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报告 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作为我校我校承担的“十一五”课题区级子课题于2006年7月进行开题研究。三年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并逐步深化,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们认为,改变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实施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振兴在于科技,科技创新,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兴,则国强,教育衰,则国弱,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思路、新的经验、新的困惑层出不穷,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迫切的时效性,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极其重大。
走进我们的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何真正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我校承担的“十一五”课题区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了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也为我校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因此,急需在学校其余学科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学力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建立课题组,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参与,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2.调查分析法。借助访谈、问卷、测试对教与学的现状调查,找出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第一手材料,便于进行个案总结。为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打下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三维方式的学习,之后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逐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尤其注重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8~2007.1):筹备立项阶段: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学习方式变革的学习研讨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7.2~2007.7):开题论证阶段: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完成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07.8~2008.7):组织实施阶段:确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重点,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的工作计划。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围绕学习方式变革进行教学研究,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2008.8~2009.7):结题鉴定阶段:汇编研究论文集、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学校“十一五”课题立项申报以后,学校立即邀请区教研室领导和专家莅临学校,从课题研究如何选题、概念界定、研究步骤以及课题方案的撰写、实际操作等有关问题向我校课题组成员作了精心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我校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和人员作了明确的分工,并确定了承担子课题的人员组成,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责。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利用教材的研究。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做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研究。
在课题实验中重点研究如何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强调由单一学习转向多样学习,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3.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教师角色、作用的研究。
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支柱的多样化、适切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
我校教师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课堂教学范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学习框架,构建了“三主”、“三导”、“五式”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1.“三主”。①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艺术老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两创设一保证”,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参与兴趣;保证参与时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发展素质。②以发展为主旨。语、数、英教师普遍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上,变教学目标单一化为多元化,着力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我们尤其注重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③以训练为主线。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更好地形成和巩固,因此,我们把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贯穿课堂,并力求训练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时,采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摆一摆、变一变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2.“三导”。①导趣,引导学生“乐学”。各科教师都努力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②导思,引导学生“活学”。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或以变发思,或以情激思,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③导法,引导学生“会学”。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变“学会”为“会学”。
3.“五式”。①读议练讲式。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议、练、讲的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发展能力,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其程序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②尝试解疑式。遵循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原则,让学生先尝试学习,进而师生讨论,解决疑难,主要用于数学、科学等学科,其程序为:复习铺垫——指导自学——尝试练习——师生交流——巩固练习。③探究发现式。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进行猜测、分析、研究、推理,得出结论,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主要用于科学、美术等学科,其程序为:激发导入,自学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④情境陶冶式。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陶冶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同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等学科,其程序为:揭示目标——创设情景——师生研讨——反馈练习。⑤“三位一体”式。主要用于艺术学科,即把欣赏、技能、情感三者集于一体,做到欣赏面宽,技能训练强,情感交流深,其程序为:激励、感知——说说、画画(唱唱)——剪剪(表演)、游戏。
(二)总结了多样化学习方式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多样化学习方式改革的理论,形成了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三年来,通过各级各类新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验的培训,我校课题组教师边教、边学、边改,共同摸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努力突破了评价的单一模式,变多维评价,以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落实。
1.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书面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方法也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同时,我们还认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如一年级语文教学,我们不是仅用笔试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多了几把评价尺子,实行分项考核评价,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减少笔试次数,增加听、说、读、写等口试测评,强调动手操作测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口试,不但没给学生增加压力,反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有利于学生的笔试,又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使学生获得多次成功的机会。
2.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告诉我们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鉴于此,我们综合校情、师情,制定了学校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学习、消化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高。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专业培训,把研究的过程变为不断更新观念的过程,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逐步引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反思与重建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1.强化学习实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1)自我反思。我们要求教师经常性地反思与本课题相关的某些问题,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自己是怎么认识的,自己已经获得了哪些了解,倡导教师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2)学习培训。在反思的基础上,引导教师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聆听讲座、进行观摩等方式,了解关于这些问题的其他观点,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以教育理论导向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确立。
(3)交流研讨。我们就这些共性的问题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开展研讨活动,如“新课程的解读”、“构建高效课堂”等,全校教师共同学习、探讨、提高,用群体教育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同时大力倡导教师申报主课题下的个人课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独立进行教科研的能力。在了解、交流、研讨、对话、审视、反思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最终发展、完善、重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新理解、新看法、新观点。
(4)实践提高。最后我们要求教师在行动中运用这些新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根据课题平时的研究情况,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三课”活动,即教师个人课题的实践课、教科研组的课题研讨课、全校性的课题展示课,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成长的阶梯,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
2.构建有效机制,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1)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校长领导,教科室统筹规划和协调,教科室主任、课题组长和教科研组长为主力,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运行机制,做到思想目标统一,渠道畅通,配合协调,管理有序,确保课题目标的完成。
(2)构建活动机制。具体做到三定:定时间,每周一次研讨活动;定内容,由课题组统一安排研讨内容;定指导检查,课题组负责人员深入各子课题组,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促进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3)构建学习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指导,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学习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制定读书计划,指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名著,写好读书笔记。我们通过强化学习实践、构建导向机制,逐步引导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
①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的观念。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造成“主宰”的结局,最终引起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因此,变教师主导为“引导”,避免了教师过多的主观臆断,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学生的学习主导,而是学生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通过点拨、引导、激励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②变学生参与为师生合作的观念。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除了应履行对学生培养和引导职责外,还应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③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共存的观念。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已知并生成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前者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全校教师普遍牢固树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发现,初步达成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据统计,三年来,我校教师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4篇;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有8篇获奖,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数名,同时有8人次获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
(四)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要学、乐学、会学”,自觉性、自主性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通过对学习方式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喜欢自主探索,也喜欢竞争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1.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通过一阶段的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习惯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而低、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则表现得比较突出。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尤其是对中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了结构比较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既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也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进行交流磋商,增强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3.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发展。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学生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用得着,记得牢,学得好,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从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为学生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他们时而潜心研究、时而合作交流;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据理力争;时而提出疑问、时而静心思考,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现,课堂充满朝气,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据统计,三年来,在本课题的带动下,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逐渐涌现出了一批能力和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
五、研究后的思考:
学习方式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强调,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要去探索和解决。本课题研究虽然已告一段落,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一)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得到多大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和快速成长。
(二)随着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课程的理念正在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就目前的课堂而言,理念和现实间仍有距离,有时学习方式仍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追求学习方式的实效性,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综合能力。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任长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郑金洲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余文森、吴刚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结题报告
金城关回民小学 2009-12-21
第二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改革学生学习方式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自2004年元月,我和我校王红军、黄亚云三人承担了漯河市科研课题:《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作以总结。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时代和学习社会。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实施了宏伟的课改工程,其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改六大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不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向。因此,我们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对“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为期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并构建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以教学创新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理论依据
《走进新课程》明确规定: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有五大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三、研究目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合理转变。
四、研究措施和过程
课题立项后,我们当作教学研究的主题来实施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
为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研组长王晓涛为首的研究小组,成员由王红军、黄亚云组成,为了完善课题管理,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二)建设文献资料和提高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对年青教师来说都是起步的阶段,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三人研究小组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进行系统的理论水平,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1、建设文献资料。我们小组购买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我的教育观》,《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互助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许多与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相关的书籍,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坚持两周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期初以理论学习为主,研读书籍,报刊,观看教学录像,并作好记录,期中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公开课,进行评议,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因难,总结成功经验,期末以理论学习,交流各自心得和撰写论文为主,使我们把实践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再研究,并进行总结。
3、走出去,请进来
学校组织我们先后到江苏泰兴洋思中学调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到河北衡水中学学习,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课改经验,从而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感受深,受益匪浅。
另外,我校还有幸邀请中央教科所教研员江明老师和省教育学院数学系齐教授来校作讲座,他们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点明了科研方向,使我们课题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的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采取了以“展示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的进行学习。实施“学法指导”策略的一般步骤为:揭示学法——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或把教法转化为学法,即教师由“扶——半扶半放——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定理推论等的论证的过程,变式应用,并仿照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反思。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方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给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的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合作学习”教
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出示自学题——小组学习(小合作)——集体交流(大合作)分组时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自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合作相互促进,这样,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指导学生开展“召开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的一般步骤有:
1、提出问题,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教师,教材或结合起来产生的,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使他们研究问题更为集中深入。
2、收集数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工合作,通过走访、咨询、测量,查找资料,上网等途径获取有效数据和信息。
3、形成解释:将收集的与探究问题有关的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综合研究,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验证假说或预测,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论文,完成一份报告等等。
六、研究成效。
通过半年半扎扎实实的研究,本课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切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水平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以往教师都害怕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到自己课堂中听课,而现在,正好相反,老师平常经常邀请或预约教导处、教科室或校长室领导到班听自己的课,希望领导提建议,以至于教导处等科室忙着到处听课。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现在课一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多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质量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想象”策略、“质疑问难”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活动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时
展示在听课老师面前。各种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时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着学习生活的快乐,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在自学中找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3、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比以往高了。以往,教导处布置撰写论文任务后,总是收不齐稿子,甚至有个别老师还有抄袭现象。可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现在,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导处、教科室布置的论文撰写任务,有许多教师还能保质、超额完成,一学期撰写多篇的教师已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还能主动向外投稿,不少论文已获得省级奖项,甚至在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
⑵公开课、评优课情况:
课题研究的蓬勃发展,真正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科研兴校”的主阵地,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2004年四月,我校数学教师黄亚云代表漯河河参加“河南省初中数学说课大赛”并获一等奖;王晓涛、王红军老师在“漯河市初中数学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我们辅导的学生常庭瑞、郑聪等学生在“河南省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有多人分获二、三等奖。赵东明等同学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报社举办了“全国初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中获金奖,并有十多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王晓涛
王红军
黄亚云
漯河市郾城实验中学
二00七年七月
第三篇:周行学习方式课题结题报告Microsoft_Word_文档_
“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有效构建的研究” 结题报告
常熟市周行学校(小学部)课题组
我校于2008年申报该课题为常熟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也加快教师的成长。历经三年的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一、课题的背景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往往教师教得很苦,学生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学习问题研究专家们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还是模式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抹杀了不同学生的独特个性,对各不相同的孩子实行普遍化教育模式,全然不顾其自我特征。总有许多孩子的学习不尽如人意,问题就在于僵硬固定的模式化教育。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者,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与潜在优势。复旦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学习基因图谱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基因组合,关键是要正确科学的认识自己的“学习基因图谱”,依据孩子的独特性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才是这个孩子学习的最好策略。好比游泳,有人适合仰泳,而有人适合自由泳,罔顾其优势让擅长自由泳的去仰泳只会浪费他的天分,打击他的信心。教育更是如此,试想对各不相同的孩子千篇一律的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方法、相同的训练,自然有许多孩子不适合这种教育模式,而且数量远远超过适合者。怎么办?是泯灭孩子个性还是尊重个性寻找个性化学习方法?当然是后者。现代的个性化学习和教育研究正是循这一方向前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师生观的束缚,变革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蜕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重大举措,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领悟课改的意义,不断提提课改的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主要从实践的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探讨从根本意义上进行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的研究,探讨构建学生个性学习方式的方法,力图改革目前的形式主义的倾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1、个性化学习: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特点。它包括各个人的共同特点也包括每一个人的个别特点。个性化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孩子的学习风格、生理心理状况、智能组合、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成长环境、气质类型等各不相同。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应该用个性化的手段去寻找适合孩子本身的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激发孩子本身的优势,明确所存在的问题,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
2、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认知、情感、行为的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适。但是,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式的学习,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变成了以背书、记忆为主的过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还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甚至还能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所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做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必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则强调以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来进行获取知识,与独立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则以问题为依托,以发现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对的。三种学习方式强调的重点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学习价值倾向。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分工协作,为其在社会性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其能够创造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
3、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所谓“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是指学生运用某种或几种学习方式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就是说,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就是无效或低效学习方式,即学习方式有效性缺失。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中个性指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个人的心理全貌。
2、社会学中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产物的理论。
3、教育学中个性发展是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理论。
4、杜威的个性化经验教育理论和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学方式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构建学生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基本思路,追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本校学生个性化的有效学习方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拥有有效甚至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实验反思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中低效学习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2、对课堂教学有效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3、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有效学习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的研究(如何发挥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
4、构建学生个性化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5、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评价体系研究。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
1、全面动员,提高认识。我校将本实验课题作为推动全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点,深入教育科研,提高工作质量的突破口,通过学习动员,使全校教师明确开展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提高教师素养和课题研究能力,尤其是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学以致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2、深入学习,转变观念。科研工作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教育质量理论为先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基础。通过有计划的专题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以下几方面达成共识:一是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正确理解和处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三是把思想品德素质做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四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五是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
3、明确目标,强化措施。(1)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中低效学习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以及对课堂教学有效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学生学习方式低效的原因,从而设计对策。(2)在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有效学习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的研究(如何发挥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并构建学生个性化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们采用课堂研讨活动的形式,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3)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评价体系研究中,我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方向,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组织自己的学习,并对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取舍,逐步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4)整合与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学习的建立多种渠道。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优化教学方式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行动
1.设立群星台。尊重学生行动计划,开展赏识教育,以班级为实验单位,设立“群星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智能,都有人格的闪光点,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优点,以激励原则为主,赞赏、欣赏他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在老师的赞扬、赏识下,使学生的个性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展示自我中得以发展。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及爱好,我校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建立“班级图书角”。
每个班级图书馆有图书管理员两人,负责选书和借阅工作。各班学生自愿参加,免费看书。根据学生要求,图书管理员每周一、三下午两节课后到校图书馆取换图书;在自觉的基础上,给看书的学生办理图书阅览卡,便于管理。三——六年级学生每周在中午安排两次半小时的午间阅读课,学生学会看书读名著,并做好阅读笔记,期末举行读书报告会。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自我分析,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培养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思想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同时为自编小报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倡导自编小报。为了配合当前“减负”的需求,还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天空,使学生在充裕的课余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为此,我校在四—六年集中开展自编小报活动。
自编小报以现代科技知识、科技信息、学生自身的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学生的科技发明、科技实验、制作观察日记等。创设的栏目:科技信息、科技英才、电脑世界、人类文明、学生天地、漫画与幽默、未来世界、校园聚焦、校园新闻、有奖竞猜等。每学期每位学生自编5期小报,期末评出优秀的小报装订成册。自编小报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趣味性,并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的人格品质,挖掘学生的个性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写字教学。在小学期间,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学会一种书法体式,硬笔、软笔均可,并进行钢笔字等级考试,书法作品进行展览。这样,既培养学生自律、坚韧的品质,又陶冶学生的情操。
(1)开设校本课程,系统指导写字。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将写字课定为校本课程。写字课是系统、集中、重点进行写字指导和训练的课。为此,我们就以这节写字课为龙头,用自编写字校本教材《毛笔字教程——欧体技法导引》系统指导,教给方法、培养兴趣、推进训练。
(2)回归语文课堂,强化写字训练。学校突出强调并落实“四个坚持”:坚持识字、写字有机结合;坚持指导写字和训练“两姿”,培养习惯有机结合;坚持提高写字技能技巧与审美教育、品性教养有机结合;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3)渗透各科教学,形成教学合力。为充分发挥全方位、全员化合力,学校在提高各科教师认识的同时,突出强调并落实三点:一是各学科必须结合自身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机渗透写字教育,形成各学科齐抓共管的写字教育横向系列;二是必须配合写字教学,加强“两姿”训练,培养良好习惯;三是每学期配合写字教学,在班上组织一两次作业展览。各学科协调配合,使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而且,学校也对学生的各科作业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以有效地促进写字教学的不断深化。
(4)积极组织各项活动,着力培养特长学生。开展学生写字考级活动。根据普及与提高并举的目标,我们还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写字考级活动。我们制定了《周行学校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初稿)》,每年的五月和十二月为学生写字考级阶段。2009年12月,我校举行了第一次写字考级活动。
二、三年级组评定了175人分别为铅笔字一级、二级和三级。四——六年级组评定了132人分别为钢笔字一级至五级。定级率达到36.94%。学校为获得等级的学生颁发了定级证书,还张榜公布。学生练字的积极性高涨。我校还成立书法精英兴趣班。创造条件对写字有特长或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给予培养指导。书法精英兴趣班的构建以学生的已有写字水平为依据,打乱年级的秩序,学生自愿报名,择优编成;分硬笔和软笔两类,由学校的书法教师进行指导训练。我们将书法精英兴趣班学生的作品每学期在学校橱窗、集镇宣传栏展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轰动效应,新年时还组织为邻居写春联活动,使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也得到极大的鼓舞。期末评选“校园十佳小书法家”,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还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三年来,学生在全国、省、市级书法竞赛中获奖超过100人次。同时,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黑板报橱窗等阵地,宣传他们的事迹,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不断展示着他们的特长,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本学期,我校学生的作文集《我与书法共成长》已出版。
5.坚持日记接力。二年级开始学习记日记,进行日记接力,每一组准备一本日记本,按顺序各小组学生每天轮流记日记,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阅读前几位同学的日记,然后再自己写作,把一天的感受记下来,还可以涂涂画画,不断提高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建立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学校共设立有书法、鼓号、科技、田径、篮球、写作、自编小报等33个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每学期都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到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达90.6%。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尤其在书法、科技、田径等项目的比赛活动中,我校的学生显示出了比较强劲的实力。课外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了兴趣,发展了个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四年来,学生有300人次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有100篇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三)形成多种教学模式
1.小学语文“解疑四步法”实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弊端,根据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解疑四步法“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个性及存疑阅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
在这项实验中,老师注意质疑、探疑、议疑、解疑之间的联系。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均有侧重。在质疑时,注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善问;在探疑时,侧重强调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议疑时,注重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他们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相互提问,大家各抒己见,并鼓励相互倾听,提倡求异思维,提倡个性见解;在解疑时,重视语言和思维训练,把训练贯穿始终。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诸项能力及个性均得以发展。
2.小学数学“五环思维”实验
“五环思维”教学法在“自学、共学、导学”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自明学习目标,做到自学有目标,围绕目标学知识、想问题、提问题;带着问题分析、讨论、交流,在共学中互启、互发,力求创新,并善于把共性意见和个性意见分清楚,使“自学、共学、导学“三个要素都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现代科技教育”实验
“现代科技教育”实验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发明精神,让学生在玩中充分培养自己的个性,学到知识,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实验前教师先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教材和实验方法,制定计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的得失,力求提高实验效果。
总之,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力求以个性化教学为原则,课堂教学时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教学。力争克服教育统一性和封闭性的弊端,创设个性化教学的条件。
(四)课题理论的提升
通过三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有了重新认识。
1、教师要重视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在这里,“教法”单指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喜欢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合作学习,其次是探究学习。教师也认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其次是探究学习。那么,学生是怎么认为的呢?他们认为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学习,其次是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运用是很认真,他们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与形成了充分调动与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小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改变,增强个体的主本力量,彰显个性的生命价值。但是,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是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呢?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却是实践学习、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喜欢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还喜欢从新型的网络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继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不能盲目随从。其实,实践学习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提倡的教学方式。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也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既获得了知识,有提高了能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良好方法。
2、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会提出许多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往往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发动学生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可取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运用这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随机性很大,不容易把握时间,学生也不能充分思考,不适宜应用在小问题或容易思考的问题上。因此,很多学生稳重地选择了“独立思考”,其次才是与同学讨论解决,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这样。
因此,在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就要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应该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教师启发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思考出来的,就不需要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假如到这时还不能找到答案,教师就要设法运用小组合作,来发挥群体的力量。所以,教师在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要进行有效性的追求。
3、教师要构建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学生在积极思考。当学生和教师的看法不一致时,很多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但也有的课堂缺少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跟教师预设有出入,或许教师为了顾及教学任务的达成度。总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要重视构建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给予一定的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有一种释放或成功的愉悦。当然,这种机会是转瞬即逝的,因为学生的思想火花一闪而过,教师就要捕捉这种“争鸣”的契机,构成师生、生生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充分表达,而不是为了某种“原因”阻止学生的表述。
4、教师要形成让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我们认为,只有教师教得认真,教得生动活泼,学生才喜欢这样的课,从而也喜欢这样的学科。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什么学科,跟这学科教师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多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多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教师语),从而能让学生喜欢这些课堂。
当然,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且,让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更是不容易形成。这不但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还与教师的气质、性格、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努力掌握教学技艺,丰富自己的修养,认真勤奋教学,才能逐步成为使学生喜欢的教师。
四、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认识还很肤浅,因此,要让教师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并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还是很单一,很狭隘。教师预设的学生学习方式占据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只能盲目学习。
其三,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
常熟市周行学校(小学部)课题组
二 0一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