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第十次党代表会报告摘登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
篇章
——姜异康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表会上作的报告摘登
姜异康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姜异康同志指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姜异康同志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
姜异康同志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姜异康同志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姜异康同志指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姜异康同志说,法治山东建设加快,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姜异康同志指出,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回顾五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姜异康同志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必须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姜异康同志指出,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高端提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坚持不懈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
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姜异康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工程。加快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按规划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惩罚机制。
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姜异康指出,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姜异康同志说,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做到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视做好社会新阶层工作。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交流合作。
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完善“双向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坚持选派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完善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联系群众制度,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篇: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俞正声在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18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胜利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局面。
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我们把办博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世博申办和前期筹办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深入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和“世博先锋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出色完成了世博会各项承办任务,带动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改善和市民素质提高,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精心谋划“世博后”这篇大文章,大力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最大限度地用好举办世博会的宝贵资源,使举办世博会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决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过去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2011年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7.3%下降到5.3%;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增速快于货物贸易;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累计达到927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32%;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9%。同时,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全市共识。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推进机制,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比较齐全的城市,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跃居全球前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上海综合保税区建立,国家会展项目奠基,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启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航运机构、航运市场和航运产业快速发展,航运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加快启动,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建设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和政策障碍,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011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92.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加大对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等对口地区帮扶力度,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顺利完成,与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推动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将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实施黄浦区和卢湾区“撤二建一”。加快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郊区新城加快集聚发展,郊区和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452.6公里。高度重视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中发生的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工作。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文明规范执法,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践行,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和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有力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重要成果,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奥会、奥运会上海赛事、世游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承办。
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稳步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着力加强物价综合调控。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有效整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协同力度明显增强,公众参与热情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普遍提高。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认真实施,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全面推开,“公推直选”积极推进。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破解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政策瓶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区域化党建充分体现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先争优活动彰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新”组织党建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发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富有成效,依法治市进程明显加快。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同志们,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180多万党员和2300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五年的实践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是: 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始终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聚焦“四个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国企改革、人才和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难题解决,努力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的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
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始终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坚持安全第一、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和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重视和加强价值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主法制建设及公共服务完善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组织。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努力在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政策和制度,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讲真话、察实情、办实事,鼓励批评和监督,认真开展自我批评,戒骄戒躁,切实改进工作,做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严格要求,严密制度,严肃纪律,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对违反党的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腐败分子决不姑息,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各尽其职、齐心合力的良好局面。
在回顾五年来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日益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不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治市的力度和执法公信力亟待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管理国际大都市的能力亟待增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增大,运用和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尖锐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了一些正确决策的及时形成;决策落实力度不够,执行力还需提高;对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识不足,抓得不够等。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得过且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开创上海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始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大背景,面对上海转型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的机遇,紧紧抓住我国科学发展主题下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机遇,紧紧抓住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国家重大项目落户和后世博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乘势而上,奋勇率先,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领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保持世界前列,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中心地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更加完备,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人的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失业率有效控制,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十二五”新增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全面完成;中心城(外环以内)公交出行比重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量比重均达到50%以上,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人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新发展,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党内监督约束机制有新突破,拒腐防变能力切实提升;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覆盖全面、充满活力,党员队伍更加纯洁,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创新转型的强大动力,把培养、集聚和用好人才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把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创新转型的政治保证,以制度创新保障和推动观念、科技和文化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一届市委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形成新优势的战略要求和关键路径。
三、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始终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在扩大开放、完善市场体系、吸引人才、创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市和全国改革积累经验。牢牢把握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制,更好地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注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地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为重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发展地区总部及各类功能性机构,营造跨国公司“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环境;积极吸引和服务国内各类企业总部在沪发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企业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人才特区建设、财税政策完善等创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带动促进全市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发展,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前列。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深化部市和院市合作,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任务,努力在大型客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其与本土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协同创新。针对共性技术研发等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健全组织体系和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市区联动,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基金等集聚发展,促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重视和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推进以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云海计划”、物联网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全面深入融合。
(三)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握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机遇,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吸引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着力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贸易方式创新,搭建贸易平台,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和功能。鼓励发展邮轮经济。加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整体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外包发展,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以设计、研发、营销等为重点转型升级。优化调整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加快实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基本建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完成迪士尼主题乐园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大力推进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把郊区和农村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建设重心转向郊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旧区改造等为重点,促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和功能提升。强化规划引领,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新城建设,构建中心城区与新城等便捷集约的交通联系。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城综合功能。优化郊区小城镇布局,加快老集镇改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着力完善包括机械化作业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注重自然村落保护,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改造,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经济相对困难村的帮扶力度,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有安全隐患的工程、设施的实施和运行。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消防、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源头治理,强化法人主体责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提高特大型城市水资源、能源等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强化依法管理和规划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加大城市运行维护和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管养分离,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持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六)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和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管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等各项目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注重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取得切实成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下大力气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七)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繁荣发展。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全面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水平。深入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更大贡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鼓励支持上海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资源优化整合。创新完善帮扶机制和方式,努力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水平。
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法治建设为重点,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下功夫,在拓宽协商求同、民主参与的渠道上下功夫,在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巩固和发展上海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和发展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改革成果,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市委各工作党委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对其所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继续探索被任命人员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支持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以预算公开为核心的政务公开,推动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开透明,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把民主监督融入政协履职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情况。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把提高各级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和引领群众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善用媒体与群众交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探索开放式决策机制,健全政策公开、决策咨询、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各项决策建立在大多数人共识的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搭建平台,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表达观点和意见,积极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坚持将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支持居委会直选、村委会“海选”,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行业协会扩大直选范围,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全面推广评议会、听证会、协调会等民主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三)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创新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立法中的作用,通过公布法规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不断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问责,不断提高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法治环境最好的行政区之一。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防止以各种形式干扰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于法律运行的始终,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能力建设,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理性的舆论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新闻舆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等重要作用,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建设,有效整合宣传资源,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健全新闻发布网络和工作制度,建好以“上海发布”为核心的政务微博群,完善舆情研判和应对机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善待媒体,鼓励媒体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重视外宣工作,积极传播中国和上海声音,营造增进了解、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建设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快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市、区县两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加强社区、郊区农村、大型居住区和新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健全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系统,试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营运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加强革命历史文化等各类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地方志编纂和档案工作,传承上海历史文脉。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五)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强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提高文化建设和管理效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办好国际性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来沪交流。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作用,促进文化交易市场繁荣。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文化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文化创新创业的沃土。
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的所在和必然要求。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平等包容、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
(一)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多样、优质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促进来沪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准确把握老龄化的规律和趋势,顺应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分布,完善“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关心支持残疾人自强、自立、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健全保障体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将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收入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稳步提高各类保障待遇。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注意解决农村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有效规范社会秩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构建“诚信上海”,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导向,以联合征信为手段,加强信用信息记录、应用和共享平台建设,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工会、企业、政府三方协调机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规范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完善联动服务和执法体系,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全覆盖管理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着力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四)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机制,强化初信初访受理办理等工作,完善领导接访、下访等工作制度,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律师等共同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防控标准化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工作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积极支持驻沪部队建设。
(五)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注重发挥党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高全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努力形成依法管理、重在服务、社区自治、共治共享的局面。进一步发挥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文化、综治工作中心等平台功能,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理顺居委会职责和设置规模,建立完善协商沟通机制,整合运用社区资源和力量协调处理社区事务,切实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进一步促进业委会运作规范化,推进物业管理重大事项决定的公开透明化。探索“镇管社区”模式,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增加财力投入和管理力量,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建之本。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加注重服务群众,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拒腐防变,努力开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总揽全局、民主开放、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基层稳固的党建新格局。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重大考验,深刻认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摆脱地域局限、路径依赖等思维束缚,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更好地把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凝聚成共识,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提高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进一步认清上海在全国和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与特点,着力提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开放透明条件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着力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任务,注重在实践中、在新挑战新考验中培养锻炼,使党员干部具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知识,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律。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大力选拔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三)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制度创新提高党内民主质量。既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拓宽民主建言空间,畅通民主表达渠道,营造听真话、讲实话的良好氛围;又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科学汇集大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和智慧,保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深化全委会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全委会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强化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举荐、票决和在经济社会重大事项、重要制度、重大规划及项目安排等决策中的作用。坚持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作用,坚持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代表提案、提议制度,扩大代表知情、履职途径,发挥代表参与决策、监督、评议等方面作用。乡镇普遍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村(居)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逐步扩大其他领域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区县委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水平。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从干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考核干部的德;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心系群众,想干事、能干事,有思路、有激情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下大力气培养年轻干部,做到精心培育、严格要求。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优秀干部。注重既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又提高民主的质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视野,贯通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渠道;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力。改进干部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
(五)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好的环境引才用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类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瞄准世界前沿,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打造育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优势,加大人才落户、创业融资、住房医疗等政策突破,创新人才薪酬、管理、激励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效能,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
(六)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创新,根本在落实。要创新和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深化区域化党建,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工作实效。准确把握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协助监督、政治引领等作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社区党组织要重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农村党组织要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中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和来沪人员。机关党组织要重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始终走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头。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高素质管理者、人才、党员、职工队伍,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高校党组织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事业发展。深化社会组织、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两外”单位党的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引导党员更好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社会上模范带头。加大在一线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直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凝聚力工程”、“一线工作法”、“组团式联系服务”等群众工作方法,健全群众工作体系,维护群众权益,密切党群关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党建资源支撑体系。
(七)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浩然正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新风正气,勤政廉政,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践行根本宗旨。坚持加强作风养成和加强作风整顿“两手抓”,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眼于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坚持强化思想教育与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有效预防腐败与坚决惩治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与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开展巡视工作,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规范廉洁从政行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建立有效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严格约束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获取不正当利益行为。严肃党纪政纪,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惩腐败分子。运用“制度加科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中监管。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消极腐败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重品行,珍惜人民信任,恪守为民之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志们!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中央对我们寄予厚望,人民对我们充满期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谱写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第三篇:报告摘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张宝顺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平台。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投资支撑力明显提升,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舆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平安安徽建设有序开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五五”普法全面完成。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
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加速崛起进程,必须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是兴皖富民的重要基础,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
(三)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全面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凝炼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加大对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
(六)强化基础承载能力。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网络。积极开展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要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尽快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
(一)千方百计提升就业水平。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为公平、更高层次的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促进就业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区域劳动力布局,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健全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推动小微型企业大发展。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以扶持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为重点,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政策导向,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切实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
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
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
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
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对国情、省情及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习和教育。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靠实干说话、凭实绩用人的导向,切实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切实加强青年工作。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和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推进网络党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感情上亲近群众。坚持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行动上深
入群众,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为新起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坚持发展上为了群众,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
(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第四篇: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学习心得
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学习心得
5月24日召开的中共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山东省进入全方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对于今后基层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谐社区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七、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会议回顾了过去五年山东省的发展进程,总结了过去五年山东省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展望。
当前山东省正处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由经济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基层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管理架构中最基础的一环,必须牢牢把握山东省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正确认识本社区的优势与劣势,根据山东省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制定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作为基层社区的代表和代言人,我们要按照党代会会议的要求以身作则,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学习各级党和政府的会议精神,以党的精神和指导方针为方向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在社区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上打造“首善社区”。
报告中指出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以及其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决心。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重要传达机制之一,基层社区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社会保障层面,我们要做好协助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的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在基层方面的工作,让政府政策真正的、更好的惠及老百姓。另外要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更好的老年生活,让他们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报告中还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首先要做好信访工作,调节好居民的日常矛盾,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挥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同时,居委会自身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一个“服务型社区”“亲民社区”,以加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和联系。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社区要借山东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契机,借助这一过程中硬件、软件两方面的设施和举措促进本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社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社区文化品牌,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要按照会议要求,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2012年05月29日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
一个提前: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六个更加:
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
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强基固本永葆先进性
对于正开足马力驶向经济文化强省的“齐鲁号”,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就此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好基础出凝聚力
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乡基层的稳定和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根本。基层要发展,必须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代表说,“从这方面看,报告对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可谓切中要害、意义重大。”
“派驻‘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党建一个很好的抓手。”枣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金栋代表说。今年以来,我省从省、市、县、乡四级共选派了2.6万名党员干部,到1.8万个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报告对这一做法专门强调要‘坚持’,可以预见,在‘第一书记’帮扶下,我省基层党组织将更有战斗力,基层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马金栋说。
好作风出竞争力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
“当前,各地都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划发展,其本质上是加强改进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力。”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代表说,“党要领导一方实现科学发展,就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作风建设问题,以好作风提升竞争力,以好环境拓宽区域发展空间。”
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同样能造就发展优势。
好队伍出战斗力
报告指出,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党建工作以警醒。”张代令代表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复杂的形势,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要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保持党的肌体的纯洁,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团结带领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
优化发展布局 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要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半以上农户住进新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坚持不懈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突出蓝黄两区主体战略地位。要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姜异康指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
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快诚信山东建设。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
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富民强省”先看民生
5月24日至28日,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的五年,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其中,汽车消费成为最大亮点,山东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汽车拥有量由2006年的6.2辆,增长到28辆,增长355.3%,年均增速35.4%。
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山东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例,2006年是996.1万人,到2011年增加到2946万人,增长195.8%,年均增加24.2%。
富民的同时还要让老百姓省心,这就要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就业、上学、医疗、社保、住房等等。自2007年以来,山东全省5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而从今年3月,山东省政府发布2012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以前的1100元、950元、800元分别提高到1240元、1100元、950元。这是山东省第十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是近五年来第四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从2007到2011年,山东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8928亿元。经过连续五年加大投入,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日趋完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从小到大、逐步拓宽,保障标准由低到高、逐年提升,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由此可看出山东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强调富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