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线缆行业会议报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线缆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线缆行业会议报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线缆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日,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会议期间,由复旦大学的张晖明教授作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线缆产业行业发展机遇与风险》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对正好处于CPR新规EN50575标准强制执行后,线缆行业所处的动荡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线缆行业今后的发展与即将面临的问题起到相关作用。
作为中国首倡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作为线缆行业的一份子,嘉兴海棠电子也深刻明白这其中寓含的深意。“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契合线路上国家的共同利益,为沿线国家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打开了国际合作的新的一页,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大会上的演讲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于线缆行业的发展来说,机会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支撑行业,电线电缆占整个电力工业市场收益的四分之一。除了电力工业,电线电缆产品还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造船、数据通讯以及其他工业领域。2004—2010年,中国电线电缆产业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7%。但是自从2011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下跌、下游市场发展变缓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增速极速下降。那么线缆产品应该如何根据市场应用特点,来抓取“一带一路”的战略机会呢?
嘉兴海棠电子专家就张晖明教授得主题报告作了以下几点总结: 1.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间的互联通信,畅享信息之路。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沿线国家公路、铁路、水路及港口、输油管道、桥梁、输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合作
除了可以参与到一些已经明确的交通对接工程项目和产业合作项目中去,线缆行业还应对“一带一路”中的金融合作、国际贸易等予以关注。
4.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政治、法律、市场与经营等风险 现在的线缆行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那么线缆行业自身经营素质势必有待提高。线缆行业存在科研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在产品结构方面,漆包线、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对应的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网线)比例有所上升。发生这一变化的本质,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力及通信事业迅速发展,促使电力电缆、架空线及通信电缆大量需求有关,预计今后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加大。电缆行业前10大企业的总产能仅占全国不超过20%。电缆行业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平均投入研发经费不足销售额的1%,航空航天等高端产品国内难以支撑、满足,主要依赖进口。同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种电缆产品比例也将不断增加。
在大会的结尾,张晖明教授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带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电线电缆行业也肯定能在这一轮发展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下四川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下四川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此,“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为四川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剖析了“一带一路”对四川省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市场;国际化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一路”(简称“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核心战略,是支撑我国经济中长期持久发展的推动力量。作为重要战略,“一带一路”对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起始于汉朝,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是东方与西方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路线。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除了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外,还具有更丰富的战略内涵。无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是新形势下的区域合作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区域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互利互赢,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可以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引进沿线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科研人才,实现产业创新与优化产业布局。与此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可以扩大市场布局,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泛,覆盖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这些地区良好的发展契机,使这些地区从原先的不发达“内陆腹地”变成了“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注入了对外开放的力量,使之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爆发点。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四川省的发展机遇
四川省是全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和西部经济大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发挥着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作为内陆开放前沿阵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为四川省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1.四川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很多产业上可以找到结合点,其中能源产业、制造业和旅游业都将迎来新的机遇。能源产业方面,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国民经济需要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矿物原料都比较丰富,辅助矿产也较充足,可以与沿线区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方面,四川省制造业种类丰富、层次鲜明,制造业较为发达,这正好可以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不发达的中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找到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布局;与此同时,出口这些商品,可以有效的推动中国商品向国际化升级。旅游业方面,四川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文化旅游路线,实现四川与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交流。
2.“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四川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现优势互补。四川主要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有机化学品、机器及零件等产品。四川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计算机、钢材等。四川省2015年提出“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与四川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通过“251三年计划”,将会为四川省对外贸易再一次实现大幅度增长提供了的很大可能性。
3.推动川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新市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民营企业优化整合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为民企发展提供了对外合作的机会和相关国家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法律、政策环境,特别是“251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重点引导100家民营企业,这都为川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四川省可以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为川企进入新兴市场打下基础,让国外更多企业了解到川企的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逐渐实现品牌效应;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国际商会的协作的方式,建立品牌战略联盟,在全新的市场条件下,互帮互助,开放市场,最终形成品牌优势;川企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与沿线国家相关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科研人才,更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结合企业本身的优势,优化升级企业产品,打造全球营销网络和国际性自主品牌。这除了有利于川企本身从民营企业到跨国企业的转变外,同时也扩大了商品市场,服务了当地居民。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四川省发展的挑战
1.资金风险。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四川省大量企业实现跨国发展,而这种模式的发展要求企业用大量商品的交易和资金作为支撑。除此之外,在国外一些涉及到竞标机制的国家基础项目,就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川企在金融机构大量贷款,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压力。另外,沿线国家可能会出现内部政局动荡和党派纷争的情况,例如一个党派下台,那就意味着之前对外政策的改变,例如优惠政策的取消和战略同盟的取消,这都会对企业造成或多或少的资金损失,甚至会导致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最终破产。最后,四川省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去进一步完善信息网、交通网、水电网费,更新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修建大量的高铁和公路等,这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会出现资金短缺,例如,仅3个中亚国家2013―2022年的能源投资就需要360亿美元,四川作为一个地区,在资金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就更大了。
2.各省份之间恶性竞争。第一,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省份较多,各省份的战略目标雷同,同时各省份的战略中心观与“一带一路”实际的战略中心不匹配,都会把自己省份作为战略中心,于是全国出现了“一带一路”多中心的情况。第二,各省份都在强调”“一带一路”平台建设,都致力于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平台,于是各省份都强战平台经济,造成平台资源被过度占用,造成个省份之间平台经济缺乏联动性和竞争性,造成四川省平台浪费。第三,各省份的战略产业布局结构重叠,发展途径同质化,没有根据自身特色设定专门的发展策略,这就会导致物流集聚地、资源优势等的选择一致化,最终必将导致发展滞后。
3.与沿线国家合作出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必定出现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合作和规划过程中,就会增加难度。例如:制度方面,各国的海关、货币、劳务等差异大,都需要去调整和协调,包括各国的贸易壁垒、官僚作风以及管理制度等。
四、结论
“一带一路”为四川带来了重大影响,将四川由过去的“内陆城市”转变成了“改革先锋”和“开放前沿”,毫无疑问这为四川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挑战。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四川省应当积极配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对外开放能力,实现四川省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EB/OL].2014.06.[2]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3]张蕴岭.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J].大陆桥视野,2014(8).[4]马杰迪?阿米尔.期待“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推动项目合作[EB/OL].2014.07.[5]李欣广.中国―东盟前沿地带发展与东盟经贸关系比较研究[EB/OL].2015.12.[6]潘旭涛,杨瑶.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作者简介:江佳慧(1993-),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在读,管理学学士,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会计学
第三篇:“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模版)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对深化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西部地区的10个省市区,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即开放格局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聚集的地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西部各重点省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其中既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也有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和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东部沿海领先、中西部欠发达”的不均衡状态。“一带一路”横贯我国东中西部、联通国际国内,给我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将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经贸模式,即以海洋运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转而以陆地运输为纽带,这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供了新契机,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对外合作两方面。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从地理位置上看,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接壤,拥有三条开放路线,一是向西通过亚欧大陆桥连接中亚、欧洲,二是向南连接巴基斯坦、印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三是向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目前,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处于滞后的状态,“一带一路”战略以高铁为代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通往中亚、南亚、中东、东欧、俄罗斯直至西欧的铁路都将经过西部地区,对于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东部的经济联系具有重大意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基石是经贸合作。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省市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因此潜在的合作机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部地区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中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
(一)西北地区
新疆拥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1/4,与8个国家接壤,具有东进西出的开放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和医疗服务中心。同时,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天然气储量均为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太阳能、风力能源等也非常丰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新疆独具的区位优势和能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的腹地,为连接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前沿枢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高地之一,拥有众多重点高校。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陕西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科教文化优势,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力推动与沿线各国进行文化、人才、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
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省会兰州被定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的战略基地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宁夏处于黄河的上游地区,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中阿深化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宁夏要发挥此优势,努力建设中阿合作先行区。
青海位于我国西部,雄踞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联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青海的开放水平,促进青海丰富的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是连接我国内陆地区与俄蒙两国的重要通道;内蒙古与俄蒙两国交界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我国与俄蒙两国的经贸合作以及资源开发。
(二)西南地区
广西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广西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加强与东盟地区的深化合作。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邻,云南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加强经贸合作,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历史上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是我国与南亚国家沟通交往的重要门户,“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西藏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西藏要把握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动与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推进与南亚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设定为内陆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具有接南转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产业腹地。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重庆将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撑,也是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随着渝新欧铁路的建设,重庆也将成为沟通境内外的重要支点。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挑战
“一带一路”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相应也面临诸多挑战。既有来自西部地区的自身限制,也有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切合作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西部地区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也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庞大的资金需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重点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受到诸多争议。
(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民族问题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新疆的稳定关系着中国大西北的稳定,西藏的稳定关系着中国大西南的稳定,内蒙古的稳定关系着中国北方地区的稳定,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稳定是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础。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仍比较严重,贫困问题较突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信仰上的差距使民族关系更加复杂;交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以上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完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目前,西部地区甚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以逐利为目标,对合作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合作项目出现问题将极大地恶化我国的国际环境。
(四)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西部地区与诸多国家接壤,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敏感;南海和钓鱼岛等问题使部分国家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心存疑虑;缅甸和泰国内政不稳定的问题,对于我国在两国的合作项目受到影响;越南等国家大规模的反华行为也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一些大国对盟国施压,暗中抵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我国向西开放的一大地区就是伊斯兰世界,这一地区宗教种族关系复杂,也是对我国国家安全影响较大的地区。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都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产生重大干扰,阻碍战略实施的进程。
三、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横贯中国东中西部、联通国内国外,对加强我国同周边国家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深化区域合作交流,促进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包含我国西部地区十个省市区,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西部各省市区要抢抓历史发展大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第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西部地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合理规划设计,重点建设关键通道,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瓶颈路段,畅通公路、铁路和港口,提升道路的通达水平。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充分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总揽全局、协调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程度是由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的,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快双向开放的步伐,加强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合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差距也是导致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应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
第三,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西部地区要了解规避和管制各种潜在风险的方法,综合考虑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宗教、历史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成立相应的国际机构,正确评估各项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外部效应。同时,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情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组织保障。
第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复杂,仍存在一些摩擦与不稳定因素。增进各国人民互敬互信是促进各国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的知识生产力必须反映它所处时代的根本需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知识生产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近,可以加强人才交流、文化交流、民间交流,构建人文桥梁,促进丝绸之路国家间的互动合作。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旅游合作可以加深互相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以及人文资源,与周边国家加强旅游合作和文明互鉴,从而促进经贸合作发展。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第四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作者:房丽军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10期
摘要: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贸易往来增长速度已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但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贸易结构的失衡更是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且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未来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阿拉伯国家;挑战;创新路径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完全放宽了对加入贸易伙伴国的门槛设定,更不涉及任何政治要求,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作为该战略重要参与方的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枢纽,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全面推进的能源、电力等产能合作与建设,将更加推进该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与合作。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阿贸易规模持续上升,贸易往来增长速度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
作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的阿拉伯国家,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具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中阿双方间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仅为152.06
亿美元,而待至
2014
年则已上升至
2481.88亿美元,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内进出口总额增幅已高达
2860%,年均增速几乎为200%。其中,出口额在2000-2014年间实现了从63.78
亿美元到1138.51亿美元的增长,增幅1935%,年均增速
129%;进口额则从
88.29
亿美元增长至
1343.37
亿美元,增幅
4421%,年均增速近乎300%。截止2015年,中阿双方贸易额更是高达2512亿美元,在中国整体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背景下,中阿贸易额仍较上年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额达1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3%。2015中阿博览会期间双方更是在智能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众多领域签约163个项目,投资金额1712亿元,提出和构建的“1+2+3”合作格局更是拓展了中阿双方在金融、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范围。例如,在2015年9月召开的《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宣告成立,约旦、阿曼、阿联酋、沙特等国的科技机构以及阿盟下属的高校与中阿科技转移中心达成了协议,成立5个分中心;同时,中国(境)外项目86个,投资金额超千亿元,国内合作项目77个,投资金额近700亿元。
(二)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综合对比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总额可以发现,目前位居前三的依然是欧盟、美国、东盟,阿拉伯联盟尚未进入前五名,但结合中阿双方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00年中阿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
2.2%左右,而2014年该比重则上升至5.8%,“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阿双方间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其中,出口方面,2015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额已达到
1138.51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89%,较2000年增长了
2.34
个百分点,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的第六大出口地区;在进口方面,2015年我国自阿拉伯国家进口总额为
1343.37
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6.85%,较
2000
年
3.92%的占比增长了
2.87
个百分点。可见,中阿双方无论是总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占比,还是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自2000年以来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意味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正在持续加深,未来将具备更大的合作潜力。
(三)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商品种类相对丰富而进口商品种类单一
从中阿双方产业结构来看,阿拉伯国家占据绝对的能源优势,但农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却不发达,对于这些产品需求的满足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则正好在农业、轻工业等方面占据优势,形成了彼此间贸易的互补。据UN
COMTRADE数据库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饮料及烟草出口额0.148亿美元,较2013年上涨34%,为出口商品中涨幅最大的商品种类;其次为杂项制品(主要为轻工业纺织制品),出口额19.264亿美元,同比上涨13%;食品和活动物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植物油、脂肪和蜡类的涨幅均超过5%。相较于出口,中国自阿拉伯国家的进口商品则略显单一,主要为原油、天然气等产品,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05-2013年我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由最初的5052
万吨跃升至
1.14
亿吨,其中仅2013年就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
5390
万吨;2015年中阿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上的贸易额已达到
102.262亿美元,在所有商品进口额中的占比高达
79.7%。目前来自于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已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0%。
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阿双向直接投资的纵向增幅迅猛,但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方相互投资不足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来资本大量涌入,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仅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而在2003-2013年期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仅上升了0.1%,从0.17%
增长到
了0.27%,而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仅占外投资总额的1%;截止2015年,我国向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也才刚突破100亿美元,不仅如此,在投资领域方面也十分有限,仅限于资源开发以及家电纺织等行业;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规模则更为有限,截止2015年累计额仅31亿美元,而该年阿拉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总额却高达334亿美元,这与阿拉伯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以及我国目前的吸引外资能力均不匹配。可见,中阿双方目前无论是在自我资本存在方面还是对外投资需求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双方间所实际发生的直接投资规模却十分有限,可以说双向直接投资规模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纵向增量的迅速增加并未带来横向存量的同步上升,未来双边投资规模还应积极拓展空间。
(二)中阿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制约了双方经贸的增速和未来发展空间
从中阿贸易往来来看,原油及其衍生产品始终是中国的主要进口货物,自2000年以后一直占我国自阿进口的3/4
以上。而在出口方面,我国销售至阿拉伯国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但分国别来看却发现,我国对产油国(除阿联酋外)的贸易逆差额已高达1020.48亿美元,而对非产油国贸易顺差额为
922.746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虽然中阿双方整体上看需求互补性强贸易结构较为均衡,但事实上这种均衡却是建立于产油国高贸易逆差和非产油国高贸易顺差基础之上。具商务部数据显示,在1993
年之前,中国从阿拉伯国家直接进口的原油总量仅721万吨,但2000年则跃升至3364万吨;以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原油输入国中排名首位的依然是沙特阿拉伯,向中国输出原油总量为4967万吨,占当年该国原油输出总量的16.11%。不仅如此,在6个主要原油输入国中阿拉伯地区国家就达4个,对中国出口原油占阿拉伯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48%。这也意味着,中阿石油贸易额提高了近100倍,但同期的中阿经贸额实际上仅增长了60倍,中阿贸易额看似迅猛增长的势头其动力依然来自于石油。步入21世纪,中阿石油贸易额继续增长达到
倍左右,而同期的经贸额却只增长了12倍。UNCTAD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
-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以通信设备类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最为迅速,但也仅实现了从
18.8%至
30.4%的增幅,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由
41.8%下降至
21.2%。可见中阿双边贸易额显著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石油,非石油货物增长乏力。
(三)中阿双方贸易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限制了双方贸易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阿拉伯非产油国始终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以埃及为例,2016年1-5月,中埃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4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4%,但中国对埃及出口46.7亿美元,增长3.82%;中国自埃及进口1.37亿美元,下降75.01%。中国与埃及的贸易顺差45.36亿美元,增长14.76%;出口商品主要有机电类产品、金属材料及制品、纺织类产品、轻工类产品、木质类产品、化工类产品以及其他类产品。这些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主要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必然会对阿拉伯国家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行业造成冲击,导致双边经济摩擦的加剧。例如,为确保本国必须的劳动力就业,沙特政府对企业所雇劳工的国籍作出了明确的限定:私营业主必须确保沙特籍劳工数占雇员总数的一定比例。具体而言,工程类、维修类行业沙特籍劳工人员数必须在雇员总数中占10%以上;对于国家所投资的项目沙特籍劳工人员数的占比必须达到5%以上;而对于私营投资项目沙特籍劳工占比则必须达到10%以上。若是无法确保本地劳工必要的就业规模则将受到沙特劳工部的处罚,严重者将不能获得政府合同。不仅如此,沙特政府已决定逐步采取措施减少外国劳工,并最终将外籍劳工数控制在全国就业人口的20%以下。
(四)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贸易规模的有限性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制约了双方贸易潜力的充分开发
海关总署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贸易额约47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沙特出口197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主要产品包括纺织品、机械和电子设备、塑料制成品、家具等;而中国则主要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石化产品、铜及其制品,仅2015年就自沙特进口原油5054.20万吨。同时根据海关数据,2016年伊朗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液化天然气(16.9亿美元)、液化石油气(4.34亿美元)、钢铁产品(3.54亿美元)、液化丙烷气(3.43亿美元)、轻质原油及其衍生品(2.91亿美元),中国是其第一出口目的地;而我国对伊朗的出口商品则主要为机械设备、电子电气产品、运输工具、钢铁制品、轻工产品。可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和杂项制品)
三类商品上,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这也表明中阿之间的商品贸易均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双方双边贸易整体上互补性比较强。但通过对中经网、国研网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发现,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基本维持在[0.35,0.38]这一区间,均小于1;即使细分到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各个具体国家也不难发现,其贸易结合度指数也均小于1。这就意味着虽然中阿贸易规模自2005年以来始终呈上升趋势,但两国间的经贸关联却并不紧密,中阿双方间的贸易潜力尚未被真正开发。
三、中阿贸易发展的路径及政策选择
(一)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从目前中阿双边贸易结构来看,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贸易乏力,这严重制约了双方经贸的增速和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双边贸易潜力和空间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首次采用媒介为建立伙伴关系的粘合剂,为中阿贸易范围的扩展和合作强度的深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体而言,一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行具体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结合中阿贸易的历史与现状,细化中国与其各国具体的贸易合作的规划,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贸易合作;二是借助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交流平台,扩展双边货物贸易合作和沟通渠道,积极促进两地企业间的深入交流。
(二)依托双方彼此各异的比较优势,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
中阿双方目前较弱的贸易关系极大限制了双方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深化,彼此各异的比较优势应该在未来被充分利用,进而实现双边贸易潜力的充分开发。具体而言,一是实现双方产业间贸易和部分产业中产业内分工与合作的共同推进,在帮助阿拉伯国家摆脱“比较优势陷阱”的基础上,扩大中阿贸易往来;二是持续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对其更大的比较优势进而扩大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化中阿双方贸易关系;三是针对部分阿拉伯国家缺少极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的现状,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尤其是物流服务外包,这不仅可以显著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在物流上的成本投入和贸易风险,还可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为中国企业赢得更稳定的市场地位;四是依托阿拉伯国家在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农产品、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企业主动走出去,通过产业转移方式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立零部件加工、产品组装企业,积极构建产业内合作关系。
(三)着重关注与阿拉伯国家海陆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中阿双方在港口、铁路和航空的互联互通
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关系着国家间贸易合作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扩大中阿双方贸易规模和交易范围,交通设施的构建比不可少。一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发展中阿两国在海上的互联互通,以大通关为主要支点进而构建方便、安全、高效的运输系统;以双方沿海重点港口为节点打造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海运这一主要运输渠道的效力;二是充分借助中伊铁路国际合作建设项目等,实现公路、铁路的充分关联和陆桥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进而实现中阿双方陆上互联互通;三是借助中国国内机场与阿拉伯国家国际机场的对接共建项目,推动双方在空中领域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对双方空运贸易吞吐能力的强化。
(四)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运作机制和节能激励机制,积极应对阿拉伯产油国能源企业进军国内能源市场
“小马拉大车”的石油消费状况决定我国仅依靠国内原油产量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外部寻求石油供应是必然之选。而想要实现与阿拉伯国家能源的持久合作,就必须允许拥有上游资源优势的产油国企业进入我国国内市场,而在此之前必须通过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和节能激励机制尽量减少外资能源企业进入所产生的市场冲击。具体而言:一是妥善处理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与主要供给国渠道维护间的关系,既要继续推进与沙特海湾六国能源供应国间的合作,也要积极拓展与其他石油资源国间的交流;二是充分认识到我国在能源上对阿拉伯国家的依赖需要双方加大油气贸易、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但阿拉伯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将增加彼此合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国需要对潜在的风险采取预警措施;三是对于目前中阿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均衡性问题应通过积极发展非油气贸易加以协调,实现双边贸易更为均衡的状态,同时对于油气贸易中所出现的亚洲溢价问题要妥善处理;四是在目前发展相对完善的石油产业链上适当延伸,通过加大石油勘探、开发、运输、提炼、销售等各环节的相互投资,实现中阿双方贸易范围的扩大,对于目前全球极为关注的清洁能源开发和污染处理问题双方也可充分展开交流与合作。
第五篇:“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本篇文章,以新疆区域文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一带一路”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的区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根据新疆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联系新疆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策略设想。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疆区域文化;挑战;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地区走向现代化,融入现代化潮流,发展现代文化的一次新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有利于形成贯通中亚乃至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带,促进新疆文化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新疆区域文化软实力,带动新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现代文化发展,引导各民族同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进步、文明、开放、包容、科学的理念,形成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同胞之间的认同感,更好的维护新疆地区的长久稳定和繁荣。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而使 “一带一路”愿景成为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使新疆地区在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化文化的同时,也要沉着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机遇 1.国家资金扶持推动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①2015年6月“一带一路基金”落地新疆,国家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投资建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金融机构。②这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扶持,强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是文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文化建设属于顶层设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会传播社会先进意识,普及先进理念,促进社会发展引导社会进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丝路基金会成为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现代化进程,缩小新疆地区在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南沿海的差距。高水平的现代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现代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快速传播,现代化的行为方式,各种先进科学的理念,借助文化建设的浪潮不断在人民群众间传播,引导群众逐渐改变由于地域限制而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借助“一带一路”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开阔眼界,从而在思想上与世界接轨,跟随时代步伐,接受现代化先进思想理念,压缩不良思想生存空间,根除不良思想入侵几率。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使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思想认知和思想觉悟方面领先其他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现代化文化的引领者,有能力、有底气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
2.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在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就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精通多种语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有十分了解,具有文化素养、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据笔者调查得知,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新疆地区各个高校除俄语、日语和英语外,均未开设与新疆有密切经贸文化往来的周边国家实用小语种教学,比如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乌克兰语等等。此外,以新疆大学为例,其外语专业研究生硕士点少,研究方向单一,缺少高水平,高学历的语言人才。语言交流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提和保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研究了解,会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进行,减少交流困难和贸易合作障碍。但是,新疆目前对语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影响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无法达到经济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正是目前这种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客观上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形成压力,从而刺激国家、自治区政府根据这一需求对人才培养政策进行调整,给予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这必然会促使新疆地区的人才培养在各种力量的支撑下焕发活力,各种与现代化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辈出,又为新疆现代化建设,文化发展和繁荣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3.市场需求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成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疆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并以文学、史学、艺术、文化产品等形式存在,具有地域性、稀有性、民族性等特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彼此联系交流的平台,便利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在国际上形成品牌效应,以带动新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有着中亚、欧洲等国文化产品所没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容易对异国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形成吸引力,进而产生强烈的消费需求,加之“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众多,人口数目庞大,因此会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再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由于其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其制作工艺及其用料材质具有民族独特性,不能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特征往往会更加突出该产品的稀有性,强化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也因此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更大的贸易利益。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创造的以“十二木卡姆”③为代表的民乐舞,其能流传至今,并搬上国际大舞台,正是由于其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使其具有其他音乐不可代替的价值。
4.内外联通推动现代文化发展
“一带一路”不仅联通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联通了我国西部与中亚、欧洲的文化交流,内外联通的优势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向东与我国东部先进文化,向西与“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成为了可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民族融入世界、领先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与“丝路”沿线部分国家民族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在相同的文化认知下碰撞、交流与借鉴更加容易,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了解世界,了解差异,关注自身文化发展,并不断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和沐浴,形成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机遇。其次,文化间的差异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促使新疆文化吸收、借鉴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先进文化,并以这种先进文化为引导,逐步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逐渐促使新疆各民族同胞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接受现代化文化的熏陶,潜意识中融入到现代化潮流中,逐渐摆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旧文化的束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挑战 1.传统民族文化易受现代化冲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外贸易交流平台的日益成熟,使新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种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一带一路”交流平台传入新疆,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工具的更新,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新疆与内地、世界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距离越来越近。新疆被卷入现代化潮流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受到现代化文化的冲击。在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形态和条件发生改变,被迫跟随现代化转型。但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地域性的缘由其存在基础特别脆弱,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现代化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萎缩、消失甚至毁灭的现象。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是以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为象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为标志,为了扩展空间,一些老旧的房屋建筑被拆卸推到,而这些老旧的房屋建筑恰恰是民族建筑艺术的载体和典型代表,是某一个民族独特艺术的存在形式。其次,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以民族文化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必然以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内容,这又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例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会催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容易忽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出现规划不合理,无节制利用、在景区胡乱修建宾馆、交通、娱乐设施等情况,不但影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自身的协调性,而且也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轻则受到破坏,重则无法修复或彻底失去价值,这种损失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灾难性的。2.主流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传输西方价值观等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思想不符的价值观,企图左右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以达到遏制中国,称霸全球的目的。作为中国向西开放门户的新疆,自然就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和传播的主要地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就打着人权、自由、民主的幌子,对新疆地区进行渗透,对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境外“三股势力”对新疆的渗透,他们借助新疆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利用信教群众单纯的宗教情感,肆意的歪曲宗教教义,进行虚假宣传,散布有害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鼓动、煽动不明情况的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破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不断地挑起事端,内外勾结,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国家和新疆地区的安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会使新疆再次成为“三股势力”、极端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首要目标,他们会借助“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乘虚而入,打着经济文化贸易的幌子向新疆境内输送分裂分子、传播扭曲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引诱群众接受反动宣传等等,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及其盟国日本,频频在中国南海挑衅,宣传南海航行自由,企图扰乱中国的发展秩序。在这种形式下,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可能会趁着国家转移注意力的空隙,利用“一带一路”传播通道“暗度陈仓”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在一定条件下,新疆反分裂的斗争可能会变得激化起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 1.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明确文化发展指导思想
现代文化就是指能促使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整体的、本质的变化和转型,同时现代文化发展又是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为一体的。④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普及现代知识、树立现代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现代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和人民主流意识形态。在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化思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对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各种挑战,新疆地区要始终加强政府层面的统筹,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和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拓宽教育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新疆各族同胞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相互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导各族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思想感情,自觉与社会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逐渐用科学、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取代和遏制排他性、保守性思想观念。教导各民族同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自觉对正统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民族传统文化和保守主义思潮分清界限,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统一战线,以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文化思潮渗透,确保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2.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新疆区域文化整体呈现出保守、传统的状态,传统思想文化下发展的传统手工艺缺乏现代文化气息,缺乏创新和亮点,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容易出现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情况。要联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打破传统走向现代的障碍,使新疆传统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⑤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和文化体制创新。⑥在文化内容上,新疆地区民族文化产品要体现性和代表性,要能深刻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相互结合,体现出新疆特点、新疆特色。在文化形式上,以现有的文化形式为基础,以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为支柱,融合现代科技和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局限,不断注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冲破传统单一的文化发展理念,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并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产品的形式能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寄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要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在文化宣传方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创新文化宣传方式,拓宽文化产品宣传渠道,增大传播范围,提高知名度,以增加销售渠道和拓展市场。在文化体制上,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根据“一带一路”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以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突破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变革不适应新的开放格局的文化形式,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相关法律体制,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①刘纪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J].江汉论坛.2009(04).②亚投行路线图猜想[G].人民日报.2015,6,27.③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与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03).④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5.32(3).⑤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G].人民网.2008,7,3.⑥文化创新包括形式、内容、传播及体制创新[G].人民网.2011,3,11.参考文献: [1]高建龙等.新疆文化发展报告[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6 [2] 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