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4:3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建筑产业是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区建筑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但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加快推进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建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重大。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消化社会过剩产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⒈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重视市场对建筑质量、性能、功能等的品质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科研等产业链各有关单位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营

— 1 — 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市场机制下良性健康发展。

⒉ 积极引进、创新实施。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成熟的既有成果。同时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推动建筑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⒊ 示范带动、有序推进。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基地和项目建设。重点选择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作为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建筑产业化成套部品部件及技术。根据不同地区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项目的规划、设计、生产和施工水平,引导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⒈ 试点示范期(2016—2018年)。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造价定额和监督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系统性产业政策环境和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标准技术体系、造价定额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评价体系。到2018年底,培育2—3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初步建成2—3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其他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均取得一定突破。

⒉ 推广发展期(2019年—2025年)。进一步完善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造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创建1—2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培育3—5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建成3—5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到2020年底,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2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 — 2 — 到10%以上。到2025年底,全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力争达到30%。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各设区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规划紧密结合,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合理确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布局,统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先行先试城市(南宁、柳州市)在2016年底前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政策。

(二)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和钢结构为重点,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生产、装配式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评价认定等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和图集,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健全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提高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水平,加快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新建住宅全装修技术和质量验收标准,完善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要点,确保质量和品质。

(三)培育市场实施主体。引进区外建筑产业现代化优势企业,吸收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区内相关建筑业企业发展。扶持一批社会信誉度高、创新科技实力强的区内优势企业,支持引导区内建筑业企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培育一批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具备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高水平的企业。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发展一批利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开发建设水平,促进产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技术的设计企业,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壮大一批住宅部品生产企业,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鼓励成立包括开发、科研、设计、部品部件生产、物流配送、施工、运营维护以及质量监管等在内的产业联盟,— 3 — 实现“政、产、学、研”融合互动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将新型建筑材料纳入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创建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推广和示范基地,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发展预制和装配技术,重点开发研究装配式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填充体系、部品体系及其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适用于内外墙的集保温、隔热、承重一体化复合多功能砌块,以及利废节能轻质内隔墙板、外墙板和复合墙板,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团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设计、施工等企业,围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全装修的先进适用技术、工法工艺和产品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材料、关键节点连接、钢结构防火防腐、抗震等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水平。

(五)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完善新兴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部品生产企业资质标准和审查制度。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定期公布贴近市场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指标。健全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严格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管,强化装配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完善建筑项目设计、部品制造、施工和运营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制定完善适合装配化施工特点的质量验收、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标准,对超出现行标准的结构体系安全性实行专家审查论证制度。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完善质量追偿机制。

(六)推广应用钢铝结构建筑。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大跨度、大空间公共建筑,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阶段优先采用钢结构。市政桥梁、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公交站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在方案设计比选中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在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的应用。鼓励采用钢结构方案对现有公共建筑进行加固,采取试点示范方式推动钢结构住宅小区建设。科学合理提高建筑工程用钢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积极推广叠层钢板、钢筋笆网等可周转、绿色环保的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材料。大力推广铝合金模板,积极推广全铝结构和构件应用。

(七)推进住宅全装修。倡导工业化装修方式,实施土建和装修一体化,鼓励采用菜单式集体委托方式进行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现代化装修相统一。引导房地产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全装修住宅的市场供应比重。推进商品住房全装修,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实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在交付使用时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装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逐步淘汰下沉式卫生间等落后构造方式。

(八)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加快编制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模型交付、验收归档等工程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制定满足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招标和合同示范文本,出台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服务和预算定额。大力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加快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三、政策支持

(一)提供用地支持。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纳入相关规划,由自治区和各地按照“分级管理、分级保障”原则,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各地要根据发展目标要求,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对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含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下同)优先保障用地。对确定为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和实施住宅全装修的项目,应在项目土地出让公告中予以明确,并将预制装配率、住宅全装修等内容列入土地出让和设计施工招标条件。

(二)加大财政支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等国有投资项目,建造增量成本纳入建设成本。发挥我区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引导作用,优先支持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方式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非住宅商品房项目绿色建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项目。争取自治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自治区科技创新项目在建筑领域的布局,鼓励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为重点攻关方向的工程(重点)实

— 5 — 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编制工作,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的标准化技术机构、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和高校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将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纳入自治区有关科技计划予以统筹支持。

(三)加大金融支持。对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基地、项目及从事技术研发等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购买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或全装修住房且属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按照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落实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置业成本。

(四)落实税费优惠。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企业,符合条件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品住房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实际装修成本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优质诚信企业,在收取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时,各地可施行相应的减免政策。

(五)优化市场环境。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在保障性住房等国有投资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的项目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对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方式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依据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出具的意见,其外墙预制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面积,但不超过该栋住宅地上建筑面积的3%。报建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可以采用平方米包干价方式确定工程总造价预算进行施工图合同备案。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施工进度达到正负零,可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工程。

(六)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适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多层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培训,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建筑业企业和实训基地培育紧缺技能人才,持续开展 — 6 — 专业技术人才再教育。强化岗位建设,深入实施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统一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有利于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七)加强行业引导。在各类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评选、评优、国家绿色建筑、康居示范工程、广厦奖项目以及各级政府质量奖等申报中,优先考虑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企业和项目。在建设领域企业综合实力排序中,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具备建筑产业现代化条件的企业,优先安排国有投资项目进行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自治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金融办等部门参加。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及时总结前期推进工作情况,解决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明确下一阶段推进工作的重点任务。

(二)强化技术指导。由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按照相应权限及程序,负责对除需要国家、自治区专项技术审查和论证以外的本地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作为项目享受各项优惠激励政策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已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但未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退回或补交相关资金,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公众更全面了解建筑产业现代

— 7 — 化对提升建筑品质、宜居水平、环境质量的作用,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人类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 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 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 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建国后,建筑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 “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 定理论基础。

(一)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总的来讲,产业现代化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对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 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 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 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其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提供了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 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 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从多年的实践看,不管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以及今天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业来说,从技术、投资、管理等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根据《决定》精神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往往市场配置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来解决和平衡有关问题。

再就是由于环境局限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彻底、自然优势垄断等因素,市场有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 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制定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政府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宏观决策和把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共同推进。

1、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性和全新性的认识。要看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业带来的不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全行业一次观念上的革新和洗礼,特别是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从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资质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监管制度以及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实施监管,切实抓紧、抓实、限期抓出成效。

2、要围绕建筑业发展总目标,着眼长远,结合编制《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应涵盖产业规模与结构、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国际市场拓展、工程承包主体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方面。要力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公关计划,并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要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 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以切实解决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程序、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建立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财税、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贸易、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聚集生产要素,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范无形市场,为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战略联盟和平台,以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

4、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和适应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要集成各种市场资源,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要扩大建筑生产工业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侧重的给予扶持。当前,首先要重视解决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市场问题,据调研,凡是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干的项目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所以没有市场。这样下去产业现代化的深度和空间都将受到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5、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让建筑业企业在推进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要尽快制定有利于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惠政策。包括在企业晋级条件上增加必要条款,在招投标中对实施工业化生产的工程给予加分,在评优表彰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特别是要加大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经济与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比如,下一步“营改增”后如何解决“进项税抵扣”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建筑业实际的措施。要借助于国家税制改革,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有贡献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有差别的税制调整。一方面调整增加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对采用新型建筑生产工业化产品、绿色建造施工方式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绿色建造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活动,加快建筑产品和新型材料的升级换代步伐。

第三篇: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规划局(委),文物局,北京市农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建设局、文物局:

现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公 安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2014年4月3日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刻吸取云南独克宗古城、贵州报京侗寨火灾事故教训,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现就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坚持政府主导。公安机关、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和文物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政府制定有关地方性消防法规、规章,加强对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保护;建立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消防规划编制实施;推动名城、名镇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建立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对区域性重大隐患和屡禁不止、屡查不改的消防违法行为,提请政府牵头综合治理。

(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规划部门牵头编制消防规划,推动地方政府做好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建设工作,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消防站、消防通道等用地的使用性质;将消防内容实施情况作为城乡规划检查督查的重要内容,会同公安消防、文物等部门对消防内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消防设施按规划建设;对名城、名镇、名村内消防审查不符合要求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消防设施的设臵,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执行。

(三)文物部门加强行业监管。文物部门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将消防安全列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对文物建筑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加强消防安全监管;对火灾事故加强执法督察;配合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本地区文物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或者文物、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四)公安消防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对名城、名镇、名村内的社会单位和文物建筑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组织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指导单位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推动重点单位落实“户籍化”管理要求。对保护范围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五)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察,并提请将督察结果纳入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内容。各地争取2014年底前推动省级政府制定下发指导意见贯彻实施方案,并将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政府目标责任考评,每年组织对有关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失职渎职或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消防基础建设

(一)科学编制消防规划。城乡规划、文物部门将消防规划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规划,作为保护规划审批的必要条件。2017年底以前,城乡规划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消防要求,将消防内容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细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中消防内容;文物部门根据现有消防规划,编制完成文物建筑集中分布区的区域性消防专项规划,并报请当地政府颁布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文物建筑集中分布区的区域性消防专项规划和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应包括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布局、消防供水、消防站(点)、消防装备、消防车通道、防火分隔、火灾危险源控制、用火用电设施改造、违法违章建筑整治等内容。

(二)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推动政府将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202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任务。文物部门组织实施“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用3至5年时间,完成100处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古城、古村寨和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工程建设。文物和公安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木结构建筑阻燃防火技术研究和文物建筑专用消防设施设备研发,鼓励应用先进消防技术装备,加快推广电气火灾防控技术。

(三)建立多种形式消防力量。2015年底以前,推动政府按照名城、名镇保护范围内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到达的原则,设立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社区设消防点。100户以上的村寨建立志愿消防队,100户以下的村寨设消防点。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消防安全或建立志愿消防队,有条件的建立专职消防队,同时依托当地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组织,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各类消防队伍结合保护对象特点,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

三、强化火灾防控措施

(一)加强源头管理。名城、名镇、名村严格把控旅游开发强度与火灾防控能力的匹配程度,对核心保护范围采取更加严格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鼓励单位、居(村)民投保房屋财产火灾保险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严格市场准入,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城乡规划、公安消防部门不得审批同意;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文物部门在项目批准前要提出消防安全保护性意见;对消防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的国有文物建筑,文物部门不得同意对公众开放或开展经营性活动;对达不到消防安全条件的单位、场所,相关部门不得核发许可证照。

(二)强化隐患整治。由于规划中消防内容不落实,导致消防水源、消防站、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欠账的,提请地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建设改造。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文物部门应督促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并列支专门经费予以支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严格依法查处,积极指导社会单位整改。公安消防、城乡规划、文物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分析评估,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非法生产经营的,提请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拆除或取缔;对于区域性火灾隐患突出、消防设施严重缺乏的,提请政府挂牌督办。

(三)落实主体责任。名城、名镇、名村内的社会单位及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应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落实防火检查、设施维护、宣传培训、消防演练、隐患整改等工作。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出租房屋用于生产经营的,必须明确并落实租赁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名村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寨应制定村民防火公约,推行“多户联防”制度,由村民家庭组成联防组,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轮流值班巡查,互相提醒消防安全,协助扑救初起火灾。木结构建筑连片密集区要因地制宜采取设臵防火隔离带、开辟防火间距等措施,防止“火烧连营”。

(四)加强宣传培训。名城、名镇、名村结合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将消防知识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因地制宜设臵消防宣传栏、橱窗,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提示性消防常识宣传。文物建筑、火灾风险较大的建筑张贴防火警示标识、标牌,旅游景区向游客宣传防火安全须知。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假日和民俗活动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活动。定期对乡镇、街道、社区、村寨和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街道、乡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室,定期组织居(村)民参加消防教育和灭火逃生体验,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和火灾报警、初起火灾扑救、逃生自救常识。

(五)提高火灾扑救能力。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应结合保护特点,制定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单位预案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尤其是大风天气和重要防火季节,加强值班巡逻,强化火灾预警响应。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应定期开展“六熟悉”,掌握建筑结构、火灾特点、道路状况、水源分布等情况,并加强与志愿消防队、单位专职消防队的联勤联训,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联合实战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市政消火栓和文物建筑配臵的室外消火栓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出水测试,寒冷地区消防给水管网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四篇: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政策规章 2011-01-11 10:56:12 阅读2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煤协会政研【2010】240号

各会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制定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附: 《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吨煤能耗大幅度下降,矿区环境总体恶化局面开始得到遏制。但从总体上看,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低、环境问题仍比较突出;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需要攻关;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考核体系和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等政策措施需要完善。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2003年以来,煤炭产能迅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煤炭行业在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增加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损害。

煤炭行业是资源开发型产业,位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构建有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煤炭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是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重大举措。

全行业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作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全面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工作目标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促进煤炭产业合理布局、集群发展、集约利用、产业延伸、清洁生产和无废排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三)工作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煤炭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着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责任意识,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煤相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节约开发利用,有效控制环境损害,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推动煤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研发,培育新兴产业,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发展相关产业,形成高效开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低碳运行的产业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工作目标。到2015年,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运行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做到全部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矿区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60%;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瓦斯抽采利用率到达6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到达80%,土地复垦率提高到50%。

三、重点工作任务

(五)努力实现总量基本平衡。树立科学产能理念。开展行业预警研究,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企业综合考虑区域市场需求、资源开采条件、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容量、灾害防治能力、转运条件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资源开发强度,推动煤炭转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转运效率,提升煤炭有效供应能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开发强度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保护特殊和稀缺煤种。推动大型坑口电厂建设和煤焦化工产业延伸发展,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合理布局和有效衔接,促进煤炭就地高效转化。

(七)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等现代高精度综合煤炭地质勘探技术装备研究,为煤矿提高开采效率、安全保障程度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推动煤矿高效综采设备搬迁技术装备和辅助运输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以及复杂地质条件、薄煤层和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提高矿井机械化程度和开采效率。推动低品位、难采煤层地下气化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的煤炭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组织开展自动集中控制高效干法选煤、节水型选煤和脱硫、回收硫矿资源和水煤浆等技术与装备研发,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八)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区域经济特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积极发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循环经济产业,推动多元产业协调发展。

支持煤矿配套建设选煤厂,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装备和技术工艺,提高原煤入洗(选)比例。鼓励煤矿按市场需要、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研究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建设区域性配煤中心,发展煤炭物流产业。

推动大型矿区或煤炭集中开采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生产、集约发展,促进园区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实现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治污,提高煤炭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

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支持大型企业瞄准现代煤化工发展前沿,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再创新,发展现代化煤化工技术和工艺,建设科技含

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现代煤化工和循环经济骨干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

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油母页岩、煤系高岭土等与煤共伴生资源,支持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矿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支持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发展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建材(矸石砖、矸石水泥),及其他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以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为重点,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九)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开展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自愿节能协议、节能设备融资租赁。加强节能监测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广使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节能产品。鼓励企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要求,做好新建、改扩建煤矿设计、施工和设备选型工作。

鼓励企业开展煤矿生产技术、安全保证能力、能耗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决关闭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和多种经营项目。

鼓励煤矿井下采用高等级供电、直联传动、变频和电力电子调速、电源污染治理等先进技术,简化矿井提升传动系统,降低煤炭生产系统电耗。

引导企业加强工序能耗管理,推广矿井中央泵房排水集中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主排水设施及相关系统“避峰填谷”、分时用电。制定新建(改扩建)选煤厂能耗标准,强化选煤能耗管理。

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开发推广余热利用、分布式供暖等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采用新型保温材料,推广供热计量、调节、自控、管网和锅炉自动控制,优化矿区用能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研究开发煤矿热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努力实现产煤不烧煤。

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矿井地热利用、以矸换煤绿色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绿色照明等煤炭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十)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法和工艺,实现煤炭资源控制开采;支持企业优化矿井开拓布置,减少井巷工程量,合理确定掘进断面,研究先进的煤矿井下排矸或初选系统,发展以矸石换煤和矸石充填绿色开采技术,减少矸石排放量,推行煤矿绿色开采。

煤炭企业要严格执行“先抽后采”规定,大力推行煤层气(瓦斯)综合利用,减少矿井瓦斯排空量。

鼓励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采用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和装备,降低发、供电标煤耗和厂用电率,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矿井水,保护水资源,实现矿井水达标排放。指导企业加强工业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组织开展大江、大河流域和重要水体下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支持利用采煤沉陷区建设具有减洪、除涝、灌溉、饮水、生态等功能的蓄洪与水源工程,合理保护和利用矿区水资源。

鼓励企业编制复垦规划,开展复垦技术攻关、开展复垦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企业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空区、采煤沉陷区和露天矿坑开展复垦造地,利用工业广场、职工居住区、废弃土地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环境。

支持企业推进循环经济、生态保护、节能、节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链接。

(十一)增强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专职管理、节能计量、环境能源检测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努力增加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

四、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十二)加强行业指导与协调。总结推广煤炭行业节能示范企业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组织企业能效对标,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节能管理。

协助政府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评价,指导企业开展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业绩考核和行业评先树优的基本条件。

抓住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遇,研究碳交易,推动行业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

(十三)组织编制行业规划。组织开展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相关规划研究,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十四)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研究提出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规范,推动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组织编制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行业能效对标指南和行业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推荐目录,协助政府制定《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完善《煤炭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制定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指导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研究提出加强节水工作意见,完善煤矿复垦技术标准,推动矿区环境保护。

(十五)加强行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煤炭工业能源消费统计工作,推广煤炭行业能源管理系统软件,提高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

(十六)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提出完善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财税、价格、信贷等政策建议,推动煤炭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

(十七)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充实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节能减排专家委员会人员,建立专家库,开展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服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组织推广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十八)加强宣传教育。开展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运行培训。总结先进经验,普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知识,提高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第五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

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促进我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推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开放为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银川和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首府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力争把银川建设成为全国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二、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产值)营业收入翻一番,年均递增20%左右,达到1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20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横向整合,实施企业间的嫁接改造,实现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具有名牌产品市

场优势、能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支持企业采取科研机构重点研发、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清真餐饮、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服务中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清真产业的技术升级。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旅游和休闲商品,加速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新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

(三)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品牌,不断提高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类形式的国内外展览会、投资贸易洽谈等活动,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中东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四)优化创业环境,加强招商工作

以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为平台,合理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围绕“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和“中国(银川)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等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实现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和重组。

(五)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成长的政策、创业、服务、人文等环境。建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开展阿语、市场营销、质量检测、生产经营管理和回族厨师等培训。建立清真产业经营、管理、烹饪、服务等人才数据库,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四、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1、经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对投资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项目给予土地优惠、规费减免、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

(1)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先安排。土地出让金总额在1000-2000万元的,首付50%,其余在半年内付清;土地出让金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首付30%,其余在一年内付清。

(2)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包括厂区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

(3)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物流仓储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所缴土地税、房产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由同级财政全额奖励企业。

(5)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优势骨干企业及“小巨人”企业在我市金融机构贷款的,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优先给予担保并免收担保费。

2、建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

(1)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优势骨干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给予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补贴;对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集中加工区、清真餐饮集聚区投资主体,给予资金补贴。

(2)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开发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新产品,填补宁夏及银川市空白或对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给予奖励。

(3)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实现市域外销售、开设国内外展销厅及清真餐厅的,视其销售业绩及面积给予奖励;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发展战略、回族文化、回族医药等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适当奖励。

(4)对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宣传、招商活动,给予适当补助。经批准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培训各类人才的培训班,给予适当补助;对通过“哈俩里”国际认证的企业,认证费用给予补贴。

(5)对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其它项目给予适当奖励。

(二)规范经营秩序,加强监督管理

民族宗教、商务、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管理、环保、质监等部门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假冒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不规范使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商标标识行为的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指标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工作

统计部门要研究完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反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每季度向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书面分析报告,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

(四)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开展宣传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条例法规、知识等宣传;开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宣传;开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点企业和产品宣传,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发展

加强对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对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充实,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进行指导,整合各种资源,协调解决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予以审定;市商务、民族宗教、税务、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密切配合,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帮助新建、重点、特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09 广西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