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例育龄妇女宫内放置节育环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23例育龄妇女宫内放置节育环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宫内放置节育环的不良反应展开探讨,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经回顾性分析,将我院2013年5月~2013年7月接诊的23例要求放置宫内节育环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出院后,定期对病患进行回访,了解病患有无不适症状。
结果:多数行宫内放置节育环的病患,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其中,6位患者腰背酸软,小腹胀痛;7位患者宫内节育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4位患者有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的情况;4位患者术后有感染现象;2位患者术后出现再次妊娠。
结论:行放置节育环术时,应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选择型号合适的节育环,密切关注病患术中是否出现感染情况,术后有无不良反应,对保障手术效果,减轻不适症状,提高病患日后生活质量有着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宫内节育环避孕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0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50-02
宫内避孕环凭借有效、安全、便捷、不影响生育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育龄计生女性的认可。据有效数据统计,在我国,超过52%以上的育龄妇女选择行宫内节育环放置术达到避孕目的[1]。不可否认的是,宫内节育环的确能够实现一定的避孕效果,但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安全可靠性还有待考究。正确了解节育环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能够在有效实现避孕目的的同时,保障患者身心健康[2]。在本文中,笔者将我院2013年5月~2013年7月接诊的23例要求放置宫内节育环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宫内放置节育环的不良反应展开探讨,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5月~2013年7月接诊的23例要求放置宫内节育环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年龄范围为21~43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30岁以上的患者有12位(52.2%),30~39岁的患者有5位(21.7%),40及40岁以上的患者有6位(26.1%)。全体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均确诊为无节育器放置禁忌症。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差异,酌情选用不同种类的宫内节育环。其中,选用爱母型的患者有5位(21.7%),活性γ型的患者有7位(30.5%),母体乐的患者有2位(8.7%),曼月乐的患者有4位(17.4%),其他种类的患者有5位(21.7%)。病患节育环放置时期:术前最后一次例假结束后3~7d内的患者有7位(30.5%),剖宫产或经阴道正常分娩后3~7d内的患者有8位(34.8%),哺乳期必经者的患者有3位(13.0%),人工流产90min后的患者有2位(8.7%),紧急避孕3天内的患者有3位(13.0%)。全体病患宫内节育环放置时长范围为:3个月~12年。
1.2观察方法。病患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出院后,对病患进行定期随访,病患定期来我院进行复查。观察内容有:①放置术后,病患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受到不良影响,有无腰背酸软、小腹坠痛的情况,性生活是否能够正常进行。②放置术后,有无感染、并发症情况发生。③放置术后,病患月经是否正常。④是否出现情况不明的无规律阴道出血。⑤放置术后,病患白带有无增多、变色、带血等症状。⑥查看病患体内节育环具体部位,有无有偏移现象。⑦查看节育环有无损坏、变形的情况。⑧了解病患在宫内置有节孕环的情况下,有无再次妊娠。对全体病患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真核后,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2结果
全体患者随访资料采集完整。节育环放置术后,23例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其中,6位患者腰背酸软,小腹胀痛;7位患者宫内节育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4位患者有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的情况;4位患者术后有感染现象;2位患者术后出现再次妊娠。6位腰背酸软、小腹胀痛的患者,经有效治疗,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4位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取出节育环,根据感染症状,酌情用药,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救治。4位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的患者,行相关症状治疗后,已得到明显改善。7位节育环出现偏移情况的患者,经取出更换节育环后患者身体情况已回复正常。于哺乳期放置节育环的患者有3位(13.0%),非哺乳期放置节育环的患者有20位(87.0%),7位节育环出现严重偏移需取出更换的患者中,职业为农民的患者有5位(71.4%),职业为职员或工人的患者有2位(28.6%)。在宫内置有节孕环的情况下,依旧出现妊娠的病患有2位。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的号召,人们的避孕意识逐渐增强。在早期,女性多将服用避孕药作为主要的避孕手段[3]。为确保计生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国家政府对避孕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避孕措施的安全监测问题,已被划分进我国“九五”、“十五”与“十一五”科技攻关与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宫内节育环放置术是医学史上,避孕技术的一大突破。宫内避孕环凭借有效、安全、便捷、不影响生育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育龄计生女性的认可。据有效数据统计,在我国,超过52%以上的育龄妇女选择行宫内节育环放置术达到避孕目的。虽然,宫内节育环的确能够实现一定的避孕效果,但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安全可靠性还有待考究。怎样在治疗效果质量有所保障的同时,将手术对病患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成为了医学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笔者对宫内放置节育环的不良反应展开探讨,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笔者经分析了解到,多数行宫内放置节育环的病患,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职业过于劳累、哺乳期身体功能相对较弱、节育器型号选择不当等原因,俊辉致使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经本文研究发现,若想有效提高手术质量,增强手术效果,优化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应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选择型号合适的节育环,密切关注病患术中是否出现感染情况。术后一经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及时治疗,均能有效减轻病患受到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国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29(6):388
[2]张燕蝉,卢玮青,孔敏宜.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4):449-451
[3]王维东,孙道龙.育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3):168-169
第二篇:综合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会
综合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会
黄平县人民医院梁兴平(主管护师)556100
摘要在医院中护理人员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先接触者,充分认识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护理工作在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进一步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将监测列入护理日常工作、加强自身学习、正确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四个方面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请补充监测前、后的相关数据?)
(同时精简以下内容)
关键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会
医院是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医务人员工作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而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正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由之路,否则,高潮的诊断和精心的护理就会被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所掩盖,治病救人更无从谈起,因此,收集、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提高用药水平,才能实现医务工作者的根本目标。
一、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做法
1.1进一步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通过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进行法律法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知识的学习,加强护理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摒弃监测工作是由医生、药师主要负责的思想,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医院日常诊疗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1.2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列入日常工作
护士的常规工作是执行医嘱、观察病情以及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在一般常规的临床护理工作基础上,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识,将监测工作列入常规工作中,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记录制。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的同时,对患者用药后病情变化及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观察,并能与用药目的、经过密切联系,作详细记录,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救治和调整用药。
1.3加强自身学习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广泛,对护理工作者拥有相关知识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真正了解药品不良反应,能正确区分药品不良反应与用药差错、药品质量问题、药物滥用、超量误用的区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作出正确判断,第一时间给予患者和家属科学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卫生保健指导,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4正确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要求填写的是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我国的报告原则为“可疑即报”,在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填写报告表,详细描述反应发生前后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新出现病情情况,所填写内容要做到真实、有效。这就要求在患者出现反应后护理人员填写报告表时对整个发生过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应熟悉报告表的填写,防止出现错项、漏项,为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提供充分的信息。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体会
2.1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对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如能正确诊断疾病、掌握所用药品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药品治疗方案,则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对于药品新的不良反应,如临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也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应用中加以避免,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2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医院临床药学逐渐开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监护模式,深入临床参与查房,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提供药物咨询,向医生和病人提供药学信息或合理用药建议,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2.3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负责住院病人药品的领取、保管、调配和实施,身居临床第一线,直接给住院病人用药,因而有责任监护药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或罕见的严重反应,及时发现并予予以处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了解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可结合病人状况,从各方面协助医师合理用药,使药品的使用安全、有效、经济,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2.4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药品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同时也耗费了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但会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还将降低病人的用药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2.5利于药害事件的处理临床上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后,需要临床药学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并上报,进一步确定后,利用微机进行资料存贮,以便随时调阅、分析、统计,提高资料的利用率;临床药师具有丰富的药学知识,通过参与临床工作、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有效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另外还科研推动医疗机构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外科专家黄家驷教授对护士工作有这样的评价:“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比医生多的多,病情变化觉察得比医生早,病人有什么话,时常很早对护士说,因此,病人健康的恢复对护士的依赖丝毫不低于医生”[2]。所以,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先接触者。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记录时能及
时发现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为医生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随着医学从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护理工作也随之转变,更注重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在护理工作中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除了对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本身诊疗有帮助外,同时也兼顾了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对药物使用效果、医疗水平和身心健康评价心理的整体护理,让患者和家属理性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将其与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区分开。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临床护理中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患者恢复健康遴选、淘汰、整顿药品,是每一个参与护理的人员应做到并且是能做到的,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的第一发现人,护理工作者在监测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谢金洲,等.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08
[2]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8
[3]王爱军浅析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M],创新医学网.2011.1212
第三篇:护理管理培训体会
护理管理班培训体会
我于2012年6月18日参加了安徽省护理学会举办的第9期护理管理干部培训班,其中理论授课十天,岗位实践4周。现将我培训的内容及感想汇报如下:
理论授课主要内容:现代医院管理与服务,邀请了上海复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筱萍讲述了现代医院发展的特点(多元化,多学科,高情感下),护理队伍的管理要求与现状,采取自己的做法,打造了一支护理团队;合肥市一院护理部主任讲述了一院创优质护理的历程,文化护理品牌的做法;省立医院宋瑰琦讲述了公立医院护理岗位管理的一些实践与做法。护理学院的老师讲述了如何提高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培养新型护理人才,并将科学的管理理论引用到管理实践中来,提升自己在管理中的决策能力水平。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和品质化的管理,指明了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循证护理研究是护理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护理教学和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的关怀在构建和谐护理团队中的重要性。浙江省疾控中心主任胡国庆教授解读了2012-8-1开始实施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通过10天的理论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新了理念,明确了方向。
在4周的临床实践中,了解了三甲医院的急诊服务流程,在护士长指导下制定了一份完整的护理工作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参与了危重患者的抢救并完成了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与交接,学习了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了解了护士长的弹性排班方式,参加了科室护理质量的监控和记录,跟随护士长夜查房一次,参加了科室的护士例会及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各一次,结束时进行了一次业务讲座并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撰写综述一篇。
第四篇:护理核心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体会
护理核心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体会
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基本制度,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规范护理工作的指南,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加深对护理核心制度内涵的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严格落实,时刻牢记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只有在护理工作中全面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才能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本人就护理核心制度中五个核心制度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护理交接班制度是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的保证。因此,在执行该制度时要始终坚持“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有丝毫的代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查、每一对、三查七对要字字查清;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的“五不可”原则和“三交”(口头交、书面交、床旁交)、“三清”(口头清、书面清、床边看清)、“三接”(患者病情交接、治疗护理情况交接、抢救药品、器械使用交接)的原则。同时接班者要提前完成15分钟到科室,阅读新入院病人、病危病人、病情变化需特殊交班的病人的护理记录。交接班时做到病情不清不接、病人数不准不接、床铺不洁不接、病人皮肤不洁不接、管道不通不接、各项治疗未完成及物品数量不符不接。交班前当班护士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病人护理记录,重点巡视新入院病人、病危病人和病情变化的病人,在交班前安排好护理工作,完成本班的各项记录和各项工作,处理好所用物品。白班护士要为晚夜班接班者做好用物准备,如:消毒下敷料、一次性用物、试管、常用器械、被服、必要的药物等,以便晚夜班接班者工作。在交接班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必须做详细交代,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去。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班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总之,在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时,一定要做到“四看、五查、一巡视”,即:看交班本、看医嘱本、看护理物品登记本、看各项护理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查新入院病人、查术前准备、查危重瘫痪、查大小便失禁、查手术后患者的各项处置是否妥善;巡视所有住院病人,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病危病人、病情变化需特殊交班的病人。交接班人员共同巡视,床旁交接。
二、护理查对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进行的基础。执行时要保持高度的慎独精神,头脑清醒,遇到质疑要及时提问。医嘱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每日必须总查对医嘱一次。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和转抄。服药、注射、输液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瓶身瓶盖是否完好,过期药、标签不清楚者不得使用。摆药后须经第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易过敏药物给药前询问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要反复核对,用后空安瓿及时交回药房。给多种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质疑,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输血前抽血时一人抽血,一人查对,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上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床号、姓名、采血者姓名、采集时间,字迹清晰无误,便于查对,抽血时如对化验单与病人身份有质疑时,应与主管医生、当班高级责任护士核对,不能在错误的化验单错误的标签上直接涂改。取血、输血前、输血后均严格执行输血操作的“三查八对“,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无误方可执行、签名,同时在输血记录本上登记。输完血后将血袋送头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对于饮食查对制度,每天查对医嘱后,核对病人床头卡上的,饮食标志,并向病人解释治疗膳食的意义,对禁食病人,在床头卡上设醒目标志,并告知禁食的意义和时限。因病情限制食物的病人,其家属送来的食物,需经医护人员检查后方可食用。
三、分级护理制度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自理能力,给以不同程度的护理。其中特级护理设立护理组,安排熟悉业务的护士3—4名,24小时看护,并班班交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和其他观察指标,并做好记录。准备抢救,仪器、药品,使之呈备用状态,一旦发生病情变化,立即投入抢救,并做好抢救 物品的处理工作。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一级护理每一小时巡视一次,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二级护理每二小时巡视一次,协助做好晨晚间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健康教育;三级护理每三小时巡视一次,掌握患者病情及思想情况,注意饮食和休息,做好健康教育。
四、护理缺陷纠纷报告制度是用来防范护理不良事件进一步恶化的保证。各护理单元均有防范处理的预案,以预防缺陷、事故的发生,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和相关药品、物品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生、科护士长、科主任,由科护士长报护理部,并交书面报表。
五、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是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基础。对危重病人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准确掌握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抢救。对重大抢救或“三无”人员(无姓名、无住址、无经济来源),须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分管院长。抢救过程中应按规定做好各种抢救记录,并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补记。抢救药品、器械、物品均应做到性能完好,数量齐全,并做到“五定”(定数量、定位置、定期检查、定期消毒、定人保管)。抢救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到位,按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工作。在医生未到前,根据病情及时做好 好抢救措施的准备,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等,在抢救中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要复述一遍,做到认真核对,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以保持环境的安静,抢救人员要做到动作麻利、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所用药品的空安瓿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弃去,同时立即督促医生据实补记医嘱,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认真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字迹清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全面,体现疾病发生变化的过程,保证记录的完整性、连续性、真实性
以上是我对护理五个核心制度的一点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
第五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护理体会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护理体
会
【摘 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选取机磷中毒病人68例,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疗效及探讨护理方法。结果: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有机磷中毒,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而治疗过程中及对并发症的护理对患者临床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规范的临床护理工作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康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急性有机磷中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41-0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迅速,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为给予催吐、洗胃、导泻等促进毒物排出以及应用阿托品、解磷定等拮抗毒物的药理作用,但病死率较高,近年来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广泛用于有机磷中毒的临床抢救[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6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18-53岁。入院时抽搐24例,呼吸困难14例,流涎20例,昏迷10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彻底洗胃、催吐、导泻、补液、吸氧等生命支持治疗; 静脉注射阿托品和解磷定进行对症治疗。之后立即行血液灌流及持续肾替代治疗。
1.3 临床疗效
68例患者经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58例患者完全恢复,6例患者意识未完全恢复,4例患者死亡,与传统抢救方法相比,临床疗效显著。护理
2.1 治疗前准备
血液净化时机的选择,一般以中毒后6~8h为宜[2]。入院时已昏迷患者宜立即行血液净化。因服毒后3 h 大部分吸收入血,3~6h达高峰。血液净化时间: 轻者1.5~ 2h,重者2~4h。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由于相当一部分有机磷中毒的患者为服药自杀,对生活失去信心; 再者他们缺乏血液净化知识,担心预后,对各种管道及各种穿刺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护士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顾虑,使其配合治疗。本组所有的病人经解释及安慰后均能配合治疗。
2.2 治疗中护理
对于意识不清、躁动者可适当约束。用绷带打双套结套在手腕、足踝上,内衬棉垫,松紧适度,将带系于床栏上。双膝用长布带固定,内衬棉垫,将宽带系于床缘,或让家属协助限制患者活动。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剂,严防穿刺针脱位而发生危险。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口腔分泌物多时予吸痰,并给予持续供氧,氧流量为5 L/min。同时护士应严密注意心电监护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3 治疗后护理
停止治疗后,置管者用肝素盐水封管。回病房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穿刺肢体血运情况,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服毒量及病情确定第2次净化治疗时间。
2.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4.1 心血管并发症:低血压 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低血压是血液净化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中毒患者血液净化前较长时间未能正常进食、恶心呕吐导致体液丧失过多,以及超滤过多过快等所致有效血容量不足,继而导致的血压降低。此刻宜立即调整患者体位为头低足高位,并予吸氧,快速补液,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血压脉搏; 防止过度超滤,根据情况调整血流量。
心绞痛 治疗时由于短时间内血液进入体外循环,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立即为患者吸氧,减慢超滤速度,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纠正低血压,患者症状均缓解。
急性心力衰竭 治疗即将结束时用生理盐水将透析液驱回患者体内循环时,可致患者血容量上升速度加快,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本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迅速改为半卧位、吸氧、控制血压、洋地黄药物、利尿、硝酸酯类药物静脉点滴,必要时可采用序贯透析[3],经积极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心功能逐渐恢复。
2.4.2 空气栓塞:为病死率高、预后差的严重并发症[4]。其常见原因: 血液管路破损,连接处漏气,空气报警失灵; 静脉管道内空气未排尽;治疗结束后回血不慎进入空气; 或由于操作不当引起。护理对策:透析前严格检查管路有无破损,连接处是否紧密,回血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出现空气栓塞。
2.4.3 出血及凝血:肝素用量过多或在每次治疗前未正确检查凝血功能,均可导致出血。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首剂肝素化不足、室内温度过低及血流量过小可引起凝血。护理对策: 正确掌握抗凝剂用量,定时监测 APTT; 通过调整抗凝剂用量或调节血泵转速以及置换滤器等方法予以解决。本组病例中,均严格遵守临床操作规程,定时监测凝血常规,根据APTT结果调整抗凝剂用量及调节血泵转数,无一例出现出血或者凝血。小结
血液净化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抢救中毒患者的有效手段。单纯的血液灌流能清除低、中分子毒物,不能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不能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而血液透析则可弥补这些不足,能清除小分子毒物。将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通过吸附和透析作用,既能较好清除水溶性毒物又能清除脂溶性毒物,加强了毒素的清除作用,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此护士需有高度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夯实的专业知识,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宦华敏,龚苏飞,岩凤华.血液透析并血液灌流在重症急性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8): 4399-4400.[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李亦瑾.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2): 91-92.[4]刘文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空气栓塞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血液净化,2008,7(2):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