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局回应地方GDP比全国多1.4万亿
统计局回应地方GDP比全国多1.4万亿
2009-09-07 12:33:22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跟贴 8 条 手机看股票
经济观察网记者韦承武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1.4万亿元人民币,多出部分占全国GDP总量的9.9%。对此,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在8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进行回应,他解释,这其中有重复统计的因素,也有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的因素,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一阶段,国家统计局将研究由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
GDP是怎么核算的?
彭志龙介绍,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单地讲,GDP就是核算生产成果。单个生产者创造的生产成果用增加值表示,因此,GDP也是所有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生产成果的使用又表现为最终需求,所以GDP又是所有最终需求之和。为了把GDP核算出来,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法是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用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求得增加值,之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收入法,即从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把四项收入相加求得增加值,之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支出法,即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去向来核算GDP的方法,它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出口减进口之和。中国目前核算GDP,主要是生产法加部分行业的收入法。
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
中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按照中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核算模式。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相比较而言,中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彭志龙表示,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二是在核算GDP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由于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将研究由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
彭志龙介绍,GDP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核心指标,它的数据质量一直是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近年来,为了力求GDP的核算结果反映实际,国家统计局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建立部分服务行业抽样调查制度;二是建立和规范了一些管理部门的服务业财务资料报送制度;三是建立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改革传统的工业增加值核算模式;四是进一步改革GDP核算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核算准则;五是建立了GDP数据的修订制度。核算GDP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而提供这些基础数据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基础数据在年后或季后很短时间内就要提供,有的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些财务决算资料、财政决算资料提供的时间较晚。核算工作中,要根据不断获取的更全面、更可靠的基础资料重新核算GDP,形成GDP的修订数。目前,同一个GDP按照时间顺序会发布三次,第一次发布的GDP是初步核算数,第二次发布的GDP是初步核实数,第三次发布的GDP是最终核实数。六是加强对GDP基础数据和GDP核算结果的评估。在国家层面,核算GDP并不是简单地使用各地区上报的基础数据,而是先评估,后核算。通过评估,重点修正那些与实际情况反差明显的基础数据,以确保国家的GDP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他表示下一阶段,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的实施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地区与国家GDP差距过大问题;二是加快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联网直报,即由企业将原始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减少中间汇总环节;三是认真研究和改进对统计数据的评估办法。在目前评估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具有约束力的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案;四是以新修订的《统计法》的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生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不能唯GDP论
彭志龙认为,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最综合指标,也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GDP的这类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是,GDP与所有统计指标一样,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夸大GDP的用途,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只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表示,就GDP本身来讲,许多重要方面它并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但这些被扣除的中间投入不涉及生态环境成本,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恶化不直接影响GDP。又比如,许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也不能从GDP中直接反映出来。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一个敏感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GDP中并不包括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信息;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遗憾的是GDP也不具有反映这方面情况的功能;就业虽与GDP相关度较高,但对应关系也不清晰,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下就业与GDP的关系都不一样,也不稳定。因此,不可能简单地从GDP推断就业状况。所有这些情况说明一个事实,即不能唯GDP论,只看GDP,不看其他方面。
第二篇:前十月全国财政收入破7万亿 增速超GDP近一倍
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增 民众勒紧裤带使国家更富
核心提示:今年1月到5月,中国的财政收入是3.5万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很快就将成为世界第二。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中表示,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凯歌高奏,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这时候,一定有人勒紧裤腰带了,企业、个人,包括地方,多在勒紧裤腰带,使国家变得更富了。以下为《新闻1+1》2010年6月28日完成台本——《“国富”之后,如何“民强”?》:今年1月到5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3.5万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很快就将成为世界第二。从数字上看,我们的国家是越来越富,作为国民我们是否可以感同身受呢?解说:8万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8万亿,今天很多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这个数字上。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这个数字可以实现,又将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刻。
这个数字主要是根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预测出来的,中国今年前五个月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5470亿,比去年同期增加的8362亿,增长幅度高达30.8%。这一数字比去年前6个月的还要多两千亿,6月份地方财政也纷纷上报喜讯,很多的省市县均提前一个月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万的任务。今天我们也找到了最先报道这一数字的《经济观察报》,该报记者报道说,国家税务总局一位官员表示,今年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保守估计,上半年财政收入或将超过4.3万亿,下半年则将达到近3.8万亿。去年年初1到5月份,6月份,它是一个经济低迷时期税收低迷增长,所以它这个增长速度同比就比较高一些,整个税制的设置它就是向财政集中的这么一种机制。
解说:8万亿,如果这个数字今年可以实现,那意味着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特别是对比眼下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相继出现1%左右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中国高达两位数的财政收入增速,的确令人吃惊。而如何看待这样的增速,今天各大媒体对于这一数字的解读应该说也是有喜有忧。
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首先应该感到高兴,从1950年到2010年,60年间增长接近一千倍。2002年我们还是1.9万亿,去年达到6万多亿,今年又有望超过8万亿,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来说,收入的过快增长有时候也不是好事。
今天很多舆论面对8万亿,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例如新华每日电讯的一评论说,“财政收入全球第二,更需淡定”。财政收入多不一定就说明合理,目前我国有的税收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很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并不快,一些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很快,但是用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却增长缓慢。
《羊城晚报》的评论则指出,“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收入过大,则必然意味着企业与民众那头的部分相对过少,对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中国网的评论也提出了疑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速,是否意味着各种经济体税负过重。如果是的话,这种增速是不可持续而且对经济十分有害”。
《东方早报》的评论说,近年来在民生等领域,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在行政管理费用以及一直不对外公开的“三公费用”方面的支出依然非常庞大,再加上预算不公开和不透明,使得政府在社会保障和民生等领域的支出和发达国家比较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而《青年时报》则提出了大家的希望,当前“公民表达”最该做的是集中声音推动政府尽快搭建公共财政制度体系、法制体系、支付体系和监督体系。主持人:首先,岩松你怎么看财政部网站公布了1到5月份的财政收入,但是媒体对这5个月的收入这么感兴趣,因为也不是前半年,也不是全年。
白岩松(评论员):我觉得媒体是代表着媒体公众以及社会内心里所潜藏的欲望,突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数字被激活出来的。一个什么样的欲望呢?我表面上关心的是你挣了多少钱,其实很长时间我都在关心挣了钱怎么花,这是第一个,表面上关心挣钱,其实关心花钱。
第二,在关心你如何花钱的同时,更关心的是,里是不是把钱会花在老百姓的身上,花在诸如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等这方面,也就是花到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身上。
第三,关注你这样花钱的同时,更关注你能不能透明,能不能公平、公正,能不能催化下一轮包括体制改革这一方面的东西。所以大家只不过借这么一个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主持人:财政收入这些年来一直是凯歌高奏,到今年年底8万亿,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富了是不是顺理成章民就强?白岩松:当然不是。我们一方面开心,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困惑。开心在于国富是好事,过去十几年来,我们整个财政收入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数字快速增长。我也是前半程的见证人,因为前半程的时候,每年新年一过,我都要采访税务总局的局长,连续几年,那几年每年我都会猜新年新的数,结果出来的数只有一年猜对了,剩下的数比我猜的还要多得多。我已经很使劲了。这说明了什么?当我们十几年来,我们财政收入的增长的速度都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定有人勒紧裤腰带了,那就是企业、个人,包括地方,多在勒紧裤腰带,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了。这是我们开心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人勒紧裤腰带。
这个时候你就要关心钱究竟该怎么花了,究竟它全都是好事吗?8万亿,世界第二,乍一看,挺好,其实它就是一个数。
主持人:岩松,你刚才说了一个词,叫勒紧裤腰带了,中国经济的活跃导致企业的活跃,然后企业是勒紧裤腰带让中国经济更活跃,最后是政府税收多了,政府盘子里面的钱多了,企业呢?个人呢? 白岩松: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表达,不管是从企业来说,从个人来说,我们的税负都是偏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包括我们的分税制改革,现在我们中央财政收入占了总体财政收入是半壁江山以上,52%、53%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国库这一块是为什么大。当然这个时候你也说,这也是好消息,否则的话,金融危机来了,它一下子掏不出五万亿干这个事去。另外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保持了相当多的活力。另外,像四万亿的投资,包括住房的一些税收等等,都使我们这个税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当然你也看到了,税负很重的这种情况,我们刚才关注8万亿,世界第二了,该怎么花钱,花钱不仅仅只是花出去,有增有减。我们首先要关心减的这一块,会不会给企业一定的减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第二个,个人所得税该不该提高征收的门槛了,向中低收入倾斜,让中低收入更少被收税,而它所有的收入都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对高收入人群继续实行很严厉的征税的制度,因此首先要减。接下来我们再关心如何去花,像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主持人:政府手里面可支配的收入多了,这当然是好事,接下来人们自然关注怎么样才能既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又能同时降低财政收入的规模。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解说:修一公里路大概需要投入5千万,而人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每年的财政开支也是5千万左右。今年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吴起县全部实现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45岁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从去年3月开始,每年投入1.5亿,陕西神木开始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对此,神木县县委书记认为,“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即使算经济账政府也挣了一大笔钱”。对于神木医改,卫生部部长陈竺感慨说,“神木模式全国大概五分之一的县都可以做起来”。钱,政府的钱到底应该怎么花,正在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持人:从今年的7月1号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就将开始实施,不过记者在江西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各地的具体实施政策还没有出台,一些细节也没有明确。
胡大洋(江苏省医保中心主任):各个地区筹资水平跟基金的支付水平差距比较大,就我们江苏省范围里,也存在这个问题,苏北跟苏南的筹资水平,跟基金的支付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解说:钱,同样是钱,江苏省抚州市对媒体表示,如果有300万,唱凯提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加固,而此次垮堤造成的损失却是10个亿;钱,还是钱,山西平遥县,每年仅公务接待就要几万人,费用高达几千万,而县城自己却没有资金修缮城墙;钱,还是与钱有关,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保制度推进,当然还有居民收入分配制度。今天面对8万亿的政府财政收入,很多人也看到了改革的契机。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22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
解说:面对眼下社会最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就表示,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应该会出台,因为中央提出有关方针已经有几年了,现实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再不解决,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6月9号,国家税务总局也推出了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这被很多人认为是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的推进。
今天有媒体评论就说,个税改革已经不容我们再说,且无多少闪躲的余地。: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了3.48%。
解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审议,在这份纲要中,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4%,记得2002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事实上,与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同一版面有人也在呼吁“教改下一步要动起来”。
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成为今年的关键词。预算公开、财政公开,尽管一直在呼吁,但6月15号,由上海财政大学公共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以100分为满分记,排名榜首的福建也仅仅只得了16.57分。
在今天,有人对不少省份财政透明改革仍在观望,财政透明都缺乏实质进展。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71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解说:2008年,两会中外记者见面会,而当时刚刚公布的2007年财政收入是5万多亿,当时温家宝总理说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如今,面对今年财政收入要超8万亿的可能性,医改、教育、收入分配制度、个税体制改革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推进等等,所有的改革似乎也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主持人:俗话说,只有没钱的不是,没有有钱的不是。但现在咱们有钱了,却发现怎么花却是个问题。白岩松:有钱也有不是,不是那句话说得好吗?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有钱也不是万能的。怎么说呢?比如,我记得咱们在节目中,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改革前20多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挣钱,今后主要的挑战是如何花钱,因为在花钱里头蕴藏着我们最期待的词汇,像尊严、幸福、和谐、公平等等,你就突然发现,我们看似很富,但是有些领域很穷,看似有些领域很穷,但是大的国库又很富。主持人:其实刚才岩松也说出了两个严肃的现象,我们也发现了两个矛盾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就连线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
刘所长,首先您给我们解释这样的一个矛盾的现象,因为财政收入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二了,这是不缺钱,但是我们看三百万的资金缺口有能够让唱凯堤抚河决了堤,从这个情况看,我们到底是缺钱,还是不缺钱?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缺钱不缺钱都是相对的,相对于我们国家老百姓对公共服务强烈的需求来说,我们的钱应该说是相当紧张的。但是我们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把现有的钱怎么花好,花得有效果,花得让老百姓满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
主持人:刘所长我说的这是一个矛盾现象,还有一个矛盾现象,大家非常关心,我们也看到这个数字了,1到5月份财政增长的幅度是30%,但是这些年造成劳动者的报酬增长却这么缓慢,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刘尚希:对,这个反差比较明显,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尤其在今年,与去年的情况比较,去年1到4月份财政收入是负增长,所以这两年平均起来看,财政收入增长大概10%,就是2008年、2009年现在同期进行比较,所以今年的财政收入比上年的增长比较快,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刚才那一方面比起来,老百姓工资的增长是比较慢,存在反差。我想,这里头有抑制的问题,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实际上是老百姓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的问题,我们常说的,劳资关系,我们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劳资关系,使企业的发展,拉百姓收入的增长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政府收入的增长,实际上它也是更多的要用于老百姓,所谓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
主持人:谢谢刘所长。岩松怎么看刘所长刚才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白岩松:对。我觉得大家现在当然要关心个人收入的增长,当然个人收入增长有的时候我们容易划一个简单的等号,比如涨工资,涨工资只是直接我们肉眼看得到和厚度能够感受得到的,我们希望是这样,包括农民,包括工人,他们的收入都应该有所增长,但是在一定的改革,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是可持续的增长,这是一个方面。
谁说国民的收入仅仅是用工资体现来,还包括工人的福利。比如我们看病的成本和压力突然降下来了,房价没有那么高,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进入到一种免费的阶段,而大家不至于为教育提心吊胆,这种时候难道它不也是一种收入,难道也是一种公民在分享改革的成果吗?
每次路过长安街,看到中南海、新华门,在警卫的后面,你都能到那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国富是为了什么?国富当然是为了终究老百姓要富起来,我觉得应该是国富民富,国富民强,大家组成这样的一个词汇。刚开始的我觉得还可以理解,刚开始家里有钱了,它不一定急着给孩子,给长辈分钱,先咬咬牙,咱把房子盖起来,别天天被雨淋着,接下来咱们想办法把硬件,路都修上,咱们能生存下去,再往后,您不能说是,有了房子了,咱盖二层,拆了盖三层,拆了盖四层,每一个住在里头的人敲着锅碗瓢盆,穷得叮当响,这不行。所以这是阶段问题。
我觉得这次很有趣,这两天为什么媒体突然关注8万亿,就是借力发力,来表达人民的心声。主持人:因为国富了,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民。
白岩松:我想永远记着那5个字“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把新华门大门比作是一个党中央、国务院,国库也跟它可能与此相关。怎么样在有了8万亿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成了世界第二之后,我们慢慢让每一个老百姓它可以不看书,不看报,不看《新闻1+1》,但是能够感受到国家已经富了,因为我这里也富了,因为每个人的笑容证明你真的是世界第二„„(中央电视台-新闻1+1)
财政收入连年大增将成全球第二富政府据报道,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财政收入354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62亿元,增长30.8%。结合下半年预期,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
针对不断增长的财政实力,网民最关心的是,能否更多地体现在民生领域,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向弱势群体靠拢,不断向“国富民强”迈进。
应向弱势群体倾斜网友认为,与人均收入相比,中国的税收其实已经很多了,担心税负过高将影响国家经济稳定,提出税收政策应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
署名梁旻松的博客文章说,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下,但即将成为世界财政收入第二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从税率来讲,我们其实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所对应的水平了。署名贾振华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当前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财政收入不易太高,最大限度地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太高的财政收入必定会增加居民负担,严重影响居民收入的增加。梁旻松则用拉弗曲线阐述了税率与税基的关系:拉弗的理论是一个假说,在税率上升时,会造成经济的衰退。道理很简单,人们是可以根据税率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调整。如果税率上升了,人们可以少劳动或者不劳动,可以少投资甚至不投资。而且,人们还可以把投资活动转移到其他低税率的地方。因此,如果加税后真像拉弗先生预言的,造成经济衰退的话,本来想通过涨工资、调收入结构来达到增加国内消费、降低对出口依赖的话,可能就成为竹篮子打水了。
有网友认为,在个税方面,年收入12万元以上群体缴纳税收占全部个税收入的1/3,也就是说另外2/3的个税都是由年收入低于12万元的群体缴纳的。所以,国家应调整税收政策,使高收入者承担个税收入大头。
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许多网友呼吁,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国富民强”应是发展中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基础夯实了,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大业才能稳固。
署名乘风而去的博客文章说,通常而言,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意味着个人和企业的纳税负担加重。到目前为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如此低的起征点加重了个人的负担。而且,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 D P比重是逐年下降。上好“用之于民”这一课除大力提高千千万万劳动者收入外,许多网友都指出,国家应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财政基础,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百姓福祉。署名郑献霖的博客文章说,据统计中国社保方面的支出占G D P的12%,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在30%以上,甚至有些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都是用于社保方面的。
博主“曲庆刚”说,财政蛋糕越来越大,而如何合理切分这块蛋糕,提高支出质量,是摆脱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值得考量的问题。署名秀才江湖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财政收入不断雄厚的背景下,今后国家应将财政支出多向弱势群体倾斜,让更多的老百姓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另外,众多网友担忧,在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支出能否做到公正透明,“三公”消费能否遏制。
郑献霖说,如果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气不能受到遏制,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全球的名次将会一直处在“不好意思”公布的状态。面 对近来 频 频 曝 出 的 政 府“豪华采购”“天价餐”事件,我们的政府官员却是极力用所谓的“业务需要”来辩护。
郑献霖指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尤其是牵涉到财政收入、支出上必须公开透明化,这本来就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最方便、最有力的反腐手段。唯此,才可能提高政府和官员的公信度,才能赢得社会信任。(经济参考报 于璐)
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增22% 物价上涨系原因之一
本报讯(记者赵鹏)财政部昨天公布“2010年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同比增加11520.64亿元,增长22.4%。
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287.19亿元,同比增加677.84亿元,增长12.1%。
财政部称,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呈逐步回落态势。在各项收入中,增长较快的主要是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主要是受汽车销量较快增长和今年起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减按5%调至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此外,营业税增幅明显回落。其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下滑,房地产营业税有较大幅度下降。
解读 增长主因是经济回升较快
财政部分析,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快回升,特别是与税收关联度较高的一些经济指标增长较快,带动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等较快增长。
其次,今年物价水平上涨,使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相应增加。
第三,去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及年中调高烟产品消费税。
第四,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3%、基数很低,使今年的收入增幅相应抬高。
第四季度,受经济增长趋缓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继续抬高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累计增幅将逐月回落。>>相关 前9月财政支出5.4万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支出54504.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02.18亿元,增长20.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124亿元,增长15.5%;地方本级支出43380.96亿元,增长21.9%。
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包括教育支出7491.53亿元,增长1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39.69亿元,增长2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09.18亿元,增长14.5%。
第三篇:地方GDP总和屡超全国数据 地方领导对GDP崇拜系主因
地方GDP总和屡超全国数据 地方领导对GDP崇拜
系主因
日前,全国和地方各省份经济半年数据相继出炉,今年上半年各省份GDP增速虽较前几年同期有明显回落,但各省份GDP总和远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GDP总和。在GDP数据上,“1+1>2”的怪圈依然存在。
我国地方GDP总和连续多年超全国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级单位的GDP总和为30.3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总数为26.9万亿元。各省份GDP总和超全国数据
3.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各省份GDP总和仅比全国数据多出4900多亿元。如果按照此速度,今年全年的差值可能控制在两万亿元左右。但是,在第二季度,二者差值迅速扩大,从4900多亿元陡增到3.4万亿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这10年间,2007年之前各省份GDP总和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差值为10年间最小,为8000亿元。随后的2005年和2006年,这一差值有所增大,分别为1.4万亿元和1.6万亿元。2007年,二者差值出现了10年中唯一的一次下降,较2006年减少2000亿元左右。
然而在2007年之后,各省份GDP总和与全国GDP数据之间的差值逐渐扩大,2008年为近两万亿元,2009年为2.4万亿元。2010年和2011年是增长最快的两年,2010年,差值较2009年增加1万多亿元,达到3.5万亿元,2011年又在2010年基础上飙升1.3万亿元,差值达4.8万亿元。2012年,各省份GDP之和与全国GDP数据之间的差值为5.7万亿元,2013年增加到近6.6万亿元,而同年我国GDP最高的广东省其GDP总量也仅为6.2万亿元。
随着各省份GDP总和与全国GDP数据之间的差值不断扩大,这一差值占全国GDP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大。从2007年开始,这一比值从5.24%的水平一路上升,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2.56%。
地方GDP总和远大于全国GDP数据,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对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4年至2013年的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美国各州GDP总和与全国GDP数据差值一直被控制在百万美元级别,差距最大的2009年和2010年,仅为4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00多万元。与我国各省份GDP总和一直远超全国GDP数据相比,有些年份美国各州GDP总和还会出现小于全国数据的情况。比如2005年,美国各州GDP总和就比全国GDP数据少了100多万美元,2010年则少了400多万美元。
谁该为巨大的GDP差值负责
我国当下各省份GDP总和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值为何如此之大?
国际上通用的GDP统计方式一般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处长胡少维表示,不论哪一种方法,在理论上讲,得出的GDP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践中,经济活动千差万别,不同的核算方法,得出的GDP数据就可能有差别。统计上的重复计算也是造成GDP数据巨大差距的原因。胡少维称,现代经济活动边界不清,跨地区进行的生产活动、贸易活动、投资活动频繁,在统计过程中,协调工作稍有疏忽,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经济数据中,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按照法人属地进行统计,但如今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实际工作中各省份难免存在重复统计。“统计方面存在交叉统计的问题。比如央企和国企的总部,与它们在各省的分支机构难免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表示,地方领导对GDP的崇拜,是真正致使各省份GDP总和远超全国GDP数据的根本原因。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孝德在各地进行调研后发现,在GDP统计口径上,从省到市、县存在着明显的层层加码问题。
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各地区官员对GDP的增长速度尤为敏感。“今年第一季度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慢下来了,大家比较紧张,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的措施,所以第二季度发展速度又一下子上去了。”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而GDP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为中央经济决策带来了难度。张孝德表示,中央在制定经济指导性意见的时候,会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来作参照。但是每年各地数据
2总比中央大,如果按照水涨船高的原理,往往会导致中央制出一些不符合经济实际增长情况的发展指标。
另一方面,张孝德认为,中央与地方在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不仅可能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且也会对公务员队伍造成不好的示范。“这背后是一种恶性的竞争,掀起了官员之间的浮夸风、急躁风,为了追求GDP不惜代价,把明天的投资也转移到今天来”。
我们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为改变GDP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值问题,中央已开始在GDP核算制度和官员考核体系上着手改革。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14年要全力推进重点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
张孝德认为,如今一些地方的GDP增长,在某些方面是一个带毒的GDP增长,GDP增长对社会福利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减小,但是完全废除GDP考核也不现实。政府需要新型的、绿色的、与人民福利相匹配的GDP考核机制,取代现有的考核机制。今年全国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在回答外媒记者有关中国经济增速的提问时表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表示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在中央的改革思路下,自2013年以来,包括福建、山西、宁夏、河北、浙江、陕西等多个省份对市、县(区)的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降低或取消了GDP考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明确取消GDP考核的县市已超过70个。似乎可以期待,未来各省份GDP总和远超全国GDP数据的现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