,该实施内容及技术是可行的。
四、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2005年和2006年两年时间,项目地区市农委、项目地区县委、县政府同加拿大联邦政府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中心频繁接触,就一些合作事宜做出了议定。以Dr John石博士和焦普森博士为主要技术人员8次来项目地区调研论证,每次来抚工作时间都在20天以上,同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地区县的峡河、石文、哈达、拉古等乡镇和项目 地区市农科院、项目地区园艺所,项目地区省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展示园做了小试。每次试验设三次重复,各小区500株,设对照品种,随机排列。中、加双方专家经过多次合作试验和研究,达到合作默切熟练程度,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试验分为3月份育苗移栽,4月份覆膜种植(破膜引苗和打眼种植多步骤进行),5月份裸地种植,6、7月份倒茬多种形式种植和多因素种植试验,对产品进行了鲜食、速冻、真空、鲜穗贮藏、脱粒加工等品质、用途试验,对市场价格及市场定位,商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论证,对原种选育、组合测配做了模拟试验研究,上述工作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在后古农场和峡河乡百花村及公司科技园区准备了4个大棚和23亩专供原种选育及组合测配研究用地。本公司现有杂交包谷制种基地5000亩,甜糯包谷生产基地1万余亩,专业繁种户和公司加农户的鲜食包谷种植户420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38人,化验室、检验室设备先进,岗位人员都是经过国家和省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发证的。公司拥有供鲜食包谷及制品加工的标准化厂房和设备,具有年生产1250万鲜穗和5000吨制品加工能力,有23名基地繁育种专业人员和40余名专业销售人员组成的销售公司,对品种推广和 产品开发都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2006两年间,公司专设了90亩地的F1代品种试验田,试验田布局合理:分为平地、阳坡地、阴坡地等三种环境和地力,各试验田面积30亩,本项目集人员、场地、经验及资金条件,是很有优势的。
五、应用或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及风险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们仍以植物型食物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趋向多样性,对营养、品质、时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包谷营养丰富,包谷营养极其丰富,富硒抗癌,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铁、锰、钙、铜,还含有生物碱、维生素D1、D2、B6和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等7种氨基酸,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普通包谷的8倍(硒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的功效),是全球性的营养功能食品。
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了包谷的育种、栽培、加工产业的发展,中、加9号包谷品种育成后市场需求量是有相当份额的,市场竞争力很强,发展空间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
中、加9号包谷种子主要用于鲜食包谷生产、加工领域,以特有的早熟优势和品质优势,以同类产品比较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市场 占有率,预计省内占70%,东北市场占有率80%,全国市场占13%。该项目研究的种子,是有生命的产品,也是市场急需要的品种,投资少,效益高,无技术风险,无种植风险,无市场风险,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更无政策风险。
六、进度安排和工作内容
项目本身是农业高科技领域,采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技术,对选系育种人员、繁种基地管理人员和制种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育种和制种水平,再向种植户提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科学依据。同时,定期组织农民骨干和示范样板村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繁种和栽培水平。
组配优良品种关键在于选系,积极拓宽遗传基础,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从中选出优良骨干自交系,利用提纯复壮和杂交优势原理,选育优良品种。
自交、测交相结合,通过自交分离,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配合力方面的综合选择。选出优良品系,早期鉴定,早代测配,以确定育种的主攻方向。
研究繁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尽快提供优良种子,使种植地区 和面积不断扩大,进行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收获时间等试验,为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严格育种及繁种程序,在完成所内试验、多点试验的同时,进行省市级区试,尽快选优鉴定。
2007年1—3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完成中、加两国政府项目合作手续,将设计目标展开实施,选定的材料圃、亲本圃、选种圃、品系鉴定圃扩建整理后进入实施状况;4—5月试材进圃播种,进入系统选育程序;6—7月,对所有材料进行田间统计,采收样种、样品、标本并进行下茬种植;8—12月,分批对骨干自交系进行北方保护地和海南加代选择。
2008年1—2月,对参试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3月始,进入育苗移栽试验;4月上旬进入覆膜种植试验;5—8月进行分批裸地错期试验播种;10月10日,对各播期试验的区组进行各部位观察、记录、调查统计;对新组配的组合及F2、F3代分离筛选。采收样种、样品、整理后进行下轮试验播种;鲜样、干粒进行品质分析和加工试验,亲本和品种试验比较;南北加代扩繁选育亲本和组配测试同步进行。
2009年1—3月,培训试验技术人员;进行省内外多点试验;将 引进F1代种子和新组配品种边试验示范、边推广;通过试验确定首先推广应用地区和栽培方式。
4—5月亲本选育测配组合,繁种基地建设同步进行,6—8月对产量、熟期、品质、商品性、加工适宜性进行统计分析;鉴定确认骨干自交系和组合,9—12月,调查、整理、编号、登记确认参试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后,撰写资料,完成育种程序。设计下步计划,项目结题。
七、承担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现有固定资产2800万元,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10280平方米,科研用地180亩,大中专毕业科技人员38人,杂交良种繁育基地1.4万亩,公司加农户稳定成员4200户,与广大农户有十几年的合作基础,双方信誉程度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项目地区省农科院、内蒙古轻工研究所等专家学者为公司技术支撑单位。公司场地、仓库、车间、办公室、化验室、检验室、高压灭菌、真空包装、粮食加工机械等设施齐全,水、电、暧、路、车配套,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充足条件。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财务评价:
(一)财务评价依据
1.相关费用标准
1-1 本项目产品按照国内同类种子现价估算而定
1-2 生产资料试验用地、用工等成本核算按照当地现价估算 1-3 产品成本按当地现价估算
1-4 根据本公司二年试验平均汇总材料计算 2.财务制度规定
2-1 财务净现值大于0,项目可行 2-2 内部收益率大于17%,项目可行。2-3 投资回收期在4-5年,项目可行。
(二)销售收入
1、项目达产后生产:年生产种子30万公斤,每公斤批发价60元,种子销售收入1800万元,速冻鲜穗2000吨(3000元/吨),年收入600万元,鲜穗真空包装、脱鲜粒速冻及其它加工方式4125吨,年收入1000万元。全年销售收入3400万元。
2、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增值税192.67万元 城建税13.49万元 教育附加费7.71万元。3.项目总成本估算
采用要素法测算企业的年均总成本费用为2928.89万元。
其中:年均固定成本:293.89万元;可变成本:2635.00万元。4.经营成本估算
本成本估算是对品种选育研究工程中生产、加工、销售所发生的综合性成本估算。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外购原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年经营成本估算为:2910.70万元。
(四)、财务效益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投资利润率: 68.5% 动态投资回收期(税后):
3.19年 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
45% 财务净现值: 748.76万元
(五)、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BEP)
BEP=固定成本总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销售税金及 附加×100%=293.89/(3403.75-2635.00-213.86)×100%=53% 根据盈亏平衡点分析,只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53%以上,企业即可盈利。
2.敏感性分析
在财务评价中,影响项目效益的各种因素的取值被规定为确定的,因而各项效益评价值指标的计算也是确定的,都是依据目前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容量等因素进行预测的。但是,事实上影响项目效益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素的实际取值可能与估计值有较大偏差,加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对经济评价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别对销售收入减少5%、经营成本提高5%、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的单因素变化,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销售收入 经营成(-5%)
项目
基本方案
(+5%)
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万
1225.84
715.18
738.07
1215.43
本
固定资产投资(+5%)
元)
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
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
率(%)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
率(%)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年)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年)
三种单因素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其中,销售收入减少和经营成本增加对项目影响最为敏感,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项目影响最小。该项目在生产运营中,应加强管理,节本增效。该项目对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财务评价的结论是:财务内部收益率较高,投资回收期符合标准投资回收期的规定年限,任何单因素变动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所以项目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具
748.76 261.94 260.98 738.35
17 43
2.49 3.29 3.24 2.54
3.19 5.37 5.38 3.27 有一定的抗御风险能力。
(六)、财务评价结论
通过上述估算与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45%,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10%,投资回收期(税后)3.19年,低于行业基准5年,投资利润率68.5%,大于行业基准投资利润率17%。项目完成后种子销售效益可观,加上育种成果转化,内部加工效益也很丰厚,故该项目经济上可行,应推荐实施。
2、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研究实施,成果转化后,对提高我国育种和栽培水平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新配组合早熟性强,对高寒山区两茬种植和市场淡季供用,包谷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为企业解决主要产品抢早和农民一年双季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包谷生长期短,农药、化肥施用少,减少了环境和产品污染,青秸杆是圈养牛、羊的青贮饲料,一亩地秸杆可供三只羊或一头牛全年施用,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保护作用。包谷易规模化生产,对调整农业产业化,增加企业加工附加值,带动项目区内效益型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巨大意义。2009年科研成果应用后,省内外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双季亩产值3500元左右,增加农业收入5亿 元。企业和省内外同类型企业,有了配套生产加工品种。预计2010年种植地区和面积扩大一倍,由此可见,该项目的研究与推广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九、经费预算、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为280万元。主要用于中、加合作中的研究培训费用和公务、原种及设备的引进费用。
研究与培训估算140万元 公务费估算20万元 设备投资估算40万元 种质资源引进估算50万元 验收鉴定估算10万元 流动资金20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160万元,全部由项目主体投入,由2005、2006企业生产经营收入支付。申请科技厅三项费用120万元。
十、结论:
鲜食包谷具有含糖量高,抗旱、抗高温,抗倒伏等优点,但是生育期为72天,比本相选育的品种晚熟22-7天,本申报项目选育的包谷品 21 种生育期为50—65天。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发展我国农业产品的一大法宝。
第三篇: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 总论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将超过2: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延长农业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充分调动、诱发和整合储藏、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同时利用生物质 资源制造新的工业品、能源替代品,来为农业母体提供发展动因,把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加工曾值后的产品优势,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的产业体系效应,找到了改造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机制,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方式,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直接动力。第二篇 市场预测
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业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的产值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0%,而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7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保鲜规模在意大利、荷兰为60%左右,其它西欧国家为50%,美国、日本高达70%左右。食品工业转化率发达国家粮食在80%以上,果蔬占5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仅0.38﹕1。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也在7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只有20%-3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不足30%。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产后加工程度仅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而发达国家则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第三篇 资源条件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和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致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人均粮食400kg,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迎接入关后的激烈国际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能有较大的发展,承担起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伟大重任。从农产品的总产量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和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从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出El创汇等指标分析,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篇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因此,对农产品的深加工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
从农产品加工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中国仅有20种左右;在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中国仅有几种;果蔬、肉类和乳品加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加工成本高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的原因。同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与大企业争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3.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在生产方面,长期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忽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农业收益低下。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的营养与健康,都有待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
中国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中,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比较忽视,造成了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第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前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六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应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要注重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农产品加工。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营养化等需求。1.加大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2.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领导。3.采取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要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4.发挥区域性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比如山东可根据区域性优势重点发展蔬菜出口加工。第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篇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农产品加工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农产品加工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热设施
5.农产品加工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农产品加工项目维修设施 7.农产品加工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 1.农产品加工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产品加工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产品加工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工期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产品加工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产品加工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产品加工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产品加工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产品加工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产品加工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产品加工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产品加工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产品加工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程度分析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十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农产品加工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农产品加工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四、结论与建议
第四篇:能源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能源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一、近年来我国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难度逐步加大,每年能够探明的规模整装优质储量越来越少,大部分油田新区建产区块属低压和稠油油藏,自喷井很少,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抽油机有杆式采油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当油田进入采油中后期时,随着新井和加密井的不断投产,有杆式机械采油的应用更加广泛。由于抽油机的传动品质较差,油田电力等能源消耗也大,所以针对抽油机开展节能降耗,提高油田生产效益是当前各油田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油田电力节能措施
1、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电能消耗1.1分布式供电技术分布式供电是相对于集中式供电而言的,是指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数千瓦至50mw的小型模块式)、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和)冷能的系统。较传统的集中供电,分布式供电没有或者很低的输电损耗;另外分布式供电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既节能又环保。1.2油田电力蓄能节能技术 通过对以中央空调蓄冷技术、中央空调余热回收蓄热技术、空气源热水热泵蓄热技术和电炉锅蓄热技术为代表的蓄能节能技术的应用,把电转换为其他能量储存起来,供需要的时候使用。油田电力蓄能节能技术,可把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使用,有效解决资源浪
费问题.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
2、通过改造油田电力设备减少电能消耗2.1变压器的改造推广使用低耗损变压器。在整个电网当中.为了适用不同用户对油田电力的需求,必须要用电压器将电压分级输入.大量的变压器的使用,必然造成总功率的损耗。因此将变压器的损耗降到最低是实现供电系统的节能措施之一。
变压器参数优化。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是降低变压器电能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每台变压器其容量、电压等级、铁芯材质不同,所以有功功率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无功功率的空载消耗和额定负载消耗的参数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变压器的参数和优化变压器运行方式可以从分析变压器有功功率损失和损失率的负载特性入手。选择参数好的变压器和最佳组合参数的变压器运行,可以降低能耗损失,达到节能目的。2.2优化电网配置在电网中通常会有大量无功电流,这直接导致线路损耗增大,变压器利用率降低,用户电压不稳定。无功补偿是利用技术措施降低线路损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 的同时,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无功补偿优化是通过凋整电网中无功电流的分布,从而达到降低网络的有功功率损耗,并使电压水平保持最好的目的。
2.3降低线路损耗当电能传输时,在电路网络中就产生功率损耗,一般来说,其与线路的长度和负载的大小相关联。因此,应当尽量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导线的电阻,从而降低其损耗。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线路路径的选择要合理。为减小导线长度,线路尽可能不走弯路,尽量走直线: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导线的截面积大小的确定应根据电流指标与经济条件来确定。对于线路较长的电路,在满足电流以及电压降要求的情况下,可使导线的截面积加大1~2级:③合理确定油田电力用房所在的位置。
三、目前油田能源消耗状况油气田开发生产设施主要有机采井、注水井、抽油机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电潜泵、原油稳定装置、轻烃处理装置、注水站、注水泵、单井增压泵和各种大型压缩机等。从能源消耗的实物形态划分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主要是电、水和天然气。近年来油田通过对天然气实施联网调配不断降低自用量,投入资金实施火炬回收工程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天然气零排放。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回注回用工程的“节水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生产生活用水量。目前油田节能降耗的最大空间来自于生产用电设备管理和节电新技术改造创新。
油田用电现状和结构情况根据历年油田用电量调查统计数据得出,油气生产中耗电设备主要是抽油机、电潜泵、注水泵、加热炉、增压泵、输油泵、高压电机风机、压缩机、空调和各种灯具等。其中抽油机和电潜泵用电量大约占油田总用电量的35%。注水泵和单井增压泵用电量大约占总用电量的28%。轻烃处理装置压缩机用电量大约占总用电量22%。油气集输等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15%左右。可以看出采油、注水和轻烃加工装置用电量占到总用电量的85%以上。
油田用电管理情况油田建立了较完善的节能管理体系,制定了《节能节水管理办法》、《节能节水考核评比办法》、《节能节水监测管
理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节水管理规定》、《节能节水统计管理规定》和《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等,对各项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主要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管理职责,严格考核兑现。同时将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逐步制度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广应用。并定期对油田节能效果进行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查堵漏洞,查处违章,有效控制各种能源消耗和费用支出。
四、油田油田电力消耗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油田在油田电力消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抽油机驱动电机轻载现象较普遍,平均负载率不足30%。由于多年来油田抽油机的驱动电机一直采用通用系列异步电机,这种电机额定点的效率和功率因数呈现最大值,而当负载降低时效率和功率因数都随之下降,能耗随之增大。同时通用系列异步电机起动转矩倍数只有1.8倍,最大为2.0倍,在选用时为考虑起动和特殊作业时(如甩驴头)的需要,不得不提高装机功率,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
4.2存在一定程度油田电力浪费通过对主要用电设备和用电系统的测试,设备平均功率因数和系统效率偏低。如变压器平均功率因数
为0.48,合格率63%;平均负载率为13.1%;电网损耗高。变压器平均效率为0.93。无功计量补偿装置测试的平均功率因数为0.78。注水泵补偿器的测试的平均功率因数为0.92。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测试的平均地面效率是60.5%,平均井下效率31.2%,平均系统效率18.8%。注水泵系统效率测试的结果是平均功率因数为0.94,平均机组效率82.6%,平均泵效89.9%,注水单耗9.1kWh/m3。
4.3存在应淘汰型设备通过调查发现油田70%的变压器属高耗能淘汰产品,并且平均运行时间超过13年,故障率频繁,自身损耗高。另外有些外围选井站用电量很少,选井站平均年用电量低,平均每小时不到1度电,变压器的利用率几乎为零,导致空载消耗大于负载消耗。另外,抽油机、单井增压泵有功功率低,设备型号也多老旧单耗高。
4.4供配电线路战线过长供电半径过大,有的超出合理输送距离,用电负荷增加,造成线损和网损大,功率因数调整费用高。由于油田开发生产战线长,各生产点相隔距离较远,从输出端到用电末端线路达到10公里时,线损是3%~5%。一般年产40万吨左右的油田,仅功率因数年调整费就达到120多万元。
4.5开发难度提高用电量随着油田开发后期含水升高,产量下降,油田注水量、产液量逐年增大,油层中的无效注采循环日益加剧,导致耗能高矛盾日益突出。
4.6油田信息化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多年来,油田虽然一直致力于“数字油田”开发建设,实现了大部分油田采油、注水、集输环节智能化管理,井站实时监控、关键装置与要害部位在线监控,将单井、计量站、联合站等信息整合起来,在建立油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井、站、地面管网等油田开发信息的一体化综合应用,结束了以往人工巡井抄表监测,动用人力和车辆报送统计报表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节能降耗。但是在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今天,还有少部分油田信息化建设存在盲区,生产和技术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生产现场油井液量采集和注水压力等生产情况,加大了无效油田电力和水资源的石油和化工节能浪费。有些经营管理环节没有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至今还沿用纸质文件资料的运行方式。
五、构建“立体节能”管理模式针对油田电力消耗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适合油田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构建“立体节能”管理模式,从油藏工程、地面工程、采油工程和生产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实施全方位的节电降耗措施,有效控制电量消耗,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5.1从开发源头上降低能耗按照“控制无效注采循环、提高有效
注入”的原则,对注水井实施细分,重点实施补改层、化学调剖、酸化酸洗、投改注、增压注水等措施,控制无效注采循环,降低注水量和产液量,节约用电量。转变气举采油方式,将气举井转抽或转电泵,停用大型气举压缩机,降低机采系统电耗。
5.2地面工程控制规模,降低运行能耗在地面工程上应把优化布局、简化设计作为重点。大胆打破原来固有范围和驱替方式的限制,按照优化整合的思路对已建设施和新建产能进行了一体化改造。对集输系统合并与改造相结合,对于集输系统中负荷较低、设备老化严重的站点进行改造。更换联合站原油加热炉和加热炉至原稳塔之间的输油管线,降低加热炉温度,减小管线阻力,提高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对注水系统减泵与停站相结合,适时调整注水方案,停运耗电高的注水站、注水机组和注水泵,达到节电目标。
5.3污水处理系统停运与改造相结合针对油田污水处理形势日趋严峻的现象,及时对污水处理装置进行优化参数和工艺改造,尽快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水处理综合耗能。同时加快气举原料气压缩机改造,减少电驱动压缩机开机时间,节约电能损耗。通过系统布局的优化,控制地面系统新建工程站点,节约投资,减少用电量。
5.4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淘汰高耗能油田电力设备为
提高抽油机系统效率,解决“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应淘汰高耗能油田电力设备,推广应用没有转差损耗,定子电流减小,功率因数高的永磁电机和高转差电动机,可以节约电费20%左右。调整油田油田电力运行中变压器结构,采取关、停、并、转、减、换等多种措施,及时停用空载变压器,减少在线容量,降低变压器的自损耗。对联合站、轻烃加工装置、外围计配站场区工业区和生活基地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对工业区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等新型环保节能灯具,采用光控或时控的方式,对路灯采用定时控制、半夜灯和采用间隔控制。对生活区照明系统应用太阳能技术整体改造,把用电量降到最低。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节能设备和技术。根据油田生产情况逐步推广应用采油、注水变频器,对大型压缩机应用空冷器,对低效井实施节能控制,综合节电率可以达到45%以上。对注水泵、原油外输泵、压缩机空冷器及单井注水增压泵推广应用变频调速技术,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加快“数字油田”推进节奏,全面实施网上油气开发、安全生产数据库操作应用,及时调整生产部署,减少抽油机井无用做功,提高功效降低用电量。不难看出,节能降耗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到油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需要结合石油企业实际情况齐抓共管。要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优化和简化相结合、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的立体化管理方式,有效控制油田油田电力消耗。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管理整体升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真正履行好中国石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
六、措施和建议
6.1积极应用钻井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积极实施水平井,这是实现“少井高产”的重要技术手段(能达到同类直井的2~3倍),有利于增加采收率,提高单井产量,减少生产用地,降低环境污染,节约钻井投资。
6.2逐级优化油藏开发方案实现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管理,减少无效注采循环,合理安排措施作业量,降低能源总消耗量。
6.3加快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继续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永磁同步电机、空抽控制器、变频控制柜,优化抽油机参数,采取调平衡、间开等措施,提高抽油井系统效率,有效降低生产用电消耗。推广应用变频恒压注水技术,加快解决注水系统压力波动、能源浪费、设备损耗加快等问题。
6.4加快油田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认真总结以往“数字油
田”成功应用经验,投入资金积极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计划、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油气产品储运销系统以及会议视频系统,实现各项业务网上运行,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油田勘探开发社会效益。
6.5建立健全专职节能组织机构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专职节能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适应形势需要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兑现,强化激励约束,调动全体员工的节能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实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实现油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
6.6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宣传工作节能减排涉及油田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和共同努力。要采用生动形象宣传方式,使全体员工深刻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能工作人人有责”意识,并贯彻到员工的本职工作中去,体现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去。
第五篇:农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农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评估范围和内容 1.1 本次节能评估的内容包括:
(1)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 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 技术方案节能评估 ■ 主要用能工艺节能评估 ■ 主要耗能设施节能评估(2)节能措施评估
■ 节能技术措施概述 ■ 节能管理措施评估
■ 单项节能工程及节能措施效果评估(3)项目能源消费及能效水平评估
■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 项目能源供应条件及落实情况 ■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1.2 评估依据
1.2.1 国家法规及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
(3)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指南(2011)》(4)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
(5)《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
(6)《河南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细则》(2011)
(7)《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4)
(8)《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2005)(9)《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
(10)《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
(1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
(12)《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2011)1.2.2 管理与设计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GB17167-2006);(2)《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2589-2008)。1.2.3 建筑类相关标准和规范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3)《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4)《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6)《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14-2004)(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11)《供配电设备设计规范》(GB50052-2009)(1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14)《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设计规范》(GB50116-98)1.2.4 其他相关文件
《农贸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技术资料和图纸。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1项目基本情况 2.3 项目用能情况 2.3.1 项目建成后,主要消耗的能源种类有电、天然气、耗能工质水。
(1)电:生活用电、商业用电等。(2)天然气:生活用气。
(3)耗能工质水:生活用水、商业用水、消防用水及降尘、绿化用水等。2.3.2 能耗数量 2.3.2.1 项目用电情况
项目年用电量=住宅用电量+商业区域耗电量+办公区域用电量+农贸中心用电量+酒店用电量+变压器损耗+线损。
1、住宅区域用电量
住宅用电量=居住总户数×每户每月用电量×年用电月数=552户×170kwh/月×12个月=1126080kwh=112.6080万kwh。
本项目中有552户住宅,按每户每月用170度电计算。
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河南地区的居民月用电量在每户150-250度左右。根据项目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计算时选取每户每月用170度电作为计算依据。
高层电梯年用电量=单台电梯功率×电梯数量×同时使用率×电梯单天使用×电梯全年使用天数=10kw×18×6h×0.7×365=275940kwh。
住宅区域用电量=住宅用电量+高层电梯年用电量=112.6080万kwh+27.5940万kwh=140.2020万kwh。2.4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 2.4.1.能源供应情况 1.煤炭能源
项目地区煤炭能源丰富,煤炭产地42处,探明储量30.5亿t,储煤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煤炭能源的10%以上,占淮北煤田储量的四分之三,预测煤层气总储量600亿m3,甲烷含量超过95%,发热量8500大卡。2.电力能源
“十一五”期间,项目地区电网已完成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座,新增变电容量167万kVA。2011年,市累计全社会用电量45.3亿kVA,净增用电量7亿kVA,同比增长18.29%。其中,第二产业工业用电量25.1亿kVA,同比增长19.26%,占全社会用电量55.34%。
根据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项目地区将新建220kVA变电站4座,扩建1座。到2015年,项目地区电网220kVA变电站达到12座(含一座开关站),变电容量210万kVA。新建110kVA变电站12座,新增变电容量70万kVA。项目地区电网110kVA变电站将达到31座,变电容量202万kVA。新建35kVA变电站33座,扩建33座,新增变电容量76万kVA。项目地区电网35kVA变电站达到120座,变电容量162万kVA。
拥有1座220kV的变电站,110kV变电所2座,35kV变电所12座,35kV线路1672公里,10kV线路1826公里。3.水能源 项目地区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有水库83座,以及一些库水沟塘,总库量9107万m3;涵闸1188座,拦蓄储存部分降水,增加地表水量,已控制河道容量18757万m3;全市蓄水工程总库容达2.9亿m3。
同时,为保障近远期的用水需求《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年)供水规模预测,预计2030年城区用水量约为每日20.10万m3,规划在城区西部、新汴河北岸增设地表水厂1座;规划建议城区设10-15处深井点,每个深井点打1-2眼深井,加上现状可利用的地表水量,可以为发展农业和工业,商业等建设项目创造更加宽裕的供水条件.根据供水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日供水能力可达2.5万t,完全可充分保障生活,生产用水。2.4.2能源消费情况
2011年项目地区最大用电负荷86.3万KVA,同比增长10.2%,全市用电量453339万KVA,同比增长18.2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7458万KVA,占1.65%;第二产业用电量250895万KVA,占55.34%;第三产业用电量65559万KVA,占14.46%;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129427万t,占28.55%。
2010年用电量为33600万KVA,2011年用电量为38700万KVA,年增长率约为15%;2011年,用电负荷超过10万KVA,日增长达到176万KVA,再创新高。
供排水: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水厂日供水能力可达2.5万t,可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有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管网健全,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2万t。2.4.3 项目所在地简介 2.4.4 气象
境内大部分为坦荡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0.9%;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能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3.1 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3.1.1 项目所在地——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豫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37'~118.10'之间。是河南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23个县(市、区)之一;
基础设施完善。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6个乡镇工业试验区功能齐全,已经初步形成了粮食加工、板材生产、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老城区“二环三横四纵”、新城区“五纵六横”路网全面贯通,泗城绿化覆盖率达27%,是省级园林县城。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日供水2万立方米的新自来水厂投入使用。22万千伏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全县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ADSL、光纤)覆盖全县。
近年来,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轻纺、建材、酿造、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3.1.2 项目选址和布局
项目选址于县城西,距西二环路约2公里,西临外环路,占地148亩(总建筑面积160456.3㎡)
项目在充分分析市场的总体规划和仓储物流区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设计思路:
1、设计建立在对现有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满足名特优农产品的仓储物流的功能要求,建设设施化、环境优美化,管理程控化的市场。
2、充分利用地形安排市场的功能布局,解决好交通联系问题。
3、规划设计将星级酒店、配套服务设施和各主要建筑物沿主要路段布置。
4、在规划形态上,形成两条十字交叉、贯通园区的园内道路,园内地块形成“田”子状的规划格局。
交通组织及出入口:规划分别设计物流主入口和人流主入口,在园区堆场区设货物公路运输出入口。建筑物布局顺应货物流向布置,便于大型货车的出入和行驶。
环境设计:市场设计利用沿303省道市政道路入口结合高压走廊绿化带,打造以泗州戏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步行商业街。物流园区内部环境以主入口的绿化轴线为主要景观轴线,结合仓库周边的绿地,建设绿色园区。在绿化植树上,选用含水量大的树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功能分区:根据对项目物流企业现状调查和市场分析与预测,总平面布置规划设置六个功能区块,分别为综合交易区、冷藏物流区、配套服务区、业主公寓、拆迁安置区以及商务酒店。
竖向设计:场区地势较平缓,略呈现丘陵状,设计标高与场区外道路相适应,并尽可能养活挖填土方。平地面按4%找自然排水坡,将雨水排入路边雨水井,经暗管排入园区外。3.2 技术方案节能评估 3.2.1 建筑设计与节能 3.2.1.1 建筑设计
1、设计原则
建筑的总平面布局灵活、有序,功能集中紧凑,在布置上着重考虑景观的均好性和充分的阳光日照,且每栋建筑本身有高低错落和立面凹凸变化,丰富的层次变化使空间各方位都形成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更具视觉冲击力。
充分发挥自然与建筑、室内与室外的互动关系是本案设计的一大亮点,每一扇窗、每一个窗格、每一刻光线,都可以精心设计,无论细赏品味还是随心一瞥,都可以框到艺术般的风景。
2、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风格遵循经典、含蓄、典雅、尊贵的审美取向,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立面的处理上,运用了大量的弧线元素,营造出符合东方人审美情趣的建筑风格。
整个住宅建筑采用暖色为主色调,在感官上更能营造一种归属感,让居住在其中的人点滴中品其尊贵,细节中感其品位。
3、平面设计
依据建筑布局位置、景观朝向,设计布局模式及档次丰富的户型,以满足市场要求,同时提升整个小区生活品质;优化户型设计,以明卧、明厅、明厨、明卫为基础,考虑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的同时,住宅空间层次丰富、交通紧凑,格局方正,通风采光俱佳。
4、无障碍设计
项目的人行道、公共绿地等,均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高层住宅每个单元的地面出入口均有无障碍设计,可与小区车行道直接对接。3.2.1.2 建筑节能
1、屋面类型(自上而下)
拟采用水泥砂浆(20.00mm)+酚醛屋面保温材料或泡沫玻璃(60.00mm)+沥青油毡、油毡纸(3.00mm)+沥青油毡、油毡纸(3.00mm)+水泥砂浆(20.00mm)+粉煤灰陶粒混凝土(ρ=1700)(30.00mm)+钢筋混凝土(120.00mm)+石灰水泥砂浆(20.00mm)。
2、外墙类型(自外至内)
拟采用聚合物抹面抗裂砂浆(5.00mm)+酚醛外墙保温材料(60.00mm)+煤矸石多孔砖(200.00mm)+水泥砂浆(20.00mm)。
3、地面
拟采用水泥砂浆(20.00mm)+细石混凝土(内配筋)(40.00mm)+碎石、卵石混凝土(ρ=2300)(200.00mm)。
4、外窗(包括透明幕墙)拟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遮阳型),传热系数3.00w/m2.K,自身遮阳系数0.57,气密性为6级,水密性为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
备注:断热型铝合金型材可较大地降低铝合金门窗的传热系数;断热型铝合金窗框是指型材采用非金属材料将铝合金型材进行断热;其构造有穿条式和灌注式两种,前者在框中间采用高强度增强尼龙隔热条(一般为黑色),后者用聚氨基甲酸乙酯灌注,目前市场上的断热型铝合金门窗以前者为主。
项目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中的强制性标准,且建筑热工等特性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3.2.2 电气节能
本项目设计安装容量为5550KVA, 建议项目选择3台10KV SCRB10-800KVA变压器,以及5台10kV SCRB10-630KVA变压器,变配电所的位置尽可能的接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线路的电能损失;采用低压电容器补偿无功功率集中补偿方式,提高供电设备的功率因数,以减少线路和变压器的电能损失,提高功率因数。
本项目的消防设施、应急照明为一级负荷;普通客梯、排水泵、生活水泵等其他设施属二级负荷;一般电力、照明为三级负荷。
住户、商业等用电由各变电所放射式供电,公用照明及其他公用负荷按区域,由变电所分回路供电;对于重要负荷如电梯、消防设施等经两路电源在末端切换后供电,以保证可靠性。3.2.3 照明节能
设计中采用节能高效荧光灯具,光源采用节能灯,电子镇流器荧光灯;地下停车库照明配电线路采用分组控制方式,便于现场灵活控制。
光源:室内外照明应选用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色温相宜、符合环保要求的光源;室外照明装置应限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光干扰;小区道路照明选用LED太阳能照明光源。
灯具控制:楼梯间采用红外线感应式自熄灯;小区夜景、路灯照明根据环境照度变化、活动安排设定开灯方式和时间,控制模式为光控和计时组合的方式;建筑内的公共区域照明以及地下车库的控制根据自然光亮度和使用要求,采用智能开关方式和定时自动控制的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控制技术结合控制软件实现不同时段的不同场景的照明效果。
建筑照度标准值、照明功率密度: 地下汽车库照度:75Lx 功率密度: 4w/ m2,集中商业照度:300Lx 功率密度: 11w/ m2, 照明光源设施节能措施:
地下汽车库等处均选用T8细管径型直管荧光灯;楼梯间等公共部位采用紧凑型荧光灯。
高效率节能灯具和附件选用:
1)荧光灯均配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小于0.9。2)公共部位照明均选用高效率节能灯。 照明方式选用:
1)对要求高照度的照明场所,采用混合照明方式。2)对工作位置密集场所,采用单独的一般照明方式。 住宅公共部位(电梯前室除外)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 以高压深入负荷中心,减少电路损耗,降低电压损失。 在变电所低压侧集中进行无功补偿,补偿后高压侧的功率因数不低于0.95。
本项目照明形式分住户照明,应急照明(备用照明、疏散照明),装饰照明,室外照明。项目中,针对商场照明等部分进行了节能灯具的设计,照度标准参照国家民用建筑标准中的要求进行设计。3.2.4 暖通节能
暖通空调设备包括空调设备、平时通风及防排烟设备、各无外窗的地下车库和设施用房的机械通风设备。
暖通设施选用高效、节能的设施。建筑空调方式及其设施的选择,根据工程情况,经技术经济分析,及用户对设施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综合考虑确定采用集中式空气调节器(机),其能效比、性能系数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的规定值,充分考虑其位置有利于空调器夏季排放热量、冬季吸收热量,并防止对室内产生热污染及噪声污染。
住宅楼空调设计采用分体空调,由业主自理;设计考虑预留空调室外机位和管道孔洞、空调室内机插座。
1、平时通风及防排烟设备设计 1)防烟设备
楼道:前室及合用前室的通风,拟采用风机设置于屋顶层。 地下封闭楼梯间与上部楼梯间合用送风道。
前室及合用前室每层设正压送风口,风口前设电动阀,平时 常闭,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其上下相临层的电动阀。
2、空调设备设计
在酒店区域拟采用集中式空调设备。拟采用风冷型冷(热)水机组和水冷型冷水机组联合运行的方案,风冷型冷(热)水机组,以冬季负荷选用,冬季仅用风冷型冷(热)水机组,夏季二机组联合运行。
普通商业拟采用VRV分体式空调设备。 住宅部分由住户自理,本次设计不涉及。
空调冷凝水每层集中排至卫生间或通过立管有组织地排至室外。
2)排烟设备
地下平时作为汽车库,设置机械排烟排风设备;排烟排风设备合用风机及风管。
地下汽车库设机械排烟设备,排烟量按6次/h换气次数计算,汽车坡道自然补风。
地下商业及走道设机械排烟设备及机械补风。 地上商业大空间设置机械排烟兼排风设备。
地上房间及有窗走道采用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的面积大于室内面积的2%。3)平时通风设备
地下一层商业设置机械排烟兼排风设备。
地下车库设置机械排烟排风设备,排烟排风设备合用风机及风管。
地下泵房按5次/h计设置机械排风设备,开关站设置机械通风设备,通风量按设施发热量计算,保证其室内温度不大于45°C。
风机房,配电房,水泵房的排风管,及接入排风井道前的排风管道上均设防火阀,排烟风机前设置280°C防火阀。 设置新风设备的区域排风量按新风量90%计。 水泵房排风量按5次/h换气次数计算。 变配电房排风量按实际发热量计算。 公共卫生间排风量按12次/h换气次数计算。 厨房排风量按50次/h换气次数计算,补风按排风量85%考虑。
办公区域卫生间设机械排风设备,厨房预留排油烟井道,厨房净化设施及空调新风设施均由各业主自理。4)风管与水管的材料与保温
空调新风通风管道采用酚醛双面铝箔复合材料制作,厚度按有关规范标准确定,PVC法兰连接。
空调冷媒管由保温铜管经充氮气焊接而成,要求清洁,严密,平整。
空调凝结水管采UPVC管,承插粘接。
空调冷媒管、凝结水管均采用阻燃型发泡橡塑保温,冷媒管保温厚度为20mm,凝结水管保温厚度为10mm。 非空调用风管不保温。3.2.5 给排水节能
本项目以市政管网为供水水源,供水压力不小于0.25mpa。拟周围市政管网引入两根DN150给水管,在红线内形成环状。供基地内生活给水与消防用水。
三层以下商业及地下室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三层及三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调速机组加压供水, 该设备竖向分三个分区,由三组无负压供水设施供给,保证入户静压不小于0.07mpa。当静压大于0.35mpa时采用支管减压阀,保证供水压力不超0.35m pa。每户设DN25干式水表一只。商业部分设水表单独计量。 本工程的市政自来水供水压力为0.25mpa,充分利用市政压力。
卫生间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式大便器冲洗阀。 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 所有水泵、设施等采用低耗能产品。3.3 主要耗能设施节能评估
项目主要能耗设施为空调暖通设施,项目方对于空调暖通设施做出了如下节能设计:
室内新风量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的规定设计。
空调风管保温材料采用双面铝箔酚醛复合材料(导热系数<=0.032 w/k·m),保温厚度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空调冷媒管、凝结水管均采用阻燃型发泡橡塑保温,冷媒管保温厚度为20mm,凝结水管保温厚度为10mm。 选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制冷剂。
以上措施能有效减少空调冷水机组的用电量及用水量。3.4 辅助设施节能评估
本项目设计安装容量为5550KVA, 建议项目选择3台10KV SCRB10-800KVA变压器,以及5台10kV SCRB10-630KVA变压器,以减少变损耗电量。3.5 本章评估小结
1、项目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中的强制性标准,且建筑热工等特性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
2、建议项目使用国家鼓励和推行的SCRB10系列节能型变压器,以减少变损耗电量。
3、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出了多种有效可行的节能措施,在建设阶段需尽量按照项目设计中提到的节能措施施工。
第四章 节能措施评估
4.1 节能技术措施概述
(1)建筑与建筑围护结构
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外型选用长条形,重视造型规整,避免建造单元少特别是点式平面的低层建筑,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百叶窗等的构造措施。
提高围护结构节能的科技含量。建筑物的能耗是由其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两方面造成的。为降低能耗,要从单项如墙、顶、门、窗等围护结构着手,重视其热工特性,设计中应该找出其经济热阻,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围护结构的“吸热性”和“热容性”指标。
项目设计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中“4.1.1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单体平面设计,冬季宜利用日照采光、取暖;夏季应减少太阳热辐射并利用自然通风。总体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化等自然能源进行多方位的节能设计。”条款和“4.1.2 建筑主体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条款。
(2)供配电设备
项目考虑供电设备布局和线路设计,结合项目用能情况,选择经济、高效的节能型变压器,考虑使用无功补偿装置,提高项目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本项目配电电源引自区域内的市政变电所,在综合配套服务区内设置园区中心变电房,配电低压侧电压380V/220V。从配电房以放射式和树干式相接合的方式配电至每个建筑,每栋建筑电源统一控制,统一计量,各商铺采用分户计量措施。室外配电采用JYV22型电缆穿SC管埋地敷设,室内采用BV500型电线穿SC钢管或TC电线管暗敷设。
(3)照明设备
采用高效光源,尽量采用节能灯。办公室等场所采用T5管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灯具,就地功率因数补偿到0.9。除了满足照度、光色、显色指数外,设计中采用高效光源及高效灯具,对能利用自然光部分的灯具或可变照度的照明采用成组分片的自动控制开停方式,可达到照明节能的效果。
(4)给排水
各种给水设施均采用高效节能产品。采用污废分流制排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备注:污废分流是目前高档建筑的主流做法,造价是略有增加,但有如下优点:
1、化粪池的处理量可以小,废水是不进化粪池的;
2、有效杜绝卫生间异味,污废合流时地漏与污水管同管,只要地漏水封一干,就会产生臭味;
3、如在干旱地区要实现废水回收利用,污废合流是无法达到的。室外排水设备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小区污水主干管接入建设路市政污水管网,室内排水设备采用生活污水、生活废水合流制。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型管材。水平干管和管井内的给水立管采用内涂塑热镀锌钢管,避免管道的腐蚀现象,极大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高区供水管道的高压部分采用加厚钢管。各层给水支管采用不锈钢管,卡压连接。雨水、污废水排水管,排水通气立管采用柔性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不锈钢卡箍式接头。地下污水坑的污水排出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防腐处理。
消防给水管采用消防专用加厚涂塑钢管,采用沟槽连接,阀门采用法兰连接。埋地部分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
生活给水管道DN<50采用全铜质闸阀,消防管道阀门采用双向铸铁蝶阀。高压区管道选用公称压力不小于2.5MPA阀门及管件。其余选用公称压力不小于1.6MPA阀门及管件。中水给水管道均采用内涂塑钢管,螺纹或法兰连接,供给绿化和洗车用水。
卫生洁具,五金配件均符合国家和部颁现行标准的技术质量规定文件,使用节水型产品。蹲便器和小便器均采用自动感应式冲洗阀。
设在管道井、吊顶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均做防结露保温,保温度20㎜,非采暖车库保温厚度40㎜,保温材料采用难燃橡塑管套。消防管道做防腐处理,管道刷红色黄环调和漆两道。4.2 节能管理措施评估
1、项目建成后,物业部门将建立有效可行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在小区物业管理中给予落实。
2、项目建成后,成立以小区物业为核心的节能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关专业能源管理人员,加强小区的用能管理,对小区的公共用能设施(如电梯、公共照明及水泵等)定期检修和维护。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有关规定,配备用能计量器具,并按规定定期校检,加强用能计量管理。住宅楼按户设置计量器具,公共建筑按楼层设置计量器具,并建立用能统计制度。4.3 单项节能工程及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4.3.1 建筑节能
项目设计考虑了建筑材料的节能特性。 屋面
保温隔热材料为酚醛屋面保温材料保温板或泡沫玻璃板,厚度为60.00mm,传热系数K为1.00,找坡层材料为水泥焦渣,厚度为30mm。
外墙
外墙保温材料为酚醛外墙保温材料板,厚度为60.00mm,无机保温砂浆,厚度为25.00mm,传热系数Km为 1.2,主墙体材料为煤干石烧结多孔砖,厚度为200.00mm。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和外挑底板
保温材料为酚醛外墙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砂浆,厚度为60.00mm和20mm,传热系数K为1.38。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断热铝合金普通中空玻璃窗(6+12A+6),传热系数3.40w/m2.k,自身遮阳系数0.80,气密性一至六层为4级,七层以上为6级,水密性为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
项目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符合《河南居住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和《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中的强制性标准,且建筑热工等特性符合《河南居住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和《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4.3.2 供配电设备
项目中,变配电所的位置尽可能的接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线路的电能损失,变配电所内的变压器采用节能型的干式变压器,采用低压电容器补偿无功功率集中补偿方式,提高供电设备的功率因数,以减少线路和变压器的电能损失,提高功率因数。4.3.3 照明设备
项目中,照明设备中选用节能灯具。室内外照明选用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色温相宜、符合环保要求的光源。室外照明装置应限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光干扰。小区道路照明选用LED太阳能照明光源。楼梯间采用红外线感应式自熄灯;小区夜景、路灯照明根据环境照度变化、活动安排设定开灯方式和时间,控制模式为光控和计时组合的方式,建筑内的公共区域照明以及地下车库的控制根据自然光亮度和使用要求,采用智能开关方式和定时自动控制的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控制技术结合控制软件实现不同时段的不同场景的照明效果。
4.3.4 给排水设备
本项目以市政管网为供水水源,供水压力不小于0.25mpa。拟从周围市政管网引入两根DN150给水管,在红线内形成环状。供本项目内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三层以下商业及地下室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三层及三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调速机组加压供水, 该设备竖向分三个分区,由三组无负压供水设施供给,保证入户静压不小于0.07mpa。当静压大于0.35 mpa时采用支管减压阀,保证供水压力不超0.35 mpa。每户设DN25干式水表一只。商业部分设水表单独计量。卫生间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式大便器冲洗阀,采用感应式水嘴、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所有水泵、设施等采用低耗能产品。4.3.5 暖通设备
大型商业拟采用集中式空调设备。拟采用风冷型冷(热)水机组和水冷型冷水机组联合运行的方案,风冷型冷(热)水机组,以冬季负荷选用,冬季仅用风冷型冷(热)水机组,夏季二机组联合运行。4.4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评估
建议本项目整体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筑能耗占整个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方面。4.4.1 建筑专业
1.建议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采用模拟软件,优化选择建筑外形、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建筑物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并应进一步做好构件遮阳,合理优化结构方案等各项工作,采用最新可实施的节能成果,真正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2.对建筑外墙隔热,可考虑外墙绿化,如种植爬山虎等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效果。3.建议采用活动的外遮阳设置,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还可以阻挡来自地面的反射辐射和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
4.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的认识,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建筑节能设计工作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广度。4.4.2 暖通空调、给排水专业
1.在初设以及施工图阶段,设计单位要做到设计参数取值、方案选择合理,尽量实施与完善本文件中的节能措施。
2.建议与市政供水部门协商,安装无负压管网叠压供水设施。该设施的特点是:直接以市政管网为水源,形成连续密闭的接力增压供水方式,彻底避免了传统2次增压供水设备造成的水质标准降低和各种水源污染问题,完全保持了市政水源的水质标准,充分利用市政水源本身压力热能,差多少补多少,切实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
3.给排水管道应选用耐压性高的绿色环保管材,在水箱内设置溢流报警,减少自来水的损失。
4.雨水回收:除交通干道外,草坪绿地及树木的树盘采用下凹式,便于雨水的蓄积、渗透。硬质地、路面将采用渗水材料,雨水就地渗入。停车场采用镂空的硬化地面,即人工透水地面。绿地与土壤之间设贮水层、透水层等以减缓于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减少绿化的人工浇灌用水。通过上述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以补充地下水和减少用水量(水景、绿化浇灌、地面冲洗)。5.太阳能热水器:本项目部分住宅目前设计中未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但可利用屋面面积较大。建议有条件采用太阳能设备的用户设置太阳能热水器供生活热水。4.4.3 电气专业
1.设置季节性专用变压器:
可以针对暖通设备设置季节性专用变压器,以降低空载损失。2.谐波治理:
由于谐波分布的多变性和谐波工程计算的复杂性,要在设计阶段完全解决谐波问题非常困难,建议待设备正式运行后对谐波进行实测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谐波治理措施。
3.太阳能路灯:
建议充分利用太阳能节能技术,小区道路及景观照明采用太阳能电池路灯、草坪灯,以节约电能。4.4.4运行管理
建筑能耗高低与运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居民一般采用分户计量,关键是选择高能效设施。
1.提倡用户在夏季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以上,冬季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以下;一般认为,在供热工况下,室内温度每降低1℃,能耗可减少10%~15%,在供冷工况下,室内温度每提高1℃,能耗可减少8%~10%。
2.提倡居民使用节能灯具,可节省照明用电15%~20%。3.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用能的分项计量。建议采用能耗的分项计量等技术手段,把不同设备的能耗分开,明确各设备的实际能耗、节能潜力大小及对总节能量的贡献;
4.对能耗分层计量,主要针对末端用户,能够促进末端用户节能意识的提高,实现室内照明、电器等设施的使用者行为节能;
5.公共设施与设施的运行管理由专门人员负责到位,大型设施维护保养由合同厂商定期派人进行,日常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进行。4.5 节能经济性评估
该项目为以农贸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房地产项目,主要耗能设计为空调、电梯、照明和其他设施,所用耗电设施能效水平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设施不用时可及时关停,从而实现不同工况的节能运行,可节约能源。
该项目节能措施主要为采用合理的平面布置和节能设施,这部分费用已经包含在全部投资当中,其中增加的家电等设施节能费用约占设施购置费的5-10%,所节约电费可以满足购置节能设施的需要。增加的该部分费用可通过节电逐年回收,因此,该项目的节能措施在财务上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经济上可行。
综上所述,该项目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成本符合相关要求,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成本适中,经济效益较好,清偿能力较好,从敏感性分析来看,该项目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项目节能措施可行。4.6 本章评估小结
1、项目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中的强制性标准,且建筑热工等特性符合《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
2、项目采用了若干节能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可为本项目节省可观的能源费用开销。
第五章 项目能源消费及能效水平评估
5.1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项目总能耗为649.074tce(当量值),1429.8tce(等价值),年用电量424.201万kwh,年用水量55.1880万t,年用天然气量6.624万m3。本项目建成后是以电能使用为主,2011年全年用电量为38700万kwh,根据预测本项目建成后的全社会年用电量将达到77446万kwh,即平均每月用电约为6453万kwh。本项目平均每月用电量约为35.35万kwh,约占平均每月全社会用电量的0.547%。而且,的节能任务主要集中在高耗能的工业项目上。
2010年全年社会总能耗为23.62万tce(数据源于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在20.54万tce{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2010总能耗×(1-“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1+“十二五期间年均GDP增速”>5-1)},本项目总能耗为649.074tce。注:2010总能耗为23.6215万t,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为14%,十二五期间年均GDP增速为15% 项目占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数值m=项目总能耗/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649.074tce/20.54万tce=0.32%。
因而,项目占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数值的0.32%。按照国家节能中心给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所在地(省市、地市)完成节能目标影响评价指标表”,如表5-1所示。
2010年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总量为23.62万tce(数据源于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项目所在地生产总值为87.2亿(数据源于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29.8tce(等价值),根据项目可研报告内容,项目年增加值为4264万元(数据源于项目可研报告)。所以,n=((a+d)/(b+e)-c)/c=((236200+1429.8)/(872000+4264)-0.271)/0.271≈0.068%<0.1%。
因而,本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影响较小,对能源消费增量影响较小。
5.2 项目能源供应条件及落实情况
本项目是招商引资项目,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另,本项目位于的一个新兴开发区域,规划区附近的电力供应网路和市政供水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完全可以满足项目需求。5.3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项目总能耗为649.074tce(当量值),1429.8tce(等价值),年用电量424.201万kwh,年用水量55.1880万t,年用天然气量6.6240万m3
1、依据项目用能当量值计算: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能耗约为:4.045kgce/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电耗约为:26.44kwh/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水耗约为:3.44t/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气耗约为:0.41m3/m2,2、依据项目用能等价值计算: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能耗约为:8.911kgce/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电耗约为:26.44kwh/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水耗约为:3.44t/m2, 项目单位建筑面积年气耗约为:0.41m3/m2, 项目用能分区域分析表、项目分项用电分析表、用电能分区域分析图、用电能分类分析图和项目用能平衡表中显示:项目中用电能耗占全部能耗的81%,因而本项目是以用电能为主,项目的能量利用率为94.73%。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通过对本项目的节能技术、工艺、设施等合理用能状况的节能评估,得出以下评估结论。
1.项目可研报告中说明了项目的节能设计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的相关指标。对项目可研报告中未提及的节能设计内容,请项目设计方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和《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中的节能设计要求,也请当地节能监管部门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
2.该项目中的建筑符合《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和《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的设计要求。
3.项目的主要能源消耗是电、气、耗能工质水。电主要用于项目中的照明,商场用电设施及生活用电,气主要用于生活用气,水主要用于商场区域和住宅区域的生活用水,因而项目的用能采用电、气,工质水是合理的。
项目总能耗为649.074tce,年用电量424.201万kwh,年用水量55.1880万t,年用天然气量6.6240万m3。2011年全年用电量为38700万kwh,根据预测本项目建成后的全社会年用电量将达到77446万kwh,即平均每月用电约为6453万kwh。本项目平均每月用电量约为35.35万kwh,约占平均每月全社会用电量的0.547%。2010年全年社会总能耗为23.62万tce(数据源于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在20.54万tce(计算过程见p39)。本项目总能耗为649.074tce;占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增量控制数值的0.32%。项目增加值能耗影响所在地单位GDP能耗的比例小于0.1%。因而,本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影响较小,对能源消费增量影响较小。6.2 建 议
1、在当前进行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请项目设计方严格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以及2011年8月《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进行建筑的设计。
2、鼓励小区居民在选用家用电器产品时优先选用具备国家节能标识的节能电器产品,对于小区内的公共建筑区域内的电器设施采购将严格选用国家规定的节能产品。
3、项目是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因而良好的节能管理是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应联合社居委员会和物业管理部门,加强小区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工作,加强对小区内用能单位、商铺、居民的节能宣传,在项目中实施水、电、气三种能源的二级监测设备,积极做好能耗监测和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小区内的公共用能设施、用能管道和线路,对损坏的公共用能设施、用能管道和线路进行及时的维护,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4、考虑项目中的绿化和降尘用水采用雨水收集设备。
5、建议项目中的变压器采用SCRB10节能型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
6、在项目通风设计时,应该参考《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中有关“通风设计”中的内容。
(1)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保证良好的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 居住建筑宜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通风能
厨房、无直接自然通风的卫生间应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排风宜采用高空排放方式
应使室外新鲜空气首先进入居室,然后经厨房、卫生间排除,防止其污浊空气进入居室,排气口应设于建筑的负压区
采暖、空调房间的排风宜经厨房、卫生间等非采暖、空调房间排出,并宜采用带热回收的机械换气装置,充分利用排风中的冷、热量
通风的进、排风口应有避雨措施
(2)居住区地下车库的通风设备,宜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或根据车库内的CO浓度进行自动控制。
7、给排水设备节能设计还应包括:
(1)给水设备采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宜选用管内壁光滑、阻力小的给水管材。
(2)给水水嘴应采用陶瓷阀芯等密封性能好、能限制出流流率水嘴。
(3)卫生器具和配件应采用节水型产品,不得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6L坐便器。
(4)公共卫生间宜采用红外感应水嘴和感应式冲洗阀小便器、大便器等节水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