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师德培训讲话稿(张永胜)
高效课堂是根治传统教育弊端的一剂良药
张永胜
传统教育类似于“放羊”,“羊倌”呵斥、抽打着羊”奔向“知识”这片人人都想得到的“草地”。草地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教育者不是“羊倌”,因为他们要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要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成长和学习。而高效课堂是一剂良药,能对传统课堂中的弊端收到药到病除的疗效。高效课堂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疗效:
一、能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
教师的职业疲惫,已经成了困扰教师生命质量的一大顽疾,重复的、乏味的课堂和无效的工作,让老师们无法找到工作的愉悦。而高效课堂,时时充满着挑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把老师的生命状态由“麻木”转向“迸发”,乐教、研究、创新成了教师们生活的主旋律。学生再也不是老师“牧羊鞭”下的“羔羊”,而是充满了“天性、灵性、野性”的天使,主宰课堂,演绎生活,实现了“人本”的大解放。
现象:新鲜的空气、宽阔的草场、丰富的食物,羊儿更喜欢这样的环境。
结论:“放养”优于“圈养”。
启示: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度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能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德育的“布道者”,转为学习中的首席,课堂的“进修生”,学生的伙伴、朋友,成为课堂学习最好的引领者。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者,知识的容器,转为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的设计者,亲历亲为每一个学习过程,为老师出谋划策,对组商讨,自由创作,配合教师一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现象:孩子总爱找孩子玩耍。结论:平等方能对话。
启示:把自己当做学生,做学生真正的朋友。
三、要切除教育的一大“毒瘤”——作业。
传统课堂的作业是低效的产品,为了弥补教师课上对时间的浪费,作业则成了弥补浪费的产品,用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这种行为“埋单”,让学生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让家长延续对“教育无能”的缺憾。高效课堂施行学习前置,巩固练习在课上当堂完成,对子互批,小组群批,教师面批,实现了知识巩固的最大化,根本无需作业。
现象:“小孩用小碗”现象。
结论:作业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
启示:作业设置要做到精选。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分层。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二是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适应差异训练的弹性作业结构。
限时。根据作业量的大小,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定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且,做到当堂反馈。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
指向所有学生都学会,而是应该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堂堂清”。及时知道学会了,是对学会者的最好奖赏,及时知道谁不会,是对不会的最好鞭策和提醒
四、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对学生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传统课堂中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式,一切活动以老师的意志为落脚点;学生能力的提升取决于老师的好恶,在老师的授意下,被动地获得暂时的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绝大多数是在做秀。而高效课堂,却把“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到了实处,课堂上的展示环节,孩子们在知识的讲解中彰显能力并容进了真情实感,价值取向,是真实生命在课堂上的释放。高效课堂中时时处处,落实着三维目标。
现象:小孩子能为大人讲出好多话,甚至于能讲出大人连想都想不到的话。
结论:尊重对方是对方真情流露的前提。
启示:如果你能够认真倾听并接受学生的谈话,那么你的学生便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五、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传统课堂的操作基本上是工厂的操作方式,不管材料的异同,一律在一个“模式”下进行加工,不符合“模式”要求的成了废品,而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
念,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分组学习实现了“同组异质”、“邻近组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学习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找到了适合孩子需要的学习本源,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成长起来的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结论:尊重个性差异是每一个个体健康成长的前提。启示:未来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我们的任务是指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发现金子并把它从地下挖出来”,而不是“把铁炼成金子”。
六、能找到教育的“支点”——“尊重学生”。“触及灵魂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传统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的“强权”为前提,从不尊重学生的感受,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要做什么,否则就不是“好学生”。而高效课堂砸掉了老师赖以布道的“神坛”,从学生的聚焦处,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的提问、回答、质疑,不需要老师的允许,有想法就讲出来,有疑问就提出来。师生关系融洽了,打骂挖苦的现象杜绝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尊重学生,爱学生,成了高效课堂的“支点”。
现象:一个问路人的遭遇 ——小伙子:“喂,老头子,云海理发店在什么地方?还有多远?”老人:“不远,五里,向北。”(其实在向南两百多米处。)
结论:一个人当别人把他当人看待时,他才愿意为别人做事。
启示:你可以强迫一个人去做什么事情,但你不可能强迫一个人去想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强迫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而这其中,人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以及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恰恰又是最重要的。
七、有利于实现课堂的“软着陆”——“安全”学习。课堂的“安全”与否,是学生能否全心学习的前提,老师的一声断喝,能使学生一堂课“胆战心惊”,教师一时的情绪,可能让孩子一天都惴惴不安,而高效课堂到处充满了和谐、友爱的气氛。学生间,兵教兵,兵强兵;师生间,老师用询问的和蔼的语气,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回答,展示的对与否,老师都要让学生表达完毕,并给予提示性,友善性的点拨,让孩子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放心的学习。
现象:有的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把规矩定得严严实实,结果却是“不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爱”的名义、“长者”的口气,一次一次地与学生“促膝谈心”,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有的教师为了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把收集整理好的学生“罪状”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家长诉说,却把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 5
立面,成了自己的坚强“对手”……虽然教师心态浮躁、方法简单,甚至态度粗暴,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教师这样做,绝对没有“故意”之嫌,他们如此身心疲惫、如此心力交瘁地工作,也绝对不是为了“伤害”学生,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优秀。
结论: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启示:既然学生喜欢自由、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做老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八、有利于改变老师的“研究态,”实现了老师成长的“自主式提升”。
传统课堂下的教研教改,是一种“学院式”的研究方式,老师承担一些假、大、空的科研课题,费了大量的时间,做的却是无用的功。而高效课堂却是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教研进课堂”“行动即研究”,把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课题,紧抓不放,“捻针尖”。教师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或个人查阅,或同组老师研究,或请教专家、学者,成为了一种自主自愿式研究状态,真正实现了教师的“自我提升”。
现象:当人们谈话的是时候,说的总是自己最熟知的、最关注的话题,比如庄家人坐在一起喜欢谈收成,老师们坐在一起喜欢谈学生,等等。
结论:需要研究的、能够研究的才是值得研究的,也是最爱研究的。
启示:教师只有当他研究自己所面对的教育问题时,研究才有价值,研究才会出成果。
九、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发展走上了“文化管理”的最佳途径。
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管理方式。“金字塔”式的管理,一统天下,所有的管理几乎都是结果性的管理,一切均靠制度的“钢性”保障运行。而高效课堂从根本上就确立了“人本”管理的思想,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都是以“民主、尊重”为前提。这就要求,全体师生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有一种对相应管理文化的认同,这就为“文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管理”再走向“文化管理”是“高效课堂”催生的必然结果。
现象:硫酸要装在玻璃容器里,不能装在铁制的容器里。结论:管理员工与保存物质是一个道理,要讲究科学,科学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管理。
启示:管理也就是用人,尊重是合理用人的前提,如果在成就一项事业的同时,去成就一个人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人本管理,也是最有效的管理。管理的重心在“理”上,不在“管”上,理顺了也就科学了。
高效课堂是治疗教育弊端的一剂“良药”,从“本”上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但要“忌口”,否则终难让患有“低能病”的生命焕发出鲜活、健康的活力.
第二篇:暑期师德培训
暑期师德培训“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八月二十六号至三十号,我们学校进行了主题为“价值观”的师德培训。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来说,就是学生价值的最高提升,而这就需要爱的浇灌!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关爱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霍懋征老师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这引导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以平等的心灵善待学生,用爱的情怀关注学生,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把这种情怀融入平实的生活,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诚的相待诠释幸福的内涵。这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价值一种体现。
作为教师,还应好学不倦,积极进取。现在的学生,身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从老师那儿获取的知识只是其众多渠道之一,他们原先对老师仰视的态度也已有所改变。而我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更广。不断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才干、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勇于开拓。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上把学生教育为有知识,有才干的“一代新人”,引导他们不断前进。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主动思考如何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教师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勇于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前进。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价值的又一种体现。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得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教书育人。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后想来,这样的我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人人喜爱,然而调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副“放大镜”的眼去寻找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教育每位学生,要学会用优秀教师的品质激励自己。
总体而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学习中,先进教师的精神和行为荡涤了我的心灵,激励了我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警示了我工作中的不足,更让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即以学生的快乐为快乐,以成就学生的学业为幸福!
第三篇:暑期师德培训
师爱造师形 师德铸师魂
————暑期师德培训总结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等。今年,依照历年来的优良传统,塘栖三中又组织了2010年暑期师德培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这次培训,加深了认识,收获了感悟,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8月22日的暑期师德培训动员大会和心理讲座,到8月25日四位教育专家娓娓道来的育人故事,都是我思想的荡涤,精神的洗礼,对我这个初涉社会的新老师来说无疑是一剂最好的良方,避免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我懂得了学生之爱,教师之德,深深体会到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的发展给当今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个能把握教育新理念的新型教师。先学”是为了更好地“后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言传身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言行举止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阳光与茁壮成长。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师经常参加自我素质提升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会让我们教师更加觉得作为人师的光荣、神圣与责任之重大。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师,面对来自社会上的诱惑有时也免不了迷失自己,随波逐流,因此我时时警惕、刻刻铭记,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局着眼。年轻教师容易受错误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淡薄师爱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特点。看清创造潜力有早晚,先后之分,不以学生暂时成绩“论英雄”,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教师只有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贴近孩子。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从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喜欢他独到的见解。在参加学校的师德培训之后,细细咀嚼,我似乎有所感悟,于是写下我的独白,就作为自己的师德的见地吧!平淡无味,润物细无声。老师就是从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写好每一次板书中,时时处处给学生启蒙。水至柔至弱,滴水能穿石。老师就是从一次谈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中,点点滴滴教学生做人。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工作就是这样琐屑而平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不会有可歌可泣的闪光事迹,也不会有悲壮辉煌的瞬间。师德,就融入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学无常师,惟德所在,师爱造师形,师德铸师魂”,如果有人想诠释师德的内涵,我会说:师德如水,而真水无香。
第四篇:2012暑期师德培训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的暑期师德培训,我聆听了厦门市教育局任勇局长和温州市教育局谢树华局长的精彩讲座。他们声情并茂亲身经历的讲述、生动的事例讲解给我们传递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教学经验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学习,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说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这样一些词: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我觉的新时期的初中教师还应具备活泼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融入集体的团队精神,然而更重要的是具备爱与责任。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有人说,师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师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在面临个人问题与更多学生的需要的抉择的时候,他们没有表现任何的犹豫,有的只是义务反顾。因此,通过这些教师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事迹,我门更应该深刻认识到,“爱与责任”应放在师德的首位,热爱学生不能作为一句大话、空话挂在嘴上。要爱教育事业、爱本职工作、爱每一个学生并能让学生爱你。从这一点上讲,“爱是相互的,爱是一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没有对学生心灵的关爱,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师生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以爱育爱”就是要用老师的爱唤醒、培育学生的爱,这也是教师道德行为的根本特点。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后进生,我们更要遵照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想,对学生不分等级、不分贵贱,不厌弃、体罚学生,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爱的沐浴下成长,从而使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孩子们服务,这样就在他们心中树立的威信。我们哪个老师不想让每个孩子好起来,我们教师辛勤劳动,满腔热情的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通过对师德的深入学习,一个个生动而赋予爱心的教师形象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学习
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教师的事迹和精神,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学到的这些品德与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我觉得“爱与责任”这一主题并不是空洞无形的,它是具体的、细腻的、真诚的、纯洁的、持久的行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言语,扎实开展全员育人,认真落实教师值班,都是讲师德的表现。常常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重、自省、自警、自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内铸师魂,外塑师表,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志趣高尚、风度气质优雅的人。
第五篇:师德培训讲话稿
原来的规范是1997年制定的,事隔11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新规范不仅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职业操守要求,也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习惯养成的方向,为我们的自律树立了新的标高,原来的是8条: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新的规范是6 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能够做到爱国和守法,自然也就能够“依法执教”,这就是对我们提出的应该自觉达到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二、敬业奉献。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胡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的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就是说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照射班里的每个学生,不能有偏爱,偏爱就会以伤害另一部分学生为代价。爱还要口会心至,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对学生严爱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林崇德教授讲:“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严慈相济,才是师爱本色。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正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可以采取绿色惩罚,让其我自己的过失负责但必须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像魏书生用的办法,罚唱歌,罚做好事,罚写心理活动说明书。但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讽刺挖苦就是“心罚”,“心罚”更容易给学生带来伤害,导致学生极端行为问题出现。
这次特别提出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更新育人观念,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跳出学科本位,教学,教学,教学生学会学,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孤立起来,就像给小孩喂药,捏着鼻子猛灌。素质教育要求如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助人自助,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就不要去替代。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可以布置德育家庭作业,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敬父母的事情。
五、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师要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严于律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
教师着装要整洁得体,本着淡雅端庄,舒适和谐的审美原则,努力达到两个和谐。一是与教师个人气质、性格的和谐;二是与身份环境的和谐。因为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接触的重要的审美对象,教师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学生审美品味和审美修养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高品位的审美情趣,用知识来锤炼思维,用幽默来笑对人生,用爱心来培育学生,学生会在老师有力的步伐中感受坚定,在教师风趣的语言中感受高雅,在教师关爱的眼神中感受爱心……,即使是相貌平平,在学生眼中你仍是伟大而富有魅力的。
六、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社会知识老化的周期迅速变短,为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终身学习理当成为教师首选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毛泽东曾说过:一面叫,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够知道并领会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地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提高自身教书育人能力,也是做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