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破小”全面改造,老城区也有新面貌
“老破小”全面改造,老城区也有新面貌 XX街道XXXX社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包河湖畔,东起XX路,西邻XX路,南至XX路,北至XX路,辖区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总户数3286户,住宅(物业)小区23个、农贸市场1个。但是,XXXX社区作为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群,如何升级发展,一直是社区工作的重难点。
一、深刻剖析,社区现状全面解读
XXXX社区房屋大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造而成,建造年代久远,设计规划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标准低。部分小区道路狭窄、缺少绿地、无休闲场所等相关配套设施,已经不符合现如今的相关规范要求;部分建筑因交付使用已久,房屋漏水渗水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部分小区业主为了一己私利,违章搭建,擅改房屋使用性质,积久成积,如今想要拆迁难度巨大。
与这些明面上的硬性问题相对应的,是小区的管理问题。XXXX辖区内的小区,多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设计风格,并且监控设施不完善,这样的现状使得在治安防治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小区里居住的多为退休职工、年迈老人,他们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时代过来,很难接受花钱购买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意识。物业公司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只能提供简单的管理形式,小区管理自然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老旧小区中破旧的房屋,杂乱的建筑与周边新建的小区反差巨大,这也是飞速发展中的城市的通病,那么如何破解老旧小区在新形势下谋发展的珍珑棋局,XXXX社区有着自己的一套武功秘籍。
二、真抓实干,老旧小区全方位改造
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在街道的正确领导下,从多个方面开展老城区改造工程。一是前进巷改造,前进巷是XXXX小区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它是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场所。以前的前进巷是一个繁华的美食世界,每天热情洋溢的商贩和络绎不绝的食客遍布其中,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周边居民违章扩建层出不穷,占道经营也是屡禁不止。大量的油烟和噪音使得周边大多数居民不堪重负,沿街窗户常年不能打开通风,居住品质极为低下。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XX街道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前进巷整治工作,在社区的组织和宣传下,顺利完成了前进巷的拆违工作,并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完成了前进巷的路面改造工程。现在,社区又在组织开展餐营业油烟整治工作,积极劝导餐饮业商家转型搬迁,通过这几个步骤的工作,将彻底改变前进巷脏乱差的丑陋形象,迎接而来的是宽敞整洁有序的文明场所。真正做到还静与民,还净与民;二是老旧小区改造,针对社区内很多小区墙面破损、配套落后的问题,在街道的统一部署下,正在对XXXX社区内多个小区进行改造。这些小区多为上个世纪的高端民居,其结构较为稳固,还可以放心居住,只是外观破旧落伍,配套不齐。政府通过集中修缮升级,对小区立面进行出新,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现雨污水分离,对小区路面进行整改,方便出行。改造后的小区形象将会焕然一新,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三是菜场改造全面开展,任何一个庞大的居住群体,必然离不开菜市场这样的生活服务场所。XXXX社区的XX菜场服务着XX社区的数万居民,但是菜场年代久远,内部规划落后,不利于管理和服务。在街道的规划安排下,XXXX社区今年将对宁国路菜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其内部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提供售卖与购买服务,同时街道计划与菜场管理方洽谈收回菜场的管理权,改善菜场管理方式方法,改造后的菜场将会更加合理的服务周边居民。
三、创新管理,社区治理共同维护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能光有面子,还得有里子。好的管理和服务是老旧社区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是血肉,管理服务升级是骨架,只有搭建起了骨架,改造的成果才能立起来。XXXX社区为了搭建起骨架,一是成立社区居民共治委员会,社区计划今年在XX小区成立居民委员会,并与社区党建、安全、物业等口子联合起立,以党建为引领,成立共治委员会,共同对小区进行管理,让小区居民参与到自家的日常管理中来,激发小区居民的管理热情,这样既能规范物业公司的管理行为,也能监督物业费用的使用情况;二是改善社区工作模式,做到一专多长。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服务组织,目前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多为专人专岗,当工作人员外出办事或开会时,对应口子的事情则会停滞,常常会耽误前来办事的居民时间。为了破解这个局面,XXXX社区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实行轮岗学习,合作办事的工作模式。各位工作人员在做好自己专项工作的同时要学习其他口子的工作内容,争取通过一年的磨合,做到一专多长,确保社区任何时间里工作人员可以有覆盖全部范围工作的能力,努力做到居民来办事时随时有人能够对口接待,让居民不走冤枉路,不耗冤枉时。
四、多措并举,和谐家园你我共建
老旧小区改造的目的就是从源头上解决老城区居民生活难题,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改善城市面貌,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生活品质,是XXXX社区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样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大力投入,也要社区工作人员的全心奋斗。目前XXXX社区已经大踏步的走在老城区改造的路上,我们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措并举,寻找出适合老旧小区治理的途径。我们的努力必然会大大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助力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
2012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老工业基地也称老工业区,是指以传统工业部门为基础,历经长期繁荣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逐渐衰落的特定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重要战略部署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
一、湖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
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主要为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阳(原襄樊)、鄂州、荆门、荆州(沙市)等八个市。2011年末,八市(全市)国土面积共10.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6.8%;常住人口占全省61.2%。2011年,八市(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83.9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5.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8.0%、75.9%、77.3%、73.0%,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力军,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充分考虑我省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从“一五”至“三线”建设时期,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战略基地。我省老工业城市大多是在建国以后获得现代工业构建和发展的契机,并于“三线”建设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的规划和布局安排中,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成为全国产业布局中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原料采掘和加工基地以及国防军工基地,为全国工业一盘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均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计划经济下积累的不利因素相继涌现,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足,八个老工业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只有30%-40%;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的趋势进一步强化,2010年,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且工业内部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装备工业、重化工的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部门的比重较低;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配套能力较弱,鄂西老工业基地“嵌入型”特征明显。三是历史包袱负担沉重。八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企业历史欠账和负债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四是社会民生问题突出。居民和职工收入偏低,就业压力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不充分、水平低;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五是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工业企业和城市其他功能单元交错布局,生产生活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建设欠账多、难度大;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经济地位不断下滑。经济规模较小,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辖区)在全国城市中总体竞争力相对落后。
当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新的机遇。尽管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应该看到,调整改造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如我省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具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迎来多重机遇汇集的契机,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推动等。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要抢抓机遇,迎接调整,砥砺奋进,在调整改造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产业振兴、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心,以减轻历史负担、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以改造老工业区、提升城市功能为重要抓手,以培育新增长极、促进区域连片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二)发展定位
鄂西五市:将鄂西五市(襄阳、宜昌、荆州、十堰、荆门)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在市域层面,各城市老城区逐渐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鄂东三市:将鄂东沿江三市(武汉、黄石、鄂州)着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中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努力打造万亿元产业千亿元集群百亿元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鄂西形成汽车、化工、能源、纺织等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乃至千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优势产业居国内龙头地位,新兴产业获得较大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襄阳、宜昌两省域副中心的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他城市综合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申请1-2个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社会民生赢得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全面巩固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生态环境压力得到初步减缓。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纺食品、建材等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应用生态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如钢铁产业应大力支持武钢实施西南战略,扩大钢铁产能;积极推进海外战略,加强资源保障;进一步实施本地战略,发展钢铁精深加工,扩大高牌号硅钢、特钢、汽车用钢等规模。大力发展
航天、航空、重大工程用高端钢材。汽车产业应重点扩张东本二厂、神龙三厂、东风天籁等汽车整车产能,引进建设上海通用汽车、东风雷诺等新基地,加快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实现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产业化,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省产零部件配套率,嵌入国际汽车零部件生产采购体系等。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向产业转化;加快突破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依托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优势,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产业加快向研发制造转型,重点发展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物联网,加快发展基础软件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应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化、成套化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均应抓住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取得突破。
(三)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容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特征,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为制造业生产和升级提供全程支撑,提升经济竞争层次;有利于节能减排,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调整改造须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着重打造4个软件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进一步推动光谷软件城建设,建设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艺术品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是积极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借助武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三是努力建成中部物流中心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构建三大物流圈,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阳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四是打造公共科技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技术辐射、市场推广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开发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生态、文化、工业等特色旅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四)加强改造,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要素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体现为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我省老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城市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要改变我省老工业城市发展就是发展工业这一传统理念,通过“三大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生态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实现要素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由“重生产”型城市向“重消费”型城市转变,开拓城市消费大市场。积极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提升城市消费能力;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与用地功能置换,将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或者公共用地,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
由“设施薄弱”型城市向“软硬兼施”型城市转变,加强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以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给排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防洪排
涝设施标准,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由“单打独斗”型城市向“抱团共赢”型城市转变,推动鄂西五市连片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产业优势,在宜昌、荆州、荆门建设宜荆荆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盐磷化工基地;在十堰和襄阳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连片发展旅游业,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带,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交通、通信、教育、科技、医疗、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市之间“双赢”或“共赢”。促进观念、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豫西和湘西老工业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产业互动,建设鄂豫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五)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引导重点行业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型链接项目建设,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产业升级,深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降低污染和能耗,引进或新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老工业区的转型、改造与新开发区的并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城市中水回用和固废资源化为重点,全面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继续扩大循环经济园区规模,加强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能源、物流、信息等共享设施,实现循环经济园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扩大辐射力、集聚力;以现有开发区为载体,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全的地区,加强现有园区改造,集聚区域内不同产业和企业,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的循环产业链,在园区内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在宜昌、黄石、荆门等地建设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
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襄阳谷城、荆门、黄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和建设多元化回收体系,实行集中化处理,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形成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
加强节约循环型消费理念引导。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突出强化公共传媒的责任,积极倡导公众不断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意识,建立理性和清洁消费理念,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