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4:5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共青团XX镇委员会 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企业发展,其用工需求都在急剧攀升。在家务农不如出外打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留守儿童问题由此产生。现将我镇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我镇中小学在读学生中,90%的学生父母来自农村,而且有20%的学生家长外出创业或打工,据统计,父母连续6个月以上外出的6-14岁留守儿童有28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缺乏进取,有的孤僻任性,有的胆小自卑。部分孩子还存在着生病得不到照顾、学业失控、心理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以下是相关调查数据。

1、外出务工农民的留守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36%。其中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数的5.12%,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十分之一的学生需要代理监护人。

2、家长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占64%,由外公外婆代管的占23%,由叔伯和亲友代管的占12%,还有1%的学生无监护人。

3、家长双双外出留守的117名学生的相关表现: A、学习成绩方面:好的只占23%,一般的占40%,差的达到37%。

B、思想道德方面:好的25%,一般的40%,差的达到35%。

C、身体素质方面:好的占21%,一般的占35%,差的达到44%。

D、经常性迟到旷课和逃学、辍学的分别占16%和 9.9%

二、过去五年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我镇留守儿童现状,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其次围绕留守儿童教育的突破口和教育的载体如何选择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认真开展工作

学校认真学习领会由共青团XX市委、XX市委宣传部、XX市关工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领导小组,拟定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且按计划开展工作。

(二)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四项关爱制度

1、成立了“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针对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中小学成立了一支由学校行政、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通过定期辅导员研讨会,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难点、疑点、热点进行分析研究,落实对策,填补了留守儿童家教缺位和亲情缺损等问题,真正担当起了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代理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抚养,而祖辈们一般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代理制。就是由学科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工作,根据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辅导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提倡留守儿童的作业不带回家;班主任老师则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和“三知道”,即:每月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每月和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月进行一次家访。知道家长的工作地点、联系电话和家长最担心的事;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知道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老师如何帮助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制订了“留守儿童监护人辅导制”。针对有些祖辈想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又不知道怎么教育的情况,制订了留守儿童监护人辅导制。就是由留守儿童辅导员定期对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辅导。一方面,让监护人明白那种只依靠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科学的,要使孩子身、心都健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并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与监护人一起分析近期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等表现,提供与孩子沟通的合理方法和建议。辅导员还把每一次与监护人的谈话作全面的分析整理,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

4、提出了“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制”。为解决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困难问题,提出了“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制”。我们发动镇机关职工、学校党员、青年教师和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进行结对,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帮助。目前我镇已有20名左右的困难家庭留 3 守儿童结成了对子,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三)注重工作实效,建立“三个教育平台”

1、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灵俱乐部”。通过留守儿童心灵俱乐部的成立,有效地把学校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以开展“孝敬星、自觉星、自强星”的争星活动为载体,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通过“快乐双休日”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家长养家糊口的艰辛;通过每月一次的“爱的诉说”书信活动,让孩子与家长沟通情感、向家长汇报成绩。虽然有些低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写信,但作为家长哪怕是看到孩子写的几句话、几行字,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2、开设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站”。通过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站的开设,使留守儿童与辅导员的谈话变得单独化、经常化。每周五的中午11:50到12:30时,由咨询老师做客咨询站,围绕“说句心里话”的主题进行交流,使师生之间距离拉得更近了。辅导员还将每次谈话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鼓励,每一点不足都及时点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建立了“留守儿童联谊网”

在市、县团委的引荐下,XX小学与XX市“安利公司”员工建立了联系机制,形成公司职员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共有16名留守学生与公司员工结了对子),比较典型的是沈传贵、刘其艳、刘慧芳、张徐林等几位留守学生长期得到公司员工帮助,特别是沈传贵同学,在4年岁时出车祸被轧断左腿,母亲改嫁,父亲不知去向,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安利公司的肖启会给他母爱般的关爱,使他快乐地成长。

通过实施关爱行动,我镇大多数留守儿童不论在学习上还是习惯上,都有明显的改观,优秀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在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多次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些孩子在家里变得孝敬长辈了,学做家务了;在孩子与家长的联系中,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要能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长辈的爱怜,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彩,一定能挖出他们学习的潜能,鼓起他们远大的志向。

想到这些,更加坚定了我们关爱留守儿童的决心,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教育载体,用我们的行动去引起更多的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真正让我们的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问卷的调查和一些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会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

但从调研数据来看,家长外出务工,尤其是家长双双外出务工给留守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展非常不利。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存在方法不当和不及时等问题。加之由于 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庭教育和沟通对象,养成任意、放纵和随意的性格。对这些自制力较差,性格偏激的孩子,当今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都对他们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极易让他们误入歧途。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一些他们性格发展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有46%的留守儿童在受到欺负时会主动还击,有54%的则选择忍让。

(三)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反映和与孩子们更深入的交流发现,心理上存在的障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长期处在与父母分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亲情失落,极易产生孤独感,出现心理上的失衡。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有“情感孤寂”的症状,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评价都不高,对自己不满意、不自信,不会主动的和别人交谈、沟通,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对社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家庭情况作为一个评比标准,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普通学校课程设臵与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相关课程并配 备相关专业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此外,留守儿童中还存在许多个别化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留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妨碍着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如果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这一代人的素质,甚至会制约他们未来谋求生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起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现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

(三)建立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随着打工浪潮的涌动和打工经济的兴起,给外出务工农民的留守学生带来诸多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般问题。关系到承上启下,后继有人的社会问题。外出打工挣钱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把教子育人纳入议事日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的同时,还要加上“农村教育”,把“三农”变成“四农”。既要重视打工经济,更要重视打工族中的留守子女的教育,在乡规民约中加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明确家长的监护责任,使这些本该成龙子不变成虫。第二、建议外出打工的家长,留下一方在家里管教孩子,以减轻老人的沉重负担和留守孩子的精神压力,为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尽量减少“叔叔和亲友”代管。据了解,这类代管者,往往在与家长之间,与双方孩子之间会产生许多误会和摩擦。以免如报所载“13岁留守女学生当妈妈”的悲剧重演。

第四、在留守学生较多且具备相当条件的学校开办“留守学生教学班”,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心理和学业状况,思想动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五、要多鼓励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学生带在身边就近上学。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对打工农民子女的教育机制。在收费、求学、毕业、升学多个环节上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带回家乡办企业,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第六、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中,入学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男性达60%女性只占40%。如今开展的“关爱女孩行动”在留守女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解决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强化留守幼儿的计划免疫和保健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留守幼儿享有应有的医疗服务。要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学前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托幼机构,提倡形式多样的托幼服务方式。

第八、劳动就业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随时沟通、掌握外出 务工人员学生相关情况,及时帮助打工人员解决有关方面的问题,承担一部分关心下一代的光荣任务。

第九、建立关爱组织。动员和组织离退休教师、干部和职工,按照自愿参加,就近活动,量力而行的原则关爱下一代,关注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时起到代理家长的作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必将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第二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天长市新街小学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我校也把单亲家庭孩子划归为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我校统计留守儿童人数为47人,监护类型为隔代监护较多。

通过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和对这些儿童谈话了解,目前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辅导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儿童回去作业有没有,爷爷奶奶都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再加上爷爷奶奶大多存在疼爱过度,使得小孩不怕爷爷奶奶,在教育上存在教育无力的情况,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贪玩、任信、不服从管教。,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基本与一般儿童无异,学习动机也基本良好。在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上,他们不能向父母询问,因此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还存在欠缺,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多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自己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子,不在孩子身边,感到欠孩子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子方便,多让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别人攀比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人,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主要存在着资金不足、设施过少、人员不够等方面的困难。虽然在启动建设时,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够,图书过少、过旧、没有新颖和新意,引不起儿童兴趣,娱乐设施过少,几十个人无法能同时娱乐,活动时间也不能保证,因为人员不够,而且大部分时间要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老师感到很累,也没有补助,老师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也无可奈何。如何让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人员能安心工作,是否有制度作保证,比如可以让老师专职做留守儿童工作,可以算老师工作量或给予经济补助等。

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这些子女享受和城里学生一样待遇,不存在借读什么的,更不可以另外收费,但现在这些还依然存在,致使这些子女不得不在家读书做留守儿童,如果有一天这些障碍没有了,也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了。

第三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现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5400余人,辖区内在外务工人口近1000人,在校留守儿童12人,女6人,占在校生学生的3.5%。8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给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

为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每年开学时我校都会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村、街、社区对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现结合此次调查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较分散。在这次调查中,我校的12名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是单亲家庭,家庭条件不富裕唯一的亲人也要外出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一起在外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亲人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调配负责人的班主任教师任他们的代理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积极沟通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家庭贫困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缓解家庭的压力使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获得家的饿温暖。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发生 “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第四、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1、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第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之知道追求高物质的生活,却不关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子女未来的成长没有看到正确的方向。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专指因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到2003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未来5年,我国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中劳动力结构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三支军(俗称“386199部队”)的村屯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而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劳动力输出规模庞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80%,被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儿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产生种种问题,一度被人们称为“时代孤儿”。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将呈扩大之势。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将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国内一些地方也以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0万人,这几乎实现农村人口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则关系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镇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家表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是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亲监护人劳动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不健康。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据广东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长期陪在身边教育着,随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辈的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也就没有一种约束力。对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结果,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不听任何的告诫,所以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会比较强。并且随着祖父母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为存在着依赖。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因为心理觉得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可以尽情的玩耍。尽管照顾留守儿童的人们做出极大地努力,希望让孩子们满意。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的,另外孩子们还有极大地物质欲望。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抚养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欲望是让他们离开孩子的主要原因,他们只考虑到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教育才是改变孩子最好的办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边才是他们最开心的事,给予他们关怀才是好的。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质上的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城市发展;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监护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当今中国的监护人多数没有科学的教育被监护人的理念,比如:没有把孩子当公民(人)看,随意剥夺被监护人的权益(管理过宽、过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进而不能服从教育规律等;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观念及应试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门全部负起对孩子的责任,监护人最需要;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兴趣爱好等,学校管交往、文化知识等,各部分有其职责和作用范围。

改革基础教育还需要从上面动手。

“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

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1.实施政策支持行动,争取留守儿童工作政策保障。

2.实施社会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抚慰。

3.实施济困扶助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4.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5.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发展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建立由县、乡、村和社区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章立制,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例如: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连作业本费都予以免除;对于住校的学生,政府应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的补助,以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学。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一是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信息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可以实施“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书屋,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关农村爱留守儿童(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二是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制度。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结对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通过丰富的课

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家们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四是办好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乡(镇)、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协作,倾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下载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青团XX镇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今年暑期做过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很是令人担忧。调研结果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突出问......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课程形势 与 政 策课题名称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学号所在班级姓名高 晓 雪起止时间第10周至13周思想政治教学部 2013年5月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随着我县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随着增多,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留守儿童"的......

    下口镇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下口镇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贾美林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我镇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了实地的调研和走访,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推荐5篇]

    我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叶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我村有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5则范文

    西充县槐树镇凤凰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