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专科格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促郁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上空一行)目 录(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下空一行)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优势农业品牌区„„„„„„„„„„„„2
(一)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2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业品牌区„„„„„„„„„„„„„„„„„„„2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培育名牌产品„„„„„„„„„„„„„„3
三、调整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3
(一)要以品质和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3
(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3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4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4
(一)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4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4
(三)加强基地建设„„„„„„„„„„„„„„„„„„„„„„„„4
(四)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深加工扶持力度„„„„„„„„„„„„„„„4
(五)扶持农业各种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的发展„„„„„„„„„„„„4
五、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5
六、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5 参考文献„„„„„„„„„„„„„„„„„„„„„„„„„„„„„6(小四宋体,1.5行距,不设页码,目录单独一页)
(上空一行)(题目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促郁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下空一行)【内容提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种养、加工的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需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对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要采取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质量、抓信息、上服务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5号宋体,单倍行距,顶格)【关键词】优化 农业结构 发展 农村经济(5号黑体,加粗,顶格)
(关键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正文5号宋体,全文1.5倍行距,设页码, A4纸双面打印)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十七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解决当前农村所有关键。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之一。由于郁南县地处粤西山区,受气候影响,农作物品种少,品质较差,价格处于劣势地位。加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从中获得直接收益的比重不大。所以仅仅依靠种植业和工副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区的繁荣与稳定,更关系到郁南县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
近年来,郁南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问题,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走在云浮市各县的前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来源于种植业的农民收入比重大,而二、三产业比重仍有待提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加大了农民困难。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从以往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以往的资源约束为主转为需求的约束为主,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随之凸现出来,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就形成“卖难”,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二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郁南县地处粤西山区,西江、南江贯穿全境,山地众多的地理状况,长期以来受洪涝、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1 土地贫瘠,耕作传统,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特别是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迟缓。三是调整速度慢,显现不出特色经济,更无主导产业和优质品牌。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部分镇村的调整层次较低,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适应性调整,未能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生态等综合因素进行深层次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档次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不多,调整的局限性较大,还存在一定盲目性,跟风现象突出,人家种什么好,就一窝蜂跟着搞,没有考虑自身技术、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结果往往吃大亏。五是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农民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意识不强,特别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未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非常值得关注。六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事业还较少,规模不大,基本上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生产技术千差万别,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知名度高的品牌农产品偏少,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的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变。
根据郁南县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最突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为重点,以农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分层推进,加快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信息、上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开创郁南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局面。按照这一思路,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优势农业品牌区(5号宋体加粗)
(一)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5号宋体加粗)围绕粮食、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等优势产业,大面积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逐步实现优势农产品优质化,通过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业品牌区
通过规划引导,搞好区域布局,以优势产业为主导,逐步改变目前生产中“多而杂”、“小而全”的种植格局,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各具特色的种植区。如:建城镇要做大做强郁南无核黄皮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良好市场发展潜力,把无核黄皮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使无核黄皮 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种植效益;都城、平台镇要全力打造好郁南沙糖桔品牌,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普及和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使郁南沙糖桔成为国内外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宝珠镇要依托宠寨黑叶荔枝名牌产品,推广荔枝高产栽培技术,做好荔枝驻蒂虫测报和防治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使全镇成为优势荔枝生产专业镇;南江两岸要发展蚕桑,东坝镇要充分发挥蚕桑连片种植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争取更好种植效益;西江沿岸发展肉桂、巴戟、南药生产;大湾镇发展温氏鸡饲养等优势农业品牌区。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培育名牌产品
郁南县所具有的环境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主要有:郁南无核黄皮1998年被省列为“星火”发展计划项目,2000年注册“郁江”牌商标,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郁南沙糖桔荣获绿色食品证书。因此,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农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品牌农业种植,形成有规模、产业化、程度高的大型基地。一是对原有品牌进行提纯复壮,推广无公害种养技术,恢复扩大原有品牌的知名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新、稀作物新品种,扩大名优农产品的种养比例。三是鼓励扶持企业和专业户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优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三、调整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化农业,不仅是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更要在农产品质量上进行优化。郁南农产品只有在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要以品质和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在积极制订自己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一定要执行国家所认可的农产量质量标准。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农业向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方面发展。
(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
一是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和消费等政策和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识。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加快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步伐,争取用两至三年时间,每个镇建立一至二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在部分镇设立检测站,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肉菜市场监测点试点范围,建立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作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加快发展步伐。要以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纽带,把零散的小生产聚合起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重点在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食品加工等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型经济,即“公司+企业+农户”、“市场+企业+农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等。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着重培育三种类型的龙头企业:生产带动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工拉动型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同时着重扶持和培育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问题。
(三)加强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导向和区域特色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的农业产业基地,使郁南县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轨道。重视和加强产品品牌工作,下大力气实施品牌战略;结合区域和基地实际及特色统一规划,分区域发展,逐步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有规模、各有品牌的产业格局。
(四)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深加工扶持力度
要学习、借鉴新兴县、潮安县的做法,制定鼓励农产品深加工的优惠政策,通过资金的扶持、收费减免等途径,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扩大农产品深加工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档次,增加农业经济收益。
(五)扶持农业各种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的发展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贸易纠纷、生产自律、供求矛盾等诸多问题,需要由行业协会发挥自身的调节机能予以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现有市场农产品流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全县流通专业户和加工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巩固周边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五、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以发展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建立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地处山区的郁南县在当前农村市场建设方面应把重点放在批发市场上。
1、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等大宗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较强、标准较高、功能配套的高产品批发市场。在县城及北部片的平台、桂圩、建城、都城建设较为大型规范的沙糖桔批发市场,在都城、建城、河口镇建设三个无核黄皮批发市场,北部片的平台镇、南部片的大湾镇则建设为禽畜批发市场。
2、健全农产品的流通队伍和市场体系,制订各项鼓励流通政策措施,诸如“电脑补贴、保温车补贴、绿色通道证”等,同时搞好信息服务,不断开拓市场,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研究分析网上信息,及时捕捉商机。
3、制定规范的市场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保护产权边界,消除身份歧视,废除所有制限制,地区封锁和地区分划,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平等竞争。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应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展。支持农民以稳定就业方式进城,进镇务工经商,促进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进入一级或二级市场的途径。
4、利用股份合作经济形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流通,拓宽流通渠道,这就需要有完备及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使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去,卖得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为百姓分忧。
六、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成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构成由省到县到镇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在广大农户中的推广。主要做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抓好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工作,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加创新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进行设施配套,完成后续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信息,定项目,请“老板”,力争再新建一至两个新的科技示范区或项目。
3、继续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组织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 程,切实提高郁南县农业的科技素质。
4、引进农产品贮藏和深加工技术,做好水果、蔬菜的种植季节,产品丰缺调节,确保农民的种植效益。
5、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是人民群众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是群众健康的基本保证。要加快农产品无公害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使群众吃得放心。要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规范栽培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
6、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更新种植观念,掌握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走上富强的道路,那就要想方设法让农民富裕起来。而作为一个农业县,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去解决那些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是县委、县府的神圣使命,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要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信息、抓质量、上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
(上空一行)参考文献
(下空一行)(4号黑体,加粗,居中,与正文顺延一页)
1、王贤华.郁南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云浮日报.2006.11.3
2、陈清浩.科技创新成广东现代农业强劲发展火车头.南方日报.2006.12.15
3、欧广源.无工不富、务农不穷.2006.8.29.南方日报
4、周庆国.试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五号宋体,1.5倍行距,3-5篇参考文献)7
第二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重要事项的整改措施(范文)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我县林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盛市关于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林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县目前仍存在着认识不足、林种单
一、缺少龙头企业、林业二、三产业滞后等问题。为加快我县林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经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形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局将重点抓以下工作:s0100
一、任务目标
到xxxx年总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是:实现在公路和河流两侧形成集用材林与观赏树相结合的绿色长廊,把县城建成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花园式城市,形成“田成方、林成网、绿化苗木满金乡”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使金乡成为林业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2.9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村镇植树300万株,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覆盖面积3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林业年产值达到3.5亿元,初步实现林业产业化。
二、整改重点
(一)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种养,可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既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能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林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步,要以卜集乡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和肖云镇林药间作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建设以北大溜、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大沙河、新西沟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二)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等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品种以桃、杏、葡萄为主发展面积要达千亩以上,形成规模效益。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乡镇,形成特色经济,重点抓好以司马镇为主的金南万亩大樱桃基地和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三)加速苗木花卉业发展。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尝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到xxxx年,形成以胡集镇、羊山镇、金乡镇、卜集乡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初具规模的林木良种、花卉繁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要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贵集团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五)搞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完善林木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健全并虫情测报体系,对杨尺蠖、杨蛀干害虫、杨食叶害虫、锈色粒肩天牛、杨溃疡病等几种主要林木病虫害要进行重点测报,适时指导防治。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发展林业还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县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金乡、人文金乡,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金乡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在农业的比较效益中,林业明显高于粮、棉等农作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粮、棉、油的市场价格可能下跌,而林业作为一种全球性战略资源,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前景看好,林业的比较效益会更高。只要发挥优势,选准市场方向,运用产业化手段,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林业完全能够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性产业。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加快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对重点工程基地建设、林果产品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果树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花卉业的发展以及森林旅游重点项目,在资金上给与扶持。要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哪种方式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林木的保护管理,就采取哪种形式。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行
第三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重要事项的整改措施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我县林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林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县目前仍存在着认识不足、林种单
一、缺少龙头企业、林业二、三产业滞后等问题。为加快我县林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经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形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局将重点抓以下工作:
一、任务目标
到****年总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是:实现在公路和河流两侧形成集用材林与观赏树相结合的绿色长廊,把县城建成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花园式城市,形成“田成方、林成网、绿化苗木满金乡”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使金乡成为林业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2.9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村镇植树300万株,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覆盖面积3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林业年产值达到3.5亿元,初步实现林业产业化。
二、整改重点
(一)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种养,可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既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能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林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步,要以卜集乡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和肖云镇林药间作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建设以北大溜、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大沙河、新西沟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二)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等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品种以桃、杏、葡萄为主发展面积要达千亩以上,形成规模效益。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乡镇,形成特色经济,重点抓好以司马镇为主的金南万亩大樱桃基地和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三)加速苗木花卉业发展。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到****年,形成以胡集镇、羊山镇、金乡镇、卜集乡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初具规模的林木良种、花卉繁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要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贵集团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五)搞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完善林木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健全病、虫情测报体系,对杨尺蠖、杨蛀干害虫、杨食叶害虫、锈色粒肩天牛、杨溃疡病等几种主要林木病虫害要进行重点测报,适时指导防治。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发展林业还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县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金乡、人文金乡,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金乡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在农业的比较效益中,林业明显高于粮、棉等农作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粮、棉、油的市场价格可能下跌,而林业作为一种全球性战略资源,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前景看好,林业的比较效益会更高。只要发挥优势,选准市场方向,运用产业化手段,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林业完全能够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性产业。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加快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对重点工程基地建设、林果产品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果树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花卉业的发展以及森林旅游重点项目,在资金上给与扶持。要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
第四篇:林业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重要事项的整改措施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我县林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林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县目前仍存在着认识不足、林种单
一、缺少龙头企业、林业二、三产业滞后等问题。为加快我县林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经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形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局将重点抓以下工作:
一、任务目标
到****年总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是:实现在公路和河流两侧形成集用材林与观赏树相结合的绿色长廊,把县城建成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花园式城市,形成“田成方、林成网、绿化苗木满金乡”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使金乡成为林业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2.9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村镇植树300万株,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覆盖面积3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林业年产值达到3.5亿元,初步实现林业产业化。
二、整改重点
(一)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种养,可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既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能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林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步,要以卜集乡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和肖云镇林药间作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建设以北大溜、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大沙河、新西沟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二)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等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品种以桃、杏、葡萄为主发展面积要达千亩以上,形成规模效益。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乡镇,形成特色经济,重点抓好以司马镇为主的金南万亩大樱桃基地和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三)加速苗木花卉业发展。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本文来源于网络站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到****年,形成以胡集镇、羊山镇、金乡镇、卜集乡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初具规模的林木良种、花卉繁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要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贵集团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五)搞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完善林木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健全病、虫情测报体系,对杨尺蠖、杨蛀干害虫、杨食叶害虫、锈色粒肩天牛、杨溃疡病等几种主要林木病虫害要进行重点测报,适时指导防治。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发展林业还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县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金乡、人文金乡,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金乡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在农业的比较效益中,林业明显高于粮、棉等农作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粮、棉、油的市场价格可能下跌,而林业作为一种全球性战略资源,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前景看好,林业的比较效益会更高。只要发挥优势,选准市场方向,运用产业化手段,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林业完全能够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性产业。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加快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对重点工程基地建设、林果产品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果树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花卉业的发展以及森林旅游重点项目,在资金上给与扶持。要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哪种方式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林木的保护管理,就采取哪种形式。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建立树权林权档案,把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科教兴林,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保护地栽培等关键技术。加强基层本文来源于网络站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科技示范能力。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实施“绿证工程”,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同时要加大育种力度,向良种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培育龙头,带动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坚持“基地配套与全方位服务相结合、现有企业改造与新项目建设相结合、优化运行机制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抓好龙头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让龙头企业多起来。选择一些有市场、技术有保证的新项目,及时立项,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让龙头企业强起来。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林业贴息贷款要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办好林果产业协会,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推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苗圃+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使林业产业的产加销逐步达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越来越多的贸工林一体化的经济组织。
(五)依法治林,确保我县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强化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施依法治林,是维护造林绿化成果的根本保证。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大力营造“爱树光荣,毁林可耻”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审批制度和木材采伐、运输、经营加工以及林地使用许可证制度,实行林木采伐全额管理。要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队伍,明确职责,合理解决报酬,调动护林员的积极性。公安、林政、公路、交通等部门相互配合,坚持24小时昼夜巡逻。司法、法院等部门密切协作,对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故意毁坏幼树的案件,从快从严从重查处,确保林业生产秩序的正常发展。要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依法防治工作,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实行专防群防相结合、生防化防相结合,控制虫口密度,防止传播蔓延,把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减轻到最低限度,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第五篇: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定稿]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
(农发【2015】2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认识
2004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面发展、供给充裕、品种不断改善、品质不断提升,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四年超过1.1万亿斤;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连续五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主动调优。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东北黑土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北粮南运”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高品质的牛羊肉、奶类、果菜等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问题日益凸显。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衔接不够,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依然偏低,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农业连年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消费、加工需求增长可能有所减弱,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使农业生产的保障重点将更加突出,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求吃得安全营养健康,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带来了市场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高点,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多回旋余地。这些表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恰逢其时。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放松粮食生产。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用途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必须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构筑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走出一条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来。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提高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主动入位,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结构调优调精调深,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在高起点上再登新台阶。
二、明确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先序,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驱动、更加注重服务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牢牢守住粮食生产不滑坡、耕地不搞农转非的底线,将耕地面积稳定在18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
——坚持理念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拓展视野、创新思维,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大食物理念,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理念,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农业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树立大科技理念,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生产优先序,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在品种上,主要保谷物、重点保口粮,统筹兼顾棉油糖、蔬菜等其他农产品生产。在区域上,重点促进粮食主产区提升产能、农牧结合、粮经饲兼顾,努力提升大中城市的“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解决好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突出地区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信息和市场办法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政府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和行政瞎指挥,不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三)主要目标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两稳”,即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两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两提”,即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准确把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任务
(一)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调整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着眼于稳定面积和提高地力,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实现“藏粮于地”。着眼于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加快新品种繁育,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藏粮于技”。着眼于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改善生产经营者的储粮条件,保持和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烘干和储备规模,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实现“藏粮于民”。
(二)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东北地区要提升口粮生产能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三江平原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与水库和灌渠建设相配套,改井灌为渠灌,保护地下水资源;推广粮豆轮作,适当减少高纬度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在农牧交错带,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肉牛肉羊产业,推广种养专业户和家庭牧场繁育、规模场标准化育肥。华北地区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适度调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调整种植制度,适度发展粮草轮作、粮肥轮作。稳定生猪、肉禽、蛋禽、牛羊养殖规模。长江中下游地区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稳定粮油生产能力。退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发展棉麻、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调整重金属中轻度污染区水稻种植、发展低积累品种作物和豆科牧草等培肥地力作物种植;推进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在人口密集区适当减少生猪养殖规模,发挥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华南地区要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水稻、甘蔗、蔬菜面积和大宗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畜禽水产种业和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品养殖。西北地区要保护生态环境,在年降水量300mm以下的旱作地区继续实施压夏扩秋,适度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牧草种植面积;在绿洲农业区稳定棉花、瓜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园艺产业;在农牧交错区通过坡耕地退耕还草、粮草轮作,积极发展草牧业;在草原牧区要推进草畜平衡,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恢复草原生态。西南地区要促进农民增收,严格保护平坝水田,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大力发展园艺作物、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生产,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渔业,加快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三)以“保、调、稳、扩”为重点,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坚决保住水稻、小麦口粮生产,确保8亿亩的口粮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稳定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种植面积。适度调整主产区玉米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稳定发展棉油糖生产,巩固新疆棉花、广西和云南甘蔗、长江流域油菜等传统优势区域生产能力,确保一定的自给水平。积极扩大大豆、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巩固提升南菜北运冬季瓜菜生产能力,发展西部特色高原蔬菜,保证区域和季节均衡供应。
(四)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发展草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积极推进饲用粮生产,在粮食主产区,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种植优质牧草,加快建设人工草地,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牧草收割、加工、青贮机械,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优化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根据资源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
(五)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开展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专用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紧密衔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引导发展传承农耕牧渔文化、科学普及体验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六)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着力选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大力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
四、强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各项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支持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地下水超采区调整种植结构,支持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开展粮豆轮作、粮肥轮作、退耕种草补贴试点。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用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完善价格调控政策。推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健全蔬菜、水果、水产品、重要畜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分类调控制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积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农业保险,探索将区域主要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提升风险保障水平。完善试点示范政策。支持引导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大型垦区率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选择重点区域建立示范基地,发挥其先行先试作用。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物质装备条件。协同国土部门用3年时间,从特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着手,重点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地区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推动整合各类资金,集中连片开展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好海南、甘肃、四川三大种业基地建设。用好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示范建设一批农牧渔结合、循环生态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开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建设优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扶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
(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现代要素活力。发挥全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作用,开展重大农业科技协同攻关,推动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发挥种业创新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先导作用,以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抓手,加大对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等的支持力度,尽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以主产区、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继续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开展分区域、分作物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攻关,加大各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支持,加强稳产增产、抗灾减灾、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创建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强化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加快村级信息服务站(员)建设。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每年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示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贴息贷款、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鼓励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大力发展农社对接。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按照有关规定,在合理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严格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前提下,落实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政策。积极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强大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坚持试点先行,结合本地实际、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稳步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宣传推广典型做法,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确保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法可依、依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