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大学关于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的汇报
附件5: 青岛大学关于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
特色名校建设方案的汇报
汇报人:青岛大学校长 王安民
(2012年8月18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青岛大学对各位专家和领导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汇报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方案情况。
一、基本条件
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青岛大学。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1.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特色鲜明。建设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始终是青岛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在“十五”规划中确定的办学思路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依托地方优势,坚持开放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互动,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基础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通过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汇聚了以院士、国家杰青和“泰
山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提升,学校声誉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十年本科平均录取成绩高于省本科一批线25分以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高出50分以上,在医学、新材料、系统与控制、动力集成及储能技术、光电子、新能源、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2.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优势突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有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个,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实验室9个。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涵盖18个培养领域;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涵盖60个培养领域;91个本科专业。建成了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7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硕。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学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69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共承担44项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出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7部。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
区3个、精品课程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3项。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
4.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完成“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重大科研立项69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49项。有21 篇论文入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863计划重点项目“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动力集成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等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累计为青岛市政府提供1000余份研究咨询报告,与3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5.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十一五”期间,毕业生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0篇,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30篇;获大学生全国性竞赛奖励626项,获省级大学生竞赛奖励754项,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3项;在校生四级通过率达到98.1%以上,六级通过率达到62.6%。每年考取“985”、“211”工程院校研究生1000余人。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1.4%,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6.办学条件优良,办学行为规范。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截止2011年底,学校资产总额31.28亿元,资产负债率44.9%。长期以来,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无违规办学行为。
二、建设内容
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综合优势,着力培养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四特、四能”(“四特”是: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学科视野开阔、省情国情认识深刻。“四能”是: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技术产业开发能力、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和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十个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大幅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以深入实施八项工程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成学科专业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1.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是特色名校建设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着力引进培养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0人、副高级以上高水平教师300人、高水平博士300人、研究型管理干部150人。坚持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着力建设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特色教学团队。
2.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是特色名校建设的主线。加大资金、人才、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建设好临床医学、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经济学等10个优势特色专业。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培育建设新能源、新材 56
料、光电子等新兴专业。以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建设带动学科专业整体上层次、上水平。
3.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成立创新学院,在理、工、医、统计等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跨组学创新实验班,通过跨学科、复合式、双专业模式,培养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联合组建软件学院,共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软件、网络、动漫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探究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管理方式,坚持实施《教学管理工作评价办法》,对各学院57项教学管理指标实行双月考核,对综合排名和单项排名前三位、后三位的分别进行奖惩。
4.实施校地校企合作工程。加强校地合作,开展好与青岛、淄博、潍坊等地市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与深圳华大基因、山东如意集团、青岛新华锦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与青啤、海尔、海信、西门子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服务社会水平。
5.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落实加强科研工作意见,壮大一批科研创新人才与团队,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承担一批重点重大科研任务,争取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与奖励,促成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 57
一批科研成果和专有技术,到“十二五”末,科研经费合同额和到账额比“十一五”末翻两番。
6.实施基础条件建设工程。加强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升教学实验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室现代化和信息化设施、图书资料等建设,改善教学及管理条件;加强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7.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间,聘请境外高素质教师500人次,充实师资队伍;安排超过800人次教师出国交流学习;超过3000名学生出国访学交流;接纳国外留学生超过6000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突出抓好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全面合作;深入抓好“鲁巴“合作项目。
8.实施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工程。深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本科生的专业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深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实施管办分离,建立新型的运行机制和运营方式,提升后勤系统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干部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建设一支适应特色名校建设需要的研究型干部队伍。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特色名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决定部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制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督查考核工作进度。
2.制定建设规划。根据《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有关要求,加快制定特色名校建设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3.完善配套政策。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要求,在人才引进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基础条件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制定系统、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为特色名校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加大经费投入。积极筹措资金,争取社会支持,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资源,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好特色名校建设七项工程,突出抓好十个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5.落实共建协议。今年年初,青岛市政府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支持青岛大学申报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报告》,同意签署省市共建青岛大学协议,并承诺“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1亿元,支持青岛大学建设山东省特色名校。青岛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落实协议,加快建设。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是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为加快省内高校建设发展,建成具有山东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山东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创新,对推动山东经济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青岛大学将积极投身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齐心协力,尽心尽责,扎实高效,奋力推进,绝不辜负各级领导、各位专家的期望和要求,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汇报完毕,敬请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老大房学校信息化特色建设与应用汇报材料2017.10.26
打造数字校园 改善教学新环境
辽中区老大房九年一贯制学校“信息化工作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XXX,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上午好!
请允许我代表老大房学校的全体师生对专家领导莅临我校进行验收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首先,我对学校作一简短介绍。
老大房九年一贯制学校是2005年由老大房初级中学和老大房中心小学合并而成,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
我校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7名。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8人。其中,中学人数163人,小学人数345人。
2015年完成了有线网络改造,有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达到1000兆入校。学校接入教育网。我校已经达到无线覆盖教学区,核心交换机有防火墙功能,暂时没有实行身份认证。
学校在一号楼、二号楼出入口都有校园展示的公用终端,展现学校专题片、校内通知、好人好事、嘉奖等。
学校有计算机286台,其中教师机73台,师机比1:1;学生机213台,生机比1.6:1,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3—9年14个班级开设微机课,学生开课人手一机;完全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
我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26套;学校有触控一体机 19套,18个班级和物理实验室各一套;会议室和报告厅都有多媒体设备和显示屏,并联入校园网,方便教师和学生学习之用。
学校在资源平台上,9名领导成员都开通了教师空间、57名教师开通了教师空间、18个班级开通了班级空间、508名学生开通了学生空间、1000
余名家长开通了家长空间、16名教师开通了名师社区、6名教师开通了课程社区,教师上传资源29万余条,人均5000余条;教师下载资源12万余条,人均2000余条。
我校有室内的18台交互式的公用计算机、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可以查阅资料、班级展示、班级空间展示、优秀学生等。
学校共有106监控点(教学楼和操场有66个监控点,食堂有40个监控点)、有5个监控屏、存储内容能保存1个月以上。幼儿园40个监控点正在招标中。实现了校园全覆盖,确保了校园安全。
学校有能分地址进行播放的校园广播系统1套。
学校近日建设完成录播教室1个。移动分组教室1个。领导教师正在熟悉使用该系统,确保物有所值。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我校“数字校园创建工作”进行简要汇报。
一、强化领导,规范管理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数字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王友成为组长,王永清、雷震、李广林为副组长,以徐冬丽、平志波、崔丹、丁国权、刘纪兰、董彬彬为组员的“信息化工作小组,成立了学校信息科研处,负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的融合,确保学校信息应用可顺畅进行。
配备了1名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学历达标,其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完全满足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需求,并多次进行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新教材教法培训。
网络管理教师技术过硬,参加辽宁省电教馆组织的认证培训,持有网
管证书。
学校领导带头参加每次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更新观念,熟悉掌握基本技能,提出了“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创建口号,针对基础环境建设、教学应用水平、管理应用水平和保障工作措施四大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并细化分工到人、层层落实。
积极参加市区教育局组织的 “数字校园”相关工作会议,在周例会上,多次重申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性,部署领导小组形成的决议,提高广大教师数字化教学办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校长、副校长及各处室人员以身作则,带头应用数字化手段,带头参加集中的培训。先后有73名教师参加“信息化”系列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在经费投入上,我们以完善、得力的措施,为数字学校软硬件平台搭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在政府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上,我们还投入了35万元购置数字化技术设备(其中购置18台触模交换一体机,8个短焦投影机共30万元),先后添置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5万元。上述硬件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数字化学校的创建工作。
3、规范细节管理,确保效益发挥
为促进信息化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先后制定了《学校电教设备管理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信息化评比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信息资源的应用纳入教师教学常规检查和考核,大大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确保工作在制度之下的规范运作。设立专职、兼职的校园计算机及部门资源维
护人员,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确保设备使用效果。
二、科学规划、构建数字学校软硬件平台
1、建设管理平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管理已基本满足学校管理需要,学校建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与校产管理、图书管理、学籍管理等管理平台,并建立有相应的数据库,能与区、市级系统互联互通、同步运行,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学校有“老大房学校管理”微信群、“老大房学校数字校园管理”微信群、“老大房学校管理”QQ群和数字化应用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数字化环境。
2、建好学校网站,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2013年,学校就建立了学校网站,校园展示的公用终端的主页是学校校园网的主页,主要展示学校和师生风采。各栏目逐步完善:现有学校概况、青青校园、校园资讯、教学教研、教师园地、学生天地、家长学校、党建之窗、招生信息等9个主栏目。网站建设力争为教育教学服务,并逐步将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教研组,让广大师生为网站提供资源,使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网站有专人负责,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及时报道学校信息。
3、建设“家校互动”平台,丰富联系渠道
学校利用人人通平台、校讯通中家长学校平台和班级微信群不断和家长联系构通,几乎每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能及时地给予回复,平台管理正常高效,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在网络中与学校进行联系沟通。
4、加强教学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建好教师、班级主页,凸显个人魅力。学校鼓励各年级组和教师通过网络来展示和宣传自己,现57名专任教师开通了“人人通空间”。教师利用“教学助手”和“移动讲台”应用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老师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写进了空间,将自己的优秀的教学资源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也写进了空间。
推行电子备课,优化课前准备。通过学校网络集体备课研讨,全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科进行电子备课,资源堂堂用,优化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常规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目前,在教室里,教师都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有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教学内容;有的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有的尝试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100%,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为98%。触控一体机等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师上课提供便捷的通道,形象生动的课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活力,丰富有趣的知识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三、强化教师培训和课题研究,提高应用水平
1、培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拥有一支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教师队伍,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全体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教职员工都能了解数字化校园创建的意义及各自的职责,认真完成创建工作任务,以学校信息中心为圆心,以各处室、教研组为半径,通力合作、相互牵引。加强督促检查,注重实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落实培训人员、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利用
教研活动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3次,并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培训效果的反馈。通过一次次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提高了我校教师交互式一体机的使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资料查询、演示文稿制作、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自主应用、自觉维护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100%,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格率达100%。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水平
近年来,我校开展市级信息技术专项课题,李新印老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杨冬梅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德育教学研究》;杜鹃老师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式研究》;葛琼老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模式教学研究》等课题都已获得立项证书,尚未结题。在课题研究中,力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四、强化亮点培养,彰显学校特色
利用人人通平台上的课程社区实现网上校本研修,使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观课评课和课题研究形成一种创新模式。
1、基于人人通平台的教学
人人通平台(教育云平台)应用于教学是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创新特色。所有57名专任教师,都建有自己的人人通空间。资源上传和下载在全区所有学校里面成绩是最好的。现在,到办公室,老师们在上课、备课、批作业之余所做的事,基本是在打理自己的空间。我们的教务处、德育处、信息科研处,在学校网站上都有自己对应的栏目,用于正常的数字化管理。
对于网络教研,我们建立起了以“名师社区”、“学科社区”和“班级
空间”等为平台,建立了教师科研、师生互动交流协作的平台,教师们通过网上备课,协作交流,有效推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研的质量和效率。
在学校的57名学科教师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出示公开课、优质课的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我校57名专任教师进行了网上嗮课,其中李楠、杨敏、符盛龙、谷丽娜老师在2016年的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得优秀课。学生依托硬件设施、网上学习、教师辅导,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制作活动。
2、基于人人通平台的德育管理.通过人人通的家长空间、学生空间、班级空间,使我校德育工作也实现了数字化,有效辅助心理咨询、班会队会、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
班级管理,学校也可利用人人通平台提高德育管理水平,使班级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活动,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充分全面发展。
修身课,修身课是通过德育品质教育和文明礼仪品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主题活动,以主题教育栏目为载体,以人人通平台为主阵地,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家校共建,利用家校共建栏目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充分了解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行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多向先进学
校学习,对数据进行整合。将大量的教学课件、优质课例、电子图书建立了自己的资源整合系统,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数字化环境。
利用人人通平台课程社区打破传统听评课模式,集团内实现异地听课和评课、网上同课异构。授课教师课后根据其他教师对其所授课的建议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我们将以数字化模式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促进学区网络教研。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用更加敏锐的眼光,瞄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用信息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观念统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现代前沿科技来构筑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汇报到此结束,恳请领导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再次感谢各位领导!
辽中区老大房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7.10.17
第三篇:联通智慧县域应用项目建设方案汇报
“智慧X县”应用项目建设方案汇报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XX市分公司
2015年4月
目录
概述.....................................................1
一、“智慧X县”的建设背景.................................1
二、“智慧X县”的重要意义.................................2
三、“智慧X县”的重要作用.................................2
四、“智慧X县” 一期拟建项目..............................2
1.智慧政务(社会创新服务管理)...................................3 2.居家养老.......................................................3 3.车务通.........................................................4 4.智慧安监.......................................................5 5.智慧执法(智慧工商)............................................5 6.智慧农村(手机支付).............................................6 7.外勤管家.......................................................6 8.移动警务.......................................................7 9.智慧教育(班班通).............................................7 10.智慧医疗(HIS系统移动化)....................................8 11.互动宝宝......................................................8 12.智慧农业......................................................9
四、“智慧X县”的建设模式及任务分工.......................9
五、“智慧X县”的实施步骤................................10
1.规划建设阶段(2015年上半年).................................10 2.建设推广阶段(2015年下半年).................................10 3.验收总结阶段(2015年底).....................................10
六、需要县政府支持的方面.................................11
1.强化支撑保障..................................................11 2.强化顶层设计..................................................11 3.强化项目管理..................................................11
概述
在“智慧城市”已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选择的大背景下,中小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纽带、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通过建设智慧县域可以为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生态化、网络化、数字化、幸福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加快产业县域、文化县域、科技域建设,推动城镇经济社会进步。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智慧县域”建设进程,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与实施“智慧X县”建设工作,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吉林省联通“智慧吉林”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智慧X县”的建设背景
“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吉林省政府、XX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日程,并于2012年、2013年分别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就“智慧城市”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务应用、产业经济、民生服务领域已开展多项智慧应用系统平台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智慧X县”的重要意义
“智慧X县”项目是我县建设“生态经济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我县城市发展、运行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促进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建设“智慧县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积极推动我县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有效保障。
三、“智慧X县”的重要作用
“智慧X县”建设能够全面提升我县现有资源利用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能够使全县政务、工业、农业、公共事业等方面,在管理及应用上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以“智慧X县”为助力,将X县县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县城,为建设“生态经济县”,打造美丽富庶X县奠定坚实基础。
四、“智慧X县” 一期拟建项目
以“智慧强政、智慧兴业、智慧惠民”三项主体工程为建设目标,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
交通、智慧公安、智慧社区、智慧监察、智慧安监、智慧农村、智慧执法”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的原则,力争将X县县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省内领先的“智慧县城”。
通过1至2年时间,由中国联通XX市分公司根据我县“智慧X县”建设整体规划及实际需求,完成以下领域信息化项目建设。
1.智慧政务(社会创新服务管理)
项目功能: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群众、政府工作人员等通过电话、网络、走访、排查等方式发现和掌握相关社会事件,并能及时通过监管平台进行事件分流处理,简化办理流程,公开办事结果,使社会事件处理公开化、透明化。
应用效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构建统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服务、管理创新。对各类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收集、排查和上报;使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重大紧急事件和重点人群进行防控、监督和管理。
适用单位:县政法委、县人社局、县粮食局、县司法局、乡镇、各社区及相关单位。
2.居家养老
项目功能:居家养老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可为县、镇乡、村三级管理部门提供养老信息增删改查管理功能,提供数据统计功能。提供数据报表功能。全面满足政府大数据管理的需要。主要包括:自然人的基础信息管理、老龄基础信息管理、机构养老基础信息管理、日
间照料基础信息管理、居家养老基础信息管理、政府买单养老服务基础信息管理、老龄补贴基础信息管理、养老服务员基础信息管理、助老义工基础信息管理、服务加盟商基础信息管理等大数据管理、统计、报表功能,同时支持大屏幕显示功能。信息平台支持按照政府的需要任意增加管理功能的需要,随时满足政府已有管理功能改进与完善,动态满足政府的需求。
应用效果: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可支持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服务需要,可以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满足各类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服务窗口上,可为老人提供呼叫中心、单线呼叫热线、养老服务网站、养老服务智能手机应用多窗口一站式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从未富先老的国情出发,可为居家老人提供定位定级精细化服务,科学合理组织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类老人的生活帮助需要。在服务组织上,可通过加盟服务商管理与服务系统,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的社会化服务。
适用单位:县民政局、各乡镇政府社区。
3.车务通
项目功能:通过网络智能终端实现车辆实时定位、车辆监视控制、车辆调度管理、车辆报警处置、车辆物流管理、网上查车服务、手机查车服务等。
应用效果:系统适用于政府、集团、企事业单位车辆用户使用。它能有效杜绝公车私用、监控车辆违章行驶、提升车辆的防盗抢能力、提高车辆营运效率,增加车辆营运经济效益。
适用单位:县纪委、县法院、县公安局、县检察院等具备公车累单位。
4.智慧安监
项目功能:安全生产各隐患节点做到实时排查、上报、督办与监管,实现全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对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进行实时监管与督办。
应用效果:保证生产、生活顺利进行,明确安全生产隐患责任主体,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
适用单位:县安监局、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单位。
5.智慧执法(智慧工商)
项目功能:工商行政管理移动执法系统的建立,是GIS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内的成功应用。该系统实现了市场主体与地理信息的有机结合,为工商部门分析决策提供依据,为网格化监管、消保维权、打击经济领域违法行为提供精确、快速的地理定位信息。同时充分发挥移动终端设备携带方便的特点,利用无线网络,将业务软件系统延伸到每个工作人员身边,实现移动办公和移动工商执法。提高了政府决策水平,加强了监管执法工作力度。
应用效果:通过工商移动执法手机终端应用系统,实现实时处理市场巡查、企业查询、通知公告、考勤签到、内部通讯录、法规查询等功能需求。
适用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6.智慧农村(手机支付)
项目功能:在农村(特别是偏远乡镇)实现通过手机支付各项货款交易;网上交易、电话费、电费、有线电视费的在线缴纳,多项便民缴费功能。实现在偏远农村通过手机订购全国火车票、机票、彩票等。
应用效果:通过手机实现货款交易,减少随身携带现金的风险;平台全国开放,大量本地应用、电子商务网站接入,偏远农村对农副产品,本地杂粮、杂豆在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销售,与我县电子商务网站实现无缝对接。
适用单位:X县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建行、县邮储银行、县邮政局、县农行等金融行业。
7.外勤管家
项目功能:外勤管家是一种集合了位置管理 + 短信发送+销售管理+考勤管理+电子围栏+拍照上传+云端通讯录+统计报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面向政企客户提供对外勤人员的手持移动终端任务推送、信息发布、行程管理、围栏告警、任务调度、移动考勤、销售管理、拍照上传、数据采集等综合信息服务
应用效果:利用政企单位外勤人员自己的手机对其进行实时定位、工作考勤、任务调度和工作督导管理。通过系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跟踪、指挥和督导员工的位置,使工作更加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支出。帮助单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单位管理效率。
适用单位: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城管等涉及巡视、巡查的单位。
8.移动警务
项目功能:移动警务是一套以手机等便携终端为载体实现的移动信息化系统,通过安全的技术手段,连接公安系统原有的办公系统,帮助公安工作人员摆脱时间和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可以查看各类信息和处理公文,弥补了传统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部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终端实现远程异地进行公文处理、流程审批、任务安排、工作报告和信息查询等办公业务,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公安系统的业务流程。
应用效果:基于精准的3G、4G网络技术,提高了公安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反应、应变能力和警务处理能力,可解决公安部门工作的移动性、突发性、紧迫性等问题,同时可及时地利用内部的警务信息辅助破案和执行警务。
适用单位:县公安局。
9.智慧教育(班班通)
项目功能:通过网络远程技术引入全国同步的名师授课、教案、课件、动画、视频教材、习题等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同步导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等功能;通过同步家长课堂辅助家长辅导教育。
应用效果:应用信息化技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班班通业务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为日常教学提供直观、立体、易懂易学易用的教学演示。
适用单位:X县县教育局及各级学校。
10.智慧医疗(HIS系统移动化)
项目功能:与医疗单位合作,实现医疗数字化、智慧化;实现远程专家支持(授课、手术辅助)、远程可视化诊疗、远程救护、远程电子病历查询等功能。
应用效果:全面提升地方医疗水平,实现远端信息实时、快速、无损传输,突破地域限制,提供点对点医疗服务;在救护车安装3G监控系统,实时传送病人信息到医疗中心,实现快速救治,提高病人生命医疗保障。
适用单位:县卫计局、已有HIS系统医院。
11.互动宝宝
项目功能:“互动宝宝”是面向幼儿园及家长提供的家园共育、幼教互动的应用平台。由园长端、教师端、家长端三部分构成。用户可在电脑、PAD、手机等终端上使用。
应用效果:提高园所竞争力,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园内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加强家园沟通,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教学水平,丰富电子化教育内容,实现电子化教学、提供海量教学课件及素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日常工作模板化,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信息实时处理及建档存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适用单位:X县县政府幼儿园及各类幼儿园。
12.智慧农业
项目功能: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应用效果:基于精准的农业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弱势的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产业。
适用单位:各乡镇(场)、县农业局及相关单位。
四、“智慧X县”的建设模式及任务分工
“智慧X县”项目网络建设总体采用boo投资模式(Building-Owning-Operation建设、拥有、运营),即由运营商投资并承担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企业,而由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提出需求,政府部门每年只需向企业支付系统使用费即可拥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权。即“智慧X县”项目建设所需网络投入均由联
通公司负责,并根据我县实际需求,定制详实的建设规划,签订相关服务委托协议。
各项目建设相关部门,负责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协调、配合等工作。
各项目实际应用部门,负责做好应用推广、自有设备采购、维护及网络服务费用缴纳等工作。
五、“智慧X县”的实施步骤
1.规划建设阶段(2015年上半年)
引入智慧城市管理架构,在详细调研、需求确认的基础上,从城市建设、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产业提升、民生保障等多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统筹编制“智慧X县”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重点突出“智慧强政、智慧兴业、智慧惠民”三大主体工程,并完成论证、立项、审批工作,启动部分项目建设。
2.建设推广阶段(2015年下半年)
根据规划阶段制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推进具体项目的实施建设。完成“智慧强政、智慧兴业、智慧惠民”三大主体工程开发建设,并开始试运行。建立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机制。
3.验收总结阶段(2015年底)
“智慧X县”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投入应用,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验
收。完成有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的制定和论证。
六、需要县政府支持的方面
1.强化支撑保障
建立“智慧X县”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智慧X县”的各项规划、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等进行论证,提出决策,制定相关政策性文件;做好“智慧X县”建设过程中相关沟通协调工作。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有力保障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融合化建设。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培育一批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
2.强化顶层设计
县委、县政府牵头,落实相关责任部门,从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角度,抓紧完善“智慧X县”建设规划纲要,统筹制定“智慧X县”建设细节性实施方案,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和责任,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3.强化项目管理
进一步修改完善全县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规划设计、立项审批、评估验收、运行维护等各环节,完善项目监理、绩效评估机制,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全面提升政府资金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