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 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同 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到目前为止,刘伯温传说、太公祭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集锦头通、民间八仙戏、民歌已通过省专家级一、二审,有望列入省非遗名录;畲族剪纸、畲族刺绣、畲族民歌、畲族祭祖、畲族医药、畲族“打王” 舞和木偶戏、单档布袋戏、鼓词、陈十四娘娘信俗、“黄坦糖”传统制作技艺、灰塑、米塑、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抽梁换柱、吊九楼、蛇伤疗法、南田元宵舞龙、吴成七传说等18个项目列入市非遗名录;畲族服饰、畲族婚俗、畲族三月

三、畲族谚语、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高机与吴三春传说、养根马灯舞、下垟串灯舞、扦柚球、粉丝制作技艺、乌衣红粬制作技艺、弹棉花技艺、修谱习俗、杨府爷信俗等14个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组评审,有望列为市非遗名录。

(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延续深厚文脉,通过多样形式组织开展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一是通过举办重大节假日等方式传承,如利用国家森林节、元宵节、中小学生讲刘伯温故事比赛等传承太公 祭、南田元宵节舞龙、;举办三月三民族节,展示畲族婚俗、服饰、民歌等。二是通过文字材料集成传承保护。通过对畲族文化的研究挖掘,以及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先后汇编成《民间故事》、《刘伯温传说普及本》、《刘伯温传说新探》等书籍。三是通过录制音像材料传承保护。先后录制了米塑、木偶戏、花鼓、畲族婚俗、祭祖、民歌对歌等非遗项目。四是通过展示现存实物和制作图片宣传非遗项目。利用文物展览、“文化遗产日”、“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在全县开展文化遗产巡回展示活动。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遗项目在日常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使用频率日趋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如畲族山歌、畲族服饰、传统婚嫁和民间手工技艺蓑衣制作、纸伞制作、竹篾编制、织布技艺等等正在逐渐消亡;马灯舞、布袋戏、花鼓戏、唱元宝和弹棉花、草布鞋编制技艺等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口传身授,有的仅仅只靠子承父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一些传统工艺不再成为生存的必需,并且现存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新的一代对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缺乏兴 趣,因此,非遗因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失传,使得后继无人。如马灯舞、打王舞、吊九楼、鼓词、米塑、灰塑、弹棉花技艺、做圆木技艺等等均已没有传承人,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政府,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和保持民族基因的千秋大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责任;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宣传也还没有到位,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因此,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滞后,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才刚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县虽然于2007年10月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目前我县对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在职责、宣传、人员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还缺乏相应举措,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4 规划,保护工作仅仅停留于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尚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缺乏长效保护机制。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营造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一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二要利用传统节日和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民间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三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县政府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要建立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

(三)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扬弃的原则,着眼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广大群众 的实际需求,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实行分类传承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但由于社会的变迁,不适用当今社会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由于没有传承人而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尽快制定抢救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和实物等多种方式给予保存,以便后人研究、传承和利用;对仍然可以传承,或有经济价值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支持传承,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对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建设专题博物馆或展示馆,采取各种形式传播和展示我县非遗保护成果,逐步提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思路,形成经济开发与传承保护的良性循环。一要做好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传说、民俗等文化的浸润,山水才有情,草木才传神,旅游才更有意趣。因此,要结合太公祭、刘伯温传说等非遗资源拓展人文旅游市场,要结合畲族婚俗表演、民歌对歌、畲族手工技艺等非遗资源丰富旅游内容。二要做好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文章。对具有本地特色和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要给予扶持,如粉丝、木偶戏、畲族医药等,做强做大非遗项目,使非遗项目走向市场,让老百姓从非遗保护中受到实惠。三要积极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实体。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民俗文化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一条街。开展富于时 代性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演出、比赛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调研报告

阿扎河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非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挖掘、保护、传承这些资源是加快我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我乡以多种形式对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阿扎河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腊咪大山、么索鲁玛大山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沟壑纵横交错。位于县境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阿扎河,距县城迤萨60公里,东与元阳县沙拉托乡接壤,南与绿春县戈奎乡隔河相望,西与洛恩乡交界,北与石头寨乡甲寅乡毗邻,国土面积169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哈尼族传统多声部音乐。发源于阿扎河乡普春村。多声部曲目《栽秧山歌》(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民歌类的“阿赤”(情歌)的一首代表作品。《栽秧山歌》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无从考证。据调查,它是哈尼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主要的演唱形式总的来讲是主唱加帮腔加伴奏。主唱者通常为女歌手,帮腔者根据具体情形而定;其次还有乐器伴奏和无乐 器伴奏的演唱形式。乐器主要是由哈尼族民间乐器直笛(扎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树叶四件乐器组成。此演唱形式多为屋内和舞台上;田间演唱时,则用野姜叶做的吹管乐器“梅琶”单独伴奏。这样,其演唱形式又可分别称无伴奏主唱帮腔和有伴奏主唱帮腔两种。2003年由红河县文化馆组织(吴志明负责)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代表云南省去台湾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倍受台湾音乐人士的欢迎和关注。2004年1月,又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参加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成功亮相展演,更加引起全国音乐界的专家,从而提高了知名度。

二是歌舞音乐。“乐作舞”是哈尼语的称谓,彝族称“乐作舞”为“栽比”。哈尼族的“乐作舞”最早是由哈尼族的祭祀舞蹈“打摸撮”演变而来,是哈尼人在守灵、送葬时跳的一种舞蹈;而彝族的“乐作舞”(栽比)发源地是阿扎河乡的垤施、洛孟村,彝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根据晒荞子、踩荞子的基本动作首先产生了“踩荞舞”,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乐作舞”。哈尼族的“乐作舞”分为5套,而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有12套,主要由《踩荞》、《经线舞》、《斗脚》、《翻身舞》、《撵调》、《擦背》等组成,形成独特的舞蹈韵味和风格,是一套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歌舞。目前,红河县已把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作为县舞进行推广。根据“乐作舞”改编的节目也多次获奖。

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伴奏乐器有笛子、巴乌、二胡、三弦、四弦、草杆、树叶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目前已收集表现劳动和生活内容的12套舞蹈:舍哧、踩荞、撵 调、三步弦、斗脚、经线、找对象、擦背、游调、摸螺蛳、翻身、作瑟。舞蹈以踩荞步法、撵调步法为基础,贯穿12套舞,每套变化不同。踩荞步法为逆时针或顺时针的进三步退一步,轻盈舒展,舞姿飘逸;撵调步法在前行或后退一步时有一个小垫步,轻快敏捷,节奏明快。独特的舞步加上乐声伴奏和人声伴唱,韵味独特。早在1957年,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就参加红河州建州庆典演出,并且在1964年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大庆的演出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基本做法

(一)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按照上级部署,近年来,我乡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采用实地、面上调查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赴10个村委会,初步完成了普查任务。

(二)重点项目得到关注,积极传承民间艺术。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拍摄并制作了《垤施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等2个民间歌舞,为传承、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乡有3个民间传习馆共计150多人,有哈尼多声部传承人5人,乐作歌舞传承人7人。

(三)举办多种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我乡在整理、提升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成果的同时,积极组织、推荐、举办民间文艺术展演活动,努力扩大民间文化影响力。一是“矻扎扎”节,我乡以村为集体自发组织到乡机关驻地跳起欢乐的“乐作舞”。意在祝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家家康乐。传说,歌舞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跳 “乐作舞”是为祈祷丰收;二是结合“矻扎扎”“万人长街歌舞节”举办民族民间服饰展示3次,共展示哈尼族、彝族、瑶族的民族服饰及银饰 241件;三是在中小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广泛推广“乐作舞”。通过以上活动,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地培养民俗人才,不断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队伍。

(四)部分遗产申报成功。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乡积极组织了申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2个项目申报成功,其中普春“多声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习娘、车格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俄东、张阳斗、李克

三、王里亮、李

四、吴丙仁、普者黑、李阿怕、杨泽斗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欠深,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有的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不能清醒认识民间文化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日益消亡的现实。另一方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名词,而且对其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尤其社会上,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更不清楚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去保护,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普查粗浅,保护机制尚未完善。我乡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内容广泛,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此前已开展过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但受人员、经费等因素影响,普查的范围较为狭小,普查的深度较为肤浅,涉及的内容也不全面,仅完成了民族民间艺术中表演类的任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

(三)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由于经费紧张,普查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摄录,导致普查中文字性的多,图像、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四)环境恶化,保护前景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现代文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急剧恶化而基本处于守势濒危状态,前景令人担忧。如今,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均已出现断层,市场需求日渐萎缩,非物质文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已逐渐丧失。年青一代走上传习之路日渐缩小,现有的传承人大都分散各地,难以集中组队演练,只在逢年过节时演出。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的家园、民族的标识。

(一)强化领导,积极开展宣展活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众凝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宣展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与法规内容的宣传,积极举办艺术成果的展演展示活动,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氛围。坚持政府主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统筹协调,整合文联、史志等相关部门的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全面普查,制定长效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关键要在机制上下功夫。一普查建档。要在前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制定规划。针对普查掌握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依法、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或保护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目标、长远计划、保护范围、重点项目、具体措施、职责要求,并组织实施到位。三建立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申报公布的有关规定,尽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定。

(三)突出重点,抢救保护优秀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生存状况各不相同。要认真分析,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于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项目要予以重点保护和抢救,制定周密的保护方案,落实具体责任单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要将已列入国家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项目作为重点,加大抢救保护的力度。

(四)加大投入,完善经费扶助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保护、申报等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源普查、资料的征集、实物的收购、濒危项目的抢救等。要用足用活国家、省、州有关建设文化事业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此外,要出台相应的经费扶助政策,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重点补助扶持濒危项目、生活困难的重要代表艺人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传承人或单位的奖励,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把非物质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开发,积极创建民俗旅游,力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变成人民群众共有、共享的经济优势。

阿扎河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七月十二日

第三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悄然离我们而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疆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 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 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应肩负起保存、传承和创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使其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要求。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言佳句: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第五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下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县是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区小县,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丁甲村龙灯) 黄州区文化局: 我灯是黄州府、禹王城、成家高山社庙灯,俗称(企龙灯),实则宝龙灯,现名龙灯。此灯在方圆三十余里晓有名气,历史悠久,据考究,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