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庙墩村村容村貌整治及农宅屋顶改造项目建议书1
永昌县焦家庄乡红庙墩村
村容村貌整治及农宅屋顶改造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红庙墩村村容村貌整治及农宅屋顶改造
(二)实施地点:红庙墩村
(三)建设期限:2015年1月-12月
(四)建设内容:对红庙墩村100户农户的房屋进行改造,计划通过“平改坡”屋顶改造、围墙立面美化、道路硬化绿化、环境卫生整治等形式,对村庄内外环境和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五)资金概算:总投资300万元
(六)实施单位:红庙墩村村委会
二、项目立项背景
随着县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改善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要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向,符合相关的法律、政策。有利于
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建设美丽农村打下良好基础。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红庙墩村部分房屋屋顶破旧,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和漏雨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正常居住。因此,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及农宅屋顶改造即能有效改善群众房屋的居住条件,加强现有农宅结构安全和防水防雨性能,也能保持村容整洁,美化环境,项目具有必要性。
(二)可行性分析
红庙墩村位于国道沿线,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为该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宣传相关惠农政策,村委会积极配合,村民也有愿意进行房屋改造,项目具有可行性。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模
对红庙墩村100户农户的房屋进行改造。其中:国道沿线两侧37户,三社样板房42户,四社湿地周边房屋21户。
(二)建设内容
对100户房屋的屋顶进行 “平改坡”屋顶改造,对围墙进行立面美化、对周边道路进行硬化,对周边环境进行卫生整治和绿化。
(三)实施进度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即能有效的改善群众房屋的居住条件,又能助推该村农产品的销售和村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能够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效促进我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提升,为红庙墩村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八、总论
红庙墩村容村貌整治及农宅屋顶改造项目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的需要,更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项目投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并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为红庙墩村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东寨镇头坝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建议书
附件
东寨镇头坝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省级)
建 议 书
东寨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项目区位于东寨镇头坝村,属祁连山浅山区,海拨1500—2100米,年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19.4℃,最冷月平均气温-7.6℃。多年平均降水量188mm,蒸发量1800mm,日照时数2950,无霜期136天。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9m/s,干旱指数为11.1。头坝村辖11个社,共464户、2027人,总耕地面积9293亩,人均可耕种面积4.5亩,是以河灌为主的农业生产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1,能保障各类农作物的生产用水。项目区耕地呈南高北低状,土层厚度40—60c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犁底层埋藏深度大于40cm,沙壤土分布全区,通水透气,土质较松,土层不厚,有机质含量2%。其中:含磷0.065%,含氮0.0412%,水碱含量50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9ppm,PH值为8.2。耕层容重1.3kg/ms,无侵蚀,冻土层深度在1.2—1.6m之间,土壤熟化层厚度中等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宜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既能保水、保肥,又能供水供肥,土壤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潜力大。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2条渠系(头坝干渠、二干渠),现有渠系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60%,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86.9%,有效灌溉面积8076亩,这些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啤酒大麦、小麦、优质牧草、露地蔬菜为主,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近5000亩,小麦2000亩,优质牧
草1000亩,露地蔬菜600亩,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94.3%。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优质牧草、露地蔬菜未能全面推广,特别是近年啤酒大麦市场滞销,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而优质牧草、露地蔬菜种植效益明显。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推广优质牧草、露地蔬菜新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设施状况
项目区的外部交通条件便捷,毗邻永皇公路,通社水泥道路全部贯通,为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项目区内部的田间道路分布不合理,部分路面破损严重,有待进一步建设。
(2)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9293亩耕地,有部分低产田和撂荒地,区内多为原有土渠,不利于灌溉,且占地较大,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项目实施后需配套“U”型灌溉渠道。
(3)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10KV高压线路通过项目区,现有电力设施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要求。
(4)林网建设状况
项目区内周边有部分林地,总体上林网建设比较薄弱,由
63、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部分撂荒地和设施配套不够的中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中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实施该项目既是项目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六、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1、建设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在建设中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植被和设施加以保护。充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原则
本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74号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符合当地相关规划。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从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
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开发整理的项目区内的土地分布格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4)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对区域内的低产耕地、撂荒地等进行开发整治。为项目区内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机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项目的实施,能调整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开发整理后区域内形成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高质量的农田、林地,使土地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工程设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
(5)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本项目开发整治要符合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要求,远近兼顾、持续开发方针,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趋利避害,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向、土地利用目标、各项工程的规模等级及其布局。
(6)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项目建设涉及农、林、水、电等各业,涉及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政府决策的基础上,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获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公众参与
(3)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实现园田化。
2、水利措施
灌溉工程:灌溉渠系科学规划,干、支、农、斗渠配套完善,井、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3、农业措施
(1)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条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条田。
(2)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镇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3)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4)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项目区建立优质啤酒大麦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贮藏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5)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4、林业措施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进行植树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5、科技措施
(1)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2)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垄作沟灌、农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3)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村社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6、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渠、路、桥、井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2)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培
3142、社会效益
(1)项目实施后,可年节水18.6万m,有效提高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
(2)项目实施后,有效提高项目区农业高新技术普及率,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项目实施后,将促进和带动项目区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4)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头坝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5)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渠系,节约用水,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有效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6)项目的实施将为东寨镇头坝村提升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明显的扶贫开发效果,能够带动头坝村脱贫致富。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土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循公告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制、法人责任制和审计制等六项基本制度。
1、公告制度。为了保证潜在投标人平等、便捷、准确获取招标信息,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东寨镇人民政府在头坝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实施或执行前的14-28天按照规定的内容、期限、方式、范围等发布项目公告,负责对公众提出的有关问题及反映的情况进行解答,以增强投资和资金使用透明度,密切联系群众,加强社会监督,提高资金利用效益,为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招投标制度。为防止暗箱操作,节约资金,保证工程质量,镇政府分标段对工程内容逐一分解,严格按《招标投标法》和《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投标办法》的规定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确定项目施工单位,以便实现公平竞争,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降低建设项目成本。
3、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单位由东寨镇政府考察确定后委托监理。工程监理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投资,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监理单位代表建设方对工程进行监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协调有关各方的工作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对所有分项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理。
4、合同管理制度。项目建设涉及招标合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管理合同等多项合同,镇政府通过招投标,将项目工
718-
第三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概况
(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名称
(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规模
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必要性
(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必要性
三、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进度安排
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